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第4章:创造实践篇
第1篇创造学导论
第3章 创造力概述
u u u u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创造力辨析 创造力开发 创造力测评
3.1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1、创造力的涵义
创造力是指创造者的创造能力,是创造者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 现出的取得创造成果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 构成因素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 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 毅力等。日本创造学家进藤隆夫等人提出创造力是由活力、扩力、结 力及个性等4个要素构成。
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3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涵义和性质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
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 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性质: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
主编:姚凤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 容 提 要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二篇 创造性思维
第三篇 创造技法 第四篇 创造实践篇 第五篇 创造型人才开发篇 第六篇 创造性经营
第1章 创造学导论
•▲创造及相关概念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创造学概述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 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创造学第4章演示文稿
• 点评:显然,坦克就是履带拖拉机与枪炮的组合。
组合法的分类
• 常用的组合法有:
1.同类组合 2.材料组合
3.原件组合 7.重组组合
9.形态分析法
4.方法组合 8.综合
10.信息交合法
5.技术原理与手段组合 6.现象组合
1. 同类组合
• 同类组合:将若干相同或相近事物的组合, 又称同物组合。
• 组合目的:在保持事物原有功能或原有意 义的前提下,通过数量的增加来弥补功能 的不足或产生新的功能。
重组组合
• 重组组合能引起事物属性的变化。 例如,在电影剪辑技术中,如果把镜头的次序改 变,很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请看以下三个镜头: ①一个人在笑;②枪口对准了他;③他一脸恐惧 按上述顺序放映,观众看到的将是一个懦夫 的形象。 如果将三个镜头重组,按照②、③、①的顺 序放映,观众得到却是有人在开一场玩笑的印象。 如果按照③、②、①的顺序重组,观众看到 的将是一个面对枪口哈哈大笑的勇士。
【案例】个人电脑组合成超级计算机
•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数 十亿次乃至成百上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越来越显 示巨大的威力,特别是气象预报、股市行情预测 等。但是,超级计算机价格十分昂贵。
• 日本科学家北野红明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利用同 物组合法把33台个人电脑连接起来,使用美国阿 尔贡国家实验室开发的并行计算用的操作系统, 构成运算能力可与超级计算机相匹敌的廉价超级 并行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68亿次。
• 在一定意义上,组合就是创造。
【案例】记者发明了坦克
• 20世纪初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名叫斯文顿的英国 记者随军去前线采访。他亲眼看见英法联军向德军的阵地 发动攻击时,牢牢守着阵地的德国士兵用密集的排枪将进 攻的英法士兵成片地扫倒。斯文顿非常痛心。他清醒看到, 肉体是挡不住子弹的。冥思苦想之后,他向指挥官们建议 用铁皮将“福斯特公司”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包装”起 来,留出适当的枪眼让士兵射击,然后让士兵们乘坐它冲 向敌军。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履带式拖拉机穿上盔甲之 后径直冲向敌人,英法士兵的伤亡大大减少。德国人望车 披靡,兵败如山倒,坦克为英法联军战胜德军立下汗马功 劳,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影响的发明。
《创造学》第4章:创造实践篇.ppt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涵义评价标准
一、合理化建议的概念
所谓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 方面的办法和措施。”具本地讲,就是职工根据某项事物合理化的需要, 用意见或建议的形式表现出来,向单位提出的改进方案、方法等方面的 建议。
二、技术改进的概念和原则
(一)技术改进的含义和内容 (二)技术改进的原则
3、科学发现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科学发现史表明,科学发现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个 时间,某一个空间,某一个地点的单一事件。 爱因斯坦说:“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取得成功这是 不公平的。”没有前人无数次的失败,就没有后人的一 朝成功。
三、怎样从事科学发现
1、要选准研究的方向,确定合适的课题
科学发现的课题主要有以下来源: (1)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2)科学园地中有哪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3)已有理论、传统观点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 (4)书本上记载过什么难题? (5)研究工作中是否发现有反常现象?
