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洞山五位显诀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1、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2、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洞山禅师开悟偈
洞山禅师开悟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洞山禅师(807-869),俗姓张,初名圆,字谜锲,号沙溪居士,后得法号曜心,与南禅四宗中的径山、岳山、黄檗并称为“四大禅师”。
洞山禅师开悟偈在禅宗中影响深远,被誉为“悟门之太监、走关之精华、蓄精之最细”之一。
洞山禅师开悟偈,是洞山禅师领受五祖弘忍的传法圣恩后所颂偈语。
这八个短句简明扼要,却包含着深刻的禅宗理论和修行指导,成为了禅宗中的重要法语。
这八个偈语为:“人亦非人,是什么人?不见也才是真见;见也非见,何别见?见者偏失乖脱;不见亦不见,诚为见见。
”洞山禅师开悟偈中的“人亦非人”一句,指出了人的本性并非固有的人相,而是超越了人我之间的界限。
禅宗强调舍去一切执著的观念和身心的束缚,实现真我本来的自由自在,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接着,“不见也才是真见”一句,强调了放下一切妄念和执著,彻底超越了是非、好恶和相对性的执著观念,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实现超越见闻知觉的智慧境界。
“见也非见,何别见?”这句偈语表达了禅宗强调返照自己心性的理念。
在洞山禅师的教法中,认识到一切都是心的表现,见闻知觉皆是心中的幻相,返照内心本性,超越外在形相的幻象,体悟到“见者偏失乖脱”之意义。
最后一句“不见亦不见,诚为见见”,彰显了禅宗强调的“不思善恶,唯见本性”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修者可以超越一切对立、分别和执著,达到了无为而治的超然境界,体会到无形无相的大智慧。
洞山禅师开悟偈融合了佛教禅宗在实修上的核心思想,贯穿了禅宗的精髓和修行要点,是禅宗中的重要法语之一。
这八句偈语虽然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邃玄奥的禅宗理论与实修精微,启迪着修行者对自性的探索和对世间事物的领悟,指引着修行者朝向般若智慧与解脱的彼岸前行。
【洞山禅师开悟偈】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成为禅宗弘法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人在修行道路上不懈努力,追求心灵的解脱与升华,实现真正的自我觉醒。
第二篇示例:洞山禅师开悟偈,是禅宗祖师洞山艮禅师在开悟后所作的诗文。
洞山禅师开悟偈
洞山禅师开悟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洞山禅师(807-869年)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宗师,他出生在中国湖北省荆门市,早年在曹州大宗寺出家修行,后来在洞山禅寺出任住持。
洞山禅师在禅宗的传承中,被誉为“诸祖宗之宗”,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洞山禅师的生平和事迹中,有一则传说尤为著名,即“洞山禅师开悟偈”。
这个故事至今仍被传颂,成为禅宗传统中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并探讨其中蕴含的禅宗智慧。
据传说,有一天,洞山禅师正在禅堂中坐禅,心无杂念,全神贯注地修行。
突然间,禅房外传来一只鸟的叫声,声音清亮而响亮,让人心神一振。
洞山禅师听到了这个声音,突然顿悟,心中涌现出一首开悟偈。
这首偈语简练,意味深长,蕴含着禅宗的最高境界。
洞山禅师开悟偈如下:「无火、无禅、无觉者。
不生不灭在我中。
」这首偈语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深邃的禅宗智慧。
在这首偈语中,洞山禅师道出了“无我”“无生灭”等禅宗重要理念。
他认识到自我本身就是虚幻的,觉知是无处不在的,无需寻找。
这种境界超越了对世俗现实的执着和執著,是禅宗追求解脱的至高境界。
洞山禅师的这首开悟偈,立足于他长期的修行实践和对禅宗教理的深刻体悟。
在这首偈语中,不仅体现了洞山禅师个人的开悟境界,也凝聚了禅宗先贤的智慧成果。
这正是禅宗传承中的一种传统,通过文字、诗句等方式,表达对真理的探求和领悟。
洞山禅师的这首开悟偈,被认为是对禅宗理念的一种完美概括。
它教导我们应该超越自我,放下执著,达到觉知的自由状态。
人们常常以这首偈语作为反复诵读的对象,把它作为悟道的指南,引领自己明心见性,悟透生死真相。
洞山禅师开悟偈所蕴含的禅宗智慧,超越了文字表面的涵义,需要我们透过深思熟虑,体悟其中的义理。
禅宗不只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境界和洞见。
洞山禅师的这首偈语,正是对这种境界的最好诠释。
洞山禅师开悟偈是中华禅宗的珍贵传统,它潜藏着深刻的智慧,对我们的修行和人生都有启示意义。
曹洞宗东渡
原文地址:曹洞宗东渡作者:看历史杂志本刊记者│毛剑杰13世纪,日本僧人道元从宋携来曹洞正宗法脉。
到六百多年后的当代,仅居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之三的曹洞宗,却已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
1227年,在佛教曹洞宗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
这一年,在宁波天童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正式将本宗法脉授予了28岁的道元。
道元是一位日本僧人,出身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世后裔,父亲是朝中高官,母亲是摄政藤原氏之女,可谓名门高第。
然而他出生时,正逢幕府军人集团与与朝廷天皇公卿集团激斗,三岁时,父亲死于政局动荡中,八岁时母亲又去世,“家门内外吹来无常之风,难免印下深刻的感伤”,于是在14岁那年就落发为僧了。
一年后,道元就开始带着诸多发问遍访名师,如“若人本来即是佛,何故三世诸佛,要发心出家而求菩提?何必修行求道?而自己每日作务勤行有何意义?”等等,但无人能给满意的回答。
当他向善修“观心”的公胤僧正(官方册封的天下僧人总管)请教时,公胤称“传闻大宋有传佛心印(即禅宗)正宗,宜入宋求觅。
”这是道元首次听闻佛法正宗在大海西岸的中国。
而后,他又到京都建仁寺拜见荣西禅师。
建仁寺为当时日本佛教临济宗的本山、幕府御用禅寺。
当时荣西已74岁,他给予道元的回答是“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荣西这句偈语的意思是,平凡事物之中,乃至无智识的异类,自然生息之中都蕴涵着“道”;反而是智慧之人,往往被各种智识所蒙蔽、难得觉察体认。
道元“从此有醒”,而入宋求法之心,也就此萌芽壮大。
道元到建仁寺的第二年,荣西圆寂了,接任主持的,是精通天台宗华严学的荣西弟子明全,他继续指导道元一面坐禅一面读经。
1224,恰逢明全要入宋,于是两人同行。
船抵中国靠港时,一位61岁的老僧来船中买香菰。
道元认为老人往复五、六里路的劳苦,不如在静室看经学道,就开口询问。
老僧答:“这是自己的修道、是不能让与他人的工作。
”道元若有所悟。
■他国尘境离船后,两人分头参谒佛门诸家,到1226年,道元打算回国,便转回天童寺想见明全。
洞山良价——精选推荐
洞⼭良价洞⼭良价洞⼭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曹洞宗开⼭之祖。
