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2-2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2-2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2-2
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 有关速度与时间关系式的讨论 (1)a、v0、v三者均为矢量,若规定v0的方向为正方向,a <0说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若a>0说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 (2)v=v0+at即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匀减速 直线运动. (3)关系式中含有四个物理量,已知任意三个便可通过此 表达式确定第四个物理量.
图线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 越大,速度越来越大
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 越小,最后为零;速度越来 越大,最后不变
图线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 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为 零
图线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 度越来越小
5. 速度图象与时间轴的交点表示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 折点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典例分析
课 标解读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知道直线的倾 斜程度反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会用公式v=v0+at解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请做:典例分析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1)如图③所示图线a在t1时刻表示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变 化,即t1时刻后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原来速度方向相反,但加速 度没有变化.
(2)图③中图线b在t2时刻加速度开始变化.
6. 两图线相交不代表两物体相遇,表示两物体在该时刻 速度相等,如图③中t0时刻表示两物体在t0时刻的速度相等.
word部分:
3. 若图线不过原点,有两种情况 (1)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计时开始后物体经过一段时 间才开始运动或物体减速到零所用的时间. 4. 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在v-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曲线上各 点的斜率等于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章末回顾4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章末回顾4

F1=Ftanα=mgtanα F2=F/cosα=mg/cosα. 解法二:用分解法 取足球为研究对象,其受重力 G、墙壁的支持力 F1、悬绳 的拉力 F2,如图所示.将重力 G 分解为 F1′和 F2′
,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知,F1 与 F1′的合力必为零,F2 与 F2′的合力也必为零,所以
F1=F1′=mgtanα F2=F2′=mg/cosα. 解法三:用相似三角形求解 取足球作为研究对象,其受重力 G、墙壁的支持力 F1、
【答案】 AC
【例3】 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 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 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 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的关系的图 象是( )
【解析】 当水平拉力F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块才产 生加速度a,由牛顿第二定律F-μmg=ma得F=ma+μmg,F 与a的图象是斜率为m、截距为μmg的直线,C正确.
例 3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块放在倾角为 θ 的斜面上, 斜面体的质量为 M,斜面与物块间无摩擦,地面光滑,现对斜 面施加一个水平推力 F,要使物体相对斜面静止,力 F 应为多 大?
解析 两物体无相对滑动,说明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方向 水平.对于物块 m,受两个力作用,其合力水平向左.先选取 物块 m 为研究对象,求出它的加速度,它的加速度就是整体加 速度,再根据 F=(m+M)a 求出推力 F.
(2)作图时要规范,也可以仅讨论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要特 别注意方向变化的那个力,要切实弄清其方向变化范围.
例5
如图所示,把球夹在竖直墙 AC 和木板 BC 之间,不计摩 擦,球对墙的压力为 FN1,球对木板的压力为 FN2,在将木板 BC 逐渐放水平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3-2(附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3-2(附答案)

一、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典例1如图所示,小球A系在竖直拉紧的细绳的下端,球恰好与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是()A. 重力和线的拉力B. 重力、线的拉力和斜面对球的弹力C. 重力、斜面对球的弹力D. 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方法一:小球一定受到重力,线的拉力和斜面对球的弹力的有无可用假设法来判断.假设线不存在,则小球将沿斜面滚下,故线应施加拉力;假设斜面不存在,小球在竖直方向的线的拉力作用下仍然能静止,故斜面的弹力不存在.方法二:假设细绳与斜面对球均有弹力作用,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破坏了小球的静止状态,与题意矛盾,故斜面的弹力不存在.答案 A巩固练习1判断图中小球是否受到A、B两个接触面的弹力作用.解析题图①中将接触面B去掉,球仍能处于平衡,故球不受B 面的弹力作用,而受到A面的弹力作用.题图②中小球同时受到A、B 两面的弹力作用.答案见解析二、弹力方向的判断典例2如图①、②、③所示,画出物体A受到的弹力示意图.解析图①中,A球与容器壁及容器底部是球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分别垂直于容器壁、底部指向A球(必通过球心);A和B是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在两球连线上,如图①所示.②图中,杆下端与球面接触点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球面过接触点的切面,即沿半径方向指向球心;杆与碗边接触为点与直线(平面)接触,故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如图②所示.③图中,两绳对A产生的弹力为拉力,由绳子形变而产生,故弹力必沿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方向.如图③所示.答案见解析图巩固练习2画出图①、②中物体A受到的弹力的示意图.解析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点处的切面,方向跟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趋势一致,指向被支持物体,如图.答案见解析图三、弹力大小的计算典例3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 cm;挂重为6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 cm,则弹簧原长为________ cm,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解析弹簧上悬挂重物时弹簧要伸长,由胡克定律知:弹簧上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伸长量,数值上等于伸长后的总长度减去原长L0,即x=L-L0.改变悬挂重物的重量,伸长量变化,这样可以列出两个方程,可通过方程组求出弹簧原长和劲度系数.设弹簧的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设挂G1=4 N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1,挂G2=6 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2,则L1=12 cm,L2=13 cm,由胡克定律得G1=k(L1-L0)G2=k(L2-L0)代入数据解得L0=10 cm,k=200 N/m.即弹簧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为200 N/m.答案10200名师点拨(1)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具体问题中可由物理规律求解.如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向上的弹力和自身的重力作用,由二力平衡知,弹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2)对弹簧的弹力有胡克定律: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长度变化量成正比,即F=kx.式中F表示弹力,k表示劲度系数,与弹簧自身性质有关,由弹簧的材料、长度、粗细、匝数决定,与F或x的大小无关,单位符号是N/m;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单位符号是m.注意:若x的给出单位为“cm”时,要先化为“m”才能代入公式计算.巩固练习3量得一只弹簧测力计3 N和5 N两刻线之间的距离为2.5 cm,求:(1)弹簧测力计3 N刻线与零刻线之间的距离;(2)测力计所用弹簧的劲度系数.解析设3 N刻线到零刻线之间的距离为x,劲度系数为k.(1)根据胡克定律有F1=kx,F2=k(x+2.5)由题意知F1=3 N F2=5 N解得x=3.75 cm.(2)k=F1x=33.75×10-2N/m=80 N/m.答案(1)3.75 cm (2)80 N/m。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4-4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4-4

