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三农问题浅谈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危险。
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并且诸多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着衍生关系。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地一个个地加以解决,而是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在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缓解各种问题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矛盾化解开来,从而得到有效解决。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数量太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
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太弱与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着稳定的功能,因此,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继而影响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
表现在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其生产功能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要依赖土地吃饭。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农民依靠产出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广阔的农田和众多的农民。
然而,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者之间紧密相连。
那么,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是什么?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一、现状1.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选择了离开家乡,到城市谋生。
农村的老人居多,年轻人都去了城市,这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
2.农业效益不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
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城市更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农民收入水平低尽管国家有着一定的补贴政策,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不高。
农民在生产中所需要的成本较高,农产品的价格却并不高,所以农民的收入多数只能维持生活,难以有所积累。
二、挑战1.土地资源问题在中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需要合理规划。
然而,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有时候不够合理,这就使得土地资源浪费了许多。
另外,一些大企业也想要占据土地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土地资源时更加注意。
2.农村环保问题在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城市还要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也在逐渐转变,这就需要我们保护农村的环境,避免环境恶化,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难度。
3.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产品市场的规律比其他市场要更加繁杂。
农产品的生长周期长,在销售方面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如果市场销售的价格过低,农民将难以维持生活,而如果价格过高,消费者将难以承担。
三、解决方案1.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之一。
新型农民不仅会使用新的农业技术,同时还可以参与进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优化土地利用在土地利用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地配置,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避免浪费,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供给农业生产。
3.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农民聚集起来,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生产农产品,让农产品市场更加有序。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由此看来,三农问题是否能有效解决,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农问题的含义、背景及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解决措施、发展目标。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实践有感
所谓“ 三农 ” 问题 , 是指农业 、 农村 、 民这三个 问题 。 农 实际上 , 这是
一
农 民 问题 , 以分 为素 质和 减 负两 个问 题 。 中央 国 务院再 三 可 党
一
节 , 其是 玉米 种植 面积 比较 大 的平原 地 区 , 好 备耕 生 产这 一 关 尤 抓 键性 环 节 , 耕播 种和 农 民 的增产 丰收 都 具有 决定 的作 用 。 春 1 料 的选择 和 使用 . 肥
21 到有 种 子经 营 许 可 证和 营 业 执照 、 誉 好 、 模大 的正 .要 信 规
目前 突 出表现 的一 个 问题 是 户籍 制度 改 革 。以往 户籍 制度将 农 机给 予 一定 比例 投 入等 政策 , 助资 金要 足额 及 时到 位 , 不能 补 绝 城 乡予以 二元分 割 , 了城 乡之 间 经济 发展 、 水 平 的较 大差 滞 留 或挪 用 。二是 要大 力 推进农 业 产业 化经 营 。充 分发 挥 比较 优 形成 文化 异 。 种 户籍 制度 在计 划经 济体 制 下是 自上而下 行政 管理 的必要 , 势 , 学利 用水 土 光热 资源 , 靠科技 , 出特 色 , 极 推进 建设 农 这 科 依 突 积 在建 设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今 天 已经 受到 理论 界 的一 致 质疑 。 目 业 优 势产 业带 和优 势特 色 产品 基地 , 大支 柱产 业 。 是要 全 力以 壮 三 前 , 兴起 的 户籍 制度 改革 纷纷 向这 种 不合 理 的制 度 “ 各地 开刀 ”希 赴 打 好扶 贫攻 坚战 。 是要 加 大农 村富 余劳 动 力的 转移 力度 。 是 , 四 五 望 能够借 此 进一 步解 放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工业化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就不可能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远低于GDP的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
图1显示,从1994年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急剧下降,从1994年的32.49%下降到2000年的1.95%,下降了30.5个百分点,2000年后虽有所上升,但仍低位运行,最高点也仅达到2004年的11.98%。
与GDP的增长率相比,在1995~199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农民收入状况有了改善,但自1997年之后,农民人均收入就大大低于人均GDP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
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3.农民购买力不足,农村市场难以启动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二、“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人们日益认识到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三农”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几个误区:1.以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打开“三农”问题的症结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说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一产业就业多和产值比重低是因为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由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农业,因而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收入。
