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发展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二、当代几种教学目的论 1、强调伦理的教学目的论 2、强调形式训练的教学目的论 3、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论 4、强调发展的教学目的论 5、强调实用的教学目的论 6、强调自我实现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目的论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功能 2、控制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3、动作技能领域的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态度 2、动作技能 3、言语信息 4、智力技能 5、认知策略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 1、教养的目标 2、教育的目标 3、发展的目标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 灵活性 科学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1、目标分解 2、任务分析 3、起点确定 4、目标表述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目标 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2、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1、多种目标的结合 2、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1、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 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 宗旨或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 ”(《大学》)


2、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 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是预期的,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前所设定 的;行为性目标最终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而这种行为 的主体是学习者;行为性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能比较流畅朗读,能 在朗读时读出感情”



5.综合 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零散的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 与事实等统合成新的整体。常用来表示此种能力的行 为动词有:联合、设计、组织、综合、筹划、创造等。 6.评价 评价是指依据某项标准作价值判断的能力,是认知目 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常用来表示此种能力的行为动 词有:评价、判断、比较、支持、批判、评论等。

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事
物的 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 、 对事物的具
体描述 等具体的事实,能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
表述出来
㈡智慧技能
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能力。 包括四个亚类: 1.辨别 2.概念 3.规则 4.高级规则





㈢认知策略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言语信息 辨别 概念 智慧技能 规则 高级规则 识记策略 精加工策略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认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 动作技能 态度
结果分类

㈠言语信息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知道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 等的回忆。"知道"又叫"知识",是认知领域中最低水平的认知结果,它所 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知识又分为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 式方法的知识和某一领域普遍和抽象的知识三种。
领会
领会亦称理解或领悟,是较低层的处理各种材料和问题的理智操作方式,是指把握 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着最低水平的理解,它又可分 为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种。
教学目标使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 家长知道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因此,是教师、家长、 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最准确、清晰的方 法。
阐明教学目标的局限
国内外教育界对学习目标的看法不尽一致,认为使用学习目标的局限 性是:
.在教学以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主观性,这就说明目标并不是
• 4.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 对于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存在认知心 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观点。教育心理 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 行为或能力的变化,即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 可测量的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P42) 2.层次分析法 3.信息加工分析法 4.解释结构模型法
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包括泛化心向和性格化两方面的 内容。
• 感知能力
指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作出相应的调节动作 的能力。包括动觉、视听觉辨别、触觉辨别、眼-手和眼-脚协 调动作等。
•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课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价键的观点,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2.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并理解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区分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含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械和试剂,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准备教室练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稳固知识。

4. 确保教室整洁,课前安置好黑板和白板。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和教室小结。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共价键的物质图片,如氯化钠、氯化氢分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结构特点,并引出共价键的观点。

同时,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共价键实例,如石墨烯、钻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起首,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包括电子配对理论、杂化理论等。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典型共价键的模型,如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等,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本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与水反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激光笔照射装有氯化氢分子的溶液,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共价键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中共价键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前,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观点、形成过程、特点和实际应用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共价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有机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诠释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一、教学目标的概念辨析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它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它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没有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就可能会空置而无法落实。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教学目标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它是具体的,就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又清晰。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将教学目的外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目标。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性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当代几种教学目的论1、强调伦理的教学目的论这一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着重养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强调形式训练的教学目的论。

训练说认为人类生而具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能力,教学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

3、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希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博闻强识的人。

这里需要区别的是,对知识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应该批判的是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而应该把知识看成是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从认知的角度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4、强调发展的教学目的论这一派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尤其重视后者。

对于发展的内涵,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理解。

5、强调实用的教学目的论实用主义的教学目的是在反对教学脱离社会、脱离学生实际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教学目标

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应用。

2、通过对图形的剖析,培养学生观察、对图形结构特征识别的能力以及概括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重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恰当选择与运用。

难点图形结构特征的识别与思路分析。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知道"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会画已知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会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会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

3、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难点会简单应用这个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轴对称的性质(1)【教学目标】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知道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轴对称的性质(2)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基本性质2 能够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重点轴对称的性质和轴对称的应用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画出轴对称图形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

2.使学生能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对称轴进行图案设计。

难点;寻找对称轴以及如何利用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线段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4、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3.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和探索。