4. 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物 理量的单位,例如速度的单位米每秒,力的单位牛顿(千克米 每二次方秒),就叫导出单位.
二、国际单位制 1. 国际单位制(SI)
国际单位制是在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 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它选择物理学中的七 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导出了其他的所有的物理单 位.其中力学部分三个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米(m);质量的 单位千克(kg);时间的单位秒(s).电学部分一个:电流的单位 安培(A).热学部分两个: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K);物质的量 的单位摩尔(mol).光学部分一个:发光强度的单位坎(cd).
word部分:
请做:典例分析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2. 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例 如:国际单位制(简称SI).
3. 基本单位:根据物理运算中的需要而选定的几个基本 物理量(被选定的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 物理量)的单位.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 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厘米 米 千米等 质量:克 千克等 时间:秒 分 小时等
感受自主学习 收获成果
知识点一 基本量、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 物理量的关系式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值关系的同 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间的关系. 2. 基本量:被选定的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 物理量的物理量. 3. 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 4. 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 理量的单位.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教材知识梳理
教材拓展提升
典例分析
课 标解读
明确要求 把握方向 学业有成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 位.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3-5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3-5

②当F2=Fsinθ或F2>F时,有唯一解(如图所示). ③当F2<Fsinθ时,无解.
二、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力究竟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要看力 的实际作用效果.具体求解方法: 1. 根据力F所产生的两个效果画出分力F1和F2的方向. 2.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出分力F1和F2的大小 时,要注意标度的选取.
3. 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求力F1和F2的大小.
实例:(1)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产生两个作用 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使物体压紧斜面,因此可将重力分 解为如图所示的两个分力F1和F2,由几何知识可知F1= G·sinθ,F2=G·cosθ.
(2)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的拉力F,拉力F一方面使物 体沿水平地面前进,另一方面向上提物体,因此拉力F可分解 为水平向前的分力F1和竖直向上的分力F2.
四、矢量相加的法则 1.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 定则的物理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2.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算术法则可相 加的物理量.如质量、体积、路程等.
3. 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与它们的合矢量组成一 个三角形,从而求出合矢量,这个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 ①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第一个矢量的始端指向第二个矢 量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如下图.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五节 力的分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材知识梳理
教材拓展提升
典例分析
课 标解读
明确要求 把握方向 学业有成
1.知道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 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计算法对力进行分解. 4.了解正交分解法,并运用正交分解的方法解决有关问 题.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2-3 Word版含解析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2-3 Word版含解析

