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相关疲劳的生物

合集下载

贫血与肿瘤的关系

贫血与肿瘤的关系

贫血与肿瘤的关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肿瘤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会对人体的器官造成损害,还会对全身健康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而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发现与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就贫血与肿瘤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贫血与肿瘤的概念及类型贫血(anemia)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体积等方面的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导致血液功能和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而肿瘤(tumor)是指细胞生长失控形成的新生物体,可以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两类。

二、贫血与肿瘤的相互关系1. 肿瘤引起贫血:恶性肿瘤常常会侵袭到人体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包括造血系统。

恶性肿瘤细胞繁殖迅速,浸润到造血组织,导致造血功能受损,造血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的发生。

2. 贫血促进肿瘤的发展:贫血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使细胞缺氧,造成机体代谢紊乱。

一些研究表明,缺氧环境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贫血与肿瘤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1. 炎症因子的释放: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等,可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一些炎症因子会抑制骨髓中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导致贫血的出现。

2. 骨髓红细胞生成受损:某些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相关因子等。

这些因子的存在会直接抑制骨髓内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的产生。

3. 铁代谢异常:贫血患者常常存在着铁代谢异常的情况。

而铁元素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铁元素的丰富可为肿瘤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而贫血导致的铁元素缺乏则会阻碍肿瘤的发展。

四、贫血与肿瘤的临床表现贫血与肿瘤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其病理生理机制上,还会通过一些临床表现得以体现。

一般来说,贫血与肿瘤相关的表现如下:1. 体力下降:贫血导致机体供氧不足,使患者易疲劳、乏力,体力下降。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汪亚男【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肿瘤患者; 癌因性疲乏; 评价指标; 现状【作者】汪亚男【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1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近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有研究表明至2020年全世界的癌症发病率比2000年增加50%,虽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但是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癌因性疲乏是一种重要的因素,逐渐受到重视[1-2]。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主观上的、持续性的,与癌症或者治疗相关性的乏力感,特点是精神减少、休息逐渐增加,可有情绪、身体、职业、认知、社会方面的功能障碍[3-4]。

目前对癌因性疲乏的诊断、治疗研究较多,但是评价癌因性疲乏的权威性测评工具、诊断方法还未见,在国外的研究中,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评估量表以及内分泌、生理、血液学、代谢等指标[5]。

寻找准确的方法对癌因性疲乏进行识别较重要,本研究对癌因性疲乏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

1 CRF评估量表1.1 单维度量表1.1.1 简短疲乏量表。

简短疲乏量表是Mendoza等设计的,共有9项内容,前3项内容用来评估当前的疲乏程度以及过去的24小时的疲乏一般水平、最坏的水平,后6个项目用来评估疲乏对生活的影响,本量表使用线段评分法,两端为0、10。

0表示无疲乏,轻度疲乏:1~3分,中度疲乏为4~6分,重度疲乏为7~10分,10分表示最严重。

此量表已经在不同的癌症患者中进行验证,内部的一致性为0.96,结构的效度为0.81~0.92,该量表较简单,易于理解,而且可以区分疲乏的程度,但是仍有限制,测量的维度有限,生活质量等不能被测量[6-7]。

1.1.2 癌症治疗功能评估疲乏量表(FACT-F)。

该量表是在癌症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G)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组成的,FACT-G有28项内容,可以对患者的情绪、身体、社会、功能的状态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侵袭性真菌病(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2017年第五次修订以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同时IFD诊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这些方面对IFD的高危人群、IFD的流行病学、IFD诊治策略都带来了一些变化。

本版诊治原则流行病学部分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未确定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疗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

流行病学一、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CAESAR 研究)显示,接受化疗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总发生率为2.1%。

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也导致IFD风险的增高,尤其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

念珠菌和曲霉菌是血液病患者IFD最常见致病菌。

真菌血症以念珠菌多见;肺部IFD以丝状真菌为主,其中曲霉菌为主要致病菌。

IF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二、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危险因素和评估导致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导致IFD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1)疾病因素:基础疾病MDS/AML、疾病初发、复发或未缓解;(2)治疗相关因素: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重度粒细胞缺乏(ANC< 0.1×109/L)和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时间持续>10d)、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接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BTK抑制剂)治疗等;(3)患者合并症:合并糖尿病、呼吸道基础疾病、既往真菌感染病史等;(4)环境因素:未在全环境保护条件下接受化疗和/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医院存在建筑工地等。

淋巴瘤结外累及判断标准

淋巴瘤结外累及判断标准

淋巴瘤结外累及判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组织,并且可以发生在全身不同部位。

在淋巴瘤病例中,有一部分病例是结外累及的,即淋巴瘤累及到非淋巴组织器官,如肺、肝、骨髓等。

这种病变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淋巴瘤结外累及的判断标准是指通过相关的临床和检查手段来确定淋巴瘤是否累及到非淋巴组织器官。

目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判断等多种方法。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和PET等。

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到病变在非淋巴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大小和形态等情况,从而对淋巴瘤的结外累及进行评估。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器官的活检、细胞学检查等来确定淋巴瘤的浸润情况和类型。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结外累及的主要手段之一。

临床症状也是判断淋巴瘤结外累及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如疼痛、体重下降、贫血等,可以初步判断淋巴瘤是否累及到非淋巴组织器官。

