三年级科学《纸》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多变的纸》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多变的纸》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科学课的第7节课,主题为《多变的纸》。
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纸张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常见的用途等知识。
在这堂课中,将进一步探究纸张的更多变化和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纸张的更多应用,并认识到纸张可以变形的特性;2.学习、掌握不同的纸张变形方式;3.能够动手实践多种纸张变形方式,对比、分析并总结不同方式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纸张的基本特性和制作方法;2.纸张的多种变形方式;3.运用纸张进行创造性活动。
教学难点1.纸张的变形方式的规范性;2.学生对不同变形方式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内容1.介绍纸张的特性;2.纸张变形方式展示;3.纸叠花环活动。
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回忆纸张的基本知识,包括纸张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常见的应用。
步骤2:探究变形1.介绍纸张的多种变形方式,如弯曲、压痕、剪、撕、折叠等;2.请学生自由探究纸张的变形方式,思考并尝试不同的应用。
步骤3:变形方式展示1.将不同变形方式分类,并展示;2.对展示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它们的应用场景。
步骤4:创造性活动1.介绍纸叠花环的制作方法;2.指导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变形方式,并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
步骤5: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感受进行交流讨论,并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与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展示和引导等;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思维图、课堂笔记;2.课堂表现、小组合作;3.制作艺术品的创造性和美观性。
评价标准1.能够理解、掌握纸张的基本知识和变形方式;2.能够运用纸张进行创造性活动;3.能够探索不同的变形方式,并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准备1.教师先准备相关的纸张变形方式示范制作作品;2.再准备一些纸张、剪刀、胶水等辅助工具;3.学生自己可以携带一些小学艺术用品,方便创造性活动。
《纸》评课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纸》评课稿有幸聆听了高照老师执教的——《纸》。
本节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高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高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高老师以轻松的谈话引入,让学生先思考纸的由来,又通过介绍蔡伦和造纸术,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的内容。
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中展开,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牛皮纸、面巾纸、报纸有哪些不同点?” 、“牛皮纸和报纸的结实度怎么研究?” ;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释事例。
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以致用,渗透环保教育教师让学生了解了制造贺卡的来源,认识到节约用纸就是在做环保,从小激发孩子们做环保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承担起环保的责任。
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开展历史。
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开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
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一般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一般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援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打算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
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一般纸、皱纹纸等援助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全部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援助,他们马上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打算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
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究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愉快,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表达出一举多得的成效。
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多谢几位同学。
刚刚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
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言语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时机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
纸的科学教案
纸的科学教案教案:“纸的科学探索”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纸的制作历史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纸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掌握纸的基本成分、制作工艺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纸张样品、纸张质地测试工具、水杯、笔记本等。
2. 学生准备:笔、纸。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教师呈现不同种类的纸张样品给学生观察,让学生自由发言,提问引导学生对纸的认识。
2. 纸的制作历史教师简要介绍纸的制作历史,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纸的起源和演变。
学生可以做简单的记录和思考。
3. 纸的基本成分教师给学生展示纸张截面的显微镜图像或电子显微镜图像,学生观察图像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纸的基本成分。
4. 纸的制作工艺教师简要介绍纸的制作工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整个过程。
教师示范纸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一起实践。
学生进行实际制作时,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5. 纸的应用领域教师展示不同用途的纸张样品,并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对纸的应用领域的了解和观察。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和提出问题。
6. 活动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回顾纸的重要性、发现和学习。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此科学教案重点是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启发他们对纸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探究纸的隐秘》是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第一册《我们四周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熟悉各种各样的纸、观看各种不同用途的纸、了解纸的创造及造纸材料、比较各种纸的不同,重点比较纸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纸的消耗等。
要完成这些内容并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
所以,在教学支配上我将《讨论纸的吸水性》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同学能够深化、透彻地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目标1、熟悉纸的吸水性,并能进行简洁分类。
2、设计试验讨论,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能(重点和难点)。
3、意识到人类为了满意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点的纸,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4、培育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想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绽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制订方案——沟通争论其方案的科学性——试验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同学自主学习的乐观性,使同学对科学探究有肯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忱,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绽开: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同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由同学自己提出问题;另一种是由老师直接提出来。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老师运用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冲突,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问题。
既照应了同学已有的学问体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剧烈的学习欲望,乐观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
鼓舞同学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沟通、争论和相互质疑,通过试验讨论,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问题的延长和拓展。
小学三年级劳动教育《折纸》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劳动教育《折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和手法。
2. 能够独立完成至少两种以上的折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主劳动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掌握基本的折纸手法和技巧。
2. 能够独立完成折纸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折纸步骤。
2. 创新和设计折纸作品。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充足的折纸材料和工具。
2. 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基本的折纸手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 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折纸的过程和步骤。
4. 实践: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学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折纸的重要性和乐趣。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折纸的过程和步骤。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采用交流互动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法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评价内容1. 折纸技巧的掌握程度。
2. 折纸作品的创意和设计。
