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湿地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影响研究进展

湿地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影响研究进展

全球 环境 变化 是 目前人类 面临 的重 大 而急 迫 的
环 境 问题 , 这一 问题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人 类 活 动 引起 主要问题 , 出在湿地系统 内氮迁移量及 其与不 同环境要 素 指 的, 并与碳 、 、 、 等元 素循 环 紧密 相 关 . 氮 磷 硫 当前 在 环 境生 物 地 球 化 学循 环 研 究 方 面 , 球 和 区域 氮 元 全 素循 环 的变 化 日趋 严 重 [ . 响氮 循 环 的相 关 人 类 1影 ]
第3 8卷第 6期 21 00年 6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然 科 学 版) 自
J U N LO O G I N V R I Y N T R LS IN E O R A FT N J U I E ST ( A U A C E C )
V0 . . 138No 6
J n 2 1 u . 00
湿 地是 自然界 最 富生物 多样 性 的生 态 景观 和人 类 最 重 要 的生 存 环 境 之一 , 具有 巨大 的 环境 调 节 功
能和 效 益 , 维 持 自然 界 生 态平 衡 过 程起 着 十分 重 对 要 的作用 , 全球 生 物地 球 化 学 循环 中 的作用 已越 在 来 越 受 到人 们 的关 注 . 素作 为 一种 湿地 营 养水 平 氮 指 示剂 , 常是 天 然 湿地 或 人 工 湿地 土壤 中的主 要 常 限制 性养 分[ ; 3 同时也是 江 河 、 湖泊 等 永久 性 淹水 湿 地 发生 富营 养 化 的主 要 诱 因之 一 . 地 作 为氮 素 的 湿 源 、 或转 化 器 的功 能在 生 态 学和 环 境科 学 领 域 日 汇
209 0 0 2,Chn ;2 I si eo oe h c l gn e ig, ie st f ia . n tt f ut Ge tc nia En ie rn Unv riyo S u ta t t tg r ,Pffe a nwad ig 3 7 5 9 Sutg r , r n ; S h o f lrn 5 0 6 t t a t Ge ma y 3. c o lo Nau a su c sa dEn io me tl gn rn Hee ie st f tr lRe o r e n vr n na En ie ig, fi Unv r iyo Te h oo y,Hee 3 0 9,Chn ) c n lg fi2 0 0 ia

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分析
廖敏辉;刘彦鹏;毛战坡;付昆明;杨凯;卞逸豪
【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
【年(卷),期】2024(24)10
【摘要】立足湿地生态系统,针对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从菌属水平上分析总结关键环节的发生特点、分布情况、氮去除贡献,综合对比分析各环节的协同和竞争关系,酶水平上微生物的差异以及N_(2)O释放特征。

对比分析认为,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可分别以N_(2)、N_(2)O的形式实现氮去除,后者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驱动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微生物在酶水平上的差异;有待开展系统性的量化评价,以推动湿地生态系统N_(2)O释放调控机制的建立。

【总页数】6页(P241-246)
【作者】廖敏辉;刘彦鹏;毛战坡;付昆明;杨凯;卞逸豪
【作者单位】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荷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TQ031.9
【相关文献】
1.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2.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研究
3.厌氧氨氧化和甲烷氧化在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
的潜在作用4.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氮转化过程研究进展5.湿地微生物在城市湿地氮循环系统的效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大气污染的不断加剧,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碳和氮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转化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大气中吸收、转移、储存以及释放的过程。

它包括大气-陆地系统的碳交换和陆地-水系统的碳交换两个部分。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源之一,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并将一部分储存于土壤中,形成土壤有机碳。

此外,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形成生态系统与大气的碳循环。

生态系统氮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吸收、转移、储存以及释放的过程。

氮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气体又是溶解物和有机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转换和转化关系极为复杂。

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和工业固氮作用形成固定氮,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输入到陆地和水体中,供生态系统利用。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或叶落等有机物体分解时,氮回归土壤和水体中,也可再次利用。

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关键是氮素的转换和各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二、碳氮循环的响应机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化学气体污染等。

碳和氮元素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元素,它们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当人类活动过度、气候变化或工业污染等额外影响出现时,生态系统循环也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最为显著。

气候变化会导致土壤温度、湿度以及植被类型和分布范围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碳和氮元素的吸收、释放和转换。

