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湘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设计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2.组织本班全员参与、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难点】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问题导学】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的发展;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和思想。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出现了、、、等理论。

2.二战以后环境问题:、、问题日益严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协调。

【合作探究】1.据以下资料讨论回答课本P96活动1、2题。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

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

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河南林州)。

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新知识充满探索欲望,但学习习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经验。
3.课后反思: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人地关系思想过程中的感悟和启示。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同时,通过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关注身边的人地关系问题。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强的内容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将以时间轴为线索,左侧列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右侧展示各个阶段的主要观念及其特点。板书的作用在于: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地图和图表:辅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观念的演变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视频资料:播放与人地关系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地关系现状;
4.互动白板:方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关注我国人地关系现状,增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改善人地关系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对前面所学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它为后续学习人口、城市、区域发展等地理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演变过程、几种典型的人地关系观念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现状。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

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

教学重点1.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

湘教版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二学生,所授内容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地关系的产生和意义,古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以及人类的地球认识。

在教学前,先通过学情调研了解了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先验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人地关系这一概念并不熟悉,师生在课前共同针对此主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预备讨论。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

3.了解人类地球认识的形成和演变。

4.能够通过绘制概念框图归纳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5分钟)通过出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人地关系的概念以及人地关系的产生和意义,引起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兴趣。

3.2.1 古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1.先向学生介绍古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人类和大自然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

2.通过具体例证,解析古代文明的人地关系观,如我国古代文明的“天人合一”,印度教的“万物皆神”等。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古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

3.2.2 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1.向学生介绍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平等、和谐逐渐趋向不平等、矛盾。

2.分析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念演变的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技术的飞速发展等。

3.引导学生归纳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

3.2.3 人类的地球认识1.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地球认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如地图的演进、地理知识的增加等。

2.分析现代地球认识的不足,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

3.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地球认识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3.2.4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和指导,让学生针对古代、现代人类的人地关系观和人类地球认识两方面的内容,绘制概念框图,归纳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3.3 练习(20分钟)通过教师提供的文献、图片等材料,让学生自主查阅、分析、解释、思考,完成相关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和现代地球认识的理解。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湘教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说出各时期人地关系核心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认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特征,并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认识人类面临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2、难点: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展示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知识,结合当前环境问题,分析原因,导出人地关系思想变化的历程,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新课讲授(学生合作探究为主):师:多媒体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生:齐读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主学习师:人地思想关系演变的有它的演变过程,我们分为两个时期进行分析,分别是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

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给大家总结了古代和现代各个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及人地关系思想伦的变化。

(提问同学,检查自主学习情况)生:分享自学结果(教师随时纠正错误)1、古代时期人地关系2、古代时期人地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 结合以下句子分析: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3、现代时期人地关系思想 4、现代时期人地关系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 适应论、生态论 人地协调论 可持续发展论(二)合作探究:(规定时间10分钟)合作探究一:古代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特征合作探究二:现代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特征一组展示合作探究一结果,二组进行点评一组;三组展示合作探究二,四组点评三组。

师:在展示点评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提问,答疑(三)总结回顾结合板书:(四)课堂巩固练习一、选择题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D.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是在A、农业社会后B、工业社会后C、新技术革命后D、21世纪后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4、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5、将下列论述所表现的人地关系思想代号填入相应括号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C.可持续发展论D.人定胜天轮“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人类文明的演进(一)崇拜自然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

群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二)改造自然步入农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例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也耗费了大量的木材。

农田的扩展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三)征服自然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

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

(四)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湘教版必修2)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湘教版必修2)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人类社会早期农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极为①______,人们靠②______和③______为生以畜力和④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⑤______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处于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地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对人地关系认识⑦______改造自然;“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间思想论主张9世纪⑨____________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初可能论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二战以后__________人类应______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________________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__________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B.可能论c.和谐论D.可持续发展论2.该思想形成于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考查点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3.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4.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①休养生息,永续利用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③②方法技巧练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了下列哪种人地关系思想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伙伴论D.可持续发展思想方法技巧活动探究.是天人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体现了人们不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摆布,不畏艰险的精神。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其演变过程和内涵理解尚浅。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了一定认识,但缺乏对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的系统梳理。
2.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有所了解,但实际运用和案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4.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在人地关系问题上的政策法规,积极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湘教版必修2教材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目的: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
3.请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撰写一篇小论文:(1)如何在现代地理观念中融入人地关系思想?(2)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素养,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4.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原则。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地理观念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在我国的应用。
2.难点: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原因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表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实际案例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直观感受。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2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2 湘教版必修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时代背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自然的能力很低,对的依赖性很大。