一、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应用 典例1 自行车以4 m/s 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个斜坡,加速度大小为0.2 m/s 2,斜坡长20 m ,则自行车通过斜坡所需的时间为多少?解析 选取初速度v 0=4 m/s 的方向为正方向,a =-0.2 m/s 2,x =20 m ,由公式x =v 0t +12at 2,得 20=4t +12(-0.2)×t 2. 解得t 1=(20+102) s ≈34.14 s ,t 2=(20-102) s ≈5.86 s当t =34.14 s 时,末速度v =v 0+at ≈-2.828 m/s ,这说明此时自行车的速度沿斜坡向下,故不合题意应舍去t 1,即所需时间为5.86 s.答案 5.86 s名师点拨 对于实际物体的运动由运动学公式求的结果,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符,经过讨论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巩固练习1 一小球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斜面足够长),已知小球在第4 s 末的速度为4 m/s.求:(1)第6 s 末的速度;(2)前6 s 内的位移;(3)第6 s 内的位移.解析 a =v -v 0t =4-04m/s 2=1 m/s 2 (1)第6 s 末的速度:v ′=at ′=1×6 m/s =6 m/s.(2)前6 s 内的位移:x =12at ′2=12×1×62 m =18 m.(3)第6 s 内的位移:Δx =x -12a (t ′-1)2=[18-12×1×(6-1)2] m =5.5 m. 答案 (1)6 m/s (2)18 m (3)5.5 m二、v -t 图象的应用典例2 某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求(1)物体距出发点的最远距离;(2)前4 s 物体的位移;(3)前4 s 物体通过的路程.解析 (1)由题意可知物体0~3 s 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即3 s 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x m =12v 1t 1=12×4×3 m =6 m. (2)前4 s 内的位移x =|x 1|-|x 2|=|12v 1t 1|-|12v 2t 2| =|12×4×3| m -|12×(-2)×1| m =5 m. (3)前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s =|x 1|+|x 2|=|12v 1t 1|+|12v 2t 2|=7 m. 答案 (1)6 m (2)5 m (3)7 m名师点拨 离出发点远近涉及位移在v -t 图象中位移,的判断可利用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但要注意,当所围图形在t 轴的下方时,表示此位移为负方向上的位移.巩固练习2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下列有关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前2 s 加速度为5 m/s 2B. 4 s 末物体返回到出发点C. 6 s 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D. 8 s 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解析 前2 s 内加速度a =Δv Δt =102m/s 2=5 m/s 2,故A 选项正确;由图象可知前2 s 内加速运动,2~4 s 物体做减速运动,4 s 末速度为零,前4 s 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后4 s 物体沿负方向运动,故4 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B 、C 、D 选项错误.答案 A三、刹车问题典例3 一辆汽车以20 m/s 的速度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汽车刹车经过5 s 所通过的距离是多少?解析 此问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刹车的阻力来自于地面的摩擦力,汽车停止运动后,不可能再向相反方向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当汽车速度减小到零时所需要的时间t =v -v 0a =0-20-5s =4 s 即汽车经过4 s 就已经停止下来,最后1 s 处于静止状态,5 s 所通过的距离就应该是4 s 内通过的距离,由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得x =[20×4+12×(-5)×42] m =40 m. 答案 40 m名师点拨 此类问题称为刹车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所给定的时间内物体是否已经停下来,如已经停下来,在使用公式x =v 0t +12at 2时要注意时间的选取. 巩固练习3 以12 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5 m/s 2,求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解析 根据条件,如果用公式x =v 0t +12at 2来求位移,x =12×6+12×(-5)×62=-18 m. 位移为负值表示汽车倒退,这是不合理的,原因是汽车从刹车开始经过时间t =0-v 0a =0-12-5s =2.4 s 后就停下来了.即在6 s 时间内汽车只在前2.4 s 内做减速运动,以后就处于静止状态了.正确解法:由v=v0+at,得t=0-v0a=2.4 s.x=v0t+12at2=12×2.4+12×(-5)×2.42=14.4 m.答案14.4 m。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2-4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2-4

移之差是常量
(1)公式Δx=aT2.来自(2)推导x1=v0T+12aT2
x1+x2=v0(2T)+12a(2T)2
Δx=x2-x1=aT2.
(3)将Δx=aT2变形得到a=
Δx T2
,用此公式可求得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加速度.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 (1)等分运动时间(以T为时间单位).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 v1:v2:v3…=1:2:3…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 x1:x2:x3…=1:4:9…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x Ⅰ:xⅡ:xⅢ…=1:3:5…
(2) 等分位移(以x为单位). ①通过1x、2x、3x…所用时间之比: t1:t2:t3…=1: 2: 3… ②通过第一个x、第二个x、第三个x…所用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 1:( 2-1):( 3- 2)…
③1x末、2x末、3x末…的瞬时速度之比: v1:v2:v3…=1: 2: 3…
word部分:
请做:典例分析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3)推导:v2t =v0+a·2t ① v=v2t +a·2t ② ①-②得v2t -v=v0-v2t ,所以v2t =v0+2 v. 由位移公式x=v0t+12at2,得
v =xt =v0+12at=v0+12(v-v0)=v0+2 v.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 v =v2t =v0+2 v.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
2. 此表达式中含有四个物理量,v0、v、a、x,如果已知 其中的任何三个通过此表达式可求另一个物理量.
3. 当初速度v0=0时,公式可写成v2=2ax.对于做匀减速 运动,末速度为零的运动,可运用逆向分析,用此式来讨论更 加方便.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1-5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1-5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材知识梳理
教材拓展提升
典例分析
课 标解读
明确要求 把握方向 学业有成
1.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 加速度的系判断运动性质.
3.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得出过 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拓展提升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加速度 1.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在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我们引入了 “加速度” 这个物理量,即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 时间的比值,通常用a表示. 2. 定义式:a=ΔΔvt,是矢量.
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 秒,符号m/s2,或m·s-2.
二、从v-t图象看加速度 1. v-t图象反映了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加速度:v-t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运动的加速度,即斜
率k=ΔΔvt =a. 如图v-t图象中图线①、②和图线③分别表示物体的运动
状态分析.
图线①是一条直线,物体1的速度随时间线性变化,随着
时间增大,直线上每一点的斜率是相同的,所以图线①所表示
6. v、Δv、a的关系 (1)v、Δv和a三者都是矢量,Δv=vt-v0,Δv是速度的增 量,等于物体的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表示的是速度变化 的大小与方向.速度大的物体其速度的变化不一定大,如高速 匀速飞行的飞机,其速度大但速度的变化却为零.
(2)a=
Δv Δt
,是加速度,等于物体的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
word部分:
请做:典例分析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图线③是一条直线,斜率为负值,物体3的速度在不断减 小,即做减速运动,但斜率为恒值,表示在运动中加速度不 变,即大小和方向不变.在运动中a<0,v>0物体做减速运 动.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4-2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4-2
7. 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力,根据实验结果 在坐标平面上画出相应的点.若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便证明 了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8. 保持钩码(或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依次加砝 码(也需做好记录).重复上述步骤4和步骤6.用纵坐标表示加速 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及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标平面上根 据实验结果画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是在一条直线上,就证 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a与m成反比”实际上就是:“a与
1 m
成正比”,如果以
a为纵坐标,
1 m
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表(2)中各组数据在
坐标系中描点,如果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图2),就能判断a与
质量m成反比.
图1
图2
归纳总结 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a与合外力F成正比,即a∝F, 当外力一定时,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亦即a∝m1 . 六、注意事项 1. 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器要与长木板纵轴位置对齐再固 定在长木板上,使纸带、小车、拉线和定滑轮在一条直线 上.小车要选择在木板上运动不跑偏或跑偏较小的车.
2. 牵引小车的钩码以100 g以内为宜.若用到150 g以上, 则纸带上打出的点数不能满足以0.1 s为计数点取6组数值的要 求.
3. 在实验中,要先打开低压交流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开 始工作,再释放小车.
4. 悬挂钩码(或小桶和砂)的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5. 纸带上的点先取零点和计数点进行编号再测距离. 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 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七、误差分析 1. 质量的测量误差、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 的测量误差,细线与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造成误差.
2. 因为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本实验中用砂桶或钩 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小于 砂桶或钩码的重力)存在系统误差,砂桶或钩码的质量越接近 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大,反之误差越小.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1-4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1-4

