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英志_性灵派研究_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一、明代文学(一)总论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9-1979.12,1980.1-1981.12,1982.1-1983.12)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 1982 1985 1988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北新书局 1918中国文学史分论张振镛商务印书馆 1934中国文学八论刘麟生主编世界书局 1936中国文学史讲话陈子展北新书局 1937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 1949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文学批评史陈钟凡中华书局 1941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中国文学理论史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北京出版社 1987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明代商贾与世风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6):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国立编译馆主编编辑者王民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5[1996]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明清文学史(明代卷) 吴志达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二)明代诗文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1936八股文小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7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书馆 1937中国散文演进史倪志僴台北长白出版社1985骈文史论姜书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中国散文通史漆绪邦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明清诗文论文集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中国诗论史 [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万首论诗绝句郭绍虞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诗文部分)饶龙隼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明代诗文的演变陈书录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公安与竟陵:晚明两个“新潮”文学流派王恺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明代诗学(诗学丛书)陈文新著湖南出版社2000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三)明代戏曲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齐鲁书社1989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明清戏曲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5中国近世戏曲史 [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 1936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王永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曲海总目提要大东书局 1928曲海总目提要拾遗伯英中国戏曲音乐院研究所 1936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孙楷第著,戴鸿森校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傅晓航、张秀莲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明代杂剧全目傅惜华著作家出版社1958明代剧作家研究 [日]八木泽元日本昭和三十四年三月讲谈社版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0[1991]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元明散曲:大俗之美的张扬与泛化王星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元明杂剧顾学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论汤显祖剧作四种侯外庐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汤显祖年谱徐朔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徐扶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汤显祖传黄文锡,吴凤雏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汤显祖传龚重谟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汤显祖评传徐朔方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汤显祖与晚明文化郑培凯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4[1995]徐文长评传骆玉明, 贺圣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徐渭论稿张新建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四)明代小说小说丛考钱静方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6小说旧闻钞鲁迅北新书局 1926 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之前的准备工作小说戏曲新考赵景深世界书局 1939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大连实业印书馆 1942 索隐派中国小说史料孔另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小说考证蒋瑞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5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孙楷第国立北平图书馆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1932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国立北平图书馆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1933 从国外复印回来的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谭正璧知行编译社 1945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林辰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宁稼雨齐鲁书社 1996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中国文学论集郑振铎开明书店 1929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 索隐派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9)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文革痕迹但是资料搜集很丰富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美)浦安迪著沈亨寿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明代小说史齐裕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冯梦龙论游友基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冯梦龙诗文初稿冯梦龙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冯梦龙与通俗文学傅承洲著大象出版社2000市井新声三言二拍: 人性复归的呼唤魏崇新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金瓶梅传播史话:一部奇书在全世界的奇遇何香久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金瓶梅的世界胡文彬编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金瓶梅及其他包振南,寇晓伟编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金瓶梅新解霍现俊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金瓶梅与封建文化牛贵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金瓶梅与晚明文化:金瓶梅作为"笑"书的文化考察尹恭弘著华文出版社1997三国演义(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三国演义试论董每戡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怎样阅读三国演义孙昌熙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谈谈三国演义赵齐平著人民出版社1973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三国演义纵横谈丘振声漓江出版社1983三国演义新论刘知渐著重庆出版社1985三国演义研究集社会科学研究丛书编辑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三国演义论稿高明阁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三国演义论文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90’三国演义研究谭洛非主编巴蜀书社1992三国演义丛考周兆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世情与世相尹恭弘著华文出版社1997名家解读三国演义陈其欣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三国演义之谜管曙光,姚丽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施耐庵著,金圣叹评中华书局1975容与堂本水浒传施耐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贽研究参考资料:李贽与水浒传资料专辑厦门大学历史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何满子著上海出版公司1954水浒传的演变严敦易著作家出版社1957水浒传论文集(上、下)郑公盾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罗尔纲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草莽龙蛇话水浒,佘大平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水浒文化大观刘仁圣, 陈信陵, 