2、核心思想:决定人类的发展,只能被动地适应。

3、历史局限:夸大了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1、时代背景:随着和的发展,人类利用、改造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看做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出发,盲目追求,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影响:对立,恶化。

三、人地伙伴论1、时代背景:、、问题日益严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3、实践意义: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和的发展。

四、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五、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史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中心论的影响下会造成()。

A.人类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减缓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2、20世纪苏联发生的大风暴,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思想影响的结果B.人地相关论思想影响的结果C.人类中心论思想影响的结果D.人地伙伴论思想影响的结果3、人地关系中的“地”指地理环境,下列有关该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中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无关B.人地关系中的地理环境仅指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无关C.人地关系中的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D.人地关系中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宇宙环境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一”的思想。

湘教版必修二:4.2人地思想的演变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4.2人地思想的演变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4.2 人地思想的演变教案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定位 ] 1.认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认识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由,学会剖析不一样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结果。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人类社会初期农业革命此后极为①低下,人们靠②收集和以畜力和④金属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⑤资源和③打猎为生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处于⑥被动地适应环境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种的境地的环境问题改造自然;“⑧地理环境决定人地关系思想对人地关系的认识⑦浅薄论” ——“谋事在人” ——“天人有关论”和“就地取材”的思想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间思想论主张19 世纪各地域人类活动的特色取决于所在的⑩地理环⑨地理环境决定论境的性质20 世纪初可能论该理论着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 选择能力“二战”此后和睦论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睦,令人地之间获得 ? 协调发展20 世纪 80 年月重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可连续发展论多要素 ? 相协调思想活动惹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停发生变化的主要原由是什么?答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跟着生产力水平的不停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一样,环境问题的表现不一样,人地关系思想也不一样。

研究点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研究活动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河伯娶亲战国期间,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地流行着一种恶俗:居民们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青的女孩,给河伯当妻子,希望法力无边的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伤害人民。

可是漳河依旧年年泛滥成灾,危害人民。

此后,漳河畔来了一位英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认识了河伯娶亲的实情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里正通通扔到河里,并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4.2教学设计《人地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4.2教学设计《人地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 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 共同探讨的内容板书: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条课标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课堂中利用案例或史实,让学生在分析或思考等活动中,能够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及明白各阶段的主要人地关系特点。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为突出这种能力,基于学生高中已经接受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基础,设计了小海解秘的活动,让学生能根据图文材料分析环境问题,并对此进行归纳分类。

【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四单元“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该教学设计为本节的第 1 课时。

本章编排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后、区域地理之前,既是对之前知识的总结升华,又对后续知识起到引导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体现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理核心思想,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节内容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从过去、现在、未来不同历史时期阐述人地关系,列举人地矛盾引发的环境问题,试图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图文材料,希望学生能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并总结相关知识。

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对学生来讲较陌生,教师运用图文材料予以说明。

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的理解有点困难,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提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能根据资料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说出问题产生的原因(3)通过具体案例,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湘教版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4. 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J.博丹的这种主张体现出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地协调论
5. “愚公移山”的故事、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分别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和()
A.天人相关论 B.人定胜天
C.环境决定论 D.人地和谐论
6. 下面的三幅图中,内圆表示人类社会,外圆之间的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1)材料中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它们分别反映了对自然的哪种态度?
(2)在材料中哪种观点指导下的人类行为会使区域的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为什么?
答案:1. B 2. C 3.B 4.B 5.BD
6. 答案:
(1)分别代表的人地关系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对自然的态度: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善待自然。

(2)观点二。

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是人类忽略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采取掠夺式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出现的。

PPT课件展示的材料:
附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环境问题图片附件二:探究活动问题设计
附件七:课题总结附件八:课堂练习附件九:板书设计。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湘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湘教版必修2
- 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模拟人地关系演变过ຫໍສະໝຸດ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未来: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共生》。
- 视频资源:关于人地关系演变历程的纪录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实践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分析能力。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人类简史》: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c.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地和谐共生。
- 案例分析:引入具体案例,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b.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互动问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以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理教学挂图、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时间轴展板。
2. 软件资源:湘教版必修2教材、教学PPT、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资料。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等,为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考点考情提示本课主要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是种类地理问题的中心和归结,是高考中再现率是最高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高考命题多以案例的形式,结合区域对人类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强调观点与方法的运用。

