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寻找消失的匈奴——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让学生能依托史料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决定汉朝与匈奴是战还是和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漠北大战、昭君出塞教学难点:汉匈关系的变化过程和决定因素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近三个月的历史学习,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们通过其它途径对匈奴已有一定的了解。
这对于整节课的教学做了不少铺垫。
四、教学过程:(暖场音乐:腾格尔《天堂》)第一环节【史料分析,导入新课】设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中有匈奴这个民族吗?匈奴去哪里了?寻找匈奴的踪迹: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
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西北军事文学》2000年第3期《怀念匈奴》材料二:有材料扑捉有关匈奴的信息。
(如游牧民族、尚武等等)第二环节:对比分析,汉初的匈奴。
结合汉初,形势图。
讲解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将匈奴推向鼎盛的情况。
第三环节 :大漠国书(板书)播放:汉初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国书。
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航
1、匈奴族在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其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地区。
3、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大将、
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4、公元前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单于向西汉称臣,时,把嫁给了这位单于。
备注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开阔思维,看谁找的理由最多)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1)该诗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结合前两课内容,说说汉武帝的雄图大略(即大一统的表现)
(3)“何如一曲琵琶好”指的是哪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试说说这件事的作用。
学教反思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 Nhomakorabea的贡献,匈奴与两
汉的关系,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图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相册视频,配以古筝曲《王昭君》(创设一个历史情景,由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观看这个相册视频的同时也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古筝曲子,曲子幽怨动人,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种情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种惆怅的感觉。
这首优美的古筝曲是以一个人的的名字的命名的,曲子的名字叫《王昭君》。
曲子讲述了中国民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及现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找到你们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幕:单于英武凯中原,西汉求和觅安宁1.匈奴的兴起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你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
)2.统一蒙古草原课件出示:冒顿治军图。
课件出示问题:(1)人们称冒顿单于是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我们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学法指导1.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 新人教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秦朝时期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那一少数民族?
况,
,冶铁主要用于
田。
__
[教师引导]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
并修筑
匈奴的统治进入。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
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
表彰卫青、霍去病
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出塞还
河套地区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D.
小结(教学反思)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件 新人教版
方的影响以及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启示。
匈奴的兴起
1 起源和生活方式
深入探索匈奴部落的起 源,并了解他们的独特 生活方式。
2 部落的崛起和联盟
的建立
揭示匈奴帝国是如何从 一个弱小的部落崛起并 组建强大的联盟。
3 对汉朝的威胁
分析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并探讨其对汉朝的军事 和经济影响。
汉匈之间的战争
1
丝绸之路和汉匈文化的交流2 Nhomakorabea探究丝绸之路在汉匈战争期间的重要
性及文化交流的影响。
3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详述汉武帝领导下的战争策略,包括 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
汉匈和战及双方的战略
揭示汉匈双方如何调整战略并最终达 成和战的影响因素。
3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
启示
强调战争教训和文化交 流在塑造和平世界中的 重要性。
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探讨汉匈战争期间文化交 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强 调文化互鉴的益处。
战争带来的损失和教训
通过详细分析战争的后果, 强调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 和痛苦。
小结
1 匈奴的兴起和对汉
朝的威胁
总结匈奴部落的崛起和 对汉朝的军事、经济威 胁。
2 汉匈之间的战争和
与和战
回顾汉匈战争和和战的 关键时刻和影响因素。
匈奴与汉朝的和约
1 成就和价值
评估和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对匈奴和汉朝关系的长期影响。
2 《马陵道》和武帝的举措
研究和约的内容、《马陵道》的建设以及武帝为实现和平所采取的措施。
3 和战的影响和启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把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奉献,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熟悉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奉献,培育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育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和进入鼎盛时期的缘故。
归纳匈奴的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的要紧活动和历史奉献;通过引导学生试探与探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分析和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缘故”,培育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到我国自古确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一起制造的。
民族友好是咱们多民族国家进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二、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三、教学进程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长城模型,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工程的模型?它是谁下令修筑的?目的是什么?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招架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从头崛起。
他们是如何崛起?与汉代的关系如何?让咱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学生观看长城模型,回忆与之有关的信息:感受情景,参与学习)第二环节【自主探讨合作把握】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教师投放目标,导读导思)一、投放试探题:(1)冒顿什么缘故能统一蒙古草原?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咱们学习?(2)统一对匈奴的进展产生了什么阻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件 新人教版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
世汉 世与 毋匈 《得奴 汉相合 书诈为 》 相一 攻家
董必武的诗中赞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同。 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 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 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 政策有什么不同?
编后语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9/1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7
谢谢欣赏!
