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公共参与的理解
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参与
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参与公共管理是一种民主社会中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方式,而公众参与和社会参与则是这种互动的关键要素。
公众参与指的是公众在政府决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参与其中,通过表达意见和建议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社会参与则是广义上的公众参与,包括了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和方式。
在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角色不可忽视,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思路,从而加强决策的合法性、效力和公正性。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公民对公共事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提供各种观点和意见,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和期望。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公众参与可以让市民表达对新建项目的看法,如交通规划、住房建设等,从而更贴近他们的需求。
这种广泛参与的过程可以增加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然而,公众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没有时间、精力或技能参与公共事务,这导致一部分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受到限制。
此外,政府的参与决策也可能受到行政官僚机构的限制,导致公众的意见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反映。
因此,公众参与需要建立一种开放、透明和包容的机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确保参与的平等性和多样性。
与公众参与相对应的是社会参与,它把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成员。
在公共管理中,社会参与是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
这种参与形式的好处在于它能整合不同方面的资源和能力,促进各利益方的共识和合作。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可以与企业、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环保项目的实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社会参与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限制。
一方面,不同利益方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导致合作的困难。
另一方面,政府在社会参与中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在保证各方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持决策的效率和执行力。
公民观、公民意识与公众参与
公民观、公民意识与公众参与作者:何平立来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08期近代英国社会思想家斯宾塞认为:“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
”而现代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斯在《好社会》中则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
”一公民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角,其称谓及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进历程,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和命题。
公民(citizen)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社会的民主政治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皆有论述,如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指出:“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
”“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
”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城邦的正义在于维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他还认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
从古希腊城邦历史考察,公民身份与民主性和公共生活密切关联。
雅典人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一切公务中的发言权”[1 ]。
由此可知,公民的概念从开始就同权利和义务观念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其范畴中的一些概念,诸如理性、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等,也在这段历史时期相继形成。
而享有权利、尊严和荣誉的优秀公民的卓越品质,也是人们的理想人格。
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屋大维就自冠以“第一公民”之美誉。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思想审视自然和人类社会,如霍布斯、格劳秀斯、斯宾诺莎、洛克等以社会契约论,来分析论证公民与国家、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公民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以追求和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卢梭、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斐逊等,以宪政主义思想提出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设计,对公共权力配置进行了理论阐释,从而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代议制民主、权力制衡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公民观的理论内涵。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不断发展 , 民不再 公 只 是 被 动地 接受 被 给予 的公 共 产 品 和 公 共 服 务 , 们 也 会 对 于 产 品 和 服 他 务的质量发表 自己的意 见。公 民在公 共决策 中的主体 日益 凸显 , 民参 公 与已逐渐成 为现代政府治理过程和公 共管理 者 日常 工作的一部 分 , 并在 人们的社会 政治生 活中发挥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 民参 与 的涵 义 公民参 与, 叫公众参与或公共参与 , 又 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 定 的 途径 试 图影 响公 共 政 策 和 公 共 生 活 的一 切 活 动 ”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来 , 国逐 渐 兴 起 了新 公 民参 与 运 动 , 持 续 发 展 , 终 成 为 现代 公 共 美 并 最 管 理 中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 分 , 民参 与 的 重 要 性 已 得 到 了 许 多 当代 民 主 国 公 家 的普 遍 认 同 。公 民参 与 涉 及 的 领 域 很 广 , 括 社 区 发 展 规 划 、 共 交 包 公 通、 环境保护计划 、 区犯罪预防和危 险废弃物 处理等公 共事务 的管理 , 社 是 国家 走 向政 治 文 明 与 民 主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公 民对 关 系 到 自 己生 是 活质量 的公共政策施加压力的基本途径。 公 民参与不分好坏。它可以增强公共 政策 和公民需求问的相互适应 性, 促进公 民更快的接受政府制定的各种决 策 , 帮助政府 推行公 共项 目的