综上所述,淋巴瘤结外累及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判断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淋巴瘤是否累及到非淋巴组织器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淋巴瘤结外累及的判断标准以及其临床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淋巴瘤结外累及的判断标准:第一部分,引言。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淋巴瘤结外累及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疾病特征以及当前临床上的治疗挑战。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第二部分,正文。

正文将分为四个要点来详细讨论淋巴瘤结外累及的判断标准。

在第一要点中,我们将介绍国际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判断标准。

在第二要点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淋巴瘤结外累及的特点和表现,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判断淋巴瘤的结外累及情况。

血液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
– 经六个疗程CHOP方案治疗,获CR。继以颈部放疗及罗扰素 3x106 iu, q.o.d.,维持治疗。
– 1998年3月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考虑NHL复发,
再次常规化疗无效。
– 98年9月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99年3月,全身浅表淋巴结再度肿大,脾肋下2 cm;血常规血 红蛋白76g/L,红细胞2.66×1012/L,白细胞2.1×109/L,血小 板40×109/L,骨髓涂片未见异常。胸腹CT示:纵隔、腹膜后 淋巴结肿大,脾大。
PBSC动员 骨髓移植后 PBSCT后
(续前)
– MDS: – 同时接受放疗与化疗的
患者
临床应用可参考美国临床肿瘤协会
“造血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指南” (1994)
(JCO,1994,12(11): 2471-2508)
使用剂量与用药途径: 5-10ug/kg/d
静脉点滴或皮下注射
持续用至ANC > 2.0 x 109/l
目前,生物治疗可分为:
体液生物治疗 细胞生物治疗
体液生物治疗
使用单克隆抗体为基础, 可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或细 胞毒素,以加强疗效。
细胞生物治疗形式繁多,主要有:
(1) 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等;
(2) 细胞生长因子,如:G-CSF等;
(3) 免疫细胞的输注,如:供者的T淋
巴细胞、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等;
4.rIL-2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
应用
体外研究表明,IL-12与rIL-2低剂量(浓 度均为10 IU/ml)联合应用可增加对
HL-60细胞系及rIL-2耐受的自体AML 白
血病细胞的杀伤。 组织胺与rIL-2联合应用亦可能增加对白 血病的疗效。

白血病的护理措施

白血病的护理措施

白血病的护理措施引言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并且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白血病的护理措施,包括体力活动、饮食、药物治疗的管理、心理支持等方面,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白血病的治疗过程。

1. 体力活动白血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可能会感到疲劳和乏力,但适量的体力活动对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但也要鼓励他们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例如散步、做轻度的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改善心情,促进康复。

在进行体力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过度劳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活动强度和时间。

•在户外活动时,注意防晒和防寒,避免因气候变化引起感染。

•对于骨髓移植后的患者,避免从事高度危险的活动,以防止受伤和感染。

2. 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同样重要。

良好的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饮食方面的建议:•患者应遵循营养均衡、多样化的饮食,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增加摄入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纤维,提高免疫力。

•避免或限制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和加工食品,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特殊膳食或添加口服补充剂来补充特定的营养物质。

3. 药物治疗管理白血病的治疗通常包括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骨髓移植等。

正确管理药物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药物治疗管理的建议:•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药物,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寻求帮助。

•对于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抗排异反应的药物治疗,并且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

4. 心理支持白血病的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白血病患者日常生活须知

白血病患者日常生活须知

白血病患者日常生活须知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恶性克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由于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注意。

以下是一些白血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白血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均衡饮食:确保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饮食应包括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和低脂蛋白质来源,如鱼、豆类、乳制品和鸡蛋等。

2.小餐频餐:建议多食少量餐,以减轻进食时的不适感。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

3.避免生冷食物:防止细菌感染,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水果、生蔬菜和生肉类。

4.注意食物安全:避免食用过期或存放不当的食物。

加热食物要彻底煮熟,避免食品中毒。

身体活动适当的身体活动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和身体状态。

以下是一些建议:1.适度运动:根据个体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等。

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以防身体过度疲劳和感染风险。

2.休息充足: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身体抵抗力。

3.避免人群接触:减少与感染者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在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避免人多拥挤的地方。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白血病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经常洗手:要经常用肥皂和温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后。

2.使用纸巾:咳嗽或打喷嚏时嘴巴用纸巾捂住,避免直接用手遮掩。

3.个人清洁:保持身体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洗澡,使用个人专用的毛巾、牙刷和剃须刀。

4.免疫接种: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疫苗,避免感染机会。

安全注意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自身安全。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意外伤害:注意避免锐器、火源等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场景,确保居住环境安全无害。

2.防止感染:注意避免与感染人士的密切接触,避免接触任何可能带有细菌、病毒的物品。

3.接触刺激物:尽量避免接触化学品、臭味刺激物等,以免引发过敏反应或加重病情。

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血管中心型以血管破坏和坏死为特征,而黏附型则表现为肿瘤细胞在组织中弥漫 浸润。
流行病学
01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主要见于 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东南 亚国家。
02
该病在白种人群中较为少见, 发病率较低。
03
患者多为中年男性,男女比例 约为2:1。
02 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与个体的 遗传背景有关,部分患者可能携带与 肿瘤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
鼻型NKT细胞淋巴 瘤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病因 • 症状与体征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后与复发
01 概述
定义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鼻腔或鼻 窦的NK/T细胞。
它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占所 有淋巴瘤的不到1%。
分类
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和遗传学特征,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可分为两类:血管中 心型和黏附型。
并缓解症状。
放疗有多种形式,包括常规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放疗方式。
放疗的副作用包括皮肤损伤、口 腔黏膜炎、放射性肺炎等,需要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并及时处
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或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给患者,以重建患者 的造血和免疫系统。
EB病毒感染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EB病毒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导致肿瘤的发 生。
其他感染
部分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与某些其他感染有关,如丙型肝炎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等。