但这种分析却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2.以为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选择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和收入分配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工业反哺农业,采用严厉的货币政策乃至行政手段控制房地产业投资和钢铁等基础工业的投资,通过出口退税刺激出口的增加等,这些政策在短期内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从长期来看则未必有良好成效。
浅谈“三农”问题
1 . 国家支持 、 保护农业 制度上的差距 。
国外的农 民种地都上保险的 , 一旦地受灾 ,
、
农 村 和 城 市 的 差 距
业的农民素质高。三是年龄之间不平衡 , 年
轻的比年纪大的农 民素质高。四是男女之 间不平衡。男性 比女 l 生的农 民素质高。 2 . 思想道德素 。 目前农 民的“ 物质温
小康社会 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直接关 系到
1 . 科技文化素 。 科技文化素质呈现多
方面不平衡 。 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 经济发
社会的全面进步, 要把解决“ 三农” 问题做为
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
达地 区比欠发达地区农 民素质高。二是产
业之间不平衡 ,从事非农产业 的比第一产
浅谈“ 三农’ ’ 问题
口 陈 维
农村稳 则社会安 , 农业丰则基础强 , 农
人收入 。我 国城 乡收入 中对 这部分个 人 收入都不 同程度上存在低估计的问题 , 城 市较农村 的低估计更大 。
二、 我 国 与 发 达 国 家 农 业 的差 距
生素质不容乐观 。
民富则 国家盛。 “ 三农” 问题是我 国全面建设
是在 九年义务 教育 阶段 , 农 村学生 辍学 、
流失现象也 比较严重 。
4 . 政 府 公 共 投 入 差 。由于 我 国城 乡 之
因蔬菜 、 水果农药 污身素质存在 的问题
间以及城 乡内部在 制度 、 市场和公共服务
方面存在 分割 问题 , 在城市 内被认定为 的 公共产 品 , 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 品的性质 , “ 公共产 品” 具 有 了排 他性 , 因
农 民素质是 一个含 义非常广 泛的概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
第一篇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和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拦路虎”,如何实现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2017年12月29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村有发展,农业有奔头,农民能致富。
因此,要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需要在严格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网络信号覆盖,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大力实施农村电商计划,实现农村新发展。
实施科技兴农,推进农业快速发展。
如今的农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一方面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学习国外先进农业种植经验;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通过开设专业学科、人才帮扶等措施培养专业人才,并努力引导人才到大有可为的农村去。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
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复杂性的问题,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农村社会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深层次问题和原因。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问题的定义、表现和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我们需要明确“三农”问题的含义。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在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地区,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农村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
从经济角度来看,农村社会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依然是支撑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失衡。
农村贫困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社会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从上述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这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对农村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从农业方面看,农村社会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农业生产力不足和农业结构问题。
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农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等方面。
要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就需要从加强农业生产力和优化农业结构入手,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从农村方面看,农村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弱。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和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一、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现状(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1.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也远远低于预期, 基本维系在投入多、贡献少的低速低效运营状态中。
国家一方面要投入资源维系国有企业的运营, 另一方面还要安置上千万下岗职工。
当然,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 近年来国家税收和外汇储备在增加,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我国多数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县级财政多年处于极度窘迫状态。
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甚至长期存在拖欠公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的情况,致使国家出台的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大都受制于微观层面的财政极度困难而无法兑现。
2.有限的收入是造成农副产品市场低迷的关键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已持续四年低迷, 许多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大低于生产成本, 造成“谷贱伤农”。
如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后, 市场价大幅度下降, 每担仅30~38元, 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45元的水平。
此外, 油价上涨使机耕、机播等每亩的成本增加15~20元。
安徽宿州市,全年因油价上涨而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15亿元,亩均20元。
许多地区出现谁种粮、谁赔钱的状况。
在以粮豆生产为主的黑龙江垦区, 谁承包种植玉米、小麦、大豆, 谁赔钱, 亏损挂账的情况较为普遍, 许多家庭农场拒绝承包。
在部分地区农民弃地而走, 出现较大面积的土地搁荒。
除粮食外, 水果、蔬菜、肉类、禽蛋的价格也长期低迷, 砍树、烂菜、烂果的情况也常见报端。
市场长期低迷的原因何在?关键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且对未来预期不佳, 出现无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状况。