皇 全
— —
— 一 —
浅谈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 与
李 娟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 河 南 郑州 郑 I 400 ) 50 1
从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看农民政策参与的可行性空间
性。托 马斯 的有效决策模型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 了有益思考。结合 中国 的国情借 鉴托 马斯 的理论 是一个有意义
的 尝试 。 ’
[ 关键词] 有效决策模型 ; 策参 与; 政 可行 性空间
[ 中图分类号] 4 2 D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0 8—89 (0 1 o 0 1 o 10 0 1 2 1 )4— 0 2一 3
一
、
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
美 国学者约翰 ・ 克莱顿 ・ 托马斯在综合考虑了早期管理理论 中富有哲 理的原则和公共行政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出了公民参与的可操作 提 性理论 。这种理论将来 自于公民参与的现实性 的平衡观点与如何使公民参 与实践 随环境状况变化而变化的随机性观点结合起来 , 既避免支持者对公 民参与抱有的单纯热情 , 又避免批判者对公民参与持有深度怀疑态度。随 机性观点要解决 的就是公民参与如何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那环境又如何界定呢?托马斯的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对此做出了判 定 。该有效决策模型核心观点是公民参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最终决策中
■
农 民 问 题
从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看农民
政 策 参 与 的可行性 空 间
口 彭翩 翩
【 内容提要 ] 在现代 民主社会 中, 民参与是公共政策过程 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 因素。然 而在 当前 , 公 无论是政府还 是
学者都过 多地强调 了农 民对 乡村公共事务的参 - 而 忽视 了农 民的政策 参- 9, 9。不可 否认 , 受制于 自身 的特 点和所
接受性期望越高的公共问题 , 对吸纳公民参与 的需求程度和分享决策权力 的需求程度就越大。如果两种需要都很重要时 , 那么 , 就会存在要求增强公 民参与或要求限制公民参与等不同观点间的争议和平衡 。 …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什么是公共政策?
• 政府的行动 •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 广义政府(government)与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 • 广义政策与狭义政策
1.3.6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7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
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 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 个人消费的物品。
• 曼昆《经济学原理》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THANK YOU!
•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 • 该做不该做?道德不道德?伦理观: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 8种价值取向不同的伦理观:功利主义、义务论、利己主
义、情感主义、直觉主义、德性论、契约论、神圣命令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有哪些表现形式? 4. 如何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5. 如何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6. 公共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7.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8. 政治行动有哪些基本类型? 9. 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如何进行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浅析公民参与途径的完善——读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
《 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与 : 公共管理者 的新技能与新 策略》 一书从参
与者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 明确 的公 民参与操 作指南 , 勒出在政府 勾 决策过程中发展公 民参 与的策 略途 径 , 并告诉 公共管 理者应 怎样肩负起 推 进 公 民 参 与 各 项社 会 事务 的艰 巨 任 务 , 时 又 维 持 公 共 管 理 的 效 率 和 同 效益 , 最终呈 现了公民参与 的有效决策模型 , 并使用大量的实证案例来 说 明, 验证该模 型的效 度。本 书的逻辑基础是公 民参与本身没有好坏之 分 , 公民参与是有价值的 , 总之 , 我认为 作者就是 为我们展 现这样 一个观点 : 如何帮助公共 管理者解决一个 既要 保证公 民参与 , 不能损 害政府组织 又 的管理效益和效率 的 两难 困境。针 对 这个 观 点 , 者提 出了 “ 个 视 作 一 角”、有效决策模型” 三种公 民参 与的手 段” “ 和“ 为公共 管理者提 供行动
体式公 民协商决策。相对于其他几种决策参 与途径 整体式公 民协 商决策
最 大的优点是让分歧各方的公 民明确 了分歧 的性 质和原 因 , 最终 不仅在 定程度上体现 了公众的价值偏好 , 而且 也使公共 管理者保 留 了更 大的 权利 以控制公共管理机构的偏好在决 策中 的体 现。此外 , 在实际公 共管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皇全 7— —一
浅 析 公 民参 与途 径 的 完 善
读约翰 ・ 克莱 顿 ・ 托马斯著《 公共决策 中的公 民参与 : 公共管理者 的新技 能与新 策略》
赵
中 图分 类 号 : 9 2 D 2
艳
(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 6 0 70 0)
《公共政策分析》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大纲李树林内蒙古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博士0471——4631811 邮箱:lslnmg@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旨在使学生领会公共政策的知识框架,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研究领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清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脉络,达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观察和认识。