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方法

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方法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护理指导方法一、现状分析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国家癌症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06.4万,而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群的4倍。

焦虑、抑郁障碍作为肿瘤的常见共患病,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预后转归,早期发现和有效干预癌症患者和一般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和临床意义。

一项包含261万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精神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患者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死亡率,且癌症存活率更低[1]。

二、发病特点不同癌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具有不同的特点,临床应在肿瘤标准化治疗的同时关注不同癌种特点,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倾向明显受疼痛、化疗的影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研究发现,高文化程度、低收入、独居患者更易发生抑郁[2]。

乳腺癌患者的高抑郁、焦虑发病率(66.6%、60%)大多与独居、卵巢功能抑制有关,且年轻患者抑郁焦虑发病率更高,其他影响因素有:乳腺癌术后第二性征的缺失导致患者自觉丧失女性魅力、术后上肢肢体功能恢复不佳、担心疾病复发、害怕受到歧视等[3]。

对不同妇科肿瘤患者研究发现,抑郁评分在4分(国家癌症中心心理症状问卷,NCC-PSI)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出现明显症状的可能性是宫颈癌患者的4.72倍,而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是宫颈癌患者的8.26倍[4],更呼吁我们重视不同癌种抑郁焦虑特点,尤其放疗、化疗以及侵入性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家属均要关注其心理变化,积极心理疏导及药物干预等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症状,降低抑郁焦虑的发生率。

三、发病机制肿瘤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已有诸多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但这种关系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2012年在20至39岁的成年人中,有100万新确诊癌症的患者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长期压力(焦虑、抑郁、逆境或孤独、社会孤立等)。

三氧免疫治疗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三氧免疫治疗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47期25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三氧免疫治疗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疲乏的研究进展张林,董正宇,徐艳华,刘峻峰(通讯作者)△(盐城市肿瘤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3)0 引言临床对于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最常用、疗效也最稳定的是肿瘤放射治疗及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也可采用放、化疗结合的方法,力求在不对患者自身的组织细胞及免疫功能产生过大破坏的前提下,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减小其对机体的破坏,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控定量三氧免疫诱导自体血回输治疗(简称三氧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开展的恶性肿瘤的新型辅助治疗方法,使用方法较为简单,在国内外的多个临床实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有望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后广泛开展的新的肿瘤辅助治疗方法。

三氧(O 3,臭氧)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临床应用时将高纯度的三氧与医用纯氧混合为医用三氧进行使用。

而三氧免疫疗法就是采用自体血为原料,在体外通过与精确定量的三氧气体反应,再回输体内。

它通过氧化、诱导、激活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来治疗各种疾病、改善机体功能状态。

它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1-2]、溃疡性结肠炎[3-4]、腰椎肩盘突出症[5-6]、恶性肿瘤[7-10]、糖尿病足等疾病的治疗[11-12],并取得了初步疗效。

近年来三氧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越发的显著,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相关性疲乏症状的改善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1 肿瘤相关性疲乏肿瘤相关性疲乏(CRF )是指一种痛苦的持久的患者主观的躯体、情感和/或认知上的疲倦或精疲力竭感,与肿瘤或肿瘤治疗相关,并且程度与近期的活动和常规的运动不成比例。

它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接受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癌症相关治疗的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13-16]。

根据对1569 例癌症患者的调研结果显示,接受化疗和/或放疗的患者中有80%出现疲乏症状[17-18]。

血液肿瘤病理

血液肿瘤病理

血液肿瘤病理介绍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造血系统中的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

血液肿瘤病理学是研究这些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变异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血液肿瘤病理的相关内容。

血液肿瘤的分类血液肿瘤可分为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三类。

白血病白血病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克隆增殖所致的恶性肿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血液肿瘤,病理特点为原始造血细胞异常增殖和停滞在不成熟阶段。

根据染色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亚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最常见的儿童白血病,也可发生于成人。

病理上,ALL可分为常规型、T-细胞型和B-细胞型三种亚型。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起源于骨髓中的粒细胞、单核细胞或红系和巨核系前体细胞。

病理上,AML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髓橙染色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予以进一步分类。

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是一类分化较好、增殖相对缓慢的白血病。

根据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慢性白血病可以主要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两种。

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类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霍奇金淋巴瘤(HL)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血液肿瘤,其特点是在肿瘤组织中有特定的Reed-Sternberg细胞。

根据组织学和免疫分类,霍奇金淋巴瘤可分为经典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血液肿瘤,起源于具有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多种淋巴细胞亚群。

根据组织学分类,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分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滤泡中心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多个亚型。

