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优化内容整合方法

合集下载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是指基于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如下:
一、教育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避免过于独立的学科设置和教学。

三、课程内容的“瘦身”
新课标要求精简课程内容,重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对学生知识的过度灌输。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以上变化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要求教师注重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教学。

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 -。

2022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如何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2022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如何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2022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如何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核心是内容。

内容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要依托内容。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有诸多亮点,如以大单元为单位,让课程内容核心化;以大概念为核心,让课程内容结构化;以活动任务为引领,让课程内容情境化;以跨学科主题为重点,让课程内容项目化……。

有学者提出基于主题、任务、项目、情境,按照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这一提法,有些晦涩难懂,有必要为大家进行简单解读:首先,主题、任务、项目、情境等既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组织形式,也是知能(知识能力或知识技能)通往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和催化知能向素养转化的手段,主题、任务、项目在情境中,学习才更具有意义。

其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一般有两种:一是他主被动式的发展逻辑,即学生按照课程内容体系的编写逻辑和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实施教学而获得发展的逻辑,这就是所谓的“学科逻辑”;二是学生自主主动式的发展逻辑,即学生按照自己的现实逻辑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逻辑,即学生的心理逻辑或认知逻辑。

第三,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即将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组织或按照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简言之,基于学科逻辑(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逻辑(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起点和内在需要等),以主题、任务、项目、情境等形式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实现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沟通。

什么是结构?简单地说,结构就是骨架或框架,即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或者说某事物由哪些要素所构成。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结构,下面以“物态变化”为例:什么是结构化?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大家熟悉的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就是结构化的具体体现。

下面以新教师参加面试为例说明结构化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内容结构化?内容结构化就是让零散的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起关联。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分析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分析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分析摘要:新课程标准落实之后小学语文教育也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适合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在实践中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方法与资源等要素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思考、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策略等内容,强调大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价值,旨在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引言就当前的情况而言,语文课堂的指导策略和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单一。

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中仍然比较强势,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对语文知识也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

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尝试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强化其学习认知并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由此可见,针对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践中应当明确大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课堂的顺利开展。

1.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思考大单元教学可以拓展教学宽度和广度,也可以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大单元教学在实践中可以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备努力和思考的正确方向。

语文大单元教学构建期间需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学科素养。

与此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注重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要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通过情境整合、群文整合等方式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2.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策略2.1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大单元阅读情境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因而在大单元语文教学的背景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大单元的阅读情境,将不同文章的相似情境进行融合,构成具备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的大单元活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价值:提升学生 的综合素质,为 未来的学习和工 作奠定基础
作用:推动语文 课程改革,实现 语文教学的根本 目标
新课标下语03文综合性学
习的特点
跨学科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 习强调跨学科 的知识整合, 旨在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语文综合性学 习设计应注重 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融合,培 养学生的跨学
科思维。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综 合性学习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01
添加章节标题
语文综合性02学习的概念
和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总结案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启示
启示一:注重跨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启示二:创设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
学习。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 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 计思路和实施过程。
启示三:以问题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
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07学习的未来
发展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挑战与机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跨学科整合有 助于打破传统 学科界限,促 进知识的融会 贯通,提高学 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 语文综合性学 习设计应注重 跨学科整合, 以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实践活动与知识学习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将理论知 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优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优化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优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引起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

唯有研读新课标,我们才能把握接下来英语教学的方向。

“2022版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语篇为依托融入言语知识、文化知识、言语技能以及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相比拟于“2011版课标〞,“2022版课标〞的课程六要素新增了“主题〞和“语篇〞两个要素,并突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为我们接下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

结合一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以及思考,我将学习“2022版课标〞的心得小结如下:一、深挖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2022版课标〞对英语主题进行了概括与说明。

主题包含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

其中,“人与自我〞以“我〞为视角,设置“生活与学习〞和“做人与做事〞等主题群;“人与社会〞以“社会〞为视角,设置“社会效劳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和“科学与技术〞等主题群;“人与自然〞以“自然〞为视角,设置“自然生态〞“环境爱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究〞等主题群。

