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合集下载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1 绪 论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1 绪    论

1 绪论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生产主要是由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

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其产品可直接作为粮食或工业原料被人类直接利用,也可作为饲料、饵料等用于动物生产,从而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其他产品。

农业生产的废弃物,通过耕作归还土壤,继续进入土壤物质循环之中,更新土壤有机质,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性能。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因此还能给提供大部分生命必需元素。

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主要是通过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

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植物生产还是动物生产,都是离不开土壤这个基地的。

土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可再生型资源,因为土壤的形成和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而土壤质量的破坏却可能是极为迅速的。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是全人类的一项迫切而又长远的历史任务。

1.1土壤和肥料的概念土壤(Soil)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陆地表面”说明土壤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则是土壤这一物质客体的基本必要组成分;“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说的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即具有肥力;“未固结层”指其物理状态之疏松多孔,明显有别于坚硬固结的岩石等。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后再经成土作用形成的阶段性产物,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变得疏松多孔,部分矿物彻底分解成为可溶性物质。

生物的活动不仅加快了岩石风化进程,而且为土壤积累有机物质创造了条件,于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诞生了。

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这一概念涉及到土壤学的各个分支。

狭义的土壤肥力的概念是指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土壤养分和水分对评价土壤肥力是重要的,但不能全面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理论课学时:36 学分:2实验课学时:18 学分:1一、课程的性质面向专业:农学、园艺、中药材、植保、草业、种子科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面向专业:生科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我国主要土壤的类型及分布,了解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二)了解国内外肥料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学习主要肥料的性质作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施用原则;掌握科学用肥和经济用肥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改革(一)总体设想本大纲遵循“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先进,适应科技发展;在编排体系上,第一章讲述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第二、三章着重讲解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性质;第四章介绍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五章简述农田生态与保护;第六章以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为主线,重点讲解作物对必需元素的吸收机理及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施肥的技术,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七-九章分别介绍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单质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第十章介绍了目前肥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复混肥料的基本概念及其生产工艺;第十一章介绍了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及调控技术和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及合理施用。

(二)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验为一门课,讲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使用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

教学手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0.5学时)第二节土壤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0.5学时)(一)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三)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学时)第一节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2学时)(一)岩石的风化(二)土壤的形成因素(三)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四)土壤的机械组成第二节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3学时)(一)土壤生物(二)土壤有机质第三节土壤水分(1.5学时)(一)土壤水分的保持(二)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三)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土壤水分的能态(五)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第四节土壤空气(0.5学时)(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二)土壤通气性(三)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第五节土壤热量(0.5学时)(一)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二)土壤的热特性(三)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第六节土壤水、气、热调节(0.5学时)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5学时)第一节土壤的孔性(0.5学时)第二节土壤的结构性(0.5学时)第三节土壤的耕性(0.5学时)第四节土壤氧化还原性(0.5学时)第五节土壤胶体(1学时)第六节土壤吸收性能(1学时)第七节土壤的酸碱性(1学时)(一)土壤酸性(二)土壤碱性(三)土壤酸碱反应与作物生长(四)土壤缓冲性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1学时)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分类(0.5学时)(一)土壤分类的依据(二)土壤分类学派第二节土壤的分布规律(0.5学时)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3学时)第一节土壤质量与污染(0.5学时)(一)土壤质量的概念(二)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第二节土壤培肥(0.5学时)(一)我国土壤肥力的基本状况(二)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三)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第三节土壤圈与生态(1学时)(一)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二)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第四节土壤退化与保护(1学时)(一)土壤退化的概念(二)主要土壤退化类型与防治(三)土壤退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0.5学时)(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三)肥料三要素(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0.5学时)(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1学时)(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0.5学时)(一)养分归还学说(二)最小养分律(三)报酬递减律第五节施肥技术(0.5学时)(一)施肥量的确定(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3学时)第一节土壤氮素营养(0.5学时)(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二)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第二节作物的氮素营养(1.0学时)(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三)氮的吸收与利用(四)作物氮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第三节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1.5学时)(一)铵(氨)态氮肥(二)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三)酰胺态氮肥(四)缓释态氮肥(五)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3学时)第一节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1.5学时)(一)土壤磷素营养(二)植物磷素营养(三)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二节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1.5学时)(一)土壤钾营养(二)植物钾营养(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九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2学时)第一节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1学时)(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第二节土壤与植物中的微量元素营养及微量元素肥料(1学时)(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第十章复混肥料(2学时)第一节复混肥料概述(0.5学时)(一)复混肥料的概念第二节混合肥料的生产(1学时)(一)配方设计(二)肥料混合的原则(三)投料量的计算(四)成粒方法(五)工艺流程第三节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0.5学时)(一)因土施用(二)因植物施用(三)因养分形态施用(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五)掌握合理的用量第十一章有机肥料(3学时)第一节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0.5学时)(一)有机肥料的作用(二)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第二节有机肥料腐熟原理与技术(1学时)(一)腐熟的目的(二)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第三节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1学时)(一)粪尿肥(二)秸秆类肥(三)绿肥(四)微生物菌剂(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第四节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0.5学时)(一)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二)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第十二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学时)第一节施肥与环境(1学时)(一)施肥与全球变暖(二)氮肥施用与环境(三)磷肥施用与环境第二节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0.5学时)(一)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第三节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类系统中的循环利用(0.5学时)(一)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二)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五、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稀释水的测定(3学时)实验二土壤颗粒分析——比重计速测法(3学时)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四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五常用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3学时)实验六观看作物缺素症状幻灯片及有关合理施肥科研录像片(3学时)。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 南农大 909 土壤肥料学通论硕士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 南农大  909 土壤肥料学通论硕士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通论 ”课程参考书如下:参考书目《土壤肥料学通论》,主编:沈其荣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书号ISBN:9787040091946。

