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地理科学专业科目二《中国经济地理》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二)83

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二)83

福师《经济地理学》拓展资源(二)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它方面的满足基础上确定的某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就任何经济活动,即使是相对专业化分工不太明显的农业种植业而言,也需要种子、肥料以及机械修理等厂商的支持与合作。

能够方便、低成本地得到上述厂商服务,有利于该农业种植业的布局与发展。

就制造业而言,就更比农业经济活动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

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后者对以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来竞争的行业尤其如此。

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有助于种种正式与非正式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共同设计和开发。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互补产品指的是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

如果一种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会引起另一产品的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升,这两种产品即为“互补产品”。

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

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互为互补产品,二者地理上相邻就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一地,可以造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从而使得为其服务的专业学校、专用工具厂、专业服务机构等的生存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配第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于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平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Z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笫二次和笫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

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产品只冇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

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六点:(1)生产要索(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4)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5)政府行为(6)机遇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门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Z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雹装备制造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覽装备制造业乂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经济地理期中考试复习大纲

经济地理期中考试复习大纲

经济地理期中考试复习大纲第一章地理学主题、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了解进现代经济地理学一些重要进展(环境决定论?杜能、韦泊)、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脉络、关于地理学中新经济地理的“文化专项、关系转向、制度转向”的认识。

第二章区分Primary 和Secondary Data、专题地图的地图类型、了解归纳、演绎以及验证方法(结合演绎和验证,并以例子来说明)第三章区位因子包括哪些?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举例说明)、举例说明能源对区位的影响、了解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转换模型(例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一些因素、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第四章市场潜力、霍特林的相互依存模型、帕兰德的市场区划分模型、廖什(Lösch)的空间结构第五章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产业环境第六章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概念、假设、论断、局限性等)、胡佛的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史密斯的收益空间(画图说明企业家、政府等对收益空间的影响)、举例阐述战略区位选择(环保部门、政府或竞争者)第七章企业组织扩张的原因、区分扩张的路径和规律、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区分公司组织结构、Humphrys模型第八章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垄断优势理论、寡头垄断理论、公司国际化过程论、小岛清边际产业论、折衷理论、横向投资和纵向投资、外资投资区位因素、跨国公司空间组织形式、区分生产链类型、跨国公司功能区位选择、理解国际生产一体化第九章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区分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区位论(公式推导、曲线绘制)、在图上分析因素变化对农作物空间格局的改变第十章服务业类型(消费者、生产者、公共服务)、零售业区位要素(市场、交通、竞争)、微观区位要素、零售业的集聚与等级结构、生产者服务业区位特点与要素、金融业空间集聚的解释。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历史学专业科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历史学专业科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历史学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考试大纲考试目的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属于中国通史的一部分。

其内容是叙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通过考试,考核学生系统地掌握建国以来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风俗等方面的历史内容,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正确地把握未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学习和掌握治国安邦的理论,坚定地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考核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过程,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试的教材选用: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高校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推荐的可供高校历史专业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全面科学地反映了建国50年来共和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对建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做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对5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做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

全书内容丰富和完整,文笔自然流畅,清新准确,是最为丰富和全面、并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国史。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三、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目的四、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方法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核目的:1、了解中共为建立共和国所做的艰苦努力和探索。

2,要认识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这两件大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及采取的措施;注意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

3,了解和认识建国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一、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主要任务二、全国大陆的统一三、加强各级人民政权的建设四、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五、建国初期的外交第二节抗美援朝和各项民主改革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策略方针的制定二、抗美援朝三、土地改革运动四、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三节国民经济恢复和文化建设的起步一、“三反”“五反”运动二、国民经济的恢复三、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思考题:名词解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土地改革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论述题:1、简述我国在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地理学》考试大纲
4.熟悉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把握当前中国区域规划的新进展。
(六)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区域影响
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求:
1. 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 2. 理解全球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3. 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够辩证分析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产业发展的影响。 4. 了解中国因应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成效。
2. 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地理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 发展的机制;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及其基本内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演进的过程与机理。
3. 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内涵;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机制;初步 把握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及实现途径。
4. 熟悉城市化概念、城市职能与分类标准;理解城市地关系;熟悉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城市 体系的特征。
2.主要产业部门的基本格局 (1)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与 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2)工业布局的条件与制约因素;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 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 (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
要求:
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产业结 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内涵。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8 年 6 月 11 日
内容: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条件等
2.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及人力资源、市场条件、区位、交通、民族、 文化、历史发展基础、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条件等