课程主要讲授公共政策的含义、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分析模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在各章节的讲解中涉及到一些具体政策,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评论,但我们并没有设专章来讲述具体的公共政策,如农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人口政策等。
我们这样做的缘由主要还在于本课程的“导论”性质。
参考书目:1.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庆云主编,2006年版2.公共政策研究,三联书店,麦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2006年版3.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克莱顿•托马斯著,2005年版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王骚王达梅主编,2006年版5.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威廉•N•邓恩著,2002年版6.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詹姆斯•E•安德森著,1990年版7.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振明著,2003年版8.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林水波张世贤著,1982年版9.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托马斯•戴伊著,2002年版10.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弗兰克•费希尔著,2003年版教学内容:第一讲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视野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一般介说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这个定义提示了公共政策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如下内涵:(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论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策而言, 较低程度的公民参与或者没有公民参与也许更有
2 O世纪 6 0年代 末至 7 O年代中期 , 民参 与在很 多美 公
好处 。例如 , 一些专 业化 程度极 高的领 域 , 只有专 家 才有
国联 邦政府项 目运作中迅速展开 , 民参 与的形 式也 呈现 公
出多样化态势 , 诸如公 民咨询 委员会 、 民大 会等。但是 。 公
[ 收稿 日期 】O 6 4 5 2o —o —2
・
l ・ 3
维普资讯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 06年第 3期
环境状 况变化而变化的 随机性 观点结合起 来 , 形成 一 能够 种对公共 管理者更有实践操作价 值的理论 。 ”
二、 民参与 的有效决策模型 公
平衡的 观点 与随机 性 的观点 是托 马斯 的公 民参 与理
论的基础。平衡意味着这个公民参与的理论要包容 以前
有关公民参与的各种思想中的共同点。随机性意味着公 民参与方式的选择要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 政策问题不同,
公民参与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也不同。因此, 当政策 问题出现时。 公共管理者的任务是确定公民参与的适宜范
围, 采取 恰当的形式 吸引公 民参与决 策。 然后 公共管理者 首先需 要做 的是 辨别决 策 问题 对公 民参 与的需求 。托 马斯指 出 了界定公 民参 与适 宜度 的两 项指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 年第 3 06 期
公共决策中的公 民参与
论 约翰 ・ 克莱顿 ・ 托马斯 的公 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周 映华
( 中山大学, 东 广 州 5 00 ) 广 10 0
内容提要 约翰 ・ 克莱顿 ・ 托马斯在《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簸略》 一书中构建 , 他认 为这 个理论 “ 来 自 将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作者:李娟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是研究公民参与的良好教材,帮助公共管理者解决了在不同的决策情况下,以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的问题。
如何把公民参与吸纳到公共决策中来,是中国公共管理者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公民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斷发展,公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被给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他们也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发表自己的意见。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主体日益凸显,公民参与已逐渐成为现代政府治理过程和公共管理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参与的涵义公民参与,又叫公众参与或公共参与,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兴起了新公民参与运动,并持续发展,最终成为现代公共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许多当代民主国家的普遍认同。
公民参与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社区发展规划、公共交通、环境保护计划、社区犯罪预防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走向政治文明与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公民对关系到自己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压力的基本途径。
公民参与不分好坏。
它可以增强公共政策和公民需求间的相互适应性,促进公民更快的接受政府制定的各种决策,帮助政府推行公共项目的实施。
二、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政策质量和政策可接受性是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的两个核心变量,公民参与的适宜度、参与的范围和程度选择都要取决于公共决策的需求状况或者这两个维度的平衡。
托马斯关键公众接触法的启示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公民参与运动的不断走强,使得公共管理者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公民参与的问题上来。
通过从托马斯的有效决策模型入手,把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中的关键公众接触法作为主要研究点,来探寻关键公众接触法给我国公民参与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托马斯关键公众接触法公民参与启示2009年《行政处罚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听证制度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政府层面对于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正式形成一致的认识。
