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4 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测)(含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图文转换课件+38张
时间段
参考答案:随着学历段的增高,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人数也 在大幅提高。
饼状图
点拨
这种类型的题目用饼状图展示各个关系项所占的比例,以便做相应的分析。 解题时,在厘清关系项及其各自的比例分配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比例大的关系项 或合并某些关系项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对目前社会上食品浪费现象的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并用简明、 连贯的语言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讽刺类漫画
请简要说明你对下面这幅漫画内涵的理解。
内容:说看不见的眼睛呈铜钱状。 寓意:有的人眼里只看得见金钱,看不见人格。
解读讽刺幽默类漫画时,要联系现实生活,抓住漫画讽刺的对象或画面中的幽默点。
诗意类漫画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 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不矛盾。丰子恺的漫画中孩子们在唱歌,相貌 虽未具体画出,但从每个人张开的嘴巴上,分 明可以看出他们都在专注而认真地跟唱。唱歌 用嘴巴,那么其他部位就不那么重要了。
解读诗意类漫画时,常要紧扣画面要素,围绕漫画中心,构想场景,突出要素的个 性特征,表现岀画面的诗意。
肆
小试牛刀
男爱只““到成((1生好有心心老任解.12我占或3理理师务析))3校比特健健哪。:.请请5学达长康康些纵结针3%生到;””方向合对,会横的。面6来图你表5组向占据的看.表的明7织来 比 此 关,中 结2男%开看写注4希的论,生7展,出”望.数,都更4了男两进老2据给超多%“生条行师,老过地,关希结了关分师半希而爱望论问注数望男析们你老即卷“,老生并提我师可调兴表师只得出”关。查趣明关有出两社注,爱大注3你条4会“ 统好多“.的 有6实身计或数身结价1%活体数特同体论值,动健据长学健(的表,康(”都康写建明针”部的希”两议女对的分女望;条。生七占)生老女)更年比见占师生。多级下4比关希地2学表达.注望希6生。到6他老望%就请6们师,老6“按.的关而师4希要兴注1女关%望求趣生,注得完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闻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闻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典例分析】【2020·蚌埠市第九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语言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的行业,可分为语言教育、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创意、语文能力测评等。
上述行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以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为最终目的。
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具有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高等优点。
语言产业不但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服务语言生活的社会效益,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科技产业。
我国语言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国家扶持,正迎头赶上,发展迅速。
不过,总体上看,我国语言产业尚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阶段,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较弱。
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如科大讯飞等领头语言企业,但发展不均衡,缺乏核心技术,存在经营规模小、盈利程度低、产业化落后等弊端。
(摘编自《语言产业,你了解多少》,《光明日报)2019 年 12 月 21 日第 12 版)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语言的基础性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以及市场地位日益突显,各方面的语言需求被激发出来,中国规模化的语言产业才得以呈现。
社会的开放与流动激发语言需求。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的加强,语言在社会交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开放、流动的社会对个人和团体的语言交往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汉语的国际化需求迅速增长。
汉语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外国企业的重视。
上面的因素聚合起来,加上国内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中国语言产业的兴起和持续增长就成了必然。
其中,全球化(多语需求)和信息化(语言技术进步)是两个最重要的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从全球视野看,并非先有一个全球的语言产业,然后中国的语言产业才在它的刺激和影响下兴起。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国外语言产业和语言服务业对中国语言产业的积极影响。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模拟测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着.(zhuò)装不拘礼节,可能表示又对交流沟通的另一方的漠视,但肮脏的牛仔裤与笔挺气派的西装确实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因此备受年轻人的青睐.(lài)。
B.《哈姆莱特》中既有大段当.(dàng)事人沉痛的独白和以近似旁观者的悠长咏叹,又有唇枪舌剑和刻薄辛辣的讽喻,还有轻狂的市井俚语和放荡的插科打诨.(hùn)。
C.他始终坚持多种材质媒介的尝试与探索,他的木雕作品留住了材质自然生长的纹理与质感,以大刀阔斧、拙.(zhuō)而不滞的手法保持了雕凿.(zuò)之际的刀痕。
D.近日,美国硅谷大佬埃隆·马斯克忧心忡忡.(Chōng),他高瞻远瞩,大声疾呼:人工智能的发展潜.(qi án)力令人惶恐不安,政府得尽快对这种技术加强监管督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
该节目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
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
(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土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丙)有导演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而轻快。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4)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附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
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22时 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
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材料二: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
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
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
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