世界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帽不断融化,大量的冰川水注入到海洋中,增加海洋中的碳氮含量,引起海洋生态系统氮素比例失调,影响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作者:刘赵文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第06期摘要: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

该文详细阐述了气候、水文、生物群落、人类行为等因素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

并对现有湿地碳循环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21-05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Liu Zhaowen(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is one important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In this paper,there was a detailed summarization of influence on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s on those factors,such as the climate,hydrology,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humanbehaviors.Meanwhile,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outlook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 was also given here.Key words:Wetland ecosystem;Carbon cycle;Research progress引言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由湿地生态系统所吸收的碳量及所制造和排放的碳量,其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甲烷、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方面。

氮磷输入对湿地碳蓄积的作用

氮磷输入对湿地碳蓄积的作用

氮磷输入对湿地碳蓄积的作用最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地球系统元素循环更重要的驱动力,引起许多环境问题,氮富集是工业革命前的两倍多,采矿导致磷进入环境是化学风化释放磷的四倍多。

1950~1994年间,每年氮肥施用量从3.0x109kg增长到7.4x1010kg,磷肥施用量从2.4x109kg增长到1.3x1010kg,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和4%[1]。

全球氮沉降水平预计在未来20年内会加倍[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苔原和冻土区融化也会促进氮磷营养物质释放,这都必将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3]。

湿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占重要地位,储藏在全球湿地泥炭中的碳总量为120~260Pg,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中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4,5]。

大量氮磷营养进入湿地生态系统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各碳库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碳蓄积。

生态系统碳蓄积,依靠产生和分解输出之间的平衡[6]。

本文从影响生态系统碳输入输出的关键过程出发,从土壤,植物,枯落物分解的角度探讨氮磷营养物质对生态系统碳蓄积的影响,并对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当前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以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1土壤碳库对氮输入的响应 1.1氮输入对土壤总有机碳碳库的影响土壤碳库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特殊的水文环境,大量的碳储存在湿地土壤中。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是土壤有机碳输出的基本途径,是反映土壤活性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大气碳库和土壤碳库联系的基本过程[7]。

有学者研究表明施氮短期(十年尺度)显著加速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分解,长期(百年尺度)将抑制重组有机碳的分解;施肥增加初级生产力,加速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分解,导致土壤总有机碳没有改变[2]。

Mack等[6]对阿拉斯加苔原冻土带进行长期氮输入试验后发现,虽然增加营养可利用性使每年地上生物量成倍增长,但是深层土壤碳储量明显减少,在过去20年生态系统碳净损失为2000gm-2。

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影响解析

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影响解析

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影响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多种压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氮沉降。

氮沉降通过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对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进行解析。

首先,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氮沉降中的氨氮和硝酸盐氮能够被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进而影响湿地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循环。

氮沉降的增加可以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并提高其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

而增加的氮沉降也会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土壤氮循环的速率。

例如,氮沉降的增加会提高湿地土壤中氮的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氮转化过程。

此外,氮沉降还会影响湿地土壤中氮的固持能力,从而影响湿地土壤氮的平衡。

其次,氮沉降还会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分解和降解过程产生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和降解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氮沉降的增加可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从而影响湿地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一方面,氮沉降的增加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

另一方面,氮沉降的增加也会影响湿地中的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例如,氮沉降的增加可以提高湿地土壤中的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降解。

此外,氮沉降还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湿地植物对氮的需求较高,因此氮沉降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氮资源,进而促进湿地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

然而,过高的氮沉降也会导致湿地植物的养分过剩,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氮沉降的过量会导致湿地植物根系发育异常,从而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因此,适度控制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

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

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氮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氮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循环过程非常复杂,这也给科学家们研究氮循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氮循环的研究:1. 氮的生物转化过程氮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氮的硝化、还原和固氮等过程。

其中氮的硝化是氨和亚硝酸通过氧化还原过程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而氮的还原则是氮的还原态转化为氮的氧化态的过程。

最后,氮的固氮是指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有机氮的过程。

在不同生态系统中,这些氮转化过程的速率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淡水湖泊中,氮的固氮过程相对较为活跃,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氮的硝化作用较为显著。

2. 生态系统中氮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不仅涉及到氮的生物转化过程,还牵涉到氮的流动过程。

这里的氮流动过程包括了氮的输入、输出、蓄积和输移等过程。

例如,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的输入来源主要有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并通过微生物的介入,转化为了可被植物吸收的形态。