3. 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劳动教育《折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实验小学苏科版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纸折花卉》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苏科版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纸折花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纸折花卉》是实验小学苏科版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纸折花卉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丰富,步骤清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纸折花卉的制作过程。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不同种类的花卉图纸,供学生选择和使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对于纸工活动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纸折花卉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复杂的步骤和细节处理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纸折花卉的基本制作方法,学会使用工具和材料,制作出漂亮的花卉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纸折花卉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漂亮的花卉作品。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步骤和细节处理,如花瓣的折叠和花蕊的粘贴等。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相互学习和帮助。
3.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制作任务,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图纸、剪刀、胶水等教学材料。
2.准备不同种类的花卉图纸,供学生选择和使用。
3.准备一些已经制作好的纸折花卉作品,用于展示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纸折花卉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纸折花卉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纸折花卉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制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导,开始制作纸折花卉。
湘教版科学三上6.3《纸》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上6.3《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3《纸》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纸的来源,纸的种类,纸的制作过程,纸的用途四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操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纸的来源、制作过程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纸张,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2.难点:纸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讲解纸的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纸张,如白纸、报纸、作业纸等。
2.准备纸的制作工具,如纸浆、模具、染料等。
3.准备与纸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准备小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纸张,引发学生对纸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呈现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纸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纸的制作过程,并演示如何制作纸。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纸的制作过程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纸?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节约用纸的意识。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 》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蔡伦造纸》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
本课通过讲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蔡伦造纸的故事、纸张的制造过程以及纸张的用途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造纸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以及纸张的制造过程认识不够深入。
学生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动手能力强,通过实验和观察,能够更好地理解造纸术的原理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蔡伦造纸的故事,掌握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了解纸张的制造过程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学会制作简单的纸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蔡伦造纸的故事,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纸张的制造过程和用途。
2.教学难点:纸张的制造过程,动手制作纸张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实验教学法:学生动手制作纸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造纸术的原理和过程。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制作纸张的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张、木材、清水、筛子、玻璃板、毛巾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纸张、木材、清水、筛子、玻璃板、毛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呈现(5分钟)展示纸张的制造过程和用途,让学生对纸张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动手制作纸张,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2篇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纸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
2. 掌握纸的用处和种类。
3. 培养学生使用纸的正确态度和节约用纸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纸张制作的实物材料,如废纸、纤维素、水。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让学生感受纸的各种用处。
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考虑纸是怎么做的。
导入:通过观察实物和课件上的图片,让学生理解纸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
讲解纸是由纤维素和水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
展示:通过实物纸张,让学生观察不同纸张外表的特点,如光滑、粗糙等。
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纸张的适用场合。
解释:讲解纸的种类和用处,如纸张可以用来写字、画画、包装等。
理论:让学生参与制作纸的理论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纸的制作过程。
小结:总结刚刚理论的过程和体会,引导学生对纸的制作过程和用处做出理解。
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过程、方法和结果进展考虑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老师进步教学效果。
本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目的: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通过引入、导入、展示、解释、理论和小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纸的制作原料和过程,掌握纸的用处和种类,培养好学生使用纸的正确态度和节约用纸的意识。
2.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如讲解、展示和理论等,让学生参与感知纸的各个方面,进步教学效果。
3. 教学资:课件和实物纸张等教学资丰富,可以有效辅助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既可以进展知识讲解,又可以进展理论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纸的制作和用处。
5.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理论活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纸张,进步了学生对纸的制作过程和用处的理解和认知,到达了教学目的。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可以改良的地方。
比方,在理论环节中,可以设置更多的细节步骤,并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制作纸张的过程。
另外,在教学完毕后,可以设置一个延伸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纸张制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9《多变的纸》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新课导入
1.[PPT 3 出示]教师课件展示多幅折纸作品,有可爱的小青蛙、美丽的折纸花、各种各样的纸飞机……
2.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纸制作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纸的变化。
学生欣赏图片,回答材料。
设计意图:用纸质作品欣赏,师生谈话,激发对纸张的兴趣。
C判断:
(1)不管什么样的纸,都不结实,不能制成包装袋。( )
(2)玩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 )
(3)水受冷变成冰,冰受热又变成水,这中间物质没有改变。()
(4)把西瓜压榨成西瓜汁,构成西瓜汁的物质发生了变化。()
(5)橡皮筋被拉长是物质发生了变化。( )
(6)蜡烛熔化的过程中,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生活中的材料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知道这些物品是由多种多样的材料制成的,同时认识到生活中的材料各有各自的特点和性能。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玻璃、纸等材料的透明程度。
2、知道玻璃、纸等的主要用途。
3、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常见的变化,但不能根据这些变化总结变化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
《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范文《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不同用途的纸》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纸》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包括:“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搜集各种纸样”、“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弯曲的性能)”三部分。
二、对教材的处理原教材的内容太多,所以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只能是蜻蜓点水。
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只选择“研究不同用途的纸”这个内容中的“纸的吸水性”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宽”,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和“搜集各种纸样”这两部分内容我会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完成,而纸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弯曲性的探究我会放在第二课时。
