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研究正走向深入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2024年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政治模拟试卷(选择性)

高中政治 2024年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政治模拟试卷(选择性)

2024年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政治模拟试卷(选择性)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崭新探索和人类社会的崭新事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3分)福建省三明市探索推出林业碳票制度,将林地林木生长增量换算成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推入碳汇交易市场。

截至2023年11月,三明市已制发林票6.3亿元,惠及林农7.8万人,通过碳票带动碳汇交易近3000万元。

实施林业碳票制度能够()①改变林地经营权,促进林业加快绿色发展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③拓宽林农增收渠道,提高劳动性收入的比重④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增加林木蓄积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3分)Z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做活土地文章、发展特色产业、盘活资产资源、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力促把村集体经济打造成村级发展的压舱石、助推器,强化集体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下列措施符合此要求的是()①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激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②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型集体经济③建立现代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④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所有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3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摘要】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

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

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44-347)【关键词】经方;仲景学说;方证对应;临床思维;剂量【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赵进喜、肖永华、吴双(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刘宁),血液肿瘤科(储真真),中医内科教研室(朱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贾海忠);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冯学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肖相如)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与中医药不断深入人心,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即所谓“经方”,以其药味少,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受到中医界重视,“经方热”已在悄然兴起。

那么如何定义经方?尤其是如何应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当代医家虽存在争议,却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铿锵中医行”第四期,特邀请临床有得的经方名家与学有所得的中青年医师,对经方应用临床思维,包括用方思路、技巧以及剂量配比等,召开热烈讨论。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凭借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治疗疾病的药物组方。

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下面将对经典经方医学进行概述,介绍其中的一些经典经方。

1.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针对伤寒及各种杂病的治疗,包括了多种具有祛邪、解表、清热、解毒等功效的药方。

2. 《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内科学经典。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针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肺病的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四逆汤等。

3. 《千金方》:由孙思邈所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经方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内容涉及了多个疾病的治疗,如治疗感冒的麻黄汤、治疗腹痛的香砂六君子汤等。

4. 《本草纲目》:由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学的巨著。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中药材及其药性、功效等内容,对中药的分类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起源。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温病条辨》:由吴鞠通所著,是中医外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针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痈肿的桃红四物汤、治疗热淋的五苓散等。

7. 《外台秘要》:由朱丹溪所著,是中医外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了多种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方剂。

8. 《千金翼方》:由陶弘景所著,是中医儿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儿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小儿消食散、治疗小儿惊风的小儿白风散等。

9. 《名医别录》:由王叔和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经方记载了多位名医的治疗经验和方剂,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0. 《本草纲目拾遗》:由李时中所著,是对《本草纲目》的补充和修订。

该经方对药物的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经方时方之妙用,在于其针对病情的精准治疗。而其精准之处,在于对病情 的深入洞察和精确把握。”
这句话强调了经方时方的妙用,即它们能够针对病情进行精准治疗。这种精准 之处来自于对病情的深入洞察和精确把握。
“经方时方之学,实为中医之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 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句话表达了对经方时方学的敬意,认为它是中医的瑰宝。它的深邃理论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掌握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成为优秀中医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逻辑, 才能灵活运用经方时方,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治疗。”
这句话强调了掌握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逻辑,才 能灵活运用经方时方,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治疗。
精彩摘录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关于中医方剂学的重要 著作,作者通过对经方时方的深入解析,揭示了其底层逻辑和规律。这本书的 精彩摘录如下:
“经方时方,皆为医家治病之良策,然其底层逻辑,实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之理。掌握此理,则能洞察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这句话阐述了经方时方的本质,即它们都是基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 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深入了解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这本书的标题已经表明了其主旨——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经方和时方是 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概念,而解构它们的底层逻辑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这些方剂。作者通过对《汤液经法》的深入解读,将经方和时方的底层逻辑进 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经方和时方虽然都是 为了治疗疾病,但它们的来源、组成、用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对这 些方面的详细解读,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作者还结合自 己的临床经验,对一些常见的经方和时方进行了举例和说明,让,总结出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还 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实用的参考。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不仅对中医经典方剂 与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准确的治疗思 路和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黄煌经方沙龙(三)精华整理

