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麦病害(锈)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常见于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严重威胁农民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1. 季节性: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夏季,特别是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易发病。
2. 土壤条件:小麦锈病多发生在酸性土壤、土质较重的田地,这种土壤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生长。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有所差异,通常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4. 病菌源头:小麦锈病主要的病菌源头是来自前一季的麦田残留物,这些残留物里包含了大量的锈菌,容易传染给新一季的小麦。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小麦: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要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正确使用化肥,加强对小麦的施肥管理,使小麦生长健康,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3. 农业生态治理:采取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合理制定施肥计划等,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清除病菌源头:在农业生产中,要及时清理麦田残留物和枯草落叶等病源,以免影响新一季小麦的生长。
5. 病害防治药剂:在小麦长势稳定后,可以采用定期喷药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防治药剂要选择效果好、安全无毒的药剂。
6. 科学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强病害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小麦锈病的预警和监测小麦锈病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要进行预警和监测。
一旦发现小麦锈病的病例,就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预警和监测,提前发现和处理小麦锈病,预防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以保障小麦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总之,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防治措施,并及时进行预警和监测,从而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小麦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小麦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近年来,小麦病害呈加重发生的趋势。
加上去年冬季的异常天气情况,小麦普遍受冻害严重,苗情不是太好,致使今年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生长进入拔节生长旺盛期,小麦的病害也进入了蔓延扩散期,危害将日益加重,所以农民朋友应该及时地做好防治工作。
在小麦病害当中,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四种最为重要。
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它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
三种锈病的区别可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概括。
小麦锈病是气传病害,在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其中以条锈较为普遍,感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严重时小麦叶、秆干枯,穗小,秕粒,导致减产。
小麦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小麦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面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防治方法:防治锈病要因地制宜,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进行集中防治,切实控制其传播蔓延;大田病叶率达0.5%~1%时立即进行普治,每亩可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克,20%三唑酮乳剂45~60克进行喷雾防治,一般使用两次。
二、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禾谷类白粉菌的转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该病发生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严重的减产50%。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渐变成灰色或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秀丽小麦是甘肃省麻尼寺沟乡主要的农作物,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形比较复杂,主要为旱作农业。
小麦作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对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的生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此地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农技站的一大任务。
一、小麦生长中主要的病虫害1、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的返青期到拔节期之间常常出现纹枯病。
小麦得纹枯病的表现症状是,麦叶鞘处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的灰白病斑,它会随着小麦的生长逐渐变化,慢慢转变为灰绿色或者浅褐色,再向上部的叶片扩散,到最后变成一种肉眼可见的菌核。
纹枯病害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小麦植株会大量枯死,小麦产量大幅降低。
2、小麦锈病锈病也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病害,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在小麦种植期间,经常出现条锈病与叶锈病的症状。
特别是条锈病,影响小麦叶片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叶稍与麦穗的发育。
在叶锈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影响到小麦的叶面与叶稍,就会导致产量的下滑。
因此对锈病的防治是很有必要的。
3、小麦白粉病白粉病在小麦的苗期到成株期都有可能发生,是最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
它的主要表现症状在叶片上,在小麦刚染病时,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的小斑点。
当病情加重时,黄色的小斑点会变成圆形的大斑点,并且,叶片背面的斑点比较少,正面的斑点比较多,叶片上部的斑点也比下部的斑点要多。
当斑点变得非常多时,它们就会聚集起来,吸收叶片的营养成分,直到叶片变黄、死去。
在小麦得病的后期,叶片表面会出白色的霉层,霉层渐渐变化,从白到浅褐。
如果是小麦的根部感染白粉病会影响小麦整体的平衡性,导致小麦斜倒。
4、粘虫虫害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粘虫虫害。
粘虫是杂食性的虫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在粘虫虫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小麦的叶片会受到破坏性的影响,导致产量降低,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收获。
