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合集下载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们要生活,首先就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 其次,实践活动决定着不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地位和 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成员的地位
被还渐地确定下来,使其在不同地位上发生不同的关系,
起不相同的作用。 最后,科学实验实践。能有力地帮助人们提高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是促进人们更加有效的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 手段,也是一项推动社会发展的甚为重要的社会实践。
(四)实践也决定着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实践决定人脑的形成。意识是高度发展起来 的人脑的机能,但人脑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其次,实践决定着意识的发展。实践既是物与物的交 换活动,又是精神与物质的交错点。
再次,实践也决定耸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其它意
识形态。决定着宗教、道德、科学、艺术以及国家、法的 观念等。 最后,意识的反作用也是受实践制约的。实践是能动 的,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综上所述,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把人类同动物
界区别开来,又是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是实 践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的意识活动。因此,只有把实践当成 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发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正关 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最终找到历史前进的动 力和社会运动的规律。
三、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6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 219页。

第三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习题集

第三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习题集

第二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答案:C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

A.客观性

B.矛盾性

C.实践性

D.社会性

答案:C

3.劳动作为一个具体的过程,它是()。

A.劳动的一般性质与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C.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活动的过程

D.人们在生产中分工协作的过程

答案:A

4.以下不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理论实践

B.科学实验的实践

C.物质生产的实践

D.阶级斗争的实践

答案:A

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播种小麦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思考

答案:A

6.实践是()。

A.纯主观的思想活动

B.客观精神的外化活动

C.人应付环境的生物性活动

D.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答案:D

7.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D.生产实践

答案:D

8、关于实践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A、唯心论者都轻视实践

B、唯物论者都重视实践

C、马克思主义者最早提出实践的概念

D、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答案:D

9.在类人猿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合群生活,群体组织程度高

C.森林面积减少

D.劳动

答案:D

10.标志着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2017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2017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2017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来源:智阅网

2017考研已经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政治作为考研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最后这一段时间有效复习也显得至关重要。今天我们特为大家整理了2017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以供大家参考。

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的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又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但是,人类世界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在人类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是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因此,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它义对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建构—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认识论和历史观意义,已为众人所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见解也为众多的学者所认同。然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则仍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上。

一、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而实践则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客观世界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并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外部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其自身,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生理)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理。主观世界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广延性、伸张性,即意识、思维空间体现在意识、思维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所具有的智慧、思维能力大小强弱的幅度、界限,它所能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思维容量域。

【初中政治】初中政治知识点:劳动创造世界

【初中政治】初中政治知识点:劳动创造世界

【初中政治】初中政治知识点:劳动创造世界

劳动的含义: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劳动创造财富,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在当今时代,创造性劳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劳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有重要意义:

①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

②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①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

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

②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③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而且与个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

密相关。

④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

⑤通过劳动,我们不但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

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新型劳动者的含义

(特点或素质):

①善于学习新知识;

②掌握新技术;

③创新能力强。

“劳动有分工不同,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①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

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

②不论何种劳动,都值得我们尊敬。无论何种劳动者,都是平等的劳动者。

③凡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只要他们的劳动对社会有益,就都是光荣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为什么要珍惜劳动成果

:(辨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了。)

第4章 实践与世界

第4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 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把 “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
•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的主观精神 的活动。 • 如,中国儒家学派中唯心主义者把“修 身”“养气”“静坐”等说成是实践。中国明 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 他所谓“知”和“行”就是认识和实践,他说 “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这就把“行”等 同于“知”,把“实践”完全看成是主观精神 的活动。
• 在词义上,实践指实行、履行,指的是人们改造 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 传统哲学对“实践”范畴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 德谟克利特认为,美德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 而且与完成事业的技术能力和熟练程度相联系。 • 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将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和 教诲、劝勉我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人,照我的方式 对他说: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 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 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 羞耻吗?”
第一,客观物质性。 • 首先,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人 们要能动进行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 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 其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活动是作为 一种物质力量的主体人,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于 客体;从而使客体发生变化或者是为客体发生 变化所作的必要探索和准备性的活动。再次,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 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 形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 而物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
3
a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一、意识的起源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 而且也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 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 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
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就是 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 存,这种本能不能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 然的世界中生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 成部分。
北极熊
原始人生活场景
21
珠海概况
a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
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了人类 社会,才会有人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 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种群, 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 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 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 的。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 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区别仅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2、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