同时,氮的输出还包括了土壤的氮淋溶和氮的气态损失等过程。

3. 生态系统中氮的污染潜力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氮元素流入到了生态系统中。

尤其是在农业和工业生产场景中,氮的过度使用和释放,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平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氮化合物的过量输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初级消费者繁殖数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受损等问题。

4. 氮循环模型及其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氮循环的规律和机制,科学家们构建了很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模型,以帮助分析和预测氮的输入、输出和转化过程。

例如,Dr. Donahue在1970年提出了经典的氮循环模型NITREX(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Soil: Use of Panels and Enclosures);Système d’Analyse de la Gestion des Éléments Nutritifs(SAGEN)模型是人们用来预测土壤氮素的蓄积过程和未来土壤氮含量变化的模型。

氮输入对沼泽湿地碳平衡的影响_张丽华_1

氮输入对沼泽湿地碳平衡的影响_张丽华_1
[ 4, 5] [ 2, 3]
究 , 但大多都集中在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某 种或几种形态碳[ 17, 19] 的研究 . 目前了解到的有关湿 地碳氮相互作用也主要集中于湿生植物对氮的净化 作用方面 , 而关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源氮素输 入对碳平衡影响的研究较少 , 现有的研究也主要集 中于森林、 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 . 大多数自然生态系 统的生产力受氮素的限制 [ 22, 23] , 研究表明 , 陆地生 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26] , 陆地生态系统中氮的 状态能够显著改变地 - 气间 CO 2 、 CH 4 等温室气体的 交换[ 27] , 对 森林[ 28~
[ 15~ 17] [ 18]
近年来 , 随着 全球变 化导 致的 CO2 浓度的 升 高, 氮素成为植物 生长的一个限 制性因素[ 1] , 尤其 是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泥炭沼泽地里, 氮素是主要 的限制性因素, 适量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 而养 分过量则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由于农业活动中化学 肥料的大量应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 陆地生态系统 中的氮含量增加 , 给陆地生态系统的诸多过程带来 一系列的变化, 如生态系统中碳的积累与重新分配 , 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地气气体物质交换的变化等等 . 最近研究表明 , 由于植物生长、 CO2 施肥效应和 N 沉降的综合作用 , 不少地区的陆地碳库有所增加, 但 这一现象既没有在全球尺度上 , 也没有在整个植被 干扰过程中得到证实
第 27 卷第 7 期 2006 年 7 月
环 境 科 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V ol. 27, No. 7 Jul. , 2006
氮输入对沼泽湿地碳平衡的影响
张丽华, 宋长春* , 王德宣

模拟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模拟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模拟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黄河三角洲(Huanghe River Delta)是中国东部海岸带最大的盐碱地区之一,盐碱地的土壤含盐量普遍较高,同时该地区还兼具典型的河口型湿地特征,是全球海岸带蓝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在大气碳中循环和储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氮输入是近年来盐碱地生态系统中面临的新问题,但其对该区域的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研究。

一、氮输入对植物的影响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沉积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之一。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主要养分之一,它对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生物量及物候期特征都有影响。

研究表明,在盐碱地条件下,高氮输入会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加生物量,增加了植物对土壤的固碳能力。

但过量氮输入则会导致内源性响应,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减弱,同时降低生理局限和下调碳固定。

过量的氮输入对盐沼湿地植物类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一些快速生长、适应力强的植物占据优势地位,通过对生物量及多样性的调整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

二、氮输入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的土壤主要由富含铁和铝的残积土和沉积体组成,土壤碳存储与有机物与土壤所发生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氮元素的存在对土壤碳固定起重要作用,它会改变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从而对有机物的降解和形成产生影响。

一方面,适量氮输入会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分解有机物,提高有机物分解速度,释放出更多的CO2和CH4,降低土壤碳储量;另一方面,适度氮输入也会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生长状态,如最大化氮素条件下,酸化且缺氧的土壤环境可导致硫酸盐还原、甲烷氧化及碳酸盐沉积等作用,增加碳固定和储存。

三、氮输入对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盐沼湿地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其与空气和海洋之间的碳交换十分复杂,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通过植被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而发生。

适量的氮输入可促进植物温室气体CO2和CH4的吸收,交换通量增加,进而加速CO2的固定和储存;另一方面,较高氮输入也可能增加谷子烷和甲烷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