三、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评价标准和内容
(1)现有事物的缺点或不足 (2)改进和完善的具体方案和方法; (3)实施方案的条件及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的; (5)改进前后的经济效益分析对比等。
四、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的相关活动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基本程序和活动艺术
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基本程序 •1基本程序 2、运用步骤
二、技术发明一般过程
1、选择发明课题
选择技术发明课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需求是发明之母。 (2)要选择与自己的已有知识、条件、能力相适应的课题。 (3)选题要有科学性。
2、构思技术方案
(1)、要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避免重复,防止“撞车”。 (2)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创造技法进行构思,甚至需要创造新的 技法来帮助构思。构思的方案越多越好。 (3)长期酝酿的间隙可能产生灵感,要善于捕捉灵感。 (4)。要有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忘我地追求,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
《创造学》课程说明
霖,闻学术似雨露,甚至有人说,到大学就是为领悟学术、获取知识
而来。然而,殊不知,还有比知识更重要东西,这就是创造力。
创造力产生于我们的思维,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孪生姊妹。爱因斯
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 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劳厄说:“重要 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创造学》课程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
王云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21世纪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意 识、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我校党委书记伍世安同志在北京参加十
六大时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没有创新,就是一潭死水;没有创新,
就将永远停滞不前。江西财大需要创新的老师,需要创新的学生,我
⒊教学要求: ⑴在讲述过程中,提出大量问题使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对学生 解答的分析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⑵在学生学习前与学习后进行这十大创造思维能力测量,以分析 学生这一素质提高的程度。 ⑶讲解思维定势及它的作用,进行心理及思维定势控制的练习。 第六章 创造概述(4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创造工程的含义及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理解十大创造原理的实质。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工程的含义 ⑵创造原理 ⑶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⒊教学要求: 重点讲述十大创造原理。在教学中多用案例分析创造发明的过程 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十大创造技法训练(8学时) ⒈教学目的:
《习惯性思维的突破与驾驭》等多篇有关思维训练的文章,特别对习
惯性思维的形成与突破有所研究,从1999年开始一直从事逻辑学教 学,并把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穿插于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
第四章创造原理及技法103PPT课件
成了防潮盒。 ➢ 汤勺的另一半冲上几个小孔就成了多功能
的勺了。
3
§4-1 创造工程的含义
• 一、创造工程 把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原理
系统地、全面地应用到人们的创造活动中而 形成的学科,即可称为创造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是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
逆反、方向逆反和大小逆反等。
22
22
三 逆反创造原理
• 原理逆反 将事物的基本原理,如机械的工作原理、自然现象规
律、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等有意识地颠倒过来,往往会产 生新的原理、新的方法、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而导致创造。 • 例如:自动扶梯(人不动,楼梯在动)
地铁中电影(人动,胶片不动)
23
23
三 逆反创造原理
• ①同类组合 • ②异类组合 • ③主体附加 • ④重组组合
11
① 同类组合
• 又叫同类自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近 于相同事物的简单叠合。
• 在同类组合中,参与组合的对象与组合后相比, 其基本性能和基本结构一般没有什么变化。
• 同类组合是在保持事物原有功能或原有意义的前 提下,通过数量的增加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求 取新的功能。
• 在主体附加创造中,主体事物的性能基本上保持 不变,附加物只是对主体起补充、完善或充分利 用主体功能的作用。
16
④ 重组组合
• 是指在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分解原来的事物 或组合,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
• 重组组合通过改变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 互位置来改变其相互关系,从而优化事物的性能, 它是在同一事物上施行的,一般并不增加新的内 容。
4
二、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及其相互关系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第1篇:基础概念篇精品名师资料
创造主体的基本范围:国家 团体
个人
客体:即指创造对象。创造对象是创造主体的创造行为所涉及的目
标,它的具体化就是创造课题。
2.2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创造精神的涵义和作用
涵义: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
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系列的概念来使用”。①而创造精神 也主要是指创造者的创造意识。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第2章 创造的基本要素
u u u
创造的主体和客体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创造环境
2.1 创造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谁去进行创造。因此,创造主体也称创造者,它一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创造的特点 1)创新性 2)普遍性 艰巨性 8)实践性 3)永恒性 4)超前性 5)社会性 6)求异性 7)
