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版选修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百丈山记》

合集下载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第1单元 百丈山记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第1单元 百丈山记

第三段主要描述了瀑布的壮美景色。
文中写瀑布飞沫特点的句子的是: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 可正视。 文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文中写百丈山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 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 万变。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 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 俊秀与清秀。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距县城65 公里。山高海拔1200米,俗称百丈。因其 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 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 兀怪石嵯峨,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 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 凉寒。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 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 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 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 。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余与刘充父、平父、 吕叔敬、表弟徐周宾 游之。既皆赋诗以纪 其胜,余又叙次其详 如此。而最其可观者, 石磴、小涧、山门、 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 处,呈同游诸君,又 以告夫欲往 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指百丈山。 之: 以纪: 用来记,纪通“记” 叙次:依次叙述
最值得观赏 最其可观者: 的地方。 因:于是 为: 作,写 识(zhì ): 记 夫:那些 年月日:
南宋 朱熹
百丈山记
一、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 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 进士。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 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 享孔庙。著作繁富,除《诗集 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 集》。 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百丈山记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百丈山记 含答案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3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3
第22页,共44页。
庵才 庵也只有
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 观,独 其 西阁为 胜。 几间老屋,低矮局促,没什么好看的,只有它的西阁还有点景致。
才隘:,仅狭仅小,。只足。:数值得:几,配,几。个观。:卑游庳览。bē独i:迫唯隘独ài,:只低有矮。局为促:。有。
水自西谷中 循石罅 奔射出阁下,南 与东谷 西谷中的水沿着石缝从阁子下奔流出来,在南边与东谷中的
第20页,共44页。
沿着循石磴阶而向东东,走,就即可以得见到一小个涧小,溪涧,循词:作顺动着词。用东,:向名 东就走,。就即是:。一道石石梁梁跨横于跨其溪上上,,皆周边苍苍藤藤古古木木,,即虽使是盛盛夏夏
正亭午午时分也无无暑暑热之气气。。石过梁。:其山:石指天代然小形溪成。的虽桥:。表跨示:假越设 或亭让午步:关正系午。。水都水很皆清清澈澈,,从自高高处淙淙淙流下下,,其发出声清脆溅的溅流然水。声。
第4页,共44页。
第4课 百丈山记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第5页,共44页。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磴.(dènɡ) 淙.(cónɡ) 瞰.(kàn) 庵.(ān) 卑庳.(bēi) 石罅.(xià) 潺潺.(chán) 瀵.涌(fèn) 二、通假字 以纪.其胜(纪,通“记”)
记游目的 导游
第19页,共44页。
十、文本对译
攀登登百百丈丈山山三里三多里路许,,右右边俯是又深绝又险的山壑谷,,百位丈于山福:建 建屈阳身县,东低北头。。许绝:壑约:又计深的又数险量的。俯山:谷。左临左悬控崖绝垂壁崖,,垒叠叠石石头
作为为阶磴梯,,控头:作临为。阶叠梯石。为磴磴,:石垒台叠阶石。经过十十余多级级才乃能得通度过,, 山山之上美景胜也从盖此自处此开始始。。乃过:。才胜,:就美,景副。词盖。:度大:概通。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百丈山记唐风宋韵观书有感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以此句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哲言睿语作家神笔镇流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

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宅,得山川钟毓之秀,堪称幽胜。

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

山间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

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

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

当金匾悬挂祖宅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时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车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宅,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

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赏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

康熙十年骆起明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

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祟,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

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立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1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1)乃⎩⎪⎨⎪⎧ 十余级乃.得度:才,就,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这样,如此(2)其⎩⎪⎨⎪⎧ 阁据其.上流: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这样如同散珠喷露,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翠重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 B .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 C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D .卑庳迫隘,无足.观 足:足够答案 D解析 足:值得,配。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x

4百丈山记课时训练4百丈山记一、夯基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左控.垂崖()(2)循.磴而东()(3)然前瞰.涧水()(4)当.水石,峻激相搏处()(5)深昧.险绝()(6)日光烛.之()(7)日薄西山()临(2)顺着(3)俯视(4)对着(5)幽暗不明(6)照耀(7)迫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叠石为磴.磴:石台阶。

B.十余级乃.得度乃:副词,表顺承,才。

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识:记述。

项,据:占据,位居。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江陵府曲江楼记[宋]朱熹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

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日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