氮素输入影响下淡水湿地碳过程变化

氮素输入影响下淡水湿地碳过程变化

第20卷第11期2005年1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0 N o.11N o v.,2005文章编号:1001-8166(2005)11-1249-07氮素输入影响下淡水湿地碳过程变化*宋长春1,2,张金波1,张丽华1(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通过野外控制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氮素输入对淡水沼泽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氮素的输入能够提高沼泽湿地碳的生物累积,但过多的氮素输入则引起植物生产力的降低,并对常年积水沼泽湿地有机物质的分解有抑制作用。

在非淹水条件下,氮素输入后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淹水条件,说明水文条件和氮素输入对枯落物的分解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只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氮素输入后,植物—土壤系统C O2排放量增大;但是,过多氮素输入后植物—土壤系统呼吸速率降低,这说明一定量的氮素输入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根的发育,对微生物的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过多的氮素输入则会对这些过程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氮素输入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 O C)有明显的影响。

氮素输入后,根层土壤D O C含量明显降低(P<0.05),不同土壤深度D O C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

关 键 词:氮素;淡水湿地;枯落物分解;C O2排放;溶解有机碳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近半个世纪来,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导致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含量的相应增加,从而影响生态系统中碳的积累与重新分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氮素输入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生产力产生一定的变化,长期的氮富积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长和凋落物中氮素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逐渐降低,导致碳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1~4]。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湿地是一种具有丰富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氮磷循环是湿地生态过程的关键之一。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对于我们理解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资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是指氮和磷元素在湿地内的循环过程。

湿地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气体固定和水体中的溶解态氮,而磷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固定态磷。

这些元素进入湿地后,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进行转化和迁移,最终又返回到水体或土壤中。

在湿地中,氮循环包括氮沉降、固氮、氮矿化、氮硝化、氮脱硝和氮在水体和土壤之间的迁移等过程。

磷循环则包括磷释放、磷吸附、磷矿化、磷沉积和磷在水体和土壤之间的迁移等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元素的平衡与循环。

二、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生态效应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湿地中的氮磷循环为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养分来源,维持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例如,湿地植被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氮磷养分,同时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又通过死亡和分解等过程将养分再次释放到环境中,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其次,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水体净化至关重要。

湿地具有良好的自然净化功能,湿地植被和微生物能够通过吸附和降解作用,将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研究表明,湿地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十分显著,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还对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植被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大量CO2,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

湿地植被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氮磷转化过程,影响大气中的氮气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进一步调节气候和能量平衡。

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议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同环境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控作用

不同环境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控作用

不同环境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控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环境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控作用被广泛关注,包括水位、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和土壤特征等。

本文将对这些环境因子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探讨其调控作用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碳储量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在植物体内进行碳储存。

然而,湿地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速率和平衡受到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

首先,水位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

湿地的水位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解速率。

适度的水位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从而促进碳的固定和储存。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水位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恶化,植物生长受限制,碳吸收和储存受到限制。

因此,恰当地管理水位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措施。

其次,水文条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节也至关重要。

水文条件包括湿地水体内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浓度等环境因素。

溶解氧是湿地水体中的重要氧源,对湿地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湿地的水文条件会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影响碳循环过程。

营养物质浓度的变化也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而改变湿地碳循环的速率和通量。

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中,合理调控水文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类型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影响碳循环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态功能和碳储量。

湿地的植被类型通常包括附生植被(如水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如兰科植物)。

附生植被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碳固定能力,能够积极促进湿地碳的固定和储存。

寄生植物则具有较强的有机物分解能力,对湿地有机物的降解和碳释放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湿地植被保护和恢复中,合理选择和管理植被类型对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湿地土壤特征对碳循环也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范文

《2024年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范文

《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氮素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氮素的过量输入,特别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氮添加,会对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土壤微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活动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研究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以期为理解氮素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短期氮添加实验方法,对湿地土壤进行实验处理。

选取湿地土壤样品,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氮添加组。

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和土壤呼吸速率,分析氮添加对这两方面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一)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短期氮添加后,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氮添加组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增强,尤其是对易分解有机碳源的利用能力更为明显。

这表明氮添加可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其更有效地利用碳源。

(二)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短期氮添加后,湿地土壤的呼吸速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氮添加组的土壤呼吸速率有所提高。

这表明氮添加可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

四、讨论(一)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机制短期氮添加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等途径,促进其对碳源的利用。

此外,氮素作为有机物分解的重要元素,其添加可能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能量来源,从而提高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二)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短期氮添加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包括:一是氮素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能量来源,促进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二是氮素的添加可能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从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呼吸过程。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具有显著影响。