在对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的今天,公共管理者不再将目光定格在是否应该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公民参与,而是转移到在不同决策情况下,应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这一核心议题上。
托马斯教授的有效决策模型在提出了五种决策制定方式后,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就实践操作中的具体公民参与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具体的技术对于我们国家的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中的关键公众接触法托马斯在其有效决策模型中,就决策中的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两个维度,提出了五种决策制定类型:自主式管理决策、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的公众协商、整体式的公众协商和公共决策。
关键公众接触法作为一种具体的参与技术,是在改良式的自主管理和分散式的公民协商两种决策制定类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由于该技术具有便于实施而且不需要让参与者决策影响权的特征,因此经常被公共管理者在初步实施公民参与中广泛采用。
关键公众接触法。
根据托马斯的理论,关键公众接触法这种技术需要管理者向公众中的一小部分个体,通常是有组织团体的领导人提出问题,就特定的政策问题表达其观点。
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征询建议是公民参与的最基本形式。
但是,在使用该技术进行决策参与时,当面对的是没有组织化的杂乱无章的公众时,由于没有既定的领导人,管理者便不能使用该方法。
而当相关公民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主要的公民团体时,关键公众接触法就变得既适当又必须了。
托马斯——公共参与的理解
一、公民参与兴起原由(一)背景:传统视角下——管理者与外界隔绝20世纪初叶,公共行政学作为一个独特的职业领域开始发展起来,公共行政的第一批理论家对于公民参与管理过程采取了明显敌视的态度。
威尔逊和其他早期理论家试图使公共行政管理与阿尼当时甚嚣尘上的政党分赃政治制度的政治影响。
这些理论家坚信,公共行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隔绝各种政治干扰,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建立清晰的职业认同。
这些思想最终以“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的形式呈现了其论点。
古德诺等理论家认为,公民参与应是政治领域的适当范畴。
相反,公共行政则将公民参与看作是一个不适宜本领域的范畴,它最好是远离职业化的行政官员。
1二分论假定,公共行政不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只会让那些公众力量或者其他政治力量介入行政管理。
用威尔逊的话说(Wilson,1887,P.210):“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虽然政治为行政设定了任务,但是,它不能忍受让政治去控制、操作它的行政人员。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的假设中,公共政策一旦形成,权力影响力应从选任的政策制定者自上而下地流向行政管理者,再流向公众。
在整个20世纪,政治与行政二分论一直影响着公共行政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数十年中,它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力。
2正如人们可能看到的那样,这个时期的理论思想并没有提出什么改革措施,去鼓励、推动行政者回应公民的需求。
尽管人们认为,行政管理者从根本上应向公民负责,但是,这种责任却是间接性的,也就是说,其责任是通过民选官员这一中介来实现的。
3(二)缺点日益暴露,新公共行政兴起尽管早在20世纪初期,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存在的问题就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但是,它依然主宰者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综合性的影响因素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问题。
其中,一些影响因素来自于行政管理职业者的外部,来自于公共政策的变化;而另一些影响因素来自于行政管理职业者的内部,来自于新一代公共行政理论家的崛起。
我国行政听证会中的公众参与文献综述
我国行政听证会中的公众参与文献综述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听证会作为政府听取民意的一种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行政听证会的效果。
通过剖析国内外对行政听证会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研究行政听证会公众参与问题的必要性。
标签:行政听证会;公众参与;研究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4302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在政治理论和民主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公众参与作为政治理论和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及。
关于行政听证会,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国外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以下就是笔者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几个问题进行综述:1.1 有关行政听证会的研究笔者以“Public Hearings”和“Administrative Hearings”作为关键词,在外文数据库中搜索到了几千篇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大部分的文章是对各地召开的听证会结果进行公布与总结。
总结的内容包括听证会的参与人、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以及听证会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也有一部分文章注重对行政听证会的功能进行探讨。
如《Public hearings in Thailand’’s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effective participations》一文探讨了听证会是否能够成为解决泰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冲突的有效载体。
文章作者认为听证会的性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公众的参与、管理机构和听证会召开过程所需要的资源等。
文章提出了公众满意是评价听证会效果的重要参考因素。
《Seeking Justice:Citizens’Use of Fair Hearings to Correct Errors in Public Welfare Bureaucracies》一文论述了行政听证会对于公众与政府的意义。
文章强调,听证会的召开有利于确保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
公共关系学的公共参与研究
公共关系学的公共参与研究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增强公众对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而公共参与则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强调公众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和影响力。
公共参与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如何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决策中,以达到公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公共参与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原则。
