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秋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判读地形图,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点和地貌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形图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图表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地形图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了解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表示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点和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对地形图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地形图上判断地形特点和地貌类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实物标本、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直观展示地形图的特点和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真实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兴趣。

2.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介绍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图例和注记。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2)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2)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引言概述:地形图是一种用来描述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专业地图,它通过等高线、颜色、符号等方式展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形图的判读对于地理学习和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图例解读、等高线解读、地形特征判断以及地形图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是什么?地形图是一种专门绘制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地图,用等高线、颜色、符号等方式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1.2 地形图的作用是什么?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为地理学研究和地质勘探提供重要参考。

1.3 地形图的制作原则是什么?地形图的制作需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原则,确保地形特征的表达准确可靠。

二、图例解读2.1 地形图的图例包括哪些内容?地形图的图例通常包括等高线、颜色渐变、符号标识等内容,用于解读地形特征。

2.2 如何正确理解地形图的图例?学习地形图的图例是理解地形图的关键,需要熟悉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并能准确应用于地形图的判读。

2.3 地形图的图例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作用?地形图的图例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理解地形图的内容,为地形特征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三、等高线解读3.1 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是连接相同高度点的线,用于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2 如何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等高线的间隔越密集,地形越陡峭;等高线的间隔越稀疏,地形越平缓。

3.3 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特征?通过等高线的形态、间隔和密度等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山脉、河流、盆地等地貌特征。

四、地形特征判断4.1 如何判断山脉和河流?山脉在地形图上通常表现为密集的等高线,而河流则表现为沿着等高线走势的线状特征。

4.2 如何判断盆地和高原?盆地在地形图上表现为环绕的等高线,高原则表现为大面积平坦的等高线。

4.3 如何判断山谷和丘陵?山谷在地形图上表现为两侧陡峭的等高线,而丘陵则表现为较为平缓的起伏。

五、地形图的应用5.1 地形图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地形图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信息,指导勘探工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形的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形的基本类型,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从地形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的判读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地形图判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观察地形符号–分析地形特征–获取和分析信息2.地形图判读案例–案例一:(展示地形图,分析地形图的特征和信息)–案例二:(展示地形图,分析地形图的特征和信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上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模型、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地形图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分类及作用,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地形图判读方法的学习:教授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如等高线法、坡度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地形图模型,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地形图判读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秋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新人教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秋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新人教

预习案
教材注读(自主学习)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表 高低起伏常用 等高线地形图 来表示。
2.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海__平_面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__一__个_地__点___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海__拔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海__拔_______
• (1)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 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 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 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 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 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 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 学习的知识。
2 说学情
(1).初一学生除在小学数学中学习过垂 直概念外没有任何基础,学生缺乏空间、 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缺少野外山峰、 山谷、山脊等地形地貌概念,要学生理 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 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 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的转化为立 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胸 中有“图”,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 难的。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 和地图》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主要讲述等 高线及其判读。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 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 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 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设计思路重在阅读 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从知识的 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 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 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用来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等。

地形图的判读是指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标记来识别和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常见符号、地形特征、地形图的应用以及判读技巧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是什么?地形图是一种展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地图,通常使用等高线、颜色、符号等方式来表示地形特征。

1.2 地形图的作用是什么?地形图可以匡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为地质勘探、地理研究、农业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1.3 如何阅读地形图?阅读地形图需要了解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的含义,以及掌握地形特征的识别方法。

二、地形图的常见符号2.1 等高线是什么?等高线是连接相同海拔高度点的曲线,通过等高线的间距和密集程度可以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

2.2 河流和湖泊的表示方式?河流和湖泊通常用蓝色线条表示,河流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2.3 山脉和山谷的符号是什么?山脉通常用棕色线条表示,山谷则用绿色线条表示,通过符号的密集程度可以判断地形的崎岖程度。

三、地形特征的识别3.1 如何判断地势高低?通过等高线的间距和高度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间距越窄、高度变化越大表示地形越陡峭。

3.2 如何识别山脉和山谷?山脉通常为连续的等高线,山谷则为两侧等高线逐渐挨近。

3.3 如何判断河流流向?河流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通常指向河流的下游方向。

四、地形图的应用4.1 地形图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地形图可以匡助地质勘探人员了解地下地质构造,为矿产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4.2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地形图可以匡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周边地形特征,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4.3 地形图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地形图可以匡助旅游规划者了解目的地的地形特征,为旅游路线的规划提供依据。

五、地形图的判读技巧5.1 如何快速判断地形的崎岖程度?通过等高线的间距和高度变化可以快速判断地形的崎岖程度,间距越窄、高度变化越大表示地形越陡峭。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地图形式,它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示了地球表面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形图的判读对于地理学研究和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一、地形图的基本要素1.1 等高线的解读:等高线是地形图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连接了相同高度的地点。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密度、间距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山脉的高度和形状等信息。

1.2 水系的判读:地形图中的水系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通过观察河流的走向、宽度和密度,我们可以了解地形的排水情况、河流的流速和水质等信息。

