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新格局

合集下载

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2004年,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破产,预告着次贷危机即将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同期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

我们先来了解下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十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下跌。

之后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通过金融加速器(伯南克,1996)机制逐步影响实体经济。

在这一场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受益的,世界各国都是受害者,但是各个国家受影响程度不一样,有的被打的一蹶不振,有的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表面受创,但是元气一点也没有损伤……这一次次贷危机带来的是21世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2007年世界十大经济体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他们的GDP总量(单位:和人均GDP 分别如下:1美国总量139800亿美元,人均462802美元,2日本总体52900亿美元,人均41480美元,3德国总体32800亿美元,人均39710 美元,4中国总体30100亿美元,人均2280美元,5英国总体25700亿美元,人均42430美元,6法国总体25200亿美元,人均41200美元, 7意大利总体20900亿美元,人均35980美元,8西班牙总体14100亿美元,人均30820美元, 9加拿大总体13600亿美元,人均 41470美元, 10俄罗斯总体11400亿美元,人均8030美元。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动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动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动趋势及对我国影响一、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一)全球股票市场市值大幅缩水,市场活跃程度大幅降低1、全球主要股市市值缩水幅度高达20—40%以上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股市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1年5月初逐渐呈现震荡回暖态势(日本股市因3.11大地震影响除外),美国股市表现较为强劲,1—5月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4.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3.3%;德国dax指数到5月底较年初已上涨约2%。

此后,随着欧债危机升级,全球股市开始大幅震荡下调,5月23日,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等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或前景展望,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深化和蔓延的恐慌情绪,全球股市当天均出现超过1%的大幅下跌。

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9月22日美联储(fed)对经济前景的悲观展望、11月9日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以及对欧元区的新一轮担忧等使全球股市多次震荡下行。

与2007年底总市值相比,截至2011年9月底,全球股市市值均大幅缩水,其中欧洲股市市值缩水幅度最大,市值缩水43%,纽交所市值大幅缩水33%,东京交易所和伦敦证交所市值分别缩水18%和19%,而上海和孟买证交所市值缩水分别高达33%和34%,巴西股市市值亦缩水16%。

2、全球股市活跃程度大幅降低从日均交易额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股票市场活跃程度一直呈大幅下降态势,其中欧洲证券交易所受损最大。

与2007年相比,截至2011年10月底,伦敦、泛欧、纽约和东京证交所日均成交额分别下降了71%、60%、36%和35%,香港和新加坡证交所分别下跌25%和21%。

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差异较大,上海日均交易额基本恢复到2007年平均水平,巴西则比2007年平均水平上升59%,而印度孟买证交所日均交易额则下跌53%。

(二)债券市场大幅震荡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迹象逐渐显现,信心不足导致投资者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在安全资产上,美国国债收益率自2月份起逐渐走低。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影响了整个世界,从欧洲到美国,从亚洲到非洲,无一幸免。

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这场危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经济方面首先,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由于危机使得金融机构严重减少贷款,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来开展业务,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

例如,2008年至2009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从前一年的5%下降到了3%。

其次,危机还造成了世界各地大规模的失业。

危机导致了很多公司倒闭,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例如,2007年至2009年,美国的失业率从4.5%上升到了10.2%,而希腊的失业率则从7.7%上升到了27.8%。

失业率的上升不仅使很多人失去了收入来源,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犯罪的增加。

第三,金融危机使股市下跌。

由于危机严重冲击了金融体系,导致许多金融公司倒闭,让股市下跌。

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跌了多达57%,而日本的日经225指数则下跌了42%。

政治方面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首先,危机加剧了全球化的压力。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本质使得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加速了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化也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

其次,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对保护主义的倾向。

自由市场主义和全球化已经成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但这一经济政策在危机期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国家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通过贸易壁垒和其他措施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社会方面金融危机在社会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由于危机引发的失业问题,许多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遭受了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此外,这些财务困境也导致人们面临房屋和抵押品遭受被收回的危险。

