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优秀教案(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杨修之死》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重点:篇一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
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
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
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
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
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中学语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及反思
中学语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②、能用自己的言语,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言语,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肯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根底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但本学期刚接手的班级,班级外地学生很多,语文底子薄,学习风气差,学生学习上不肯吃苦,往往连最根本的语文学习要求都做不好,这些都制约着课时目标的落实。
四、教材分析(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言语,观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
本文表达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五、多媒体及资源运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X多媒体课件PPT;背景、人物相关图书、影像资料。
六、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好像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
〔板书课题〕2、在预习根底上释疑:①学生在预习根底上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同桌商量解决,解决不掉的提请班级商量。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认定)⑴ 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
⑵ 探究杨修的死因⑶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3、教学方法:(四读法)⑴ 速读,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⑵ 评读,分析人物形象。
⑶ 辩读,探究杨修的死因。
⑷ 延读,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与学的活动】课前:放幻灯、歌曲《说唱脸谱》。
一、导入(幻灯:脸谱)脸谱是我国传统京剧里净、丑两角脸部的彩色化妆,内行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人物的性格特点,现在来考察一下你是否有这种眼光。
你能从这些脸谱中找到曹操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幻灯:曹操脸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杨修之死》,(幻灯:课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会对人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二、简介背景本文是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杨修之死有一个小背景。
谁能够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口》,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刘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速读课文──感知情节现在请大家速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1、请大家为文章的七个小故事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并勾画出故事中反映曹操心理活动的词语。
然后把你的见解与组内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课堂交流,一人说一个小标题。
(板书小标题)3、杨修做的这七件事引起了曹操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二人由智力游戏的对抗,到人格政事的冲突,矛盾逐步激化,致使曹操借军法处斩了杨修。
四、评读课文,分析人物1、本文在选用典型事例展示人物形象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这一点需仔细品评方能领略其妙。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1、知识铺垫: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
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二、背景简介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口才展示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⑴ (男生)注音1: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曹操之忌⑴ (女生)注音2: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⑴ (男生)解释词语1:适庖官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不置褒贬心甚忌之⑴ (女生)解释词语2:食讫佯惊问人皆不晓其意大簏迳来告操伺察谮害2、抢答题目: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doc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1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
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4、人物简介: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第18课杨修之死优秀教案
话题:曹操为什么不杀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惇,却偏杀杨修呢?曹操明明有退兵之意,为什么在杀了杨修后却下令来日进兵呢?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杀害。我们青年从杨修身上应该明白些什么?请你任选其一明确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布置作业
完成小练习册的习题。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4、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两种写作手法:一是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二是运用插叙手法来写人物,课下请同学继续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作品简介: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2、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3、要求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师: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
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教师巡回指导。
三、熟读课文,把握情节师: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明确: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
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师: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二、人物简介: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导火索:鸡肋事件罪名:惑乱军心”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教师点拨明确: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曹操的性格特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成语。
1.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体会文章中所表现的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1.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1.1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1.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杨修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杨修的形象。
1.2介绍杨修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4.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5.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5.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5.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7.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7.2搜集与杨修、曹操相关的成语,进行积累。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对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进行测试,以检验教学效果。
2.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建议。
杨修之死 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优秀教案标题:杨修之死——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授《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杨修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 掌握《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背后的政治权谋;- 熟悉相关史料和论述,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联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并形成对权力和道德的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价值观,弘扬正气和拒绝腐败。
【教学重点】1. 了解《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理解杨修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与《杨修之死》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资料;2. 准备教学投影仪和相关多媒体资源;3. 备齐该教案所需的学生阅读材料、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杨修和唐朝的政治背景?二、知识讲解与探讨(15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讲解与学生分享相关史料和文献。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杨修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杨修之死背后的政治权谋。