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
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
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材料三: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
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
高考语文试卷原文带答案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9分)材料一近日,我国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岩石,经过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水分子。
这一发现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
材料二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离不开我国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还积极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
材料三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其次,它为我国航天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最后,它有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的意义。
(3分)答:火星探测任务成功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的原因。
(3分)答: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的原因包括:科研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积极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三,谈谈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对我国的启示。
(3分)答: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为我国航天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经验;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9分)材料一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为决策提供依据。
然而,大数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
材料二为了解决大数据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立法,严厉打击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违法行为;其次,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最后,加强数据伦理教育,提高公众的数据安全意识。
材料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板块一科普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踪逃亡者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
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
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
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
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
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
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
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
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
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
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
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
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
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
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
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
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
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三轮冲刺·原创专题提升与训练之阅读理解提高专题之记叙文【命题趋势分析】考察能力: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审美情操常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开端、发展和结局,通常有“5w”基础信息。
有些文章是按事件发展的经过为主线叙述的,在叙述的过程中有详有略;有些文章是按时间的顺序叙述的,有顺叙、倒叙等。
从总体上来讲,文章的难度一般不大,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核心线索或主题的引导下,随着作者的思路去了解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的始末。
命题往往从故事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故事的前因和后果等方面入手,考查学生对细节的辨认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
从题材角度看(1)若是“日常故事”,应读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2)若是“哲理故事”,要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意义;(3)若是“奇闻逸事”,应体会对话的风趣性,感受幽默的精髓。
(4)若是“心灵治愈故事”要着重理清人物关系和蕴含深意——多为“救赎”“善意”“热爱”“坚持”“耐心”等(5)若是“人生历程”,要体会叙述的视角和语言,品析作者传达的体会与感悟(6)若是“人生介绍”,要了解介绍的人物及事件,简要理解全文基调——“一字褒贬”从命题形式上看常见的有细节理解、词义猜测、主旨大意、推理判断、作者意图等题型。
除了推论或词义辨识题,记叙文命题的顺序一般都会按照文章的脉络和故事发展的顺序层层推进,否则就会觉得别扭,逻辑不通。
同时,记叙文需要事件的发展过程作支撑,一半以上的题目都会用来检测考生对故事的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整件事情的发展脉络。
而其余像主旨大意、作者意图之类的题目,则取决于文章的落句,集中考查对作者所发的感触的理解。
总之,细节题是记叙文命题的主流题型。
而寓意之类的题则是高一层次的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它们是拉开距离的题。
记叙文热衷话题有:人物故事类,生活经历类。