考试大纲《土壤肥料学通论》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与施肥技术以及农田土壤保护等多学科进行了有机整合。

主要了解土壤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土壤与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

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与特性、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的能态以及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重点了解土壤热量及土壤水、气、热调节等内容。

了解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掌握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和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的关系。

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的关系。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掌握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方法。

了解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组、植物根系与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及影响植物吸收、分配养分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因素;了解合理施肥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掌握确定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技术。

了解土壤中氮的形态与含量,掌握土壤氮素的转化过程及其有效性;了解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分布及缺氮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同化;掌握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施用方法与技术。

了解土壤中磷钾的形态与含量,掌握磷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了解植物对磷钾的吸收及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生理功能及缺磷钾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

掌握磷钾肥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和合理使用技术。

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其转化特征、植物伸长发育过程中中、微量元素的功能及缺素症状,掌握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扬大农科土壤肥料学肥料学课后习题答案

扬大农科土壤肥料学肥料学课后习题答案

平衡吸收:同种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换言之,植物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

植物按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现象称为平衡吸收。

最小养分律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肥料:凡能向植物提供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物质的任何物质。

有机肥:指含有较多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肥料的统称。

离子拮抗作用:指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基肥:种植作物之前结合土壤耕作而施用的肥料,其着眼点为作物生长的全程,以有机肥料为主。

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磷酸钙在溶解的过程中,溶液中的P/Ca不断变化的现象。

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叫做植物的营养期。

植物不同生育阶段从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要求的时期,叫做植物的阶段营养期。

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的营养元素。

缺乏该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生理碱性肥料:施入土壤后,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导致土壤变碱的肥料。

截获:根系生长穿透土壤时,根组织与土壤溶液或土粒接触交换养分的过程。

营养失调:作物体内的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和出现生理障碍的现象。

.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有益元素:不是必需元素,但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或刺激作用的一类矿质元素的总称。

根际:受植物根吸收与分泌作用共同影响的土壤微域范围。

是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场所。

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应归还给土壤的论点。

激发效应:施入氮肥使土壤氮矿化作用增强的现象。

复合肥料:同时含有N、P、K肥料三要素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产量或生长量受环境中最缺少养分的制约,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t/m1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

