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措施和监测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措施和监测分析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其体积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等特点,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影响混凝土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和进行准确的监测分析至关重要。
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热量在内部积聚,而表面散热较快,从而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温差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
一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此外,混凝土的收缩也是导致温度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收缩、自收缩、干燥收缩和碳化收缩等。
这些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也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引发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措施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如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适当掺入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控制骨料的级配和含泥量,选用粒径较大的骨料;添加缓凝剂、减水剂等外加剂,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降低水化热峰值。
2、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如对骨料浇水降温、使用冰水搅拌等;在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进行遮阳、保温处理,减少温度损失;在浇筑现场,避免在高温时段浇筑,可选择在夜间或清晨进行施工。
3、分层分段浇筑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方法,可以减少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降低水化热的集中释放。
分层厚度一般控制在 300 500mm 之间,分段长度根据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
4、埋设冷却水管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冷却水管的布置间距、管径和通水流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水化热大小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计算确定。
5、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覆盖保温材料,如塑料薄膜、草帘、岩棉被等,减少表面热量散失;浇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混凝土表面干燥收缩。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为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大型混凝土结构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监测。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方案。
一、测温原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它的性能和强度,因此需要进行温度监测。
测温原理是基于热敏电阻传感器,即给混凝土里埋入一些热敏电阻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混凝土体内温度并输出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计算混凝土的发热量和温度变化。
二、测温设备热敏电阻传感器是测温的核心设备。
传感器需要宽温度工作范围,以适应混凝土的高温度和变化范围。
目前市场上的传感器一般可以在-200℃至+800℃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传感器还需要具有防水、耐高温、耐腐蚀、抗振动等特点。
三、测温方案1. 常规测温方案常规测温方案一般采用点式测温,即在混凝土的不同位置埋入一些热敏电阻传感器,测点一般选在混凝土厚度的1/3处。
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仪器相连,并记录每一个测点和时间的数据。
这种方案适用于混凝土体积较小的结构,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则显得不够全面,需要采取更多的测温点来达到全面监测的效果,同时这也难以进行远程数据处理。
2. 分区域测温方案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要采用分区域测温方案。
该方案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需要安装若干个传感器来实现全面监测。
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将每个小区域内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到单独的数据采集仪,并移至中控室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便于实时监测和调整。
三、方案实施步骤1.设计阶段: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和特点,确定测温区域和传感器数量,设计合适的传感器布置方案。
2.施工前准备:在混凝土浇筑前,安装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仪器,并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浇筑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安装好每个区域内的传感器,并连接到数据采集仪器。
在混凝土的各个阶段,实时记录每个区域内传感器的温度数据。
4.数据处理:将数据采集仪器内的数据传输至中控室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图表和报告,并及时调整施工过程中的措施,以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二)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监测,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继续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的相关内容,并深入探讨其中的五个重要方面。
正文:1. 传感器安装与布置- 选择适当的传感器类型,如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或光纤传感器。
- 合理安排传感器的布置位置,确保能够准确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 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检测,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2. 数据采集和处理- 使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记录混凝土温度的变化。
- 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获取温度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 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 温度控制与管理- 根据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浇筑速度等。
- 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预防温度裂缝和内部应力的产生。
- 通过温度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4. 实时监测与远程访问- 建立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实时获取混凝土温度数据。
- 利用远程访问技术,随时随地监控温度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 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的展示和报警功能,方便施工人员及时做出反应。
5. 监测结果分析与优化- 将监测到的温度数据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混凝土温度的合理性。
- 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混凝土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 基于温度监测数据的长期分析,改进施工工艺和措施,积累经验并提供指导。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是保证混凝土质量与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感器安装与布置、数据采集和处理、温度控制与管理、实时监测与远程访问以及监测结果分析与优化等五个大点,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质量问题,并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大型基础、桥梁墩台、大坝等结构,常常会用到大体积混凝土。