吴晓龙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水浒传作者考论王晓家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名家解读水浒传竺青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水浒人物论赞张恨水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作家出版社1957吴承恩和西游记王俊年编著人民出版社1973吴承恩和西游记胡光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西游记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合编中州书画社1983西游记研究: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苏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余国藩西游记论集余国藩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8[1989]西游记研究资料刘荫柏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西游记别论王国光著学林出版社1990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刘勇强著三联书店1992名家解读西游记陆钦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西游记之谜蔡铁鹰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看破西游记:西游记与中医易道学周文志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沈承庆著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二、清代文学(一)总论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中华书局1960清代文学批评史(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卷邬国平、王镇远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美的历程李泽厚文物出版社 1981清代文学张宗祥商务印书馆 1930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中华书局 195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中华书局 1936明清文学史·清代卷唐富龄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张菊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湖南出版社1996(二)清代诗文清诗话续编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清诗史朱则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清诗流派史刘世南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清代文化与浙派诗张仲谋东方出版社 1997晚晴簃诗汇(清)徐世昌 1929年退耕堂刊本清诗评注读本王文濡上海文明书局 1918清诗三百首钱仲联选、钱学增注岳麓书社 1985随园诗话袁枚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袁枚全集王英志主编校点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袁枚评传杨鸿烈商务印书馆 1927随园诗说的研究顾远芗商务印书馆 1936随园先生年谱方浚师大陆书局 1933 铅印本读随园诗话札记郭沫若作家出版社 1962袁枚年谱傅毓衡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袁枚与随园诗话王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性灵派研究王英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词苑丛谈(清)徐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人间词话王国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蕙风词话况周颐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中华书局 1956清名家词陈乃乾开明书店 1937全清词钞叶恭绰中华书局1982清词三百首钱仲联岳麓书社 1992清代词学概论徐珂上海大东书局 1926历代诗史长编台湾鼎文书局 1971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 1986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清词丛论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清词史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阳羡词派研究严迪昌齐鲁书社 1993通志堂集(清)纳兰性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刻本影印 1979 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饮水词冯统笺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纳兰词笺注张草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纳兰词笺注张秉戍北京出版社 1996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黄天骥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清代古文述传李崇元商务印书馆 1940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上海人文书店 1932文学研究法姚永朴著,许振轩校点黄山书社 1989清代八股文邓云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戴名世论稿徐文博、石钟扬黄山书社 1985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刘声木汇刊于直介堂丛刻 1929 桐城文派评述姜书阁商务印书馆 1930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3桐城派研究论文选黄山书社 1986桐城文派王献永中华书局 1992(三)清代戏曲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清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清代戏曲史周妙中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十五贯校注张燕瑾、弥松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路工、傅惜华编作家出版社1957十五贯研究王世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李玉和清忠谱苏宁中华书局1980李玉评传颜长珂、周传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苏州剧派研究康保成花城出版社1993闲情偶寄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论李渔的戏剧美学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李渔评传萧荣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李渔传单锦珩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李渔小说论稿崔子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长生殿徐朔方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洪昇集刘辉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洪昇年谱章培恒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洪昇和长生殿王永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孟繁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长生殿讨论集中山大学中文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洪昇研究刘荫柏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7桃花扇注梁启超上海中华书局 1936湖海集孔尚任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孔尚任诗汪蔚林辑科学出版社 1958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孔尚任年谱(附交游考) 袁世硕山东人民出版社 1962孔尚任诗和桃花扇刘叶秋中州书画社 1982孔尚任和桃花扇胡雪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孔尚任年谱袁世硕齐鲁书社 1987孔尚任与桃花扇洪柏昭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8孔尚任评传徐振贵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四)清代小说王国维遗书王国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心史丛刊(外一种)孟森岳麓书社 1986清代小说李汉秋、胡益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清代小说史张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镜花缘公案辨疑孙佳讯齐鲁书社1984李汝珍的传说曹晋杰、朱步楼整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李汝珍及其镜花缘李时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论文索引汪少华编江西大学出版社 1982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蒲松龄集路大荒整理中华书局 1962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聊斋发微问恨生上海中华图书馆 1915蒲留仙遗著考略刘阶平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社 1948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何满子上海出版公司 1955聊斋志异研究杨柳江苏文艺出版社 1958蒲松龄年谱路大荒齐鲁书社 1980聊斋艺术谈雷群明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李厚基、韩海明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聊斋志异今谈双翼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蒲松龄与民间文学汪玢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蒲松龄评传马瑞芳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聊斋志异欣赏吴组缃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袁世硕齐鲁书社 1988蒲松龄论集王枝忠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李汉秋点校黄山书社 1993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嘉庆八年(癸亥,1803)卧闲草堂刻本影印 1975 儒林外史(黄小田评点本) 李汉秋辑校黄山书社 1986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李汉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儒林外史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儒林外史研究论集作家出版社 1955论儒林外史何满子上海出版公司 1955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何泽翰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李汉秋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王俊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吴敬梓传陈汝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吴敬梓年谱孟醒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吴敬梓陈美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吴敬梓研究陈美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张国风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儒林外史研究纵览李汉秋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2士人心态话儒林陈文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儒林外史辞典陈美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红楼梦索隐王梦阮、沈瓶庵上海中华书局 