骨髓瘤骨髓瘤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

最常见的骨髓瘤类型是多发性骨髓瘤,还包括轻链性淀粉样变性和苦海瘤等。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小鼠模型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小鼠模型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第一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简介 (2)第二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概述 (4)第三部分小鼠模型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6)第四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9)第五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模型的应用 (11)第六部分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15)第七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17)第八部分结论与展望 (21)第一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简介人源化小鼠模型是近年来在癌症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实验工具。

这类模型通过将人类细胞或基因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从而构建出具有人类特征的疾病模型,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它们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或其祖细胞的恶性增殖。

这些肿瘤通常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精准的人体模型来模拟其生物学特性。

人源化小鼠模型因其独特的优势,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免疫缺陷小鼠:为了确保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研究人员通常选择免疫缺陷小鼠作为宿主。

常用的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有 NOD/SCID(非氧化型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SG ( NOD.Cg-Prkdcscid Il2rgtm1Wjl/SzJ)和 NOG( NOD/Shi-scidIl2rgtm1Yok+/+)等,这些小鼠缺乏 T、B 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功能性免疫细胞,降低了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人类细胞移植: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人类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骨髓移植,即将人的造血干细胞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的骨髓腔内,使其分化为各种血液细胞。

此外,还可以通过尾静脉注射将人类细胞输送到小鼠体内,实现全身性的分布。

3.人类细胞与小鼠组织的相互作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人类细胞不仅可以在小鼠体内增殖和分化,还能与小鼠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人类特征的肿瘤组织。

昂丹司琼在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昂丹司琼在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昂丹司琼在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昂丹司琼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的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生们的关注和使用。

一、什么是昂丹司琼?昂丹司琼(Adcetris)是一种通过抗体药物共轭技术(ADCs)制得的药物,能够识别和攻击特定类型的肿瘤细胞。

它的作用主要是攻击特定的肿瘤细胞中富含的CD30受体,从而破坏肿瘤细胞。

昂丹司琼被广泛应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二、昂丹司琼在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1.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它会影响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细胞,从而导致肿块的形成。

昂丹司琼最早是被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且其效果较为明显。

一项关于昂丹司琼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表明,昂丹司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它由淋巴系统中的B细胞引起。

昂丹司琼也被广泛应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

一项针对782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添加昂丹司琼到常规化疗方案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其他血液肿瘤除了上述两种较常见的血液肿瘤外,昂丹司琼在其他类型的血液肿瘤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些临床试验表明,昂丹司琼在某些罕见血液肿瘤的治疗中也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

三、昂丹司琼的不良反应虽然昂丹司琼在治疗血液肿瘤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昂丹司琼的不良反应与其靶向的CD30受体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关。

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疲劳、恶心、呕吐等轻度不适2.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3.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周围神经病、眼痛等四、结语昂丹司琼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能够针对特定的肿瘤细胞进行攻击,从而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虽然它也存在不良反应,但考虑到肿瘤治疗的紧迫性和显著性,昂丹司琼在现今的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越来越为广泛的选择之一。

生物CIK细胞治疗适应的人群及优势

生物CIK细胞治疗适应的人群及优势

生物CIK细胞治疗适应的人群及优势摘要生物CIK(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技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抗击肿瘤等疾病。

本文将介绍生物CIK细胞治疗适应的人群,包括晚期肿瘤患者和传统疗法无效的患者,以及其在治疗中的优势,如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等。

简介生物CIK细胞是一种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较强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通过体外培养和增殖,可以获得大量高活性的CIK细胞,这些细胞经过输注后可以针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生物CIK细胞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

适应的人群晚期肿瘤患者生物CIK细胞治疗适用于晚期肿瘤患者,无论是实体肿瘤还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对传统治疗方式(化疗、放疗等)产生耐药性,此时生物CIK细胞治疗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生物CIK细胞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从而控制肿瘤的发展,并缓解患者的症状。

传统疗法无效的患者对于一些传统疗法无效的患者,生物CIK细胞治疗可以是一种辅助治疗的选择。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对于某些肿瘤类型可能无效,或者患者已经接受了大量的化疗和放疗,而耐受性较差。

这时,生物CIK细胞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或补充治疗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机会来控制肿瘤的发展。

优势提高疗效生物CIK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CIK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杀伤作用,能够主动寻找和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控制肿瘤的发展。

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生物CIK细胞治疗在提高疗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研究表明,生物CIK细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肿瘤缓解率。

减轻副作用相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生物CIK细胞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轻。

由于生物CIK细胞是从患者体内提取培养而来的,对患者的免疫系统相对友好,因此可以减轻患者对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生物CIK细胞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等,一般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来缓解。

隐藏在腰痛背后的骨髓瘤

隐藏在腰痛背后的骨髓瘤

3.感冒:秋季忽冷忽热的气候特点让免疫系统很难及时调整。

2023·09家庭科学·新健康健康一点通隐藏在腰痛背后的□文/刘欣宇腰酸背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并不把它当回事,且很多人习惯性地以为是腰肌劳损或者腰间盘突出,于是前往骨科就诊。

殊不知,一种在血液肿瘤科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就可能隐藏在腰痛背后,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都容易被误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二区副主任医师蔡植华指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体来说,它是其中的一种血液病,是由于浆细胞恶性增殖产生的疾病。

目前来讲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电离辐射、接触化学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病毒等因素都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有关。

