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学习资料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秀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2. 课程性质:综合实践课程3.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2. 网络应用:学习互联网的基本知识,提高网络信息检索和运用能力。
3. 文字处理:学习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提高文档编辑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图片处理:学习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提高图片编辑和创作能力。
5. 编程思维:学习编程语言,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检索、处理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自觉遵循信息伦理道德。
四、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师生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提高课堂活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期末考试:设置合理的考试内容,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教材,如《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等。
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教学课件、实例文件等,以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3. 硬件设施: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机,配置必要的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软件安装和更新。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拟定每学期64课时,每周4课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Photoshop界面与工具
图像编辑与处理
实例制作
讲解像素、分辨率、位图与矢 量图等基本概念。
介绍Photoshop的工作界面, 以及常用工具如移动工具、画 笔工具、选择工具等的使用方 法。
讲解图像的调整、修饰、滤镜 等处理技巧,以及图层、蒙版 等高级功能的应用。
通过制作海报、合成图像等实 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操作。
06 网络技术应用
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
HTML基础
学习HTML标记语言,了解网页基本结构和 元素。
CSS样式
学习CSS层叠样式表,掌握网页布局和美化 技巧。
JavaScript编程
学习JavaScript编程语言,实现网页交互功 能。
网页制作工具
了解常用网页制作工具,如Dreamweaver 、FrontPage等。
算法应用案例
通过分析经典算法应用案例,如排序算法、查找算法和图 算法等,让学生了解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团队协作与分享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编程项目,并在 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 表达能力。
05 多媒体技术应用
图像处理基础与Photoshop应用
图像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常用 的办公软件和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 程序设计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 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 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础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 、实践、小组讨论等,并分析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第四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内容摘要: 1.重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2.知道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3.知道信息技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
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第一节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总结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有如下两点体会:其一,计算机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普及计算机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其二,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授,也可以融合到其他的课程之中。
当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规划,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知识背景:活动主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 高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与 文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主题。
3、兴趣爱好:活动主题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对于喜 欢音乐的学生,可以组织“音乐欣赏与创作”活动;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 开展“体育技能大比拼”活动。
5、自主性:活动主题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我的科学研究项目”主题可 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展独立研究,体验科研的乐趣。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活动主题解读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多个活动主题,包括科 技、艺术、体育等方面。这些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 新能力。具体而言,该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多 媒体制作、编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办公、利用 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等;
四、评价建议
《纲要》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建议,具体包括:
1、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和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如书面考试、上机 操作、作品评定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评价应该公正、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偏 见,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当前我们处于二十一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时代。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到各级学校必修课程之中。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协调发展,我校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并努力提高活动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丰富学生的生活。
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在信息技术上有浓厚兴趣并有较高天分的同学,发展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1、通过电脑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初步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功能;2、使学生能较熟练的使用鼠标和键盘;3、使学生学会使用画图软件;4、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的能力。
(三)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2、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在学生中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分子,为今后做老师的小助手做好准备,也为以后参加小学生信息技术竞赛作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1、加强课堂管理为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必须做到认真备课,耐心辅导,全面关心爱护学生,管理组织教育好学生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守纪,讲究卫生,更要爱护来之不易的计算机设备。
2、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的体会教育部2000年1月9日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指出:“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
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目前中共中央提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草案》无疑是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的计算机教师,为《草案》的出台而欢欣鼓舞,也深感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下面本人对《草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草案》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过去,各中小学的信息(计算机)课都是作为选修课或者劳动技术课来开设的,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在课时安排、教学质量上都很难保证,信息技术课常常被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还经常被挤占,一旦遇到期中或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课就会被停掉。
我们希望《草案》的出台,能让信息技术课真正受到足够的重视,成为发展学生能力、推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必修课。
二、信息技术课程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
《草案》指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大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大全)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大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二篇: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三年级(上)画一画美丽的宁夏川一、画一画美丽的宁夏川1、初步了解计算机。
2、学会开机和关机。
3、知道鼠标的用法。
4、了解什么是窗口。
二、用电脑打字1、了解键盘的分区、组成和基本用法。
2、掌握正确的操作键盘的方法。
3、学会中英文打字。
三、画图的好帮手1、认识画图窗口。
2、掌握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的用法。
3、会保存画好的图画。
四、用电脑画画1、掌握铅笔、橡皮、曲线、多边形工具的用法。
2、会使用墨水瓶、喷枪、刷子工具给图画上色。
五、在图画中加入文字1、会使用文字工具在图画中输入文字。
2、会对图画中的文字进行修改和美化。
六、画科有技巧1、会调整画纸大小。