公众参与的概念是指公众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参与、表达意见和影响决策的权利。
公众参与的原则包括透明度、平等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
透明度要求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公开信息,使公众了解决策的背景和影响。
平等性要求组织对待所有公众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平等的参与机会。
多样性要求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公众的需求和利益,避免偏袒某一特定群体。
可持续性要求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长远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公共参与研究还从实践上探索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公众参与。
首先,组织需要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沟通渠道,使公众能够了解组织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
其次,组织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互动,例如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组织还需要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最后,组织需要将公众参与纳入决策过程中,例如通过设立公众代表、成立专门的公众参与委员会等方式,使公众能够直接参与到决策中,发挥影响力。
公共参与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接受性。
通过公众参与,组织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避免盲目决策和资源浪费。
同时,公众参与还能够增强公众对决策的认同和支持,减少决策的争议和抵制。
公众参与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民主,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公共参与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质量不均衡,某些群体的参与程度较低,容易导致决策的偏颇。
其次,公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可能受到组织的操控和控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很难真正影响决策。
托马斯戴伊的公共政策概念简析
托马斯·戴伊的公共政策概念简析概念是概括一类事物的特性而形成的心理意象或造念。
它是一门学科的基本部件,它们是确定和划分相关现象以及表达涵义的工具,一门学科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概念有助于涵义的理解和表达。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理解政治变化的途径,其定义几乎与存在的政策问题一样多。
”关于政策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是尚未达到共识程度,“事实上,关于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几乎每一个问题,人们都有许多不同理解。
”各个学科、各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公共政策,对其有不同的内涵界定。
且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尽管正逐步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话语之一,但它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的认知上仍存在着巨大的歧异。
虽然我们并不强求对什么是公共政策达成统一共识,但是对其公共政策之内涵的探究仍然是学科讨论和对话的基石。
在今天之中国,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利益渐趋分化,民众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公共政策逐渐被视为作为利益调整和分配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共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究公共政策的实质内涵,识别“非公共”的政策,追求公共之行政,廓清政府边界和职能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
”这一定义不仅看到了政府的“为”,又注意到了政府的“不为”,因而具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体现了公共政策分析实践性的学科特征。
所谓“为”,就是政府为解决一定的公共问题而公然采取行动或者公然做出一定的符号表示;所谓“不为”,就是政府遵循一种放任主义的不干涉原则,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做出任何积极性的符号表示。
但无论“为”与“不为”都是公共问题的重要解决之道。
一、理论背景托马斯戴伊的理论形成于西方政策科学的初创时期,要研究其理论,我们必须要首先了解一下当时政策科学的产生背景。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政治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即政策科学从传统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成长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篇一: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从“公民会议”看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可能是保留至今的最常见的公民参与决策的正常形式:‘当一个项目或法律规定要求引入公民参与时,管理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举行公民听证会。
’”听证会最早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领域的制度。
其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
一、价格听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引入听证制度,成功将其移植到行政领域,建立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1997年,政府再次进行尝试,建立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在我国,除了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外,立法领域中也建立了听证制度,实践中多个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都进行了听证,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十几年间的事情,加之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听证制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广受人们的诟病,其中尤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典型。
目前人们对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价格听证参加人不具有代表性价格听证会的主要功能是听取社会各界对价格决策的不同意见。
价格听证会要有公信力,必须首先具备真正的民意参加人。
但是,在20XX年以来召开的水价听证会上,多次传出“洛阳只有一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哈尔滨唯一一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北京大多数代表同意第二种调价方案”。