地理考试必修二考试提纲

地理考试必修二考试提纲

地理考试必修⼆考试提纲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住很多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觉得⾮常的不轻松。

地理考试必修⼆考试提纲有哪些呢?下⾯⼩编给⼤家分享⼀些地理考试必修⼆考试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地理考试必修⼆考试提纲⼀、农业区位因素1、⾃然因素(⽓候、⽔源、地形、⼟壤):改造——温室农业、梯⽥、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种植⾯积。

机械化:可以提⾼劳动⽣产率。

施⽤化肥、农药等:可以提⾼单位⾯积产量。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途可分为:⾃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农业(⽔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候:季风⽓候,夏季⾼温多⾬,⾬热同期,适合⽔稻⽣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三⾓洲,地势平坦,⼟壤肥沃,⼟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属劳动密集型农业)⼈⼝密集,劳动⼒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产规模⼩。

②单产⾼,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多,⾃给为主。

③机械化⽔平低。

原因:经济⽔平低,体⼒劳动为主。

④⽔利⼯程量⼤。

原因:季风⽓候,⽔旱灾害频繁发⽣。

⑤科技⽔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澳⼤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麦、⽟⽶(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产)。

(3)区位条件:①⾃然条件:地势平坦,⼟壤肥沃,⽔源充⾜,耕地⼴阔,地⼴⼈稀(⼤规模经营的可能)。

地理科学专业科目二《中国经济地理》

地理科学专业科目二《中国经济地理》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地理科学专业《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李振泉、杨万钟、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修订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二、考试目标1、知识目标:检验学员对中国生产布局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能力目标:测试学员应用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生产布局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检测学员能否用辨证的观点,客观地分析生产布局规律。

三、考试要点1、中国人地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地关系,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的启示;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

2、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水、气候、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的单要素评价和总体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战略。

3、中国人口中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中国人口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4、中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5、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6、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中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内涵;种植业、牧业生产现状、合理布局途径。

7、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中国工业生产布局的变化;煤炭、石油工业发展状况,发展方向;钢铁、机械、轻纺工业发展现状及合理布局。

8、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发展和布局的特点、发展战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特点,铁路运输发展与布局;中国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业发展特点及其发展战略。

9、中国的经济区划三个经济地带各自发展方向、任务及发展措施。

10、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区内经济地域差异与联系。

四、题型结构1、简答题:50%2、综合分析题:50%五、样卷例题1、简答题:中国人地关系发展对生产布局的启示。

2、综合分析题:阐述我国东部和西部生产布局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福建师范大学2002-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地理学)

福建师范大学2002-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地理学)

福建师范大学2002-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地理学)2002年《经济地理学》一、简答题1、库茨涅兹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2、高技术工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3、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4、航空运输的主要优缺点.二、论述题1、论述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2、中国在指导农业生产布局上为什么要强调因地制宜?请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予阐明.3、阐述经济区以及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4、何谓大城市经济圈?阐明大城市圈逐渐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主导模式的原因.2003年《经济地理学》一、简答题1、产业集聚是如何对经济活动区位起影响2、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3、何谓区位指向?简述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的通常表现形式.4、何谓区域分工?区域分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论述题1、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因素,其通过哪些方向对经济活动起影响?结合实例分别阐述2、如何正确看待韦伯工业区位论3、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应如何评价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4、农村工业化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中的重要组织过程,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2004年《经济地理学》一、简答1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区别.2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如何对经济活动起影响.3 何谓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的重要功能.4 何谓技术创新?简要说明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和结果.二、论述1 简述农业用地的杜能圈结构形成机制,简明如何正确看待杜能农业区位理论2 简述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理论选择特征,并结合实例论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3 何谓经济全球化?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你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解决好哪些问题?2005年《经济地理学》一、简答1 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简述经济地理学可为解决当前世界重大实际问题做出哪些贡献.2 简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现实意义3 简述区域合作应遵守的基本原则4 简析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二、论述1 举例论述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 你是否同意韦伯工业区位论存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请结合实例论述.3 现代服务业有哪些特征?请分析社会生产力发展、产业和就业结构演替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4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区域产业结构演替的两个机制.请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市场机制产生作用的途径和政府干预的主要体现.2006年《经济地理学》1 简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前提及其形成机制3 论述循环累计因果原理4 简述促进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得机制5 从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的角度简述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并结合实例论述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6 阐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并阐明如何看待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7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论述如何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有限的调度8 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为例,阐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其运行机制2007年《经济地理学》1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的前提以及构建步骤2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及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3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4 根据经济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简评“海峡经济区”的提法5 “农业生产布局要遵照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观点是否成立?请以中国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予论述6 你是否同意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阐明理由7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过程,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论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8 论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实例论述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对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2008年《经济地理学》1区位理论的内涵?并简述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主要区别?10分2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意义及存在的问题?15分3辨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10分4简述区域创新网路概念及其组成要素?15分5阐明农业生产布局为什么要执行“因地制宜”方针?以中国的某一区域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如何因地制宜布局25分6你是否认为韦伯工业区位论具有局限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25 分7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空间特点?25分8何谓空间相互作用?试举例论述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25分2009年《经济地理学》1 简述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 简述中心地理论主要内容及意义3 辨析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4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5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6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请结合实例分析7 请从4种理论视角解释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机制8 简述区域分工理论,并分析海峡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合理性与必要性2010年《经济地理学》一、简答题1现代服务业的特征2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3辨析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二、论述题1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及其对经济地理学乃至地理学的意义。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经济地理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地理差异,以及推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地貌。