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为药⼭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他与弟⼦曹⼭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了曹洞宗。
唐宣宗⼤中(847~859年)末,在新丰⼭(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寺”。
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道,世称“洞⼭良价”。
良价毕⽣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倡五位君⾂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
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等。
⽣平早年经历公元807年,洞⼭良价出⽣。
幼年便出家。
8岁时,有⼀天念《般若⼼经》,念到“⽆眼、⽿、⿐、⾆、⾝、意”这句时,忽然⽤⼿摸⾯,就问师⽗:“我有眼、⽿、⿐、⾆等,为何《般若⼼经》上却说没有?”师⽗⾮常惊讶,并告诉良价:“我不能成为你师⽗”。
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并受到披剃。
其后⼗⼏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
悟道因缘20岁时良价赴河南嵩⼭受具⾜戒。
戒毕回五泄。
后离五泄到各地游历。
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契后⼜参拜伪⼭灵佑禅师并受⼼印。
受⼼印后到云岩(今江苏吴县虎丘⼭)参谒昙晟禅师(782~841年)成为昙晟之法嗣。
唐宣宗⼤中(847~859)年末,在新丰⼭(今江西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洞⼭寺”。
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道,世称“洞⼭良价”。
开宗曹洞良价有弟⼦数百⼈,嗣法弟⼦有云居道膺、曹⼭本寂、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六⼈。
弟⼦本寂(840~901年),住曹⼭(今江西省宜黄县北),承良价⾐钵,共创曹洞宗。
圆寂前后唐咸通⼗年三⽉(869年)良价于洞⼭端坐圆寂。
曹洞宗五位君臣
曹洞宗为禅宗名僧,江西洞山的良价所创。
曹洞宗是提倡即事而真,其宗风绵密,以默照暗推而入真性的"默照禅"而为特点,以修证自我清净之心为本,别无其他。
他们通过禅参者对真如本体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确立了五种境界。
“五位”分别以“偏”和“正”来表示,“偏”代表现象世界,“正”代表真如本体,“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属色界,有万形象。
”而就在这偏与正的相互配合,互相回复中,构成了五种形式。
僧问曹山五位君臣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洞山因无情之物,如墙壁瓦砾,皆能说法,致疑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后过水睹影大悟,又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此是洞山入道之本。
后上堂建立正偏王子功勋等五位,固是委曲救人婆心,不如将自家所悟直指与人,岂不痛快?其所建立者、悟入者固亦有人,然因此五位缚住拖泥带水者不可胜纪。
或曰此则学者之过,非师家之过也。
曰:不然也。
若立法直截痛快,便学者不能播弄心思,如秦时轆轹钻,岂不甚妙?余何敢谓洞山之非,因见洞山所传之人,其沾滞隔碍引人入云入雾,不能不令人罪其所从来也。
大慧杲在当时见洞下皆入室密传,且发誓不敢明说,则世尊当人天拈花示众,则罪如山矣,杲深恨之。
而幻寄说妙喜亲见洞下诸慧最恶洞下之人。
盖因子孙不肖,致遗祖父之忧,所以中断。
亏济宗有人续之,接其宗旨。
洞山正偏五位颂评说第一颂:初悟时节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古辙云:正中偏,就初悟此理时立。
理是正,悟是偏,三更初夜黑表理。
然以月明前显黑,是黑显时便有明,犹理必由悟显,理显时却好是悟也。
天童觉于相逢不相识句,著语云:“虽然同共住,到底不知名。
二十四神秘洞穴之断诀
二十四神秘洞穴之断诀
引言
"二十四神秘洞穴之断诀"是一本关于修炼武术中的神秘洞穴的指南。
这本指南总结了二十四个洞穴的位置和修炼方法,对于希望提升武术技巧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洞穴一:玄冥洞
玄冥洞位于山脉深处,是一个寒冷幽深的洞穴。
修炼者需要在此洞穴中进行冥想,以提高内力与身体的灵活性。
洞穴二:迷雾洞
迷雾洞隐藏在茂密的森林中,被隐秘的迷雾所覆盖。
在此洞穴中修炼,修炼者需要通过视觉的障碍来增强听觉和预知能力。
洞穴三:雷鸣洞
雷鸣洞深藏在峡谷之中,洞内经常雷电交加。
修炼者需要在此洞穴中感受雷电的能量,以提高攻击力与速度。
洞穴四:龙穴
龙穴位于深海之下,水流湍急且水下能见度低。
修炼者需要在
此洞穴中应对水的阻力和缺乏可见性的挑战,培养坚韧和适应能力。
......(依此类推,描述其他洞穴)
结论
"二十四神秘洞穴之断诀"为修炼者提供了二十四个神秘洞穴的
指南,每个洞穴都具有不同的挑战和修炼效果。
通过修炼这些洞穴,修炼者能够提高内力、身体素质以及战斗技巧,达到更高的武术境界。
然而,修炼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确保自身安全,并在修炼前
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宗门玄鉴图
宗门玄鉴图玄鉴五宗引直指单传初无委曲。
五宗不传之妙谁敢举扬。
后来法久成獘生出异端。
故五家依门傍户者。
或设为五位君臣。
四种料拣。
三关九带。
十智同真。
门庭各立。
互相提唱。
虽则一期建立。
讵知后代儿孙一个个堕在参天荆棘中。
枝上牵枝蔓中引蔓。
山野自愧不能㘞地一声为佛祖忠臣。
尽焚窠臼。
今反将七百陈烂葛藤新翻一遍蛇添足。
难逃明眼人前白日见鬼矣。
万历丁未仲冬少室后参觉虚一识宗门玄鉴图夫信迹者。
先圣之蘧庐。
后人之龟镜也。
苟昧其源。
焉能发明于大事哉。
恐后学之流以金沙混用玉石同观。
既迷宾主之谈。
莫究尊卑之理。
由是采古圣机玄之妙。
总其纲要作十二门。
从流列派各有所归。
自浅及深俱无异趣。
名曰玄鉴图。
庶择法眼详证焉。
各随门类略示方隅。
余可知矣。
普贤门如瑞岩自唤自应。
大光作舞。
投子起立。
赵州抚膝。
安国师瞬目。
鸟巢吹布。
毛宗师展两手。
三玄体用此皆在称理门也。
文殊门如明觉云。
千峰寒色。
雨滴岩花。
逸和尚云。
青青岩下竹。
郁郁涧边松。
古德云。
风从何来。
雨作何色。
或有人问指目前山河大地一切物像是也。
观音门如国师抚掌。
明觉敲床。
药山打鼓。
沩山打木鱼。
普化耳边振铃。
玄沙以火箸敲火炉。
至于击鼎问僧是也。
以理因向门如明觉云。
国师走走。
露柱牵牛。
向你鼻孔里。
投子云。
了角女子白头孙。
玄沙云。
三冬气盛。
南星镇北斗。
海底生红尘。
山头起白浪等是也。
顺实依伍门如明觉云。
眼看绿水。
背靠青山。
石头云。
眼色耳音声。
南泉云。
问水答水。
问虫答虫。
昼见日。
夜见星等。
此当实玄须是本分。
不见前理未可。
法体自然门如明觉云。
天际日上月下。
云门云。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水底鱼天上鸟。
南地竹北地木。
火暖风凉地坚水湿等是也。
不可以夸言诠。
不可以识心会。
密应藏锋门如明觉顾视左右唤祖来洗手。
敲床云幻出。
蓦拈拄杖下座。
紫湖喝僧云看狗。
大慈问赵州般若呵呵大笑。
普化踢倒饭床等是也。
事门理对门如明觉云。
僧问赵州亲见南泉否。
答曰镇州出大萝卜。
巴陵云。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是也。
此与前门事迹须异。
皆是瞒人方便也。
曹洞宗“五位君臣”到底说什么?