【备考策略】1.把握全文起伏脉络,理清事件逻辑关系2.顺藤摸瓜,理解细节,解读文本3.左顾右盼,前后文寻找暗示性语句4.大局意识,整体阅读,理解言外之意5.语义辨析靠理解,主旨大意靠品读I.例题精析【例题1——上师大附中期中检测】The butterfly, which is competitive swimming’s newest stroke (划水), was developed in the mid-1930s, but it wasn’t allowed in the Olympics until 1956. The story of the butterfly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how coaches and swimmers are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ways to improve stroke efficiency.During the 1920s, the Japanese Olympic coaches used underwater photography to research stroke mechanics, and their efforts paid off when Japanese competitors won five of the six men’s swimming gold medals at the 1932 Games in Los Angeles.It was a wake-up call to the rest of the swimming world, and one of the top US coaches — David Armbrus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 began doing his own filming.Armbruster was seeking to make the breaststroke faster. He knew that the action of bringing their arms forward underwater slowed breaststrokes down, so he came up with a method of bringing the arms forward over the water. The revisedstroke (he kept the breaststroke kick) brought great improvements in speed.The following year, Jack Sieg, an Iowa swimmer, developed a technique involving swimming on his side and beating his legs in unison (一致) similar to a fish tail. As Armbruster later explained in the book Weissmuller to Spitz: 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the Olympic Games: “Sieg tried the same action while swimming face down. Sieg synchronized his leg action with the butterfly arm action using two leg beats to each arm pull.” But the kick was ruled illegal because the legs moved in the vertical (垂直的) plane.Within a few years, nearly every breaststroker was using this overarm butterfly action without the kick. The pure butterfly wasn’t legalized for some two decades, but at the 1956 Olympics in Melbourne “the fly” became an official event.1. The best title of the article is _____.A. Why did the coaches and swimmers improve stroke efficiency?B. How did the butterfly come into being?C. How did the Japanese wake up the swimming world?D. When did “the fly” become an official event?2. The Japanese coaches use underwater photography in order to ______.A. wake up the swimming worldB. be paid more moneyC. know how to be a mechanicD. improve stroke efficiency3. Before the pure butterfly was officially recognized, ______ years or so had passed .A. 15B. 20C. 30D. 35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statement is NOT true?A. The Japanese coaches improved butterfly stroke.B. David Armbruster used filming to study stroke mechanics.C. Sieg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beating legs like a fish tail.D. The butterfly was added to the Olympics in 1956.【答案】BDBA【解析】文章讲述了蝶泳的发展历程。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信息史学”是指,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阐释,解构到信息层面,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化应用之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探讨并深入研究历史学领域的诸种问题的一门新兴学问,或历史学门下的正在形成中的交叉/分支学科。
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史学首先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及方法论研究,其次则是依赖于历史学领域具体问题探讨的应用研究,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规范及实证方法的基础上推进历史学的科学化。
由信息史学的定义可见,其重点在于用“信息”变革“史学”。
两者当中,“信息”是实现变革的视角或切入点、手段和途径,“史学”则是变革的作用对象或达到革新目的之主体。
从历史学角度看,发生在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当代社会信息化历史进程,存在着互为表里的两条重要发展轨迹。
其一是外在的和物质或物理的,即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二则是内在的和思想认知或理论的,即从申农(ClaudeElwoodShannon)信息理论的提出,到信息科学的确立,再到21世纪头10年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形成。
中农信息理论的问世,具有开辟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他的信息理论开启了20世纪人类社会思维和表达的转换,亦为信息史学的立论及理论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统观历史学在20世纪下半叶的历程,不难发现它也在发生着突破传统束缚而实现自身思维和表达的转换。
总体上看,这种转换是同历史学界关注且参与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尝试凭借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发展来努力追寻自身现代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21世纪初,历史学领域从“计算机化转向”到“数字化转向”再到“网络化/自媒体化转向”的探索和实践,已引发历史学界新的理论思考。
严格意义上讲,历史学的“计算机化转向”,探讨和解决的仅是工具或手段的现代化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2)实用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项训练(全国通用)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项训练(全国通用)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真题回顾】(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
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
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
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
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
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
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
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