2.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

3. 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的统计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的教材和教具。

2. 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和材料。

3.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和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引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统计。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步和问题。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3. 推荐相关的数学研究资源和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考察学生的数据集合整理和统计能力。

3. 考察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建议。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二.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确定分类方法后,或用图示、或列提纲,把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归类分析法分析学习“细胞化学成分”: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补充知识: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绩效分析:组织的预想状态即目的和使命与当前状态的差距。开始反映为组织结果的差距,随后折射为组织行为的差距,即组织中人所展现的行为。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的必要性分析调查研究,分析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是不是需要教学解决。分析现有条件,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学习需要的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是否有设计领域知识的经验是否有合适的学习者是否有合理的时间开发和教学设计课题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 不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三.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目标写作步骤先写一个教学目的,即使含糊,也没关系写出达到目的后,将能做什么将所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尽可能找出与目标有关的所有行为,并排序尽量用一句话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评价所产生语句的清楚程度最后,根据ABCD法写出确切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教学内容的确定

第2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2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
㈡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教育目的和 教育目标。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 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 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 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所体现的 是一个国家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㈢测度功能 按照目标教学的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测度功能,课 程与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就成了测评课程实施与教学效果 的尺度。 传统教学中,一堂课下来,有多少学生学会了,学会了多 少,很难说清。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学目的,没 有教学目标,而教学目的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完成教学 任务所提出的概括性的要求。 有了科学、合理、具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后,就有了测量 的尺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检验学生对目标的 达成情况,并根据检验的结果,及时采取矫正性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㈣聚合功能 课堂是一种生态,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堂中各要素的联结 点和灵魂,能把各种要素聚合起来,形成和谐的课堂状态, 使课堂教学生态化,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课程与教学整体效 能。单纯从课程的角度说,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单纯从教学的角度说,教学过程是 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 价等众多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各 自的作用。但是,如果它们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就很难产 生综合效应。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统帅”,是”灵魂”。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一至二年 级语文课 程目标(阅 读领域课 程) 本单元/ 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 动的教学 目标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国家: 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单元目标
课程:
单元 课堂
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总方面、进程,指向教 育目的最终结果。 2.选择:学生认知与行为变化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 的行为和内容表征; 3.计划和操作:为课程编排、实施和教学活动计划、 具体安排提供依据、指导和要求; 4.评价:学生达成的水平及程度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选定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 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并直 接运用于教学领域成为一般性或规范性的指 导方针。——传授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
目标,以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训练
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一书列举了10个领域800多 个目标。 泰勒将课程与教学目标概括为行为和内容两类。由 于泰勒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被称为“行为 目标之父”。 布卢姆等人继承泰勒“行为目标”思想,确立了 “教育目标分学”。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1.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 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 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 一定阶段学生品德、智力、 体质、素养诸方面的发展程 度。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再分 化就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规则学习 概念学习 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 辨别 连锁 连锁 辨别 辨别 连锁 辨别 连锁 辨别 连锁 辨别 辨别学习 连锁
定义概念 定义概念 定义概念
总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由简到难
任何高级的学习层次都是 低级学习层次累积的结果
※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