黄煌经方沙龙(三)精华整理

黄煌经方沙龙——药证研究。

药证也是经方医学的核心内容。

不弄清药证,就无法认清方证的结构,也无法安全有效地使用经方和进行合理地加减化裁经方。

药、正的研究除从《伤寒论》、《会匮要略》等古典方书中研究破译以外,还必须结合后世方书、医案、医家经验以及现代实验结果。

其中对唐代方书进行药证研究以及对后世名医刚药经验的整理发掘显得尤为必要。

——合方研究。

将两张以上的经方相合而用,是当前很多经方家临床治疗复杂病情时通常采用的做法,如胡希恕先生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状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肝病,效果确实不错;我的经验方之一的八味解郁汤,即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心境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患者效果也很好。

我的学生温必韬医师常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名四陷汤,治疗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疑难杂病效果出奇。

日本一贯堂荆芥连翘汤就是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四逆散等方的合方,治疗内热性体质的痤疮、鼻炎、中耳炎以及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经方一般药少功专,合方以后,功效复合,作用面加宽,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适用于慢性病、老年病以及调理体质。

此外,临床观察合方的效果,对于弄清经方方证的演变组合规律,对于分析和评价后世大方的结构和适应证也有帮助。

视神经母细胞瘤与桂苓甘露饮黄煌2008 07 24 20:28今天接到退休医生季女士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患有视神经母细胞瘤的小孙女这次去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检查结果良好,肿瘤不仅没有转移,而且缩小,已经没有了肿瘤的‚种子‛。

她说当时她高兴地向许多患儿的家属介绍经方疗法的好处。

她说,黄教授的方不但有效,而且药汁不难喝,孩子入口容易,价格还极其低廉。

我这才明白,这两天有好几个外地来的咨询电话,原来是她介绍的!视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幼儿眼病中极为凶险的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

经方已经融入他的生命 ——现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

经方已经融入他的生命 ——现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

经方已经融入他的生命——记现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来源:《中国中医药报》黄煌,男,1954年生,江苏江阴人。

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

黄煌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钧等先生的指点。

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攻读中医各家学说专业。

1982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9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1年。

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社会兼职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等职。

经方,是古代经验方的略称,中医通常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的2 00多首古方称为经方。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被人们称为“经方家”。

经方家自清代以来一直十分活跃,是学术个性明显的中医流派,称为“经方派”。

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叶以来,随着一些经方家的年高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

但令人欣喜的是,经方派的余绪未绝,各地研究经方的学者和医生还不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就是近年来我国致力于经方传承及推广的学者之一。

立足讲台为留根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是后世方之祖,其中蕴含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思想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中医看作是棵参天古树,那经方就是那虬劲的根干。

黄煌教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将经方的推广普及作为工作的重点。

他多年来立足讲台,呼吁广大年轻中医学好经方,用好经方,留住中医的根。

黄煌推广经方最初是从义务讲座开始的。

他利用大学生科协指导老师的身份,经常课余开设有关读经典用经方的讲座。

经方实验录学习心得

经方实验录学习心得

经方实验录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学习中医入门之法学习经络就是最好的捷径易学学而即用,用而即效十二经,表里阴阳;走向;认顺序;压痛点;切身体会中医的实质,绘图的方式学中医初学的入门最好的书籍思考中医.pdf相当不错啊!主要是启发思维强烈推荐初学者买来看,这样会对中医有个翻天覆地的认识更会建立起你对中医的信心!副标题是“伤寒论导论”在下以为学中医者均宜读之确实不错!适合全中国人看不管是初学者还是业内人士通过读这本书,一定会大有益处的每一章节都是一篇精妙的散文中华传统文化的滋补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pdf六经气化哲眼看中医中医的定位发展思考当用与不当用,中药的道地--时空大话中医别具一格的中医散文在趣味中, 跨入中医之门小说中医刘力红推荐名老中医之路初入高校学习中医,最好一入学就都读一读很有启发.自学中医阶梯马有度汇编身有体会,先读内经之书,读到素问一半时,便可以读医案和医方集解书,这样由理论看实案,心领神会,再读内经,妙不可言,事半工部听看名师讲座(录音)看科普影象看不懂注解,就听名师讲座,感受现场气氛疾病的起源--周老师梁冬对话倪海厦伤寒论讲座,通俗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黄帝内经(大型六十集电视纪录片)verycd 有下载养生防病,中华医药电视节目verycd 有下载听王正龙讲课录音王正龙、卢崇汉、李可、刘力红、我的路线,给你参考1、《思考中医》2、《经方实验录》下载内经素问伤寒论(文本版)伤寒论中的用方汤头歌诀白话解(第三版)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3、听王正龙讲课录音王正龙、卢崇汉、李可、刘力红、从阴阳入手比较直接讲阴阳最直接了当的莫过郑钦安先生所以《医理真传》不可不读医理真传看完了以前俺师傅的一些用药思路终于明白了五行则宜从黄坤载《四圣心源》入手《伤寒论》所示为万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内经》,开合枢为关键如出入之从门。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展开全文导读:经方,为张仲景方剂之代名词。