曹洞宗“五位君臣”到底说什么?原文地址:曹洞宗“五位君臣”到底说什么?作者:拙无曹洞宗风绵密无比,细入无间,其中以“五位君臣”最为深奥难测。
自古以来,后人解读“五位君臣”,众说纷纭,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然而,罕遇真知灼见、领悟祖师深意之作。
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大师垂暮之年,抱病写作《洞上古辙》,对古往今来错解曹洞宗旨进行拨乱反正。
末学不揣浅陋,东施效颦,在学习祖师教导的同时交流心得,或许有助于管窥洞上宗旨。
我们在参学古德言教时,要掌握一些正确方法。
好比我们研究历史,那就一定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判人物,否则就会得出关公战秦琼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同样的,我们要正确领会曹洞“五位君臣”,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入乡随俗。
我们既然要把握宗门祖师的用意,那就要用宗门独特的眼光去观摩体会。
比如教下以法身为极则,宗门则要超佛越祖,踏破毗卢顶门,如果以菩提佛性为登峰造极,则永远无法理解“五位君臣”臻于化境的炉火纯青。
第二,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禅门五家宗风法语各有特色,指代不尽相同。
《宝镜三昧》云:“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因而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最忌自以为是,信口开河。
《参同契》云:“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我们既然要正解曹洞“五位君臣”,那就要回归洞山曹山这两位宗师的语境和他们自己的注解,至少也要参照曹洞系历代宗师偈颂,最好能够上溯石头、药山、云岩这些祖师所传的《参同契》、《宝镜三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曹洞的血脉相连和集大成者。
这些关节说来话长,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吧。
“五位君臣”源自《宝镜三昧》“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系曹洞宗开山鼻祖洞山大师所创,目的在于“俾高者不滞于劫外,卑者不落于今时,剪诸见之稠林,截万端之穿凿。
”洞山嫡子曹山大师“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
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洞曹宗。
”曹山是洞山亲传嫡嗣,子承父业,留下许多注解旨诀,我们解说“五位君臣”,务必回归这两位大师的本怀,依其指南作为公认标准,切切不可自立规矩。
云在天 水在瓶
云在天、水在瓶怀念药山惟俨禅师朱湘泉“云在天、水在瓶”,这是一千多年前惟俨禅师对李翱问道时的回答。
“云在天”于有形和无形之间,可淡可浓,可大可小;时而东西,时而南北;时而上昇,时而下摇;多么的自在飘逸啊!它的无拘无束,它的喜怒哀乐,它的压城欲摧,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
它可化为雨水,点点滴滴飘然而下,淅淅沥沥似线而下,伴随雷公倾盆而下。
随之,人们的心境也会跌宕起伏。
不过最美好的,还是在儿时欣赏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似龙凤飞舞、似天仙探头……,真是心里想着什么就会出现什么,美妙自性啊!天上的的云!“水在瓶”藏身于方寸之间,虽狭窄不能施展自己的魅力,但水性不改。
仍你曲直方圆,自可适履其间。
尚可瓶口观天,怡然自得。
一旦跃出瓶口,可为甘露,化为云天。
可贵自性啊!瓶中的水!这就是药山禅的开示!教导你如何修道找到自性,教导你如何为人秉持自性。
这就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
它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都是片面的、有缺失的。
生平介绍药山惟俨禅师出生在天宝四年(乙酉745年),俗姓韩,祖藉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后因战乱辗转来到江西南康信丰县。
师儿时,聪颖内向,不喜欢和童年朋友在一起嬉戏打闹,往往独坐,如思如念。
宝应元年(壬寅762年)师十七岁,去南方的潮州(今广东潮州)西山,皈依慧照禅师,落发出家,是一位博通经纶,严持戒律的沙弥。
大历二年(丁未767年)师二十二岁,在南岳希操律师座下受具足戒,他遵循佛教的律礼,精进修道,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佛教的规范。
那时,南岳的石头希迁大师、赣州的马祖道一大师和中岳嵩山的洪大师已是名震华夏的禅师,各地僧众纷纷往来其间;特别是到江西、湖南之间,参访、拜谒,形成了一个长时间的游学潮,民间把这个游学称为“跑江湖”。
惟俨禅师也加入了参谒江西马祖道一和湖南石头希迁两位大师的游学潮。
他首先去参拜湖南石头希迁禅师,一见面惟俨禅师就问道:“二乘十二分教我已粗知,尝闻南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曹 洞 宗 五 位 君 臣
第三个位置:正中来
修道位
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正即正位,正位即理体,从理体当中来起作用,在作用当中磨练自己,把自己习气消光,即正中来。
第四个位置:偏中至
修道位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曹洞宗五位君臣--醒悟
曹 洞 宗 五 位 君 臣
五位君臣(五个位置)
位次
五位君臣颂(洞山祖师)
含 义
第一个嫌。
正中偏,就是说我们本来就在理体、佛性的正位上,但是不知不觉,因此便落在偏位,在偏位上着事相。