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学习内容是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的。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序列联系,即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是按某种次序排列
的,如时间次序、简单到复杂的次序;
二是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即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是另一部分 的构成要素。
1、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
课 程 教 学 目 标
(教学总目标)
难度等级,最底层的难度等级最低。
用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学习
层级分析法分析“问题求 解”
教学目标:问题求解(一般的问题求解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规则1
规则2
概念1
概念2
概念3
辨识1
层级分析法分析“能正确摄像”
教学目标:会正确摄 像 摄像机操 作 白平衡 白平衡开 关 重合 变焦 聚焦 布光 照明原理 镜头处理
价 值 连 续 内 化 过 程
教材、知识 情感 (榜样、活动、探究)
动作技能领域(Simpson,1972)
创新 适应 复杂反应 机械动作 有指导反应 准备 知觉
※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动 作 技 能 水 平
※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
Gagne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他提出了五种学 习结果:(学习是人行为、态度的持久变化;学习 结果是一种习得的知识、能力)言语信息、智力 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分类,是由于一旦学习结果 的多种类型被鉴定出来,那么就可以对支配这 些学习发生的条件进行解释,就有利于制定学 习计划(确定、计划多种条件);管理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教学。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海陆分布讲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以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2)地貌类型介绍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板块运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 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 的主张,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可以分为四种: 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 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
➢ (一)普遍性目标 ➢ 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是基于经验、哲
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 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 接运用教学领域,成为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 性的指导方针。
区农村参观。出发前,他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 分别布置了任务。他先对第一小组说:“你们注 意观察谷物的生长情况,看那里有什么,长得 怎样。”然后告诉第二小组:“你们注意观察蔬 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参观结束后,王老师让 同学们分别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一 般都写得比较详细、具体和生动;接着,又让 第一组同学描写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让第 二组同学描写谷物的生长情况,结果只有个别 的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印象,大多数同学的叙 述是含混、模糊的。
➢ 生2:麋鹿在欧洲颠沛流离,在几乎要灭绝时 被贝福特公爵收养,可见公爵深明大义。
➢ 生3:说不定就是这些贵族私心作祟,来我们 中国掠杀“四不像”取乐,导致麋鹿曲折命运的。
➢ 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 会理解、批判性判断、宽容……
第二章教学目标
➢ 教育目标有三方面含义: ➢ 一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 ➢ 二是培养目标; ➢ 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
➢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 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目标
教学的过程既是预设的,同时又 是生成的 。
➢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麋鹿》一课时,上课 伊始,组织学生读课文。当读到英国贝福特公 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里饲养的8头麋鹿生长良 好,并迅速繁殖时,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 老师问他说什么,他说,“麋鹿是被英国人掠夺 去的,贝福特公爵还想把麋鹿占为己有,小 人!”老师停止了朗读,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 片断: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2.2.1 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教学目标或成为教学总目标,是作为贯穿教学活 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 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 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要把教学总目标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 部分中去 ---具体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概述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98年,美国学者霍恩斯坦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分 类理论,这个分类体系是对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进一步 发展. 这个分类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领域:认知领域、情 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有包括五个 类别的目标. 如表2-1所示,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有限 学习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时刻进行检验 用规范格式编写的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不易用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创新精神 编写学习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
2.1 教学目标概述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 感知、准备、 感知 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七个层次。 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①感知 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 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 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 备(愿意活动)。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目标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导致学生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影响,并且课程目标也往往是界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它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在实现同一教育目的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之外,也不能否认是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