2、会使用放大镜、颜色吸管工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2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2.2.2 信息技术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一般 不少于68课时):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一 般不少于68课时):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2.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增强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 的发展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 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 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 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 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 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 解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 养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 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媒体 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信远 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 独立的学习,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 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 责任意识。
2.1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2.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内容和要求
2.1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2.1.1 教学目的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 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 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1.2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1.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三、教学评价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2023版义务教育标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2023版义务教育标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版义务教育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概述和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应遵循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并以独立决策为基础。
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中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包括有效使用互联网搜索信息、理解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包括使用多种媒体形式创作和展示信息内容。
3.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并遵守网络安全规范。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出创新想法。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课程内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进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电脑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如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等。
2. 网络与互联网: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浏览和在线交流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安全和网络礼仪。
3. 办公软件应用:掌握常见的办公软件使用技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制作等。
4. 多媒体技术:使用多媒体工具创作和编辑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体内容。
5. 编程基础:初步了解编程概念和基本编程语言,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实践和应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 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2.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评价方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1. 项目评价: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了搞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以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要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规范信息技术课,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提高教育二、教学总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实施计划的措施: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4、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上机能力的培训第二篇: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我校现有156名学生,学生机器有15台。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了如何开关机,认识了键盘,并学会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知道了部分特殊键的作用,部分学生已经懂得了简单的DOS常用基本命令及其用法,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除此以外,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新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任务
新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任务新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任务1.背景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这一新时代的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概述新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
2.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地应用于研究、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包括网络检索、数据分析和信息安全等;培养学生信息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创造;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信息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3.任务为了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以下任务需要完成: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确保内容与时代需求相符;培养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设备,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科融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
4.实施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需要以下实施策略: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源和教辅材料,辅助学生研究和教师教学;搭建教育平台和研究社区,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业界和学界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本(5篇)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本一、指导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科特点,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总目标(1)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信息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键盘的使用方法、文件的管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学困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三、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信息与计算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键盘输入法,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熟悉键盘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第三单元管理好自己的文件,主是是让学生掌握文件的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①、基础知识的掌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不断完善。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的制定背景、目标及重点内容。
一、制定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便利,而且对就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教育部在中小学阶段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二、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等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浏览器等常用软件。
2.信息资源利用: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他们需要学会选择、评价和整理信息,并能够正确地引用和参考。
3.应用软件开发:学生需要学会使用编程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应用软件。
例如,他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制作一个动画,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学生需要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正确、合法地获取和发布信息。
他们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能够防范网络攻击和网络诈骗。
五、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调。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质,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