知识梳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对自然既 又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 自然,人类对环境依赖性 ,对抗性 ,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局部的 问题。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 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短缺, 破坏, 污染 从局部扩展到 。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中大圆表示______,小圆表示_________。

A 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______和________,B 箭头表示人类把_________和_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排放到环境中,C 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______,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 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表现:①原因:a 压力。

b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c 片面追求,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

②表现:,,4.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主要表现为地区差异乡村:主要表现为局域性: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国家差异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全球性:如: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提出: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2.内涵: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湘教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以黄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从《课标》和《指导意见》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人地关系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因此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能够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及其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2、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图片及文字资料等素材直观地激发热爱环境的意识,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的环境观、人地观的熏陶。

【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地位来说人地思想的演变是人地关系演变的基础,人类所有环境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人地关系思想。

从知识点来说,本节的唯一知识点就是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如果只是基于教材内容学生并不能深刻的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而把知识点架构在一个地区的人地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材料充分探究的形式上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必修一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必修二前面章节的学习也基本了解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基于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学生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而第二节则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背后的人地关系是怎么样的,本节课借助黄河为载体研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因为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需要调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的旧知,从旧知引出新知符合学生思维方式。

从学习方法来说,由于知识线清晰,难度较低,所以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高一接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

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

教学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推进新课师我们首先探讨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

板书: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师阅读教材P94~P95,自主学习,按表格中①~④四个阶段,填写表格内容,回答: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不断进步与演化的?古代的四个阶段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A②农业革命以后 B③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 C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生(归纳回答)A.肤浅,被动适应环境B.地理环境决定论C.人定胜天D.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师阅读下列图表,进而巩固提高,从工业文明时期就进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大问题——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课件展示:图表:时期时间阶段特点人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采集渔猎时期距今300万年↓公元前8 000年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约0.1亿人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生理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地理环境农业文明时期↓公元18世纪初约6亿人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从自身工业文明时期↓公元20世纪60年代末约30亿人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造成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新技术革命时期↓公元2001年61.3亿人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造成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板书: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师阅读教材P96~P97,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3.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产生条件、后果各是什么?师结合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激励性评价并总结精讲)1.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

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板书:背景、主要理论2.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3.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性质。

拉采尔的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后来被其他人利用,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并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板书: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可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课堂小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

在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等方面是不同的,进而产生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类型,这些思想又指导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过程活动与探究的内容: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各组从有关媒体中收集古今中外人类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各种说法、观念或典型事例,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将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结果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现代文明的信息社会答案:B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答案:C3.“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B.要保护生态平衡C.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要考虑区域差异答案:C4.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何种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答案:B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 )A.地球上所有纬度都适合人类居住B.热带最适合人类居住C.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D.寒带最适合人类居住答案:C6.著名地理学家F·拉采尔是( )A.法国人B.德国人C.英国人D.美国人答案:B二、综合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材料二: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

不夏月(注:七月前),毋……毒鱼鳖,置井罔(网),到七月而纵之。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材料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四: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后汉书·王莽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2)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

(4)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阐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际行动。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已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它们。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

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周礼·地官》规定大司徒的职责是,除掌管天下舆图与户籍外,还要“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就是说大司徒的工作职责包括,考察动植物的生态状况,分析其同当地居民的关系,并对山林川泽和鸟兽等动物加以保护,使之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状态,最终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管仲在齐国为相,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山林川泽的管理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形成了一整套保护思想。

他认为,山林川泽是“天财之所出”,是自然财富的产地。

政府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

“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就是说,不能很好地保护山林川泽的人,不配当国家的领导人。

管仲在总结前代帝王处置山林川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实行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政策。

他主张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

他认为,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

他说:“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体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认识。

他把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同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结合起来,成为富国强兵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

材料二中的秦国以法律规定,实施了材料一的思想。

(2)秦王朝重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发展。

《田律》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之一,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捉动物(直译:不得毒鱼鳖、设井网、捕野兽;百姓家犬入禁猎区追捕野兽就捕杀)。

(3)因发展经济而放松对山林河泽的保护;人口增加,导致过度垦殖;水利失修。

(4)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以法律的形式列入治国方针,但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原因,没有很好地坚持,制度和观念只有内化成民众需要,才能切实保护环境我们必须重视吸取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