1916石头记索隐蔡元培商务印书馆 1917红楼梦辨俞平伯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3红楼梦研究李辰东重庆正中书局 1942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上海棠棣出版社 1952红楼梦新证周汝昌上海棠棣出版社 1953红楼梦问题讨论集作家出版社 1955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刘大杰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红楼梦评论集李希凡、蓝翎编作家出版社 1957论红楼梦何其芳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红楼梦论稿蒋和森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有关曹雪芹十种吴恩裕中华书局 1963曹雪芹周汝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红楼梦新探赵冈、陈钟毅香港文艺书屋 1970论庚辰本冯其庸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曹雪芹丛考吴恩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曹雪芹家世新考冯其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红楼研究小史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红楼梦探源外编吴世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罗音室学术论著吴世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1我读红楼梦俞平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三联书店1983曹学叙论冯其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 1963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周策纵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3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中下)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1984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1874-1982)顾平旦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 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论清代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以黄登《岭南五朝诗选》为中心
5・
厦 门教育 学 院学报
2 1 焦 01
史上有 重要地 位 。然 而 ,迄 今 与该 书相 关 的研 究 成果 ,所见 只有 史 洪 权 先 生 的 《 登 与 ( 南 黄 岭
五朝诗 选 ) 一 文 》 ,主要 论 述 其 不 同版 本
以选诗挽 救别集 失传 的危机 。尽 管 这 种 “ 亡 ” 救 不 可能达 到 “ 活 ” 的效 果 ,选 诗 毕 竟 只 是 弱 救
为广 泛 ,因此 客 观 上 成 为 一 个 主 体 ” 1o,是一 [1 1l 个 更加 值 得探 索 的广 阔学术 空 间 。 如此众 多 的地 方 类 清 诗 总 集 ,倘 以 省 级 而 论 ,当推广 东地 区最 有特 色 。其 中 ,由清初 广东
月第 1 ) 版 、祝 尚书先 生 《 人 总集 叙 录》 ( 宋 中 华 书局 20 04年 5月第 1 ) 版 、金 生奎 先生 《 明代 唐诗选 本研 究 》 ( 肥工 业 大学 出版 社 20 合 07年 7 月第 1版 ) 贺 严 先 生 《 代 唐 诗 选 本 研 究 》 、 清
颇 为时人 器重 。《 岭南 五 朝 诗 选 》 选 其 诗 多 达七 十七 首 ,数 量 较 为 可 观 ,可 以 略 窥 《 茅 山 堂 金 集》 之大 概 。
由此可见 ,《 岭南五朝诗选》 在一定程度上
梨枣 ,亦复 毁 于 沧 桑 , 未及 流 通 海 内。五 朝 之 久 ,纂 辑 未 闻,竞使 明珠 遂成 朝 露 ;词 坛 选 阁,
流 览无从 ,殊 增慨叹 。。
再 次 ,当时 行 世 之 别 集 ,十 之 八 九 今 已无 存 ,唯此 书 留有存 目及部 分作 品 。检今 人骆 伟先
水一 瓢 ,但 面 临 “ 已梓 者 半 罹 于 干 戈 ,而 未 梓 者徒饱 于蠹 腹 ” 的状况 ”,选诗无 疑 是减少 作
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作者:石玲 [2001-6-14 7:35:48]袁枚(1716-1797),清中叶文坛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居"乾隆三大家"之首,执诗坛牛耳近50年。
他在考据成风的乾嘉时期,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其性灵诗说,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调说、肌理说的樊篱,促进了文学观念上的解放,使诗歌创作向表现人之感情的轴心回归。
同时,以他为首的性灵诗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诗派之一。
袁枚在诗、文、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他的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文坛,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很大影响。
两百多年来,对袁枚及其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评论,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人们的观点分歧很大,正如郭沫若先生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所说:"宠之者奉之为“诗佛“,恨之者欲火焚其书。
"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回顾袁枚的评论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袁枚生前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有关袁枚的评论较为零散,多见于一些诗话作品及其他著作,《清诗纪事》多有收录。
袁枚生前,曾经名重一代,"从游者若鹜若蚁"(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影响很大。
"随园之享盛名,在清代除阮亭之外,可说无与比并。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去,他是继王士禛之后独领文坛风骚的人物。
在他的生前,尽管也有非议者,但大致说来人们对袁枚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与袁枚同为"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对袁枚甚为服膺。
蒋士铨《读随园诗题辞》云:"古今只此笔数枝,怪哉公以一手持。
意所欲到笔注之,笔所未到意孳孳。
……难达之情息息吹,难状之景历历追。
"赵翼称赞其"不拘格律破空行,绝世奇才语必惊。
"(《偶读小仓山房诗再题》)孙星衍的《随园随笔·序》称:"(先生)以才名倾动当路,……凡所言皆非寻章摘句之儒所能几及者,岂非旷世之才,必有过人之识欤?"对其成就和影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妙笔抒性灵—席佩兰诗歌创作略论
妙笔抒性灵—席佩兰诗歌创作略论摘要:作为袁枚随园首席女弟子的席佩兰,其诗歌受到广泛赞誉。
本文将重点论述席佩诗词兰作品的主题意蕴,题材类型与主体意识,个体精神气质,探究席佩兰诗词。
关键词: 席佩兰诗词创作主题意蕴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7席佩兰约生活于清嘉庆(1796一1820)前后,名韵芬,字道华,一号烷云,江苏昭文人,著有《长真阁集》七卷存世,诗集六卷外,还有《长真阁诗余》一卷,凡十七首,共12调。
袁枚曾以“诗冠本朝”对席佩兰予以高度评价,虽有过誉之嫌,然其以女性诗人身份而言,席佩兰的诗词创作不偏于闺阁一隅,视野开阔,风格多样,诸体兼善。
席佩兰的诗歌创作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追求性灵真美的同时,不失清韵之气。
在诗歌题材上,一般意义的闺阁诗人,由于生活范围较为狭窄,且长期被笼罩在封建男权传统的阴影之下,秀楼、庭院、栏杆便构成了她们生活的大部,家族、宗族成为一张无形的大网,使她们的眼界大多局限于狭隘的世界,显得题材单一苍白。
相较之下,席佩兰的诗词创作题材丰富,广泛涉猎各个方面,风云月露,生活琐事,送别怀远,山水清音,诗友唱和、咏物怀古、题画写序等等,既继承了传统闺阁诗人的怀夫思远主题,同时又有所超越。
首先,人妻人母的双重身份,在夫妻伉俪情之外,席佩兰的诗歌中还增添了儿女、姐弟、妯娌情,情谊深厚、真挚动人;而随园女弟子的身份,使她的个人境界变得更为开阔,从她创作的论诗诗来看,席佩兰对于文学创作也形成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席佩兰生平文学交游活动甚多,与随园女弟子的交游,与袁枚间的师徒交往,与其他文人士子的交游等。
这些在她的诗歌唱和、论诗诗中多有反映。
此外,她的诗歌中存在着浓厚的主体意识,性灵诗风的熏陶下,她创作的是心中情、眼前景,既有“小窗幽梦忽然惊”“忽逢朝日映,流水悟前身”体认细腻、蕴藉委婉的儿女情思,有“深闺未曾见,放眼胆俱雄。
”“孤艇似穿深井出,万山多仗乱云扶。
袁宏道“性灵”与袁枚“性灵”之比较
袁宏道“性灵”与袁枚“性灵”之比较作者:王莉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在文学发展史上,以“性灵”作为理论旗帜,赋予其独特理论内涵,并为后人普遍认同的是袁宏道以及清代袁枚等人。
“性灵说”是袁宏道文学思想的主体,也是晚明文学革新派最重要的理论表述之一。
此后,清代袁枚等人对之又有新的发展,使之成为诗人们表现性情与灵机的一个范畴。
本文在比较两者异同的基础上“理解”前后期的性灵说,并探寻袁枚的性灵说对公安三袁性灵说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性灵;性情;灵机“性灵”一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庾信、颜之推等人的诗文中就被使用过,一般指一种灵动的才思。
“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谓“发引性灵”、“陶冶性灵”。
庾信《赵国公集序》谓“含吐性灵”。
当时随着尚情理论和畅情文学的空前发展,人们是从情感创造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性灵概念的。
唐代提出儒家道统说,“性灵”一词渐被冷落。
明代中后期,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以及七子派对拟古之论的自省,王世贞、吴国伦、王世懋、屠隆等人又重新使用“性灵”一词,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
就对“性灵”这一概念使用的频率来说,屠隆以及其后的钟惺、谭元春更为多见,乃至有“钟、谭一出,海内始知‘性灵’二字”这样的记载。
但是在文学发展史上,以“性灵”作为理论旗帜,赋予其独特理论内涵,并为后人普遍认同的还是袁宏道以及清代袁枚等人。
一、“性灵”的心领神会公安派与袁枚对性灵理论的贡献可谓首屈一指。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但是他们都主张抒写真情,强调“性灵”的重要性。
作为性灵派的前后期,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
其一,举性灵。
他们的性灵说都是以性灵为旗帜,把性灵看作是文学的主体。
标举“性灵”是公安派与袁枚的文艺思想核心所在。
他们都认为,只有独抒“性灵”,表现心中的真实感受,写出的诗才会产生夺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所以袁宏道说“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
浅析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更 深 广 的视 野 。
24遵守职业道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文化品位 .