相关概念 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 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 类。 发明: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 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创新: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l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 根据韦代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涵义为:引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
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3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涵义和性质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报告
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学习创造力方法,技巧,理论,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实际问题,想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或者方案。同时学会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尽快找到创造学的方法、门路,争取在最短时间里做出最好的效果。
(2)多向思维:从不同的方向对一个事物进行思考,更注意从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去思考。数学中的“三点找圆心法”,就是从三个角度去探试。古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就更多一些。这样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他人不曾发现的规律。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就是在对事物用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后,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二、举例说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
(3)换元思维:根据事物多种构成因素的特点,变换其中某一要素,以打开新思路与新途径。在自然科学领域,一项科学实验,常常变换不同的材料和数据反复进行。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方式的应用也是很普遍的。如文学创作中人物、情节、语句的变换,管理中的人员调整。
(4)转向思维:思维在一个方向停滞时,及时转换到另一个方向。大画家达·芬奇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观察人物、景物和事物时,就善于从一个角度不停地转向另一个角度,对创作对象、题材的理解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从而最终抓住了创作对象的本质,创作出了一幅幅传世之作。还有一些人在探索过程中,“旱路不通走水路”,在此专业研究未达到预期效果时,转向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今的学科发展日益呈现出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性学科层出不穷,跨学科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
创造学第4章:创造实践篇
(1)收集资料的顺序应当采用“倒查法”,即先现在后过去,以 现在的为主。 (2)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在多次转 载中出现差错。 (3)要收集不同观点的资料,以便全面分析。 (4)对资料要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阅。尽量利用计算机整理。
3、细心加工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从中找出核心问题来研究
由于专利制度对科技发展的特殊作用,实行专利制度国家和地区 不断增多:1873年22个,1900年45个,1925年73个,1959年95个, 1973年120个,1988年160个。也就是说,当中国实行专利制度时, 全世界大约已有150个国家实行专利制度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拥有4000多万件专利(其中绝大部分已经 失效),每年约以120万件的速度增长。以1984年为例,全世界 申请专利111万件,日本占44%,前苏联占13%,美国10%,西德 占7%,英国3%,其他国家和地区占23%。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80%以上的专利技术贸易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
(3)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所需文件。包括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一 式两份、外观设计图或照片一式两份、要求保护色彩的应提交彩色 和黑白的图或照片各两份、外观设计简要说明一式两份,要求减缓 各种专利费用的可同时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两份。,
四、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1、撰写专利申请文件应注意的事项
(1)专利申请文件必须按专利局统一印制的规格,申请文件一式两 份(正副本各一份),允许使用复印件,但申请人或代理人签章不得 复印填写。 (2)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必须打印或铅印,其他表格 可以用笔填写。打印或铅印的文件应字迹清晰,版心应严格按左侧和 上部各留25毫米空白,右侧和底部各留15毫米空白的要求。手写的文 件,必须使用不褪色的黑色墨水,最好用仿宋体,字迹清楚,不能涂 改。 (3)全部表格都必须用中文填写,不能用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 外国人名、地名若无统一译文时,应注明原文。
《创造学》课程教学大纲
《创造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200字)《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教育、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创造、创新活动的特点、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
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的创造、创新活动的研究, 掌握创造、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并以此有效地促进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 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选修课, 是为设计类专业打基础的重要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应用, 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创造与创新的能力, 并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运用到专业设计之中, 从而具有工业设计师的基本创新素养。
