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模版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模版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模版一、背景和目的现如今,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较高的工作风险和职业暴露可能。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制定和实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和健康是首要考虑,不得为其他目的而牺牲其个人健康。

2. 预防为主原则:重视预防,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风险和暴露。

3. 多层次防护原则:建立多层次、多重保护的防护体系,从源头、过程、终点方面保护医务人员。

4. 法律依据原则: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5. 责任制原则:明确相关职责和义务,落实防护责任。

三、防护要求1. 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如个体防护装备、紧急疏散设备等。

2. 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定: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定进行医疗工作,减少潜在的职业风险和暴露。

3. 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和使用:医务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4. 职业暴露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职业暴露监测和评估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体检和暴露评估。

5. 预防接种和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如疫苗接种等,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四、防护措施1. 感染防控措施: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防控措施,如正确使用隔离衣、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体防护装备,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2. 医疗废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置等工作。

3. 急救措施和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急救措施和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4. 精神健康支持: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5. 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监督和评估1. 监督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等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工作人员(包括医、护、技、清洁以及后勤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应执行标准
预防的原则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禁止医务人员在非工作场所穿戴工作服(如食堂、宿舍等)。

3.职业防护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
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防止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

当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因此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

接触不同的病人时必须更换手套,对同一病人而言从接触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

4.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口罩、眼罩或面
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5.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应及时清洁消
毒处理。

6.锐利器具和针头使用后及时收集在利器盒内,以防刺伤。

7.按要求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

8.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或清洁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9.工作人员工作中应加强自身防护。

如操作时应衣帽整洁、戴口罩;搬运救护
外伤出血病人时穿隔离衣;对疑有特殊感染者必须按要求进行隔离、防护。

10.根据防护对象对医护人员造成职业暴露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
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11.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登记,并对其定期跟踪随访。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工作中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自我防护: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
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自己手上有伤口或皮损时,则应戴上手套。

脱手
套后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3、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直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


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缝合创口时,要特别小心被意外创伤。

4、有可能发生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口罩等,必要时穿隔离衣.
5、使用后的锐器(针头、刀片等)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
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

6、任何地方物体表面污染到血液或体液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7、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严格按照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进行紧急处理:
(1)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在流动水下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用0。

5%碘伏或碘酒进行局部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对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8、发生职业暴露实施局部处理措施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进行登记.
9、院感科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尽快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由被暴露人直接向专
家讲叙暴露的具体细节,由专家根据其暴露的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是医院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该制度的具体内容:一、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提供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科室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如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或防护服等。

三、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职工在XXX即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

四、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有关规定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有关规定,掌握自我防护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严防违规操作。