然而,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较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升迅速,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温度监测与控制,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与控制是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会发生水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这些热量在混凝土内部积聚,导致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较快,从而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内外温差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压应力和表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此外,混凝土的收缩也是导致温度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
如果收缩受到约束,也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方法为了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首先需要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监测。
常用的温度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热电偶测温法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它可以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将热电偶预埋在混凝土内部的不同位置,通过导线将电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仪,从而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实时监测。
2、电阻温度计测温法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将电阻温度计预埋在混凝土中,通过测量电阻值的变化来计算温度。
3、红外测温法红外测温法是利用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来测量温度的。
这种方法可以非接触地测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但对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测量精度较低。
在进行温度监测时,需要合理布置测温点,一般在混凝土的厚度方向和平面上均匀布置。
同时,要根据混凝土的浇筑进度和温度变化情况,确定合适的测温频率,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几天,测温频率较高,随着混凝土温度的逐渐稳定,测温频率可以适当降低。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其体积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等特点,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和耐久性。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是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通常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 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大型桥梁的桥墩承台、水利大坝等。
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在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由于散热较快,温度相对较低,从而形成内外温差。
当温差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压应力和表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此外,混凝土的降温过程中,如果降温速率过快,也会产生收缩裂缝。
为了有效地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需要采用合适的温度监测设备和方法。
目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偶和热敏电阻两种。
热电偶是基于热电效应原理工作的,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热敏电阻则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进行测量,成本相对较低,但精度和稳定性稍逊一筹。
在布置温度传感器时,应遵循均匀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一般来说,在混凝土的厚度方向上,应布置多个测点,以监测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变化;在平面上,应根据混凝土的形状和尺寸,合理分布测点,重点关注边角、中心等容易出现温度差异的部位。
传感器的安装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前完成,通常采用预埋的方式,将传感器固定在钢筋上,并确保其与混凝土良好接触。
温度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混凝土的浇筑时间、温度变化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几天,由于水化热释放剧烈,温度变化较快,监测频率应较高,一般每 1 2 小时测量一次;随着混凝土温度逐渐稳定,监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例如每天测量 2 4 次。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表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表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表是用于记录和跟踪混凝土在浇筑、养护期间温度变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温度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温度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防止裂缝的产生。
一、温度监测的目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确保温差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不宜超过 25℃,否则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2、掌握混凝土的降温速率,避免降温过快导致混凝土收缩过大而产生裂缝。
3、为施工过程中的养护措施提供依据。
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整养护方式,如覆盖保温材料的厚度、浇水的频率等。
二、温度监测的设备和方法1、监测设备常用的温度监测设备包括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电子测温仪等。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测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电子测温仪则便于数据的读取和记录。
2、监测方法在混凝土浇筑前,将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按照预定的位置埋入混凝土中。
传感器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混凝土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
通常在混凝土的中心、表面、边角等部位设置传感器。
监测过程中,定时使用电子测温仪读取传感器的数据,并将温度值记录在温度监测表中。
三、温度监测表的内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表通常包含以下内容:1、工程名称、施工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基本信息,以便明确监测对象。
2、监测日期和时间,精确到小时。
3、传感器的编号和位置,如混凝土中心、表面、距边缘1m 处等。
4、对应的温度值,包括混凝土内部温度、表面温度、大气温度等。
5、温差计算,如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大气的温差等。
6、备注栏,用于记录监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采取的措施等。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一、测温的目的和意义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时发现温度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安全。
通过测温,可以:1、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放热,内部温度会升高。
如果内外温差过大,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通过测温,可以及时调整养护措施,控制温差在允许范围内,从而预防裂缝的产生。
2、优化施工工艺根据测温结果,可以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顺序、养护方式等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3、评估混凝土的性能通过对混凝土温度变化的监测,可以了解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情况,评估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二、测温设备的选择1、热电偶测温仪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
在大体积混凝土测温中,通常将热电偶探头埋入混凝土内部,通过导线与测温仪连接,实现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2、热敏电阻测温仪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计算出温度。