中国的土地面积广阔,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经济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经济地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差异以及推动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中国经济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长文的骨架,它提供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经济地理的定义与重要性2.2 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3. 结论3.1 总结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2 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向读者展示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专升本地理考试大纲

专升本地理考试大纲

《地理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概述《地理学概论》考试内容由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三个部分构成。

1.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为主,包括自然环境形成背景,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以及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等。

2.中国地理包括全国性的自然环境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区域划分、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地理问题以及各综合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等。

3.世界地理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等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以及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和对外经济与社会联系问题等。

二、考试形式考试方式:闭卷、笔答。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较易试题约占50%中等试题约占30%较难试题约占20%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单选题约占20%填空题约占15%名词解释题约占15% 简答题约占30%读图填图题约占20%五、内容比例自然地理学约占40%中国地理约占30%世界地理约占30%六、参考教材1.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 (第2版),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伍光和、王乃昂等编著:《自然地理学》 (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世界地理》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刘德生等:《世界地理》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I 自然地理学(一)地球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目二《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目二《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参考教材
《政治经济学》,陈征顾问,李建平、李建建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考试要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商品与货币
3、资本的生产过程
4、资本的流通过程
5、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
6、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9、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1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消费
12、社会主义财政、金融与信用
13、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4、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5、提高开放经济水平
三、考试样卷及例题
1、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4)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2、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一般作用。

(2)试述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

四、考核说明

四、考核说明

《经济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课程考试的内容及基本要求经济地理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

根据教学计划,其考试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经济地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诸种要素和布局条件、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企业区位理论、企业增长战略、企业空间扩张规律、跨国公司不同组分区位选择、跨国投资对投资地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经济区划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等。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理论、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经济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新进展等暂不作考试要求。

第一章绪论1. 掌握经济地理学概念2. 了解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明确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了解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6. 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7. 理解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

8. 明了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1. 了解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异同。

2. 明确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定义。

3. 掌握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4. 掌握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5. 掌握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6. 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作为一个布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7. 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 掌握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等概念2. 了解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形成机制。

3. 客观地对杜能农业区位论意义进行评价。

4. 了解区位因子类型。

5. 了解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关键信息:1、考试范围2、考试内容3、能力要求4、题型分布5、分值比例1、考试范围11 地球与地图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12 地球的圈层结构113 地图三要素114 等高线地形图12 自然地理121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122 水循环123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124 地表形态的塑造125 植被与土壤126 自然灾害13 人文地理131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132 城乡空间结构与地域文化133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34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类型135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4 区域发展14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14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14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5 地理信息技术151 遥感(RS)152 全球定位系统(GPS)153 地理信息系统(GIS)154 数字地球2、考试内容21 必修模块211 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212 必修二:人文地理213 必修三:区域发展22 选择性必修模块221 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222 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223 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3、能力要求3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311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312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3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321 能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对题目作答322 能够选择和运用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解答问题3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331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332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3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341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342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4、题型分布41 选择题411 单项选择题412 组合选择题42 非选择题421 简答题422 论述题423 图表分析题424 案例分析题5、分值比例51 自然地理部分约占 30%52 人文地理部分约占 30%53 区域发展部分约占 20%54 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约占 10%55 综合应用部分约占 10%以上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协议旨在为考生提供清晰的考试指导,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1、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是:1)研究经济-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与规律的科学(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2)研究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 条件:指对全国或各个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有影响的条件和要素。

