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合集下载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古以来就存在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类 人猿转化而来的。类人猿之所以能够转化为人,而其它 猿类没有成为人,这其间的根本原因和奥秘所在,就是 劳动实践。实践活动既创造了对象世界,又创造了人类
自身,人类既是自己劳动的主体,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
人以改造自然和谋取生活资料活动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 升出来,开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把人类同动物
界区别开来,又是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是实 践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的意识活动。因此,只有把实践当成 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发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正关 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最终找到历史前进的动 力和社会运动的规律。
三、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6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 219页。
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
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
二、问题的认识
(一)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
(二)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活动
(三)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实践也决定着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他是社会动物。社会是由人组
成的,社会只能是人的社会。但地球上的人类并不是亘
(四)实践也决定着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实践决定人脑的形成。意识是高度发展起来 的人脑的机能,但人脑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其次,实践决定着意识的发展。实践既是物与物的交 换活动,又是精神与物质的交错点。
再次,实践也决定耸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其它意

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

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

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实践改造自然,不但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的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又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但是,人类世界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

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在人类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

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

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是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不但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持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有,而实践本身就在持续的变化发展之中。

所以,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持续生成、持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它义对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有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持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建构—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2017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2017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2017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来源:智阅网2017考研已经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政治作为考研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最后这一段时间有效复习也显得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特为大家整理了2017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考点——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以供大家参考。

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的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又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但是,人类世界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

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在人类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

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

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是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因此,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它义对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建构—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

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2)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最终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力量;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第二,真理的发展要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第三,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与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适合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3)从它的主要内容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社会陈旧生产方式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22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 的生存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为有生命的存 在物,他们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 前者是依靠社会实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 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 的生存方式。
23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二、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工人们在工作
空客设计平台
16
首先是客观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 动、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 的活动。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 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
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 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 的活动。
1

第一个阶段是从非生命物的

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

感应性。

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直接 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活动。
第三个阶段是从高等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活动到人类的意识活动。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 同: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 再次是反映内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为 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使人的行为 具有目的性、计
划性和创造性;
9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功能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 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 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 识能动性的观点。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世界,同时又创造了原来自在世界中没有的属人世界。

因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的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含义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既包括意识活动过程,又包括这个过程创造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即两者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共同构成“外部世界”或“物质世界”即客观世界。

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立统一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即二者是不同性质的存在。

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本身因有的运动规律,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自身(生产方式)而主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脑。

第二、主观世界的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

但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具有“由已性”的基本特征。

由乙性也就是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它可以使人们在心意之间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出现背离、纪想、错误、歪曲、超前的现象,这就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财客观世界具有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首先,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是同构的,所谓同谓,是指二者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

客观世界中具有什么要素与结构,相应地反映到主观世界中也就形成了这种要素和结构的观念形态,客观世界中有自然界,主观世界里就有自然科学,客观世界中有人类社会主观世界中就有社会科学;而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同要素和结果的反映。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1 实践含义的发展过程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但是,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在欧洲哲学上,(1)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中,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

康德的“实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2)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如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这就把生活、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3)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但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尽管他提出了实践、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但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因为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天,全世界的实践活动都停止了:不搞生产,不高科学,不去管理,那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停止了各类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了,此句话也放映出实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实践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及提供给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东西,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种实践活动一旦停止,人们的吃穿就得不到保证,温饱就得不到解决,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提发展.而且,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实践的内涵是指

实践的内涵是指

实践的内涵是指马哲认为,人以实践为本质而存在,人在实践活动中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既是人类对动物的传承,也是社会对自然的奠基。

实践是指人们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特有的客观活动。

这种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和规定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客观活动。

首先肯定了实践的对象性,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不同于动物被动适应自然的活动,人的实践具有自主性。

实践的自主性表现为人不仅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客观规律,而且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所用,使事物以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达到被人掌握和占有的目的。

同时,实践是创造性的,它创造了按自然规律不可能产生的东西,或者说产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在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来改造事物,把事物塑造成适合人们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主体意识。

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

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

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就在于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性地位或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力。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论文: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管理论文: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

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

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劳动创造世界的理解

劳动创造世界的理解

劳动创造世界的理解劳动对于世界的创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出各种物质财富和文化价值,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劳动是人类获取生活物质所必需的手段,通过劳动,人类创造出了食物、衣物、住房等物质资料,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求。

劳动者通过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制造工具等方式,不断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供给。

这些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次,劳动推动了科技和技术的进步。

劳动的实践不断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劳动,人类发现了火的利用、农业的种植、金属的冶炼等重大发明和创新,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带来了社会生活的便利和改善。

劳动者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智能化,推动了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此外,劳动创造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通过劳动,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智慧,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

劳动者通过艺术创作、手工艺品制作、文学作品创作等方式,不断创造和传承丰富多样的文化价值。

这些文化价值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也增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另外,劳动也培养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劳动者在实践中不断面对问题和挑战,通过积极思考和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劳动者通过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了各种技能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水平。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劳动是推动世界发展和进步的力量。