《2024年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范文

《2024年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范文

《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篇一一、引言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碳循环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土壤微生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活动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和碳循环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期,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湿地系统中氮的输入量大幅提高,这无疑会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以及土壤呼吸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对于理解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某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氮添加梯度,观察短期内(如一个月)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采用PLFA(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利用底物诱导呼吸法(SIR)测定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同时监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

三、结果与讨论1. 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短期氮添加后,湿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氮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对易分解有机碳的利用能力增强,而对难分解有机碳的利用能力则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氮添加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其更倾向于利用易分解的碳源。

此外,氮添加还可能促进了某些特定微生物类群(如氨氧化细菌等)的生长和活动,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

2. 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实验发现,短期氮添加后,湿地土壤呼吸速率有所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氮添加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其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释放更多的CO2。

此外,氮添加还可能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量的氮输入可能导致土壤氮饱和,反而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呼吸。

四、结论本研究表明,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产生了显著影响。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_1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_1

第37卷第2期2006年4月土壤通报Chinese Journal o f So il Sc ienceV o.l37,No.2Ap r.,2006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张丽华1,宋长春1,王德宣1,徐小锋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碳氮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的重要过程。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收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中氮含量增加,影响土壤和植物体中碳的积累与重新分配,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的碳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氮输入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提出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氮输入;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植物碳库中图分类号:S1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64-3945(2006)02-0356-06氮是大气圈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又是陆地生态系统大多数植物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过程中最易受限制的元素之一[1],在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中氮的含量增加,进一步影响到植物体中碳的积累与重新分配,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的碳循环过程产生不同影响[2,3,4]。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主要是估算各碳库的储量和碳库间的交换通量,矿物燃烧、砍伐森林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碳收支情况[2],研究陆地碳循环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预测大气CO2含量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3]。

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氮素可能会成为植物生长的一个限制性因素[4],适量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5,7],而养分过量则会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

最近研究表明,由于植物生长、CO2施肥效应和N沉降的综合作用,不少地区的陆地碳库有所增加,但这一现象既没有在全球尺度上,也没有在整个植被干扰过程中得到证实[2,6]。

《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篇一一、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土壤微生物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氮素输入的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某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探究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具体实验方法包括: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在实验开始前,采集湿地土壤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和预处理。

2. 氮添加处理:设置不同浓度的氮添加组,包括对照组(不添加氮)、低氮添加组、中氮添加组和高氮添加组。

每个处理组设置多个平行样。

3. 碳源利用特征测定:采用生物标记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4. 土壤呼吸测定:定期测定各处理组土壤的呼吸速率。

三、结果与分析1. 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各氮添加组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有所差异。

低氮添加组对部分碳源的利用有所增加,而高氮添加组则导致部分碳源利用程度的降低。

这表明氮添加可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群落结构,进而影响了其对不同碳源的利用。

2. 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实验发现,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呼吸产生了显著的刺激作用。

各氮添加组土壤呼吸速率均高于对照组。

这可能与氮添加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加速有关。

然而,高氮添加组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幅度逐渐降低,表明在高氮浓度下,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四、讨论短期氮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氮添加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群落结构,进而影响了其对不同碳源的利用。

这可能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加速,进而影响碳循环过程。

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

湿地可以减缓洪水、调节水文、保持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衰退,湿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外源氮、磷输入是导致湿地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源氮、磷的输入与氮磷循环紊乱、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死亡等问题密切相关,而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生长状况受到水质的直接影响。

因此,研究外源氮、磷输入对湿地植物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外源氮、磷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为湿地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以典型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探究外源氮、磷输入对其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预计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1. 确定外源氮、磷输入浓度对典型湿地植物的影响:采用不同氮、磷浓度水溶液进行处理实验,探究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

2. 分析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生长指标的影响:通过测量植株生长高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茎数等生长指标,分析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生长指标的影响规律,并探究不同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 分析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片气孔导度、叶片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探究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究不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外源氮、磷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机制,为湿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意义包括:1. 揭示外源氮、磷输入对典型湿地植物的影响规律,为湿地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3. 拓展与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发展。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3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3

第23卷 第8期2008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 .23 No .8Aug .,2008文章编号:100128166(2008)0820874210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3彭 琴1,2,董云社13,齐玉春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碳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关键的两大生源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不仅各自对全球变暖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两者的循环过程显著耦合,互相影响各自的作用和效果。