1999年, 我国城镇职工年均工资8346元, 不足1000美元; 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749元。
仅有如此低微收入的城镇居民还要面对房改、医改、教育费增加、养老保险、服务费用上涨以及不知何时下岗等种种增支减收的预期, 不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行吗? 最近, 有专家测算, 我国目前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为1 亿人。
对三农的看法和感悟
对三农的看法和感悟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它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福祉的重要问题。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农民面临着收入低、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农民的利益,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之,"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做出贡献。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三农”问题的现象及危害,提出其解决方案。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和现象“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集中表现为“农民贫困、农村凋敝、农业萎缩”导致的社会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 其实质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是关系我国近14亿人口的国计民生大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1.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产生人身依附关系, 忽视农民利益, 排斥农民分享城市改革成果.1.2“三无”农民处境艰难。
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
目前, 我国失地农民逾2000万。
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群体中, 约有20 % 是失地农民, 成为“种田无地, 上班无岗, 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生活处境艰难。
1.3“农民工”边缘化。
在城乡二元格局下, “农民工”与市民的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界限分明。
“农民工”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所从事的往往是脏、累、险、重粗活, 工作量大, 强度高, 劳动时间长, 环境艰苦, 流动性强, 安全条件差。
工资低, 拖欠现象严重; 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 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困难重重; 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缺乏社会保障, 易引发社会矛盾。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效益低, 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短缺, 劳动资源严重浪费, 农民权利难以保障。
3.农村面貌落后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 经济贫困,卫生环境差, 社会治安乱, 文化教育条件差, 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突出。
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城乡差距扩大, 对整个国民经济负面影响深重, 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不相适应。
二、“三农”问题的危害“三农”问题中国城市化的首要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之所以需要迫切解决,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农民已经穷到或者苦到没办法再过下去的程度,相对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我国农民的生存状态都有了从量到质的根本性变化,真正的问题在于,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显得太过滞后,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他们处于贫穷状态,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了农村的需求能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讲,则是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过程中必须重点攻尖的重要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表现1、生产要素问题。
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等方面。
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言,我国的农业目前仍停留在原始的耕作模式上,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就劳动力素质而言,我国农民的素质虽然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言仍存在很大差距。
就劳动对象而言(主要指土地),我国农业用地面积较解放初期有大幅缩减。
就农业基础设施的条件而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相对于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而言也相去甚远。
特别是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正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
2、农业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的低效率状况,农业发展面貌要发生重大改观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上政绩考核上的GDP观念和城市面貌的影响力多方面因素,导致很多地区把地区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工业、贸易、金融、科技和城市建设领域,农业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的投入相对于各地城市建设和扶持工业发展方面明显偏低。
3、农业投入效益低下。
我们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问题上可以说也花了不少力气,但是效果如何呢?比如说对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问题,很多大中型水库都成立了管理局,每年各级财政安排了很多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但是现在的结果是,我们现在的水库灌溉能力平均只有水库建成初期的60%左右。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
一、“三农”问题地本质温铁军教授于年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地政策建议,并在年发表地《制约三农问题地两个基本矛盾》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三农”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三农”问题指地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产业地问题、农村是聚落地问题、农民是“人”地问题. 尽管学者们对“三农”问题地成因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地观点,但是在“三农”问题地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三农”问题地本质是农民地问题.而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口问题.二、人口与“三农”问题地关系人口与“三农”问题本来是两个问题,但是在我国,二者是密不可分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问题是“三农”问题地根源.站在人口学地研究视角,马克思曾在年所写地《强迫移民》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地人口迁移“正是生产力地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地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以此来审视我国地“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民人口问题地核心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地并存现象.