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含答案(五篇范例)[修改版]
第一篇: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含答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一、教学设计(一)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1、正音正字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缊()袍敝()衣2、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解词析句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⑵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⑶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a.以: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1b.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而: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5、翻译课文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赠序的特征和本文对比的说理方法。
3.辩证地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第一课时【美好积累】一、自主学习1.走进作家作品2.文化常识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
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3.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
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chì du)皲裂(j n)媵人(yìng )负箧曳屣(qiè x )缊袍(yùn )既加冠(guàn )以衾(q n )容臭(xiù)烨然(yè)弗之怠(dài )4.二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8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4、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2、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3、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初读感知1、教师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再读全文,翻译全文,并质疑问难。
三、精读研讨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勤奋:无书无师为师严厉艰苦: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3、文中为何要写“同舍生”的内容?(对比)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请谈谈你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2、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二、解题,简介作者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赠之言明序。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卧龙寺中学付建美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
2、通顺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3、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结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
【学习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知识链接】1、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kuí州(四川奉节)。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等。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2、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3、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学逾.约加冠.硕.师叩.问叱咄..皲.裂..俟.其负箧.曳屣媵.人绮.绣容臭.烨.然缊.袍砚.冰坚弗之怠.2、文学常识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字,(朝代)文学家。
3、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文学常识】㈠作者作品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雍容典雅,或质朴简洁,各有特色。
著有《宋学士文集》。
序,文体名,有赠序和书序之分,这是一篇赠序。
㈡写作背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召入朝觐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自己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㈢解题“东阳”,地名,今属浙江。
“马生”,姓马的后辈,指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
“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序”,文体名。
标题意为:写给东阳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标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基础字词】㈠课本注释①选自《宋濂全集》。
东阳,今属浙江。
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②[致]得到。
③[假借]借。
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⑤[走]跑。
⑥[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⑦[以是]因此。
⑧[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⑨[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⑩[趋]快步走。
⑪[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问,请教。
⑫[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⑬[填]挤满。
⑭[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稍,略微。
辞色,言辞和脸色。
⑮[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⑯[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身耳朵来请教。
表示专心和恭敬。
⑰[叱咄(duō)]训斥,呵责。
⑱[至]周道。
⑲[复]回答,答复。
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课前热身:加点字注音嗜.学( ) 逾.约( ) 叩.( )问 稍降.( )辞色 负箧.( ) 曳.( )屣.( ) 皲.裂( ) 被.( )绮.( )绣 容臭.( ) 二、知识清单(课堂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烨然若神人(1)至⎩⎨⎧至舍色愈恭,礼愈至(2)若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当余之从师也(3) 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主人日再.食 4)天大.寒 (5)色愈恭,礼愈至. (6)媵人持汤.沃灌 (7)尝趋.百里外 (8)卒.获有所闻 (9)走.送之 (1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1)腰.白玉之环 (2)手.自笔.录 (3)戴朱缨宝...饰之帽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余立.侍左右..三、用现代汉语翻译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俟其欣悦,则又请也四、文本探究无书——-学习上的困难 解决的办法无名师——老师:人物形象 衬托我:行之苦——住、食之苦——从师求学之苦衣之苦——- 对比同舍生主旨感悟作者通过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说明学有所成,关键在于,并表达了之情。
五、优化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录毕,走.送之/走.马观花C是以人多以书假.余/狐假.虎威 D余幼时即嗜.学/嗜.书如命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B未尝稍降辞色./声色.俱厉C不敢出一言以复./不复.出焉 D至舍./便舍.船3.综合理解:(1)作者外出求学时,“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原文回答)(2)课文第一段作者主要通过来表现自己幼时求学的勤苦,其结果是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也能(原文回答)(3)阅读第一段后,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带给你怎样的启示?(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课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及答案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逾.约()加冠.()叱咄..( ) ( )叩.问()皲.裂()媵人...( ) ( ) ( )..()负箧曳屣容臭.()至舍.()烨.然()缊.袍敝.衣()()俟.其欣悦()以衾.拥覆()日再食.()廪稍..()()裘.葛之遗.()()冻馁.()谒.()以为贽.()(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字,号,初家。
本文选自。
本文是一篇,赠序是的文体,内容多为之辞。
2.二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对不能理解的词句做上标志。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梳理文章一、二两段词句意思。
1.注意朗读的节奏,句读要准确。
2.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2.一词多义。