(一)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使用 1.电磁打点计时器 (1)构造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位 移的仪器.它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6 V以下.当电源的 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0.02 s打一个点.构造如图所示:
①接线柱;②线圈;③永久磁铁;④振片;⑤振针;⑥限 位孔;⑦复写纸;⑧纸带.
2.根据v=
Δx Δt
,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Δx
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Δ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
0.02 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
度.
(三)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F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F点在内的两点间的 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所示,vF≈ v EG或vF≈ v DH.
运动情况就清楚了.如果Δt取得较短,那么对这个物体的运动 情况就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如果我们把一个物体的运动分成若 干个小的时间间隔Δt,每个小的时间间隔的平均速度,我们要 知道的话,就可以说,这个物体的运动,我们比较准确的把握 了,怎样提供一个足够小的持续的时间间隔Δt呢?
手拖动纸带运动时,另外一个人在固定位置每隔1 s在纸 带上打一个点.这样就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纸带每两 个相邻的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 s,这样手运动时在每一小段 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可以测得,只要时间间隔取得足够小,手 的运动就完全可以比较精确的掌握.实际上我们是用打点计时 器来完成打点任务的.
六、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 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6 V以下 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 V交流电源. 2. 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 行调整或更换器材. 3. 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时 再用手拉纸带. 4. 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章末回顾1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章末回顾1
(3)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在19时开播.
解析 要明确时间、时刻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要 能够区别日常生活中对于时间、时刻的一些错误说法.
(1)中的“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0分50秒”指的是时 刻;“历经21个小时”指的是时间;“2003年10月16日凌晨6 时23分”指的是时刻.
(2)中的“1997年7月1日零时”指的是时刻. (3)中的“在19时”指的是时刻.
解析 根据两辆摩托车的相碰数据,求出它们的加速度, 与死亡加速度对比,便可得结论.
v0=36 km/h=10 m/s, vt=0,Δt=1.2×10-3 s. 故加速度 a=vt-Δtv0=1.20×-1100-3 m/s2
≈-8.3×103 m/s2=-830g, 因为830g>500g,所以有生命危险.
【解析】 t1时刻,两车都在沿x轴正方向运动,该时刻 前,b车的位置坐标小,b车在a车的后面,所以t1时刻是b追上 a,A项错;t2时刻,a车继续沿x轴正方向运动,而b车向x轴负 方向运动,二者运动方向相反,B项正确;在位移—时间图象 中,图线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t1到t2时间内,b的斜率 先减小后增大,故b车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C项正确;t1到t2 时间内,曲线b的斜率大小存在比a的斜率大的时间段,也存在 比a小的时间段,D项错.
答案 见解析
2.路程和位移 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是标量. 位移:是由物体的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既有 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两点间的位移大小是一定的,但两点间路径不是唯一的, 有多种可能,即两点间的路程的数值与不同的路径相对应,也 有多个数值.
路程和位移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4-3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4-3

知识点二 力的单位 1.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它是根据牛 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加速度的 力,叫做1 N,即1 N=1 kg·m/s2. 2. 比例系数k的意义 (1)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2)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 =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N、kg、m/s2.
教材拓展提升欲穷千里目来自更上一层楼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 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力 因果性
不为零,物体就具有加速度 F=ma是一个矢量式.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由它 矢量性 受的合力方向决定,且总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同时产生, 瞬时性 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同体性 F=ma中F、m、a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4)橡皮条: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只能拉伸, 不能压缩;因形变量较大,产生形变或形变消失都需要一个过 程.故橡皮条的弹力不能突变.
在求解有关瞬时加速度的问题时,就要清楚物体在发生变 化前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哪些可以突变,哪些不能 突变.当发生变化后,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哪些力变化 了,哪些力没有变化,从而求解物体在变化瞬间的加速度.
二、合外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1.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4.两个加速度公式的区别 (1)a= ΔΔvt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的方法.
(2)a=
F m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
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特别提醒 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 向是瞬时对应关系,即a与合外力F方向总是相同,但速度v的 方向不一定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3-1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3-1