通过劳动,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劳动的重要性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劳动,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参观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劳动实践基地的活动。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伟大和劳动者的辛勤,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参观劳动实践基地,我首先参观了农田。

在那里,我看到了农民伯伯们辛勤耕作的情景。

他们头顶烈日,身披汗水,用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

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粮食丰收。

我想,如果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世界将变得一片荒芜。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工人们辛勤劳作的场面。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原材料加工成一件件精美的产品。

他们的汗水,见证了产品的诞生,也见证了我国工业的蓬勃发展。

正是他们的劳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成功的阶梯参观劳动实践基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幸福。

在农田里,农民伯伯们虽然辛苦,但当他们看到丰收的景象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工厂里,工人们虽然忙碌,但当他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产品时,心中充满了自豪。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因为劳动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通过劳动,我们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正如毛泽东所说:“劳动最光荣,不劳动者不得食。

”劳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成功的阶梯。

三、劳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劳动是传承文明的纽带参观劳动实践基地,让我深刻认识到劳动在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农田里,农民伯伯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了勤劳、善良、朴实的传统美德。

在工厂里,工人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工匠精神。

劳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为劳动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毅力。

通过劳动,我们能够学会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勇于创新。

劳动是传承文明的纽带,因为劳动能够让我们深刻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珍惜劳动成果,发扬劳动精神参观劳动实践基地,让我深刻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智慧生物,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探索和改造自然界,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明成果。

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一、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

自从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生产劳动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通过耕种、养殖等劳动方式,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劳动逐渐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二、交流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

交流活动使人类可以彼此沟通、交流信息和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组织。

从最早的口头交流,到文字的发明和运用,再到今天的电子通讯和社交网络,交流活动使人类社会更加紧密和有序。

通过交流活动,人类不断地吸纳和传播知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探索探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

人类始终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心和追求,通过探索和探险活动,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和发现新的知识。

探索探险活动不仅使人类了解了自身所在的地球,还使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从古代的世界航海,到现代的太空探测,人类的探索探险活动一直在不断演进,推动着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艺术创作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

艺术创作活动使人类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造出了无数美妙的艺术作品。

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艺术创作活动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还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运动健身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

人类通过运动和健身活动,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体能素质。

从最早的狩猎和战争到今天的各种体育竞技项目,运动健身活动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运动健身活动,人类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和文明进程。

实践的本质名词解释

实践的本质名词解释

实践的本质名词解释
实践的本质是指人类通过实际行动来探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

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亲身接触、感知客观事物,了解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其次,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

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更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人们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目的。

第三,实践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它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实践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实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同时,实践也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实现自我超越和进步。

总之,实践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实际行动来探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历史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人类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独立于自然界,自然界作为人的对立物而存在,人与人之外的自然在实践基础上构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内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构成了又—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人类实际上面对着两个层次的世界,一是自在世界,一是人化世界。

这两个世界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转化的。

自在(being-in-itself)世界具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世界。

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物质世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

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其次,它又是现实的人类世界尚未深入到的领域。

物质世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因而这部分世界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再次,它又是现实的人类世界的客观性的基础。

人化世界仅仅在形式上与自在世界不同,其基础仍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只不过这些过程受到人类实践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人化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人化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对自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程度,是由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式决定的。

实践使世界的自在和自为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马克思把实践及在实践基础上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的转化,看作是理解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客观物质性基础的根本问题,这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的产生地,又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线索。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合理地解决了社会的客观物质性及其基础,从哲学高度上回答了自然、社会、人类的统一性问题。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了属人的世界,即人化世界或人类(human)世界,它是指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化社会的统一体。

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一切变化都无人类活动的印迹。

论黑格尔的实践观

论黑格尔的实践观

论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类从虚无中创造出具有意义的现实的过程,是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他认为,实践不仅仅是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还包括人类的文化、教育、政治和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实践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黑格尔看来,实践和思维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都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同时,实践也需要思维的指导和支配,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和发挥最大的作用。

因此,实践和思想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黑格尔的实践观表明,实践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是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重塑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和个人性格塑造的过程。

实践是人类创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对现实的积极作为,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因此,实践应该被看作是人类认识论和哲学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的实践观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列斯 ·卢曼在社会学研究中,认为“双向互动”是社会现实和个人行为在通常情况下的特点,表明社会现实和个体行为是相互依赖的。

巴特新认为,实践是人类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理解的途径,是社会现实的动态创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黑格尔的实践观提醒我们,应该将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照应、相互协调,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需要重视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每个人的个性潜力,培养人们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重构社会和自我认知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此外,黑格尔的实践观也提醒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保护人类的主体性和尊严。

实践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福利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虚无或无意义的目的而存在的。

在实践中应该表现出人类的主人翁精神和人文关怀,尊重人类的权利和尊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本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本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

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

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

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

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

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

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