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5.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 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11.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15.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水分受力:吸附力、毛管引力、重力㈠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㈡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㈢土壤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水分不再受土粒引力的左右成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①毛管支持水:地下水层藉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称土壤毛管持水量..②毛管悬着水: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㈣土壤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16. 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①土壤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一般为土壤干重的分数;单位g/kg..②土壤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③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相对含水量..④水层厚度: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总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17. 土壤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18.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因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和毛管作用;表面形成一个凹形弯月面;形成土壤水的负压力..19.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它能表征土壤水分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20.土壤空气的组成:组成与大气相似;但有差别..表现在:CO2含量高;O2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化中..21.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22.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的过程..23.土壤通气的机制①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②土壤空气整体交换:也称土壤气体的整体流动;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24.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5.土壤导热率: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相差1 ℃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26.土壤导温率: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cm距离内;1J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27.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28.水、气、热等的调节㈠土壤水分调节:①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③合理灌溉;④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多余水的排除..㈡土壤空气调节: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控制通气状况..㈢土壤温度调节:包括土壤热量平衡调节和热特性调节;措施主要有:①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②以水调温;③覆盖与遮荫..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核心是水、气关系;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类型..2.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土壤相对密度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干重与4 ℃时同体积水重之比..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土壤孔隙比:是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3.土壤孔径当量孔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4.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毛管孔隙、通气孔隙..5.土壤结构性: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6.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的小团聚体;直径0.25-10mm..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它对调节土壤中水肥矛盾作用较大..7.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8.团粒结构的形成两个阶段:㈠土粒的粘聚:①胶体的凝聚作用;②水膜的粘结作用;③胶结作用..㈡成型动力:在土壤粘聚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作用力才能形成稳定的独立结构体..①生物作用;②干湿交替作用;③冻融交替作用;④土壤耕作的作用等..9.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10.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 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受其它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变的性质..①土壤粘结性: 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耕作产生阻力的原因..②土壤粘着性: 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性能..③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当在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可塑性..④胀缩性: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干燥后体积收缩的特性..11.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 nm~100 nm之间长宽高至少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性质..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12.同晶替代:原来晶格中的中心原子可被其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而原子价较低的原子所代换..13.1∶1型晶格: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组成一晶层;属1∶1型晶格;如高岭石、埃洛石等..14.2∶1型晶格:由二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结合而成一晶层;属2∶1型晶格;如蒙脱石、蛭石和伊利石等..15.土壤胶体:分为胶核和双电层;其中双电层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内层和补偿离子层非活性层、扩散层..16.