第二个位置:偏中正
见道位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偏中至,即一天到晚在作事情当中,不离正位,能作到理事无碍,不怕一切逆境烦恼,起妙用,这也是修道位。
第五个位置:兼中到
证道位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碳里坐。
修行到家无有生死可了,以佛性本无生死,六道皆如来寂灭之海,是故来去自由,随缘度生。故过了末后牢关,六道轮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生死、涅槃皆不可得。
宗门三关直指
宗门三关直指(上)唐普式龙猛菩萨(Nagaryunah旧译龙树,新译龙猛)前期得释尊教外别传,继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传承,为印度禅宗的第十四代祖师,撰有《中论》《十二门论》等经,建立“中观法门”在像法时期,发展非常旺盛,但龙猛菩萨还要上进,于是后期修习“大日如来”真言。
因为有正法眼藏基础,所以很快相应,得入金刚界大日如来三昧耶,瑜伽塔现前。
他冲入塔中,觐见大日如来,得金刚萨多灌顶(密教必须灌顶始能得传承,而阅读密教经典)乃传出《金刚顶经》及《大日经》这两部大日如来亲自所说而渡人成佛的大经,其后龙猛菩萨又自己写了《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简称菩提心论),成为密教“即身成佛”宗趣的根本。
而禅密二宗皆一乘教又皆经龙猛菩萨传承下来,龙猛菩萨是两宗的祖师,所以两宗的宗趣虽有所不同,但却有一段宗要相同的。
同一基础,禅宗成就般若波罗密后,即回过头来,行六渡万行以度众生。
密宗则以般若波罗密多为正机,上求诸佛,完成十波罗密至等觉,还要至妙觉才倒驾慈航,回头来渡众生,所以无论禅密两宗对于怎样由凡夫进到般若波罗密,这段宗要必须弄通都是第一重要的事。
本文主要就是解决禅密两宗中这段“宗要”的问题,对两宗学人都会有好处的。
一、怎么样“直指人心,见自本性”禅宗的法门特点,就是“直指人心,见自本性”。
但怎样“直指人心”呢,在佛经中找不到解说,又怎样能“见自本性”呢,在禅宗的语录中举有很多例子,禅师们对于这“直指人心,见自本性”的答语,又多如牛毛而且答非所问,往往使人在意识上无可捉摸,因此就有“开悟、见性非关语言文字”之说,实则在禅门中确有“鸳鸯绣出从君弄,莫把金针渡与人”的偈语,任行者怎样恳求禅师还是不肯直说。
最多是说:“汝若能直下承当,犹较些子,否则反增罪过”,所有这些都是表示只能自悟,不宜直说,这个在禅门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实践历史了。
而“直指人心”和“见自本性”,始终是两件实事,并非虚构,凡是禅门过来人,都明白并非不可说,主要是因为“若要见性,必伏意识”,如果一落语言文字,便落意识巢臼,便会增强行者的执着反而加重行者的悟道障碍,禅宗称为“死句”,便“反增罪过”了。
洞山良价《五位君臣颂之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洞山良价《五位君臣颂之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洞山良价《五位君臣颂之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五位君臣颂之五洞山良价兼中到[1]: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指月录》卷十六页二七七【白话新唱】在“兼中到”这最后阶段该做的都做了,然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非有非无非善非恶非真非假这样的境地,谁能与我同行?当众多修行人都想要超凡脱俗的时候我却安然于黑暗中做一个最平凡的人【分析与鉴赏】洞山良价的五位说,最终境界却是“折合还归炭里坐”,回归平常、平实、平凡,果真是“最初就是最后,起点就是终点”,令人不禁对宇宙人生的奇妙安排,油然兴起复杂的心情。
炭里坐,是全身包围在黑暗中,不像开悟时,“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那种光芒万丈的辉煌气象。
这个炭里坐,是绝对的无为,在语言表达上,以绝对的黑暗来反衬有为的五光十色。
洞山良价曾说:“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
”这算是他对“炭里坐”的一点说明了。
总之,刚刚修行的人很了不起,修行越久越伟大。
刚刚开悟的人简直就是超人,唯有圆满的佛只不过是块毫不惹眼的黑炭罢了!最后,要注意的是,虽然后人常把这修行阶段的五位说,视为洞山良价的重要思想,不过,这也只是方便说,如果学者又为五位说进行繁复的哲学论证、思想演绎,那可是大大违背禅的根本精神。
吉祥元实半夜看见星月灿烂,忽然开悟了!他的老师天衣法聪问他:“洞山祖师的五位君臣是什么意思?”吉祥元实淡然说:“我这里一位也无!”[1]兼中到:最后阶段,功行圆满。
在前一阶段“兼中至”,悟道者实际去世间度化众生,实践“烦恼即菩提”,可谓轰轰烈烈。
而最后的“兼中到”,大功告成了,反而回归平常。
关于正、偏、兼,曹山本寂的一段话值得参考:“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故曰:虚元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元。
南怀瑾《洞山指月》:这是禅宗的机锋,机锋下面有转语,你还要转一转才参透。
南怀瑾《洞山指月》:这是禅宗的机锋,机锋下面有转语,你还要转一转才参透。
第十四讲曹山本寂禅师二(03)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内容提要:问强上座僧举药山问问强上座曰: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个应底道理?曰:如驴觑井。
师曰:道则太煞道,只道得八成。
曰:和尚又如何?师曰:如井觑驴。
I同学:曹山禅师问强上座:自性无形无相,像水中的月亮,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强上座说:就像驴瞥一眼那口水井。
