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速看!高校今年首批特殊招生计划公布
速看!高校今年首批特殊招生计划公布高校今年首批特殊招生计划公布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三校率先公布“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即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教育部自2020年在部分高校启动“强基计划”试点,今年进入第四年。
在刚过去的周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公布各自的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都是从4月30日开始报名。
3所高校“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与去年保持不变,都是聚焦本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
人大今年招收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3个专业;北航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工程力学、飞行器动力工程6个专业;北理工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工程力学、智能无人系统技术5个专业。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北航、北理工与多数试点高校一样,要求考生在本校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中只能选择一个专业填报志愿;人大要求考生在投放本省科类(或首选科目组)的招生专业范围内填报不超过3个专业志愿,并填写是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北航还要求报考该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从报考条件看,北航、北理工均明确两类考生可以申请报名:第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第二类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如北航要求第二类考生需荣获全国青少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全国决赛一、二等奖,全国青少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以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获奖名单公示网站公示的名单为准,并详细列出了各招生专业对应的报名条件。
从选拔程序看,3所高校都根据高考成绩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并要求考生在高考后参加本校自行组织的校考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3所高校的校考都有身体素质测试环节。
根据各自招生简章规定的折算方法计算出考生的综合成绩,高校将于7月初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公布录取结果,公示录取标准,办理录取手续。
强基计划与专项计划介绍
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介绍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招生规模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如下)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相关高校可向我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
我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了解高招新模式:强基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先在双一流建设A类36所高校试点。
目前全国已有35所高校发布招生简章,北京师范大学尚待发布。
了解高招新模式:强基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全部名单如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时间安排:(各学校或有些许差异)6月初高校发布招生简章5月网上报名阶段7月参加统一高考7月底高校确定入围名单8月初高校组织考核8月高校折算综合成绩并择优录取高校专项计划介绍:高校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不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
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流程及常见问题_强基计划报名
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流程及常见问题_强基计划报名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流程3月底至4月简章公布,网上报名6月考生参加统一高考高考后、7月4日前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高校确定考核名单并组织考核7月5日前高校折算综合成绩,择优录取2023年强基计划常见问题01、什么是强基计划?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02、强基计划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强基计划指导思想和原则是服务国家战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03、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有哪些?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高校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04、强基计划试点院校范围有哪些?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高校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
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05、强基计划报考流程3月底至4月,简章公布;网上报名。
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时间及流程_强基计划报名
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时间及流程_强基计划报名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时间及流程强基计划每年4月份开始报名,各高校的具体报名时间要关注高校或者阳光高考平台的官网发布时间。
强基计划是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计划,是教育部在2020年开始展开的招生改革工作,其目的是为了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切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1、3月底至4月:简章公布,网上报名2、6月:考生参加统一高考3、6月25日前: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4、6月26日前:高校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5、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6、7月5日前:高校折算综合成绩,择优录取2023强基计划需要什么条件目前,已有三批学生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了理想学府。
纵观强基计划近三年的招录情况,强基计划招生对于「综合素质优秀」及「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更加偏爱。
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也明确了两类招考对象的具体条件: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高考总成绩达到本科一批控制线及以上;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高中阶段在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任意科目中获得全国决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
报考强基计划之前需要了解哪些事情1、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强基计划招生规模综合考虑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3、强基计划录取方式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招生模式。
一是按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和考生志愿,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二是对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破格入围。
2020强基计划政策解析
对其他招考形势的影响
1、2020年实行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是否会取消? 2、强基计划对贫困地区实行的农村专项、高校专项有影响吗? 3、强基计划对2020年高考招生录取有没影响?不报考强基计划就上不了 好大学吗? 4、2020年北大博雅和清华领军是否会取消? 5、参加高校营的学生还有用吗?
五大竞赛的意义?
强基计划解析及高考策略
目录
一、“强基计划” 政策出台大背景 二、36所“强基计划”院校、专业特色 三、对其他招考形势的影响 四、五大竞赛的意义? 五、家长和考生如何应对和准备?