蔡植华提醒,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提高警惕性:第一,骨损伤和疼痛。

当骨髓瘤细胞排挤出骨髓中的正常细胞时,可导致骨损伤。

骨髓瘤细胞还会释放出破坏骨骼的化学物质。

骨损伤区域即为溶骨性病变,可能非常疼痛。

骨病变也会导致骨骼脆弱,因此很容易发生断裂(骨折)。

第二,疲乏和感觉无力。

疲乏是指经过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后仍感觉重度疲倦。

疲乏、感觉无力和“脑雾”(难以形成清晰的思维)可能是贫血的症状。

贫血是红细胞数量降至正常限度以下的一种病症,这意味着向全身输送氧气的红细胞减少。

贫血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过多的骨髓瘤细胞排挤出骨髓中的红细胞。

第三,频繁感染和发热。

发热本来是机体正在抵抗感染的一种迹象,但频繁发热和感染却是正常抗体水平低和白细胞(抗感染细胞)可能过少导致的症状。

骨髓中的骨髓瘤细胞过多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第四,容易青肿或出血。

血小板是一种帮助伤口愈合和止血的血细胞,它们通过形成血凝块来帮助止血。

但骨髓中过多的骨髓瘤细胞会排挤出形成血小板的细胞。

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包括容易青肿或出血,如鼻出血和牙龈出血。

第五,口渴和尿频。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期末选择题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期末选择题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重修辅导题一、选择题1、软组织急性损伤物理治疗中,下列不适合的是( E )A.脉冲磁B.静磁C.旋磁D.超短波(无热量)E.蜡疗2、反复进行直流电离子导入时,最常产生皮肤( A )A. 发痒B. 干燥C. 皲裂D. 溃疡E. 水疱3、关于直流电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A. 全身治疗时,下行电流有兴奋作用B. 阴极下神经兴奋性升高C. 阳极下神经兴奋性升高D. 大剂量直流电作用时,阳极区兴奋性降低E. 阴极下Ca2+和Mg2+的浓度也相对增多,神经兴奋性升高4、低频脉冲电疗法中唯一一种不分极性的疗法是( A )A. TENSB. 失神经肌电刺激C. 间动电疗法D. 感应电疗法E. 痉挛肌电刺激5、临床上常规型TENS所采用的频率范围是( D )A. 1~20HzB. 50~80HzC. 5~15HzD. 70~110HzE. 大于120Hz6、中频电治疗电流量的调节应根据( A )A. 治疗的要求和患者的感觉B. 感觉阈或运动阈C. 有无副作用,如有头晕、头痛、胸闷、嗜睡等症状发生D. 不应以患者的感觉为准E. 电极下不产生疼痛7、下列疗法中温热作用持续时间最长、作用最深、最稳定的是( C )A. 热敷B. 蜡疗C. 超短波D. 水疗E. 红外线8、为了减少电解作用对皮肤的刺激,治疗时可将衬垫用保护液浸透的疗法是( B )A. 感应电疗法B. 超刺激电疗法C. 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D. 间动电疗法E. 高压低频电疗法9、不属于中频电治疗作用的是( C )A.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 B.镇痛作用C. 抑制、杀灭肿瘤细胞 D.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作用E. 消炎作用10、高频电疗法中,非热效应最明显的疗法是( E )A. 长波疗法B. 中波疗法C. 短波疗法D. 超短波疗法E. 微波疗法11、厘米波治疗时产热最多的组织是( C )A. 皮肤B. 皮下脂肪C. 浅层肌肉D. 深层肌肉E. 骨12、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的光疗法( C )A. 红光B. 蓝紫光C. 短波紫外线D. 长波紫外线E. 中波紫外线13、下列容易引起白内障的光疗法是( C )A. 红光疗法B. 紫外线疗法C.激光疗法C. 红外线疗法D. 蓝紫光疗法14、磁疗法的治疗剂量中,强磁场的剂量为( C )A. 0.1T以上B. 0.2T以上C. 0.3T以上D. 0.4T以上E. 0.5T以上15、蓝紫光疗法对下列疾病有特效的是( D )A. 高蛋白血症B. 高尿酸血症C. 低胆红素血症D. 高胆红素血症E. 黄疸型肝炎16、下列不属于超声波治疗作用的是( A )A. 止血B. 镇痛C. 杀菌D. 软化瘢痕E. 改善组织营养17、石蜡的熔点是( C )A. 20-30℃B. 15-45℃C. 50-70℃D. 70-90℃E. 90-110℃18、下列哪项不是磁疗的主要治疗作用( C )A. 止痛镇静作用B. 消炎消肿作用C. 降低血糖作用D. 降低血压作用E. 止泻作用19、下列不可使用冷疗法的病情是( C )A. 鼻出血B. 头皮下血肿的早期C. 中暑患者D. 压疮E. 牙痛20、下列关于皮肤表面加压疗法说法正确的是( E )A. 儿童不能使用B. 不是治疗烧伤后瘢痕的有效方法C. 压力疗法是短期疗法D. 烧伤后压力疗法不宜过早使用E. 最好在早期肉芽创面期和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尚未形成瘢痕前使用21、放松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主要针对的是( D )A. 提高肌肉的张力B. 全身持续紧张或痉挛C. 预防肌肉萎缩D. 局部持续紧张或痉挛E. 恢复肌力22、下列不属于自然疗法的是( B )A. 海水浴疗法B. 冲击波疗法C. 空气浴疗法D. 高山疗法E. 森林浴疗法23、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不包括的是( C )A. 消炎作用B. 镇痛作用C. 抗病毒作用D. 缓解痉挛E. 抗菌作用24、以下适合做感应电疗法治疗的是( C )A. 有出血倾向B. 化脓过程C. 软组织粘连D. 痉挛性麻痹E. 感觉过敏者25、调制中频电流的波形、幅度不断变化,作用于人体可产生结果的是 ( A )A. 克服人体对电流的适应性B.引起神经兴奋,肌肉收缩C. 避免电解的产生D. 降低皮肤电阻E. 对人体的作用较深26、在下列高频电疗法中,温热作用最深的是( C )A. 中波疗法B. 短波疗法C. 超短波疗法D. 分米波疗法E. 厘米波疗法27、当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不可逆时,采用超短波温热量治疗能达到什么效果( A )A. 化脓成熟B. 使炎症消散C. 使炎症局限D. 加重炎症E. 使炎症迁延28、采用超短波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时应该采用的剂量是( D )A. 无热量B. 微热量C. 温热量D. 热量E. 以上都不对29、长波红外线穿透人体的程度为( A )A. 皮肤表层的浅层B. 皮肤表层的深层C. 可达真皮及皮下组织D. 深层肌肉E. 穿过真皮达骨骼30、下列容易发生电光性眼炎的光疗法是( B )A. 红光疗法B. 紫外线疗法C.激光疗法C. 红外线疗法D. 蓝紫光疗法31、不属于水疗法基本作用的是( E )A. 静水压力的作用B. 浮力的作用C. 温度的作用D. 水流冲击的作用E. 弥散作用32、石蜡疗法错误的叙述是( C )A. 不可直接加热熔蜡B. 水或其他杂质不能进入蜡液C. 石蜡颜色变黄不应再使用D. 出现过敏停止蜡疗E. 蜡袋可以直接接触皮肤33、炎症初期用冷疗的目的是( A )A. 解除疼痛B. 血管扩张C. 促进愈合D. 使炎症消散E. 血管收缩34、属于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禁忌证的是( E )A. 肢体创伤后水肿B. 淋巴回流障碍C. 偏瘫肢体水肿D. 截肢造成的残端水中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下列不是体外冲击波的物理机制的是( B )A. 机械效应B. 生化效应C. 空化效应D. 声学效应E. 热效应36、在直流电疗法中,下面哪项是阴极的治疗作用( D )A. 对于水肿或渗出性病灶有收敛作用B. 作Ca2+导入C. 诱发蛋白聚结甚至凝固D. 软化瘢痕E. 对冠心病的治疗37、直流电治疗深浅静脉的血栓静脉炎时( A )A. 从阳极侧松脱B. 先从阴极侧松脱C. 两极同时松脱D. 