作 为 新 闻 记 者 ,遵 守 职 业 道 德 是 其 根 本 ,作 为 有 边 缘 性 的
娱 乐 记 者 ,更 是 应 该 严 格 恪 守 职 业 规 范 ,娱 乐 新 闻界 中假 新 闻
下 转 第 14页 0
C 3 5/ IS 0 54 0 总 第 4 5期 2 1 年 第 1 N1 -4 9F S N1 0 —9 1 1 0 0 1 4期 - — 2 — 11
新 闻受 众 等 媒 体 责 任 边 缘 化 现 象 。在 娱 乐新 闻报 道 中 , 大 、歪 夸
2 娱 乐新 闻报 道 模 式 的探 索 .
21内容选择上 ,坚持以民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
内容 单 一 、低 俗 是 目前 娱 乐新 闻 报道 的主 要 问 题 ,报 道 内容
水 曲新 闻 事 实 的 现 象 也 屡 见 不 鲜 。 如 果 不 加 以 规 范 , 可 能 会 污 染 既 贴 近 民生 又 能 体 现 人 文 关 怀 是 娱 乐新 闻发 展 的 必 由之 路 。 “ 能 载 舟 ,亦 能 覆 舟 ” ,作 为 新 闻 媒体 ,不 可 忽 视 民 生 民 意 ,作 为 社会风 气 ,削弱传媒 的社 会责任。不但违 背新 闻规律 ,也不利
1 无中生有 、道听途说 、似新闻大行其道 . 4
相 比 捕 风 捉 影 的 无 聊 炒 作 ,无 中 生 有 、道 听 途 说 的 假 新 闻 有 越 演 越 烈 之 势 。 这 些 年 被 媒 体 “ 死 ” 的 明星 不 在 少 数 , 刘 写 德 华和 张 国立 等 人 甚 至 都 会 “ 而 复 生 ” 死 。人 命 关天 的大 事 ,就 被 这 样 不 负 责 任 地 报 道 , 即使 当事 人 出 面 澄 清 , 仍 不 能 消 除 其
“性灵派”谱系的理论缺陷及就宗派立论的误区
摘
要: 性灵诗歌是近年清代诗歌研 究领域的热点。文章通过分析“ 性灵派” 系的理论缺 陷指 出袁枚诗派 影响 谱
力被 高估 的现状 , 继而从如何处理文学史上个人与宗派关系的角度提 出: 在清代性灵诗人个案研究尚不充分 的情 况下
贸然就 宗派立论 , 易陷入认识 上的误 区。鉴于此 , 容 建议将 这一时期提 倡 自由抒写 , 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的诗人统称 为 “ 性灵诗人” 。至于他们 各 自的流派归属 , 可以存而不论 以待来者。 关键词 : 性灵派 ; 随园派; 性情 ; 灵机 ; 宗派 中图分类号 : 0 .2 I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4 (0 1 1- 0 0-3 10 — 2 0 2 1 )1 0 3 - - 0
S CI o AL S CⅡ I T S
No . 0 1 v, 1 2
( 1 期, 第 1 总第 15 ) 7期
【 文艺论丛】
“ 性灵派” 谱系的理论缺陷及就宗派立论的误区
邹 鹏 ’ ,
(. l 1 l NJ 大学 文学 与新 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 06 ;21 q 10 4 . 师范大学 文学院 ,I1I  ̄1  ̄ 1 成都 6 06 ) t 10 8
清代乾隆 、 嘉庆时期存在一个标举“ 性情” “ 从“ 或 性 性灵说” 内在传承关系的角度提 出:如果说性灵 “ 灵” 的庞大诗歌创作群体。他们提倡 自由抒写反对各 派于乾隆时期 以主将袁枚 、副将赵翼为代表人物 , 那 种形式主义诗风 ,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 性灵派” “ 么于嘉庆年问则推张问陶为重镇 。 【 一提法在稍后 。 性 ” 4 哒 袁枚 于乾嘉诗坛的影响》 、性灵派三大家简 翻《 灵派” 谱系是以“ 性灵派三大家” 中心提出的。 性灵 发表的《 为 “ 派三大家” 指乾隆时期诗坛重镇袁枚 、 赵翼 以及在乾 论》 中得到重申。 问 至此一个 以袁枚为“ 主将”赵翼、 , 张 嘉之 际备受 瞩 目的翰林 诗人 张问 陶 。袁枚 (76 问陶 、 1 1— 孙原湘等人为“ 主力” 袁氏家族诗人及随园女 , 弟子为“ 偏师”蒋士铨 、 , 黄景仁 、 李调元 、 陈文述、 宋湘 19 )字子才 , 77 , 号简斋 , 钱塘( 今浙江杭州 ) , 人 乾隆四 同盟军” ,网罗乾嘉时期众多著名诗人的 年进 士 ,著名 诗人 ,世 称 “ 园先 生 ” 随 。赵翼 (77 等名家为 “ 12— “ 性灵派” 谱系逐步形成。 17 )字云松 , 84 , 号瓯北 , 阳湖( 今江苏常州 ) , 人 乾隆二 十六年 (7 1 16 )探花 ,著名史学家 、诗人 。张问陶 (74 11 )字仲 冶 , 船 山 , 宁 ( 四川遂 宁 ) , 16 — 84 , 号 遂 今 人 “ 性灵派” 系的理论缺陷 谱 乾隆五十五年(70 进士 , 19 ) 被誉为“ 蜀中诗人之冠 ” 。 “ 性灵派三大家” 是近年流行的新提法 , 它由此前流传 “ 性灵派 ”谱系的提出填补 了清代性灵诗歌研究 甚广 的“ 乾隆三大家” 演变而来。“ 乾隆三大家” 指袁 的一项空白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此说高估 了袁枚诗 枚、 蒋士铨和赵翼。清人 尚镕《 三家诗话》 :三家生 派的影响力 , 载 “ 存在不容忽视的理论缺陷。 国家全盛之时, 而才情学力 , 俱可以挫笼今古 , 自成一 首先 , 谱系 内的诗人在创作 旨趣 、 风格及具体诗 家 , 拔 帜而起 , 遂各 震耀 天下 。” 【 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标举 “ 性情” “ 或 性灵 ” 是众多诗人 “ 三大家” 并称本是基于其才情 、 学力及声望并驾 被归人 “ 性灵派 ” 的直接理由 , 然而他们对 “ 性情 ” 或 齐驱 , 与诗 学 观点 和创作 风 格无 涉 。上 世纪 4 代 , “ 0年 性灵” 的理解却存在不小的分歧 , 这些分歧导致 了创 钱钟书首次从诗论 主张 的角度提 出:袁 、 、 “ 蒋 赵三家 作主 旨、艺术风格及具体诗法等诸多方面 的差异 , 甚 并称 , 蒋与袁 、 赵议论风格大不相同……宜以张船山 至对立。 袁枚《 钱坞沙先生诗序》 “ 云:今人浮慕诗名而 代之。”】 一看法是“ 【 2 这 性灵派三大家” 说的源头。 上世 强为之 , 既离性情 , 又乏灵机 , 转不若 野氓 之击辕相 纪 9 年代 , O 钱仲联 、 严明发表《 袁枚新论》 “ ,从诗坛盟 杵 , 犹应《 、雅》 。 呵 见“ 风》《 焉 ” 性情” 灵机” 和“ 是袁氏 性灵说” 的核心内容。 古人使用术语前往往缺乏对术 主影响一代诗风的角度”提 出了在乾嘉之际“ , 以袁枚 “ “ 谱 性情” 为主帅 , 赵翼 、 张问陶 、 孙原湘等人为羽翼的性灵诗派 语本身的精确定义 ,性灵派” 系内的诗人对“ 灵机” 的具体理解就很不相同。 性灵派三大家” 以“ 风起云涌 , 称雄诗界 ” 的观点。1 着这一思路王英志 和“ 3 ] 沿
性灵派诗的情调与语言特征
,
页 中 却不 尽 相 同
)
。
相 比 而 言 风趣 喜
,
剧 意 味 的 表 现 比 较 含 蓄 耐 人 品 味 近 于 幽 默 诙谐 则 比 较 显 露 可 直 接 感 受 近 于 滑 稽
、
,
。
性
灵 派 女 性诗 人 由 于 性格 含 蓄 柔 婉 等 原 因 其 诗 多 风 趣 幽 默 而 少 诙 谐 滑 稽 而 男 性 诗 人 则 多
,
。
笑侬 竟 比黄 花 瘦 青女 多 情 知 未 知
,
。
(
徐裕馨
暮 秋〉
)
席诗 与金 诗 皆 反 映 夫妻 之 间 的 亲 密之情 写 的 是 生 活 琐 事 但 用 的 是 风 趣 之笔 即 显 得
,
,
情趣 盎 然
,
。
席氏以 指甲 赠丈夫系
“
“
别有 用 心
。
”
,
旨在
〈
规 劝 丈夫 外 出 不 可 拈 花惹 草 但并 不 直
“
言 而 是 以 不 须 背 痒 倩 麻 姑 调侃 之
”