经方之名,虽出自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但作为张仲景方剂之专有名词,则起于宋代,这可能与第一位注解、研究《伤寒论》的成无己有关。

而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辑成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是时方之代表作。

自此才有了“经方”与“时方”两大壁垒。

所以说,在宋代以后,“经方”这个名称就成为张仲景方剂的专有名词了。

经方具有精简不杂、立意明确、配伍恰当、疗效突出、易于使用、惠济于民等特点,被奉为方剂之鼻祖。

本讲内容,主要叙述经方之特点与应用思路,并对最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的方义与应用方法,展开叙述。

文末还记述有夹议夹叙的医案,均为我临证之实录,以供同道参考。

怎样应用经方,这是个旧题新作。

所谓“旧日题”,就是对经方的研究已有千余年了;所谓“新作”,就是对个人来说,还要从头做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经方,特别是到了老年,更感到经方的生命活力,只有把经方学好、用好,才能真正掌握方证学的真谛,由此来诊治疾病,就会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传承后人,可使年轻人免走更多的弯路。

下面就学习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经方(也会涉及《金匮要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经方的特点1.组方简捷,立意明确经方的结构非常简捷,它的组成少则一味(如甘草汤),多则十几味。

在《伤寒杂病论》中,1味药的有15方,2味药的有40方,3味药的有45方,4味药的有30方,5味药的有28方,共计158方,约占全方(281首)的半数以上。

例如六经的代表方剂,太阳病的桂枝汤仅有5味,麻黄汤仅有4味。

阳明病的白虎汤仅有4味,承气汤也不超过4味。

少阳病的小柴胡汤仅有7味。

太阴病的理中汤仅有4味。

少阴病的四逆汤仅有3味,炙甘草汤也只有9味。

而厥阴病的乌梅丸算是比较多的,也只有10味。

其他如大柴胡汤、小建中汤、五苓散、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茵陈蒿汤等著名经方,都不超过7味。

可见仲景方药之精纯。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我们没个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必须要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流于形式的体会一眼就能够看出来,只有认真写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供大家参考。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篇1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书则是为了实践。

1、注重细节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

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

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2、培养思维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习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

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实习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悟其实个人觉得,这一点在于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

其实在中医科实习的体会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心之所向,即为天堂,我们心中充满世界,充满爱,自然你便能给你的身边带来爱,你的身边都满满的是爱,那你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爱的世界吗?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习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概念的形成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家开始对方剂的 组成、配伍、功效等进行深入研究, 逐渐形成了方剂学的概念。
古代方剂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方剂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简单的药方,如“鬯草”等,这些被认为是 早期的方剂。
方剂的演变
随着医学的进步,方剂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剂体 系,如经方、时方等。
国际化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方剂学也在逐渐走向世界。许多中药方剂被引入到国外,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为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与药学的融合
方剂学与药学密切相关,涉及到 药物的配伍、剂量、炮制等方面 的知识。药学的发展对方剂学的 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中医基础理论的
唐宋时期的方剂学
总结词:发展成熟
详细描述: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医学的进步,方剂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的《千金 方》、《外台秘要》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方剂学理剂学
总结词
深化与创新
详细描述
明清时期,方剂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明代李时中的《本草 纲目》对方剂学的药物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对方剂学的
分类方法
01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功效、病证、治
法等。
命名原则
02
方剂的命名一般遵循简明扼要、寓意深刻的原则,能够反映方
剂的主要功效或特点。
常用方剂
03
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逍遥散、小柴胡汤等,这些方剂在
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方剂学的研究与应用
04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和应用