背景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光靠模仿,已经 不能支撑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了。迈入深水区, 能够长久提供源源不断向上动力的,唯有创新。 而创新的源泉,来自更加扎实的基础学科。无论 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 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 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 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 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
数学是学习一切科学的工具。代表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 物理是一切自然科学的起点。代表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科学,也是生物的基础。代表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是理解生命和我们人类自身的科学。代表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语文是理解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代表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历史是参考借鉴古往今来圣贤智慧的学问。代表院校:北京大学(世界史)、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中国史) 哲学则是统御所有学科、研究智慧本身的学问。代表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报考流程
3月底前 高校发布简章
2021年强基计划深度解读
2021年强基计划深度解读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以下从实施背景、从招生对象、招生专业、试点高校、招生方式、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几方面对强基计划政策逐层剖析。
1、实施背景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
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2、招生对象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意见》中对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有明确说明,即「综合素质优秀」及「基础学科拔尖」两种类型。
这种政策的变化是在“意料之中”的。
原自主招生的选拔方式打破传统高考的“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提供多一条出路,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虚假报名材料”等问题。
强基计划以综合素质优秀为主,学科特长为辅的设计显然更加合理。
3、招生专业(1)范围: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具体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新高考改革方案与强基院校名单
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简版第一批综合改革省市:上海、浙江启动时间:2014年,实施时间:2017年“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上海高考总成绩660分(语数外每门150分,3门选科每门70分);浙江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二批综合改革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时间:2017年,实施时间:2020年“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三批综合改革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启动时间:2018年,实施时间:2021年“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四批综合改革省市: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启动时间:2021年,实施时间:2024年“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五批综合改革省市: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启动时间:2022年,实施时间:2025年“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没进入新高考的省市:新疆、西藏、台湾、香港、澳门2022各地高考使用试卷情况1、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2、全国乙卷适用地区:陕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甘肃、安徽、江西、山西、河南;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3、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行命题。
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6个省是3+1+2模式的高考省份,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省份。
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何时发布,竞赛生和非竞赛生该如何择校?
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何时发布,竞赛生和非竞赛生该如何择校?2022年各院校强基计划报名时间汇总表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迟迟没有公布,但在4月4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招生宣讲中,透漏了2023政策的一些消息。
包含报考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竞赛生的重要性以及校测的侧重点等。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将继续采用“复交南”模式;将预留更多招生计划给破格生;考察也将更具有针对性。
综合评价招生包含地球科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强基、综评等特殊招生,竞赛生更容易通过考核。
可以看出,南大非常重视核心科目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尤其是高水平竞赛生,欢迎竞赛生积极报考。