学者于学军指出,“人口压迫生产力”地现象主要存在于生产力不发达地地区或时期,是指现有地生产力水平无法有效地供养现存地人口,造成人口过剩,而过剩地人口又制约生产力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压迫人口”地现象主要存在于市场经济发展地初期,是指制度本身要求发展生产力,需要减少过剩地人口,以便达到人口和经济地协调.“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地,它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地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地经历,问题地突出性主要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人口过剩,劳动力也过剩,解决起来规模大;再加上中国地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就更加困难和复杂.三、解决“三农”问题地对策(一)综述中国“三农”问题地解决之路在哪里?把社会学家地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三农”问题地症结是体制和政策问题.解决地措施有破除城乡分割地歧视性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身份地不平等、彻底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及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村地倾斜等.樊纲教授综合了经济学地研究视角,进一步从社会公平地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地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地基础.显然,这一工作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市场信号告诉人们去哪儿,政府则为人口流动创造环境,让人们去该去地地方.著名地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帕金斯( . ) 早在世纪年代初地一篇论文中就曾指出,中国如果能够成功地把亿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地话,那么中国很可能在世纪成为亚洲地经济巨人.(二)几点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农村人口问题地解决.笔者认为,严格执行“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镇化速度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地方针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地根本.说到底,就是我国“三农”问题地解决有赖于人口总量地减少.由于历史和体制地原因,我国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市.如此下去,农村人口将继续增加,将会减慢农村人口素质地提高速度,也不利于劳动力地转移.因此,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是绝不能放松地.但中国地人口减少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地,所以中国地“三农”问题在此之前只能是暂时缓解,而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就人口总量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学者李建新就坚决反对单纯地“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地观点,坚决反对所谓年后地人口目标,即年后中国人口降至学术视点~亿.其反对地理由:一是对于我国人口总量统计数据及对生育率准确性地质疑;二是一般学者往往用“分母效应”分析人口数量问题.“分母效应”隐含着一个不真实地前提,即作为分母地人口数量,其数量规模对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往往被夸大了.李建新为此主张不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并强调以放宽和放开二胎来达到人口数量和结构地最佳结合..人口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地出路.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地过程,指地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地过程”.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已经成为整个世界人口发展地一大趋势.要解决前文提到地农村人口压迫生产力地现实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增加土地,要么减少人口.在耕地面积减少地情况下,只有减少耕地上地农民数量.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及“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等主张.这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地转移、实现农村经济地增长有着很重要地战略意义.学者于学军提出主要地途径应该是就地城镇化,在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人口城市化地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商业,它必须同产业结构地调整和合理化相适应.也就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不能大量涌向物质生产部门,要坚持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就是城市化水平,它地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下表为年中国城市化率地基本变化情况.很显然,这年间我国地城市化水平在稳步提高,已进入中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了).这同时也是一个加速阶段,未来年我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以上.值得注意地是,“三农” 问题专家温铁军同时也多次表示:城市化未必能解决“三农”问题.他指出,没有发现哪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城市化是成功地,无论是墨西哥、巴西还是印度.那里地所谓城市化基本上是靠大型贫民窟实现地.就算是发达国家,城市化也不能解决其“三农”问题.在日本,以上地人口都已经城市化了.但是日本农村不是在衰败吗?可见,城市化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重要环节在人口老龄化、农村趋向城市化地今天,处于社会保障网之外地农民,迫切需要一个社会性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其老有所养.土地是农民不能流动地生产要素,是保障之本.没有适宜地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地保障功能,农民不可能从根本上离开土地,城市化就是空谈.中国老年人口有近分布在农村.我国政府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赡养功能.《中国老龄事业地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发挥土地养老地保障作用,保护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倡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地履行,以保证老年人享受赡养扶助地权利.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开展了“ 家庭赡养协议” 签订工作,到年底,已签订“ 家庭赡养协议” 多万份.此外,中国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地保障制度,把农村特殊老年群体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白皮书还指出,截至年底,全国已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个县(市、区、旗)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约亿元人民币,多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当年支付养老保险金亿元人民币.世纪年代末,由于政府缺位和农民缺钱交不起保费这两个主要问题地存在,使得处于试点中地不具备社会性地农村养老保险曾经出现了停顿中止地现象.为了减少一般财政税收地压力,关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地筹措还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渠道进行特殊筹资:在全国范围开卖计划生育彩票以及推行小额柜台式机器自动付款博采(可参照美国地方式),并将除福利彩票以外地所有其他现有彩票收入全部归入中央计划生育奖励基金.四、结论总地来说,上文提到地几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将人口控制、农村社会保障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地“三位一体”地综合措施.从在人口学地视角,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严格贯彻这项综合措施能够加速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地提高、加速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地提高,由此加速促进城乡平等地进程等等.不要轻易听信谁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一些学者开出地药方往往很简单,实际上照搬过来并不能用.在中国急剧地社会转型过程中,“三农” 问题地解决一定要纳入总体发展地框架中,特别是要与制度创新、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地发展联系起来.合理地制度设置将使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处在一种良性循环地状态之中.(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年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公布数据,中国城市化网,.学术视点。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三农经济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在三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
