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米教案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情境图为载体,引出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量测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如何量测物体长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对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在认知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米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体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如米尺、绳子、直尺等。

3.教学课件: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衡量它们的长度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有一个长度单位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认识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认识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度概念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米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米的长度。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米尺、实物等教具,向学生介绍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讲解1米有多长,以及如何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方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方案1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有45名,他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根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开展。

教学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但凡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容许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5.3 认识米 导学案和校本作业(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5.3 认识米 导学案和校本作业(苏教版)

豪洋双语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第三课时认识米主备教师:二年级班姓名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学具和教具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导入新知(一)认识米1.请两位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问题: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3.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3.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教师出示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2.操作性练习.(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2)教师门高()米()厘米.(3)讲桌长()米()厘米3.1米=()厘米100厘米=()米教学反思:豪洋双语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校本作业一第一课时认识米主备教师:二年级班姓名1.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继计量长度单位厘米之后,学习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米,让学生初步认识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总结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运用米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三维目标:
1、 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26 35-7 35+6
第 19 页 共 15 页
2、 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 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45+28+16 92-44-23 2、 9+4-6 16-7+8 二、 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 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 探索新知 男生一共折了 38 只, 女生一共折了 42 只, 送给幼儿园 33 只,还剩多少只?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请学生试算, 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可能会有出 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方 法。比较两种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用你喜欢的方 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 出示试一试
第 15 页 共 15 页
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 能力。 2.在认识图形、 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 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 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 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 除法, 解决简单的乘、 除法实际问题, 求比一 个数多(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 估计物 体(或线段) 长度的过程中, 进行简单的、 有条理的思考, 并尝试表达自 己的思考过程, 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 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 图形等知识和方法, 从现实 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 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 合适的已知条件, 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 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 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计量单位 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 测量长度, 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 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 变换的方法, 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 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 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 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 感受乘法口诀的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米的重要性,明白计算长度时用米作为单位。

2.学会使用标准尺寸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3.能够合理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明白米是计算长度的重要单位,所有的尺寸测量基本上都必须以米为标准。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通过展示不同米数的钢尺,让学生认识米的长度。

•将米的长、宽、高和其他物品的长度进行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米数的分组比较。

2. 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在学生了解米的基础上,需要让他们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标准的计量器,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

•进行计量器的测量练习,让学生熟悉计量器的使用方式。

•进行小组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测量技能后,需要让他们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报告解决方案。

4.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在这节课的最后,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将不同尺寸的物品分成小组,进行比较和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思考,将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PPT呈现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教学教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米的重要性,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并能够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也应该得到发展。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堂答问、小组讨论和完成任务等。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SJ) 第五单元 五 厘米和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SJ) 第五单元 五 厘米和米

五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教师把弯曲的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59页例1及相关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能从生活中找到线段,能够数出一些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课件。

课件出示两根毛线(一条直的,一条弯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

)师: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线,它们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

教师把弯曲的毛线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我们把两手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苏教版二年级获奖教案《认识米》

苏教版二年级获奖教案《认识米》
量一量。
引导: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
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
测量: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先估再量。
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的表格里。
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做一做、说一说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
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米还多几厘米。
请同学们看一看米尺,具体看看1米有多长,闭上眼想出1米的长度,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感知、认识1米长度。
①剪出1米彩带。
操作: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知道了1米有多长。下面我们还是利用米尺,来剪出1条1米长的彩带。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将彩带的一端对准米尺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彩带对准米尺另一端100刻度线,然后剪断。
现在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捏住彩带两端,把彩带拉直举起,看看1米的彩带有多长。
说明:这是同学们剪的1米长的彩带,1米有这么长。
②用学生尺拼、连。
引导: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估计一下,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
小朋友估计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用准备好的学生尺来拼一拼、连一连,验证一下好吗?
估计得怎样呢?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
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追问: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202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案苏教版

202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案苏教版

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哪些物体中存在的边是线段。

【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放在桌上。

(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

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

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

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4.揭示线段的图形。

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

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线段除了有两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

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对低段学生的教学多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在课的开始部分设计一定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021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021范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1.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米(m)厘米(cm)2.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3.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1)房子高约4();(2)一支铅笔长18();(3)米尺长100();(4)课桌高约7();二、互动解疑1.认识分米(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板书:分米dm(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1分米=10厘米1dm=10cm(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小棒、光碟盒的长度……)(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2.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0——1010——2040——5090——100(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1m=10dm3.认识毫米(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1cm=10mm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能力提升 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能力提升 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问题导入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米?(教材64页“试一试”)方法讲解1.估计这块黑板的底边有多长通过观察,估计黑板的底边大约长3米。

2.实际测量(1)从物体的一端开始,量到物体的另一端,为所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黑板时,尺子要放平,这样才能保证量得准确。

(2)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黑板底边的左端,在米尺右端对应1米刻度处做个记号。

第二次从这个记号按上述方法继续量,共量了3次。

(3)计算得出结果。

把3次量得的数据加起来,1+1+1=3(米)。

这块黑板底边大约长3米。

归纳总结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时,每量出1米的长度后做上标记,再接着量,边量边数,一共有几个1米,就是几米。

拓展提高当物体的长度不是整米时,可以用“大约长几米”或“几米多一点”“几米差一点”来表述测量结果;如果要精确结果,可以用几米几厘米来表述。

比如量课桌长时,量出1米后,还剩20厘米,则课桌长就可以写成1米20厘米。

误区警示【误区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高约6(厘米)高约21(厘米)错解分析本题错在对1厘米的表象认知不清楚。

图中所表示的物体都是较高大的物体,量比较高的物体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正确解答 * *温馨提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误区二】1米+40厘米=(41)厘米错解分析本题错在计算前未统一单位。

计算时,先观察长度单位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可以直接进行加、减计算;如果不同,先把长度单位统一,再进行加、减计算。

正确解答 1米+40厘米=(140)厘米温馨提示长度单位不统一时,先把长度单位统一,再进行计算。

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米,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长度这一概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但是,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长度单位和实际长度的认识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长度。

2.培养学生用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长度。

2.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米,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具。

2.米尺、直尺、绳子等测量工具。

3.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米的长度。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构成,认识1米的长度。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或物品(如桌子、椅子等)来量一量,感受1米的长度。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和其他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桌子的高度等,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1 苏教版
师:是吗?请你两手把米尺拉直,现在的距离是1米,而我们双手间的距离要比1米长。

师:好,现在只要你的拇指和食指能动,把米尺放掉,看一看,左右看看,这么长大约就是1米呀。

(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1米)睁开眼睛,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举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② 排1米长的队伍师:现在我在想,如果我们有一支队伍是1米长,(师用手比划出1米)你说这支1米长的队伍大约有几个人?
学生活动,并发现(身体侧过来人数站的多,而面对着同学们站的时候占的地方大了,所以站的人数就少)③ 走1米长的路师:你估计一下,走1米长的一段路大约要走几步?(师做出1米的手势)谁先估计一下?(两步、三步)学生活动,并发现:同样走1米,跨的步子大一点,走的步数就少一点;相反,跨的步子小一点,走的步数就多一点。

我们走的时候要自然,均匀。

④ 几个1米你们瞧,原来数学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这么贴近啊!那你知道我们这块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吗?估计后测量。

再估计、测量教室的宽。

四、课堂练习
1、完成P53第4题、5题。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7米7厘米70米80厘米80米
3、一段麻绳长26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

(1)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
(2)还剩多少米?
五、学习回顾,拓展延伸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生活中,1米的物体可多了,老师希望小朋友做个有心人,能找到更多的1米或几米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