从氮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影响的角度入手,综述了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排放这两个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特征和机理,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对氮素变化响应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 键 词:氮;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固定;碳排放中图分类号:X144;S154.4 文献标志码:A1 引 言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的碳固定和植物呼吸、土壤呼吸的碳排放[1],其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总初级生产力(GPP ),扣除同期的植物自养呼吸(R A )形成净初级生产力(NPP ),即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碳固定,土壤呼吸(R S )过程产生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净输出,净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两大碳循环关键过程[2]。

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未来大气CO 2和其它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基础[2]。

在碳循环过程的各影响机制中,氮输入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为,一方面,氮元素作为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酶和叶绿素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碳元素同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两大生源要素[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 2的同时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适量的可利用氮素构成生命有机体,碳氮元素在植物有机体内以及土壤中常常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4],这个比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碳生产以及植物向土壤归还有机物质等碳循环关键过程,并影响着植物体内碳的积累与分配[5],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 162-167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09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DQ015);聊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318051430);聊城大学基金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肥岛效应研究作者简介:陶宝先(1981年生),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过程。

E-mail: taobaoxian@*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5-09-23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陶宝先*,陈永金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要: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氮负荷明显增加,引起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发生诸多变化。

外源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文章综述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湿地植物固碳潜势、土壤自养与异养呼吸速率的影响、土壤甲烷排放及不同形态氮与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矿化速率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1)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选择性吸收,会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改变植物的固碳潜势,影响植物根系的自养呼吸速率;同时,会影响凋落物归还量,改变植物对土壤的有机碳输入;此外,还可能影响凋落物的质量(如C/N),改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土壤异养呼吸速率。

(2)各种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 产生不同的影响,改变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

(3)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各种形态氮素的不同响应,也会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

(4)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选择性吸收,及各种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 产生的不同影响,会影响土壤中可利用C 、N 源的供应,改变土壤的酸碱环境及氧化还原电位,影响土壤CH 4排放。

(5)大气氮沉降与全球变暖同时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但不同形态氮素与全球变暖对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仍较少见。

迄今为止,氮沉降对湿地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效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有少量研究区分氮素形态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而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鲜有报道。

今后应着重区分不同形态氮素对湿地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以便深入了解氮沉降与湿地土壤碳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氮素形态;湿地;土壤;碳循环 DOI: 10.16258/ki.1674-5906.2016.01.024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6)01-0162-06引用格式:陶宝先, 陈永金.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 162-167. TAO Baoxian, CHEN Yongjin. Effects of Nitrogen Forms on the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Wetlands: A Review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25(1): 162-167.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多水、缺氧、氮的可利用性较低等环境特征,贮存了全球12%的有机碳(Ferrati et al.,2005),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Currey et al.,2010)。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氮沉降量持续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00 Tg·a -1(Galloway et al.,2008),氮沉降的增加将会导致植物固碳潜势、碳的积累与重新分配、地-气间物质交换等诸多过程发生变化,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碳循环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于贵瑞,2003)。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氮往往是限制性元素(Ferrati et al.,2005),氮沉降的增加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关于外源氮输入对沼泽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因此限制了湿地在全球碳汇方面的功能研究(Currey et al.,2010)。

有研究表明:氮输入在提高植被固碳潜势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壤,尤其是深层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且有机碳分解量大于植被固碳量(Mack et al.,2004),使土壤有机碳负累积;或植被固碳量大于有机碳分解量,使土壤有机碳正累积(Huang et al.,2011);亦或表层有机碳在进入深层土壤之前几乎被完全分解,使土壤有机碳零累积(Gunnarsson et al.,2008)。

因此,研究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大气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湿地碳库的潜在变化趋势。

目前,多数研究侧重于探讨氮沉降量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而对不同形态氮输入与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间的关系研究仍不充分。

硝态氮和氨态氮是大气氮沉降的两种主要形态,且两者在大气氮沉降中的比例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异性(Klemm et al.,2007)。

我国大气氮沉降中水溶性有机氮约占28%(Zhang et al.,2012),且该比例将持续增加陶宝先等: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163(Cornell,2011)。

有机氮表现出与无机氮相似的生物可利用性,尤其对氮限制生态系统更为明显(Violaki et al.,2010)。

由于植物生长、土壤pH(Gao et al.,2014)及土壤微生物活性(Currey et al.,2010)等对各种形态氮素输入产生的不同响应,可能改变植物的固碳潜势、碳的累积与分配、土壤碳排放等碳循环过程。