麻 姑是 神 仙 传 中 的 女仙 手 指似 鸟 爪 有 人 称 背大
》
” “
”
,
痒 时 得 此爪 以 爬 背 当 佳
,
”
。
诗 以 麻 姑 称莫 须有 的 第 三者
“
就 显 得幽 默
。
金诗 之 痴 性
“
“
”
即 天 真 风 趣 之性
一
。
个少妇以捉
灵 常 与 诗人 闲 适 生活 家 居 生活 有关
、
。
故 诗 以 风 趣 诙 谐情 调 抒 发 性
清代女诗人钱孟钿研究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一1第一章钱孟钿家族及生平………………………………………………………………一3。
第一节家族文化………………………………………………………………………3一科举世家……………………………………………………………………………3二家风纯厚……………………………………………………………………………3三书香门第……………………………………………………………………………4第二节生平交游………………………………………………………………………7~寄居京师……………………………………………………………………………7二归居江南……………………………………………………………………………7三随夫宦游……………………………………………………………………………8四交游唱和…………………………………………………………………………一10第二章钱孟钿的诗歌创作………………………………………………………………..16第一节诗歌创作的概况与分期……………………………………………………一16第二节诗歌版本的差异与存疑……………………………………………………..18第三节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一21一诗歌创作的内容…………………………………………………………………..21二诗歌的师承与艺术特色…………………………………………………………..29第四节诗歌创作对家族成员的影响………………………………………………..34第三章钱孟钿词的创作…………………………………………………………………..37结语………………………………………………………………………………………………………………………………42至定调}………………………………………………………………………………………………………………………………43参考文献…………………………………………………………………………………………44附录l钱孟钿简谱………………………………………………………………………………46附录2清代诗话中对钱孟钿的评价……………………………………………………………5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绪论钱孟钿,字冠之,一字筱如,号浣青,武进人,侍郎维城女。
性灵派名词解释
性灵派名词解释性灵派是一个概念,它用来描述那些将性别与性别角色同社会、文化和宗教结合起来的人。
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旨在反对中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认为,性别和性别角色是社会结构与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而不是来自上帝的定义。
性灵派的核心思想是,性别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变动的概念。
它拒绝认为性别是一种非可变的特征,而是一个可以反映个人和社会背景的可变概念。
根据性灵派的理论,性别是一种社会角色,而不是一种自然特征。
性别是一种被社会结构所塑造的,它可以在个体、整个社会或特定社会史料中改变。
通过性灵派,西方社会开始关注性别角色的多样性。
性灵派指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社会已经把性别划分成两个角色--男性和女性,没有中间或多样化的性别角色。
性灵派主张,性别角色是一个渐变的概念,既不是完全静态的,也不是完全可变的。
从性灵派的角度来看,性别的不同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包括性格、性取向、身体特征和文化背景等。
性灵派认为,每个人在性别角色中都有不同的贡献,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并接受性别多样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探索自己的性别角色。
性灵派的概念也被用于宗教和文化的研究。
通过性灵派的视角,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宗教和文化对性别的影响,探究它们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
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宗教文化和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性灵派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反映了一种视性别为可变概念的思想,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性别在不同文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它提出了新的观点,挑战了以往对性别关系的一致性。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性灵派的概念也变得更加重要了,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性灵派研究的开山之作——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评述
作者: 胡传淮
作者机构: 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工会幼儿园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3-144页
主题词: 《性灵派研究》 王英志 开山之作 离异家庭子女 张问陶 不良情绪 心理防卫 袁枚性灵诗 文学史
摘要: 清代是我国古典诗歌最后一个光彩照人的时代,以其众多的诗人、纷繁的流派、丰富的内容、变化的风格开创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
在诸多清诗流派中,性灵派是最能代表“清诗”面目的、最有价值的流派。
但是,目前海内外对性灵派的整体研究还是一块空白。
最近,著...。
清代四大诗说评说(下)
作者: 王英志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16-20页
主题词: 性灵说;古代文论;古代诗;诗歌理论;论诗;诗说;《随园诗话》;钟嵘《诗品》;美学价值;格调说
摘要:三、袁牧性灵说性灵说是我国古代诗论中具有美学价值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是指明代公安派、竞陵派特别是清代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诗歌理论观点。
古代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仰观叶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这里的'性灵'是指人的才智或秉性灵秀。
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虽然不是直接论诗,。