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继续采用“复交南”模式变化:1、预留更多招生计划,用于第二类考生,也就是高中阶段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
希望这部分考生积极报考南大。
2、考察更具针对性,根据报考专业进行分类考核。
2023年综合评价招生政策1.招生专业:不同报考条件学科特长类:高中阶段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较高奖项的考生;学科兴趣类(南大优势学科):地球科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建筑与城乡规划等南京大学优势特色学科。
真正兴趣+坚定专业学习。
2.选拔方式:耐心等待简章公布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政策较往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预计在中旬之前公布,综合评价在月底公布。
欢迎报考。
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强基计划,采取6倍入围倍数,高考出分后确定入围名单,按照相应专业进行考核。
招生专业为哲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四个专业,考生可填报1—3个专业。
东南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简章还未公布,大家可以参考2022年招生简章。
2023年综合评价招生政策综合评价,今年会有简单的调整,专业上会有一些变化。
整体上录取模式还是和2022年一致。
高考之前需要确认志愿,根据校考成绩确认入选名单,最终按照综合成绩录取。
强基计划的解读讲解学习
强基计划的解读强基计划的解读什么是强基计划?1、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2、学校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目前是36 所,名单见文件)3、专业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4、时间3月底:公布招生简章4月:强基计划网上报名6月25日前:像高校提供高考成绩(不含加分)6月26日前:高校公布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
7月4日前:完成入围考生的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7月5日前: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5、成绩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6培养模式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本—硕一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36所顶尖高校今年或实行新招生模式1.传统模式全面取消。
这指的是以往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传统招生模式将全面取消。
2.开展强基计划。
2020年开展全新招生模式一一“强基计划”,即强化基础学科计划。
另外,新模式下的自主招生,仅36所一流高校(A类)有资格申请,且每位考生只能报考一所。
3.专业范围不再受限。
新模式下的名校招生将开放高校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其中重点面向以下几个领域方向:服务国家战略领域(芯片、软件、网络安全、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学校本身的优势专业,基础学科领域(数理化生),文史哲领域、数据软件统计领域。
从之前自主招生的90所高校,缩减到2020年的36所高校,教育部鼓励顶尖高校发展的意图非常明显。
不同高校之间差距更大,强者恒强。
这也意味着,女口果你想考入985高校,走自主招生这条路几乎是必须的。
另外,当前中国家长功利主义思想很重,很多学生希望进入金融等热门行业,但国家希望通过新自招来鼓励更多的优秀生源进入相对冷门、但对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的专业,如基础科学和微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强基计划解读
强基计划一、“强基计划”主要包含内容是那些?1.自2020年起,“自主招生”取消,开始进行“强基计划”招生。
2.“强基计划”试点的36所高校同时为“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
3.“强基计划”在考生进行报名后,依据学生当年的高考成绩来确定入围名单,由高校组织考核。
4.“强基计划”目前未设置招生人数上限门槛(“自主招生”有5%的人数比例门槛)。
5.“强基计划”最终成绩由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评价结果、综合素质评价等折合而成,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85%。
6.“强基计划”根据考生志愿,按照折合后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与“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政策不同。
7.“强基计划”相比于“自主招生”,给予了更多对于文科生(或偏文学生)的关注度。
8.“强基计划”选拔出来的人才采用定制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
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二、“强基计划”高校数量减少是否影响机会的数量?目前试点的36所高校名单如下: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注:排名顺序不分先后对于家长就会有疑问?学校数量少了那么多,是不是考上的机会就少了呢?其实并非如此。
熟悉之前“自主招生”的同学一定知道,自主招生是有人数上限的(即招生人数不能超过高校招生计划总人数的5%)。
而本次公布的“强基计划”并没有这一规定来限制人数上限。
虽说这一人数也势必会有一些限制,但由于对文科生的关注度增加,总的招生人数势必会多于原本的“自主招生”人数。
强基计划择校建议,学科实力、保研出路分析(川大、吉大、华师大、天大、华南理工、电科)
强基计划择校建议:学科实力、保研出路分析(川大/吉大/华师大/天大/华南理工/电科)目前,全部36所高校均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政策。
不同高校公布的政策大同小异,例如:1、仅开放基础学科专业,在择校不同学校的区别主要在学科实力和能给学生发展提供的资源(如保研率、学校声誉、学科交叉培养等)。
2、除清北外,绝大多数学校的强基计划招生人数在200人以下,仅占总招生计划的一小部分,裸考仍然占绝大部分。
3、高考前仅报名,在高考出分后按高考成绩排序,按计划数的3-4倍划定入围范围。
一些学校还额外规定的最低高考成绩要求。
4、仅竞赛金牌、银牌可破格入围,但除清北复交浙科及南大外,符合破格入围条件的学生将非常少。
以下我们将额外提示部分高校强基计划的注意点,供参考。
◆四川大学◆第一,川大强基计划开放的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基础医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哲学。
基础学科本身是川大的传统优势学科。