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和应用

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其中,中医经典方剂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在现代医学研究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现状中医经典方剂是指在经典中医文献中记录的并经临床应用验证的药方。

这些方剂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具有独特的药效和药理作用。

目前,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方剂的传承与整理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首先需要对古籍进行梳理和整理,确保方剂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总结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方剂药效的基础。

2.方剂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还需要对方剂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解析。

包括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药性、归经,以及配伍应用的原理和规律等。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方剂的作用机制。

3.方剂的化学成分分析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使得对中医药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更加精确和迅速。

对中医经典方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有助于解析其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并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医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以下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几个方面:1.综合调理作用中医经典方剂常常采用多种草药进行配伍,以达到综合调理人体的目的。

这些方剂能够综合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以促进健康恢复和疾病康复。

2.病因病机指导中医经典方剂在应用中注重诊断和治疗的个体化特征,即病因病机。

方剂的选择和应用,依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疾病的特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辨证施治中医经典方剂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来调配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进行治疗,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4.缓解副作用与现代药物相比,中医经典方剂常常采用多种草药进行配伍,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预防和保健中医经典方剂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预防和保健。

中医理论千年辉煌百年迷茫困局求解

中医理论千年辉煌百年迷茫困局求解

中医理论千年辉煌百年迷茫困局求解随着中医药科技在国人健康保障事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医药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认同度和公众依从度也不断提升,标志着中医药科技在应用领域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医理论的研究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可以说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众所周知,虽然任何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但理论的成熟和进步对实践的指导与推进具有强大能动作用,当实践进入到一定状态和程度之后,就会对理论的发展产生依赖。

换言之,任何一门科学的进步,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推进,滞后的理论不仅难以指导生动的临床实践,甚至会严重制约和拖累临床实践。

如何摆脱当下中医理论面临的困境,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一个严肃而急迫的课题。

有鉴于此,系统回顾中医理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中医理论千年不衰、欣欣向荣的内在原理,理性分析百余年来中医理论崎岖坎坷的主要成因,对于中医药理论走出困境实现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从上古到先秦,跃然显示独特方向在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最为漫长的应当是早期的探索、积累到理论成形的阶段,我们的祖先为之付出了成千上万年的努力。

应当说,中医理论的基本优势和发展方向,早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已初步形成,并一直影响着理论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纵揽万物和人体,锁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法则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盲目到自觉的过程。

中华民族在早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着观察人体、研究自然、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并通过反复的实践、思考、分析和相互间广泛而持续的交流,形成了早期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认识。

特别是通过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绝对弱势的研判,不仅确立了敬畏自然的朴素情感,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内经》中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暑衣厚则腠理开天寒衣薄则为溺为气”等,都说明人类生存在天地自然之中,维护二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十分重要,不仅要善于利用自然,尤其要善于服从自然,必须充分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防灾御疾、繁衍生命的目的。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经典名方研究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学传统的技术宝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这些名方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方剂组方原则以及中药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中药经典名方时,我们应当遵循一些研究指导原则,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中药经典名方的第一条原则是“历史”,即要充分了解药方的历史背景和源流。

中药经典名方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演变过程,只有把握这些历史背景,才能理解方剂的形成逻辑和作用机制。

在考察历史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关注名方的临床应用和疗效验证。

中医药经典名方多以治疗特定病症为目的,因此在研究中要明确方剂的适应症和疗效评估,充分挖掘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中药经典名方的第二条原则是“理论”,即要结合中医药理论解读方剂的功效与作用机制。

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方剂的选择和组方原则提供了指导。

研究名方时,我们应该通过对方剂组成药物特性的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解读其作用机制和疗效。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方剂的配方核心和关键药物,以及其它辅助药物的作用,从而达到方剂的合理组合和协同作用。

研究中药经典名方的第三条原则是“实证”,即要进行实验验证方剂的疗效与药理作用。

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可以用来验证方剂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临床实验要进行严密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偏倚和误差,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动物实验可以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方剂的分子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解析方剂的药理特性。

研究中药经典名方的第四条原则是“整体”,即要将研究结果与现有的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中医药学是一个整体性学科,中药方剂也是一个整体性的治疗体系。