性灵派研究——袁枚性灵思想成因浅析
摘要:同众多思潮的产生一样,性灵派的形成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及人文背景。
性灵说在清袁枚时期渐趋顶峰,既有前人的积淀,也包含有清一代特殊的环境以及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社会历史因素以及袁枚独特的成长经历解析性灵派的成因。
关键词:性灵派;袁枚;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禀赋王英志在其《性灵派研究》中说:“在清代众多诗派中力量最强大、成绩最卓著、影响最深远,并最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的是性灵派,性灵派亦是中国古代自觉型文学流派中名声最著者之一。
”从宋杨万里到明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不拘格调,独抒性灵”,到清袁枚性灵学说发展到高峰,形成主盟一时文坛的性灵派。
性灵学说至袁枚臻于成熟,成因诸多;从时代、社会以及个人成长历程切入分析性灵派和袁枚,对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双目自将秋水洗袁枚一生主要活动于雍、乾两朝。
此期正处康乾盛世,经济文化繁荣,各种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统治阶级为稳定政权,对思想钳制力度加大。
此期出现的崇理学与反理学的论争、汉学的兴盛以及性灵思潮的发展对袁枚性灵思想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助作用。
(一)反理学:情所最先,莫如男女清初政府在康熙帝时大力推崇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圣主仁皇帝圣训》卷十二曰:“惟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
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訾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稗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
”“盛世最高统治者推崇理学,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目的在于愚弄百姓,以汉学引导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巩固其一统之势。
1、对理学的反叛康乾时期,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一度销声匿迹的启蒙思潮逐渐兴起。
反理学理论的盛行是这一表现。
其中最突出的是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颜李学派。
针对程朱学派提出理善气恶之说,颜元主张“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强调理气本为一体,而气质本善并不恶。
性灵派领袖--袁枚
性灵派领袖--袁枚
李君明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7)0z1
【摘要】袁枚不仅继承了杨万里、李贽、三袁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想,又融进了创作实践中的许多体验,形成了以性灵为中心的诗学体系;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确定了其在性灵派中的领袖地位.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李君明
【作者单位】文山师专,政史系,云南,文山,6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性灵派研究的开山之作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评述 [J], 胡传淮
2.性灵派研究的开山之作——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评述 [J], 胡传淮
3.袁枚大弟子孙原湘论—性灵派研究之一 [J], 王英志
4.“性灵派”研究,绝对不能忽视李调元--兼就“乾隆三大家”的有关问题与当代“性灵派”研究者商榷 [J], 孙文刚
5.袁枚性灵派在近代的影响 [J], 王英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灵派名词解释
性灵派名词解释性灵派,或称性灵多元论(Sex-Positive),是21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
它是对性的宽容,并以合理的方式调节性行为,允许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
性灵派认为,性和性行为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更是可以值得享受和尊重的。
性灵派不同于传统的性行为观念。
它反对压迫和强加他人的性行为规则、道德、价值观和恐惧,特别是涉及到性行为方面的道德和情绪。
性灵派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性自由、性安全和性尊重。
性自由主要指的是人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性行为。
这种性自由是在任何形式的暴力下,任何方式的妨碍和干扰之下,同意双方的情况下进行的。
性安全是指在满足性自由的同时,确保保护当事人的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
最后一点,性尊重有三个层面:第一,要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行为权利;第二,要尊重不同的性爱情趣和倾向;第三,要尊重并尊重他人的性取向和实践。
在性灵派的指导下,维持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性行为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支持。
此外,性灵派也包括“性友谊”这一概念,强调在性行为方面要求彼此尊重,避免滥用自己的权力。
性灵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压迫,包括性骚扰、强奸、性伤害等。
性灵派还认为,人人都有发展自己的性,发现自己的性欲望,以及表达自己的性的自由,任何形式的压抑都不可取。
性灵派认为,尊重别人的性行为,不仅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性方面获得满足。
总之,性灵派是一种让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性别认同的理论,也是一种关注和尊重不同性取向和行为取向的理论。
性灵派提醒人们,在自己及他人的性行为方面,要尊重并爱护自己和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营造真正的性爱社会。
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录张问陶原因初探