热敏电阻测温仪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等优点,但测量精度相对较低。
3、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温度。
在大体积混凝土测温中,一般用于测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但无法测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在选择测温设备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测量精度、量程、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温设备。
三、测温点的布置1、平面布置测温点应在混凝土平面上均匀分布,重点布置在混凝土厚度较大、结构复杂、容易产生温度裂缝的部位。
一般来说,测温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5m。
2、竖向布置在混凝土的竖向方向上,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的上表面、中部和下表面,以及距离表面 50mm 处。
对于厚度较大的混凝土,还应在中间增加测温点,以准确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
3、特殊部位布置在混凝土与基础、墙体、柱子等结构的交接处,以及预留孔洞、后浇带等部位,应增设测温点,加强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作业指导书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大体积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如大型基础、大坝、桥梁墩台等。
由于其体积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升快,若不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水利水电等工程。
三、编制依据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18)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3、工程设计文件及相关施工图纸四、温度监测目的1、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异常温升,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
2、为施工过程中的养护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硬化,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3、评估温控措施的效果,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五、温度监测设备及材料1、温度传感器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偶式和电阻式,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
传感器的精度应满足监测要求,一般不低于 05℃。
传感器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温控要求确定,在平面上宜均匀布置,在竖向宜分层布置。
2、数据采集仪数据采集仪应具备自动采集、存储和传输数据的功能。
采集频率可根据混凝土的温升速率和监测要求进行设置,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 3 天内,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2 小时,3 天后可适当降低采集频率。
3、传输线缆传输线缆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防水性能。
线缆的布置应避免与钢筋、预埋件等发生碰撞,且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受损。
4、保温材料用于覆盖混凝土表面,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散热,保持混凝土内部温度稳定。
常用的保温材料有塑料薄膜、草帘、岩棉被等。
六、温度监测点的布置1、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平面内均匀布置监测点,相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5m。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测温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2015-08-31测量1.大积混凝土的概念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指混凝土结构物中,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的混凝土。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中,经常遇到大体积混凝土。
如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混凝土基础和大型设备基础等等。
2.温度应力裂缝产生的机理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是结构体量大,相对散热面积小,在浇注混凝土前几天,水化热积聚在结构内部,导致温度急剧升高,造成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异,内部高、外部相对较低。
加上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容易使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应力,混凝土表面由表及里地相对受拉,内部相对受压,当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宏观裂缝,这就是温差裂缝,或温度裂缝。
温差应力的产生是与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要实时监测温度差异,以提示施工现场采取降低温差的措施,保证不产生导致裂缝的温差。
混凝土结构的升温和随之而来的降温过程中,由于下述原因会产生裂缝(1)内外温差:混凝土内部热量积聚不易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无论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总低于内部温度。
即使在混凝土硬化后期,水化热散尽,结构温度已接近周围气温,这是若受到寒潮侵袭,气温骤降,结构表面急冷,仍会产生内外温差。
这种温差造成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就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温差大到一定程度,表面的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2)收缩作用: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初期,混凝土处于升温阶段及塑性状态,弹性模量很小变形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很小,故温度应力一般可忽略不计。
但过了数日混凝土硬化(多余水分蒸发时引起的体积收缩)以后发生的收缩,将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才引起的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
表面裂缝与内部裂缝叠加起来,就可能贯穿结构的整个截面,造成严重危害。
大体积混凝土如何测温(一)2024
大体积混凝土如何测温(一)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混凝土结构中具有较大体积和较厚混凝土构件的结构。
在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过程中,及时准确地监测混凝土温度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方法和步骤。
正文:一、传感器选择和布置1.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类型,常用的有热电偶、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等。
2.根据混凝土的布置及结构尺寸,合理布置传感器,保证温度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传感器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充分接触,避免气隙和空洞,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仪器准备1.选择合适的温度测量仪器,如数字温度计、多功能温度计等。
2.校准测量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检查测量仪器的操作指南并熟悉操作步骤,以确保正确使用测温设备。
三、测温操作步骤1.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监测时间间隔,例如每小时或每日进行测温。
2.在混凝土浇筑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测温,例如浇筑后的1小时、3小时等。
3.将温度传感器插入混凝土内部,确保传感器与混凝土结构充分接触。
4.记录测得的温度数值,并标注测量时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重复以上操作,持续测温直至混凝土养护结束。
四、监测数据处理1.将测得的温度数据整理并记录。
2.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趋势,判断混凝土的养护状态及质量。
3.如发现温度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或纠正。
4.将监测数据整合为报告,方便后续参考和研究。
五、安全注意事项1.在进行测温操作时,需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范进行,并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设备。