南师:驴朝井里看,你体会体会。
不要说驴,我们朝井里看看。
曹山祖师一听,说:你说得真好啊,但只说了八分。
强上座说:师父啊,那你怎么说?曹山说:就像井看驴。
这是禅宗的机锋,机锋下面有转语,你还要转一转才参透。
僧举药山问僧年多少,曰七十二。
山曰是七十二那?曰是。
山便打。
此意如何?师曰:前箭犹似可,后箭射人深。
曰:如何免得此棒?师曰:王敕既行,诸侯避道。
I同学:一个和尚拿药山禅师的公案,来问曹山禅师。
药山问一个老和尚:多大岁数了?七十二了。
药山又问:七十二了?老和尚说:是。
药山拎起棒子就打他。
这是什么意思啊?曹山说:“前箭犹似可,后箭射人深。
”古道师:药山禅师的这一段对话,前面还可以,后面就厉害了,挨打了嘛。
南师:这个老和尚当然很有修行,不然药山不会随便问他。
师父啊,你多大岁数了?七十二了。
是七十二吗?是。
一棒!为什么?修行到现在,年龄还记得那么牢,修行人应该忘了时间,忘了空间,忘了年岁啊。
I同学:所以曹山说他前面还答得马马虎虎,我问多少你答多少。
南师:曹山说:这个问题你还不懂,还来问我啊?这个后箭厉害了。
古道师:看来要学那个老道,问他多大了,他说:早记不得了,从小出家,长长就这么大了。
南师:古人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从小出家,在山中不晓得住了多少年,都忘了时间空间的观念。
I同学:那个和尚又问:如何免得此棒?曹山说:“王敕既行,诸侯避道。
”南师:工夫到了,正念一起,其他这些都不理了。
这些机锋转语,真是妙语如珠。
经典禅诗第四章曹洞宗禅诗四、曹山“君臣五位”偈
经典禅诗第四章曹洞宗禅诗四、曹山“君臣五位”偈曹洞宗禅诗四、曹山“君臣五位”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95—97页四、曹山“君臣五位”偈曹山本寂继承洞山正偏五位之说,藉君臣相对之谊而说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
曹山以“君”象征本体,以“臣”象征现象界,《曹山元证录》: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偏中正者,舍事入理。
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进云:“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云:“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云:“如何是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云:“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云:“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曹山以臣向君为偏中正,君视臣为正中偏,君臣道合为兼中到。
君臣道合,则天下太平,冥应众缘,不堕诸有,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体用一如,是最高的悟境。
为了进一步说明君臣五位,曹山作了一首总颂: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诗意谓对于曹洞宗禅人来说,须明白曹洞宗君臣五位的宗旨。
“真际”,即自心自性,它并不是静而无动、灭而无生的“顽空”,故不能将它与一潭死水式的“顽空”混为一谈。
禅心是“妙明体”,穷尽、通达了“妙明体”之后,就不会触犯或偏离大道,一切随缘,并不须假借什么力量。
禅者的语言通脱不犯,就不会被般若大火烧着。
参禅者会像古代大德们那样潜行密证,连鬼神都莫测其迹。
在修行的最高层次上,无身有事,去除了意想情识之我身,而勤求了却生死大事,则自然会超出世俗歧路。
等到了却生死大事之后,已忘其为事,也无此假身,而融入无始无终无去无来的绝对本体之中。
《地理人子须知》卷四
《地理人子须知》卷四《地理人子须知》卷四[明] 徐善继、徐善述著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四之上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册専论穴之所忌。
夫穴之所忌,亦于形而察之耳。
盖塟者乘生气也。
而气囿于形,因形察气。
故山粗恶者其气暴,山单寒者其气微,散漫则气亦散漫,虚耗则气亦虚耗。
及夫巉岩、陡泻、臃肿、凹缺、幽冷、峻急、顽硬等类,皆莫不以形而见其气之吉凶。
是穴之所当忌避而不可忽者,辑之。
粗恶粗恶者,山势粗雄丑恶,或带石蛮大,而不嫩媚细巧者也。
凡结穴处,贵其穴星嫩媚、光彩、细巧,忌其粗蛮、丑恶。
盖相山亦似相人。
人之粗恶丑陋者,其心亦必凶狠不良,即所谓貌陋心险,如卢蓝面而奸险者是也。
故山形清秀,则出人清秀;山形丑恶,则出人丑恶。
不可不慎。
不但立穴欲其清奇,忌其粗恶,凡至一县一乡,其山形丑恶、粗蛮,亦必其地多凶险之人,嗜杀好勇,民多争闘。
此亦气相召感之理耳。
峻急峻急者,山势峻急而不能立步也。
凡立穴处,贵其平坦柔缓,忌其峻急直硬。
盖峻急本无容受,不融结。
若于峻急处勉强凿穴,谓之斗煞,法主伤人及官讼、军配,立见兵火,至凶,不可不慎。
若峻急中忽有平坦,却是贵穴,不以此论。
或上峻急而下平坦,则穴就平坦中扦,用抛、离等法下之,亦吉。
惟是初塟亦不免有凶,凶应之后方发福也。
如廖金精下乐平山下朱氏祖地,课云“半夜夫妻八百丁”。
又董德彰为徽州歙县景春程氏下一虎形地,课与朱氏同。
又休寕县山斗程氏一虎形地,亦合此格,相传亦是董德彰下。
三地皆峻急,点粘穴,以离杖下之而吉,是其格也。
图具下:穴星上峻急,不立穴。
下铺余毡平坦,扦粘穴,用离杖下之。
坤龙,寅水朝。
左地在乐平,土名十八都前山下,系廖金精下。
课云“半夜夫妻八百丁”,俗唤猛虎出林形。
穴星峻急,下铺平坡,系干亥行龙,转子、酉、辛,又转坤脉入首,扦寅甲向,寅水朝入。
塟后先凶,出寡母持家,大富。
二代后人丁大旺,果符其课云。
传疑朱氏塟后半纪,有仁九者,只一子,名拱。
年二十而新娶。
娶之夕,睡之半夜,邻家逐虎声喧。
临济源流诀
临济源流诀南岳怀让道一海运玄奖颙沼不住念昭圆会端演勤隆华杰于先范具(钦妙本长蔚持旵伦坚睹度俊悟澄慈暄瑞聪宝传宁进晓空冲广)等。
径山与虎邱分宗诀。