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录张问陶原因初探胡传淮【摘要】李调元因与张问陶立场观点不同、诗学主张有异,且担心张问陶取代自己在四川诗坛的地位,故意排斥张问陶,其<雨村诗话>不录张问陶.其实,张问陶之实绩、地位、影响,远超李调元,是元明清三代巴蜀诗冠,东坡之后,一人而已,真正的清代蜀中诗坛盟主.【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1)002【总页数】3页(P31-32,57)【关键词】李调元;雨村诗话;张问陶【作者】胡传淮【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清代四川地方诗人李调元撰《雨村诗话》,把活跃在乾嘉诗坛上的巴蜀诗人记录殆遍,为何唯独不录“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享誉全国的乾嘉时期大诗人张问陶呢?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号雨村、童山,清代四川罗江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
历官吏部主事、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
为蜀中怪才,编辑有《涵海》,撰有《童山诗集》、《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剧话》、《雨村赋话》等。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
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
历任翰林院检讨、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山东莱州知府。
嘉庆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
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病逝于苏州山塘街寓所,逾年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祖茔。
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
窦强《从李调元、张问陶关系看乾嘉四川诗坛的一桩公案》云:“李调元作《雨村诗话》(话今)十六卷补遗四卷,基本囊括了当时的巴蜀诗人,却不录名气、才气最大的张问陶;而张问陶《船山诗草》也难见与李调元唱和之作,这是颇为令人疑惑的。
”(载《中国诗学》第十四辑)。
我认为《雨村诗话》不录张问陶诗歌的主要原因有三:张问陶具有民本思想,喊出了“宦海名场都领略,才知高雅是农夫”、“我爱寻常百姓家”,这是所有乾嘉诗人中所罕见的,这些民主思想火花,下启龚自珍和魏源等进步诗人和近代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王英志5性灵派研究6
程相占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伊始,周作人5中国新文学的源流6一书直探晚明公安三袁的/性灵0说,将之视为中国新文学的活水源头,从而为20世纪的新文学进行了合法性论证,奠定了新文学的性灵本体;而周氏在本书所勾勒的几千年来中国文学乃是/言志0与/载道0两派相消长的宏观线条,其用意已超出文学范围而旨在进行文化批判,矛头直指中国千年传统的儒家之/道0。
因此,无论是就晚明公安三袁还是就20世纪新文化运动来看,性灵之说都不仅是一种文学主张,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呼号,一种打碎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呐喊。
性灵之说虽属古代,但在20世纪依然发扬光大,成为古代与现代的桥梁,传统与创新的纽带。
也许正因为/性灵0说对于20世纪具有独特的意义,/性灵0派研究一直是学界不衰的论题,与晚明公安三袁一脉相承的18世纪的袁枚自然也成为学术热点。
本世纪20年代杨鸿烈的5袁枚评传6从思想史角度考察袁枚,径直将袁枚视为/五四0新思潮的前驱者,认为袁枚文艺思想远在其创作之上,甚至认为/袁枚实在算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对于文艺有极正确的见解最令人钦佩的大诗人0;当代著名的中国思想史学者蔡尚思认为袁枚是中国古代情感哲学最杰出的代表,/秦汉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学者,包括和他同时的戴震在内,都很难同他一比0。
蔡尚思在80年代拟订的5袁枚思想体系纲目6一稿特意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位不被重视的大思想家0,着重点仍在袁枚的思想。
人们期待着从文学角度对袁枚进行研究的力作出现。
在这种期待中,笔者读到了王英志先生的新著5性灵派研究6一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以下简称王著)。
作者在导言中指出:目前海内外对袁枚性灵派的研究还是一块空白。
本书试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探讨以下诸问题:性灵派产生的美学渊源与经济文化背景,性灵派存在的时空特征,性灵派的美学纲领,性灵派诗的共同特征,性灵派的海内外广泛深刻的影响。
而全书重点则在于勾勒性灵派以袁枚为中心的总体构成形态,具体分析其主要成员的思想、个性、创作得失以及其在性灵派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与各自的价值。
作者认为性灵派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流派概念,并希望当代诗歌创作能从性灵派创作的得失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第7页)。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在借鉴和引进西方
#
145
#
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杂文学观进行清理批判,从而确立了以情感为本体的纯文学观。
文学不再是道德教化、政治讽喻的工具,而是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样式之一。
正是基于这种/新0与/纯0的文学观,王著在比较了清代的众多诗派诸如王士禛之神韵派、沈德潜之格调派、翁方纲之肌理派,正确指出/袁枚性灵派的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最接近诗歌的本质,亦基本符合古典诗歌发展的规律0(第6页)。
出于这种理论自觉,王著在第一章运用沿波讨源的方式,仔细探求了性灵说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王著指出:/探讨性灵说的内涵不能囿于性灵派诗文中直接运用-性灵.的文字一样,我们研究性灵派美学思想感情的传统,亦要根据其精神实质进行追溯0(第9页)。
这种溯本探源的方式直指/性灵0的精神实质,即须以对性灵一词的精神内涵的准确深入地理解为基础,否则将言之愈多,离真相愈远。
王著将性灵派美学的主要观点概括为/重真性情、崇个性、尚自然0,而这正是庄子的主要精神取向。
王著细致地统计了袁枚著作中提及庄子或引用5庄子6典故的次数为近40次,从而在精神实质与文献证据两方面令人信服地论证了5庄子6是性灵派美学思想的最早渊源。