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历史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从用兽皮保暖到布衣棉被,从野人到识字有道德知廉耻的文明人,这些的根本原因和奥秘所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通过物质生产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等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实践,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96页)与动物不同,人类具有理性的思维,人类自觉地、能动的改造世界。动物的生产仅仅是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按照不同动物的特定的方式来“生产”,而只有人才具有无限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社会陈旧生产方式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自然科学的 “三大发现”施来登、施旺细胞学说(1838,1839)焦耳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2-1845)达尔文进化论(1859)1、意识的能动作用①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世界,同时又创造了原来自在世界中没有的属人世界。因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的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含义

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过程,又包括这个过程创造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即两者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共同构成“外部世界”或“物质世界”即客观世界。

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立统一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所谓异质性即二者是不同性质的存在。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本身因有的运动规律,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自身(生产方式)而主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脑。

第二、主观世界的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但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具有“由已性”的基本特征。由乙性也就是主观性的一种表现。它可以使人们在心意之间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出现背离、纪想、错误、歪曲、超前的现象,这就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财客观世界具有的不完全同步性。

(马哲)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马哲)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 作用于客体 (1)手段的特点——人的身内器官功能和 身外自然力的统一 (2)手段是过去活动的产物,是未来活动 的前提 (3)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 A、主体否定客体的现成客观性 B、主体否定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 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 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结果——人的目的、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 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 (2)评价结果的内含 A、评价实践效果 B、评价实践效能 C、评价实践效率 (3)实践活动的继承性和选择性

(一)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
马哲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活动
以往哲学的成果
自身的发展
(二)实践的含义和结构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 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结构
实践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
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 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 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手段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的主体 (1)含义——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的人。 (2)主体的结构
A、能力结构——包含三种基本要素(人自身 的自然力;智力和智慧;情感和意志) B、社会结构——包含四种形式(个人主体、集 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

1 实践含义的发展过程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但是,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在欧洲哲学上,(1)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中,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康德的“实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2)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如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这就把生活、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

(3)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但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尽管他提出了实践、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但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

根据教材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过程中,我发现实践是贯穿始终的,而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劳动,比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等等。因此我个人认为理解好实践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必经之路。那么实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多数人的简单理解来看,实践就是做事。但是实践的理解是不是真的那么简单呢?很显然,如果仅仅把实践理解成为是做事的话,在生活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这就会导致人们有时难以理解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就会陷入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的苦恼中。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这也就是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支配,那么实践为什么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呢?如果用马克思对实践的定义来理解逻辑上显然是说不通的,毕竟用自身的定义去论证自身毕竟是不科学也是不可信的。以我个人的看法,我们不妨就大多数人理解的定义来论证,那就是实践就是做事。既然实践简单来说就是做事,那么何为做事,做事就有主体和客体了。主体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客体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平时有没有人说自己在做事然后这件事又是没有任何对象的呢?于是有人就会想了,我做白日梦啊,这总不是物质的吧?我个人觉得吧:第一、做白日梦本身就不是做事嘛,第二、即使是白日梦,那白日梦的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说,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而人的实践结果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认为对于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贴切的形容: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这就是实践结果一旦出现就没有办法改变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践的内涵是指

实践的内涵是指

实践的内涵是指

马哲认为,人以实践为本质而存在,人在实践活动中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既是人类对动物的传承,也是社会对自然的奠基。实践是指人们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特有的客观活动。这种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和规定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客观活动。

首先肯定了实践的对象性,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不同于动物被动适应自然的活动,人的实践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为人不仅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客观规律,而且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所用,使事物以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达到被人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是创造性的,它创造了按自然规律不可能产生的东西,或者说产生的概率几乎为零。在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来改造事物,把事物塑造成适合人们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

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

具有现实的实在性。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作者:徐跃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实践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实践的内在矛盾性集中体现在客观物质实在性和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之中。实践的这一矛盾,首先导致了人和自然的分化;而又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主观目的、工具、实践结果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使这个被分化的世界又重新统一起来。可以说,正是由于实践的介入,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由此,实践又被赋予了世界观意义。

关键词:实践;分化;统一;内在矛盾性;运行机制;世界观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37-04

实践是“为天地立心”的活动,即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建世界。之所以把天然统一的世界分化又统一,原因就在于,那个原本统一的天然世界是一个纯粹自在的自然界,它走的是自己的路,从来不会主动的理睬人或满足人的需要。人所需要的一切虽然最终来自于自然界,但又不是自然界直接赐予的,反过来说,自然提供的大量资料却大多数不是人所直接需要的。这是人和自然界之间最深刻的矛盾。正是这个内在矛盾性促使人去从事分化和统一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肯定实践是分化世界和统一世界相结合的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核心。

一、实践是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的统一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2]。”因此,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并不是动物式地对外在自然的单纯适应,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与自然界交互作用的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3]。”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中,人类既在创造自身的历史,同时也在塑造自然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既是社会与自然不断交互作用的途径,同时又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是人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