2.要保证测温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避免破坏或损坏。
3.在对混凝土进行测温时,需注意周围环境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总结:通过合理选择和布置传感器,准备好合适的测量仪器,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测温操作,并合理处理监测数据,可以有效地测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
在整个测温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混凝土温度的及时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混凝土的养护情况,进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一)202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一)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桥梁等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体积庞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其温度控制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准确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发展了多种温度监测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的一部分。
正文:一、嵌入式温度计技术嵌入式温度计是最常见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之一。
它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插入温度计来实时监测温度变化。
具体的小点包括:1. 安装位置的选择2. 温度计类型的选择3. 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二、红外线测温技术红外线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温度监测技术,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远程温度监测。
具体的小点包括:1. 红外线测温器的选择与标定2. 温度测量范围与精度3. 被测物体表面状况的影响4. 环境因素的干扰与校正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一种分布式的温度监测技术,通过多个传感器节点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全面监测。
具体的小点包括:1. 传感器节点的布置与数量选择2. 通信协议与网络拓扑3. 能耗管理与传感器节点维护4. 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四、声发射技术声发射技术是一种有损的温度监测技术,通过监测混凝土的声发射信号来判断温度变化。
具体的小点包括:1. 声发射传感器的选择与放置2. 噪声与信号分离方法3. 温度变化与声发射信号的关系4. 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五、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温度监测技术,可以长距离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小点包括:1. 光纤传感器的类型与特点2. 光纤的布放方式与长度选择3. 温度测量原理与技术参数4. 光纤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方法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包括嵌入式温度计技术、红外线测温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声发射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结构厚实,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可能会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了及时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温度,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
另一方面,通过监测温度数据,可以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和验证,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仪器的选择、监测频率、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内容。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
目前常用的监测仪器有热电偶、热敏电阻等。
这些仪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点的布置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关键环节之一。
监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监测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的中心部位、表面、边缘以及不同厚度的交界处等位置。
在布置监测点时,要考虑混凝土的浇筑顺序、结构形式和尺寸等因素,确保监测点的分布均匀合理。
同时,为了保护监测点和监测仪器,还需要在监测点处设置专门的保护装置。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温度变化情况以及工程的重要性等因素来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释放速度较快,温度变化较大,监测频率应较高,一般每隔 1-2 小时监测一次。
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温度变化逐渐趋于稳定,监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每隔 4-6 小时监测一次。
在监测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大体积砼温度监测方案
大体积砼温度监测方案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和养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温度变化,这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受到影响。
因此,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对于施工和养护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个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方案。
一、温度监测设备的选择在选择温度监测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准确度:温度监测设备应该有足够的准确度,以确保得到准确的温度数据;2.稳定性:设备应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长时间保持准确的温度测量;3.耐用性: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周期长,温度监测设备应该足够耐用,能够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保持正常运作;4.适应性:设备应该能够适应不同温度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
常用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设备包括温度计、热电偶、红外测温仪等。
具体选择哪种设备,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预算来确定。
二、温度监测位置的确定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监测位置来监测温度变化。
通常来说,可以选择混凝土整体体积的几个代表性位置进行监测。
这些位置应该代表整个混凝土体积的温度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混凝土表面、内部和边缘等位置进行监测。
三、温度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温度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数据采集设备将温度数据自动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温度的实时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到更详细的温度变化趋势。
四、温度控制和调节基于温度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和调节。
例如,可以通过加水、降温剂等方式来调节混凝土的温度。
通过合理的温度控制和调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并减少施工和养护过程中的问题。
总结起来,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方案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确定监测位置,记录和分析温度数据,并进行温度控制和调节。
通过有效的温度监测和控制,可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其体积大、水泥用量多,在浇筑和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就可能会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安全性。
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温度,防止裂缝的产生。
通过温度监测,可以了解混凝土在浇筑后的升温速度、峰值温度、降温速度等关键参数,为施工过程中的温控措施提供依据。
温度监测的设备和方法有多种。
常见的温度传感器包括热电偶和热敏电阻。