土壤胶体电荷①永久电荷:它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该电荷一旦产生即为该矿物永久所有;所以成为永久电荷..②可变电荷:电荷的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的电荷..值:土壤的可变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的pH值;或称为可变电荷零点、等电点;③土壤的pH是表征其可变电荷特点的一个重要指标..17.胶体有两种状态:①溶胶状态:胶粒带同种电荷;彼此互相排斥;所以可以稳定地分散在介质中..②凝聚状态:胶粒与胶粒之间互相凝聚在一起形成絮状或无定形沉淀..18.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19.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可以作为土壤保肥力的指标..影响CEC的因素: a、胶体数量;b、胶体类型;c、土壤pH值..20.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依据盐基饱和度将土壤分为盐基饱和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80%以上为盐基离子和盐基不饱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在80%以下;H+、Al3+等离子含量较多..21.交换性阳离子种类:腐殖质、蛭石、脱石、水云母、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22.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无机胶体的种类;陪伴补离子效应;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K+离子被固定在硅氧四面体联成的六边型晶穴中; 23.专性吸附矿物固定、晶穴固定:NH4不能被交换出来的现象..24.土壤活性酸:是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常用pH值表示..25;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所引起的酸度..它们只有在转移到土壤溶液中;形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为潜性酸..通常用10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来表示..土壤中潜性酸的大小常用土壤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表示..潜性酸的分类: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26.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良好的土体结构;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良好的物理性质..其培肥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②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③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④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⑤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2、土壤污染源:污水灌溉、施肥、施用农药、工业废气、工业废渣..其防治措施: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调查和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铲除表土或换土;生物措施;采用人工防治措施..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肥料学部分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1.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①必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②不可替代性:缺少该元素;植物出现特有的缺素症;③直接性: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大量元素:C、H、O、N、P、K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Fe、B、Mn、Cu、Zn、Mo、Cl、Ni3.肥料三要素:氮、磷、钾..4.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律:不同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5.有益元素:对某些种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所必需的元素..6.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形态气态:O2; CO2; H2O离子态:几乎所有的矿质营养元素都是以离子态吸收的分子态:尿素;氨基酸;糖类;植酸;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7.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种机理:其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其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的影响下;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有两种方式:即质流和扩散..8.根对无机养分吸收的方式: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被动吸收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主动吸收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而进入细胞膜内的过程..9.根外营养的特点:快、强、省..10.影响根外营养的因素:溶液的组成、溶液浓度及pH、叶片类型及结构、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喷施部位及次数..11.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内因: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育特点..外因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Eh 、酸碱度、离子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离子协助作用: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12.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13.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14.最小养分律: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15.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16.植物营养临界期:此期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并不多;但需要的程度却很迫切..如果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明显受影响..即使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难以恢复或弥补损失..17.肥料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这一时期作物不仅需要的养分数量多;而且养分吸收能力非常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率最高..此时肥料的作用明显..也称肥料的最大效率期..18.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施入土壤后;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截至酸度提高的肥料..19.基肥: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培肥和改良土壤;给植物提供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养分..20.