一. 农村人口过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呈现出过剩的状态。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浪费和农村人口的空心化。
二. 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待提高。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三. 农民收入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以提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所得,但由于市场波动和供求不平衡,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四.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道路、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就导致了农村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源匮乏等问题。
五.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农民难以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
这就导致了农民难以获得低息贷款、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限制了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
六. 农业结构单一我国的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较小。
这就导致了农业产值的单一性,影响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七.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八. 农民自身素质低由于农村教育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素质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这就造成了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度低,影响了农村的科技进步。
九. 村镇经济薄弱农村地区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村镇以种植和加工业为主,并且面临产业附加值不高、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十. 农业市场规范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存在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收益。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发展教育、转移人口
2020年第03期作者简介:刘宝磊(1981-),男,河南上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和职业教。
收稿日期:2020年2月16日。
引言:我国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在涉及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的三农问题上,依旧有大量制约因素,阻碍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为了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解决三农问题势在必行。
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了解其出现的原因,从根源上进行解决,以实现三农问题完全解决,为我国农业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着重阐述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详细内容如下。
1三农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1.1人口迁移路径不畅长时间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居民与农民划分了不同的经济体系中,这制约了农民走向城市的脚步。
按理来讲,人生而平等,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应享受同等服务与礼遇,不能区别对待。
因此政府需要给予农民就业高度重视,给予其政策支持。
实际上,政府在无形之中偏向的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失业政府就会给予补助,而农民失业政府就会视而不见。
正是因为政府的不注重,才让一些城市出现不成文的规定【1】。
1.2教育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十分严峻,因为教学经费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备,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和城市有很大差异。
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多半源于政府拨付,因为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学校得到了资金较少。
因为资金不充足,教学设施自然不能及时更新,也不会有资金扩建学校,进而农村教育环境不良。
此外,农村教师流动性较大,因为农村薪资待遇不高,导致很多教师频频跳槽到城市学校中【2】。
而跳槽的教师多半是骨干教师,教师的变动会给教学计划实施带来影响,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人口较多,而我们的衣食均和农民有关。
为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若想实现全面小康一定要将三农问题解决好,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民收入问题。
这和全面小康有莫大联系,我国改革工作若想延续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一定要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让农村中过剩的劳动力迁徙至城市,满足现代化城市长足发展的需求。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三农”问题更是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农村社会问题既涉及到农村经济、就业、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
本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关于农村经济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滞后和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表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导致了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使得农村消费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关于农村就业问题。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重较高,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使得农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也凸显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紧迫性。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留守老人和儿童难以得到应有的照顾和保障,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孩子们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农村教育条件的不平等也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加剧,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青少年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关于农村医疗问题。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差,医疗费用负担重,这使得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
