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7.30所见教案3

合集下载

《所见》教案优秀4篇

《所见》教案优秀4篇

《所见》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所见》教案优秀4篇《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能够简单地描述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散文,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描写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感受大自然。

【教学准备】教材《所见》、图片或实物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景物,引发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2.介绍本节课的散文《所见》,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

2.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意。

3.学生回答以下问题:b.文中描写的景物都具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美丽精彩)d.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举例说明。

三、感知自然(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按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美好之处进行分组,共同分享。

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并互相欣赏和表扬。

四、创作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一小段时间内的自然景物,如花园或校园。

2.学生根据所看到的景物,想象和绘画出对应的场景,并写下感想。

3.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和赏析。

五、课堂总结(5分钟)学生重点回顾散文《所见》的内容和描写方式,再次强调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

【拓展延伸】1.让学生寻找并带来自己心目中的美丽大自然的图片,进行展示和分享。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加深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教后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拓展延伸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妙。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育朗读古诗的兴趣。

2.熟悉“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妙。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预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盛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响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突然牧童停顿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 2.教师引导学生猜测:牧童停顿唱歌,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好玩,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教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留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示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情愿当小教师?带着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

(准时表扬鼓励。

)(3)嬉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快速而精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假如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所见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所见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所见一、教材简介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文,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包括儿童文学、语言表达、社会常识等。

教材整体安排紧凑,每个单元的主题明确,布置作业、抽测、测评等环节也很充分,有利于学生透彻地掌握每个单元的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经过对教材的观察和整理,总结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儿童文学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极具人文积淀的学科。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儿童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中,提供了多篇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选文,如《小草和雏鸟》、《昆虫语》等。

这些选文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同时,还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分析情节、诵读、模仿等多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2. 语言表达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语言本身的重要属性。

词汇量、语法掌握、语音语调等多种方面的知识都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要素。

在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点得到了充分的涵盖。

比如,在第一单元中,教师通过讲解聆听、添加上下文意义、排除干扰、选择判断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第二单元中,通过与学生一起编故事、填气球、连词成句等形式,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 社会常识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本身进行讲解,还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常识,增长文化知识、历史意识等。

例如,第三单元中,教材侧重于讲解四季变化、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过程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知识;在第四单元中,则注重在讲述儒家思想、家风家训等,给学生带来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启示。

三、教学方法针对以上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不应该是单一的、机械化的,而更应该是多元化、全方位的。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30所见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30所见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30所见西师大版大家好!我明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所见»。

一、说教材«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画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突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形。

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

第一句话表达«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表达«牧童捕蝉图»。

全诗的最大特征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形融合、由远及近、动态结合。

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

因此,在教学时,教员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先生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一年级先生的的朗诵水平不高,了解才干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先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发生共鸣。

要让先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一定要在教员的引导下才干完成。

所以我把引导先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先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言语来描画从古诗中所感遭到的情形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的:I、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依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育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味。

三、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先生年龄小,猎奇心强,有意留意和笼统思想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的充沛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协助先生了解诗意,新颖的方式,精彩的画面大大添加了先生学习的兴味,消解先生观察体验、笼统思想,言语表达等方面的阻碍,从而突出重点,打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言语美一致再现,经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先生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似乎身临其境。

四、说教学流程1、看图听音乐,体会诗意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

2015年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7.30所见教案2

2015年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7.30所见教案2

所见《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西师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牧、童、骑、黄、鸟、鸣、处、声”8个生字,会写“童、处”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童骑牛时的悠闲自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

(2)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童骑牛时的悠闲自在。

2.教学难点:(1)理解“意欲捕鸣鸟,忽然闭口立”的意境。

(2)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所见》,引导学生齐读。

(2)简介作者袁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牧童在干什么?(2)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教师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感悟课文(1)引导学生关注“意欲捕鸣鸟,忽然闭口立”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牧童的心理变化。

(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

5.朗读与背诵(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已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上,仍有部分学生对于生字词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牧童吗?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生1:我在电视上看到过牧童在放牛。

生2:我在书里看到过牧童唱歌。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所见》公开课教案推荐 (一)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所见》公开课教案推荐 (一)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所见》公开课教案推荐《所见》公开课教案1《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1. 放录音,同学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同学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同学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同学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身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同学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身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30所见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30所见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30所见西师大版上课!师:我知道,前几天你们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找了春天。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生:花开了,春天来了。

生:柳树绿了,就是春天。

生:迎春花开了,花朵黄黄的。

师:哟,你观察得真细心,不光看到了花,还观察了它的颜色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描画迎春花:金灿灿的小花。

你能再说一下你观察到的春天吗?生:迎春花开出了金灿灿的小花,春天真的离开了!师:真好!生:草也绿了!师:是啊,春天是多彩的时节。

春天事先是什么时节?生:夏天。

师:夏天是什么样的?夏天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呢?明天我们末尾第四单元的学习。

请同窗们齐读第十三课课题。

〔先生齐读。

〕师:课前让同窗们把课文读五遍。

读过了五遍的同窗请举手。

〔指名读课文,要求先生专心听:读对了吗?〕〔终身读。

〕师:他一读就对了,而且读对了作者的名字。

诗人叫什么?生:袁枚。

师:课本上可没有给〝枚〞字加拼音阿!你怎样看法的?生:我问了妈妈,妈妈通知我的。

师:好。

同窗们,你们听懂了吗?他这样做,至少说明了两点:一,他读书细心,看准了这个字;二,他情愿识字,遇到不看法的字就想方法看法它。

〔再指名读〕师:谁听出他读错的中央了?生:〝樾〞字他读错了,他读成〝què〞了。

师:对。

〔板书音节〕谁能通知他,他把哪个音读错了?生:应该读〝yuè〞,他读成了〝què〞。

师:是啊,他把读音里的哪个音读错了呢?生:声母不是〝q〞,他把声母读成了〝q〞。

〔练读全体认读音节,读准〝樾〞字。

〕师:还有其它错,哦,你听出来了,你说。

生:〝意欲捕鸣蝉〞,前两个字都是四声,他没有读准。

〔先生练读。

〕师:请同窗们再读两遍古诗,要读正确。

〔再次指名读。

李世凯嘴拙,〝骑黄牛〞三个字读不顺。

〕师:遇到困难了,没关系,沉住气,渐渐改。

读完〝牧童〞以后停上去,再读前面三个字,试试看!〔成功。

虽然速度稍慢,但是李世凯顺畅地读完了整首诗。

孟繁盛悄然鼓掌。

〕师:〔竖起拇指表扬。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2。

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结合想象进行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名字叫蝉,也就是我们说的知了。

虽然样子大家不太熟悉,不过它的叫声你一定听过,有人捉过它吗?老师就认识一个喜欢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这不有一天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3 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习探究,理解古诗含义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几百年前的的一个夏天,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播放课件,学生听范读古诗)师:听出来了吗?xx 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就让我们带着下面的目标来学习吧!(出示学习目标、读一读)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了,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所以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教学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