种肥: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21.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22.理解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地位是同等重要、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差异却很大..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1.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2.吸附固定: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的吸附作用..3.晶格固定:NH4+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4.氨的挥发损失: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5.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6.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7.生物固持: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8.缺氮植株状况:蛋白质、叶绿素形成受阻;细胞分裂减少;生长过程缓慢;叶片黄化;根冠比较大;分枝分蘖少;谷类作物穗数及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缺素首先出现在老叶上..9.氮素过剩状况:导致氮素奢侈吸收;非蛋白质氮合成增加..植物枝叶茂盛;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碳水化合物消耗太多;使茎杆细弱;机械强度小;容易倒伏;体内可溶性氮化合物过多;容易遭受病虫害;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瓜果的含糖量降低;风味差;不耐贮藏;品质低;叶菜类植物中硝酸盐高;危害健康..10.铵态氮肥包括:液氨、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共同特性均含有NH4+: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可发生硝化作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拮抗作用..①碳酸氢铵合理施用:不离土不离水;先肥土后肥苗;贮存时要防潮;低温;密闭;使用时应深施10cm 左右覆土;做基肥和追肥均可;但不可做种肥;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间施用..②硫酸铵:使土壤酸化;pH下降、土壤板结..合理施用:可以做追肥和种肥;也可做基肥;适于多种作物;酸性土上做基肥时;要配施石灰和有机肥;中性或微碱性土;要配施有机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一定要深施覆土防止挥发;稻田最好不用老朽田..③氯化铵:使土壤酸化、 pH下降、脱钙板结..合理施用:性土上做基肥时;要配施石灰和有机肥;中性或微碱性土;要配施有机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一定要深施覆土;追肥;适于稻田和一般作物;不宜做种肥;不宜忌氯作物茶;烟草;马铃薯;甘薯;亚麻等;盐碱地不宜施用;NH4Cl不宜在保护地施用..11.硝-铵态和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共同特性均含有NO3-: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主动吸收;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易发生反硝化作用;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吸湿性大;具助燃性易燃易爆;硝态氮含氮量均较低 ..12.酰胺态氮肥尿素基本性质:有机物;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肥料为颗粒状;易溶于水;呈中性..因含有缩二脲;一般不宜作种肥;可作基肥、追肥;深施覆土宜作根外追肥..合理施用: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尿素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13.缓释肥料: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氮肥;包括有机长效氮肥和包膜氮肥两大类..14.控释肥料:通过包被材料控制速效氮肥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速率;从而使其按照植物的需要供应氮素的一类肥料..15.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①合理确定施氮量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②控制氮肥损失的途径;③深施;不要使氮素在土表大量累积;④合理确定施肥时期;⑤田间水肥综合管理;⑥氮肥增效剂的使用;⑦长效氮肥的施用..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化学磷、钾肥1.磷的固定:土壤中可溶性磷化合物转变为不溶性或缓效性的过程..固定机制:化学固定作用、吸附作用、生物固定作用 ..2.植物缺磷症状:各种代谢过程受抑制;植株生长迟缓;延迟成熟;叶色暗绿或灰绿;缺磷严重时;玉米、番茄、油菜等的茎叶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条纹..3.磷肥的种类①酸制法——水溶性磷肥H2PO4-②热制法——高温;弱溶性磷肥 HPO42-或 Ca3PO42;③机械法——难溶性磷肥..4.合理施用磷肥:①合理确定施用时间;②以基肥施用较好;不宜做追肥;③施肥方式以条施或穴施等集中施用方法..5.植物缺钾症状:下部老叶失绿并坏死;根系不发达;易倒伏..6.钾肥的种类:①化学钾肥: KCl、K2SO4;②农家肥料:草木灰;③工业副产品:窑灰钾肥..7.合理施用钾肥:宜深施;相对集中施;条施、穴施;与氮、磷肥配施..8.缓效性钾非交换态钾:主要指被2:1型层状粘土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以及黑云母和部分水云母的钾;它是反应土壤钾潜力的主要指标..9.速效钾:指土壤胶体负电荷位点上吸附的钾离子及位于云母类矿物风化边缘楔形带内可以被氢离子和铵离子交换但不能被钙、镁水化半径大的离子所交换的特殊吸附的钾..10.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养分标明量主要属弱酸溶性磷的磷肥..11.草木灰:植物燃烧后;剩余的灰烬;其中90%的钾为K2CO3;其次是硫酸钾和少量氯化钾;若高温燃烧700度;则以K2SiO3为主..第九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其肥料1.钙:钙既是细胞膜的组分;又是果胶质的组分..缺钙不仅会增加细胞膜透性;也会使细胞壁交联解体..采前和采后钙处理可以增加果实的保鲜和贮运;施钙可增加牧草含钙量;提高其对牲畜的营养价值;提高植物食品的含钙量可以促进人体健康..2.镁:是叶绿素及多种酶的组成元素..施用镁肥提高植物产品含镁量;能够提高叶绿素、胡萝卜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同时防治人畜缺镁症如动物痉挛症..3.硫:硫是合成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必不可少的..几乎所有蛋白质都有含硫氨基酸..缺硫会降低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和食用价值..4.B的生理功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输;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促进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化正常;提高豆科作物根瘤的固氮活性..5.B缺乏共同特征:植物矮小;有时只开花不结果;果实和果肉缩小;茎节间短粗;顶端生长受阻而枯死;根系发育不良..6.Zn的营养功能:参与生长素的合成 ;是多种酶的成分和活化剂;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7.Zn缺乏:的共同特征植株矮小;叶片失绿禾本科“白苗症”节间缩短;果树“小叶病”..。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和答案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和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t/m。

