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家会分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希望能帮到您!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
⑵此亡秦之续耳。
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此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⑴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例析省略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而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在文言文中,根据省略成分的不同,省略句可以分为几下几种情况。
一、省略主语在叙述中,主语是经常被省略的成分。
又分为承前省和蒙后省。
1、承前省承前省,就是前面的叙述中有后面叙述中的主语对象出现,那么,在后面的叙述中就常常被省略的情况。
例如: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之《烛之武退秦师》)●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同上)22、蒙后省蒙后省,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后面有主语对象出现,前面的叙述中就不出现的情况。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
其句法结构精确、详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见句式结构,并分析其特点和运用。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础、常见的句式结构。
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通常表达一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和动作。
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形象、叙述事件等。
例如:1. 吾闻明主知贤士。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相对于主谓结构而言,它增加了一个宾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所进行的动作和内容。
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人物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状中结构状中结构是文言文中表达状态和情感的一种句式结构。
它由一个状语和一个中心词组成,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情、场景的特点等。
例如:1.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皆苦厄之。
四、插入语结构插入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感叹、补充说明等,起到修饰句子的作用。
它常常独立于句子之外,通过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例如:1.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平行的内容,具有对等关系。
并列结构能够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常用于叙述、对比和并列修辞等方面。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六、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改变主谓宾的语序,达到强调、修辞等效果。
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和变化性。
例如:1. 春风又绿江南岸。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七、比拟结构比拟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修辞、形象生动的目的。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总结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句式。
本文将从修辞和语法两个方面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修辞特殊句式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指通过省略主语、宾语或谓语等成分来简化句子结构。
例如,“白马非马”中的“白马”指的是“一匹”,这里省去了“一匹”的主语。
这种省略句给读者留下一定的联想空间,让读者主动去补全句子的意思。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且”等连词来连接两个句子。
这种句式可以强调两个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关系。
例如,“南面而坐,北面而朝”中的“而”就起到连接两个短句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加连贯。
答语句文言文中的答语句是指通过反问来回答问题,表达某种态度或意见。
这种句式常常使用“何”,“安”,“焉”等词语来引导。
例如,“何不尔尔?”中的“何”表示反问,回答的意思是“当然可以”。
反问句文言文中的反问句是指通过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或质疑。
这种句式经常使用“豈”,“奈何”等词语来引导。
例如,“豈曰无衣,与子同裳”中的“豈”表示质疑,表达的意思是“怎么会说没有衣服,与你共同穿衣裳”。
宾语补语文言文中的宾语补语是指在动宾结构中补充说明宾语的成分。
例如,“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中的“同寿”和“同光”就是宾语“与天地”和“与日月”的补语,起到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
语法特殊句式前倚句文言文中的前倚句是指宾语或状语倒装,放在句首的句式。
例如,“天地为室,山川为盂,众生为齐”中的“天地”、“山川”、“众生”就是前倚句,放在句子的开头,突出了它们的重要性。
同主句文言文中的同主句是指一个主语下有多个谓语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来连接。
例如,“功名利禄而已可羞,忠心耿耿而若蝼蚁”中的“而”起到连接两个谓语的作用,表达的意思是“只追求功名利禄是可耻的,忠心是伟大的”。
让步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让步状语从句是指表示与主句相对立的让步关系的从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句式例析
文言文句式例析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尔。
2、有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
(《庄暴见孟子》)3、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3、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
(《非攻》)4、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6、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
〔亡〕失。
,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例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7、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9、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12、庸……乎译为“哪管……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其……邪译为“难道……吗”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14、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1、无乃尔是过与?(《论语》)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例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解析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句式结构是其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应用。
一、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结构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加谓语加宾语。
例如,“吾爱尔”、“人民忍辱负重”。
二、并列句和分句结构文言文善于使用并列句和分句结构,通过连接词或者标点符号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在一起,以使句子表达更加丰富。