两极都不松脱E. 都有可能38、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 B )A. 促进血液循环B. 镇痛C. 缓解心绞痛D. 加速骨折愈合E. 降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39、不属于NMES适应症的是( E )A. 失用性肌萎缩B. 下运动神经元病损导致的失神经支配肌肉者C. 轻度静脉回流不畅D. 产后痉挛性瘫痪E. 急性化脓性炎症40、关于超短波对炎症过程的作用,错误的是( B )A. 改善神经功能,降低炎症疾病灶兴奋性B. 小剂量可治疗恶性肿瘤C. 抑制炎症组织中细菌生长D. 改变炎症组织的pH,消除局部酸中毒E. 促进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41、微波疗法适应证不包括( C )A. 滑膜炎B. 关节炎C. 眼结膜炎D. 中耳炎E. 支气管哮喘42、治疗新生儿核黄疸最常用疗法是( A )A. 蓝紫光治疗B. 红黄光治疗C. 红外线治疗D. 紫外线治疗E. 激光治疗43、禁用激光直射的是( C )A. 关节B. 伤口溃疡C. 甲状腺D. 手指E. 头部44、关于超声波生物学效应错误的是( A )A. 治疗化脓性炎症B. 镇痛C. 软化瘢痕D. 杀菌E. 改善组织营养45、下列不属于传导热疗法的是( B )A. 泥疗法B. 红外线疗法C. 温热敷疗法D. 石蜡疗法E. 热气流疗法46、患者1小时前扭伤踝关节,疼痛伴肿胀,现给予哪种物理因子治疗最好( E )A. 超声波治疗B. 低频电治疗C. 中频电疗治疗D. 超短波治疗E. 冷疗47、水疗法对皮肤的影响是( E )A. 血管收缩、局部缺血B. 皮肤血管扩张C. 改善皮肤营养和代谢D. 促进皮肤伤口和溃疡愈合E. 以上均是48、下面哪项理疗方法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C )A. 电睡眠疗法B. 镇静性离子导入疗法C. 冰水浴D. 静电疗法E. 按摩疗法49、低频电能引起肌肉完全性强直收缩的适宜频率是( E )A. 20HzB. 100HzC. 70HzD. 50KHzE. 50Hz50、关于中频电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 人体组织对中频电流阻抗低B. 与低频相比,能作用到更深的组织C. 对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强于低频电D. 在急性感染时局部不易使用E. 不是每次脉冲都能引起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51、进行直流电疗法治疗时,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E )A. 直流电疗机输出的电流是固定的,所以两电极的电流密度相等B. 反射疗法治疗腹内脏器时,因为作用部位深,所以要采用很大的电流密度C. 电极衬垫的面积越大,电流密度也越大D. 头面部的电流密度应同于躯干部位E. 老年人治疗时电流密度酌减52、软组织急性损伤物理治疗中,下列不适合的是( C )A. 脉冲磁B. 超短波(无热量)C. 蜡疗D. 静磁E. 旋磁53、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以及其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 D )A. 交互抵制原则、促进血液循环B. 后续效应、促进伤口愈合C. 牵引反射、消炎D. 闸门控制学说、镇痛E. 空化作用、降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54、关于干扰电疗法说法正确的是( E )A. 内生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可同时发挥低频与中频的双重治疗作用B. 内生的低频电弥补了低频电作用浅的不足C. 内生的低频电调制的中频电D. 干扰电疗又称为交叉电疗法E. 以上都对55、间动电疗法有较强较明显的止痛作用,能促进渗出物的吸收的是( D )A. 间升波;断续波B. 疏密波;密波C. 断续波;起伏波D. 间升波;疏密波E. 疏密波;间升波56、以下不属于高频电非热效应的是( E )A. 加强炎症局部白细胞吞噬活动B. 使神经纤维、肉芽组织再生加速C.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D. 使条件反射活动受到抑制E. 治癌作用57、下列物理因子疗法,既可治疗银屑病,又可治疗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玫瑰糠疹及变态性皮肤血管炎的是( A )A. 紫外线疗法B. 超短波疗法C. 脉冲治疗法D. 毫米波疗法E. 超声波疗法58、关于磁疗止痛机制错误的是( B )A. 可抑制神经的生物电活动B. 可提高末梢神经的兴奋性C. 可减轻缺血缺氧及水肿D. 可提高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E. 可提高痛阈59、患者,男,踢足球时扭伤右踝关节6小时,查体:右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附录3.微生物学标准:
(1)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呈霉菌(包括曲霉菌属、镰 刀霉属、接合菌或放线菌属)或新型隐球菌阳性;
( 2)鼻窦抽取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或培养呈霉菌阳性;
( 3)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霉
菌或隐球菌;
(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或 2份以上的血液样品呈曲 霉菌抗原(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阳性; (5)血液中 (1,3)-β-D葡聚糖检测( G试验)阳性; (6)血中隐球菌抗原阳性; ( 7)无菌体液中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真菌; (8)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连续 2份尿样培养均呈酵母菌阳
汁或粘蛋白卡红染色)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呈阳性。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
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二)真菌血症
血液真菌培养呈霉菌(不包括曲霉菌属和除马尼非青霉的其他青霉
属)、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
的感染。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五十三分。
抑制治疗的骨髓移植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阶段
粒细胞缺乏并同时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淋巴瘤
接受利妥昔单抗或嘌呤类似物联合化疗出现粒细胞及淋巴 细胞双重减少的患者以及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等。 ? 预防性治疗的疗程长短不一,主要取决于宿主危险因素的 改善,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后、重症再障患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真菌感染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后再接 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再次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给 予更为广谱的抗真菌药物以预防真菌感染的复发。
? 再次预防的起始时间为巩固化疗前 1~2天、预处理开始时 (移植前8~10 天)。结束时间为化疗后患者粒缺状态恢复 (中性粒细胞>0.5 ×109/L);移植后至少3个月或至停用免