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
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
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
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
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处阳光的洞室中飘荡。
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
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
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
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
”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
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城市群理论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城市群概念。
他提出“城市沿城市交通网络发展会演化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体系,继而通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把多个社会经济体系连接,产生一个呈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时至今日,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渐成熟,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的蓝图中。
发展都市圈不仅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金、人才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9 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一“都市圈是城市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摘编自戴德梁行《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摘编自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材料三想“撬动”城市圈发展,向心力的支点究竟在哪?苏锡常三座经济强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
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三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制造业。
会议提出,苏州、无锡制造业“底盘”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三市有能力共同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4 概括新闻的信息 含答案解析
练案4概括新闻的信息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
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350余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
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
《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
《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
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
毋庸置疑,关注受众需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取材于2021年1月2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新阶段,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的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2020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性……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也更为丰富,一部《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
天舟文化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舟文化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女契诃夫(俄)当年她比现在更漂亮,歌喉更动听。
夏季的一天,在她的楼房里,坐着尼古拉,是她的崇拜者。
天气闷热难耐。
前厅意外响起门铃声。
“大概是邮差,也可能是女友。
”帕莎说道。
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
帕莎拉开门,让她吃惊的是,门口站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
年轻漂亮,衣着考究,俨然一位高贵的太太。
“请问您有什么事?”帕莎问道。
太太没有回答。
她朝里迈了一步,慢慢打量房间,然后坐下来。
“我丈夫在你这吗?”她木然地问道,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帕莎。
“什么?”帕莎小声说,手脚开始发抖,“没……太……我不认识您的丈夫。
”太太几次用手绢擦地苍白的嘴唇,不时屏住呼吸克制内心的颤栗,帕莎则呆若木鸡地站在地面前,不敢正跟看她。
“那你是说,他不在这?”太太的语气明显带着责问。
“你卑鄙,可恶……”太太厉声说道,并带着仇恨和厌恶的神气盯着帕莎。
帕莎感到自己一定给这位一身黑衣、眼神愤怒、手指又白又细的太太留下某种丑陋的印象。
她觉得,如果自己长得瘦一些,不涂脂抹粉,还可以隐瞒那并不高贵的身份。
“我丈夫在哪?”太太说,“不过,他在不在这也无所谓,可是我必须告诉你,他盗用公款的事已经败露。
瞧你干了什么好事!”太太站起未,愤愤地在房里走来走去。
帕莎望着地,吓得懵懵懂懂的。
2023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含答案)
专题29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省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
有群众收到如下短信:“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
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
祝平安!”该短信截图瞬间在网上刷屏,网友直呼:“这就是中国速度!”“生在华夏,被照顾得太好了!”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小时抵达通信中断区,利用翼龙无人机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翼龙无人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一种中低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
翼龙系列自2005年开始研制、2007年首飞,距今已有十四年,目前发展至第二代翼龙。
“翼龙1”是翼龙系列无人机中的首个型号,可应用于灾情监视、大气研究及气象观测、地质勘探及土地测绘、环境保护、农药喷洒和森林防火、缉毒和反走私等民用及科学研究领域。
在“翼龙1”的基础上,“翼龙2”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机体扩大及气动布局优化,并换装了推力更强的中国国产发动机,提高了实用升限、速度和续航等一系列指标,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环境。
而本次应急救灾的主角——“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则是在“翼龙2”无人机系统基础上,针对灾害探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任务研制的大型救灾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的全称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不仅包括人们最直观可见的无人机飞机本身,还包括地面站、任务载荷和保障系统。