自然资源与条件、人口—劳动力、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

(2) 结构:指全国或各个经济区经济—产业部门的地区组合。

Eg.产业结构单一/多样化,产业间的关联性,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方向,竞争/互补等。

(3) 区域:加强和突出区域观念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贯穿始终的主线,具体包括:区域分布——区位、位置、范围(空间感)区域特点——经济地位、规模、类型、优势、产业结构现状、空间布局等区域差异——比较优势与劣势区域综合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4) 潜力:不仅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还要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发展的合理性,挖掘优化潜力。

(5) 方向:从全局、长远、宏观的角度,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具体途径,包括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3、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任务:(1)了解我国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为发展经济地理学服务;(3)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4、简述协调中国人地关系的目标与途径答:(一)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目标①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②资源的最大保护③稳定人口④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二)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途径①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②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

④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⑤要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

⑥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1.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发展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长期共荣,这也正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思想。

2.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人:“地”…-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组成。

“人地关系”,是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地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若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3.人口人口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特定区域一定时刻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群体的总和。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有生命的社会群体。

4.人口结构: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人口总体内部个各种属性的人口数鼠及其比例关系。

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结构5.性别比:指总人曰中男性人曰数量与女性人曰数量之比。

(每100名女性人曰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若性别比>100,则男性多于女性,反之,女多男少。

)6.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旦难以自我修夏的区域。

7.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国际标准化组织)8.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9.工业废渣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排放出的有?毒的、易燃的、有腐蚀性的、传染疾病的、有化学反应性的以及其他有害的固体废物10.产业结构:是指包括各个产业的构成、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

具体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1209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辅导