(1)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计日以.还()以.衾拥覆()俯身倾耳以.请()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2)致无从致.书以观()闲情逸致.()(3)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录毕,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4)或或.遇其叱咄()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5)故温故.而知新()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故.人西辞黄鹤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6)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则.心不若余之专耳()(7)其俟其.欣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其一..犬坐于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何有于.我哉()(9)为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为.人五,为窗八()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其来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孰为.汝多知乎()(10)而久而.乃和()足肤皲裂而.不知()妇拍而.呜之()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3.词类活用。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文中对比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重难点:疏通文意,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课时:4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解及课后补充材料,预习下列内容:1、了解题目“序”的含义、分类及作者。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学逾()约硕()师趋()百里外叱咄()俟( )其欣悦卒( )获有所闻负qiè( )曳xǐ( ) 皲( )裂媵( )人以qīn( )拥覆容臭( ) 烨( )然yùn( )袍bì( ) 衣3、将你不敢确定字音的字写在下面:4、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假借( ) 走( )送之加冠( ) 与游( ) 先达( ) 叩问( )援( )疑质( )理或遇其叱咄( ) 礼愈至( ) 穷冬( ) 至舍( ) 持汤( )沃灌( ) 寓逆旅( ) 日再( )食腰( )白玉之环略无慕艳( )意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秀5、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并填空: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分别克服了______之难和______之难,得到了_______和_______的结果。
(用原文中的四自短语填空)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自己求学中衣、食、_____ 、__ ____ 四个方面的贫穷反衬自己求学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课堂学习: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勤苦学习的佳话,程门立雪让人感动,悬梁刺股让人震撼,或许学习他们较困难,那么我们来学习宋濂吧,学习他孜孜不倦的精神,学习他排除万难的精神。
(板书题目、作者)二、自主学习。
1.自读书后对作者的介绍,假如你要用一句话很简短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怎么讲?2.读下面一段话,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教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重难点:1.培养古文自读能力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前预习。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本文即属此类。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缊.()砚.()皆被绮..绣()()容臭.()烨.然()俟.()弗.之怠.()()加冠.()叱咄..()()卒.()负箧曳屣...()()()皲.裂()媵.人()衾.()久而乃和.()僵劲.()学习过程:一、疏通课文1、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读音及停顿,2、结合课文第一段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并解决下面加点的疑难词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一、简析教材:《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班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浸透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索。
而本文重在表达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受,意在勉励马生用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本文较长,同学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当提前布置同学加强预习。
三、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诵读课文,掌控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育古文阅读技能。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体会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忱。
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控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育古文阅读技能。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理解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七、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精确翻译“求学经受”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
二、简介与文体特点。
1、请同学简要沟通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老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
请同学留意标划字音停顿。
老师板书生字,让同学注音书写。
最末订正。
(1)字音:嗜(shì)学砚(yàn) 逾(yú)约叱(chì)咄(duō) 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ǐ) 皲(jūn)裂媵(yī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多音字:容臭(*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通假字: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2)停顿: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与艰∕假设此2、同学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精确流畅。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主备人:刘伟初二语文备课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重难点:1.培养古文自读能力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导入新课(树表阶段)3—5分钟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本文即属此类。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达标阶段1)10—15分钟1、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读音及停顿)2、结合课文第一段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并解决下面加点的疑难词义。
余嗜.学:致.书以.观:每.假借于:..笔.录.:计日.以还:多以.书假余:因得..:益慕..百里外:..又患.:尝趋..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结合课文第二段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并解决下面加点的疑难词义。
负.箧.曳.屣.:四支.:持汤沃..拥覆:..灌:以衾日再..:以.中有足乐者:..食: 皆被.绮绣:余则.缊袍:略无4、再读第二段并口头翻译本段。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作者自己求学经历的回顾,阐述了求学的艰辛与快乐,鼓励青年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文,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宋濂的生平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创作背景。
2. 文本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和写作特点。
3. 重点字词解析: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辨析。
4. 思想内涵解析:探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找出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阅读:推荐与《送东阳马生序》相关或类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四、学生活动设计与引导思考1. 朗读活动:学生分段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 思考题:针对文章内容,设计若干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题:提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4. 写作练习:布置与《送东阳马生序》相关或类似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进行创作。
五、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解析原文部分将附在导学案后面,供学生直接查阅。
对于原文的翻译和解析,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1. 逐句翻译:将原文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重点字词解析:对原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辨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
3. 句子结构分析:对原文中的复杂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关联作品推荐与阅读指导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以下关联作品供学生阅读:1. 《劝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同为古文名篇,内容上互有联系,可比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