(提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用掌握、理解、了解、具有等动词表达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 其中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应分别不少于5个方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讲解创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创造过程及基本规律, 通过讲授创造性思维方法与创造技法并结合课程相关训练从而达到掌握创新思维习惯的目标。
(了解或理解某种现象发生或产品的生产过程, 掌握思维、观查、测量、分析、研究、检验、评估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设计实际创新案例, 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关注社会责任感。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 激发创新欲望, 树立创新意识, 开发创新潜能, 提高创新素质, 掌握创造创新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以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要求。
(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 职业道德的教育)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专业课选修, 先修课程为设计基础等相关基础课程, 以一定的设计思维为基础, 对设计活动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介绍《创造学思想录》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解释创造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 创造与创新的概念解释创造和创新的含义。
探讨创造与创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3 创造力的培养讨论如何培养个人的创造力。
分享一些提高创造力的小技巧和练习。
第二章:创造学理论2.1 头脑风暴介绍头脑风暴的概念和原理。
练习头脑风暴技巧,以产生创意和想法。
2.2 SCAMPER技巧介绍SCAMPER技巧(Substitute, Combine, Adapt, Modify,PUT, Eliminate, Rearrange)的概念和应用。
使用SCAMPER技巧进行创意和问题解决。
2.3 TRIZ理论介绍TRIZ(理论推理创新区域)的概念和原则。
探讨TRIZ在问题解决和创新中的应用。
第三章:创意思维方法3.1 思维导图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练习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意思考和信息组织。
3.2 六顶思考帽介绍爱德华·德·波诺的六顶思考帽理论。
练习使用六顶思考帽进行团队讨论和决策。
3.3 设计思维介绍设计思维的概念和流程。
通过案例研究了解设计思维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四章:创造学案例分析4.1 苹果公司分析苹果公司的创造力和创新策略。
讨论苹果公司如何将创造力转化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
4.2 谷歌分析谷歌的创造力和创新文化。
探讨谷歌如何鼓励员工创新和提出新想法。
4.3 丰田分析丰田公司的创造力和持续改进哲学。
讨论丰田如何通过创造性和改进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创造力的实践与应用5.1 个人项目创意开发指导学生如何开发个人项目创意。
提供练习和工具,以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
5.2 团队创新挑战介绍团队合作进行创新挑战的概念。
提供一个团队创新挑战案例,让学生参与并解决问题。
5.3 创造力与职业发展讨论创造力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探索如何将创造力应用于不同职业领域。
第六章:创意思维技巧6.1 强制联系法介绍强制联系法的概念和应用。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创造学思想录》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强调创新思维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1.2 创新思维的定义解释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探讨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
1.3 创新思维的培养介绍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强调个人和团队在创新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2.1 创新思维的五个基本原则介绍创新思维的五个基本原则。
解释每个原则的重要性和应用。
2.2 原则一:好奇心强调好奇心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好奇心。
2.3 原则二:开放性解释开放性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培养开放性思维和接受新观念。
第三章:创新思维的技巧与策略3.1 创新思维的十个技巧介绍创新思维的十个技巧。
解释每个技巧的作用和应用。
3.2 技巧一:问题发现与定义强调问题发现与定义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发现和定义问题。
3.3 技巧二:思维导图解释思维导图在创新思维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制作和运用思维导图。
第四章:创新思维的实践与应用4.1 创新思维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创新思维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创新思维如何改善生活质量。
4.2 创新思维在企业中的应用解释创新思维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探讨企业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新和管理。
4.3 创新思维在社会中的应用强调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创新思维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第五章:创新思维的评估与反馈5.1 创新思维的评估方法介绍创新思维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解释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自我评估和团队评估。
5.2 创新思维的反馈与改进强调反馈在创新思维改进中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接受和利用反馈进行创新思维的改进。
第六章: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6.1 头脑风暴法介绍头脑风暴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探讨如何在团队中有效地进行头脑风暴。
6.2 六个思考帽子解释爱德华·德·波诺的“六个思考帽子”概念。
探讨如何在解决问题和创意思考时运用这一方法。
创造学思想录概要课件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
总结词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创新 性,寻求特殊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这一原理认为,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面对问题时,不 应局限于传统的解决方法,而应尝试新的、特殊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创新性思考,可以发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问 题的解决。