1.3 地貌特征的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峡谷、高原等。

通过观察地貌特征的形状、高度和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进而了解地形的演化过程。

二、地形图的地势分析2.1 高地和低地的判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峰和山谷,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出高地和低地的位置和范围。

2.2 地形的陡缓程度:等高线的间距和形态可以反映地形的陡缓程度。

间距较近且线条弯曲的地方表示地形较为陡峭,而间距较远且线条平缓的地方表示地形较为平缓。

2.3 地形的起伏变化:通过观察等高线的高度变化和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地形的起伏变化情况,如山脉的高度、峡谷的深度等。

三、地形图的地质解读3.1 地质构造的判别: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和地形形态可以反映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分布。

通过观察山脉的走向、断层的位置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如褶皱山脉、断层山脉等。

3.2 地质历史的推测: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通过观察地貌特征的分布和形态,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中的地壳运动、沉积作用等过程。

3.3 矿产资源的评估:地形图上的地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潜力。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出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类型和富集程度。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为2课时。

今天,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其中关于地形图的分析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地理思维养成的的重要基础,同时,等高线还是一个重难点,对等高线的理解还有助于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知识,对以后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要想学好地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图”,当然读图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培养。

二、学情分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对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地貌的概念。

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将平面的转化为立体的,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地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四、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海拔高度的计算,理解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等地形部位。

尤其是山谷与山脊的判读,学生极易混淆。

五、说教法学法:说教法: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这节课的难点,我采用了: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读图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判断和应用,以及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特点、坡度和方向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形图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地图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不足,不能准确判断地形特点;2. 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3. 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复杂地形图的判读可能会感到困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地图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和判断方法,地形图的应用。

2.教学难点:对复杂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对地形特点、坡度和方向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实例、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地图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方法,分析地形图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地形图。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

4.总结提升:学生分享自己的判读心得,教师总结判读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

5.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引言地形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工具。

学会判读地形图,对于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内容为“地形图的判读”,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知识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判读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地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次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地形图的定义与作用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标等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高线的判读与分析地貌类型的判读与识别高程的判读与运用实际应用与问题解决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地形图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地形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作业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测验或考试: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点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3本节课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同时,我还会运用板书和模型等教具,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地形图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一、导入(5分钟)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见过地图吗?地图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2.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地图的种类和重要性。

3.出示各种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份地图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地图。

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0分钟)1.介绍地形图的定义:地形图是一种用符号和线条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图。

2.讲解地形图的构成: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等高线等。

3.通过实际地形图,讲解各种地形符号的代表意义,如山峰、河流、湖泊等。

三、地形图的判读技巧(15分钟)1.等高线的判读:等高线的密度、间距、凸凹等特征,反映地形的高低起伏。

2.山谷和山脊的判读:山谷的等高线向下弯曲,山脊的等高线向上凸出。

3.河流的判读:河流的流向一般顺着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4.城市的判读:城市多位于河流两岸、地形平坦的地区。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给学生发放地形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地形图判读技巧,让学生加深记忆。

2.拓展:介绍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地质勘探等。

六、课后作业(5分钟)1.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形图,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地形图,分析其特点和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技巧,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地图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练习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技巧时要清晰易懂,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三要素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以及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经纬网、地图三要素等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以及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在地形图判读方面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地形图判读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地形图中的高低起伏。

2.教学新课: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等高线、陡缓坡、山谷、山脊等。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户外徒步、建筑施工等。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图判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形图判读方法2.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在地形图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课堂问答、实践操作、课后作业等。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与计算。

2.了解等高线的定义,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整理加工的方法。

4.初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区别山脊与山谷预习案一、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24-26页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

4.完成时间为15分钟二、教材助读等高线地形图1.地表高低起伏常用来表示。

2.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4.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

5.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1)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

(2)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3) 山谷: .(4)陡崖:。

预习自测1.黄山比泰山垂直距离高出349米,这是指()A.泰山的海拔B.黄山与泰山的相对高度C.黄山的海拔D.一般高度2.读图完成问题(1)甲地海拔米,乙地海拔米。

(2)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米。

【探究案】探究点一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一般有哪些特点?2.如何区分山谷与山脊?3.如何根据等高线分布判别地表形态?针对训练判断下列等高线图所代表的山地的各部分的名称:A. B C.D. E. F.我的知识网络当堂检测1. 下列说法表示海拔的是,表示相对高度的是。

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4.43米B.小明身高1.61米C.甲山比已山高325.6米2.读等高线地形图解决问题从B和C处上山到A点,哪里更容易?为什么?位于山脊线上的是哪个点?2.山区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为什么?。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最后一节的内容。

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而本节又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现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二者合一,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的重难点,落脚点。

而这节课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今后学习人文地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个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空间概念和实际生活经验,但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探究和表现,并且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因此,这节课从实际生活入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展开组织教学活动。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校实施了“四案一构”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能各抒己见。