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怢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附解析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 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 百丈山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 百丈山记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右 俯绝壑,左 控垂崖(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 . . (2)循磴而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 (3)前 瞰涧水,后 临石池(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 . (4)度而北 (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 (5)南 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名词作状语,向南) . (6)乃壁 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
晨 读
探 究 精 研 文 本 拓 展
·
开 卷 有 益 链 接
·
·
课 文 导 读
基 础
4
百丈山记
·
边 读 边 悟
提 能
·
预 习 新 知
·
精 学 精 炼
出山道中口占 朱 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
【内容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 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 青山绿野,鸟语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 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 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 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 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 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荡。
连词,表让步,即 高 淙 下,其 声 水皆清澈,自 使。亭午:正午。 水很清澈,从高处淙淙流下,发出清脆
có n 自高淙( ɡ )下: 水从高处流下,发出淙淙的 溅 溅 然。 的流水声。 流水声。淙,流水的声音。溅溅然:流水声。
度 石 梁,循 两 崖 曲 折 而 上,得 山 门。 而: 过了石梁,顺着两崖曲折地向上攀登,见到了山门。 连 词,表 人。然 小 屋 三 间,不 能 容 十 许 修饰。 有三间小屋,甚至不能容下十来个人。但是向前

新粤版选修范文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百丈山记》

新粤版选修范文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百丈山记》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狭小解析:选C。

据:占据,位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B。

之:助词,的。

A项,乃:才/表判断,是。

C项,而:修饰/顺承。

D项,虽: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认为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选C。

C项文中无此意。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_百丈山记_学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_百丈山记_学案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百丈山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第二节作者详细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节山门前后的诸景点虽多,但重点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

作者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

“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出了清幽氛围和清洌感受。

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体现出景物的幽静美。

2.第三节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说第二节写幽静美,那么第三节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其“壮美”。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色,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视域得之。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下,是气势的渲染。

水沫有如散珠喷雾,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是壮丽美的写照。

然后,以重彩浓墨写山峰的美姿美态。

首先,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以缺口中遥望远山。

其次,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

再次,以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

夕照晨光中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画彩,荟萃于一。

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4百丈山记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4百丈山记

整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感知
文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研读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右俯绝壑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从右边 (2)名词作状语,在 左边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研读
(6)独夜卧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 (2)名词作状语, 在盛夏中午 (3)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走 (4)名词活用 为动词,向北走 (5)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壁 (6)名词作 状语,在夜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乃壁 (于)其后无所睹”,然而在西阁后面却又筑上石壁,没有 什么可看的
文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山门前后诸景点清幽特 点的一项是(C)
A.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B.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8.“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 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 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 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
文段 第9章 扩三声、系阅统读调音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研读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 百丈山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课文 锻炼思维
整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感知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2word版本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2word版本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3、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D) ①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②曲折而上 / 自池而出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②均不同 D.①不同,②相同
•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在南边和 东边的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
•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 之处,最值得观赏。
第二段主要描述了山门前后幽静美丽的景 色。
介绍同游之人和写作目的。
整体感知:
1、本文的游踪是怎样的?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本文的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
详略得当 寓情于景
解题
以“记”为名本质为记叙文
“记”,是 篇
古代的一种文 名
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并通
过记事、记物,
桃花 源记
其二《小涧》诗云: 两崖交翠阴,一水自清泻。 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
诗人以平视的角度,描写两山交合的山谷,古 木成荫,涧水如带,山水幽景使人心旷神怡, 一时使人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纷争,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其五《西阁》诗云: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游山当日,诗人夜宿百丈西阁之中,夜虽 静而人难寐。枕下清泉叮咚不止,诗人忽发奇 想,希望山间飞泉,能化作人间及时雨,那该 多好啊!结句出语不凡,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路 然纸上。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4 百丈山记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4 百丈山记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翻译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局促,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 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 点评此句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局促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 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翻译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 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是令人喜爱的。 点评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 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 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
翻译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 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往,有 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
点评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 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静止的群山也具 有了生命的活力。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登百丈山三里许(不定数词,表示“左右”“上下”) (2)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动词,应允,听从)
杂然相许(动词,赞同,赞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名词,地方) 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代词,此)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草木丛生的地方) 薄赋敛,广蓄积(动词,减轻) (3)薄 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动词,迫近) 贵贱情何薄(形容词,淡薄) 十余级乃得度(副词,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4)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是,就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1(共16张PPT)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1(共16张PPT)