对于粘虫虫害如此强大的破坏力,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
5、吸浆虫虫害吸浆虫虫害常出现于小麦返青时期,在欧、亚、非等小麦种植国家都广泛出现。
小麦锈病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是小麦常见的一大病害,由特殊的真菌科条锈属的真菌所引起,影响主要是抽穗期及其后期,可在抽穗前期出现亏栏、脱粒等症状,抽穗到籽粒早期发育阶段锈斑开始多发,容易损害谷粒,影响其品质,大大降低产量。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小麦锈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地选择良种,减少病害发生率。
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小麦锈病发生率。
其次,根据地区不同采取抗性管理,增强抗病性。
使用防治方法进一步强化小麦的抗病性,采用的不同的抗病性管理措施可以在小麦分化发育期施用灭菌液,减小小麦抗病性的降低。
此外,增加间接防治。
补充小麦的养分,促进小麦的稳定生长,农民应该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制订施肥计划,用肥投递应该坚持“合理施肥,均衡配施”、“高效施肥,合理使用”的原则,以增强小麦的根系发育,适量诱导植株,通过改善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时补充小麦的养分,促进小麦的稳定生长,增强其对锈病的抗性水平。
最后,在采收收割前施用杀菌剂,杜绝病菌繁殖。
在采收前,应充分利用昼夜温差,采用喷施碳酸锌、咪唑嗪类或者甲醛等孢子萌发剂,在小麦上抑制孢子萌发,以确保害虫和病害不再发生繁殖,达到杜绝小麦锈病的目的,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增加。
小麦锈病如果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治病害,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
应采用复合的手段,通过正确的施肥,合理的抗病管理,增加小麦的抗病性,避免病害的滋生,保护小麦的生长,从而更好的开发小麦的潜力,增加小麦的工作效果。
小麦锈病
药剂 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500 mL左右25%丙环 唑乳油兑水750 kg喷洒,也可使用600 g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一 定量水混合进行喷洒。
2020
谢谢观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Investment generally results in acquiring an asset, also called an investment. If the asset is available at a price worth investing, it is normally expected either to generate income, or to appreciate in value, so that it can be sold at a higher price invest Investment generally results results in acquiring an asset, also called
3
环境条件
发病规律
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 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3种锈菌均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侵染, 夏孢子随风传播, 再次侵染健康植株, 导 致病害扩散。小麦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 传病害, 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 在适 宜的温度 (条锈1.4~17.0℃、叶锈2.0~ 32.0℃、秆锈3.0~31.0℃) 和适宜的湿 度或有水滴、水膜条件下, 萌发产生芽管 , 沿叶脉生长、遇到气孔, 芽管顶端膨大 形成附着胞, 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 孔下囊, 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 蔓延于叶 肉细胞间隙中, 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 内吸取养分以营养寄生生活。菌丝在麦 叶组织内生长15 d后, 便在叶面上产生夏 孢子堆, 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 若干天, 且繁殖很快, 这些夏孢子可随风 传播, 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 599~ 4 300 m的高空, 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 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浸染。因此, 在不 同时期锈菌可以借助风力, 在高海拔冷凉 地区越夏, 在低海拔温暖地区越冬, 构成 周年循环。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
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
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3、3-5月份雨量较多;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
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
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是香格里拉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发生锈病后,体内养分被吸收,叶绿素被破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严重时条锈可减产73%-85%、叶锈49%-47%、秆锈74%-84%,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受侵叶或茎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而得名。
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群众对三种锈病夏孢子堆作了概括描述,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一)发生规律小麦锈菌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菌夏孢子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不同,因此越夏,越冬的地区也不同。
条锈病菌夏孢子能耐低温,不耐高温,一般旬平均温度超过23℃时既不能存活,因此在广大冬麦区不能越夏,麦收前,夏孢子随风传播到海拔高的地区(7月份平均温度在19℃以下),在冬麦区自生麦和春麦上越夏。
到秋季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平地冬麦区,危害早播麦苗,并以菌丝体在麦苗体内潜伏,春季产生夏孢子辗转传播为害。
叶锈病菌的夏孢子比秆锈病菌耐低温,比条锈病菌耐高温,即在适宜范围内,能耐高温,又耐低温,因此在广大冬麦区可随自生麦苗越夏,并能就近侵染秋苗。
经越冬后,来年气温回升,越冬菌源继续产生夏孢子堆传播为害。
秆锈病菌的夏孢子对高温和低温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在北方不易越冬,因此秆锈病菌是以夏孢子传到晚熟春麦和自生苗上越夏,到秋季传到冬麦区,浸染麦苗,越冬后,春季又逐步传到春麦区。
(二)发病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1 、寄主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
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
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进行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其变化的调查,进行经常性的研究。
小麦锈病剖析
浓磷酸染色原生质 浓 磷 酸 染 色 原 生 表面刺明显
收缩成多球
质收缩成一个球
黑褐色、双孢、梭形
黑褐色、双孢、椭 圆形
黑褐色、双孢、棍棒形
发育温度
13~16℃ 夏孢子萌 18 ~ 22 ℃ 夏 孢 子 20~25℃夏孢子萌发需
发需要液态水
萌发需要液态水 要液态水
生活史