1、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

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doc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doc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doc一、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及构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有有机物质的形成,是有机物质、矿物质和水的重要成分,是土壤质量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土壤有机质主要构成有植物和动物残骸、根瘤细菌、营养盐、土壤碳氧结合物等。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活性有机质和非活性有机质两大类。

活性有机质由于具有活性基团,能够吸附酶活化,影响土壤质地和性能;而非活性有机质的分子尺寸较大、构造比较有序,含有非空气养份,保存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作用机理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机理可分为影响土壤性状的有机质和参与生物活性的有机质两大部分。

(1)影响土壤性状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有利于保留土壤水分,因其具有一定的分子量,能把大量水分吸附在有机质分子之间,可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具有酸性,在一定pH值下,有机质是稳定的,土壤有机质能保持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和良性微生态环境;具有黏性,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粘度和流动性;保持土壤空隙大小,减少土壤团块,并能改善土壤的结构,防止土壤易涝和耕作性不良等,保持土壤肥力状况理想;具有增效性,能牺牲自身质子,作为有机酸拉集其它化合物,促进土壤释放钝性营养元素,从而增加对植物的养分供给。

(2)参与生物活性的有机质:有机质是营养元素的重要基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生物代谢,可由植物或微生物分解吸收,进入有机物质、碳氧循环;有机质还可以提供可见物质,如抗病菌肽、细菌淀粉膜、过氧化脲等,从而促进有机土壤的微生物分解,保证养分的传递和细胞的活力。

四、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肥料的施用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构成和水平,肥料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直接增加方式如为有机肥料的施用;间接增加增加方式如使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可促使植物生长,产生更多剩余物和积累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有增加作用。

但如果施用过多氮磷钾等化肥,释放出过多氮素,有机质会被氧化,从而使有机质的水分和酸性下降,降低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结构。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南京农业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909科目名称:土壤肥料学通论满分:150分
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土壤肥力
2.腐殖化过程
3.限制因子律
4.氮肥利用率
5.土壤容重
6.田间持水量
7.土壤盐基饱和度
8.土壤退化
9.土壤质地
10.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二、计算题(共20分)
某土壤样品体积为300cm3,烘干重为450g,求该土壤的容重是多少?如果该土壤的总孔隙度是43%,该土壤的比重是多少?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植物必需矿质营养元素有哪些?其确定标准是什么?
2.合理施用钾肥的原则是什么?
3.根细胞对养分离子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有何区别?
4.供氮过多或亏缺时作物生长发育有何异常状况?
5.如何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
四、论述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试论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

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2.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意义及其在合理施肥中的作用。

3.如何调节土壤温度(升温措施和降温措施及相应的原理)?
4.试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土壤中氮、磷、钾的转化特点有哪些?。

土壤肥料通论

土壤肥料通论

土壤肥料通论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土粒相对密度:土壤相对密度是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的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土壤孔隙度:即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比当量孔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叫做当量孔径,他与孔隙的形状与均匀性无关。

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

毛管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无法从土壤中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包括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的全部。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又称为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遵循“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先进,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土壤肥料学通论》是大农学专业如农学、植保、园艺等的基础学科,是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核心课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修完本课程既能掌握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又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达到广而不浅、深而不僵的目的。

学生修完本课程,可系统了解土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理解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国内外肥料的发展趋势;掌握肥料的性质作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熟练运用科学施肥原理指导农民测土施肥;从而综合运用于我国农田土壤的生态与保护,为协调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2.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习题要点:土壤在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地位第二节土壤与土壤肥力1. 土壤2.土壤肥力习题要点: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土壤生产力、四大肥力要素第三节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2.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习题要点:土壤圈概念及其与其他圈层的相互联系第三节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1. 土壤学科发展概况2.土壤学科体系的划分3.土壤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内容习题要点: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土壤发生学派的主要观点;土壤科学研究方法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土壤肥力四因素、土壤生产力、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地位,理解土壤圈和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土壤的最基本特征以及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联系。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9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9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9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本章摘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土壤中硫、钙、镁、硼、锰、铜、锌、钼的形态及其转化特征,以及上述元素和铁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及其它们的缺素症状,还阐述了各中、微量元素肥料中的代表型肥料的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最后也讨论了施用中、微量元素的注意事项。

9.1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9.1.1 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9.1.1.1 土壤中的硫素营养土壤硫素含量土壤全硫含量因土壤形成条件、粘土矿物和有机物含量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在温湿条件下,土壤风化及淋溶程度较强,含硫矿物分解淋失,土壤中可溶性硫酸盐很少聚集,土壤硫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