热电偶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安装较为复杂;热敏电阻则价格相对较低,安装简便,但测量范围和精度可能稍逊一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在安装温度传感器时,需要注意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和深度。
一般来说,传感器应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的代表性部位,如中心、边缘、角部等。
对于厚度较大的混凝土,还需要在不同深度布置传感器,以全面了解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
传感器的安装要牢固可靠,避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到损坏或移位。
在进行温度监测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和记录。
测量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混凝土的浇筑进度、温度变化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释放较快,温度变化较大,测量间隔应较短;随着混凝土温度逐渐稳定,测量间隔可以适当延长。
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绘制温度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趋势。
如果发现温度异常升高或降温过快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温控措施包括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分层浇筑、埋设冷却水管等。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可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的产生;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可以通过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来实现;分层浇筑可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逐步释放,减少温度积聚;埋设冷却水管则可以通过通水冷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简易测温法
大体积混凝土简易测温法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个常见且关键的环节。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厚实、混凝土量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升快,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温度,就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易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法。
一、测温的目的和意义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如果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过大,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
通过测温,可以及时了解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如调整养护方式、控制浇筑速度等,以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
二、测温设备的选择1、温度计常见的温度计有玻璃液体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玻璃液体温度计价格便宜,但测量精度相对较低,且容易损坏。
电子温度计测量精度高、读数方便,但价格相对较高。
2、测温探头测温探头一般采用热电偶或热敏电阻。
热电偶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但需要进行冷端补偿。
热敏电阻精度高、稳定性好,但测温范围相对较窄。
3、数据采集仪数据采集仪用于自动采集和记录温度数据,可以提高测温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测温点的布置测温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应在混凝土的中心、表面、角部和边缘等位置布置测温点。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网格状布置测温点,相邻测温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5 米。
在混凝土的厚度方向,每个测温点应布置在不同的深度,如表面下 50mm、中心处、底面以上 50mm 等。
四、测温时间和频率测温应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直至混凝土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 25℃为止。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 3 天,测温频率应较高,一般每 2 小时测一次。
3 天后,可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适当降低测温频率,如每 46 小时测一次。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其体积较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升迅速,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温度监测和控制,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是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要理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重要性,首先需要了解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会发生水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由于其体积庞大,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了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内外温差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
由于混凝土在早期抗拉强度较低,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此外,混凝土在降温阶段,由于体积收缩受到约束,也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
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目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
具体来说,通过温度监测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2、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确保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3、指导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合理调整养护措施,如覆盖保温材料的时间和厚度等。
4、为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三、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热电偶测温法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将热电偶预先埋设在混凝土内部的不同位置,通过导线将测量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仪,从而实现对混凝土温度的实时监测。
2、热敏电阻测温法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来确定温度。
与热电偶相比,热敏电阻成本较低,但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稍逊一筹。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实例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实例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实例大体积混凝土是在水泥胶结材料中,加入了更多的填充材料,使用更高的水灰比,以获得更大体积的混凝土,而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这样的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耐久性和耐腐蚀性,适合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支撑,如堤坝、大型水坝、桥梁、涵洞及其他工程。
但是,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较大的温度影响,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升高,并可能对混凝土强度,结构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1. 温度监测方案为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应制定温度监测方案。
温度监测方案应根据混凝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温度监测的范围和监测时间,并制定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将合理的温度监测范围和时间纳入混凝土施工质量检查计划。