其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些社会问题上。

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新格局

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新格局

升 ,而且 引领 世界经济走 出衰退 、实现复苏 。据 世界银行数
据 估 算 , 2 0 年 , 发 展 中 国 家 对 世 界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为 08
世界 第二位 。 同期 ,美国则从 2 % 降到2 % 5下 3 ,欧 元区从2 % 2
下 降 到 l % 日本 从 7 8 升 至 8 4 。 美 国 稳 居 世 界第 一 ,发 9, .% .% 达 国 家 在 世 界 经 济 总 量 中 仍 占据 主 体地 位 。
球 经 济 拖 入 衰 退 之 中 。金 融 危 机 以 来 , 发 展 中 国 家 经 济 增 长 明显 放 缓 ,但 是 各 国政 府 及 时调 整 经 济 结 构 ,刺 激 国 内潜 在 的 市 场 需 求 , 不仅 有 效 地 减 轻 外 部 的 不 利 冲 击 , 经 济 率 先 回
化 背 景 下 , 各 国相 互 影 响 , 相 互 促 进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趋 向均
表1世界经济总量 分布
2 0 矩 2 0 生 2 0 盎 0 0 2 1 年 07 08 09 2 1 年 0 1
衡 ,经济格 局趋 向有秩序 。统计数据显示 ,发展 中国家经济 整体实力 有所增强 ,国际地 位有所提高 。但是 ,发达 国家作 为世界经 济主体的格局 没有 发生根本性改变 ,仍 占据主动和
日本 78 79 87 87 84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 中国 俄 罗斯
巴西
2 . 3 2 3 . 3 3 . 84 1 14 43 62 63 . 74 . 86 94 . 1 05 23 . 27 . 21 . 2 4 . 2 7 .
强 势 地 位 , 而 发 展 中 国家 则 依 然 处 在 被 动 和 弱 势地 位 。发 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作者:孙澄玉张晓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1期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倾向,国际社会对全球化进程逆转的忧虑不断增加。

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所表现出来的反全球化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在凸显和外溢,也意味着全球化的发展已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并且面临着新的深化与转型。

理性认识当前全球化出现的形势与风险,有利于我们对未来全球化走向作出正确判断。

一、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形势与特点在本轮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主导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不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的趋势日益显著,导致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形势与特点。

(一)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出现变化此轮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格局。

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推动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全球贸易、投资与生产的扩张,也带动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与金融的扩张。

据统计,1980—2011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约为7%,是全球经济增速的1倍左右;1970—2015年,全球FDI总额高达2.1万亿美元。

但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经济规模持续膨胀,欧盟、东盟等区域不断壮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美国主导全球化的核心地位受到削弱。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放缓了全球化进程,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日益下滑,而全球商品、服务和金融的跨境流动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速度呈现放缓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支持开放型经济的力量在逐渐减弱。

除了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壁垒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形式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出口鼓励政策、政府补贴以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和措施层出不穷。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分析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分析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分析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变化。

一、发达国家失去优势,新兴市场崛起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直接导致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则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趋势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印度、中国等具有庞大的人口、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内需市场,这种优势让它们在全球经济中成为了新的力量。

二、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新调整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全球产业链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公司采取了“回归本土”的策略,这使得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发生了逆转。

此外,由于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很多产业链上的环节开始向全球范围内转移。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中,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三、数码经济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数码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很多在数码经济领域有着强大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开始崛起。

最著名的几个例子当中,包括:谷歌、苹果、脸书、阿里巴巴等企业。

这些公司大力发展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本质。

四、金融的新动力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资本市场逐渐恢复活力,但是人们对金融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全球各地的政府都正大力推行新的金融政策,以提高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而这将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

此外,国际性的货币协议也会进一步完善,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加稳固的金融基础。

五、环保和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环保和绿色产业的投资。

这些新的投资领域将会对全球经济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这些领域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网络中心,从而带来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又回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影响分析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话语权得到加强,削弱了欧美在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加速了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的转变。

这无疑促进了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也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

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

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一)特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

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

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

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

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

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

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冲击,在⼀定程度上破坏了国际⾦融秩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协调。

这种负⾯影响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度关注。

这种危机对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1、国际⾦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是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度。

⼆是降低了对华尔街的崇拜。

三是降低了信⽤卡消费的魅⼒。

2、国际⾦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韩两国为例,国际⾦融危机使⾦融制度相对成熟的⽇本和韩国也造到了重创。