在广大消费者呼吁降价之时,听证会的绝大多数参加人却同意涨价,公众不禁对“听证代表”的代表性提出质疑。
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这部文件中,“听证会代表”的称呼被“听证会参加人”所取代”,这是对之前社会上反映“听证会代表”不具备代表性做出的回应。
有关负责人曾对此解释,“听证会代表”并不是由公民通过民主表决选举产生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在听证会上发表的意见更多的是其“个人意见”而非“代表意见”。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顾丽梅提要:自20世纪末期进入信患社会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公共参与”的需求都不断“膨胀”。
本文认为其动因在于:教育、信息技术、民主行政的需要,产生了所谓“新公共参与”。
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公共参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公共参与与传统的参与理论之差异与共性;为什么公民与政府官员都“不喜欢”公共参与。
此外,文章还指出新公共参与主要倡导与强调的是公共参与不仅分享政府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对于新公共参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新公共参与政府管理民主行政作者顾丽梅,女,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上海200433)一、“公共参与”膨胀的动因(一)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一:教育正如西方学者克莱夫兰(Cleveland)所说,导致公共参与需求增长的原因是教育。
当公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他们的参与意识就不断地增长。
他们需要更多地参与那些影响他们切身利益与生活方式的决定,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
教育是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认知提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新时期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传播过程。
电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技术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和通过网络参与成为可能。
更多的公民介入到信息流通的领域,破坏并削弱了作为中央集权的决策制定的基础——打破了对信息地集中控制。
“越来越多地工作在公民的参与中得到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越来越多地决策是在广泛咨询的基础上制定的——如若不然,作出的决策则得不到支持与贯彻。
”①(三)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三:民主行政的需要一般而言,制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总是严重地滞后于社会广泛变革的过程。
传统科层制时代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太容易适应新的信息时代,也不适应权威共享的社会。
用本佳明・巴伯(BenjaminBarber)的话说,政府曾经提供的只是一个最脆弱的民主,而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强大的民主机制:“强大的民主是共享参与式民主模式;确切地意义是,参与式民主模式强调地是公民自治而不是以公民的名义为代表的治理模-本文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服务型政府治理创新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2007BZZ001)。
【教案】(统编版必修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
回望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将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再到遭遇挫折的的历史轨迹,并探究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从而认同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教学目标】1、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形成影响。
2、识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两大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成就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3、运用《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4、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石,强化“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知,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精神: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能狗合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公共参与: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深刻的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成果的来之不易。
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分类
公民参与方法
使用范围
8.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解决公民投诉问题
9.共同生产 当代公民参与 的5种高级形式 10.志愿主义
存在于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中,地方公 共服务中最为普遍,教育和预防犯罪领域最 为典型
政府服务水平需要提高而不可能增加额外 支出的服务领域
11.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 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成效
他的主要著作为《在市民与城市之间》和《转型中的 大城市政治》。
2
一、问题的缘起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兴起了新公民参与运动
70年代以后
公民参与运动扩大到世界范围 呼吁 “强势民主”、要求“公民治理”
80年代
新公民参与运动遇到新的挑战 管理者提出 “弱势民主”
3
公共管理者面对环境
一方面:他们被要求应该不断地推进公民 在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中的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美] 孙柏瑛 译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John Clayton Thomas)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城市管理研究学院的 教授、院长。托马斯在公共行政和城市公共事务管理
方面主持过多项研究课题,他主要关注公民如何 与政府建立联系以及如何推进公民与政府间 合作关系的发展问题,致力于公民参与的研 究。
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8
有效决策模型示意图
9
三、公民参与的技术