创造性人格原理
题。
激发灵感和创意
通过视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寻 找新的灵感和创意,并尝试将它们 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接受失败和挫折
创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 ,但它们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机会, 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05 创造学应用案例分析
产品创新案例
产品创新案例:苹果公司的iPhone
苹果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 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Phone。这 款产品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 还对音乐、电影、娱乐等多个行业产 生了深远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学特点
创造学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应用,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还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 学等。
创造学的重要性
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企业发展
创造学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 ,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技领域,推动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03 创造技法与实践
头脑风暴法
一种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来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它鼓励参 与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以寻求新的创意和解决 方案。
设问法
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
设问法是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它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 质,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设问法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潜伏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进行 创新思考。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第4篇:创造实践篇共31页文档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Hale Waihona Puke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第4篇: 创造实践篇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创造学原理》复习要点
创造学原理2012年6月目录第一篇基础概念篇 (1)第二篇创造性思维 (10)第三篇创造技法 (18)第四篇创造实践篇 (28)第五篇创造型人才开发篇 (39)第一篇基础概念篇一.学习内容1.创造学导论1.1 创造及相关概念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1.3 创造学概述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2.创造的基本要素2.1 创造主体和客体2.2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2.3 创造环境3.创造力概述3.1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3.2 创造力辨析3.3 创造力开发3.4 创造力测评二.学习目的1.创造学导论掌握创造和创造学涵义。
了解创造的特点、创造学的性质、创造学的发展历程2.创造的基本要素掌握创造主体、创造客体、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的内涵。
了解创造环境的相关内容3.创造力概述掌握创造力的泥涵义及构成。
了解创造力辨析、创造力开发、创造力测评的相关内容三. 自我测试(一)单选题1.二十世纪心理学对人类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发现了创造的(),有两个含义。
A.艰巨性B.个别性C.普遍性D.人为性2.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A.实现四个现代化B.增强自主创新能力C.进一步深化改革D.加快引进外资与技术3.一个人只有(),才能感到愉快、爱学习。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在讲课、演讲时应充分调动授众的左右脑同时使用。
A.左右脑同时并用B.使用左脑C.运用右脑D.左右脑都不用4.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创造动机。
创造学的研究表明,( )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启动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
A.外部名利B.奖金C.内在动机D.外在动力5.爱因斯坦认为,()比知识更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想象力在工作学习中是一种实在的因素。
A.想象力B.联想力C.判断力D.推理力6. 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的是()。
A. 探索B. 革新C. 创意D. 创作7. 中国创造学会是在哪一年正式成立的()。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课件
创造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起源
古代的创造思想散见于各种哲学、科学和艺术的著作中,但没有形成独
立的学科。
02 03
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学开始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崭露头角。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创造学已经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创造学将继续发展,并更加注重 跨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在创造过程中的运用
明确问题,找准方向 分析原因,寻求突破
• 问题解决理论强调在创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题, 确保创新努力的方向正确。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 质和背景,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
• 在明确问题后,问题解决理论鼓励分析问题的根本 原因,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通过挖掘问题的根 源,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挑战传统 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导向