2、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内容的写法。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
明初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为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
他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朝廷上祭祀、诏谕、封赐等文章,大多由他执笔。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
寓言体散文集《燕书》与《龙门子凝道记》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三、关于“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四、自我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2、分析下列句中词语的活用情况(1)腰白玉之环(2)主人日再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录毕,走.送之()(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援.疑质.理()(5)俟.其欣悦()(6)主人日再.食()(7)略.无慕艳意()(8)余则缊.袍敝衣()⑼犹幸预.君子之列()⑽色愈恭,礼愈至.()⑾媵人持汤.沃灌()⑿左佩刀,右备容臭.()⒀弗之怠.()⒁负.箧曳屣()⒂四支.僵劲不能动()⒃余幼嗜.学()⒄无从致.书以观()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⒆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⒇腰.白玉之环()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5)写借书的句子:(6)写抄书的句子:(7)写还书的句子:(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五、主要问题导学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3、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的句子是:4、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6、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六、课后训练导学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B 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C 右备容臭臭气相投D 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 既.加冠宋既.成列B 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C 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 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含标准答案)
23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衾(qīn)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逆旅nì lǚ沃灌wò屋舍shè逾yú硕(shuò)绮(qǐ)裘(qiú)葛(gě)冻馁(něi )谒(yè)撰(zhuàn )贽(zhì)【课堂探究】4、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2)古今异义: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汤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尝趋百里趋: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卒获有所闻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假期右备容臭臭:古义:气味今义:难闻的气味博士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今义:一种学位名称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一次又一次(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无鲜肥滋味之享原意为:鲜新、肥大,现译为鲜鱼、肥肉,形作名(4)一词多义: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冠:勇冠三军天下第一言和而色夷谦和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忧患以:以衾拥覆介词,用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把,介词之:录毕,走送之代词,他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弗之怠代“抄书” ,宾语前置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无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的至:礼愈至周到至舍到达足:以中有足乐者足够足肤皲裂而不知脚第二课时【课堂探究】2、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读资料,记忆划线部分内容)1、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记忆关于学习的成语和故事,为写作积累材料。
(1)关于学习的成语:博览群书豁然开朗学而不厌博学强记不耻下问孜孜不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迎刃而解手不释卷博学多才勤学好问乐学勤思勤学苦练闻鸡起舞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悬梁刺骨废寝忘食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关于学习的故事:(孙康)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偷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1、给下列字读音嗜()叱咄()俟()硕师()皲裂()烨然()缊袍()媵人()第1页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今义:⑦日再食再:古义:今义:7、一词多义:①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②冠:勇冠三军既加冠③请:战则请从俯身倾耳以请④再:一而再,再而三日再食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冻馁之患⑥以:以衾拥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无从致书以观⑦之:录毕,走送之无鲜肥滋味之享8、翻译下列句子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复习巩固:1、填空:(1)宋濂,字,号,浦江(现浙江义乌)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著作颇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
(2)序,分和两种。
创于唐初,是属于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多为劝勉、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今义为)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今义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走.送之。
(走,古义为;今义为行走)寓逆.旅(逆:古义为;今义为向着相反的方向)穷.冬烈风(穷:古义为;今义为贫穷,穷尽)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今义为趋势)日再.食(再:古义为;今义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今义为判断动词。
假:古义,今义为与真相对)卒.获有所闻(卒:古义;今义:)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今义:硕士后的学位)或.遇其叱咄(或: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一词多义:以:(1)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2)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3)以.衾拥覆(4)以.中有足乐者(5)无从致书以.观之:(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走送之.(3)当余之.从师也(4)无鲜肥滋味之.享患:(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无冻馁之患.矣故:(1)故.余虽愚(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道:(1)益慕圣贤之道.(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至:(1)色愈恭,礼愈至.(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质:(1)援疑质.理(2)非天质.之卑色:(1)未尝稍降辞色.(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而:(1)足肤皲裂而.不知(2)久而.乃和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3)与之论辨5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一、二段文意。
(☆重点) 2.了解作者艰苦学习经历,学习作者求学精神。
(☆难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一、解读题目。
(提示:上课时到黑板板书题目并解读题目。
)
二、分享“序”文体常识和“作者简介”两个板块的关键信息。
(考查筛选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一、二段意思。
(提示:第一遍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翻译全文,注意标记不懂处;第二遍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注意着重看不懂处;第三遍自己翻译全文,注意标记翻译困难处。
)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查找读音问题并共同扫清朗读障碍。
(提示:主要是生帮生)
2.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解决“预习三”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注意倾听,并共同解决问题。
想一想:在短时间内,如何高效解决多人的问题。
)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读课文一、二段,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并说出其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求学精神?