4. 重心:物体各个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 认为各个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即为物体的重心.
5. 决定重心位置的因素:①物体的形状,②物体的质量 分布.
6. 确定重心的方法:①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 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②对不规则的细棒和薄板,可用 支撑法和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特别提醒 1不仅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能产生力的作用, 任何物体都可以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作用.,2力直接产生于施 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不需要第三个物体传递.
二、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力的图示能表示力的三要素,精确表示力时经常用到;力 的示意图只能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在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 行分析时经常用到.
6. 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 向和作用点,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 力的大小.
7. 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 作用点,只表明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线段的长短不严 格表示力的大小.
知识点二 重力与重心 1. 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跟其质量成正比,即G= mg,G、m、g的单位分别为N、kg、N/kg.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质性 立存在的力是不存在的.一个力一定同 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一个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那么另一
相互性 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加了 力.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矢量性 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3.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
(2)影响作用效果的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作用效果的应用:是分析物体是否受力的基本方法. 若存在作用效果,说明该力存在;若没有作用效果,说明 该力不存在.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3-3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3-3

特别提醒 1由于静摩擦力是成对出现的,判断静摩擦 力方向时一定要明确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时,关键是判断受力物体不是施力 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三、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公式法:根据公式F=μFN计算. ①正压力FN是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 的重力,FN的大小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 ②动摩擦数μ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 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3.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 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即F=μFN, 其中FN为两接触面间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只跟相 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FN无 关,没有单位.
教材拓展提升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对摩擦力的理解
1.产生条件
(2)二力平衡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匀速运动或静止)时,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解.
2.静摩擦力的大小 (1)大小的范围:0<F≤Fmax. (2)计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根据二 力平衡条件求解. (3)最大静摩擦力Fmax=μ0FN.(μ0为最大静摩擦因数,最大 静摩擦力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一般情况下,为分析问题方 便,可认为二者相等).
4.摩擦力种类的判断
特别提醒 1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不 一定是滑动摩擦力,如人爬树时受到的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2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也 不一定运动.
二、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1.条件判断法 (1)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判断摩擦力的有无.静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 ①物体间接触且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3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3

一、速度典例1 (多选题)汽车以36 km/h 的速度从甲地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用了2 h ,若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 ,则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直线上)( )A. -8 m/sB. 8 m/sC. -28.8 km/hD. 28.8 km/h解析 由第一次运动情况可求得汽车从甲地至乙地的位移大小,结合第二次运动时间可求得第二次运动的速度大小.又因为第一次速度36 km/h 为正值,隐含了从甲地到乙地方向为正,所以返回时速度为负,可淘汰B 、D.甲、乙两地间距Δx=v 1t 1=36 km/h×2 h=72 km.返回速度v 2=-Δx Δt 2=-72 km 2.5 h=-28.8 km/h =-8 m/s 故A 、C 正确.答案 AC名师点拨 由v =Δx Δt可得时间Δt 内发生的位移Δx=vΔt,发生位移Δx 的时间Δt=Δx v. 巩固练习1 天狼星发出的光到达地球要2.5×108 s ,即大约8年的时间,求天狼星与地球的距离.(光在真空中传播速率v =3.0×108 m/s)解析 根据v =Δx Δt知Δx=v×Δt=3.0×108×2.5×108 m =7.5×1016 m. 答案 7.5×1016m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典例2 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 s 内通过5 m 的距离,第2 s内和第3 s 内各通过20 m 的距离,第4 s 内又通过了15 m 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2 s 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 s 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析 最初2 s 内的时间为2 s ,位移为(5+20) m =25 m ;前4 s 的时间间隔为4 s ,位移为(5+20+20+15) m =60 m.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v =x t 得 最初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v -1=x 1+x 2t 1+t 2=5+201+1m/s =12.5 m/s , 4 s 内的平均速度是v -2=x 1+x 2+x 3+x 4t 1+t 2+t 3+t 4=5+20+20+151+1+1+1m/s =15 m/s. 答案 12.5 m/s 15 m/s名师点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说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巩固练习2 某汽车沿直线由甲地驶向乙地,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0 km/h ,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60 km/h.求汽车在甲、乙两地之间行驶的平均速度.解析 设汽车在甲、乙两地间运动的时间为t ,前一半时间发生的位移为s 1=v 1t 2,后一半时间发生的位移为s 2=v 2t 2.则甲、乙两地间全程的平均速度 v =s 1+s 2t =v 1+v 2t 2t =v 1+v 22=50 km/h. 答案 50 km/h三、x -t 图象典例3 (多选题)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参考系的x -t 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物体出发点相距x0B.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 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的时间为t1D. 甲、乙两物体同方向运动解析本题考查x-t图象的特点,由题意可知甲物体在t=0时的位移为x0.而乙物体在t=0时的位移为0,则两物体最初相距x0,故A选项正确;由x -t图象可知,两物体的x-t图象均为倾斜直线,所以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选项正确;甲物体的位移随时间越来越小,其x-t图象斜率为负值,而乙物体的x-t图象的斜率为正值,说明两物体,速度方向相反,D选项错误;甲物体t=0时开始沿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做匀速运动,而乙物体从t=t1时刻开始沿与规定正方向相同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选项正确.答案ABC名师点拨x-t图象中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斜率为正表示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表示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图线在x轴的截距表示初始时刻物体初始位置距坐标原点的距离大小和方向.巩固练习3 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象中,均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其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2 m/s的图象是( )解析x-t图象中直线斜率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故B选项正确.答案 B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2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2