创造学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 造原理和方法。
跨学科课程设置
打破学科壁垒,设置跨学科课 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 发创新灵感。
教育技术创新
利用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 育技术,推动创造学教育的个
性化和普及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 问题解决理论提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试 错法、类比法、逆向思维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 综合应用,以提高创造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TRIZ理论及其在创造发明中的实践
矛盾分析,找到创新点
• TRIZ理论强调通过矛盾分析找到创 新点。它认为创新是解决技术矛盾 的过程,通过识别、分析和解决矛 盾,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利申请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专利的一般原则
(1)请求原则。 (2)书面原则。 (3)先申请原则。 (4)优先权原则。 (5)单一性原则。
二、专利的一般条件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和实用这三个条件。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 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 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 专利申请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和显著的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创造或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重要性和条件 大学毕业生创业准备和创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创业素质测评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重要性和条件
一、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重要性 (一)大学毕业生创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毕业生创业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大学毕业生创业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
二、大学毕业生创业条件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的有利条件 1、市场环境 2、知识背景 3、创业激情 4、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大学生创业的不利条件 1、缺乏创业意识 2、缺乏创业的基本能力,尤其是非智力素质 3、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
3、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1)方案的筛选
(2)方案的试验。 4、样机(或样品)的制造
在试制样机前,必须合理确定其形状、大小和各种部件所在位置,并 画出设计图纸。试制时应按设计图纸和确定的工艺条件进行,不仅要 注意到内部零部件间的布局合理,不影响性能稳定,还要尽可能地使
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
u u u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涵义评价标准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基本程序和活动艺术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创造方法
2、详尽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1)收集资料的顺序应当采用“倒查法”,即先现在后过去,以 现在的为主。 (2)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在多次转 载中出现差错。 (3)要收集不同观点的资料,以便全面分析。 (4)对资料要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阅。尽量利用计算机整理。
3、细心加工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从中找出核心问题来研究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三)著作权
著作权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是用来保护表达或表现方式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我国受法律保护的作品, 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 技术等作品: ①文学作品;②口述作品;③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④ 美术、摄影作品;⑤电影、电视、录像作品;⑥工程设计、产品 设计图纸及其说明;⑦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⑧计算机软件; 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2、科学发现依赖于艰辛的探索
科学发现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创造者发现问题并确立课题之后,就开始了漫长而 艰辛的探索历程。这个历程包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出现 失败,修正假设,重新验证等许许多多阶段。 爱因斯坦经过10年的探索,才发表相对论。 门捷列夫经过了8年的探索。才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达尔文经历了40年的研究,才谨慎地描绘出人类进化的图景。 美国的一些年轻的科学家,为了研究非洲猩猩的生活规律,冒着生命危险到非洲的 原始森林进行长期的观察,探索和研究。
二、技术发明一般过程 1、选择发明课题
选择技术发明课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需求是发明之母。 (2)要选择与自己的已有知识、条件、能力相适应的课题。 (3)选题要有科学性。
2、构思技术方案
(1)、要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避免重复,防止“撞车”。 (2)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创造技法进行构思,甚至需要创造新的 技法来帮助构思。构思的方案越多越好。 (3)长期酝酿的间隙可能产生灵感,要善于捕捉灵感。 (4)。要有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忘我地追求,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
2、科学发现的层次
第一层次,发现科学事实。 第二层次,在发现一些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规律。。 第三层次,在归纳出一些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
3、科学发现的类型