因此,急需开展有关氮素形态对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

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氮素形态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植物固碳潜势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通常受氮元素限制,一定程度的氮输入会增加植物的生物量,提高其固碳潜势(LeBauer et al.,2008)。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侧重探讨氮输入量与植物固碳潜势之间关系,很少有研究关注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植物固碳潜势的影响。

植物对无机态、有机态氮素的选择性吸收可能影响其固碳潜势。

近期研究发现,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虽然主要植被均能吸收有机、无机态氮素,但吸收效率随季节、氮形态及土壤深度不同而有所差异(Gao et al.,2014)。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芦苇和互花米草均能吸收有机氮,其吸收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异(Mozdzer et al.,2010)。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偏好吸收氨态氮和有机氮(Yuan et al.,2012)。

然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瓦勒迈杉(Wollemia nobilis)虽然吸收有机氮,但有机氮对其氮吸收总量的贡献较小(Wei et al.,2013)。

此外,植物吸收土壤氨基酸是毋庸置疑的,但土壤中存在多种氨基酸,不同植物对它们的吸收能力存在很大差异(Nasholm et al.,2009),这可能对植物的固碳潜势产生不同影响。

植物对氨态氮、硝态氮的选择性吸收也可能影响其固碳潜势。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淹水、缺氧等环境特征,氮的硝化过程受到抑制,无机氮多以氨态氮形式存在(Kronzucker et al.,1997);且植物吸收硝态氮时需要先将其还原成氨态氮再利用,这比直接吸收氨态氮消耗更多的能量(Brix et al.,2010)。

因此,湿地植物很有可能优先吸收氨态氮。

Nayar et al.(2010)发现,Posidoniat和Amphhibolis两种草本植物均能吸收氨态氮和硝态氮,但对前者的吸收效率显著大于后者。

在泥炭沼泽中,氨态氮促进维管植物生长;而硝态氮则无影响(Verhoeven et al.,2011)。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人工湿地中,薏苡(Coix lacryma-jobi L.)优先吸收硝态氮,尤其是在pH=5时的吸收效率最高(Jampeetong et al.,2013)。

此外,不同形态无机氮输入可以改变植物各器官碳、氮元素含量,影响碳、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累积与分配(Brix et al.,2010)。

总之,氮素对湿地植物生长的限制以及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选择性吸收,很有可能影响植物的固碳潜势。

2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土壤呼吸是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主要过程,它可以分为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两种组分(Kuzyakov,2006)。

土壤自养呼吸速率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Han et al.,2014;Zhang et al.,2014),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与活性、有机底物的数量与质量等因素的影响(Ryan et al.,2005)。

目前,有关氮输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仍不充分(Zhang et al.,2014),尤其是不同形态氮输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研究仍较少见。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土壤自养呼吸速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仍不充分。

近期研究发现,在日变化尺度上,光合作用产物由叶片输送到细根,影响细根的生长及自养呼吸,使自养呼吸控制着生长季中的土壤呼吸(Vargas et al.,2011)。

这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光合作用(Han et al.,2014)、细根生物量(Zhang et al.,2014)之间有密切联系。

在氮限制生态系统中,外源氮输入显著提高植物净光合速率(刘德燕等,2008),影响细根的生长(Tu et al.,2013),这可能改变土壤自养呼吸速率。

由于植物对不同形态氮元素的选择性吸收(Jampeetong et al.,2013;Gao et al.,2014),可能使植物的光合速率对各种形态氮元素产生不同的响应,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产物向根部的输送及细根的生长,最终影响土壤自养呼吸速率。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可能影响微生物活性,改变土壤异养呼吸速率。

早期研究发现,植物根系吸收氨态氮能释放质子,降低根围土壤的pH值;反之,植物根系吸收硝态氮能释放OH-,增加根围土壤的pH值(Söderberg et al.,2004)。

近期研究表明,无机、有机氮输入均降低土壤pH,促进土壤酸化,然而有机氮的影响明显小于无机氮(Guo et al.,2011)。

此外,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与土壤pH密切相关。

早期研究发现,与湿地土壤碳循环密切相关的酚氧化酶活性随土壤pH下降而降低(Toberman et al.,2008);近期也有研究发现,湿地土壤pH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相关(Tao et al.,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