大慧传需到永明益慈显密二仰钦有宝铁牛远池真慧机来统焱敩铭自六祖法传南岳让。
南岳传马祖一。
马祖传百丈海。
百丈传黄檗运。
黄檗运传临济义玄禅师。
后人立为临济宗。
临济剃派未知何人作十六字。
提金刚体振妙朝元存慈希戒贯古腾今续演。
承宗广大佛法宽宏正怀文本了悟良因守心显祖方觉钦崇后又续五十六字。
教法向玄厥旨趣真潜会恒灵契传有得绍替匡修秉志巨光启鸿宗大永兴世缉毓用彦昭授从静式月可久华雪若唯白默继空延提嘉悟铎临济坌派未知何人作十六字。
善洪祖道惟德可存永继明觉光显先宗临济下第八世黄龙慧南禅师演派二十字。
慧正普觉济圆通湛海清广演法界性永远德宏宗临济下十二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演派三十二字。
宗觉妙道明了本真恢宏祖印联广慧灯性空法界绍继续荣圆通果满福德转轮临济下十七世断桥妙伦禅师演派十六字。
慧性妙悟真机全露广济彻源符因证果临济下十九世碧峰性金禅师演派二十字。
性空原朗耀镜智本虚玄能包罗万有故统御大千临济下二十一世云岩福爱禅师演派三十字。
福德宏慈广普贤觉道成利益无边界宗本永兴隆妙悟恒常满自性证圆融临济下二十二世(天台下十五世)闽中雪峰祖定禅师演派二十字。
祖道戒定宗方广正圆通行超明实际了达悟真空龙池幻有正传禅师剃度(密云天隐)圆(悟修)禅师传法亦用此派今(天童磬山)后哲均用上派传法者遵龙池意也。
龙池复续空字下接演二十字。
觉性本常寂心惟法界同如缘宏圣教正法永昌隆天童亦续空字下二十字。
嗣续曹源脉传等济众功慧灯恒照世佛法亘穹窿临济下二十四世琴山妙随禅师演派二十八字。
妙继宏传正法眼兴从鉴觉庆维昌彻可印宗圆佛果绍隆祖道续联芳临济下二十五世东明海舟永慈禅师演派一百十二字。
普永智广宏胜德净慧圆明正法兴性海澄清显密印大乘妙道悟心灯佛恩浩满流芳远祖行超宗续嗣深戒定弥坚通义理规成谨守镇常新翼善昌荣因达本祯祥隆盛复传增功勋寂照融真际宝镜高悬体用亲饶益灵文舒景秀信持玄记济时珍了然无际空诸幻觉树开敷果自馨现今箬庵通问禅师下各家均从空字改换此派清字起。
南怀瑾《洞山指月》:祖师说:“出门不踏来时路,满目飞尘绝点埃。”
南怀瑾《洞山指月》:祖师说:“出门不踏来时路,满目飞尘绝点埃。
”第十九讲五位君臣四(01)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内容提要:僧问雪窦宗僧问雪窦宗:如何是转功就位?宗云:撒手无依全体现,扁舟渔父宿芦花。
云:如何是转位就功?云:夜半岭头风月静,一声高树岭猿啼。
云:如何是功位齐彰?云:出门不踏来时路,满目飞尘绝点埃。
云:如何是功位齐隐?云:泥牛饮尽澄潭月,石马加鞭不转头。
古道师:听起来都挺美的,不知道说些什么。
雪窦宗是宏智正觉的法子,都是宋代了不起的大禅师,后来住持浙江雪窦山,古称明州。
有人问他:什么是“转功就位”?从修行达到证悟,是个什么状况呢?他说:“撒手无依全体现,扁舟渔父宿芦花。
”全体放下,不依靠任何法门,任何经教,妄想不断,六根寂寂,自然明白那个。
渔父可以说是主位,芦花等于一切外相,住在万象中,觅不到他的踪影,那个渔父划着小扁舟进到芦苇荡中,找不到踪影了。
但你不能说这个渔父没有了,他就在芦花丛中,我们的自性也是这样,在一切中不显踪迹。
又问:“如何是转位就功?”他说:“夜半岭头风月静,一声高树岭猿啼。
”因为祖师们住在山里,这些诗句随手拈来,用自然景物来描写某种境界。
他说明心见性的人,回过头来打磨习气,就像半夜万籁俱寂,风清月明,正在这个时候,远处的高树上,一只猿猴长啸一声,历历在耳。
(众鼓掌)D同学:烦恼都调伏了,夜半正明,智慧明朗。
古道师:沩山禅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你怎么修行的不问,只问你有没有明白这个事。
如果明白了这个,一切都好办,只要一念回光,都在本来的境界中,而外面的境界影响不了他。
那人又问:“如何是功位齐彰?”祖师说:“出门不踏来时路,满目飞尘绝点埃。
”真正果位成就,种种习气,包括自己曾经刻苦修过的种种法门,都放下了,不踏来时路,不会再迷惑了。
“满目飞尘绝点埃”,在一切尘境中,面对八风境界,不会再有一点动摇,不会再受染污了。
满眼都是灰尘,但是一点儿都不会沾上。
再问:“如何是功位齐隐?”这个更高一层,所谓得道也好,工夫也好,统统放下,一无所得,无菩提可证,无烦恼可除,不二法门,一切真实,生死涅槃一如。
黄石洞石刻青天歌
崂山黄石洞中洞上有一大片石刻,是大明乙未年张德昌上石之邱处机《青天歌》。
大家鲜有了解其内容,多好奇所云。
前日偶见相关介绍,特转发共赏。
丘处机 ·青天歌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
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澈。
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
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逡巡别转一般乐,也非笙兮也非角。
三尺云璈十二徽,历劫年中混元所。
玉韵琅琅绝郑音,轻清遍贯达人心。
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
纵横自在无拘束,必不贪荣身不辱。
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
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邱祖青天歌注释经名:青天歌注释,又名止长春青天歌注释。
元王玠注释《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混然子注释青天莫起浮云障,大道本无为。
云起青天遮万象。
有为皆是错。
青天者,指人性而言也。
浮云者,指人杂念而言也。
此二句是修行人一箇提纲。
大凡平日二六时中,心要清净,意要湛然,不可起一毫私念,间隔真性自然,如青天无云障也。
若苟有心君不能为主,对境触物,随念所迁,其出弥远,是云起而遮万象也。
万象森罗镇百邪,性静情逸。
光明不显邪魔旺。
心动神疲。
此谓一性正位,百邪自归,则身中天地,万气一气也,万神一神也。
自然心君泰定,而镇百邪也。
若忿不能惩,慾不能窒,放情不返,被魔所摄,是吾光明不显,而邪魔旺矣。
我初开廓天地清,克己复礼,万户千门歌太平。
天下归仁。
此言得道之士,勘破生身本来无箇甚麽,只恁么清静存真,常如赤子,性自空而命自固,则通身四大、八万四千毫孔,血气週流,无处不畅。