科学发现可以分为预见型科学发现和偶然型科学发现。 例如,1900年,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站在当时数学研究前沿,提出了数学上 有巨大研究价值的未曾解决的23个问题,后来的数学家以此作为研究方向,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猜想,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数学分支。这属于预见 型发现。 偶然型科学发现是一种非预见性的科学活动。这种科学发现开始并不是根 据事先计划好的方案来进行的,而是创造者偶然观察到某种现象,抓住这 些现象最终导致科学发现的产生。例如,前面提到的青霉素的发现就是如 此。 当然,偶然型科学发现往往与机遇有关。但是,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 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事实上,哥伦布决不是第一个到过美洲的人, 牛顿更不是第一个看到苹果落地的人,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前几 十年,有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世界上各大陆之间在形态上的吻合关系,但他 们均没有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二、科学发现的主要特点
1、科学发现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 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 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四、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三、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简介
从专利发展的历史看,全世界实行专利制度最早的国家为英国 (1624年),其次为法国(1791年)、美国(1796年)、荷兰 (1817年)、俄国(1870年)、德国(1879年)、日本(1885 年),他们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实行专利制度是1985年4月1日,比英国迟361年,比日本迟 100年。 由于专利制度对科技发展的特殊作用,实行专利制度国家和地区 不断增多:1873年22个,1900年45个,1925年73个,1959年95个, 1973年120个,1988年160个。也就是说,当中国实行专利制度时, 全世界大约已有150个国家实行专利制度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拥有4000多万件专利(其中绝大部分已经 失效),每年约以120万件的速度增长。以1984年为例,全世界 申请专利111万件,日本占44%,前苏联占13%,美国10%,西德 占7%,英国3%,其他国家和地区占23%。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80%以上的专利技术贸易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
三、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评价标准和内容
(1)现有事物的缺点或不足 (2)改进和完善的具体方案和方法; (3)实施方案的条件及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的; (5)改进前后的经济效益分析对比等。
四、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的相关活动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基本程序和活动艺术
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基本程序 •1基本程序 2、运用步骤
4、大胆提出假设 所谓提出假设就是根据有限的的事实推断出事物的普 遍规律。 5、认真验证假设 6、科学地总结结论
技术发明 一、技术发明及其分类
从第一篇第一章中已经知道,技术发明是利用自然规律研制出新 的事物或新的方法。 按成果的形态分类,可分为产品型发明和方法型发明两大类。 从发明的技术演变过程来分类,有首创发明与改进型发明之分。
(二)商标权
商标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商品商标指用来将一个企业的商品与其 他企业的商品区别开来的看得见的标志;服务商标指用来将一个企业的 服务与其他企业的服务区别开来的看得见的标志。 商标的组成可以是任意或想象出来的名称、姓名、假名、地理名称、 口号、图案、浮雕、字母、数字、标签、封皮、标志、印刷字、印花、 印戳、花饰、织边、滚边、缘饰颜色的结合或排列及商品形状或容器。 通常,商标专用权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注册而取得的,法 律还规定了不能注册的情况。
大学毕业生创业准备和创业能力
一、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知识准备 (一)专业知识的准备 (二)非专业知识的准备 (三)商业知识的准备 (四)法律知识的准备 1、知识产权的保护 2、工商汪册登记 3、税收法律 4、经济法律
二、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
(一)开拓创新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大学毕业生创业素质测评 一、企业家的素质与类型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涵义评价标准 一、合理化建议的概念
所谓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 方面的办法和措施。”具本地讲,就是职工根据某项事物合理化的需要, 用意见或建议的形式表现出来,向单位提出的改进方案、方法等方面的 建议。
二、技术改进的概念和原则
(一)技术改进的含义和内容 (二)技术改进的原则
21世界的企业家必须树立新型企业家的概念,即要有新的观念、 新的决策方法,并善于利用资本市场。 还有人对企业家的典型特征时行研究,归结出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个人奋斗型 (二)专家管理型 (三)专家集成型 (四)超级销售型
二、创业素质测验
创造成果保护及专利权
u 创造成果的保护 u 申请专利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申请专利需要递交的文件
(1)申请发明专利所需要文件。包括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 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有附图的可同时提交说明书附图和摘要 附图,以上文件要求一式两份。要求减缓各种专利费用的可同时提 交费用减缓请求书两份。 (2)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所需文件。包括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说 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以上文件要求一式两份。要求减缓 各种专利费用的可同时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两份。 (3)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所需文件。包括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一 式两份、外观设计图或照片一式两份、要求保护色彩的应提交彩色 和黑白的图或照片各两份、外观设计简要说明一式两份,要求减缓 各种专利费用的可同时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两份。,
3、科学发现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科学发现史表明,科学发现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个 时间,某一个空间,某一个地点的单一事件。 爱因斯坦说:“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取得成功这是 不公平的。”没有前人无数次的失败,就没有后人的一 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