各主题群下设假设干子主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呢?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在教学新魔法英语2A U4 Our new flat这一单元时,我们通过解读教材,确定本单元的主题意义为“Love my home and make a better home〞。

该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的“生活与学习〞子主题群中的“学习与生活的自我治理以及劳动习惯与技能,热爱劳动〞主题内容,主要涉及热爱劳动、热爱家园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

基于对单元主题和单元主要语篇内容的分析,我们提炼出2个子主题,即Know about my home---Help at home。

我们通过再构的4个语篇建立子主题之间的显性关联,使它们最终指向单元主题意义的建构“Love my home and make a better home〞,即:热爱劳动、热爱家园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实践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学习方案设计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实践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学习方案设计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实践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学习方案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设计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大单元整体学习为载体的教学方案设计。

它旨在通过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该设计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除了传统的学习目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家国情怀、合作参与、信息素养、全球视野等核心素养。

二是注重大单元整体学习。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大单元,通过整体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三是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

通过整合教材、网络资源、专家指导等多种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效果。

四是强调评价和反馈。

通过设计评价标准,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01大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设计遵循的理念一、"单元设计要具有放大镜思维"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和目标,对每个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具体做法如下:1.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方案设计的核心,因此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重要性,确保学习方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确定单元目标和主题。

在设计学习单元时,要明确单元目标和主题,并将其与学科核心素养联系起来。

这有助于确保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放大镜思维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在设计学习单元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以确保学习方案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习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

放大镜思维要求我们考虑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放大镜思维要求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学习方案的设计需要考虑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进步。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一、更新教育观念1. 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倡导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质疑、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情境教学。

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式教学。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翻转课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课堂内外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三、优化课程内容1. 整合学科知识。

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更新教材内容。

结合时代发展,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3. 注重实践性。

增加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改进评价机制1. 多元化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个性化评价。

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给予个性化评价。

3. 激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提升教师素质1. 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激励教师创新。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课堂教学提供新鲜血液。

总之,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评价机制和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措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措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措施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

新课标要求“建立大单元教学框架,推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机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实现大单元整合教学,必须紧扣新课标,以生为本,立足课堂,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中寻求突破,并遵循系统性、整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单元整合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大单元整合教学特征大单元整合教学是指以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为基本要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一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

单元整体设计是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

大单元教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是围绕一个大的核心概念展开的。

大单元整合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大单元整合教学旨在改变传统单课型教学的局限,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大单元整合教学的重点在于主题统整,突出育人价值;目标整体,指向核心素养;结构化设计,促进深度学习;方法多样,培养综合能力。

(一)主题统整大单元整合教学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文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将一组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统整是建立在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的。

大单元整合教学往往以单元的核心知识为基本要素,以语文要素为主线,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整合。

这种教学模式将语文要素作为整个大单元教学的“灵魂”,可以改变以往“一课一得”的教学模式和碎片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优化教案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教案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教案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优化教案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呢?以下是几点建议:一、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在编写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难点,教师需要有明确的解释和丰富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图表、视频等,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注意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辅导。

在教学进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掌握达不到要求或者需要进行巩固和复习,教师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某些内容难度大、学生掌握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采用示例演示或者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注重学生参与,增加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丰富的课堂互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要提醒教师,在编写优化教案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自我反思和教学创新。

通过反思和创新,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社会人才。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篇一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一、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正在逐步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更好地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具有综合性、拓展性的大单元,通过连续、递进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特点: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主题性:以一个核心主题或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连续性:教学活动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后一阶段的学习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层层深入,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3)综合性:教学内容涵盖多个知识点,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融合与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探究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深度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评价性: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情况,以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分析教材,确定主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和重组,确定大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大单元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活动应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探究拓展等环节。

实施教学活动: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为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贯彻《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xx〕5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组织领导组长:校长副组长:分管校长、教学教导组员:各学科教研组长实施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实施办法一、基于课标,优化教学(一)抓好入学关,认真落实“学习准备期”认真落实学校学习准备期活动方案,各教研组研读课程标准,以把握学科教学节奏,渗透学科基本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情感培育的要求为主,创设生本课堂,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根据实施情况,教研组完成一年级“零起点”学习准备期实施情况调查表,改善教学行为,积累教学实践经历,撰写教学案例,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二)优化教学关,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实行行政人员负责制,各行政深入学科教研组,指导教研活动。