确定了公民参与的模型和程度之后,就要选择相关 的参与技术以实现公民参与。托马斯对过去公民参 与的实践中存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类: 1、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 2、在互动中,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 的,赋予公民一定的影响权力; 3、在两者的基础上,托马斯又考察了当代公民参与 的高级形式。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先贤们的思想中涉及到了许多有关公民参与的东西。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说过:“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是极为反对公民参与的。
而儒家代表孟子则说过:“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主张公民参与,并且告诫当权者:并不能只听公众的,管理者要坚守政策质量标准,要谨记自己的优先考虑和选择权。
但这些观点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写的。
这本书不单讲了公共管理者是否应该引入公共参与,而且讲了应该在何时以及如何吸引公民参与。
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从第六章开始,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技术方法。
告诉了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应该怎样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我认为引入公民参与最大的目的和好处就是获取对政策的有效信息和增加公民可接受度。
公共政策不只是包含公共政策本身,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得到的效果取决于政策质量和公民的可接受度。
获取有效信息可能会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而公共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及利益集团对政策规划的认可。
抛开此书内容,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以看出,作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研究了许多前辈的著作。
第一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民主的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代表公共利益要了解公民偏好,而了解公民偏好则不能与公民隔绝,必须要进入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能使公共政策更加有效,能更加有力的促进民主。
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两个挑战:1、为什么公民参与如此重要?2、什么情况下怎样吸引公民参与?1.1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源起新公民参与运动与传统公民参与运动的两个主要区别:1、传统公民参与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决策上,新公民参与运动不仅参与决策,而且更加注重参与政策执行。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
《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
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究制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与实施的政策过程。
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要求和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因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也收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公益进行增量性的改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公民参与兴起原由(一)背景:传统视角下——管理者与外界隔绝20世纪初叶,公共行政学作为一个独特的职业领域开始发展起来,公共行政的第一批理论家对于公民参与管理过程采取了明显敌视的态度。
威尔逊和其他早期理论家试图使公共行政管理与阿尼当时甚嚣尘上的政党分赃政治制度的政治影响。
这些理论家坚信,公共行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隔绝各种政治干扰,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建立清晰的职业认同。
这些思想最终以“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的形式呈现了其论点。
古德诺等理论家认为,公民参与应是政治领域的适当范畴。
相反,公共行政则将公民参与看作是一个不适宜本领域的范畴,它最好是远离职业化的行政官员。
1二分论假定,公共行政不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只会让那些公众力量或者其他政治力量介入行政管理。
用威尔逊的话说(Wilson,1887,P.210):“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虽然政治为行政设定了任务,但是,它不能忍受让政治去控制、操作它的行政人员。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的假设中,公共政策一旦形成,权力影响力应从选任的政策制定者自上而下地流向行政管理者,再流向公众。
在整个20世纪,政治与行政二分论一直影响着公共行政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数十年中,它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力。
2正如人们可能看到的那样,这个时期的理论思想并没有提出什么改革措施,去鼓励、推动行政者回应公民的需求。
尽管人们认为,行政管理者从根本上应向公民负责,但是,这种责任却是间接性的,也就是说,其责任是通过民选官员这一中介来实现的。
3(二)缺点日益暴露,新公共行政兴起尽管早在20世纪初期,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存在的问题就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但是,它依然主宰者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综合性的影响因素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问题。
其中,一些影响因素来自于行政管理职业者的外部,来自于公共政策的变化;而另一些影响因素来自于行政管理职业者的内部,来自于新一代公共行政理论家的崛起。
4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5.2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6.33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7.4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与此同时,在世人对行政管理实践者政策实施带有偏见和有失公正的一片指责声中,公共行政学界备受困扰。
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行政管理者的批判日益普遍化。
外来批判的刺痛和公共政策改革的刺激,都促使公共行政开始了一段时期的精神和灵魂探询。
渐渐地,职业群体领袖形成了一套公共行政的新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新公共行政(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包含了更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思想。
新理论的形成源于它强烈主张将社会公正作为公共行政的重要价值。