由于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导致了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问题长期存在,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这些问题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整体健康状况。
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从多个角度表现出来,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滞后,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就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努力改善农村社会的整体状况,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百年求索—中国人口与三农问题解析
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
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 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一 中国人口与三农国情系统
二、三定理
不可再非的农业人口总量:10—12亿
三农的理论出路:工业反哺,农业补贴 农村过剩劳动力:2—4亿
—1.5亿(乡村工业和其他乡村非农产业) —1.0亿(进城农民工) —3.5亿(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 —1.5亿(根据每亩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的总需求量)
小 农业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自己从事大部分劳作) 农
农业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被雇佣的农业机械操作者)
占人口比例很小的社会职业群体(英国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 就业人口的3%)
发达国家农业从业者无论在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 化,他们被融入了后工业社会,成为一个很小的社会职业群体。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农民大逃亡
8/17/2014
目 录
一 二
中国人口与三农国情系统
关于农民的终结 中国的“新三农问题”
三
四 五
百年求索
问题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
一 中国人口与三农国情系统
一、三公里
1)本世纪人口规模(16—18亿); 2)可承载非农业人口总量 6—8亿(奥肯定律); 3)入关对三农的直接冲击:农产品价格失去弹性;
老龄化问题
8/17/2014
8/17/2014
8/17/2014
2)当前的里程
城乡人口比例及其收入差距
城乡人口比例 1:2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10:3 3)坚冰已破 1980-2004年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把约2.5亿传统的
农民转变为职业工人,这种巨变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三农问题摘要: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导致“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问题,是本文的主要讨论内容;如何在这些农村地区切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则是本文要启发读者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计划生育、“三农”、农民素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及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这以上被列举出来的的种种现象,虽然不一而足且难以详述,但都正是导致我国如今“三农”问题出现且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何为“三农”问题?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概括出以下这句话:“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我国的“三农问题”大致可以细化详述如下: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二、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基层官员的一定抵制,在“对上蒙混过关,对下糊弄、收钱”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我注意到,在农民问题的详述中,提到了一点:由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问题。
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在农村,在“三农”问题上,它所表现出来的“副作用”绝不可小觑。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符合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一)经市(不含县级市)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鉴定,独生子女患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二)再婚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或再婚前双方各生育过一个子女,离婚时依法判决或离婚协议确定子女随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三)婚后五年以上不孕,经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鉴定患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四)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五)夫妻中一方在矿山井下、海洋深水下的工作岗位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的;(六)夫妻双方均属农业人口,第一个子女是女孩的。
可以看到,在这个政策法规中,我国政府已经将我国传统的、并且在部分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划定在了考虑范围之内,合情合理。
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在当前情况下究竟是应带废止、继续推行还是略作更改,本文暂且不予讨论。
本文要论的是:我国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放宽了对农村户口居民的要求,可是为何这一政策仍旧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呢?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又上网搜索了一些资料,结合我自身的亲身见闻,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
在我国漫漫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长河中,男性的地位被不断提高,反之女性的地位则不断被降低,降低到“女子无才便是德”、“头发长见识短”、无工作无地位、仅仅是负责繁殖生育的相关事宜的地步。
现如今,虽然我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西方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不断涌入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虽然在很多一线、二线城市中,巾帼英雄不断涌现,能够力当全局、运筹帷幄的女性渐渐撑起了半边天;虽然我国妇女的总体地位在不断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但是,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在许多信息流通不畅的农村地区,人们的封建意识仍旧根深蒂固,妇女的地位依旧很低,为自己所生之女起名为“正男”、“得子”的农村妇女并不在少数,第一胎第二胎乃至前几胎都是女儿而千方百计交了罚金也要生出个儿子来的农村家庭也同样是绝不鲜见,不少家庭甚至由于大量缴纳罚金、大量生育又抚养不起而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我国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计划生育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一)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三)索取、收受贿赂的;(四)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五)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严令之下,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却仍然存在超生多生的状况。