2017年,川大进入“双一流”名单,同时,川大的数学、化学、材料、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进入“一流”学科名单。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川大的口腔医学、中文、数学、化学、材料、化工、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亦名列前茅。
对于理科生来说,川大的数学、化学、生物本身实力不俗。
其中与化学、生物在学生培养、未来出路方面更密切的化工、材料专业亦是川大的传统优势学科。
工程力学专业隶属于建筑与环境学院,或与建筑、环境、土木、水利等专业也较多交叉,具体需参考培养方案的细则。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出路与生物更接近。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一样,是毕业后是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换言之是不能成为临床医生的。
对于文科生来说,川大的中文、史学专业的实力更强,也符合我们反复强调的人文专业选择强校的择校标准。
此处需要提醒的是古文字学方向对应中文系的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学等方向,均是非常偏学术研究的领域。
注意!2023强基计划释放3大新信号
注意!2023强基计划释放3大新信号2023强基计划释放3大新信号种种迹象表明,2023年强基计划可能有大动作,招生办法、招考流程可能都存在调整。
和思课教育一起来看看!01教育部发文,重点对强基面试提出新要求教育部发文要求,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试点工作。
各试点高校要深入总结近年强基计划工作情况,坚持试点工作定位,进一步优化招生程序,提高选拔质量。
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规范管理,严格选拔标准,着力选拔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要优化学校考核内容和形式,积极在面试中参考使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特长、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质等。
要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强基计划专业特点、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
要加强招生培养联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精心做好本硕博衔接等后续培养工作,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02参照往年,或有新院校加入复交南强基模式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去年联合开展强基计划招生新试点。
最大的变化是高校考核由高考出分后调整至出分前完成。
考核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组成。
对第一类考生,初试通过者才能进入复试。
复试按照考生报考专业所在专业组分类进行。
或许今年会有新学校加入进复交南模式。
03除基础学科外,或增加新型交叉与新工科专业从近两年强基专业变动情况来看,新增专业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且新增专业为院校的优势学科王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优质。
因此不难预见,未来国家一定会进一步加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容专业/院校将仍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以说基础学科≠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纯理科学科,基础学科可以是新型交叉学科!接下来思小课帮大家整理去年参加强基计划的高校名录及优势专业,提醒大家要提前做好学校定位,一起来看:强基计划试点高校2022年强基计划新增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试点高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新增至39所,具体名单和招生专业情况如下:各校王牌专业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工学第一名,管理学第一名,中国工学老大,实力超群,最新发布的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17位,居全国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大学。
专项计划和强基计划好吗_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专项计划和强基计划好吗_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强基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的区别强基计划招生重点为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对考生的成绩要求相对较高,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不低于85%。
1、高分层考生一方面,高校层次较高,2020年强基计划开放了36所高校进行试点招生,均在985、双一流高校范畴。
另一方面,强基计划对考生的高考成绩更看重,考生的高考成绩是不仅是入围强基计划校测的依据,而且要占最终录取成绩的85%及以上比例。
成绩优秀、目标较高的考生一定不能错过。
2、竞赛奖项较高的考生强基计划文件强调“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虽然目前强基计划简章尚未公布,但不排除高校拟定对于竞赛奖项较高的考生开出破格录取的条件。
家长和考生可保持关注,待高校公布简章后再做打算。
除以上类型的考生外,综合评价团队建议如中分层考生可关注强基计划的开放的相关专业,主要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强基计划文件公布的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业。
此类高校专业必然成为未来行业急需人才。
除此之外,考生可同时报考综合评价。
与强基计划不同,进行综合评价高校的层次跨度较大,考生可聚焦与自身水平差距不大的高校,通过额外的机会,走进。