2. 温度监测原理温度监测的原理是利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计等温度测量仪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将混凝土内部温度实时转化为电流,然后将温度数据转变为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实时监测。
3. 温度监测范围在广泛的混凝土施工现场,温度监测范围可以分为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混凝土内部温度两部分。
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测量,可以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或温度计,将混凝土表面温度转换为电流,实时监测混凝土表面温度,及时发现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变化。
混凝土内部温度测量,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钻孔,插入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及时发现混凝土受热、受冷的情况,以避免混凝土受损。
4. 温度监测时间温度监测的时间可以根据混凝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温度监测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混凝土浇筑后的24小时内,每2小时监测一次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后的72小时内,每6小时监测一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以及混凝土7天内的温度变化情况。
5. 温度控制措施当混凝土表面温度升高或混凝土内部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以防止混凝土受到不利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
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由于其特殊的体积和复杂的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从而引发温度问题。
高温会导致混凝土的开裂和变形,给结构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有效的监测非常必要。
概述: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技术致力于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以帮助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预测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过高对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传感器选择和布置1.感温元件的选择:根据监测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感温元件,常见的有热电偶、热敏电阻和红外线传感器等。
2.传感器布置: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形状和尺寸,合理布置传感器,以覆盖整个结构,并保证测点的均衡分布,避免温度测量的局部性误差。
3.传感器保护措施:对传感器进行保护措施,防止其受到机械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安装保护套管、防水防尘措施等。
二、数据采集和传输1.数据采集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能够满足实时监测和长期记录的要求,常见的有数据采集仪、温度记录仪和远程监测系统等。
2.数据传输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如通过电缆、光纤或无线网络传输。
3.数据存储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常见的有数据库存储和云存储等。
三、温度监测算法和模型1.模拟模型: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和结构的几何形状,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过程,以预测未来的温度变化。
2.统计模型:通过对大量的温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统计模型来预测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概率分布,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3.模型:利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对温度监测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以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四、温度控制措施1.降温剂的应用:通过添加降温剂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常见的降温剂包括冰、融雪剂和温度控制剂等。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控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控建议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控的必要性对于整体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水泥在水化固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另一方面,混凝土是一种不良的导温材料,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内部热量不易散发,会形成较高的水化热温升,高的可达40℃以上。
在降温过程中,由于非均匀降温而受到自身约束和外部约束。
自身约束是内部混凝土的相互约束,产生自生应力,外部约束是来自老混凝土或基础的约束,产生约束应力。
自生应力和约束应力都是由变温引起的温度应力。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往往会超过混凝土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而导致结构产生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的产生不但影响到结构的承载力和设计效果,而且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有重要影响。
所以,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是建设、设计和施工方都极为关注,已经成为大型桥梁建设中必须面对并认真解决的主要课题。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内部因素(温度收缩、水化收缩、弹性模量增长、抗拉强度增长)、外部环境条件(气温变化、风速、湿度)、基础约束条件及施工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可能产生三类裂缝: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及贯穿裂缝。
引起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因素很多,探究温度应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由于水泥水化热和混凝土本身的导热性能较差,而形成较大的温差,产生温度应力(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便出现温度裂缝。
(2)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混凝土内部温度场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升、浇筑温度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的叠加。
夏季施工时,浇筑温度和气温较高,内部的最高温升值也较高;冬季施工时,大气温度较低,表面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很大,特别是气温骤降时容易形成“冷击”效应,引起开裂。
(3)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主要有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硬化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自生收缩变形、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以及碳化引起的碳化收缩变形等五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温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2015-08-31?测量?
1.大积混凝土的概念
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指混凝土结构物中,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的混凝土。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中,经常遇到
大体积混凝土。
如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混凝土基础和大型设备基础等等。
2.温度应力裂缝产生的机理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是结构体量大,相对散热面积小,在浇注混凝土前几天,水化热积聚在结构内部,导致温度急剧升高,造成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异,内部高、外部相对较低。
加上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容易使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应力,混凝土表面由表及里地相对受拉,内部相对受压,当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宏观裂缝,这就是温差裂缝,或温度裂缝。