例如,“春秋之后,少有闻之者也”,“孔子曰:赐也何敢望回?”。
并列句和分句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于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突出句子的重点。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四、假设句假设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用来表示假设、推理或疑问的语气。
例如,“若非公国之言,请命驾马。
”五、递进句和转折句递进句和转折句是用来表达递进和转折关系的句式结构,在文言文中运用广泛。
递进句用来表达两个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例如,“前者有疾,后者有戚”。
转折句则用来表达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例如,“虽有其位,不得其情”。
六、比喻句和排比句比喻句和排比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
比喻句用来进行类比和比喻,以增强表达的力度,例如,“人谓太山深,可筑也;我独狂乎?”。
排比句则用来列举并对比一系列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以表达强烈的效果,例如,“仁者爱人,智者服人,勇者胜人”。
总之,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丰富多样,运用恰当可以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准确、优美。
熟悉并理解这些句式结构,对于研读和写作文言文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使其对文言文句式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常见⽂⾔句式及例句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在什么时候⽤这三种解释⽅法?解析:这是⽂⾔⽂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个意思,在现代⼜是另⼀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的不⼀样,这就是古今异义(今齐地⽅千⾥(“地⽅”是“地”与“⽅”的连⽤。
地:⼟地,领⼟;⽅:⽅圆。
现在的意思常指“某⼀区域”));通假字:古⼈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个字,表达⼀个意思,可是该⽤哪个字表⽰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定规律的;但是有⼀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定规律,可能⽤这个字表⽰某个意思,也可能使⽤⼀个同⾳字表⽰那个意思,这个同⾳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般情况下使⽤“慧”表⽰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惠”去表⽰,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虚词和⽂⾔实词相对,⽐如我们所学的“之”、“乎”、“也”等等都是⽂⾔虚词,⼀般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
常见⽂⾔⽂虚词⽤法——所处所,地⽅。
例:①持童抵主⼈所。
②⼜间令吴⼴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乐⼟,爱得我所!⑤成反复⾃念,得⽆教我猎⾍所耶?⑥某所,⽽母⽴于兹。
⑦此何所也?⽤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的⼈”等。
例:①渔⼈⼀⼀为具⾔所闻。
②⾐⾷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也。
(所由⽣:产⽣的缘由。
)「所以」表⽰⾏为所凭借的⽅式。
⽅法或依据,相当于"⽤来......的⽅法""是⽤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距⼦矣,吾不⾔。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
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远⼩⼈,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尚犹循表⽽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 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 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用乃”即”贝尸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亍”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2. 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 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亍”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句式结构。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并分析其特点和使用场景。
一、倒装句1. “非……不可”结构此句式用于强调必须这样做,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例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即表示没有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2. “以……为”结构此句式用于表示一种目的,常用于说明感情或态度。
例如:“以诚恳为根本,以诚实为准绳。
”即表示诚恳是根本,诚实是准绳。
二、比喻句比喻句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例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即表示人生如梦境,如同一场仰望月亮的痛饮。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将具有相同结构和语义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即表示天道强健,君子应该自我奋斗不懈;地势坤湿,君子应该怀有宽厚的胸怀,承担起责任。
四、反问句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表达一种讽刺的意味。
例如:“如何见他人之过而为人正己?”即表示你怎么能指责别人的过错而无视自己的错误呢?五、并列句并列句是将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连接在一起,用于并列叙述或对比。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即表示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但随着环境和习惯的影响,性情也会有所差异。
六、设问句设问句常用于文言文的议论和辩证,通过提问来引发读者思考。
例如:“天地之间,能平衡阴阳、动静相宜者何物?”这里是在问读者天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能够平衡阴阳、动静相宜的事物。
七、对仗句对仗句是指前后句的词语或句式有着对应关系,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即为对仗句。
八、反复句反复句是为了增加语言的铿锵感和节奏感而反复使用某个意象或词语。
例如:“嗟乎!吾未得而见之,疏往而不恶来,唯病来乎其身也。
”即表示对于未能见到的事物,渴望往往增加,而不会因离远而减少,只有疾病才会与其接近。
文言文句式例举及解析
古汉语特殊句式例举及解析,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这件事(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五种文言句式例析
五种文言句式例析
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等。
以下是五种文言句式的例析:
1.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通常以“……者,……也”、“……,……也”、“……者,……”、“……,……者也”、“……为……”等形式出现。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 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的形式有“为……所……”、“……为所……”、“……于……”、“见……于……”等。
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
3. 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的简洁,省去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这些成分在理解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4. 倒装句:是指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