五、必须带手套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六、穿戴防护用品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一次性外科口罩、护目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七、保证充足的光线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八、使用后的锐器处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九、严格执行操作步骤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监测保养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接触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人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然防护原则及预防控制措施办法一. 职业防护原则1. 根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请求:工作服.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2. 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纵的医务人员;传染病风行期的发烧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着装请求:在根本防护的基本上,可按安全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 周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纵,如给特别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纵和作传染病人登仙的医务人员.防护请求:在加强防护的基本上全方位防护,应应用面罩.呼吸防护器.二. 根本预防控制措施1. 医务人员要严厉遵守操纵规程,加强自我呵护意识,控制罕有沾染病的传播门路.隔离防护技巧,削减职业伤害.2. 遵守尺度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资时,应该采纳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渗出物.渗出物等时戴手套,操纵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刻洗手,须要时进行手消毒.(2)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纵进程中,要包管充足的光线,尽量削减创口出血,并特别留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临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打针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应用的针头不成再套回原针帽内,假如必定要套回,则采取单手复帽技巧,不要将锋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应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锋利器具等.(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产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纵时须戴双层手套.3. 在尺度预防的基本上,根据疾病的重要传播门路,采纳响应的隔离措施,包含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4. 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5. 敌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厉进行“沾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纵前,应遵守患者知情赞成和自愿原则下做“沾染筛查”,如病人不合意做,应在“告诉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6. 磨练科吸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陈述“沾染筛查”成果.对于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的标本,磨练科应立刻陈述病院沾染治理科和病人地点科室负责人,病院沾染治理科指点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干人员要呵护患者隐私.三. 产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吐露后的应急处理1. 用番笕液和流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心理盐水冲洗黏膜.2. 若有伤口,应该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毁伤处的血液,再用番笕液和流淌水进行冲洗,制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该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吐露的黏膜,应该重复用心理盐水冲洗清洁.4. 产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吐露后,医务科实时组织院内相干学科专家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吐露防护工作指点原则》对其吐露的级别和吐露源的病毒载量程度进行评估和肯定,肯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订具体的预防性用药计划.5. 产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吐露后处理和随访.四. 陈述.体检和随访1. 职业吐露产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陈述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2. 职业吐露当事人填写《盘锦市第二人平易近病院职业吐露事宜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病院沾染治理科.3.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吐露防护工作指点原则》和《血源性疾病职业吐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产生职业吐露的当事人立刻进行职业吐露评估并肯定体检项目和相干治疗,体验科协助实行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产生职业吐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包管及随访.五. 应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包管优越的通风情况,应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须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准时改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应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准确贮存.六. 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天然通风,须要时装配排气扇.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打针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料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操纵中掉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刻应用心理盐水完整冲洗,假如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锐器伤后伤口紧迫处理:(1)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2)立刻用流淌水冲洗,向伤口部位偏向中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留意不要一挤一松,防止将污血倒吸入血轮回(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其他处理病人HIV(+)(1)产生艾滋病病毒职业吐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行,最迟不得超出24小时;即使超出24小时,也应该实行预防性用药(2)医务人员抽血检讨Anti-HIV,并于吐露后4周.12周.6月按期追踪检讨Anti-HIV病人HbsAg(+)(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须要打针疫苗或HBIG(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打针疫苗:24小时内打针HBIG并一周后接收HBV疫苗打针(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打针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打针HBIG 并补一剂疫苗(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收疫苗打针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打针HBIG并中断完成疫苗打针通化市环通村庄卫生室医务人员职业安然防护轨制一.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要严厉遵守操纵规程,加强自我呵护意识,控制罕有沾染病的传播门路.隔离防护技巧,削减职业伤害.二.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纵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产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三. 诊疗.护理操纵中,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入渗出机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或围裙.四.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纵中,特别留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五. 应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六. 卖力履行安然打针轨制,制止应用后的一次性针头从新上针头套,制止徒手分类操纵污染器械.针头.刀片等锐器.七.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八.在尺度预防的基本上,根据疾病的重要传播门路,采纳响应的隔离措施,包含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性疾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医院应当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预防职业性疾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2. 分类防护:根据不同的职业风险,采取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3. 标准操作: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用品。

4. 持续培训: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鞋等。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时,应当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

2. 环境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

(2)医院应当合理布局,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置明显的标识。

(3)医院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

3. 设备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能。

(2)医务人员应当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医院应当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化学试剂等危险品的管理,确保其安全使用。

4. 管理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医院应当加强对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医院应当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五、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与教育1.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2. 医院应当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一、前言在医务人员的职业中,因为不可避免的接触疾病发源地,存在着如医源性、职业暴力、医疗器械污染等方面的职业危害,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医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职业安全防护。

二、医源性伤害的防护1.接触患者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戴好口罩、带好手套、穿好防护服等,有效地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

2.对于伤口、烧烫伤等,应该进行及时处理,并进行必要的物品消毒。

3.熟练掌握消毒技术,避免石棉、甲醛等对身体的危害,同时需要定期更新因疾病感染和预防等方面的消毒和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延长使用寿命。

4.保持清洁,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5.入职接受培训,了解接触传染病的常识,掌握相关应急处理技能,增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升安全意识。

三、职业暴力危害的防护1.先进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防止职业暴力的发生。

2.在患者交流中,要言辞礼貌,保持良好的沟通技巧,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语气的掌握,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要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诉求,尊重患者的权利,耐心解答,避免过度解释引起矛盾。

4.遇到患者的不友善,一定要协调前去解决,并且合理合法处理纠纷。

5.时刻保持平和稳如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行为,保持冷静。

四、设备污染防护原则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说明书,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2.领取和使用器械时,应该检查器械的合规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器械污染的情况。

3.加强器械的清洁消毒,杀灭病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4.注意存放位置,避免被宠坏,不得冷热混存,防止被微生物污染。

5.注重维保,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在峰值期避免使用频繁的设备,减少过多的压力。

五、总结在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方面,需要时刻注意前期准备,加强对医源性伤害和职业暴力危害的认识,避免职业伤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设备污染防护,可以提高操作的规范和科学效率,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安全。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一、职业病防护1. 工作环境的检查:医务人员应注意医疗环境的卫生和安全,每日清洁及消毒医疗设备和器具,做好防护措施。

2.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戴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接触患者体液。

二、感染病防护1. 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要及时、完整地进行手卫生和器械消毒。

2. 预防接触:在接触疑似感染患者时,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三、职业伤害防护1. 身体姿势:医务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腰部和肩部受伤。

2. 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进行危险操作时要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目镜等。

四、心理健康保护1. 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 团队支持:医务人员应该互相支持,组成良好的团队,共同应对工作压力。