一、时刻和时间问题典例1 (多选题)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B. 物体在3 s时在什么位置指的是3 s末这一时刻C. 物体在第3 s内的运动情况,这里指的是时刻D. 第3 s末就是第4 s初,指的是时刻解析时刻是一个状态量,时间是一个过程量,区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看它们对应的是一个状态还是一个过程,北京时间8点整,指的是状态,即为时刻,故A选项正确;物体在3 s时在什么位置,对应的也是状态,即指3 s末这一时刻,故B选项正确;第3 s内对应的是一个过程,即第3个1 s这一过程,物体怎样运动,所以指的是时间,C选项错误;在时间坐标轴上第3 s末和第4 s初是同一时刻,故D选项正确.答案ABD名师点拨时间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表示一个过程,即时间间隔为过程量;时刻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个点,即时刻为状态量.巩固练习1 在五四青年节,某校高一和高二学生组织了一场足球友谊比赛,下列关于比赛的表述中涉及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A.比赛于2020年5月4日下午2点30分开始B.开场20 min时,红队率先进球C.比赛第30 min,蓝队换人D.整场比赛共进行了90 min解析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选项A、B、C中涉及的计时数据都指的是时刻,D中的“90 min”指的是一段时间,D对.答案 D二、路程和位移典例2 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圈运动了一周,如图所示,则其位移大小为________,路程是________.若质点运动了134周,则其位移大小为________,路程是________,此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________,最大路程是________.解析 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圈运动一周,位置没有变化,位移是0,走过的路程是2πR;质点运动134周,设从A 点开始逆时针运动,则末位置为C ,如题中图所示,其位移为由A 指向C 的有向线段,大小为2R ,路程即轨迹的总长为134个周长,即72πR;运动过程中位移最大是由A 到B 点时,最大位移是2R ,最大路程即为72πR. 答案 0 2πR2R 72πR 2R 72πR 巩固练习2如图所示,一质点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从A运动到C,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A. 4R,由A指向C;2RB. 4R,由A指向C;2πRC. 2πR,由A指向C;4RD. 4πR,由A指向C;2πR,由A指向C解析质点的位移大小等于初位置A与末位置C之间的距离,方向由A指向C;路程等于从A到C轨迹的长度,即弧长,故B选项正确.答案 B三、参量和标量典例3 一质点由位置A向北运动了4 m又转弯向东运动了3 m到达B点.在这个过程中质点运动的路程是多少?运动的位移是多少?方向如何?解析如图所示路程为7 m,位移大小x=42+32 m=5 m.tanθ=34=0.75θ=37°,即北偏东37°.答案7 m 5 m 北偏东37°名师点拨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其运算法则与标量的运算法则是不同的.巩固练习3 (多选题)关于矢量和标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B.标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C.位移-10 m比5 m小D.-10 ℃比5 ℃的温度低解析由矢量的定义可知,A正确,B错;关于位移的正、负号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其大小由数值和单位决定,所以-10 m的位移比5 m的位移大,故C错;温度的正、负表示比0 ℃高还是低,所以-10 ℃比5 ℃的温度低,故D正确.答案AD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5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5