三、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纸,他们已经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通过比较不同的纸,学生也认识到不同纸的厚薄不同,也有学生说到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这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有观察过不同纸吸水性的情况。
2、技能基础通过前面四个单元《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观察比较出事物较明显的不同点。
在设计实验方案方面,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已有设计实验的经历,并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变量控制实验是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学生对实验要控制的条件理解比较困难。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在《水》单元曾经使用过滴管进行实验,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数量方面不太熟练。
3、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解释。
四、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处理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科学概念:知道纸的吸水性有强弱,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研究纸的吸水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小学科学《纸的吸水性》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纸的吸水性》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本课教学既遵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自选材料等教学环节的设定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又关注“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对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从问题出发,尊重实验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让学生在思考与判断中思维缜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最后做出选择和决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物质科学领域,3—4年级的学生需要能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基于此,本课采用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辅以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围绕研究目的观察、实验,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和组织的“有结构的材料”收集事实和证据;在“研讨”中将获得的事实和数据汇集起来,进行集体讨论、加工,在小组内、班内同学的“同化”与“顺应”中,共享集体思维、最终通过集体的影响完善个人思维。
这一教学过程完全契合兰本达所阐述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显著特点:目标取向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重视概念、注重儿童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指向学生的实际获得。
与此同时,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后,联系科学、技术、美术多门学科,让学生应用知识,制作作品,发展审美与创意的能力。
【教材简析】《纸的吸水性》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第四课《它们吸水吗》的教师自主研发的拓展课。
在研究不同材料的吸水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纸的吸水性。
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纸,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想法、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在上一节课后已经有具体的认识,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并未专门研究不同纸的吸水性,纸的其他特点并没有深入的观察了解,也很少会去思考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学生所要突破的地方。
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对观察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本单元前几节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联系观察得出结论的能力。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来造一张纸》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来造一张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纸的来源及其制作过程。
2.学会简单运用一些科学实验方法和工具。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来造一张纸》一课。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吗?”回答完毕后,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一张纸。
”Step 2:呈现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纸的制作视频,让学生观看。
2.教师展示纸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的图片,边示范边解释,让学生了解纸是由纤维素制成的。
Step 3:实验操作1.教师介绍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纸浆、筛网、盆子、毛巾。
2.教师示范如何制作纸,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实验步骤。
3.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
Step 4:归纳总结1.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通过实验制作出了一张纸,这张纸是怎么来的?学生进行回答。
2.教师进行总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学会了一种制作纸的方法,你们觉得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Step 5:拓展延伸教师提供一些延伸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动手实践,例如:你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纸吗?你们能用纸来做什么?Step 6: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请你们找一些家庭废弃的纸张,然后尝试制作一张纸,并写下制作的步骤和体会。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不同用途的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纸样的活动,认识纸的多样性。
2.经历用对比实验比较纸的性能的活动。
3.初步感受纸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
2.玻璃片、滴管、红墨水、回形针,每组1份。
教学准备: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1.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样,以及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的样品及它们的作用。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1.不同用途的纸有哪些不同的特征?2.怎样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讨论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生操作,汇报观察结果。
4.分小组研究纸的拉伸性能和承受重物的性能。
5.交流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想。
三、选择合适的书写纸1.比较常见的几种书写纸有什么不同?2.实验:常见的书写纸的吸水性能和拉伸性能。
3.思考: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写纸?
1。
小学科学《纸的吸水性》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纸的吸水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熟练运用词语:拖湿,渗透,抽水,流动,吸水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词汇进行实验前的推理,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
测量准确结果;
3.情感目标:树立对科学的兴趣,热爱自然,培养学生发现性思维能力,尊重科学实践原则和实验结果。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纸的吸水性的机理,能正确描述纸吸水性的现象;
2.掌握实验方法及步骤,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测量准确结果;
三、教学准备
1.准备纸、水、盛水瓶、尺子、木叉等实验用品;
2.准备录像资料,或者教学模拟实验室设备。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教师准备录像资料,介绍影片中纸的渗透现象,引出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预习纸吸水机理;
2.课堂热身:教师准备塑料薄膜、高分子物质、棉花、盐水、诸如此
类材料,让学生实地观察材料对水的渗透现象。
3.理论讨论:教师介绍纸的吸水原理及机理,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
比拖湿和吸水性的区别;
4.实验操作:教师介绍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测量准确结果;
5.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在实验中发生的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的观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的观察》教学设计以下是关于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的观察》教学设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标: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
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
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一、整个教学过程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纸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也来制造一张纸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
(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
(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
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
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
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拥有了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谁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在造纸术没发明前,人们把文字记录在哪儿呢?
3、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跟我们现在的纸比一比谁的优点多。
4、所以我们得感谢发明造纸术的人,他是谁呢?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用竹子,甘草,还有甘蔗渣等作原料造纸的技术生产出大量轻便便宜的纸。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2、纸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纸到底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
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C、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
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
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