拉德·拉波特(Todd LaPorte,1971),这位新公共行政理论最早的倡导者之一甚至认为,社会公正应该是行政管理职业者的最为重要的价值,“公共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人类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痛苦,并改善组织内外部人们的生活状况。
”5◆对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缺陷的批判无论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假设在历史上是如何正确,但今天,它已经不能再体现公共行政的本质了。
二分论的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首先,并不像二分论设计的那样,行政管理者仅仅局限在狭窄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角色上,相反,行政管理者经常介入公共政策的制定。
同时,随着政府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即使是让有良知的政策制定者来制定公共政策,他们也没有能力预料到那么多相互冲突、充满争议的政策问题。
并且,价值判断成为项目运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对政府的一些传统职能进行重新定义,这也降低了技术标准在以前发挥过的支配性作用,强迫行政管理者执行政策时运用价值判断。
例如,韦伯(Webber,1974,PP.6-7)就阐述道,在以前,公共交通投资被界定为“基础性资本投资,就是指投资于有形的道路或有形的设施……”,其投资建设往往以“作为公共交通系统本身具有的因素”为标准,如包括“告诉公路建设的里程数、机场建设的数量和交通路网拓展的地理范围等“。
韦伯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公共管理思维里,这些投资项目则被看作是”一项服务而不是一项设施……这一简单的转变即刻促使我们以动词的语式而不是名词的语式来描述、解释公共交通系统。
……于是,这些思考会不可抗逆地引导我们回答更加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公共系统应该为谁而建造?”最后,新理论家们还对单向性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流动的常识提出了质疑。
与此同时,5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8..6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现有的理论也提出了规范性的基础,使人们确信,政策影响力也应该从公民流向行政官员,从行政官员流向选任的政策制定者。
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这种有关公共行政工作性质、特征的新思维,那么他就会发现,政治与行政二分论断言的行政管者隔绝于政治和公民的观念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库珀描述的那样(Cooper,1984,P.147),“早期的改革者没能预测到,在现代化的工业国家里,让‘专业的’、‘职业的’行政官员维持从属于政治家的地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专业技术和特有知识具有的力量、政府面对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府规模的扩张都不断地排挤着公民总体和公民代表的作用。
”(三)相关改革议程中,公民参与显示出其优势几乎没有分析家会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压缩功绩制和公务员制度改革来解决公共行政存在的问题。
那样,势必会让民选官员和压力集团掌握更多的权力控制行政管理,从而导致公共行政更加政治化。
此外,政府雇员们也会抵制这样的改革。
一个较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政府招募、使用不同类型的公民,以便建立一个更“具有代表性的官僚制”体系(Krislov,1974)。
7另外,还有一种改革建议是,政府应努力教育行政管理者向公民负责,使行政管理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服务于公众是他们根本的天职。
然而,上述这些改革并没有解决全部问题。
显然,运用招募和教育等长期性改革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奏效的。
同时,招募和教育本身采用的自上而下方式也不能修正传统公共行政自上而下管理模式所固有的缺陷。
人们必须探求其他的改革措施。
公民参与即提供了改革的途径。
如果社会公平是一个问题,那么,公民参与可以给那些丧失公平的人一个机会,使他们得到必要的补偿。
8一些理论家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提高官员回应性的工具。
他们认识到,公民参与或许能够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印证库珀论述的将行政管理者看作是“职业公民”的思想(Cooper,1984,p.143)。
从行政管理者的角度看,随着他们不断从公民参与的实践中获取经验,他们逐步认识到,实践证明公民参与是十分有益的。
97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0——21.8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1.99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四)公民参与在实践中日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人们对新公民参与运动的反应并非都是正面的、肯定的。
随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公民参与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对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批评也在不断增加。
并逐渐汇集成强有力的事实来挑战新公民参与运动以及倡导公民参与的新公共行政理论。
他们提出了至少三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个焦点问题是,应由谁来参与或谁不参与;第二个是公民参与怎样影响了管理者的日常工作;第三个是公民参与如何影响了公共政策的质量。
101.不完善性赞同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增加公民参与可以将公民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但是,任何一个研究过公民参与问题或者直接观察过公民参与并拥有第一手资料的人都知道,参与——不论是在选举时,是在志愿者组织里,还是在社区事务中——常常不具有代表性。
不管是在何种场合或条件下,很多有资格参与的人和已经参与的人都很那代表那些所有有资格参与的公众。
112.与管理绩效相抵触批评家们还指出,公民参与增加了公共管理者日常工作的难度,因此,影响了公共管理的绩效。
12公共管理者经常要面对来自公民的不信任和敌视。
卡普斯(Cupps,1977,P.482)就阐述道:“有时,公民组织会以过分戏剧化、夸张或者尖叫的方式表达他们经常提出的不满或抱怨。
”这样的情形就会降低公共管理者们的工作精力,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而公民参与的不可预期性也加剧了人们参与热情的枯竭。
范·米特(Van Meter,1975,P.807)评论说:“公共管理者面对的真正问题是力图将公民参与制度化,因此,这是一个永恒的、持续的问题……”但情况是,公民参与程度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可以支配的时间而定的。
”公共管理者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应付这样反复无常的现象。
133.对决策质量的威胁对公民参与最严厉的指责集中在公民参与造成了公共政策的扭曲。
14主要表现在:第一,1010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2.1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3.12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4.13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4.14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公民可能会对其不甚了解的专业领域或科学界认定的政策质量标准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