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某某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篇一: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七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⑴《郑人买履》⑵《刻舟求剑》⑶《幼时记趣》⑷《三峡》⑸《以虫治虫》⑹《梵天寺木塔》专题⑺《狼》⑻《论语》八则七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⑼《赵普》⑽《黄鹤楼》⑾《于园》⑿《黔之驴》诵读欣赏:⒀《两小儿辩日》专题⒁《爱莲说》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⒂《晏子使楚》⒃《人琴俱亡》⒄《小石潭记》⒅《记承天寺夜游》⒆《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⒇《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诵读欣赏:(26)《山市》九年级上册:讲读课文:(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诵读欣赏:(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讲读课文:(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年级上册⑴《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⑵《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作代词,代物的:〔〕⑵作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慌。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②神.游其中〔〕③项为之强.〔〕④留蚊于素.帐中〔〕⑤盖.一癞蛤蟆也〔〕⑥鞭.数十〔〕⑦以土砾凸者为邱.〔〕⑧鹤唳.云端〔〕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七上文言文复习设计:苏留华审核:周亚丽班级姓名学号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宁.信度()坠.()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②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反(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楚人有涉.江者(8)是.吾剑之所以坠(9)舟止.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⑴置之其坐:⑵反归取之:6.《郑人买履》选自,《刻舟求剑》选自。
课外练习《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苏教版课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分类整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本册教材中的部分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对镜帖.花黄通,(2)可爱者甚蕃.通,2.【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1)遂以名.楼()(2)非显者刺.()(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驴不胜怒,蹄.之()3.【一词多义】解释加点字,注意比较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东市.买骏马()(2)愿为市.鞍马()(二)阅读《黔之驴》(原文略),完成4~7题。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且.噬己也()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这篇寓言以“黔无驴”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何用意?7.读了这篇寓言,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三)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8~12题。
【甲文】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节选自《木兰诗》)【乙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木兰从军》)8.解释下列句子是加点词语的意思。
朔.气传金柝()出郭.相扶将()长而益.精()数.建奇功()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
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2、cè shě q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快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文言文是七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1⑴《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⑵《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⑶《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阅读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阅读苏教版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执竿入城(10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解释加点字。
(4分)①初竖执.之:②计.无所出:③但.见事多矣:④遂.依而截之:2、下列句中的“以”与文中“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是()(2分)A以刀劈狼首。
B岁以大穰。
C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D投以骨。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4、概括这段文字所给予人们的启迪。
(2分)(二)东施效颦①(10分)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③,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选自《庄子·天运》。
②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里:乡里。
③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
④坚:紧紧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病心而颦.其里:___________ ②丑人见而美.之:____________③挈.妻子而去:___________ ④去.之走:_________2、下列与例句中“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A、任重而道远B、人不知而不愠C、拔山倒树而来D、学而时习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说说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鲁人织屦(10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苏教版七年级上综合练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精品
【关键字】语文、情况、方法、地方、问题、主动、继续、现代、发展、了解、紧迫、突出、稳定、思想、精神、需要、特色、作用、关系、分析、借鉴、调节、丰富、满足、发挥、教育、解决、统领、新事物、用心、重要性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积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其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只、仅)B.顾.野有麦场(看、视)C.屠暴.起(暴怒)D.屠自后断其股.(大腿)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投以.骨静以.修身B.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D.而.顷刻两毙温故而.知新3.翻译下面句子,错误的一项是()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文: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C.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4.下面对文章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文笔简练,情节曲折。
B.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C.“顾”、“奔”、“倚”、“弛”、“持”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lǚ)自度.其足(duó)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 nìng )涉.江者(shè) 遽契..其舟( jù)(q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2)乃.曰(就,才) (3)而.忘操.之(表转折)(拿,携带)(4)涉.江者( 搭船渡过) (5)而.置之其坐(表承接,译为:就,然后(6)及.反(等到,到)(7)宁.信度(宁可)(8)无.自信也(不)3、文学知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战国末(朝代)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寓言故事。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义: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义:返回)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2)何不试之.以足:代“鞋”(3)至之.市:到……去(4)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寸”(5)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寸”(6)是吾剑之.所从坠: 的(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7、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呢?8、《刻舟求剑》讽刺了哪些人?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9、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郑人买履》中,郑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展示出他固执、迂腐的心里。