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教研组日常研讨的重要主题,灵活采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主题论坛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全面推进、层层落实。

组织教师用心研读教材,透彻理解教材,提高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继续推行“磨课”机制,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上教研组研究课前,做到“一人主备,组员补充”,研究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化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活动,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堂。

(三)重视评价关,用心开展教学评价教师改变以往评价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做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1. 引言1.1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是当前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历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资源,精简内容,突出重点,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历史教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在于,历史学科内容较为繁杂,教学资源分散,教师和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整合历史教材,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历史教材整合的原则和方法也至关重要。

在整合过程中,应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性和系统性。

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优化与删减是整合的重点之一。

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保留优质教学资源,删减冗余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正文2.1 教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内容冗余、知识点分散,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是必然的选择。

教材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通过整合教材,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陷入零散知识的困境,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材整合还可以减少教学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率,使历史教学更加精致化和针对性。

教材整合不仅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大单元教学思想的单元整合教学案例集

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大单元教学思想的单元整合教学案例集

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大单元教学思想的单元整合教学案例集一、什么是单元整合?单元整合,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教材的编排、课时安排等限制,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以相同(或相近)知识点为小整体进行重新组合、编排,更注重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及整体性。

(这里的“单元”并非指我们传统教材中的某个单元,而是指教材中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组合成的知识块。

)二、小学数学渗透“单元整合”案例1、例题更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对例题进行相应的更换。

比如把城市的生活情境替换为农村的生活情境,把教材中的情景替换成身边真实的情景等等,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还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视频1:教师现场采集信息,得出“同学们的年龄和师生的年龄差”,让学生推算出老师现在的年龄。

然后再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当同学们多大时,老师那时的年龄”。

通过这一生活中现实场景的创设,营造出了学生争先恐后,急需一吐为快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视频2:青蛙趣谈。

“意犹末尽,乐此不疲”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则“读儿歌”的游戏,既深化、巩固了新知,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是想象地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情趣,富有意义的。

2、例题整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对于那些知识比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我们可以进行整合教学。

案例:五年级《小数乘法》再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应用习题可以同时进行,在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总结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3、知识整合对知识的有效整合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好地掌握新知,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达到温故而知新。

案例:四年级《分数的意义》、六年级《圆的认识》、《图形设计》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课程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是彰显学科体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探述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探述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探述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准,其中明确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大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出现和推广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凸显得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基于此,本文从新课标这一背景入手,就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展开了详细分析与探讨,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和指导,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前言:大单元整合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按照单元形式将语文知识分好类,明确每一单元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之后再找到每个单元的教学策略,将各单元知识有效衔接到一起,进而将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真正意义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为此,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起大单元整合教学的这一全新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优化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活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开展的重要性(一)有利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经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发现,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优化和开展,对于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需要将单元内教学内容关联到一起,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单元主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另外,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围绕着单元主题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方向,进而更高效的完成学习活动。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开展对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发挥着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学生总结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基于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更重要的还要加强对学生总结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既可以说是现代学生学习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大单元教学: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大单元教学: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大单元教学: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实践证明,不论课标写得多好、教材编得多好,都无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或中介,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新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这是因为:教师虽然认同课程理念,但是对如何落实理念有很多困惑;第二,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第三,教师对学情的认识模糊,分析泛化;第四,教师对如何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还掌握得不好;第五,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教学逻辑强加于学生;第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也不清楚他们是如何学会的。

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教了就等于学了吗?其二,评价理念与意识——教如何没有引起学的发生,其价值何在?其三,评价目标与内容——教师如何通过“教”确保“学”发生?其四,评价结果的使用——评价后,如何使用评价结果?可以看到,在实际教学中评价是无处不在的。

所谓“教学评一体化”,不纯粹是对学生的“评”,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评”。

因此,教师需要建构评价意识、评价手段、评价能力,这样才能把评价落实在教学中。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评”并不只是指期末考试、毕业考试,而是关于教学的评价。