三、阅读理解与分析(2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相关材料:《杨修评传》、相关史料等。
2. 学生回答教师提供的阅读理解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进行讨论:- 杨修的一生和政治道德的选择;- 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四、批判思维与拓展(15分钟)1. 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所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政治权谋现象?- 你对权力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杨修之死》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2024年初三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2024年初三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理解《杨修之死》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杨修性格的复杂性和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原因。
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能力。
训练学生从文中提炼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杨修的人生选择进行反思,认识到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激发学生关注历史文化,尊重古人智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主要情节的梳理与人物关系的理解。
杨修性格的复杂性与命运悲剧的深入分析。
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教学难点:理解杨修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个人性格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避免片面理解和简单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 展示与杨修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或视频片段,为学生营造历史氛围。
####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段落。
*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3.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原因。
####4. 整体感知与重点讲解* 教师对课文进行整体梳理,明确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 针对重点段落和难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5. 拓展延伸与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对杨修的人生选择进行反思。
*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杨修的心理变化和命运抉择。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文篇幅比较完整,由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但情节上一脉相承,一环紧扣一环,细致展现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全过程。
这样的文本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激发学生对“真智慧”的冷思考,从中了解关于权利的残酷政治斗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仰望历史的天空,有的星辰如恒星一般永恒璀璨,有的星辰却如流星一般一划即逝,追寻这些星辰之光,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星空之旅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8课《杨修之死》。
二、预习检查,简介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具有鲜明的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通过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暴政的愤怒抨击,对仁政的热烈歌颂的思想。
三、说题解文,探究思考迅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杨修是何许人也?他跟曹操是什么关系?曹操对他印象怎样?并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杨修字德祖,是曹操的行军主簿。
他是曹操的下属,之间关系不太好。
曹操对他的印象是甚忌之,甚恶之,愈恶之,大怒,欲杀修,最后终于杀了他,可见君臣关系不融恰。
2、据史书记载,杨修家族可是四世三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尉一类的大官,杨本人也是极有才华,是当时的“名士”之首,在当时文臣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在本文中他到底做了什么事,竟然使曹操不顾一切的要杀了他才肯罢修呢?①私解鸡肋事件②门内添活事件③分食一盒酥事件④揭穿梦中杀人事件⑤密告曹丕事件⑥教曹植出城⑦替曹植作答教上面的七件事,哪一件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文中怎么说?那么如果没有了这件事,杨修会不会死呢?那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借,肯定的,因为曹操杀杨修有一过程,前面他和杨修的关系变化中可见一般,杨修早晚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
3、对杨修的死因形成自己的认识。
(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
(处示第1张投影)课文节选字我国第一步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后半部分。
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古”,编者把题目改为“杨修之死”说明编者希望我们关注杨修的死因。
二、资料助读
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关于杨修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
谦恭才博。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裴松之注引《典略》)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解说: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中以太尉为首位。
仓曹,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
属是副职。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
庖.官páo 鸡肋.lèi 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佯.装yáng
大簏.lù伺.察sì麾.军huī绰.刀chāo 屯.兵tún
恃.才放旷shì高阜.fù谮.害zèn
(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图。
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
(3)重点句翻译
①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②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
③人皆不晓其意。
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
④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
⑤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
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⑦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
⑧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恃才放旷是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数是多次。
忌就是忌讳。
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事件曹操的反应
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园门改阔虽称美,心甚忌之
众人分酥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闻而愈恶之
吴质事件愈恶之
计出邺城大怒
为植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
失利葬修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至9段)插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倒叙)找出插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
明确: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
六、讨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__,因为__”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观点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因为曹操阴险虚伪、狡猾奸诈、狠毒、嫉贤妒能......
观点三: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必须为后任者扫清障碍。
《三国志•魏书•曹植》“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于是以罪诛修。
”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
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
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二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使没有道理的。
七、重新审视杨修的个性
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会认为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呢?学生可能会说这样的人不见容于现在的社会。
那么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引出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中的话“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
”
八、结束语
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如果我们用功利的目光审视杨修,那么他的举止无疑是自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在杨修身上,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个性飞扬什么是疏放洒脱,什么是君子坦荡荡,什么是独步啸群雄。
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
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
八、布置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 ---------------------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故事曹操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心忌之)
恃才放旷 3.分食酥饼(心恶之)一般矛盾虚伪奸诈
4.语破奸心(愈恶之)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深谋远虑
6.教植斩吏(操大怒)政治矛盾
7.巧作答教(欲杀之)
8.失利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