2019/9/1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Βιβλιοθήκη 西 汉 和 匈 奴 战 争 示 意 图
三、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 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 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 汉南郡秭归人。竟宁元年(前 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请 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 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宁胡”即胡汉和平安宁之意。 “阏氏”即皇后。昭君姿容艳美, 光彩照人,通情知理,深得呼韩 邪单于的宠爱。昭君出塞几十年 汉匈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 之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 新人教版
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卫青出定襄外千余里,与匈奴单于在沙漠地带大战,单于大败逃脱。
卫青追至蒙古杭爱山脉。
霍去病出代郡2000余里,打败了匈奴左贤王,俘获7万余众,追至今呼伦贝尔湖而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匈奴族主要生活在。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西汉初年,由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匈奴实行政策。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
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南迁;北匈奴与东汉为敌,东汉派大将、反击,打败北匈奴。
7.简述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二. 小组活动任务1.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建立时期反击匈奴和修筑长城的相关内容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统一对匈奴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匈奴的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表现:1)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
2)冶铸业发展。
3)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放映幻灯片)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匈奴族吗?
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启示:1、国家政策要根据国力制定。 2、中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
领域
成就
地位
文字
天文
1、与当时匈奴的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怎样 ?
经济萧条,社会荒凉
2、汉初,统治者针对匈奴的进犯采取了什么政策?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
“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策。) 国力有限
3、“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阻止匈奴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国力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班级:----- 姓名:------ 小组:-----备课组:-------- 学科部:-------- 教导主任:--------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温故知新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提问:长城是谁下令修筑的?目的是什么?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抵挡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重新崛起。
他们是怎样崛起?与汉朝的关系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1、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影响: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在汉族影响下学会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第二目——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教师巧设问题,引导探究)问题: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西汉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失败。
思考题:1.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这个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
七年级历史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1人教版
a.汉初的政策
b.文景治之
c.汉武帝时的强大
d.国力强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介绍人物:
卫青、霍去病
昭君:是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
5投影:书79页图
匈奴没灭,成家何用?----霍去病
6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阅读思考:
1谁统一了蒙古草原?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a.冒顿治军有方b中原战乱
2回忆:汉初的经济(萧条)
策略和方法
分组讨论教学媒体教学序教学内容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简要介绍了匈奴的兴起和两汉与匈奴的交往,共同促进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同学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游牧)
2冒顿统一草原
3匈奴的发展
二、卫请、霍去病破匈奴
1汉初的和亲政策
2西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三、昭君出塞
1昭君出塞和亲(呼韩邪单于)
2匈奴的分裂
强调小结:
历史上汉朝和匈奴的和战,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祖国的历史是各族共同创造的。
联系现实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
教师活动
题问:
1西汉的建立?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秦修长城的目的?
师:
介绍匈奴的起源、生活风俗。匈奴强大时,也就是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开始反击。
3阅读课文78页回答是谁?为什么汉武帝能够胜利?小组讨论?
4总结前两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
5学生讲昭君的故事(是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为什么这样说)
6思考:汉族与匈奴交往有几种方式,起到什么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活动目的:
对匈奴民族的生存特点进行初步的了解。感受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查找素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中原民族
匈奴民族
生活方式
定居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
生产方式
农耕为主
毋常处耕田之业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仔细辨别,可以发现汉代的骑兵没有配备马鞍,和马镫。若学生存在困难,教师可提示学生仔细观察西汉骑兵脚部。
讲解:
可以发现,西汉骑兵的脚上没有马镫,胯下没有马鞍。所以在骑行过程中要靠两大腿的内侧夹住马身。可想而知,当年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人率领骑兵机动千里是何等辛苦!所以,从军永远是一个奉献者的光荣事业。军人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尊敬!引述古诗二首:(可预先培训安排学生,届时富有感情地诵读。使学生体味边塞军人的雄浑悲壮。)
出示:《提昭君墓》翦伯赞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置疑: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指什么事件?(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一曲琵琶”指什么?(昭君出塞)“鸣镝无声五十年”说明什么问题?(昭君出塞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双方百姓得到了长时期的和平生活。)汉初的和亲为什么得不到这样的效果?(汉初统治者的忍让纵容了匈奴的侵略气焰,而武帝时期的反击对匈奴进行了有力的震慑。)
述评:
看来,一国的外交应采取综合的手段,单纯的一种手段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一味地忍让和穷兵黩武的战争都难以实现长久的和平。卫青、霍去病、以及千百万无名的汉朝士兵还有王昭君都为他们汉帝国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个盛世的到来,需要一个社会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奉献。
[学习资料]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 3 单元(章)第4节第 1 课时检查人:
自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重点: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难点:了解昭君出塞情况。
温故知新:1、“文景之治”的表现?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3、西汉结束的时间?
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匈奴哪位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匈奴生产发展的表现?
3、汉武帝时西汉反击匈奴,夺回了哪些地区?
4、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5、时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6、昭君出塞的作用?
课堂自测
1.“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
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汉明帝时
D.汉元帝时
2.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3.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西周
B.秦汉之际
C.战国
D.秦朝
4.汉武帝从匈奴的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5.王昭君嫁给了下列哪一民族的首领()
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知识拓展: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我们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学法指导
1.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
简略的表述。
3.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学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A.可汗 B.单于C.赞普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A.白登之国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题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
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汉初,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围。
②自登之围后,汉与
匈奴"和亲"。
③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政打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从此不再能与西汉抗衡。
④汉元帝时,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