《易·坤卦》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畅于四肢,美在其中矣。
岂不是天地清而万户平也欤。
有时一片黑云起,忿不惩慾不窒。
九窍百骸俱不宁。
水火不济。
此言人有恶念动处,即如黑云之起。
当此时急要知觉,便好回光返照,养其良心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洞山五位显诀别时拣云。
夫先师所明偏正与兼带。
等用先师本意。
不为明功进修之位兼涉教句。
直是格外玄谈要绝妙旨。
秖明从上物体现前。
冥[口+十]古圣之道。
今见诸学士诠拣先人意度。
似有误彰(音障)不免聊为叙其差。
当愧(音贵)在不混其功。
于中或有借位明功借功明位。
缘绪多端。
功在临时。
看语来势。
不负来机。
妙在佳致尔。
正位却偏。
就偏辨得是圆两意。
逐位拣出曰。
正位却偏者。
为不对物。
虽不对物却具。
别拣曰。
正位却偏。
正中无用为偏。
全用为圆。
是两意问如何是全。
云不顽者得底人也。
此位不明来也。
若佛出世也恁么。
若佛不出世也恁么。
所以千圣万圣皆归正位承当。
别时拣曰。
正中偏却具。
此一位。
第一不得动著。
偏位虽偏亦圆两意。
缘中辨得是有语中无语。
逐位拣曰。
偏位虽偏亦圆两意者。
为用处不立的的。
的的则真不常用也。
别拣曰。
偏位虽偏亦圆者。
用中无物无触。
是两意虽就用中明。
为语中不伤。
此乃竟日道如不道。
别时拣曰。
偏位却圆亦具缘中不触。
或有正位中来者。
是无语中有语。
逐位拣曰。
正位中来者。
不兼缘。
如药山云。
我有一句子。
未曾向人说。
道吾云。
相随来。
此是他妙会得。
如湖南观察使语。
此例甚多。
须合出不得混尊卑。
呼为无语中有语。
别拣曰。
正位中来者。
句句无语。
不立尊贵。
不落左右。
故云正中来也。
又引正中来语例者。
如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
又引一句子未曾向人说。
又如云有一人无出入息。
又云未具胞胎时还有言句也无。
此例亦多。
唤作无语中有语。
别时拣曰。
正位来明正位不涉缘。
亦有正位中来。
无语中有语。
如云黑豆未生芽时。
十方诸佛出身处。
又我有一句子。
未曾向人说。
此句答家须就出不得乖角。
乖角则不知有故。
或有偏位中来者。
是有语中无语。
逐位拣曰。
偏中来者则兼缘。
如云即今往来底唤作甚么则得。
洞山云不得不得。
此例亦多。
呼为有语中无语。
别拣曰。
偏位中来者。
语从四大声色中来。
不处所是非。
故云缘中辨得是偏位中来也。
又引偏位中来语例者。
如云甚么物恁么来。
亦云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亦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
此例亦多。
唤作有语中无语。
更有挟功极则。
呼为偏位中来。
此难辨。
须拣得出。
别时拣曰。
偏位来明偏位涉缘。
缘性无体皆同正位。
偏位中来者。
就物明体。
如云甚么物恁么来。
亦云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此一例语寄功明位。
余旧举。
又甚么物恁么来。
此一例语虽缘中得。
不同向去。
又如定慧等学明见佛性。
此一例语亦余初举例语。
又如光境俱忘。
为是教中之则。
不同玄学。
只要于他教则出宗门中玄学外事。
秖如出息不依众缘。
入息不居蕴界而住。
此语全是功不同缘中认得。
亦是余旧举例。
亦主家抽入正位云。
有一人无出入息。
令渠知有正位。
又有借事正位中来者。
此一位答家须向偏位中明其物体。
不得入正位明也。
此一句要如。
先师问新罗僧。
未过海时在甚么处。
无对。
自代云。
秖今过海也甚么处。
又如先师代慎微长老出柱杖语云。
如今出也有人辨得么。
此例虽缘中认得。
不同向去。
辨不得。
恐后人收落功勋。
将为向上事。
或有相兼带来者。
这里不说有语无语。
语里直须正面而去。
这里不得不圆转。
事须圆转。
然在途之语总是病。
夫当人先须辨得语句正面而去。
有语是恁么来。
无语是恁么去。
作家中不无言语。
不涉有语无语。
这个唤作兼带语。
全无的的也。
他智上座临迁化时向人道。
云岩不知有。
我悔当时不向伊说。
虽然如是。
且不违于药山蔡子。
看他智上座合作么生老婆也。
南泉唤作异类中行。
且密阇黎不知。
逐位拣曰。
相兼带来者。
为语势不偏不正不有不无。
如全不全似亏不亏。
唯得正面而去也。
则的不立。
的不立则至妙之言。
境不圆常情之事也。
如先师对文殊吃茶语云。
借取这个看得么。
亦如翠微云。
每日[口+童]甚么。
亦有功勋中兼带。
似向上事。
临时辨取。
如落净妙之处。
则须知有事在。
要去则去。
要止则止。
千万圆转不得莽卤。
如大无明底人。
为全体。
不同阐提。
阐提则知有事却鞔。
虽鞔却成孝养。
鞔者不存祖佛及自己本分父母也。
红烂底人为不归全担荷。
不立至尊。
大保任底人为刺脚入泥里。
非小小护持。
别拣曰相兼带来者。
不落有语无语。
如药山带刀语。
此是兼带语。
临时看语来势。
或当头正面而去。
或异中虚(句)此(句)若不妙会。
则千里万里也。
又引相兼带来语例。
如文殊吃茶语兼这个人甚么处去也。
云岩云作么作么。
又云即今作么生。
此例甚多。
别时拣曰。
相兼带不涉偏正二途。
此一位等绝。
妙旨难辨。
呼为兼带。
皆为明这个一段事。
况复正位不同学士拣曰。
问祖师意。
答待特牛生儿则向汝说。
拣云。
此是正位中来。
此一例语切不得呼为正位中来。
可云玄学路中问答。
俱然也。
别是一路。
又不得呼为相兼带。
为显明故。
纵宾主回互。
亦秖得呼为有病兼带。
又问玄旨。
答如死人舌。
又如问十二时中将何奉献云无物。
此二例语不得呼为偏位中来。
须各拣。
若是玄旨一例语可同于祖师意也。
又如十二时中将何奉献答无物。
此一例语可同于功勋也。
此二例语并不得呼为偏位及兼带也。
前已明破了。
是借功明位。
借位明功。
同于此也。
又独脱物外。
起众圣前。
云是正位却圆。
其实屈正位也。
此例是古人道过迹尚在。
犹未得语中无语。
此复呼为非正位也。
为语中有语故。
此可呼为有病兼带。
为语中有语故。
不得呼为相兼带来。
夫相带兼来者。
直须似文殊吃茶语。
及先师答云岩锄姜语。
并安和尚法堂语。
及药山布衲洗佛语。
于中最妙兼带无过药山答云岩带刀语。
及百丈下堂。
大众欲散未散时。
索云。
是甚么。
药山遥闻此语云在此。
便道暗头兼带。
借功明物。
借物明功。
借过明功。