(2)《刻舟求剑》中,作者用议论的语言讥笑这种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这句话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0、文中描写郑人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郑人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言 文 阅 读一、《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选自《 》,这是一部 体宋代史,本文讲述的是他担任__________(官职)时的两个小故事:一是 ;一是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描写了他的________和_______,集中表现了赵普 的性格。
1、 解释加点词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
⑴家人发箧视之 发:古义: 今义: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学术:古义: 今义:⑶普颜色不变 颜色:古义: 今义: (4)处决..如流 古义: 今义: (5)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 今义: (6)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 跪而拾之以归( )及为相( ) 普又以其人奏( ) 读之竟日( )为 ) 以 太祖常劝以读书 ( ) 之 奏荐某人为某官( )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家人发箧视之( )4、翻译全文5、理解(1)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摘录此句并翻译。
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3)语段结尾处所言“太祖乃悟”,设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么?(4)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5)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6)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则,并说说理由。
(7)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么?为什么?(8)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9)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10)我们可以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11)文中有个词语已成为成语,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吗?(12)“阖”字有何作用?(13)赵普奏荐人才结果怎样?为什么太祖“卒用其人”?6、总体把握:(1)课文写了、两件事,围绕一个中心来构思。
(2)假如把赵普放到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为什么?(3)人们在评论英雄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
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4)读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5)赵普相传有“”的传说,对此,结合课文与史实,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赵普其人?(6)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赵普读的是什么书?“读书”与“临政”有什么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第二段文字的首句与下文是什么样的关系,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叙述赵普这则故事,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突出了他什么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2⑴发古:打开今:开发、发送⑵学术古:知识学问今: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⑶颜色:面容颜色今:色彩(4)处决:古:处理决断今:枪毙(5)古:形容人过分谨慎今:形容不干净、肮脏明日:(6)明日古:专指年或日;第二天;今:今天的后一天3、为:担任;作为;担任。
以:连词,然后;将;连词,不译;把。
之:指书;句末音节助词5(1)赵普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表现了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2)“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凿壁偷光读书破万卷悬梁刺股、闻鸡起舞。
(3)赵普以天下为己任,多次奏荐原是为国家着想;赵普反复奏荐的这个人肯定是个人才(4)普少习史事,寡学术。
(5)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6)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它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7)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因为他好学、以天下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刚毅果断……(立足文本,言之有理即可)(8)勤奋好学、冷静沉着、意志坚定、以天下为己任(9)“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有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
刚直不阿、唯才必举。
(10)胸怀天下,努力学习,专心致志,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11)手不释卷(12)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不受杂务干扰,以便学习更有成效。
突出了赵普读书勤奋、刻苦。
(1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太祖明白了赵普以天下为己任,多次奏荐原是为国家着想,反复奏荐的这个人肯定是个人才。
6(1)同5(1)(2)能。
因为他办事果断、锲而不舍、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不能。
因为他嫉妒刻薄、刚直不阿。
(3)例如:魏征,“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4)刚直不阿、唯才必举、以天下事为己任等。
(5)“半部《论语》治天下”。
勤奋好学、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6)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7)《论语》;读书明理,处理事情果断快速。
(8)首句提出对赵普的评价,下文是其例证。
(9)主要运用了反复、白描、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突出了赵普为人深沉,能以天下为己任的特点。
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_时地方哲学家____________。
说,一种文体,通常 。
2、解释加点词3、翻译全文4、理解(1)作者把“莲”喻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2)“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3)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4)、用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
(5)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6)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7)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文中体现菊花高洁、质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8)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
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请查找资料,把“以花喻人”的句子制成读书卡片保留下来。
6、从文中摘录原句填空。
A、喻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B、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C、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D、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来自比,又用和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喜爱的原因:8.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9、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天下之伟观也B.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②是谓.大同C.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尝遗余.核舟一D. ①不蔓.不枝②青树翠蔓.10. 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周元公集宋朝周敦颐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4、(1)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品德高尚的人)。
⑵、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或者答: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莲是“花中的君子”也可)(3)起衬托作用。
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4)“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