五、急救技能培训1.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2. 定期演练: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急救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个人健康保护1. 锻炼身体:医务人员要注意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 饮食保健:医务人员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

七、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1. 医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待患者要尊重和关心,保护患者隐私。

2. 禁止违规行为:医务人员要遵守医疗规章制度,不得擅自行医、滥用药物等违规行为。

八、应急灾害预案1. 培训和演练: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熟悉各类应急处理程序,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准备。

2. 物资储备:医务人员要做好相关急救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危机情况下有足够的应急用品。

九、社交安全1. 社交安全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社交安全相关的培训,学会如何应对危险情况和保护自己。

2. 出行安全:医务人员在外出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单独夜间行走或前往危险地区。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危险和风险,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以下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些重要原则:1.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应该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以防止直接接触病原体或其他有害物质。

个人防护装备应根据工作环境和任务的特殊要求进行选择,并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

2.洗手: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洗手规程,并根据需要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措施。

这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3.安全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应急处理措施、废物处理等。

4.废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正确处理和处置医疗废物,避免其对环境和他人造成污染和危害。

废物处理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分开分类、密封妥善处理。

5.预防伤害:医务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伤害。

如避免拖拽重物、正确使用手术器械等。

6.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药物,遵守相关的用药规范和操作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查和保养药物仓库和设备,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7.应急处理: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包括地震、火灾、传染病暴发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8.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他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交流心理压力、寻求帮助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9.病人安全: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保护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他们应遵守相关的医疗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些原则,医务人员应认真遵守并持之以恒。

只有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才能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 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 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 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 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 /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 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 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1.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及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2.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使用紫外线消毒灯,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6.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7.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8.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篇二:1.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科室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如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或防护服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医务人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们负责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但是,在工作中,他们也面临着很多危险和风险。

为了保障他们的职业安全,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这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穿戴整洁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够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就像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如果我们不注意个人卫生,就很容易被病毒和细菌感染。

我们要注意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医院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环境,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因此,我们要定期对医院的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

医疗器械是医务人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维护不当,就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我们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和维护。

我们还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

在医疗工作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我们还要及时分享相关信息和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遵守相关原则,才能够让我们的医疗环境更加安全和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标准版)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标准版)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循原则防止原则,对所有病人旳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旳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旳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用防护措施。

二、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用如下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旳诊断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断、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旳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入性能旳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旳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入性能旳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旳诊断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断、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四、使用后旳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旳利器盒,也可使用品有安全性能旳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旳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旳针头、刀片等锐器。

五、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六、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如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七、压力蒸汽灭菌设备旳具体操作环节、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阐
明书旳规定严格执行。

八、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在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风险和安全挑战。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系列的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应运而生。

这些原则涵盖了从预防感染到处理医疗废物,从应对暴力事件到保障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首先,预防感染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如注射、采血、手术等时,必须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和设备。

医务人员自身也要做好手卫生,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时机洗手,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同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是必不可少的。

在接触可能有感染风险的患者或物质时,应根据情况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例如,在处理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佩戴符合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在进行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要戴上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而且,要确保所使用的 PPE 质量合格,大小合适,并且正确穿戴和脱卸,以避免在这个过程中造成自身污染。

除了感染风险,医务人员还可能面临物理性伤害。

在医院中,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如 X 光机、CT 机等,会产生辐射。

因此,必须遵循辐射防护原则。

工作人员要了解设备的辐射剂量和安全范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距离,穿戴专门的防辐射装备。

在搬运重物、协助患者移动等过程中,容易发生肌肉拉伤、扭伤等情况。

所以,要掌握正确的搬运技巧和姿势,必要时使用辅助设备,以减少物理性伤害的发生。

化学性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医院中常用的消毒剂、清洁剂、化疗药物等都可能对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

对于这类化学物质,要了解其特性和安全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和口罩。

如果不慎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应立即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在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还可能遭遇暴力事件。

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需要遵循预防暴力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一、职业防护原则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6、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

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关人员要保护患者隐私。

三、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医务科及时组织院内相关学科专家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定具体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随访。

四、报告、体检和随访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2、职业暴露当事人填写《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当事人立即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并确定体检项目和相关治疗,体验科协助实施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保障及随访。

五、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正确贮存。

六、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自然通风,必要时安装排气扇。

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注射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

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

锐器伤后伤口紧急处理:
(1)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2)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
(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其他处理
病人HIV(+)
(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 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
病人HbsAg(+)
(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 疫苗注射(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
通化市环通乡村卫生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二.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 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或围裙。

四.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五.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六. 认真执行安全注射制度,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上针头套,禁止徒手分类操作污染器械、针头、刀片等锐器。

七、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八、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