一、加速度的理解典例1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 速度变化所用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C.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D. 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解析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Δt可知,加速度是由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不一定越大;速度变化所用时间越短,但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没有确定,也不能确定加速度一定越大;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速度为零,并不是速度的变化量为零,故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综上所述选C.答案 C名师点拨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v、速度变化量Δv、时间Δt无必然联系,加速度等于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巩固练习1 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甲的加速度恒为2 m/s2,乙的加速度恒为-3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物体都做加速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C. 乙做减速运动,它的速度变化率大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解析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做减速运动,取决于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是否相同,比较加速度大小时,只比较它们的绝对值,加速度的正负号表示的是方向,故C选项正确.答案 C二、加速度的计算典例2 足球以8 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在0.2 s的时间内将足球以12 m/s 的速度反向踢出.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方向与______ m/s的速度方向相反.解析以12 m/s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足球飞来速度为-8 m/s,速度改变量Δv=12 m/s-(-8) m/s=20 m/s,所用时间Δt=0.2 s,其加速度为a=Δv Δt =200.2m/s2=100 m/s2,加速度的方向与8 m/s的速度方向相反.答案100 8名师点拨a=ΔvΔt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因此,公式只能求得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在计算速度变化量Δv时,应先确定正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的速度取正值,与规定方向相反的速度取负值,最后求得加速度的正负也表示方向,加速度为正时,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反之,说明与规定正方向相反.巩固练习2 (多选题)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在这1 s内该物体的( )A. 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B. 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C. 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2D. 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2解析本题只给出了1 s初、末速度的大小,而不知方向,若方向相同,a=v t-v0t=10-41m/s2=6 m/s2,Δv=6 m/s,若方向相反a=-10-41m/s2=-14 m/s2,Δv=-14 m/s,负号说明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故B、D正确.答案BD三、v-t图象典例3 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向东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在0~10 s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在10~40 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________;在40~60 s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解析在0~10 s内由图象可以看出速度是增加的:由0增至30 m/s,因此其加速度大小为3010m/s2=3 m/s2,这段运动是加速运动,故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向东;在10~40 s,速度为30 m/s不变,故其加速度为0;在40~60 s 内,速度由30 m/s变为0,是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1.5 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答案 3 m/s2与速度方向相同0 1.5 m/s2与速度方向相反名师点拨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时,在v-t图象中,就讨论速度随时间是增加还是减小,物体加速时,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巩固练习3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质点在0~t1内速度、加速度如何变化?在t1~t2内质点的速度、加速度分别是多少?解析由题中图可知,0~t1时间内,质点的速度逐渐增大,且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在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图象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该时刻质点的加速度.由图可知,切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即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在t1~t2时间内,质点的速度v1保持恒定,加速度为零.答案见解析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2-4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2-4

一、速度-位移关系式典例1 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2.求它向前滑行12.5 m后的瞬时速度.解析本题中只有初速度、加速度、位移三个已知量,求末速度,可直接应用位移和速度关系求解.选取汽车的初速度方向为正,则v0=10 m/s,a=-3 m/s2,x=12.5 m由公式v2-v20=2ax,得v2=v20+2ax=102+2×(-3)×12.5.解得v1=5 m/s,v2=-5 m/s(负号说明汽车刹车后又反向运动与实际不符,故舍去).答案 5 m/s名师点拨公式v2-v20=2ax中均是矢量,在应用时需规定统一的正方向,与之相同为正,相反为负.解二次方程得出两个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舍.巩固练习1 一物体以初速度v0从斜面上滑下,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为v,求它滑到斜面中点时的速度.解析设斜面长为x,物体的加速度a,中点的速度v′,则有v2-v20=2ax,v′2-v20=2a x 2联立解得v′=v20+v22.答案v20+v22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典例2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5 s内的位移为10 m,第7 s内的位移为20 m,求物体的加速度大小?解析方法一:第5 s内和第7 s内的平均速度分别等于第4.5 s和6.5 s的瞬时速度,即v 4.5=x 5t =101 m/s =10 m/sv 6.5=x 7t =201m/s =20 m/s所以a =v 6.5-v 4.5t′=20-102 m/s 2=5 m/s 2.方法二:由公式Δx=aT 2 得a =ΔxT2.设第5 s 内的位移为x 5,第6 s 内的位移为x 6,第7 s 内的位移为x 7,则x 6-x 5=aT 2①x 7-x 6=aT 2② 由①②得x 7-x 5=2aT 2a =x 7-x 52T 2=20-102×12 m/s 2=5 m/s 2.答案 5 m/s 2名师点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论较多,在应用时要灵活应用,并注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法;根据Δx=aT 2可以得出另一个较为常用的推论:在连续相等的n 段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m ……x n ,则x n -x m =(n -m)aT 2.巩固练习2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通过的位移是3 m ,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B .物体的加速度是1.2 m/s 2C .前3 s 内的位移是6 mD .3 s 末的速度是3.6 m/s解析 前2 s 位移x 1=12at 21,前3 s 内位移x 2=12at 22,则第3 s 内位移x 3=x 2-x 1=12at 22-12at 21,可得加速度a =1.2 m/s 2,则前3 s 内的位移x 2=12at 22=5.4 m;3 s末的速度是v3=1.2×3 m/s=3.6 m/s,第3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 1 s=3 m/s,故A、B、D正确.答案 C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1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1-1