信息技术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简单编程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上)教学计划(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课程描述一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以三年级学生为对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以建立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通过绘画、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初识计算机、学习使用鼠标键盘的基本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1(1914字)一、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计划针对全体学生,通过上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excel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过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练习巩固的机会较少,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
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
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
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是选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学期的任务是继续上完教材下半部分内容。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文字、图象、声音、视频的技能。
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3、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4、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5、能够做一个多媒体作品出来五、教学措施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 建构
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层含义: 1、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 2、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 3、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法规。 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建立在信息处理(基础),信息问题 解决(关键),信息交流(根本),信息文化(导向),四 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运用双本体理论需注意的问题
1、辨证地认识双本体
大众文化取向和技术取向是一种语言描述的需要和语言局 限作用下的结果,大众化不简单等于基础性,技术取向不 简单等于个性化。
2、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研究
教学设计的加强:学习者分析、内容分析
课程目标的形成与认识
目标的形成:个人生存的需要 国家竞争的保证 人才关的变化
5、整合信息 5.1 从多个资源中组织信息 5.2 表达信息;
根据美国教育学者的说法,所谓Big6,确切地讲是取其6个步骤英文名称 的一个字母,然后组合而成(B-I-G-S-I-X),如下面黑体字母所示: 1. 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ask Definition 确切地了解探究的问题——任务定义 2. Identify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确认信息资源——信息搜索策略 3. 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Location & Access 获取相关信息——定位和搜索 4. Select a solution. Use of Information 选择一个答案——运用信息 5. 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a product. Synthesis 把观点整合到作品中——综合 6. eXamine the result. Evaluation 检查结果——评价
浏览惟存教育网站上惟存网群链接的网站: 芸心教育 求师得教育实验室 现代语文教育 网 新e代设计与工艺……、选择三个比较分 析,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浏览本院教师网 站)。有好的网站推荐给大家。
Big6的主要步骤实际上包括:任务驱动—寻找 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评价 信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 且把重点放在对信息的搜索、阅读和理解上。
台湾中小学教育界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 口诀,帮助记住这6个步骤:定问题、找策 略、取资料、详阅读、能综合、会评价。
实例
第二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文化的概念 2、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思想---双本体理论 3、形成课程目标的认识 4、应用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big6 5、分析各个学段目标的界定 6、再解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big6 2、分析各个学段目标的界定 3、再解信息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课时:4课时
四、应用Big6的几个问题
1、 Big6中的信息技能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成人、以及所有学科 2、Big6模式是可适应的、灵活的、非线性的过程 3、技术应用在Big6各阶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Big6对学生成功解决信息问题至关重要
信息素养再解
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 优点:1、体现了“信息加工”理论,反映了信息处理过 程在个体培养中的作用。 2、涵盖了计算机教育的优点,纠正了信息技术教育 等同于计算机技能操作、软件说明书式的训练的错误观点。 缺陷:1、把人看成了孤立的人,忽视人的社会性。 技术论 2、把信息处理从信息活动中抽离出来。 3、把信息处理与日常生活隔离开来。
•Big6是一种方法,Big6是一种工具,在你做 研究时帮助你组织资料, 也可以帮助你写作研 究报告。Big6的全称是“Big6信息问题解决 模式”(Big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属于“问题解决”式的 研究学习。
Big6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6大步骤和12 个阶段,
二、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 优点:1、把信息处理融入到信息问题解决活动中。 2、信息技术教育回归生活教育。 缺陷:1、谈论的基础仍是个体的纬度上 2、没有反映信息时代人应该具有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的模式、内容、手段、规则。
三、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IT)-信息与交流技术(ICT)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教育 优点: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围,个体活动转为群体活动。
(三)信息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三个特征:普及性、传递性、发展性 工作方式:“无纸化办公”、 “soho” 学习方式:网络教育 交往方式:e-mail,QQ 娱乐方式 生产方式
信息文化:从广义上讲,信息文化是人们利用信息、信息资源、信 息技术进行信息活动中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
(四)运用信息
就培养素养而言,阅读和理解以各种媒体为载体的 信息是核心。在此阶段,需帮助学生获得快速阅读 的技巧和辨识与主题相关内容的能力。
(五)整合信息
整合是信息处理的产品与结果,是整个Big6模式的可见部 分。整合信息包括组织信息与呈现信息两部分。 组织信息方式可以有分类别、连续一致(从大到小、从高 到低、反序)、按时间、按内容等,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 结合。 呈现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调查报告、汇报、海报、幻灯 片、作文、测试、辩论、做决策,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与人 交流等等。
各个学段目标的界定
初中、小学现在没有统一的目标。(例子) 高中阶段
讨论教育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业: 搜索并阅读:《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 —记一次基于高层次思维水平的中学作文教学 实践》论文,钟和军,广东湛江;思考该案例 的教学目标、设计思想及对你的启示。 选取一个题目,做一个big6方案。
1、任务定义 1.1 定义信息问题的任务; 1.2 确认完成这项任务所需 的信息;
2、确定信息搜索策略 2.1 讨论研究可能的资源的 范围; 2.2 列出资源的优先顺序;
3、搜索信息 3.1 查找资源; 3.2 从资源里发现信息;
4、运用信息 4.1 阅读信息; 4.2 摘录信息
6、评价 6.1 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 6.2 评价问题解决的结果。
迈克· 艾森堡2003年重新阐释什么是Big6,认 为Big6是
(1)解决信息问题过程模式 (2)21世纪必备的一套6项基本技能 (3)学习和教授信息与技术技能的途径
详解Big6 (一)任务定义
任务定义是完成作业、综合报告、测试的关键环节。 教师不会故意给一些模糊令人迷惑的作业,但学生 经常存在理解作业意图的困难。解决的方法不是回 顾作业内容本身,而应帮助学生假定所承担任务的 责任。(二)确定信息搜索 Nhomakorabea略
一旦学生明晰了任务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他们的注 意力会转向搜寻信息资源来完成任务,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是确定信息搜索策略的最有力的方法。
(三)定位和搜索
定位和搜索是传统的图书检索技能,很多电子图书馆 确实将Big6作为学生搜索书籍文献的方法,置于图书馆首 页,以期能够培养学生查找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一旦明 确了任务、通过头脑风暴选择出最适合该研究问题的资源 来源,下面就开始切实的来获取相关信息了。
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指导思想 双本体理论
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信息技术教育实际是两个部分的复 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 它们分别是大众信息技术和专业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映射的结 果。 硬件与软件 技术与应用 理论与应用 信息与技术
双本体理论以外的认识
(六)评价
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设计评价量规,让学生明 确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成果与过程两部分,应 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 成果评价中学生学会评判他们的作品,诊断问 题,可以做以下事情 1)要求与结果进行对比 2)检查所用信息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3)判别他们组织解决问题方法的好坏程度 4)评估实际作品与理想作品的差距,我是否还 能做得更好。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思想
一、信息文化的产生
(一)信息技术的界定 多种多样 (二)信息文化的产生 “0”、“1”数码 “DOS” 信息技术趋向大众化。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
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以大众文化理念关照下的广泛涉及公 众生活的所有信息采集、加工、管理、传递等等的手段乃至 活动。 信息技术的大众化--- (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
信 息 素 养
信息素养的试验研究---Big6技能
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
一、什么是 Big6?
Big6也是一种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主题探究模式, 用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Big6是美 国迈克· 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 伯克维 茨(Bob Berkowitz)两位学者首先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