“一个巴掌拍不响“,《计划生育法》中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相应处罚从另一个角度暗示我们,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推行困难,还有下述方面的原因。
二,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行不法之事。
在专业课《经济学原理》中,我们知道,市场都是供求两旺,才能长久。
农村地区许多家庭不择手段都要生育儿子的需求,激发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方便供给。
于是,许多阴暗的不法之事滋生出来:官员、执法人员收受金钱、贵重物品等各种形式的贿赂,超生家庭得到破例“允许”得以不断生育只为求得几个男嗣;“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官员收受贿赂成全农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农民将血汗钱凑足数目上交官员以得到官员们的“成全”。
要消除以上两大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原因,还要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入手。
一方面,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用传达效率高的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启用感染力强的通讯员、播音员等传媒工作者,将“男女平等的观念”源源不断地灌输给各地居民,使他们清醒的认识到,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在蒸蒸日上,生男生女都是一样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另一方面,加大对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力求严查、严惩、严于律己,不放过、不姑息、不纵容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收受贿赂互行方便的现象,矫正不良之风,彻底杜绝计划生育相关工作者利用职权之便肆意妄为的行为,断了重男轻女这一封建思想的去处。
以上两点原因,是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查阅到的资料中得来。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绝不仅仅是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然。
请看下面一段从某县政府副县长许碧霞在全县“三农”工作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截取的相关片段:(一)认清形势,理清思路,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虽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省、市考核的情况看,特别是从半年省里对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反馈看,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领导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基层领导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我们一些同志有的面对低生育水平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有的片面强调稳定,似乎抓了计划生育就影响了社会稳定,致使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群众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
有的认为本乡镇人口少、基础好、先进不想当,后进轮不到,抓不抓无所谓。
上述种种,对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都十分有害。
二是计生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应该说我们的计生干部总体是好的,也基本上能够适应计生工作。
但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队伍不够稳定(存在在编不在岗现象)不少乡镇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一年一换。
二是重处罚,轻服务。
三是业务知识贫乏。
有的计生办主任连报表都看不懂,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在考虑计生办主任时,注重管理处罚能力,忽视其是否懂计生业务,致使不少计生办主任在其位也不愿学习计生业务。
三是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有待加强。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使用,本来是项很严肃的工作,但是我们不少计生干部却没有很好地按要求办事。
主要表现在:处罚程序不到位,处罚票据不规范,征收率严惩偏低等。
四是村级组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未得到很好落实。
不少乡镇(街道)靠计生办单枪匹马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甚至少数村专干业务都依赖乡镇(街道)计生办挂村专干来做。
村级组织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未得到很好落实,成为制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瓶颈。
五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薄弱。
由于我县流动人口多,流向广且流动性较大的实际情况,造成乡镇(街办)对流出流入人口底数不清,统计数据不准,管理服务措施不到位;同时存在乡镇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不明确,流动人口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坐等外出人员上门办证,流出人口联系回函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特别是城镇无业居民、下岗职工计划生育管理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以上内容,以一个县为例,从侧面揭示了我国现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本文只是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部分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难以落实的原因,并不全面,我向读者推荐两篇相关论文,本文的部分观点就来源于此,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考虑参看:《三农保险的新视角:构建城乡计划生育家庭生活保障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王国军著)《三农问题的瓶颈- 农民素质》(高明杰1 张增琦21.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100081;2.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053000)参考文献:许碧霞在全县“三农”工作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农保险的新视角:构建城乡计划生育家庭生活保障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王国军著)《三农问题的瓶颈- 农民素质》(高明杰 1 张增琦 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100081; 2.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053000)百度百科《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翎、张晓东)《“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周丽苹《人民日报》(2005年07月08日第十五版)危朝安:中国农民素质偏低已成解决三农问题瓶颈. 新华网:http: / /www3. xinhuanet. com/ . 2006- 04- 17刘春生, 刘永川. / 三农0 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 职教论坛.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