从对⽇韩⼤企业的影响看,⼀是实体经济收益率整体下滑。

⼆是虚拟经济⼤幅缩⽔。

⽇本股市⼀路爆跌,严重打击了⽇本的外向型经济。

韩国各⼤银⾏和企业,也出现了“美元枯竭”现象,严重影响着韩国⾦融业的稳定性及经济实体的发展。

3、国际⾦融危机对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国际⾦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影响,在外界看好的东欧经济体,也卷⼊危机并遭受重⼤冲击。

⽬前东欧国家的外债累计达1.6万多亿美元,很⼤部分是从西欧银⾏借的,但在美国⾦融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信贷紧缩,股市下跌,⼤批外资撤出东欧市场,经济出现了明显困难。

如匈⽛利的经济危机⾮常严重。

4、国际⾦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国际⾦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关键是中国⾦融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资本项⽬还没有完全开放。

但从理性预期看,对中国造成影响不可低估。

国际⾦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可能造成中国流动性不⾜。

有数椐表⽰,在中国近2万亿外汇储蓄中,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美国国债。

在美国⾦融危机条件下,必然导致资产抵押品的价格缩⽔,这种⽀付性危机就会转变为流动性危机。

⼆是明显冲击中国的出⼝贸易。

⼆、国际⾦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融动荡仍将持续第⼀,预计次贷危机造成的⾦融动荡将持续到2010年。

当今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作者:张家贵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4期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巨大冲击。

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但是此次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

清醒地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发展环境,正视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开放;经济发展1 全球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在一定的经济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结构或框架。

战后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战后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即以美国为一极和苏联为一极。

但苏联的解体使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并使世界经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并存的格局。

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个时期的美国霸权不是决策型的霸权,即以命令式或独裁式的方法对其它国家拥有绝对的无条件的指挥权,而是博弈型的霸权,即建立在与列强博弈或讨价还价基础上的霸权。

2 “一超多强”格局下中国的发展思考2.1正视国际环境,处理好大国关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增长影响力,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的“关注”、“猜忌”和“怀疑”。

虽然这些国家的绝对力量不一定变弱,但中国的变强使它们在心理上和现实上都还一时难以接受。

特别是西方一些权威机构关于中国在2020年将超过美国的预测,更深深刺痛了“老子天下第一”的美国神经。

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利益碰撞在今后将成为“常态”,中国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硬约束”和“软约束”。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五大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五大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五大趋势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邹蕴涵时间:2017-08-2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去已经将近十年,但全球经济仍然没有彻底从危机之后的余震中整体复苏。

金融危机不仅仅给全球经济发出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的警告,更是引导人们对过去大稳定时代经济政策遗留后果做出检讨。

同时,拯救金融危机行动本身也给世界经济、政治协调施加了影响。

可以说,后金融危机已经呈现全球经济扩张大幅放缓、全球经济进入“分蛋糕”阶段、全球金融市场投机性明显上升、贸易全球化速度明显放慢、贫富差距拉大的影响从经济领域传导至政治领域等五个短期内难以扭转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大幅放缓从经典的索洛增长模型入手,会发现资本、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在后危机时代出现了趋势性变化,这些变化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步入低增长阶段。

(一)劳动力在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陷入低谷。

1967年,全球15-64岁人口占比降至56.8%。

之后受益于20世纪80年代“婴儿潮”(特别是中国此时间段内的高出生率),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迅速上升,到2013年达到历史顶点65.8%。

随后,开始缓慢下降。

所以说,全球已经在2013年跨过人口结构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持续缓慢下降。

人口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动力。

(二)资本拯救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货币实验,大量流动性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进入经济(虚拟或者实体)。

市场流动性充沛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实。

但与此同时,社会投资量没有明显增长甚至趋于下降。

截至2016年上半年,美国上市企业资产端持有现金及等价物的占比仍处于历史高位,股利支出增长的同时,资本支出却呈现下滑趋势。

这都反映出企业产能投资意愿仍然明显不足,而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普遍下降具有最直接影响。

如果将全球经济看作一个公司,那么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代表社会投入资本的产出回报率。