研究方剂要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方面。

经方六重境(三)流派之争的终结者,中医大一统体系“

经方六重境(三)流派之争的终结者,中医大一统体系“

经方六重境(三)流派之争的终结者,中医大一统体系“其实,经方派和医经派自古以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流派,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明确列出《医经七家》、《经方七家》两大学术特色迥异的医学流派,其中《黄帝内经》明确属于医经派,而《伤寒论》的前身《汤液经法》则明确属于经方派。

在中国上古时期,这两个学术流派完全有可能发源于不同的地域或者盛行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比如一个在官方而另一个在民间。

在交通、通讯都非常落后的古代,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非常有限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比如说医经派中的《黄帝内经》这一家,部落首领坐朝堂,领着一帮子大臣不研究国家大事却专门研究医术,虽说这画面过于惊世骇俗而令人难以置信,但统观全书,其偏于官方、理论、成体系和形而上学的特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华夏族的祖先。

根据历史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仅仅是托名黄帝。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此书为黄帝组织编写,但黄帝和周王室成员同为姬姓,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后裔将先祖黄帝的遗篇加以编辑整理形成《黄帝内经》,在逻辑上也是成立的,而并不一定要把书名和实际编著者完全割裂开来。

《黄帝内经》是基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以天人合一思想,采用类比思维,以比类取象的方法研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而创立的一套医学体系。

这一医学体系的特点,一是在理论体系上高度完备,二是主要的干预手段是针灸而并非方药。

比如,《内经》中讲“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这种对治的理念我们乍一看以为是讲寒证要用热药,热证要用寒药,但事实上这两段话全是讲针灸的。

特别“宛陈则除之,陷下则灸之”,他一个是讲放血疗法去瘀血,一个是讲灸法。

其他的表述也都是针对针灸疗法的,只有针灸才能明确地针对经络进行补泻。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展开全文中医方脉学有两个分支,一是经方派,一是时方派。

两者对于中药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

也许有人觉得一个中药上的差异没必要小题大做,然而方脉一道讲究理法方药,药为立法之根基。

在这里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差别,也是值得寻根溯源的。

班氏《艺文志》将上古方技分为四类:一曰医经,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

国学常常牵一发而动全局,此四者皆是摄生立命之要术,然而各有偏重,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

医经、经方之学,乃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医经讲的是针灸,经方倚仗的是识证遣药。

中医四大经典,医经、经方各居其半。

医经者,《内》、《难》;经方者,《本经》、《伤寒》。

说起《黄帝内经》的《灵枢》,很早就散轶了,然则天之未丧斯文也,此书因流落到朝鲜半岛得以保存。

当地人对其奉若至宝,未敢稍加改动,且仍冠以旧称谓之《针经》九卷。

直至北宋哲宗在位时期,才有朝鲜使臣携《灵枢》抵达京都汴梁,请求以此书换取宋朝的治国大法。

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在朝野引起争议。

苏轼闻听此言,奋袖出臂,大呼不可,连上数道奏章加以阻挠。

也难怪,区区一部医书,在士大夫眼中,怎比得一国的治国大法!然而哲宗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毅然同意交换,且随即下诏将其颁行天下。

宋哲宗此举,实为功在千秋。

《黄帝内经》古人常谓之“灵素”,罕有“素灵”之称,《灵枢》、《素问》孰为根基,此中原委自不必说。

《灵枢》以针道安身立命,《素问》亦不离其宗。

《神农本草经.序》中有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经,一曰神农本草,一曰素女脉诀。

”《黄帝针经》即包含了《灵枢》、《素问》。

《艺文志》所载四大方技,均是出自道门,且非出于医人之手。

四大方技包括医经和经方在内,究其根源仅为古人修道扫尘铺路之用。

古之好服食者多生奇疾,犹古好战之国必有奇殃,武学、医道俱是如此,所谓“修得色身坚强了,遮风避雨好炼丹”。

于是便有种医史专家们不愿意看到的可能:虽说医之为道可以利人,然其立法之初衷,仅是为己所用。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朱杰【摘要】《黄煌经方医话》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是黄煌近十年来临床与读书、讲学与访谈、回忆与思考的实录.《临床篇》是医案,以小见大,可以从中了解经方方证以及识别的大法.《思想篇》是对经方医学理论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推广经方的方向与策略.《云游篇》是游记,更是有关经方的随想.《临床篇》是写实的,脚踏大地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云游篇》是写意的,心在云上的,暂放尘心游物外、浪漫的情怀;《思想篇》是梦想与现实交织共舞的,充满性灵的原创思维,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学经典,读万卷书;做临床,看万种病;跟名师,行万里路.《黄煌经方医话》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8(017)006【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作者】朱杰【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 225700【正文语种】中文《黄煌经方医话》[1]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