许: 左右(zuǒyòu) 绝壑(hè): 深险的山谷(shā 控: 临
磴(dèng): 石台阶 度: 越过
第一段主要简述登山 的过程。
第五页,共16页。
循磴而东,即得小
涧,石梁跨于其上。皆 苍藤古木,虽盛夏 (shèngxià)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其声溅溅然。度石梁, 循两崖,曲折而上,得
据:占据,位居当: 面对 玩: 乃独:夜卧观却:赏夜里壁独:卧阁筑上壁,枕 席之下通宵潺潺流水声不绝, 听久了,更感到悲凉(bēilián 一种可爱的境界。
第七页,共16页。
• 反第映二百段丈主(b要ǎi描zh述àn了ɡ)山山水门的前特后点幽的静句(y子ō是ujì:ng)美 丽的景色。 水皆清澈(qīngchè),自高淙下,其声
敢度,然山之可观者, 水旱祷焉:天旱或水涝时
至是则亦穷矣。
在这里向神佛
祈祷
第十页,共16页。
第三段主要描述(miáo shù)了瀑布的壮 •美文景中色写瀑。布飞沫特点的句子(jù zi)的是: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cuǐ càn duó mù),不可正视。
• 文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jùzi)是:
循: 顺 着
梁:桥 亭午(tín正gw午ǔ()z:hèngwǔ)
淙(cóng)下: 淙淙而流下
溅溅: 山门:
流水的声音
寺庙多在山林,
山门,小屋三间,不能 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 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 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
在通往庙宇的引道 上设立外门,称“山
瞰(kàn)门:”。
为石梁,度而北,
俯视
第六页,共16页。
•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 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含解析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1)乃⎩⎪⎨⎪⎧ 十余级乃.得度:才,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2)其⎩⎪⎨⎪⎧ 阁据其.上流:它的,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罅.( )
峭.岸( ) 璀.璨.( )( ) 不可殚.数( )
答案:hè dènɡ cónɡ k n niè xi qi o cuǐ c n dān
[教材重点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登百丈山三里许.(
)
2.十余级乃得度.(
)
答案:1.表示约数 2.渡过,过去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
2.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
3.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4.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答案:1.佛教寺院的大门 2.俯视 3.欣赏,品味 4.
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2.故事背景
百丈山海拔 1200 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 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 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 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作者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1175)的夏天游览其地,感其胜美,特作此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狭小解析:选C。

据:占据,位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B。

之:助词,的。

A项,乃:才/表判断,是。

C项,而:修饰/顺承。

D项,虽: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认为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选C。

C项文中无此意。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流水声。

(2)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二、语言运用5.试从“静”与“动”两个角度,用精练的语言对下面的文段进行赏析。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登高俯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这是动态。

而远近山峰则是静止的。

白云缭绕其间,群山时隐时现,动静结合,变化万千。

6.根据下面内容,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能够概括文段主旨的话。

要求连贯、简明、准确,可以写成分句形式。

(不超过20字)诚如学者易中天所指出的:北京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

它很像一个自然形式、得天独厚的大森林,乔木、灌木、奇花、野草,共生于其间,层次分明而又相得益彰,错落有致而又浑然一体。

它是帝王之都,也是文人之乡和民众乐土。

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勇敢自尊的学人风范,敦厚朴实的民俗风情,共同形成了老北京那种既“典丽堂皇”又“幽闲清妙”的文化品格;高瞻远瞩的改革开放,居高临下的兼收并容,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又构成了新北京的非凡气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甚至遍及于每个北京人,成为北京人的一种“文化性格”。

解析:从“典丽堂皇”和“幽闲清妙”“高瞻远瞩”“兼收并容”等词中总结。

答案:“大气”与“平和”是北京文化的一个显着特征。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石磴.(dènɡ)淙.淙(cōnɡ)鸟瞰.(kàn) 清澈.(cè)B.潺.潺(chán) 峭.壁(qiào)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瀵.涌(fèn) 庵.庙(ān)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解析:选B。

A项,“淙”读“cónɡ”;“澈”读“chè”。

C项,“识”读“zhì”。

D项,“昧”读“mèi”。

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控.垂崖控:临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C.水旱祷焉.焉:语气词D.不可殚.数殚:尽解析:选C。

焉:兼词,在这里。

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日光烛之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选C。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面多义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C。

A项,穷:尽头,穷尽。

B项,益:更加。

C项,临:面对/到达,动词。

D项,度:通过。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林薄.间东南望薄:迫近B.日光烛.之烛:照耀C.不可殚.数殚:尽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胜:胜景解析:选A。

薄:密林。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②一峰独秀出③皆若飞浮来往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⑤ D.④⑤⑥解析:选C。

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

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

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选D。

D项“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任光禄竹溪记唐顺之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

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

”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

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

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

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

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