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现金 融危机 和经 济衰退 。 而那些 国 内经济规模 较大 、财 政
和金融状况稳健 、外汇储备充实的国家抗 风险能力比较 强,这些国家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有 能力扩大内需和保证金融稳定,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短
措施也效果有限。
如果 过一段 时间,金 融危 机还不 能缓 解,西方 国家政 府 唯一能 采取 的措施 救是对 大型 金融机 构 实施 国有 化 ,并
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 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发达 国家不
仅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且其增长模式和 发展理念将受到普遍的质疑,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 语权也会被逐渐削弱。世界经济版 图将因此被彻底改写。
无节制和无监管的金融创新创造 出复杂而又难以定价的金 融衍生产品,由于大量运用杠杆工具其风险被急剧放大, 然后又通过复杂的交易模式传递到其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 市场。当市场情况逆转的时候,一次错误的衍生产品交易
信贷 、 债券、股票、商品、外汇市场无一幸免,商业银行 、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包括退休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甚 至对冲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等均受到冲击。这种情况的出
行 危机 相 比。美 国总统 布什甚 至说 “ 是美 国有 史以来最 这
统手段之外,各国政府还采取 了提高存款保险、收购金融
机构不 良资产和股权甚至直接接管等措施。美联储还对货 币基金市场提供担保,直接购买企业商业票据,等于是中 央银行直接对企业进行贷款。10 年银行危机时美国没有 97 中央银行 ( 最后贷款人) 99 13 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没 ,12-9 3
次 史 无前 例 的金 融危 机
第三 , 政府的救市行动不论是速度 、力度和广度都是 前所未有的。除了降低利率和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等传

当前世界格局的改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格局的改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格局的改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内容摘要: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向,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国际格局世界经济调整前景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非凡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

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作出了精辟论断。

在报告第三部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中指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还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

同时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变化及其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变化及其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变化及其前景作者:林艳红潘宏胜来源:网络编辑:张文镝发布时间:2009-09-14 点击数: 47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摘要:文章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失衡有可能继续改善,但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失衡;;前景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加快调整。

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等因素将推动全球经济失衡的进一步改善。

但全球经济失衡是由全球储蓄-投资格局、国际产业分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等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一、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有所缓解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是1990年代末以来一些经济体持续大量贸易顺差与另一些经济体持续大量贸易逆差并存的现象。

近年来,日、德等发达国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以及主要产油国等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并向美国大量输出资本;与此同时,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增长。

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同期GDP之比达6%的历史高点,而10年前这一比例仅为1.6%。

受此影响,长期以来发达经济体顺差、发展中国家逆差的全球经常项目差额分布格局发生逆转并趋于扩大。

2000-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逆差从2000亿美元左右扩大至4650亿美元,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顺差则从900亿美元左右增至7144亿美元。

一般地,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用全球各经济体经常项目顺差额与逆差额绝对值之和与同期全球GDP的比例来衡量。

该比例越大,表明全球失衡越突出。

2007年,这一比例高达5.75%,而1996年仅为1.5%(IMF,2009)。

针对全球失衡的加剧,许多机构和学者就其可持续性和调整进行了大量讨论(如IMF,2005;Truman,2005;Eichengreen,2006)。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成为近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危机催化了全球经济的变革,对国际政治与经济都有了深远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失业率上升,贸易顺差逆差变化悬殊,货币转换汇率大幅波动。

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了影响。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投资额大幅下降,主要国家互相之间的贸易额也在下降。

引导过度依赖外贸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打击,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能力减弱,市场貿易受到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球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由于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金融领域,美国的金融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磁力。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业日趋多元化,发展方式也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制造业并未恢复以前的繁荣,但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等产业得到了发展。

此外,因为子弹不受贸易壁垒限制,全球市场上的枪械产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力。

三、对全球产生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球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失业率迅速飙升,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其中一些国家的失业率、贫富差距和仇恨犯罪等则有所增加。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和平协调,经济困境都使得国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四、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结构和管理框架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创新。

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国际金融体系进入由发达国家为首的多边与多层面治理时期,融合国际传统金融体系和政治体系,具有双向传输、双向影响和双向治理的特点。

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引导、管理、监管进入了一个政治化的新时期。

五、对未来金融发展与治理的影响金融危机促使全球各国对未来金融发展和金融治理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新金融时代的新特征和新美学正在形成。

未来金融发展和治理的趋势将会更多地向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内容提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呈现出速度放缓、内容变化、格局分化、规则重构的新特点。

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从高速推进期进入调整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速度明显下降。