考试只是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足的。

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解决,最后等测评或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没有学会”,就来不及补救了。

因此,“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1.大单元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评”“评” 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一个单元不是学习的结束,前面不评价,后面的单元教学无法更好地开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学功能,发挥评价对教学所形成的积极、正面的点拨作用,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措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措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措施摘要:在学校的低级阶段,学生还处在以具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在小学低级阶段的“看图写话”教学则是利用了“看图”、“创设情景”、“设计”等手段,把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作文的自信作为了重心,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老师们需要对看图写话的学习任务群进行高效的设计,从而提高在小学低段学生对看图写话的训练质量,让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看图写话在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过程中,“看图写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小支点,它体现出了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它是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沟通和书写,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推动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图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应通过看图写话教学为学生的写作增加更多的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的价值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其语言方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积累,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够清晰严谨,所以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的表达都没有办法达到想要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情况,常常安排一些不符合其年龄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完成。

此外,本身看图写话教学对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讲就是相对枯燥的一种情形,而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沉下心来观察其中内容,并逐渐失去兴趣,这种情形下,就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措施(一)厘清图画逻辑与内涵看图写话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无论是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学生对于核心信息的提取,都需要细致谨慎。

在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任何图片的选择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标优化内容整合方法作者:许春良季荣臻来源:《江苏教育》2019年第03期【摘要】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体现了编写者对科学课程的独特理解和理想追求,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将之变为现实。

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课标意识”的高度来制订教学目标,以“优化意识”的深度来确定教学内容,从“生本意识”的角度来整合教学方法,从而确保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科学教材;教学设计;课标意识;优化意识;生本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63-05【作者简介】1.许春良,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91)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2.季荣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科学教研员,高级教师,无锡市科学学科带头人。

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正是由于它的平常,很多教师会低估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从2019年起,我国小学各年级将全部使用重新编写和修订的教材,其中,一、二年级使用新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则使用重新修订的教材。

以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为例,新教材采纳了国际上科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且专门对科学课程实施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回应。

新教材的变化可以说是全面的、系统的,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科学课程的独特理解和理想追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将之变为现实。

那么,作为科学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如何适应并体现这些变化呢?下文,笔者将围绕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问题一:依据什么来制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晰这些教学活动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即一节课要实现哪些目标。

那么,教师应当依据什么来制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答案是课程标准。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这些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科学概念相对应,这便是最基本的“课标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以下三点基本认识。

1.课程标准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表明教师的工作和其他行业设计师的工作几无差别。

正如所有行业的设计工作都要受到某种标准的指导和约束一样,教师的教学设计也需要遵循某种规范,而这种规范的来源之一便是课程标准。

缺乏课程标准的约束,就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就会全凭运气,好比教师站在讲台上,随意地丢下一些学习内容和活动,然后自我安慰着、盼望着:总归会有一部分内容或活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

这种“撞大运式”的现象并不少见,从“制定”与“制订”两个词的混淆使用就可以看出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权威性”的认识。

“制定”一般用于政策、方针、法规,它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如制定课程标准;而“制订”的对象一般只具有约束性,它常常指向目标、计划、措施、方案等,如制订教学目标。

前者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后者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时,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归根结底,都应该能够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锚点,正是这些锚点,勾勒出了整个课程标准的全貌。

总之,教师要把科学课程标准当作小学科学教学最重要的“法律”,因为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要重点关注课程标准的变动部分。

此次新修定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确定了18个主要的科学概念,而这18个主要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具体的学习内容。

这直接体现了国际上“以大概念进行科学教育”的理念。

此次科学教材的新编和修订正是基于这一系统性的概念框架而展开的,没有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就不会有此次大范围的科学教材的重新编写和修订。

因此,在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最好先做两件事:一是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具体区别在哪儿,哪些概念是新增加的?哪些概念进行了更新?哪些概念进行了调整?二是对比新旧教材之间的具体区别在哪儿,同一个科学概念为什么会转移到其他年级段去?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新增加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在不同年级是怎样嵌入的,重新调整的人体内部器官等生命科学领域内容是否完全删除等。

3.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

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学段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规定。