1209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辅导

《经济地理学》PPT文档第1章第1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学好经济地理学需要的相关知识:自然地理学经济学:还涉及部门经济学、政治地理学等技术学科:植物栽培学、工程学等相关的参考书1.《现代地理学》吴传钧、刘建一等,江苏教育出版社2.《经济地理学导论》胡兆量等,商务印书馆3.《经济地理学导论》刘甲金、肖志斌,新疆人民出版社4.《经济地理学导论》张维邦编5.《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主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6.《经济地理学基础》陈才主编7.《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陆大道8.《区位论原理》杨吾杨主编9.《行为地理学导论》,[美]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著,王兴中、郑国强、李贵才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0.《经济学》(第12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中国发展出版社1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北京大学出版社12.相关杂志:《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源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争议1. 欧美学者的看法2. 前苏联学者的看法①区域学派②部门统计学派3. 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①相关争议:配置、分布、布局争议;生产配置与生产力配置争议②主要观点(二)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理解1.经济活动内容(1)生产(2)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理论分析(3)经济活动2. 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经济地理学特性1.区域性1.1 区域性是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1.2 区域性是地理学存在的基础,也是经济地理学存在的基础1.3 区域性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地理学科结合成地理科学体系的纽带1.4 区域性是经济地理学与技术学科、经济学科区别的主要标志2. 综合性2.1 经济地理学边缘学科性质决定2.2 经济地理学区域性特点决定2.3 经济地理性的历史性与发展性三、作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1)生产的空间布局理论(2)增长极理论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1)世界人口问题(2)世界资源问题(3)世界环境问题(4)贫富差距问题3. 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二)经济地理学的任务1.传播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任务有助于提高人民对国情的认识传播世界经济地理知识,正确借鉴国外经验2.参加经济建设任务综合考察、经济区划、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农业区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等定级……四、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 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地生态学)、古地理学等2. 社会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村落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语言、民族、宗教、民俗)、人种地理学、疾病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名学、历史地理学等3.地理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学及地图学、统计数学及数量地理学、工程学及遥感等(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第1章第2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发展概述一、古代经济地理(20世纪前)(一)史志描述1.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仲《地员》:”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王充《论衡》:“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①《山海经》和《禹贡》②《管子》的经济地理思想《地员》《度地》《地数》《地图》③古代历史著作中有关经济地理的思想与资料《史记》中的河渠书、平淮书及货殖列传;《汉书》中的地理志;人物列传等;④地方志中有关经济地理资料⑤主要探险家和旅行家对域外经济地理的描述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唐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2.古代西方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①古希腊和罗马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古希腊诗人荷马、赫卡泰、柏拉图、斯特拉波②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伊本.卡尔敦③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二)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开始)–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商业地理手册》1889-1975年,再版到19版(三)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学科名称由来——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地理考察》–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二、西方近代经济地理的发展和主要思潮(一)环境论1. 地理环境决定论(1)基本观点(2)历史背景(3)主要代表人及作品孟德斯鸠、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等(4)评价2. 地缘政治学(1)基本观点(2)历史背景(3)主要代表人及作品拉采尔、麦金德、豪斯霍菲尔等(4)评价3. 人地相关论(1)基本观点(2)主要代表人及作品洪堡德、白兰士、白吕纳等(3)评价4. 人地协调论(二)区位论1.区位论概念2.区位论概念第1阶段: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826—1930)第2阶段:中心地理论至今3.区位论分类(三)行为与感应地理学1.概念2.发展过程3.研究内容3.1 决策者的行为3.2 被雇佣者的行为3.3 消费者的行为三、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1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概念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2.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2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两方面决定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3.不同的生产部门对土地的要求不同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 原材料因子的构成初级原料、加工原料2. 原材料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矿产资源分布直接影响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2)工业布局由近原料地转向临海型(3)现代经济活动通过中心组织原材料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临空型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 能源因子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2.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大量稳定的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影响——地理惯性2.金融资本的影响(1)融资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资本总是流向能充分获利的区域(3)风险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关键五、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劳动力特色2.劳动力素质3.劳动力成本4.劳动力移动第3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生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涵义•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是影响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作用与缺陷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具有经营自主性的企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2)在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2. 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1)进行社会资源配置(2)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4)按照效率的原则调节社会收入3.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1)市场调节功能的本身缺陷;(2)市场本身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3)市场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4)市场不能消除竞争中出现的垄断;(5)市场无法对公共产品进行有效调节;(6)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中的两级分化;(二)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1)降低生产初始成本;(2)提高劳动力经济2. 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三)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与内容差别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市场特性变化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五)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紫铜、通信系统等•产业集聚–产业间紧密合作–“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四、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政府购买本身形成庞大的市场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促见自由竞争环境形成;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区位;五、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经济活动性质不同以及采取的措施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不同;(2)各国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3)措施;2.环境影响与制约经济活动六、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地理可进入性2.经济可进入性3.制度可进入性4.社会可进入性第4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线的长与宽)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流量、流向)地域:区域有关交通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网络连接度:在一个网络内,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运动的容易程度,即网络交通运输效率,β=E/V网络通达度:通达指数:网络内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通路分散指数:网络系统总的通达程度和联系水平网络密度:单位面积内运输通路的总长度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一)交通运输费用的一般特点1.交通运费是运输重量与距离的函数;2.运费构成3.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及其比较(二)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2.线性运输费用的两种形式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三)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 航空港对产业布局的重要性2.机场产业:(1)机场业务关联产业(2)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产业第2章第5节区位理论(主要内容、结论与评价)一、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及中心思想1.背景2.中心思想: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
地理科学专业
《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李振泉、杨万钟、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修订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二、考试目标
1、知识目标:检验学员对中国生产布局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能力目标:测试学员应用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生产布局现象
的能力。

3、素质目标:检测学员能否用辨证的观点,客观地分析生产布局规律。

三、考试要点
1、中国人地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地关系,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的启示;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

2、中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水、气候、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的单要素评价和总体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战略。

3、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中国人口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4、中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5、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6、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中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内涵;种植业、牧业生产现状、合理布局途径。

7、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中国工业生产布局的变化;煤炭、石油工业发展状况,发展方向;钢铁、机械、轻纺工业发展现状及合理布局。

8、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发展和布局的特点、发展战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特点,铁路运输发展与布局;中国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业发展特点及其发展战略。

9、中国的经济区划
三个经济地带各自发展方向、任务及发展措施。

10、东北地区
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区内经济地域差异与联系。

四、题型结构
1、简答题:50%
2、综合分析题:50%
五、样卷例题
1、简答题:中国人地关系发展对生产布局的启示。

2、综合分析题:阐述我国东部和西部生产布局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