跨境贸易与投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重要表现。

1998—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和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9%、10.8%和1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分水岭,此后,跨境贸易和投资明显减速。

2008—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下降到1.0%和3.2%。

货物贸易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25.4%的峰值后,2017年降到22%。

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6.32%,近10年在波动中维持,2017年为6.65%。

跨境直接投资规模2007年达到18938亿美元后出现收缩,2008—2017年年均增速为-0.42%。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格局发生变化。

从内容变化看,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明显下降,但货物贸易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服务贸易平均增速达到货物贸易平均增速的3.2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引发了一系列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连锁反应。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国际贸易、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剖析。

1.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往往导致股市大幅波动,货币贬值以及经济衰退等问题。

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影响国际贸易。

首先,经济衰退会导致全球需求减弱,从而导致国际贸易量下降。

其次,货币贬值会导致出口国货币汇率下降,加剧了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最后,股市的波动性会对投资和消费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了跨国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抑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金融危机会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

首先,金融危机会导致银行信贷收紧,资金供应不足,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这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的进行。

其次,金融危机会引发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金融恐慌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外,金融危机还可能引发对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避免类似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3.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期,由于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企业和个人往往减少投资和消费,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减少,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获得外来投资和融资支持,进一步拖累了全球经济增长。

4.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

发展中国家通常对外资依赖度较高,金融危机导致外资减少,投资和贸易减少,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金融危机还会导致国际金融机构对这些国家的信贷收紧,增加了它们融资的困难。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国际贸易、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危机后世界经贸格局的深度调整与变化

危机后世界经贸格局的深度调整与变化

危机后世界经贸格局的深度调整与变化作者:杨广贡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3年第11期■杨广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多双边机制、科技与生产方式等领域的影响是持久和复杂的。

5年来,世界经贸格局发生的深度调整与变化,值得我们关注或研究。

一、各大经济体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从危机前3.3%下降到危机后的2.3%,其中2009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

危机并没有大幅改变各主要经济体的实力对比。

2003-2007年世界前七大经济体的GDP排名顺序没有发生变化,依次为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巴西。

然而,欧、美、日占比下降,中、印、俄、巴占比上升。

危机后,上述趋势有所加快。

2012年,印度首度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四,各主要经济体GDP占比分别为:欧19.4%、美18.9%、中15%、印5.7%、日5.6%、俄3%、巴2.9%。

美欧日依然是国际经济舞台最主要的角色。

人均GDP方面,2012年俄、巴、中、印人均分别只有美国的28%、25%、12%、3%,日本的29%、26%、13%、3%,欧盟的42%、38%、19%、5%。

金融方面,发达国家拥有全球80%的金融资产,纽约、伦敦、东京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占据货币、资本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多数交易份额,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外汇储备上的霸主地位无可匹敌。

科技创新方面,美欧仍然是主要引领者,2012年仅美国PCT专利数量就占全球27%。

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世贸组织(WTO)、二十国集团(G20)等平台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IMF为例,美国还握有“一票否决权”。

经济格局“南升北降”、“东升西降”的趋势继续发展,但“南与北”、“东与西”增速差距在收窄。

2003-200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速比发达经济体高出约5个百分点,危机后这个数字减至约4个百分点。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金融危机看国际经济新秩序关键词金融危机制度改革国际经济新秩序二十国集团 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制度改革问题本身就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改革内涵和追求目标. 9月,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另一方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并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提升开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进而寻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开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凭借实力的增强,在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阶段性进展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制度改革问题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而震惊了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缺陷,从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认真思考。

毫无疑问,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制度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集中表达在四个方面:1、美元地位及国际储藏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虽然经历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的调整,但美元始终是主要的国际储藏货币和支付手段;美元的霸权地位虽屡遭挑战,但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动摇。

因此,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本质上是脱离了黄金约束的国际美元本位制,这就意味着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任意决定美元贷款基准利率、美元汇率和美元供给量,从而危及他国利益和国际金融秩序。

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昭示了美元霸权的根本缺陷,即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缺乏有效制约。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还进一步削弱了美国金融体系以及美元的信誉。

鉴于美元霸权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要求改革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改变以美元作为惟一具有系统性影响的储藏货币的国际制度,建立新的国际储藏货币制度,进而对美元加以约束和制衡,以期维护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