高校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1、户籍要求户籍的要求是指户籍所在地,而非户口性质,报考考生须同时具备以下两项条件:(1)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2)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2、学籍要求(1)学籍在户籍所在县高中;(2)户籍所在县高中的学籍必须连续3年且实际就读。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附件1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1。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有哪些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有哪些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有哪些强基计划的招生重点,是聚焦高端芯片与网站、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序列号学校名称1 北京大学2 中国人民大学3 清华大学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 北京理工大学6 中国农业大学7 北京师范大学8 中央民族大学9 南开大学10 天津大学11 大连理工大学12 吉林大学13 哈尔滨工业大学14 复旦大学15 上海交通大学16 同济大学17 华东师范大学18 南京大学19 东南大学20 浙江大学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2 厦门大学23 山东大学24 中国海洋大学25 武汉大学26 华中科技大学27 中南大学28 中山大学29 华南理工大学30 四川大学31 重庆大学32 电子科技大学33 西安交通大学34 西北工业大学35 兰州大学36 国防科技大学37 湖南大学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9 东北大学强基计划的优点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强基计划是以成绩为核心的,学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学校的综合考核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按照比例整合成考生的最终成绩,其中考生的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这样高考分数比其他考生低几十分的也能得到同样的竞争机会。
更加的公平及公正强基计划看重的是高考成绩与综合成绩的结合,考生的奥赛证书只是作为破格录取的条件而已,最终还是以考生的分数为主,如果前面分数高的考生已经把录取名额占满了,那么即使拥有奥赛证书也是没有用的,并且科协还会公示获得强基计划的考生名单供录取学校查询。
教学质量会更加高参加强基计划招生的考生都会集中在一个班里面学习,高校会派出优质的师资队伍来给这个班的考生进行教学,保证了考生所获得的教学资源。
考生可以优先保研直博强基计划的目的就是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这些优秀的人才为祖国添砖加瓦,因此强基计划的考生都是可以优先保研直博。
关于志愿报考中的“211”、“985”、“双一流”和“强基计划”你全都懂么?
关于志愿报考中的“211”、“985”、“双一流”和“强基计划”你全都懂么?每逢志愿填报时,关于“211”、“985”和“双一流”院校都会困惑到部分考生和家长,尤其在去年又提出了“强基计划”,使大家更加的分不清楚了。
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就业,因此大家一定要耐下性子看完这篇介绍,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在下方提问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211工程”源自1991年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
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
”随后经过数年的筹备,在1995年11月,经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985工程”是指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提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于是在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随后,"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前后全国有39所大学分两批进入此项工程名单,国家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旨在在世纪之交开始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有了财政补贴,可见985大学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肯定是遥遥领先的。
在这一段时间,985和211在每年的志愿填报中都是热门,但是我们根据两个工程所划定的学校数量来看,初步可以判断“985”应该是从“211”里面选择的精中之精,因为要靠他们来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是指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是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总体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强基计划物理一本通的感悟
强基计划物理一本通的感悟1、什么是强基计划?高校强基计划主要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2、强基计划有哪些专业?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3、强基计划招生是从哪一年开始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是从2020年开始试点的。
4、强基计划有哪些高校招生?目前39所985高校,都有强基计划招生。
5、强基计划招生是在哪一个批次进行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是在最前面一个批次进行的(比提前批次还要早的一个批次)。
而且强基计划招生是不影响后面批次的招生录取的。
如果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录取了,就不再进行后面批次的录取;如果没有被录取则进行后面批次的正常录取,也就是无形之中多了一次录取机会。
6、高校强基计划招生,都要经历哪些环节?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一般要经历:①每年3月份左右进行高考前强基计划报名(选择高校及专业,只能选择一个志愿);②每年5月份高考前再次确认报名(签订承诺协议);③6月份正常参加高考;④高考成绩公布后,高校根据本校招生章程确定入围分数线及名单(一般在高考成绩出来后3天左右);⑤进行高校的校测、体测和面试等综合考核(一般在7月初进行);⑥最后确定录取分数线及名单(一般在7月5日之前)。
7、不足之处:曾经有人认为:“强基计划貌似是低分进入985高校的一种手段”,这种认识我觉得是不全面的。
①、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是一校一策的自主招生。
高考成绩一般占比在85%,高校的综合考评成绩占比15%。
从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的情况来分析,好多孩子都输在了学校占比的15%这一方面。
②、强基计划招生,学校在每个省份录取的人数非常少,而且志愿只能在考前填报一所高校,这无形之中加剧了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