温差应力的产生是与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要实时监测温度差异,以提示施工现场采取降低温差的措施,保证不产生导致裂缝的温差。
混凝土结构的升温和随之而来的降温过程中,由于下述原因会产生裂缝
(1)内外温差:混凝土内部热量积聚不易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无论在升
温或降温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总低于内部温度。
即使在混凝土硬化后期,水化热散尽,结构温度已接近周围气温,这是若受到寒潮侵袭,气温骤降,结构表面急冷,仍会产生内外温差。
这种温差造成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就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温差大到一定程度,表面的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2)收缩作用: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初期,混凝土处于升温阶段及塑性状态,
弹性模量很小变形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很小,故温度应力一般可忽略不计。
但过了数日混凝土硬化(多余水分蒸发时引起的体积收缩)以后发生的收缩,将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才引起的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
表面裂缝与内部裂缝叠加起来,就可能贯穿结构的整个截面,造成严重危害。
所以在施工及养护阶段应严格控制温升,对于强度要求较高的混凝土,水泥用量相对较多,水化热大,温升速率也较大,一般可达35℃左右,加上初始温度可使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达到70~80℃,一般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为
10×10-6/℃,当温度下降20~25℃时造成的冷收缩量为2~2.5×10-4,而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只有1~1.5×10-4,因而冷收缩常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3.1测温仪器
我所采用JDC-2型便携式建筑测温仪,其主机分别与测温探头或测温线连接构
成测温系统,可根据现场需要的测温点数量灵活配置。
测温探头可直接测量混凝土拌和物温度及环境温度,测温线预埋在混凝土内部,适宜测量混凝土内部温度。
JDC-2型测温仪的测温范围:-30℃~130℃,测温误差:≤0.5℃(与测温
探头配合);≤1.0℃(与测温线配合)。
3.2测区布置及测温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温度监测点布置,以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块体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为原则,一般可按下列方式布置:
1)温度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以所选混凝土的浇注块体平面图对称轴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对长方体可取较短的对称轴线),在测温区内温度测点呈平面布置;2)在测温区内,温度监测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注块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
3)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4)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外表温度,应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200mm处的温度为准;
5)混凝土浇注块体底表面的温度,应以混凝土浇注块体底表面以上50~200mm处的温度为准。
在浇注混凝土之前,每一测温点分上、中、下分三处埋设测温线(测温线由插头、导线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分别测各部位的温度,其中上、下部传感器距混凝土表面50~200mm。
测温线的埋设方法见下图: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特别重要,达到保温降低温差和保湿的目的。
保温是为了减少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失,减小混凝土的温度梯度,防止产生表面裂缝,并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潜力和材料的松弛特性,使混凝土的平均总温差所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防止混凝土产生贯穿裂缝。
保湿的作用是使尚在强度发展阶段的混凝土,不因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并使水泥的水化顺利进行,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也有预埋水管,从一端灌入冷水,排除混凝土内部的热量,降低温度差。
温度监测是在混凝土成型后即混凝土养护期间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情况,以确保混凝土养护期保温、保湿的目的实现,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在25℃范围内,以保证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尤其是不出现贯穿性的裂缝,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测温工作在混凝土成型后即开始,约连续观测5~7天,即混凝土温度变化处于
平稳阶段时结束。
观测频率以能反映出并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即混凝土降温速度,混凝土内外温差为原则,一般情况是每昼夜不少于两次。
这里以重庆市建委统一制定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测量记录(电测)”表格“渝建设43”中
所规定的观测频率为基础,0~4天内每两小时观测一次,4~7天内每4小时
观测一次。
4.实例分析
此图为XXXXXX集资住宅-12.2米筏板基础其中一点的测温曲线,该工程筏板基础长×宽×厚=26米×10米×1.3米,混凝土强度等级C40,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
养护措施塑料薄膜加麻袋,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循环水管,2003年7月30日20:30开始浇注,入模温度为32℃,环境温度29~40℃。
该点在8月1日12:00达到最高温80℃,持续9小时后开始降温,即浇注后约40小时达到最高温度,内外平均温差18℃,最高温差24.8℃。
由于是夏季施工,环境温度高,将升温值控制在30℃较难,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水化
热量,再加上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水泥水化开始,造成升温值超标。
采用麻袋的保温,和冷循环水的温控措施是有效的。
如果表面采用薄膜覆盖效果更佳。
此图为XXXXXXXXX大厦-7.8米筏板基础其中一点的测温曲线,该工程筏板基础长×宽×厚=20米×20米×1.5米,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商品混凝土
泵送入模。
养护措施在混凝土表面依次覆盖塑料薄膜、草垫、塑料彩条布,再在其上用塑料彩条布搭棚(四周封闭),2003年2月25日23:00开始浇注,入模温度为23.8℃,环境温度14~19℃。
该点在2月28日15:00达到最高温68℃,浇注后约40小时达到最高温度,持续9小时后开始缓慢降温,从图中横坐标42~123区间的降温速度为0.12℃/h,内外平均温差在横坐标132(3月4日9:00)前约5℃,其后,即3月4日9:00因施工原因拆除塑料薄膜、草垫、彩条布,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内外温差增大,最高温差24.6℃。
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属冬季施工,环境温度低,用彩条布搭棚可提高环境温度,对混凝土保温非常有利。
从曲线可看出塑料薄膜+草垫+彩条
布,再加上彩条布搭棚的养护措施使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应延长养护时间。
上面两个曲线为重庆时代广场D座转换层42.8米大体积混凝土第5和第11点的测温曲线,该工程工程转换层位于主体工程的第八层,筒体的强度等级为C60,板厚20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共计3000m3,分两次浇注,第一次浇注厚度800mm,第二次浇注厚度1200mm。
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
养护措施在混凝土表面依次覆盖塑料薄膜、草垫、塑料彩条布,2003
年9月14日20:30开始浇注,入模温度为32℃,环境温度21~40℃。
第5点先浇注,内部最高温度72.4℃,内外平均温差12℃;第11点最后浇注,混凝土表面一直有约30mm~50mm的积水未清除干净,该点表面温度始终比第5点低约8℃,内部最高温度70.7℃,内外平均温差17℃,两点分
别在浇注后约40小时达到最高温度,持续约9小时后开始降温。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清除积水,避免混凝土局部降温。
5.总结
由以上的实例分析看出,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温度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为有效的控制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尽可能选用中低强度的混凝土,利用60天强度R60,避免用高强混凝土,使用发热量低的水泥;在原材料方面,严格控制骨料的级配,含泥量,使用掺和料,采用缓凝剂,降低水灰比及水泥用量。
b、凝土浇注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夏季应注意避免曝晒,注意保湿,冬季应采取措施保温覆盖,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
c、延长养护时间,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