借功明过。
等来。
若是药山与新丰并前诸德所出。
超过入正位。
是玄谈奇特句已。
次到小小得力者。
即且抽入正位。
此例吾常用也。
吾缘住持多绪。
不及子细。
略明少分许。
汝等诸人不须容易轻慢。
若更有疑带。
旋当决了。
直须厉力修行令未来际不断。
此事不得慢泄。
或值纯忖者。
是奇器也。
亦不可隐耳。
逐位颂并注别拣。
正中偏。
拣云。
暗里点头(一本无)。
三更初夜月明前。
拣云。
黑白未交时辨取。
又云。
萌芽未生之时。
又别拣云。
只今是甚么时。
又云。
此中无日月。
不说前后去也。
莫怪相逢不相识。
拣云。
忘却也。
又云就也。
又别拣云。
甚么劫中违背来。
恁么则拱手去。
隐隐犹怀旧日妍。
拣云。
此两句一意终不相似。
又云。
圆也则不自欺得。
又别拣云。
今日重甚么。
又云恁么。
偏中正。
拣云。
缘中会也。
失晓老婆逢古镜。
拣云。
露也。
适来又记得。
又别拣云。
是甚么模样。
又云。
恁么则别不呈色。
分月觌面别无真。
拣云。
即今会也。
又云。
只这个便是也。
又别拣云。
失。
又云。
恁么则未有真时较些子。
休更迷头还认影。
拣云。
不是本来头。
又云。
莫认影即是。
又别拣云。
终不记得。
又云。
恁么则改不得也。
正中来。
拣云。
过也。
无中有路隔尘埃。
拣云。
无句中有句。
又云。
相随来。
又别拣云。
从来事作么生。
又云。
恁么则不相借也。
但能不触当今讳。
拣云。
傍这个。
又云。
早是傍也。
又云。
恁么则尽大地无第二人也。
也胜前朝断舌才。
拣云。
非默。
又云。
更切于这个。
又别拣云。
终不切齿。
又云。
恁么叮咛不得者。
偏中至。
拣云。
有句中来。
两刃交锋不相避。
拣云。
主客不相触。
又云。
彼彼不伤也。
箭箭相柱。
脉脉不断。
又别拣云。
不相敌者。
又云。
恁么则却不相管。
好手犹如火里莲。
拣云。
坏不得。
又云。
谁是得便者。
又别拣云。
弱于阿谁又云。
恁么则终不作第二人也。
宛然自有冲天气。
拣云。
不从人得。
又云。
恁么则不借也。
又别拣云。
非本有。
又云。
恁么则己亦不存。
又云。
非己有。
兼中到。
拣云。
妙挟。
不落有无谁敢和。
拣云。
不当头。
又云。
他是作家。
又别拣云。
正好。
商量唤甚么作商量。
道将来。
云问。
人人尽欲出常流。
拣云。
皆欲出类。
又云。
有甚么出头处。
又别拣云。
动则死。
又云。
恁么则随处快活也。
折合还归炭里坐。
拣云。
即可知。
也将知。
合作么生。
又别拣云。
谩他不得。
又云。
恁么则赖得某甲。
五位旨诀。
正中来者。
太过也。
全身独露。
万法根源。
无咎无誉。
偏中至者。
中孚也。
随物不碍。
木舟中虚。
虚通自在。
正中偏者。
巽也。
虚空破片。
处处圆通。
根尘寂尔。
偏中正者。
兑也。
水月镜像。
本无生灭。
岂有踪迹。
兼中到者。
重离也。
正不必虚。
偏不必实。
无背无向。
又曰。
心机泯绝。
色空俱忘(是云正)。
到头无讳。
曾无变动(是云中)。
更无覆藏。
全体露现(是云偏)。
是曰正中偏。
山是山。
水是水。
无人安名字。
无物堪比伦。
是曰偏中正。
净裸裸赤洒洒。
面目堂堂。
尽天尽地。
独尊无二。
是曰正中来。
宛如寰中天子。
不借禹汤尧舜令。
眼见耳闻。
终不借他力。
耳之不入声中。
声之不塞耳根。
里头才转身。
尘中未带名。
是曰偏中至。
不是心。
不是境。
不是事。
不是理。
从来离名状。
天真忘性相。
是曰兼中到。
三种堕。
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水牯牛。
不受食。
不断声色(今案)只堕去。
是甚么人分上事。
拣曰。
欲知则是入异类中。
不认沙门边事。
所以古人权借水牯牛为异类。
秖是事上异类。
非言语中异类(须看取四种异类中)。
时稠布衲问。
水牯牛是甚么堕。
曰披毛戴角是沙门堕。
不受食是甚么堕。
曰是尊贵堕。
不断声色是甚么堕。
曰是随类堕。
师又曰。
若是言语中异类。
则是往来言语尽是类。
所以南泉道。
智不到处。
切忌道著。
道著则头角生。
唤作如如。
早是变也。
直须向异中行。
如今须向异中道取异中事。
夫语中无语。
始得若是。
南泉病时。
有人问。
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
泉曰。
我向山下檀越家。
作一头水牯牛去。
某甲拟随和尚去。
还得么。
泉曰。
若随我含一茎草来。
拣曰。
这个是沙门转身语。
所以道。
汝拟近衔一茎草来亲近渠。
是呼为无漏始堪供养渠。
又曰。
随类堕者。
秖今于一切声色物物上。
转身去不堕阶级。
唤作随类堕。
又曰。
尊贵堕者。
法身法性是尊贵边事。
亦须转却。
是尊贵堕。
秖如露地白牛。
是法身极。
则亦须转却免他坐一色无辨处。
并(法身白牛)是称断供养边事。
欲须供养。
须得此食。
所以无味之味。
亦曰。
无漏是堪供养。
并余触污之食。
非无漏解脱之食也。
有人问百丈。
以何为食。
曰无漏为食。
云岩曰。
莫将以味为供养。
道吾曰。
知有保任处尽是供养。
又曰。
不受食尊贵堕者。
食者是本分事。
知有不取。
故曰尊贵堕。
披毛戴角沙门堕者。
不执沙门边事及诸圣(一本作胜)报位也(须看异类开示)。
不断声色随类堕者。
为初心知有自己本分事。
回光之时。
摈出色声香味触法。
得宁谧。
则成功勋后。
却不执六尘。
堕而不昧。
任之无碍。
故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则是正命食也。
亦本分事也。
秖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
不被他染污。
呼为堕。
不同向前怕他(一本作也)。
本分事尚不取。
况其余。
故云。
子细子细(一本故云等六字无)拣曰。
作水牯牛是什么堕。
代曰。
不处正位。
不拣其身。
始唤作沙门堕。
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代曰。
凡情得尽。
圣量亦忘。
声色尘中不应更断。
乃可取食。
是为随类堕(诸本此下有十四字重出故今删之勿怪)。
不受食是什么堕。
代曰。
了达正因。
不存胜解。
故云尊贵堕也(二十三字诸本盖错简故今案志斯冰兢)。
又曰。
沙门堕者。
亦不无其行。
亦不无其闲。
虽有其闲。
常无其闲。
虽有其行。
常无其行。
此事切须知时节莫东西(次第从一本者)。
问如何是随类堕。
曰不断声色。
又不失香味。
如何是彼师。
曰六处。
如何是彼师所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