血液肿瘤学

血液肿瘤学

血液肿瘤学血液肿瘤学是研究血液系统肿瘤的学科,它包括了多种肿瘤类型,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这些肿瘤都是由于血液系统中的细胞异常增殖而引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首先,血液系统肿瘤可以分为两类: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指癌细胞具有不受控制的增殖能力,并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转移的倾向。

良性肿瘤是指细胞增殖受到一定限制,通常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到其他部位。

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这涉及到许多基因异常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些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外部致癌物质的暴露以及免疫抑制等都可能导致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

血液肿瘤的临床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贫血、轻度发热、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

在进展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出血倾向、骨痛、皮肤出血点等特征性症状。

根据不同的血液肿瘤类型,临床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血液肿瘤的确诊和分期,常用的方法包括临床检查、血液学检查、骨髓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血液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学治疗是通过使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放射治疗则是使用高能辐射来杀死肿瘤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替代患者异常的造血系统的治疗方法。

然而,血液肿瘤的治疗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许多血液肿瘤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很难被发现。

另一方面,由于血液系统是全身性的,肿瘤细胞有可能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转移,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综上所述,血液肿瘤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然而,面对血液肿瘤的挑战,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强预防和早期诊断的能力,以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白血病生物学原理

白血病生物学原理

白血病生物学原理白血病是一种由体内血液系统异常增生的白血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它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到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异常。

下面将介绍白血病的生物学原理:白血病病因及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在一些白血病患者中,存在一些特定的遗传突变或者染色体异常,如t(9;22)染色体易位(Philadelphia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易位使BCR与ABL基因相互融合,产生BCR-ABL融合基因,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2. 环境因素一些暴露在化学毒素、辐射等致癌物质中的个体可能增加罹患白血病的风险。

这些致癌物质可以引起DNA损伤,并导致正常基因的突变,从而促进白血病的发生。

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1. 细胞增殖异常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细胞恶性增生导致的。