一、物体和质点典例1 (多选题)在下列各运动的物体中,可视为质点的有( )A. 做高低杠表演的体操运动员B. 沿斜槽下滑的木块,研究它沿斜槽下滑的速度C. 人造卫星,研究它绕地球的转动D. 列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研究它通过大桥的时间解析A选项中运动员做体操表演时,人们要欣赏运动员力和美的统一,研究运动员的各种花样动作,若视为质点,又欣赏什么?研究什么呢?故A选项错误;沿斜槽下滑的木块上各点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研究它下滑的速度与木块的形状和大小无关,故B选项正确;研究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时,由于卫星的大小比卫星距地心的距离小得多,所以卫星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不考虑,即可视为质点,故C选项正确;研究列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由于大桥的长度和列车的长度差不多,列车的长度不能忽略不计,不能把列车看成质点,故D 选项错误.答案BC名师点拨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模型,关键是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研究的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达到可以忽略的程度.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要注意学习和体会理想化方法的应用,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经常采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巩固练习1 (多选题)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B. 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C.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D.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视为质点解析能否被看成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B选项错误;质点是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实际上并不存在,是理想化模型,故C、D选项正确.答案CD二、参考系与物体的运动典例2 (多选题)甲、乙两人坐在同一辆沿水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上,以下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以乙为参考系,甲是静止的B. 以地面为参考系,甲是运动的C. 以汽车为参考系,路边的树是运动的D. 以汽车为参考系,路边的树是静止的解析因为甲、乙两人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所以甲以乙为参考系时,他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动,故甲相对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正确;汽车本身相对地面在运动,甲选地面为参考系时,自己本身是运动的,所以B选项正确;当选运动的汽车为参考系时,即假定汽车不动,则汽车周边的树木都向汽车运动的反方向运动,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答案ABC名师点拨描述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明确参考系,参考系的选择原则上是任意的,但选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对运动的研究上也有简繁之分.巩固练习2 如图所示,下雨天,地面观察者看到雨滴竖直下落时,坐在匀速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看到的雨滴是( )A.向前运动B.向后运动C.倾斜落向前方D.倾斜落向后方解析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同,因车厢向前运动,所以车中的乘客看到的雨滴是倾斜落向后方的.答案 D三、坐标系典例3 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如下图,若AC=100 m,BC=30 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则出发点A点位置为________,B点的位置为________,C点的位置为________.解析以B为坐标原点,以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如图所示A、C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x A=-70 m,x C=30 m,x B=0.答案-70 m 0 30 m名师点拨建立了坐标系后,物体的位置就是物体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值.建立坐标系应确定正方向和坐标原点.巩固练习3 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 m处落下,到达地面并被弹回,在距地面1 m处被接住.以抛出点正下方2 m处为坐标原点,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 )A. 2 m、-2 m、-1 mB. -2 m、2 m、1 mC. 4 m、0 m、1 mD. -4 m、0 m、-1 m解析根据题意,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A为抛出点其坐标为x A=-2 m,B为坐标原点,D为地面坐标为x D=2 m,C 为接住点,其坐标为x C=1 m,所以B选项正确.答案 B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1-3

【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课件:1-3

word部分:
请做:典例分析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该图象表示物体在初始时刻的位移为零,每经过5 s物体 的位移为10 m的x-t图象.
(2)图象的意义 位移—时间图象表示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与时间的对 应关系,图象上任一点,所对应的是该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 (相对零位移处),所以应用x-t图象很直观的描述了物体的运 动情况.
2.根据x-t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 (1)由x-t图象可以确定物体各个时刻所对应的位移或发生 一段位移所需的时间. (2)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 线,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3)若x-t图象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明物体处于静止 状态.
二、速度 1. 定义:物体的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表达式:v=ΔΔxt . 3. 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运动 方向的物理量. 4.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 m/s或m·s-1,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厘米每 秒(cm/s)等.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材知识梳理
教材拓展提升
典例分析
课 标解读
明确要求 把握方向 学业有成
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 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知道平均速度 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上平均快慢程度.
3.能够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 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 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 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方向的物理 量. (3)瞬时性:瞬时速度通常称为速度,它反映物体在某时 刻(或某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速度公式的应用
典例1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 s 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 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解析由题意画出下图所示:
由运动学公式可知:
v B=v0+at=0+1×5 m/s=5 m/s
v C=v B=5 m/s,v D=0.
由v t=v0+at应用于CD段得
a=v D-v C
t=
0-5
2m/s
2=-2.5 m/s2
负号表示a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5 m/s 2.5 m/s2,方向与速度相反
名师点拨a与v0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运动;a与v0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巩固练习1一个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第15 s末的速度是7.5 m/s.那么它在第1 s末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速度公式v2=at
得a=v2
t=
7.5
15m/s
2=0.5 m/s2.
由速度公式v1=at1=0.5×1 m/s=0.5 m/s. 答案0.5 m/s
二、v -t 图象的应用
典例2 如图所示为A 、B 两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1)A 、B 各做什么运动?求其加速度.
(2)两图线交点的意义是什么?
(3)求1 s 末A 、B 的速度.
(4)求6 s 末A 、B 的速度.
解析 由v -t 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各时刻物体的速度,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1)A 物体沿规定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2 m/s.加速
度大小a A =v -v 0t =8-26
m/s 2=1 m/s 2,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相同. B 物体前4 s 沿规定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 后沿反方向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B =0-84
m/s 2=-2 m/s 2,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2)两图线的交点表示此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
(3)1 s末A物体速度为3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1 s末速度大小为6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4)6 s末A物体速度大小为8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6 s 末速度大小为4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见解析
名师点拨由v-t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各时刻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可以求v-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斜率为正,说明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至于物体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要比较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不能由加速度的正、负来确定物体做加速,还是做减速运动.v-t图线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v-t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巩固练习2(多选题)某质点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质点()
A. 在第1 s末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 在第2 s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在第2 s内速度越来越大
D. 在第3 s内速度越来越大
解析图为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第1 s末速度达到最大,运动方向不变,A选项错误;第2 s末速度为零,然后反向加速,速度
方向改变,B选项正确;第2 s内,质点做匀减速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故C选项错误;第3 s内质点做反向加速运动,速度不断增大,D选项正确.
答案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