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四首 教案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程为语文必修二。
本教学内容为杜甫诗四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杜甫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竹枝词》四首杜甫诗的基本意思;(2)熟悉杜甫的笔法、语言风格、意象等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学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登高》教学教学内容:《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疆域的热爱和对壮丽山河的景色的赞叹。
主要通过对写景的手法来表现杜甫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推崇之情。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的热身知识问答,引入《登高》的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然后利用PPT进行课文的呈现和讲解,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对比其他古代诗人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与杜甫的不同之处。
接着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己的感悟。
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的方式交流学生的感受与认识。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思乡之作,表达了诗人在家乡的想念之情,诗句中充满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与怀念,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介绍茅屋这一环境背景,从而引入杜甫的诗歌内容。
之后依次介绍诗歌的前两节、后两节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梳理文意,熟悉杜甫的情感和思路。
最后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下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本文的感人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春望》教学教学内容:《春望》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们生活的诗歌,旨在表现春天的景色和生活情趣。
《杜甫诗》教学设计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教学设计「篇一」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授课中要瞄准高考,用近三年全国高考原题,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
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色。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定位和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还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高考考查要求,力图使学生讲练结合,提高答题准确性,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杜甫诗》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岳》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清照的《如梦令》。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2. 能够理解并描绘出每首诗所表现的意境;3. 能够分析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诗;描绘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四首的全文;3. 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引子,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王维的《使至塞上》。
进而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讲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他三首诗,按照自主学习的方法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7. 课堂练习: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群文阅读爱国情怀——诗四首
2、你认为四首诗中 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深
情的词语或句子分别 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 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拓展延伸
那么,作为学生的你,打算怎么 做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呢?
小结
读过了一组仁人志士的爱国诗歌,相信同学们 的心中也涌动着一股澎湃的爱国激情。那么, 从现在起就用这种激情用于学习,树立立志成 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 取,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吧!
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 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 出依据。同学可以根据诗歌材料的写作 背景自由评价。
四首诗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题目
诗眼
表达情感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通过一个“望”字, 抒发诗人触景伤怀、 表达一个“忧”字。 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通过一个“犹”字, 抒发诗人对士风和
他们或以手中的笔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或借助梦境倾诉杀敌报国的愿望或以死明志证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群文阅读
爱国情怀——诗四首
天池九义校 颜林
爱国情怀——诗四首
《春望》.杜甫 《泊秦淮》.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3、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4、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5、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诗四首》。
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2. 难点:理解诗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国家命运的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和简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四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针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2.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对某一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2. 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绘制一幅能够表达诗歌意境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初中杜甫古诗词的教案
初中杜甫古诗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歌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
2. 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秋风”有什么印象?秋风常常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全班交流: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4. 赏析诗歌(1)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如“茅飞”、“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铁”等,理解诗人的写作特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感悟诗中的哲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理解。
(2)讨论:如何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诗中的道德观念。
7. 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
(2)写一篇关于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2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2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概括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语调,进入诗歌意境,领略诗歌语言的特点。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诗四首》,包含《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四首著名古诗。
具体章节内容为:1.《登高》:诗人杜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忧虑。
2.《望岳》:诗人杜甫以雄伟的泰山为背景,抒发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3.《春望》:诗人杜甫在战乱年代,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4.《赤壁怀古》:诗人杜牧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沧桑、英雄事业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四首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对四首古诗的整体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3. 课文学习:(1)朗读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逐句讲解四首古诗,分析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僻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登高》:杜甫,忧国忧民《望岳》:杜甫,雄浑壮阔《春望》:杜甫,关爱民生《赤壁怀古》:杜牧,感慨历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学生作业示例:《登高》鉴赏《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忧虑。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登高》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品《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韵律和格律;2.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2.如何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5.2 学习诗歌教师可以先朗读《登高》,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然后,教师可以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最后,教师可以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3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1.背诵《登高》;2.分析《登高》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二、《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静夜思》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韵律和格律;2.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2.如何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5.2 学习诗歌教师可以先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然后,教师可以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的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的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背诵这三首诗。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望岳》《春望》。
二、杜甫介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
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3。
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
(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优品课件之杜甫诗四首 教案
杜甫诗四首教案杜甫诗四首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杜甫诗歌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杜甫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分析和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3.学会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鉴赏杜甫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杜甫的代表作品分析与理解;3.诗歌欣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3.培养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及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图片或展示杜甫的诗歌手抄本,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引入课题(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杜甫?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杜甫的代表作品,并简要说明杜甫诗歌的特点。
步骤三:诗歌欣赏(15分钟)1.选择杜甫的一首诗歌进行欣赏,如《登高》。
2.教师先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等。
3.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意、表达方式等。
步骤四: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如《月夜忆舍弟》。
2.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结构、词句运用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展示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与其他诗人的关系,如杜甫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
2.通过多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魅力。
步骤六: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学生进行小结,并针对杜甫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讨论。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精选一首杜甫的诗歌,在课后进行朗读,并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欣赏的感受和体会的文章。
2.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杜甫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诗歌欣赏和分析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杜甫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为大家分享了《杜甫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手段运用 PPT课件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同课异构设计构想及思考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明确:1.不能。
“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四首教案杜甫诗四首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初读诗歌,把握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板书设计:、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3、悲惨生活“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四、诵读指导、讲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试读、齐读。
4、理清思路,背诵诗歌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第二课时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讲解: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共6句,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
、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
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二、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朗读诗歌的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明这一事实。
由点到面。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明确:“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
(3)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