教材编写者的任务是把这些规定变成可供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

不同的教材可以依据不同的学理背景和不同的创意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方案。

教学时,教师可以借鉴不同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甚至开发出自己的科学教材。

说到底,某一版本的教材只是课程标准的某一种而非唯一一种表现形式,“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背后,体现的恰恰是教师的课标意识,而没有这一意识的教师只会死板地教教材上所列举的内容,甚至连教材上每张图片出现的顺序在课堂教学中都不作任何调整。

问题二: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优化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将哪些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并以何种顺序或形式融入教学活动。

以下,笔者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和所属地域三个维度提供优化策略。

1.了解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能够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并逐渐形成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在运算过程中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以此为原则,让学生通过科学活动获得足够多的表象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抽象化的思维运算。

如: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上《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一课,从教材来看,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野外和游乐场的图片,建立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概念,然后以具体物体为例让学生辨别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最后介绍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制造人造物品的相关例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如果按照“自然世界—自然物”“人造世界—人造物”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建立“自然世界里全部是自然物”“人造世界里全部是人造物”的概念,这使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在人造世界里会出现自然物”“自然世界里会出现人造物”这一客观事实。

其实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不妨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并安排一些不同物体的区分练习,由此再引入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由小及大、由点到面,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人造物属于人工世界,自然物属于自然世界的认识,最后再通过观察身边的学校、公园等环境,让学生发现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是可以共处的,进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样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优化,教学效果更好。

2.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记忆。

研究并遵循学生群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经历。

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要想真正彻底地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和初始的回忆入手,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一致的。

他说:“世上没有偶然的记忆,人们只会记住自认为与个人问题有意义的人生故事。

”这一观点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

每个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都是各有差异的,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往往又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只要足够细心,教师就能在学生身上有所发现和收获。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不妨关注一下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独特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进而从中获取珍贵的教育素材并加以利用。

比如: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下《石头》一课,就以学生曾经用石头玩过的游戏作为切入口,引出观察石头的学习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学生对石头有着特别难忘的经历或认知,教师就可以让他向全班同学诉说,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唤起其他学生对石头的记忆,从而产生更多的诉说者。

这一现象就好比多米诺骨牌效应,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你唤醒我,我唤醒他,课堂因此而真实、生动。

3.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课程资源的种类很多,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可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一般都与该地域的文化相联系,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这些课程资源,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如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下《玩泥巴》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筛泥土、和泥土、捏泥土以及烧泥土等活动,了解人类使用泥土的过程。

笔者所在的无锡市,就有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等丰富而独特的乡土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惠山泥人博物馆、寻访泥人工艺大师、了解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学习制作简单的泥塑物品,这些活动和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或相似、或互通、或相补、或深入。

教材上所呈现的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被另一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所替代,而这一替代活动则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优化和调整。

问题三:哪些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目标的阐述。

这种阐述结构很容易让人忽略小学科学课程首要的目标其实是保持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而教师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不仅是达成科学课程目标的举措,也是落实“生本意识”的应有之义。

1.做中学。

做有很多种类型,课堂上跟着教师进行的操作是“模仿做”,学生开展分组实验是“自主做”,完成某个主题任务是“项目做”。

小学阶段,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的活动很多,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新课标中加入了STEM的内容,做学结合是教师能采用的最好的策略。

以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为例,在每册教材的最后,都安排了一个独立的板块——专项学习,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六次科学探究指导,六次工程实践指导。

这些板块要求教师以做学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像工程师那样”进行制作、设计、测试等专项学习活动,如想办法利用气球使小车动起来,并尽可能地让它跑得远一些;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风向标,并想办法让它灵活地转动等。

学生通过做能获得最直观的科学认识,同时能发展动手能力。

2.玩中学。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玩在课堂中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时候,对于那些“正儿八经”的科学实验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但如果把它转化成“玩”的形式,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比如《不倒翁》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玩一玩事先准备好的不倒翁,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所谓的不倒翁一推就倒,根本无法站立起来,然后让学生上台来玩教师讲台上的那个怎么推也不会倒的不倒翁,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不倒翁和老师的不倒翁有什么不同?再通过观察、制作、重新玩等活动,学生就会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