而在干旱地区,土壤中的钙、镁、钾、钠的硫酸盐常常大量积累在土层中。

含有1:1型粘土矿物及2-。

世界耕地全硫含量在水化氧化铁(铝)的土壤,可以吸收一定量的代换性SO40~600mg/kg范围内。

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可超过500mg/kg。

中国土壤的硫含量在100~500mg/kg之间。

在南部和东部湿润地区,有机硫占全硫的比例可达到85%~94%。

在干旱的石灰性土壤上,则以无机硫占优势,一般约占全硫的39%~62%,并以易溶性硫酸盐和与碳酸盐共沉淀的硫酸盐为主。

中国南方诸省,因高温多雨,土壤硫易分解淋失,是缺硫土壤的主要分布区。

北方土壤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土壤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现象。

土壤中的硫素形态土壤中含硫化合物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种。

无机硫是指未与碳结合的含硫物质,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过程。

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可将之划分为四种形态:(1)水溶性硫,即溶解于土壤溶液中的硫酸盐;(2)吸附态硫,即吸附于土壤胶体上的硫酸根;(3)与碳酸钙共沉淀的硫酸盐,是指在碳酸钙结晶时混入其中的硫酸盐与之共沉淀而形成的,是石灰性土壤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4)硫化物,在淹水情况下,由硫酸根还原而来。

有机硫是指土壤中与碳结合的含硫物质。

南农土壤学考研真题

南农土壤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土壤生产力2、激发作用3、浸水容重4、气相率5、斯托克斯定律6、土壤水贮量7、硅氧烷型表面8闭蓄态磷9.Soil order 10、土壤自净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根据历届国际土壤学会(或国际土壤联合会),土壤学较成熟的学科分支有哪些?2.何为2:1型非膨胀性矿物?它有哪些基本特征?3.简述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4.何为盐基饱和度?它与CEC有何关系?5.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有何影响?6.何为酸性沉降?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如何?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什么是粘土矿物?其基本结构单位有哪些?请叙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2.何为土壤腐殖物质?土壤腐殖酸有哪些性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中有何作用?3.土壤中存在哪些类型的水分运动?各自的推动力是什么?并请叙述土面蒸发的三个阶段。

4.土壤分类工作有哪些内容?请阐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命名方法及其特点。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单位晶片2.矿质土壤3.腐殖化系数4.土水势5.ESP6.滞后现象7.土壤呼吸8.水合氧化物型表面9.黏着点10.土壤退化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有何特点?2.简述土壤生物多样性。

3.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有何意义?4.何为土壤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5.说明下列函数式中各字母和符号的含义:S = f (cl,o,r,p,t……)6.什么是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有何用途?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哪些重要作用?目前土壤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何为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肥力有何特点?如何进行利用与改良?3.土壤酸度有哪些指标?土壤酸碱性对土壤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如何对土壤土壤酸碱性进行调节?4.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物营养和环境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农村有机肥减少的情况下,您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土壤肥力2、2:1:1型单位晶层3、矿化过程4、粘团5、TDR法6、风化因子7、AEC8、总碱度9、塑性指数10、土类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土壤学有哪些分支科学?2、测定土壤质地有哪些方法?请列举两种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农业大学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909 科目名称:土壤肥料学通论满分:150 分
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根际
2. 硝化作用
3. 异成分溶解
4. 根外追肥
5. 最小养分
6.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7. 物理性粘粒
8. 有效肥力
9. 阳离子交换量
10. 田间持水量
二、计算题(共20分)
某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年矿化率为2.5%。

假定所施用的有机肥为鲜玉米杆,其腐殖化系数为0.3(设每亩耕层土壤为150000Kg,鲜玉米杆含水量为70%),问:
(1)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变,每年至少需要施用多少鲜玉米杆?
(2)如一年施3000kg/亩鲜玉米杆,能提高有机质多少?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红壤的主要特性。

怎样改良中低产红壤?
2. 如何制作堆肥?通过调节哪些因素来调控堆肥的腐熟?
3. 简述土壤钾的化学形态和其对作物的有效性。

4.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
5. 简述植物根外营养的特点。

四、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试论述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什么?它们各自的肥力特特征是什么?对耕作、施肥及作物选择有哪些要求?
3. 为什么钾肥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为什么钾肥能增强作物的抗寒性?
4. 根据过磷酸钙的成分、性质,结合生产实践谈谈其合理施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