所以,为了确保教育目的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化,即要明确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用(application) 运用是指将所学的规则、方法、步骤、 原理、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的能力。 4.分析(analysis) 分析是指将所学到的概念或原则,分析 为各个构成的部分,或找出各部分间的相互 关系。

5.综合(synthesis) 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零散的概念或知识、 原理、原则与事实等统合成新的整体。 6.评价(evaluation) 评价是指依据某项标准作价值判断的能 力,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人 类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 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作分类研究。 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动作技能 (motorskills)、态度(attitude)。
(二)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 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 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 的行为变化。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是在教 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辨析 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教学预期的结果,是 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 值。
教学目标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它是教育主体的一种预期. 二是这种教育主体的预期蕴含的是一种教育 价值。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 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 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3.价值判断(valuing) 价值判断是指对于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 感到有价值存在,因而表现积极的态度和重视其价 值。 4.价值的组织(organization) 价值的组织是指当个人以不同的程度评价许多 事物的价值时,就已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将 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组织起来,且具有一致性,就 是价值的组织。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布卢姆是以学习心理学为依据,把人的认知 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依据人在这六个 阶段不同的认知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从而形成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分类。
1.知识(knowledge) 知识就是识记,这是认知目标中最低层次的 能力,包括记忆名词、事实、规则和原理等。 2.理解(comprehension) 理解是指能了解所学过的知识或概念的 意义。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泰勒认为学习者的需要可包括六个方面:健 康、直接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生活以及与 亲朋好友的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者方 面的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
(二)当代生活的需要 要适应当代生活需要,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 须与时代特征相一致,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 二是文化多样性。 三是社会信息化。
5.复杂的反应(complex overt response) 复杂的反应是指导个体能够表现复杂的 动作和行为。 6.适应(adaption) 适应是指表现配合状态调整的能力。
7.创作(origination) 创作是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学习资料:美国民主主义教育目的
自我实现的目标——探究听、说、读、写、数、健 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识兴 趣…… 人际关系的目标——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 爱好、家庭…… 经济效率的目标——工作、职业知识、效率、调整、 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 费者的保护…… 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 解、批判性判断、宽容……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L.Stenhouse) 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课程目标不是由外 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 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也就 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是指每一 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 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这四种类型之间是相互交叉的,接受学习既 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 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 的。
《大学》提出的教育宗旨里:“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古希腊雅典,提出了身心和谐发展、具有 革新精神、热爱自由、热爱城邦、勇敢与冒 险精神、具有智慧的教育目标。
师: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总之,贝福 特公爵在麋鹿漂泊不定的生涯中担然地投入学习)。
生成性目标其理论源于美国的杜威。杜威提 出了“教育即生长”的命题,认为教育是儿 童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 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本身就是教育目的。
1.知觉(perception) 知觉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 等三部分,借以了解物体、性质和关系。 2.心向(set) 心向也就是准备状态,包括心理、身体 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动作做准备。
3.引导的反应(guided response) 引导的反应是指在别人指导下所表现出的明 显动作,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4.机械练习(mechanism) 机械练习是指反复练习所学的动作由熟 练而养成习惯。
教学的过程既是预设的,同时又是生 成的 。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麋鹿》一课时,上 课伊始,组织学生读课文。当读到英国贝福 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里饲养的8头麋鹿生 长良好,并迅速繁殖时,一位同学在下面小 声嘀咕,老师问他说什么,他说,“麋鹿是 被英国人掠夺去的,贝福特公爵还想把麋鹿 占为己有,小人!”老师停止了朗读,于是 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生4:我还从资料中得知:贝福特公爵不但收养了 麋鹿,还饲养得法,后来被作为友好的动物大使向 各国输出,所以公爵为保护濒临灭绝动物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生5:也许公爵收养麋鹿的初衷是将它们当宠物, 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他为麋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 生存环境。 生6(迫不及待)只靠公爵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 改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他能尽自己所能地 保护稀有动物,算得上是君子了。
5.价值的个性化(characterization by a value or value complex) 价值的个性化是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 为个性的一部分,个体依其信念行事。
(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辛普逊和哈罗发 表了动作目标分类的专著。其中,辛普逊的 分类更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她将技 能领域目标分为7类。
(一)言语信息 (二)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包括四个亚类: 1.辨别 2.概念 3.规则 4.高级规则
(三)认知策略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者是否要理解学习的材料,学习被 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 他人告知的,学习可以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 现学习。
表现性目标的倡导者是美国课程专家艾斯纳 (E.W.Eisner)。艾斯纳提出要区分两种不 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教学性目标”,一 种是“表现性目标”。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布鲁姆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 情感目标是由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提出来的 技能目标是由辛普森(E.H.Simpson)等于 1972年提出来的。
(三)学科发展的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方面 的含义: 一是充分考虑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

学科知识的典型类型有三类: “描述性的知识” “规范性的知识” “反思性知识”
二是学科专家的建议。
(四)生态平衡的需要 自然生态的需要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整个宇宙 作为存在而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地球作为 一个大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人类社 会与自然建构平衡生态的需要、人类社会作 为特殊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造福人类后代的需要、建构教育生态系统的 需要。
师: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 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里饲养 的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生1(嘀咕):麋鹿是被英国人掠夺去的,贝 福特公爵还想把麋鹿占为己有,小人!(部分 学生露出赞同的神情)
师(停止朗读,请生1再说一遍):你有着敏 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敢想敢说,那么其他同 学是怎样想的呢? 生2:麋鹿在欧洲颠沛流离,在几乎要灭绝时 被贝福特公爵收养,可见公爵深明大义。 生3:说不定就是这些贵族私心作祟,来我们 中国掠杀“四不像”取乐,导致麋鹿曲折命 运的。
(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学者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出版 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他认为,情感领 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理想、 欣赏和适应方式等,其亚领域可分为接受、 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价值的个性 化5项。

1.接受(receiving or attending) 接受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它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先有感知, 才能产生注意,最后,才选择所要注意的刺 激。 2.反应(responding) 反应是指主动的注意,即积极地参与反 应。
第二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解释下列术语:教学目标、生成性目标; 2.能陈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3. 掌握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4.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5.掌握并分析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 6.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