读之想见作者其人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智者、行者。

黄煌教授不遗余力弘扬中医,致力于经方惠民,仁心仁术,至精至诚,知行合一,雅人深致。

1 临风对月评医案一片山花落笔床《临床篇》收录医案125篇。

医案是名医的经验库。

张山雷曾经感叹道:读医案何快如之!绝胜随侍名医、相与唔对,俨如病人在侧、謦咳亲闻[2]。

黄煌教授早在1988年,就曾编著《医案助读》[3],作为中医教材的补充。

黄煌倡导每个中医师都要有一本自己的医案。

写医案题目宜小,开掘宜深,观点宜鲜明清新,以问题为驱动,强调其理论意义,要有情节和现场感。

黄煌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医案有实录式、追忆式、病历式,黄煌采用的是追忆式的医话性医案。

每则医案独立成篇,篇名信手拈来,直白明晰,如以疾病命名的“硬脊膜外血肿后遗症案”;以处方命名的“麻黄温经汤”;以某方与某病证命名的“猪苓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感悟命名的“治疗晚期肿瘤要不管旧病”;还有很多别具一格、诗意盎然的篇名如“春困的经方”“回阳救逆于奥克斯堡”“潜入ICU的四逆汤”再现了引人入胜的场景;“大承气汤的笑容”“葛根汤的叹息”“柳暗花明又一方”烘托了引人共鸣的情境;“说说两个人的甲减”“泻心汤证也有脐腹动悸”“众里寻他:当归四逆汤”巧设了令人好奇的悬念。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刘观涛按: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忙着我所供职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事务。

应出版社之邀,我负责编辑专门面向中医药大学师生的订阅号“悦读中医”(ydzhongyi)。

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医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系列的师承试验班级。

将来本订阅号的诸多师兄,就是青年学子的辅导员啊!而青年学子们的师承实验,又成为我们开发精品教程的源泉。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昨天,我们刊发的李可老先生的文章(封面照片即是李可老先生),得到热烈赞叹,今天,我们特意看法一位李老思想的师承者、主任医师孙其新的演讲。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首先我们来谈谈《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在济南第二届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会发表的,当时我是出于什么样的思想呢?因为附子谁都想用,但附子大量、久用,对大夫和患者来讲,都是一个心有余悸的问题。

那么如果你想把它做成水丸,那就比较好掌控了,一个人吃1.5g附子粉会怎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做试验,刚开始也怕中毒,就按李可的服法,把附子磨成粉30g,从去年10月份开始试验,这个试验是在我自己身上做起,吃完以后,一天两天没有什么反应,而且我在做的时候,都是用日本的松夏血压计来测量,测量自己的血压和脉搏,结果发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效果。

所以说李可说的这段话:“自晋以后,诸家注疏之得失,不重视临床,对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书就?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其实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己用过,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都亲尝附子,患病则签字处方服附子,只有自己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

”这一点,我体会的非常之深。

我查找了一下,李可对附子小剂量有哪些论述呢?结果发现,他有一次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在1959-1960年治疗类风关的时候,他治了6例结果都失败了,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小剂量附子是隔衣挠痒,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量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时喜欢用大剂量附子,这是我在去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面,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李可把附子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5等,大家看第17篇文章就知道了,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

中医临床经验方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中医临床经验方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中医临床经验方转化的路径和方法一、临床经验方的来源和积累中医临床经验方是中医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某种疾病或症状的有效方药。

这些方药通常是通过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的,经过长期的验证和优化,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师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案和经验方,这些方药成为了传统中医的宝贵财富。

二、临床经验方的转化路径中医临床经验方的转化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临床实践:中医临床经验方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因此,临床实践是转化的首要路径。

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诊断、治疗疾病,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方药,逐渐形成了有效的经验方。

2. 文献研究:中医经典文献是中医临床经验方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医师通过研读经典文献,深入了解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方药应用,借鉴古人的经验,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适合现代临床的经验方。