在无人机升空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相关系统会紧密监视并进行指挥。
据翼龙系列总设计师介绍,“翼龙2H”系统由无人机、地面控制站、保障系统组成。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甲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的理想食物。
B. 藜麦被印加人视为神圣之物,称为“万谷之母”,这一传说使藜麦在西方消费者心中增添了神秘色彩。
C. 藜麦价格在2006年到2013年间上涨了两倍,这是由于西方消费者对藜麦的需求增长导致的。
D. 藜麦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消费量下降,价格却上涨,这一现象让藜麦爱好者感到不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从藜麦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有益说起,进而指出它对宇航员也是理想食物,这是为下文论述藜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做铺垫。
C. 文章在分析藜麦价格上涨的原因时,从西方消费者需求增长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涉及其他因素,论述较为片面。
D. 文章在论述藜麦价格上涨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时,既有数据的引用,又有具体的事例,论证较为全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因为藜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所以它在营养上比其他种子更胜一筹。
B. 藜麦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增长,这与印加人的推崇无关。
C. 虽然藜麦价格上涨使当地居民吃不起,但从全球来看,它仍然是一种健康的食物。
D. 要想让藜麦在当地居民中重新成为主食,就必须降低藜麦的价格,减少西方人的需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材料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可以记录人们的消费行为、社交活动等各种信息。
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商家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例如,电商平台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等数据,向消费者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班级学号得分1.(2016届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增大,以及一些物种的永久消亡。
这一历史性全球变暖就是著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以下简称“古新事件”)。
研究人员推算,在远古时代,每年大约有十亿吨碳排放到大气中。
在“古新事件”之前的数千年间,大量富含碳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之后每年以10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
当海洋温度逐渐升高,“冻”在海床中的大量甲烷沉积开始解冻融化。
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随着它的解冻冒泡进入大气,全球气温开始上升。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温度进一步升高,触发海床中更多的甲烷释放,进而又促进了大气的升温,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反复导致了整个地球变暖,引发了“古新事件”。
如今,类似的升温变暖情况很可能再次出现。
随着现代海洋的变暖,有证据显示海床中的甲烷可能再一次解冻冒泡。
有了“古新事件”的前车之鉴,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预见性。
在科学家看来,“古新事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毁灭者。
一些保存在南极洲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物种,在气候变暖伊始就消失了。
生活在海洋深处的生物,成为此次事件中最易受冲击影响的对象。
它们在数千万年间,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
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生活在海洋中稍浅水域的微观生物物种却显得特别繁盛,这是气候变化过程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一个早期迹象。
深海生物物种的死亡因素可能非常复杂,逐渐变暖的水温以及水中越来越少的氧气,都是罪魁祸首。
然而,另一些微生物却刚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适应缺氧环境逆势生存。
那时候,一些海洋沉积物含有大量富铁磁性矿物,这种矿物被称为磁铁矿。
有些物种可以利用磁铁矿,将其贮存在体内,这可能是因为磁铁矿有两大好处:一是有硬度,可以造就一副钢牙铁齿;二是有磁性,可以帮助生物根据地球磁场确定方向。
缺氧水域有利于铁的累积,因此在“古新事件”时期,海洋中利用磁铁矿生存的微生物就可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海水的其它变化往往都是有害的。
当海洋吸收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海水会变为弱酸性,PH值降低,导致海洋酸化。
我们知道,今天的全球海洋都可见这种酸化,事实上5500万年前也有过海洋酸化现象。
随着海水PH值的下降,酸性物质会溶解掉建造骨骼的碳酸钙,导致深海生物的物种灭绝。
同时,海洋酸化也会影响海洋中的浅水生物生存,特别是珊瑚礁遭遇了自5.5亿年前进化至今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生存危机。
除了海洋生物,陆地上的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
在“古新事件”时期,北极的雨量也比平常要多得多,海平面上升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例如,这一时期,曾出现北大西洋的岩浆活动。
海洋地壳温度升高,推动岩浆向上运动,使海洋变得更窄,进而又加重海平面上升趋势,如此一来海平面可能升高达30米。
对于陆地上的生物而言,“古新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巨大的。
“古新事件”时期,在怀俄明州,植物范围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了数百公里。
很明显,那时针叶树林已经基本上从怀俄明州消失殆尽了。
也正是在“古新事件”时期,统治地球的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包括马、牛和其它有蹄类动物出现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但是这些动物种群的成员变化又将令人大吃一惊。
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科学家罗斯·塞科德指出:“有充分证据显示,40%的哺乳动物群在‘古新事件’时期,体形变得越来越小,并且没有一种动物群体形变大。
”事实上,一些哺乳动物体形已经变得很小了。
(《光明日报》2015年9月23日,有删节)(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形成原因的一项是()(3分)A.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增大,以及一些物种的永久消亡。
B.在远古时代,每年大约有十亿吨碳排放到大气中,大量含碳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之后每年以10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
C.“冻”在海床中的大量沉积的甲烷开始解冻融化、冒泡,进入大气,随着海洋气温的上升,海床中更多的甲烷被触发释放。
D.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海洋温度随之升高,进而又促进了大气的升温,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反复导致了整个地球变暖。