在白血病的发展过程中,白血细胞的增殖逐渐失去了正常的调控机制,细胞周期受到异常调控,进而导致细胞不受限制地增殖。

2. 分化障碍与正常血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相比,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过程异常。

白血病细胞大多停留在幼稚、不成熟的状态,无法完成正常的分化过程,导致功能障碍。

3. 凋亡受阻在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促凋亡因子来调控细胞的凋亡过程,保持细胞数量平衡。

而在白血病中,细胞的凋亡受到阻碍,导致白血细胞异常积聚,加速疾病的发展。

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 化疗目前,对于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化疗,即使用特定的抗癌药物干预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其生长,使白血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2. 骨髓移植对于某些白血病患者来说,骨髓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种方法通过替换患者异常的造血系统,使其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进而实现治疗效果。

3. 靶向治疗针对白血病的特定突破点,发展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如靶向BCR-ABL基因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异常基因的活性,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白血病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到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的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相关疲劳的生物
【摘要】普遍的疲劳感是引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减少肿瘤相关疲劳逐渐引起了血液病医生的关注。

在医学从传统的生物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本文就如何利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病因、机制、评估、干预进行探讨。

【关键词】肿瘤相关疲劳;疲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782-02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产生、进展、评估和预后都与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因素相关,具体阐述如下:
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性疲劳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因素
1.1 生物学因素 crf生物学因素包括肿瘤相关和治疗相关因素。

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公认的有以下几种。

1.1.1 肿瘤相关因素由肿瘤细胞直接干扰身体机能或释放某些代谢产物细胞因子等引起,最常见的有:①贫血:是急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见的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发生率高达63%。

②发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有不同程度低热,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通过内生致热原。

③睡眠昼夜节律紊乱:肿瘤细胞自身或对肿瘤应激应答过程产生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配体如tnfa可抑制下丘脑的节律行为的信号,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引起疲劳。

1.1.2 治疗相关因素指由治疗措施直接或间接导致机体某些机能的损害,包括:①细胞毒药物化学治疗,化疗产生的副作用恶心、腹泻和呕吐、贫血等与疲劳显著相关;某些可通过血脑屏障的化疗药物产生神经毒性,引起中枢性疲劳。

②放射治疗,疲劳是接受放疗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能与放疗引起的贫血,腹泻,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和慢性疼痛等有关,且随着放疗的进行,疲劳将逐渐加重。

③生物反应调节剂,细胞因子的使用则常常导致流感样综合征的症状,包括疲劳、发烧、发冷、头痛、身体不适等。

a干扰素可导致7%的患者产生疲劳,并且引起多达2%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继发疲劳。

1.2 心理社会学因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引起肿瘤相关疲劳的心理社会学因素多种多样,目前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①情绪状态:主要包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研究证明,抑郁与疲劳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国内研究证明,血液病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
2.4%。

抑郁导致肿瘤相关疲劳的机制可能与负面情绪及疼痛等引起hpa轴功能紊乱以及炎性途径有关。

②动机来源:主要来源于无助感或消极的预期效果,目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依然较高,一旦患者知晓病情,在心理和情感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心理不良反应,丧失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从而促进了中枢性疲劳的产生,与患者病情被告知的方式,既往心理稳定程度以及患者性格特征等有关。

③认知状态:由于消极的负面情绪
以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恐惧、病情反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原因导致患者记忆力下降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甚至出现认知障碍,易于引发中枢性疲劳。

2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评估
目前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评估仍采用通用的肿瘤相
关疲乏的评估方式,其方法主要通过含数十个条目的评估量表对一般性感受、躯体性症状、认知表现以及行为症状心理状态等疲劳相关因素进行细化的评分,综合得到肿瘤相关疲劳的严重程度,可靠性和信度较好。

肿瘤治疗功能评估的疲劳量表则主要用于评价肿瘤治疗相关疲劳的评估。

由于疲劳量表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只能获得某一特定时间点的疲劳相关信息,需要通过生态瞬时评估即在同一天内多个时间点采集数据,连续测试数天方可确定疲劳水平的动态变化值。

笔者认为肿瘤相关疲劳量表的下一步完善的目标将是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多维的角度来综合并动态的评价肿瘤相关疲劳。

3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综合干预
3.1 综合干预的模式建立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综合干预支持小组,支持小组应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医生以及社会学工作者以及其他专家来协作解决bps框架中生物、心理、社会学三者的问题。

如目前在某些医院建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友之家已经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平台,在相应疾病方面的专家、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基础上,还应更加完善心理医生、提供药物及资金
援助的慈善机构、社会工作者如医学会成员等的加入和支持,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相互交流学习、鼓励以及树立榜样等,使患者重建自信,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相关疲劳。

3.2 个体化由于不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类型、体质、性格及社会背景的患者产生疲劳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等各有不同,需针对患者具体的需要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模式。

4 小结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科学发展进步的必然,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发生是由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已经无法全面地评估和干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不仅仅是满足于消除肿瘤患者生物因素所导致的疲劳,而且还希望患者的心理上得到平衡和关注,其社会环境更加完善。

目前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产生、发展、评估、干预等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研究还在探讨中,尚需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余长云,张欣.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与喉癌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2):70-71.
[2] 尚修娟,李晓峰.肿瘤相关性疲劳[j].医学与综述,2008,
14(7):1021-1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