(提示:1.朗读时,注意轻重音,停顿,情感;2.建议梳理“困难”时书面表达,并注意有条理性,分点
答题,并对应“如何克服”内容;3.展示成果时,要说明在原文何处。
)
检测
一、解释下列有下划线词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色愈恭,礼愈至
3.人持汤沃灌
二、翻译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
2.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课题送东阳马生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明初文学家。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继承儒学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代表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等。
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文体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一种是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
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古今异义录毕,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的)尝趋.百里外(古义:奔,快走今义:趋向)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右备容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名词做动词,腰佩)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做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手.自笔.录(名词做状语,用手,用笔)文言句式省略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新课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4.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4.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5.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更动人,却能 流传至今。 请从对学习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 说说本文为人称 颂的原因。
24.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课堂流程 学法指导 双基拓展
学习目标: 1. 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 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 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预 习 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三、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 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抓住文章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入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意志。 3.在充分预习自学的前提下,认真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 书写认真规范, 严禁照抄参考书或他人答案, 组长监督组员完 成。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5. 限时独立完成。 Ⅰ、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 (现浙江义乌)人,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 学士,祖居浙江金华,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 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 “自少至 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 召他为翰林院编修, 他以奉养父母为由, 辞不应召, 修道著书。 “宋濂、刘基、高启”合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了解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 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 应诏入朝 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写了这 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 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三、整体感知 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概括要 点。 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主备教师:白曼备课组长签字:高【导学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导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难点:①对比手法。
②背诵课文【学法指导】文章思路清晰,自学时,诵读全文,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自读课文注释①。
)及写作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
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第一课时导学目标:正确辨析第一段课文字、词、句的意义,理解并翻译。
重点难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背诵课文。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3、建立评价机制二、学习课文第1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勾画疑难)(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自学指导一:生词注音:(师范读课文,生自读,对子互读。
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1)嗜()(2)趋()(3)援()质()(4)逾()(5)食()(6)俟()(7)加冠()(8)衾()(9)烨然()(10)叱咄()()(11)容臭()(12)负箧曳屣()()自学指导二:重点字词翻译。
(根据注释解释字词,勾画疑难。
班内展示,互相纠错补充)余幼时即嗜学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录毕走送之稍逾约因得遍观群书益慕圣贤之道无硕师名人尝趋百里外执经叩问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礼愈至俟其欣悦卒获有所闻自学指导三:翻译课文。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互相纠错补充)(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三、总结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翻译第一段。
(2).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正确辨析第二段课文字、词、句的意义,理解并翻译。
重点难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背诵课文。
一、导入:课前检测(抽背课文第一段)二、学习课文第2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勾画疑难)(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自学指导一:重点字词翻译。
(根据注释各自解释字词,勾画疑难。
班内展示,互相纠错补充)(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箧:屣:穷冬:皲(jūn)裂:至舍:支:媵(yìng)人:汤:沃灌:衾(qīn):拥:乃:寓逆旅:被(pī):缨:腰: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略无慕艳意: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口体之奉:奉:盖:自学指导二:重点字词翻译。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勾画疑难。
班内展示,互相纠错补充)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总结小结“以”字句:(1)以衾拥覆()(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3)以中有足乐者()(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5)计日以还()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翻译第二段。
2.背诵第二段24《送东阳马生序》第三课时导学案主备教师:白曼备课组长签字:高导学目标: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重点难点:1、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导学用具:多媒体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8分钟)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体会和学习古人的求学态度和精神。
课前检查抽背课文出示学习目标建立评价机制二、课文内容,我知道。
(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读探究。
班内展示,教师点拨,纠错补充)(10分钟)1.概括每段大意。
预见性问题:学生的概括可能过于啰嗦,没有条理,语言组织不够简练。
明确:第一段作者叙述自己幼时以及成年后,读书求学的艰难。
第二段作者叙述自己从师后,求学道路以及生活的艰苦。
2.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他都是怎样解决的?(请引用原文回答)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预见性问题:学生大致能找到相关语句,但是在“困难”归纳总结上可能有不同看法,只要有道理即可。
明确:(1)幼时借书抄书之艰。
家贫,幼时“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伸”。
解决办法: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
美好品德:信。
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成年求教之艰。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解决办法: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美好品德:诚。
“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结果: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求师奔走之艰。
“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久而乃和。
”解决办法:腿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
美好品德:坚。
坚韧,以精神战胜生活中的苦难。
幼时即“嗜”,加冠后益“慕”,因“慕”生“患”,因“患”而倍加珍惜。
(4)求学生活之艰。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的则是“緼袍敝衣”。
解决办法:心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美好品德:以学为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与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同学一同生活,还能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心求学,实属难得。
三、文章主题,写作手法,我来品。
(小组合作研讨,班内展示,互相纠错补充)(8分钟)1.作者宋濂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只能看到宋濂的优秀品质,不能真正说出主题,教师要加以引导。
明确: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2.本文第二段在写作上运用了手法。
有何作用?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找出对比手法,教师可用原句稍加引导。
明确:作者与同舍生的吃穿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生活的贫困。
表达了他以学为乐的学习态度。
以此勉励马生。
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四、成语故事,我来说。
(学生抢答,力求自信生动,语言通顺,最好能说出对人物和事件的感受) (7分钟)预见性问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不能生动流利的讲故事。
教师要多鼓励。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五、文中人物,我来做。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鼓励)(10分钟)我是宋濂——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我是宋濂的老师——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我是宋濂的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
”六、小结七、达标测评(生独立完成)(2分钟)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2.用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作者小时侯就喜欢学习的句子是:(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