【答案】A【试题分析】是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不是原因,答非所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此题选项A是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不是原因,答非所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如今随着现代海洋变暖,海床中的甲烷可能再一次解冻冒泡,对“古新事件”的研究增加了对全球变暖的预见。
B.“古新事件”是自然界的一个毁灭者,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数千万年间,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
C.逐渐变暖的海水水温以及海水中越来越少的氧气等因素,可能都是深海生物物种死亡的罪魁祸首。
D.缺氧水域有利于铁的累积,一些微生物刚好可以适应缺氧环境,利用磁铁矿生存,并可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B【试题分析】不是所有海洋生物都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混淆逻辑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在“古新事件”时期,海水的很多变化往往是有害的,如海洋吸收了二氧化碳,海水PH值降低,导致海洋酸化。
B.“古新事件”时期,海洋地壳温度升高,推动岩浆向上运动,使海洋变得更窄,加重海平面上升趋势。
C.“古新事件”对于陆地上的生物影响深远,植物范围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针叶树林已经从怀俄明州全部消失。
D.“古新事件”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对后世研究者探索现代气候变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答案】C【试题分析】“针叶树林已经基本上从怀俄明州消失殆尽了”,而非“全部消失”。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此题选项C混淆范围。
2.(2016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完成1~3题。
(10分)假如人类是“六指”杨孝文进化生物学家至今也不十分清楚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四足动物)为何每只手长有5根手指。
如果我们拥有6根手指,那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或者说,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我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额外的一根手指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如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
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克里夫•塔宾是专门研究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他表示:“更宽大的手能够让人成为更出色的篮球选手。
不过,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额外多出或者少一根手指并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
”多出一根手指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在数学方面。
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拥有6根手指,现在的计数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之所以采用10进制,人类学家认为这与我们拥有10根手指有关。
阿拉伯数字的英文“digit”同时也有手指的意思。
如果人类拥有12根手指,那么12进制将是最自然的一种选择,10进制则完全无法想象。
人类在数学、语言或者音乐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类文明采用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后实现快速进步的。
美国人类认知研究专家马克•查齐兹举例指出:“我们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字母的形状。
字母的形状逐渐演化成看起来最自然的一种形态,能够强化我们的视觉——物体——识别系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处理语音的能力源自于语音进化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形态,即听起来像我们所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声音。
”同样,12根手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数学能力。
毕竟12要比10更为复杂。
我们的大脑选择何种计数系统将对我们的数学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额外的手指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名为“多指畸形”,这是一种遗传错误。
自然选择并没有“惠及”额外的手指,使其永久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优势。
如果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
这是数量极少的六指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例如熊猫。
熊猫的最小手指远侧长有一根与拇指类似的“手指”,它是腕骨的延伸,帮助熊猫抓握竹子。
塔宾提出了一项理论,解释动物王国的每肢五指(趾)原则,他将这一原则称之为“肢体定律”。
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源自于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原则,用于预测基于身体大小的最佳肢体数量。
根据这一定律,如果肢体相对于身体来说较长,最理想的肢体数量为6个(例如昆虫);如果相对较短,数量则越多越好(例如千足虫)。
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这一肢体定律同样适用。
考虑到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才能轻松弯向手掌,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
所以说,5根手指是进化的结果,是最理想的手指数量。
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曾对手与大脑的关系进行几十年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
在他看来,6根手指显然“太多”。
现代假肢工程研究显示,机械手无论是3根还是4根都能拥有和5根手指一样出色的性能。
他说:“如果要在4根和6根手指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4根。
”(1)下列关于“额外的一根手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额外的一根手指能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总之,对某些事情,完成起来会更轻松。
B.额外的一根手指能使手掌更为宽大,这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会有作用,如篮球,更宽大的手能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选手。
C.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手的灵巧性产生不了影响,这是因为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和手指的多少没关系。
D.额外的一根手指可能引起数学上的变革,会将10进位制,改变为12进制,这对人类的数学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C【试题分析】原文表述为“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说明影响还是有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类额外的一根手指是一种遗传错误,被视为一种生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