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类型。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5. 固定句式:是指一些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表示疑问、感叹、假设等语气的句式。
例如:“如……何”、“奈……何”、“不亦……乎”、“何……之有”等。
通过对这五种文言句式的例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叙述句(包含包含双宾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矣字、焉字的讲述 )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叙述句(包含双宾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矣字、焉字的讲述)一、定义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
二、叙述句的种类1、在文言文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
(左传僖公三十年)初,郑武公娶於申。
(左传隐公元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马逸不能止。
(左传成功二年)虎求百兽而食之。
(转国策·楚策)2、双宾语句(1)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
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例如: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多予.之重器。
(战国策·赵策)“赐食”是一个动宾词组,“食”(食物)是直接宾语;“之”指颍考叔,是“赐食”的对象,是间接宾语。
(2)但是,文言文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
例如: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闭门”是一般动宾词组,“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闭门”的对象,是间接宾语。
(3)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éi)字。
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
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
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
例如: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五种文言句式例析
五种文言句式例析
1. 以…为主
例:以孝道为主,传承家风。
解析:这种句式常用于描述某种主题或核心,表示以这一主题或核心为中心。
2. 何以…?
例:何以解忧,唯有咏诗。
解析:这种句式常用于问句,表示询问某种方法或途径。
3. 如何…?
例:如何治理社会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解析:这种句式常用于问句,表示询问某种方法或途径。
4. 不仅…,而且…
例: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成本。
解析:这种句式常用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或效果。
5. 以…为例
例:以古代的农耕社会为例,可以看出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解析:这种句式常用于引用某个具体的例子,用来说明或证明某种观点。
文言语序分析
文言语序分析文言语序是指文言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所不同,文言语序具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和韵律。
本文将对文言语序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一、主谓宾语序文言语序的最基本特点是主谓宾语序,也就是“主谓(状)宾”的排列。
这一特点与现代汉语相似,但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
例如在《红楼梦》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结构:“香菱笑道”,“黛玉道”,“贾瑞应声起身”。
其中,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规律明显,体现了文言语序的特点。
二、动补结构动补结构是文言语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动词与补语的排列顺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如,“不敢瞠目于宸衷者”中,“不敢”为动词,“瞠目于宸衷者”为补语,这种结构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三、主谓分离主谓分离是文言语序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常常插入其他成分。
这些成分可以是状语、修饰语、补语等,使得主谓的位置相对分散,不像现代汉语中主谓紧密相连。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与子同袍”作为补语插入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得主谓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语序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所不同。
倒装句的特点是把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而来凤来也,顶盖都是一色五彩石”中,“而来凤来也”为倒装句。
这种句式结构常用于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具有凸显语气和语义的作用。
综上所述,文言语序具有主谓宾语序、动补结构、主谓分离和倒装句等特点。
这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给文言文带来了独特的韵律和风格。
熟悉文言语序的特点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对语序的分析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言文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例析未2009-01-15 2242文言句式例析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二、被动句难点探析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简析]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
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宾语前置难点探析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
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
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
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例如: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
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四、成分省略难点探析1.省略主语。
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
例如: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窭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例如:①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
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
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
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五、定语后置难点探析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说明》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文言句式例析一、判断句难点探析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二、被动句难点探析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简析]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
这种数量较少。
三、宾语前置难点探析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
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