此后,王著继续运用这种/表里结合法0)))表层的文献证据与深层的精神实质相结合)))钩玄提要地论述了陆机、刘勰、钟嵘等诗论名家对袁枚的重大影响,从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结论:长期以来,中外性灵说研究者皆探源到宋人杨万里为止,如铃木虎雄、顾远芗等名家,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第11)12页)。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上述/表里结合法0的完善论述,这一结论则难以服人,对袁枚性灵说渊源之研究则难以深入。
这既得力于作者长期以来对古典诗歌美学的精到研究,又得力于作者整理出版5袁枚全集6的扎实文献功底。
在准确探源的基础上,王著第三章以整章的篇幅研究了性灵派的理论旗帜性灵说。
这是此前袁枚研究的重点之一。
王著比较了古今论者对性灵说的界说,指出那些论说大都/未能从袁枚整个诗歌理论体系的鸟瞰的视野出发0(第44页),因而不够准确。
王著从袁枚5仿元遗山论诗6中/抄到钟嵘5诗品6日,该他知道性灵时0之句找到了探讨性灵说内涵的方法论钥匙,即不囿于性灵概念本身,而是着眼于其论述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基于这样的方法论,王著对性灵说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界说:/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或主旨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
在这三块理论基石上又生发出: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独创性并自然天成,作品内容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为主,感情等所寄寓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有趣;诗歌作品宜以感发人心、使人产生美感为其主要艺术功能等艺术主张。
鉴于此,则须反对束缚性灵的-诗教.说及规唐模宋的拟古-格调说.,亦须反对以学问代替性灵、堆砌典故的考据为诗之风气,但诗歌创作又不排斥辅以学问与人功0(第45页)。
这一界说立足于性灵派的理论表述,又结合性灵派的创作特征,涉及到创作主体、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作品内容、作品效果等各个方面,故而/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0(第45页),把古今性灵诗说的研究向前推动了一步。
自古迄今凡持文学不断发展观点的人大都会表露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看法,王国维之说尤为著名。
随着清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现在似乎也逐渐认同/一代有一代之诗0的看法,/清诗0逐渐取得与/唐诗0、/宋诗0分庭抗礼的历史地位。
这种看
#
146
#
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法有没有历史根据?清人是否有此自觉?清诗的代表流派及其主导风貌何在?如此等等,都是清诗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王英志先生受业于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多年来潜心钻研清代诗论与诗歌。
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王著认为:/性灵派诗摆脱了崇唐模宋的局面,最能代表-清诗.面目0(第6页)。
这一论断是否可靠?王著以全书大部分篇幅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性灵派的存在地域、构成成员、性灵派诗的内容意旨与艺术表现、主要代表人物,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自己的结论。
性灵诗论批判复古模拟,倡导自己的真面目,力求破陈出新,这是他们的理论自觉。
性灵派的副将赵翼的论诗绝句最为著名:/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0,表现出/各领风骚0的强烈意识。
对袁枚极为推崇的著名画家兼诗人郑板桥每当有人以复古的标准评论诗文时便呵责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
何必侈言前古哉!0当他听了误传以为袁枚已死时,不禁老泪纵横而/以足蹋地0,因为只有袁枚才能导引出/清诗清文0的新局面,而郑板桥此时尚未与袁枚相识谋面。
由此看来,清代凡主张性灵至上者大都有着傲视唐宋、不甘人后的自觉追求。
王著在考论性灵派理论的基础上,对性灵派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十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在整体上将其概括为/选材的平凡、琐细0,/意象的灵动、新奇、纤巧0,/情调的风趣、诙谐0,/语言的白描与口语化0;在各个诗人的分论中则同中见异,更细致地比较分析不同诗人的个性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性灵派的深入发掘过程中,王著论述了一大批女诗人。
王著通过广泛搜求,考证出袁枚的女弟子有40余人。
/袁家三妹0、席佩兰、严蕊珠、孙云鹤、汪玉轸,,各具风采,令人如入5红楼梦6大观园中的女子诗社。
其中袁枚三妹袁机与贫妇汪玉轸给人的印象最深。
袁机深受/三从四德0之教的毒害,/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0(袁枚5哭三妹6)。
袁枚在5祭妹文6中叙述了她为/古人义节0所误的悲惨一生,与提出/以理杀人0的戴震5孟子字义疏证6几乎作于同时,以事实证明了/以理杀人0的现实存在,令人惊心动魄。
贫妇汪玉轸以弱女之身独自抚养五子,在穷至寄居表弟家时仍吟诗不断,使人对人间苦难与艺术创作的联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发人深思。
本文最后,笔者想谈一点自己的求学困惑。
性灵派主将袁枚论诗时认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0,但目的不在以书卷代替性灵,而是/欲其助我神气耳0。
所以他申明:/役使万卷书,不汩方寸灵0。
这当然是在批判汉学考据之风盛行之际,以翁方纲为代表的/以学为诗者0。
诗才与学力是古代诗论中的老话题,为学界所熟知,兹不赘言;但研究之才与学力的关系人们似乎不大谈及,甚至在二者之间划等号。
笔者认为,文学史研究的绝大多数优秀作品无不以性灵为本,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主体必须以自己之灵性去感悟对象之灵性,治学似乎也有一个/役使万卷书,不汩方寸灵0的问题存在。
王英志先生除勤于撰述学术专著外,还为报刊撰写颇具灵性的活泼小文,这或许是一种葆存灵性的方法吧。
王先生硕果累累,治学注重理论与创作相结合,或许正是得益于多年来对袁枚性灵的心领神会吧!本文除了概括王著的内容与贡献外,还想表明:诗学研究正是一种/寻求真性灵0的活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李超
#
147
#
评王英志5性灵派研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