3. 学术交流:中医师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与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

在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场合,中医师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通过与其他医师的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方。

4. 科学研究:中医师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对临床经验方进行验证和优化。

通过临床试验、实验研究等手段,验证经验方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三、临床经验方的转化方法中医临床经验方的转化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遵循中医理论:中医临床经验方的转化应该遵循中医理论的原则。

中医师在总结经验方时,应该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理论等,确保方药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理论的要求。

2. 综合分析病情:中医师在制定经验方时,需要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再选择合适的经验方。

3. 灵活运用方药:中医师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方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经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方药的剂量、配伍等,使其更加适合患者的个体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地区以山西中医学院为主,山西已故名医刘绍武先生,是著名经方家,其毕生致力于经方临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提出了“三部六病”的理论。目前已经建立了“三部六病”研究所等。
中部地区历代经方家辈出,现在也有多位经方家,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熊继柏、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梅国强等。
经方学术交流方式多样
目前国内经方学术交流很多,其中经方学术会议知名度较高的有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山西中医学院举办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再教育项目“三部六病论坛暨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等。
经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199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成立,有利地促进了经方学术的发展。经方的基础研究也渐为深入,经方名家的临床经验整理也渐增多,直接推动经方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目前经方发展呈现区域性的特点
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力量与经方实力雄厚,名医荟萃,以“伤寒”著称者众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于2007年启动“中医薪火传承3+3项目”,根据该项目,北京已经成立了陈慎吾名家研究室、刘渡舟名家研究室、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等,对经方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为首的经方传承团队,既注重经方学术思想的传承,更重视经方学术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提倡经方学术百家争鸣、互学互帮,近年来多次承办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利用网络途径开展经方教育。同时,他们以国际视角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方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更深层次的经方学术交流,逐渐摸索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传承—交流—合作”的经方发展模式。
“经方”的由来
“经方”之名由来已久,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中列有经方十一家,医经七家,其论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有关“经方”一词的最早记载。
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古医学分为经方、医经两类,可见经方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是不同的学术流派。汉代张仲景在前人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其书也被称为经方的代表作,鉴于仲景在经方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而被后人誉为医圣。该书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约1800多年,此书一直是医学界的焦点。无数医家前赴后继、终生研究,著书立说。一方面解释、注释,一方面提高、发挥,遗留众多的经方医学著作,形成了一广播海内外。目前经方概念有三种:其一,经验之方,经过长期实践而证明有效的经验药方,并经广泛传抄而流传后世;其二,唐宋以前之方剂的统称;其三,特指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方剂所代表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因为《伤寒论》是经方的代表作,其成书标志着经方六经方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因此目前一般认同第三种说法,即经方特指仲景之学术思想。
华东地区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始终活跃于经方科教研一线,并致力于经方的普及与推广,其领导的经方团队开办黄煌经方沙龙,建立学术论坛,经方学术交流活跃。
华南地区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主,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建立“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聘请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经方家李赛美教授负责。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举办了多届“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
经方网络学术交流目前也同样活跃,网络具有沟通方便快捷的特点,因此网络论坛上的学术交流、讨论、争鸣都十分活跃。目前中医药类论坛中偏于经方学术的有:复兴中医网,注册会员近8万余人;伤寒论坛,注册会员近7万人;黄煌经方沙龙论坛近2万余人,三者合计有近17万余人,可谓实力庞大。其中以复兴中医网在经方学术交流方面,参与人数最多,交流氛围最为活跃。
经方研究正走向深入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1月28日
□ 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经方”是具有独特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术体系,源于古代神农伊尹汤液学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有比较深刻而确切的时代内涵。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对经方的研究也正走向深入。
自古以来,研究经方者众多,名家辈出,如王叔和、成无己、孙思邈、庞安时、朱肱、许叔微、刘完素、喻嘉言、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尤在泾、方有执、曹颖甫、恽铁樵等等。其中清代乾隆时期所编纂的《医宗金鉴》,各科齐备,是当时的官方医学教科书。而编排次序以仲景全书为首,昭示经方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中医的发展,大批中医学院的建立,促进了经方的研究和发展,也涌现了一大批经方临床家和研究者。近代较为著名的有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刘绍武、陈亦人、柯雪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