三、学习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并运用图片描述不同聚落景观的差异。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学法指导课堂是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我的教法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读图析图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五、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表述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说课稿初一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初一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初一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能够识别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了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判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判读方法,教学难点是识别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判读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识别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

3.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地形图和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30分钟)(1)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介绍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

通过展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基本要素的作用和意义。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观察地貌形态、分析高程变化、判断坡度大小等。

通过展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判读方法。

(3)识别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介绍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

通过展示多张地形图,引导学生识别这些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

3.课堂练习(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地形图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实践活动(15分钟)(1)制作地形模型引导学生分组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引导学生加深对地形地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说课《地形图的判读》

说课《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意图:更加形象 直观的感受等高线地 形图的绘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 观察地理事物进而总 结分析的能力
第一步:观察橡皮泥山体中的A坡和B坡的陡 缓情况,对照观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的 等高线疏密情况,总结等高线疏密与坡陡 缓的关系。 第二步:观察橡皮泥山体中从山顶到山底有 明显突起的山体部位——山脊,并对照观 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突出方 向,总结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山脊 。同样的方法观察总结山谷。
第三步:对比两位同学的山体高度,讲解相 对高度的含义。
设计意图:直观 感受海拔和相对 高度的含义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第一步: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刀片, 利用手中的刀片和橡皮泥山体,准备绘制 山体的等高线图 第二步:同学们结合教材26页的活动,在假 设的各海拔上用小刀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 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 系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完成等高线图的 绘制,同时解释等高线的含义。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
山谷等。
教学难点: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
山谷等。
突破方法:主要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
练习并结合动画演示突破重点、难点。
2.教法分析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和动手能力的培 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 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 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 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 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 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 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2.1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件(人教版2024)

2.2.1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件(人教版2024)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内容。

本节课是地图的阅读这一课的延伸同时也为下一部分第2课时分层设色地形图打下基础为后续的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以及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做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基础,以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学生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5种地形部位。

(区域认知)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地形的不同部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白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4.学生能够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五种不同山体部位、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2.能利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处理:沿用了以前改版之前的少量图片以及添加了一系列生活画的图片,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

二、说教法学法说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学习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

但是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认知,还不具备完全理解的能力。

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较弱。

说教法在坚持2022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育人为本,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为主,配合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和模型分析法,力求实现学生为主体,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③模型分析法:建立模型更加具体化等高线地形图。

说教学手段选用本节课主要选用教学课件为主,等高线地形图模和导学案来进行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min)出示图片,讲解本节课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最后一节的内容。

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而本节又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现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二者合一,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的重难点,落脚点。

而这节课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今后学习人文地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个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空间概念和实际生活经验,但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探究和表现,并且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因此,这节课从实际生活入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展开组织教学活动。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校实施了“四案一构”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能各抒己见。

三、学习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并运用图片描述不同聚落景观的差异。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学法指导
课堂是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我的教法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读图析图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五、教学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表述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导课设计
导入不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开始,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

本节通过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的展示,引出“人类居住地—聚落”,这一课题。

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预习案设计
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难度较低的
题目,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预习。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达到预习效果。

要求:
1.通读教材第81—86页,进行知识梳理; 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

3.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识出来,待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4.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
展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由C层次学生进行展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1、要控制好时间,否则时间紧张,后面的教学任务可能完不成。

(三)、探究案设计
针对教材以及课标考点要求进行探究案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结合
实际生活,达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地调动学生
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合作探究一】聚落与环境
1.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2.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3聚落形成和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部分内容学生自我感知、自主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从图中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中提取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及其原因,聚
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先一对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组长调控好组内的跨层交流,整合智慧,达成共识。

目标:积极参与,高效讨论,B、C层学生组织、整理答案,A层同学提升拓展,总结规律方
法。

为了规范学生的的展示我设置了展示要求
展示要求:书写认真、迅速,答题简洁、规范。

非展示的同学:
1、回到座位上,整理合作探究的成果。

2、认真思考,准备补充、质疑。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措施:1、C层学生展示的可能不够完整,由B层学生进行补充、点评,
教师注意点拨。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掌握并会分析。

部分学生分析的不完整。

因此,我充分利用图片,通过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突破重点、难点。

像蒙古包、竹楼、冰屋、西亚的民居等来探索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分角色讨论北京四合院的拆与留问题。

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及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措施:这部分内容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

但不一定全面。

教师可以的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片、材料、视频等信息链接进行补充、拓展。

设立情境,分角色讨论北京四合院的拆与留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知识网络图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使学生巩固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训练案设计
针对本节内容以及课标要求进行训练案的设计。

训练案,分不同的难度(但不进行标注),当堂训练。

目的是检测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与知识体系的建立情况。

(六)、教学流程设计
1.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自主学习,并完成预习案。

3. 图文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达到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教师
通过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小组展示及小组评价。

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以及知识性的纠错。

师生互动,相互促
进,强化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知识网络构建。

巩固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6. 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与知识体系的建立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