未发现转主寄主,以 夏孢子完成生活史, 冬孢子在生活史中 不起作用
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 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
散生、叶鞘上略成行
表皮开裂情况
不破裂
不破裂
秆锈 茎秆、叶鞘和叶片为主,偶尔为害穗部
最大 长椭圆形至长方形
深褐色(黄褐) 散乱无规则
表皮大片开裂,常向两侧翻卷 较大
长椭圆形至狭长形 黑
散乱无规则 破裂,表皮卷起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叶锈
条锈
秆锈
病原
条锈病: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病害
三种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三种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 白粉、赤霉、根腐、全蚀、纹枯、病毒等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小麦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 小麦秆锈病 (Wheat Stem Rust)
为害与分布
三种锈病在世界各国产麦区均有发生。
理 分
草属、大麦属、黑麦属和小 主唐松草和小乌头。
生大麦和山羊草。转主
化 麦属等。未发现转主寄主。 44 个生理小种。
寄主小檗和十大功劳
1~31 个不同小种
34 个小种群。
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
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一、小麦病害种类介绍(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3种。
小麦锈病是典型的高空、气传病害。
能以夏孢子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多雨、多雾或结露条件下,病害发生重;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等都利于锈病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该病是目前我国小麦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
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
温暖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条件利于病菌侵染。
(三)小麦纹枯病小麦发病后,叶鞘、茎秆组织坏死,轻病株穗小粒秕,重病株不能抽穗或形成枯株白穗。
主要为害基部叶鞘和茎秆,以拔节后症状最为典型。
冬春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播种早、密度大、氮肥多、湿度高时发病重。
(四)小麦赤霉病该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易频繁发生。
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下降,而且品质变劣,病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出现吐呕、腹泻、发热等中毒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五)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3种。
小麦黑穗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
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仅残留弯曲穗轴。
(六)小麦全蚀病幼苗发病,根和根茎呈黑色,病苗矮化,底叶发黄。
拔节期,根部变黑加重,茎基部的第一、二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产生黑色菌丝层。
灌浆期重病株早枯,形成“白穗”。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随土壤粪肥传播及种子中混杂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
(七)小麦其他病害如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胞囊线虫病,小麦黑胚病等。
二、小麦害虫种类介绍(一)蝼蛄常见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两种。
蝼蛄食性很杂,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多种植物种子、幼根、幼苗、茎、块根和块茎,被害处呈乱麻状。
此外,蝼蛄在表土层活动时,造成纵横隧道,拱倒幼苗。
小麦锈病防治
图4.1.4-2 小麦叶锈病 叶锈乱
图4.1.4-3 小麦秆锈病 秆锈是个大红斑
二.病原特征
条锈病菌为条 形柄锈菌,叶锈病 菌为隐匿柄锈菌, 秆锈病菌为禾柄锈 菌,三种锈菌均属 担子菌亚门,锈菌 目。
图4.1.4-4 小麦条锈病菌 A.夏孢子堆 B.冬孢子堆
图4.1.4-5 小麦叶锈病菌 A.夏孢子堆 B.冬孢子堆
一.症状识别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受害的叶片或秆上出 现鲜黄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疱状小突起,这是病 菌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状物质, 故称锈病。后期病部形成黑色疱状小突起,是病菌 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 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以简单形象地概 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小麦锈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生规律 四、综合防治
概述
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病害, 是小麦上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一类病害,其特点 是发展快、传播远,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流行。
锈病为害主要导致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下 降,呼吸作用加强,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从而 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小麦秆锈菌与条锈菌相反,其周年循环的关键 是越冬问题。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在1月份平均 最低气温6℃以上的地区越冬,并可不间断繁殖。 其越夏则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海拔地区的冬春麦 区,以及晚熟春麦区。
三种锈菌都是典型的气传病害,传播范围广, 流行速度快,为害严重。
四.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化学防治 ①小麦播种时采用戊唑醇等三唑 类杀菌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锈病的 发生为害。 ②小麦拔节后,如雨水较多,田间又 有病害发生,则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选用氟环唑、 丙环唑、三唑酮等,加水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 续喷2~3次。
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三、防治 措施
小麦锈 病的防治应贯 彻 “ 预防为 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 方针 ,严把 “ 越 夏菌源控制” 、“ 秋苗病情控制 和“ 春 季应急防 治 这三道防 线 ,做到发现 点 、保护 一片 、点片防 治与普治相 结合 、群防群 治与统防统 治相结合等 多项措施 综合运用 , 坚 持综 合治理与 越夏 菌源 的生态控制相 结合和选用抗 病品种与 药剂防治相 结合 ,把病害损 失降到最低限度。 ( 一) 农业防治 l 、因地 制 宜种 植抗 锈 品种。选 育和 使用抗病 品种 是防病保产的基本
弱 键
N0NG YA0 YU ZHIBA0
小麦锈病 又叫黄疸病 , 有 条锈病 、 叶锈 病和秆锈 病 3种 ,对小麦 为害较 大 的是条锈病 和叶锈病。该类病 害分 布 范围广 ,流 行频率高 ,危 害严重 , 常常给小 麦生产造成巨大损 失。在 适 宜的气象 条件 下 ,锈病能迅 速传播 , 很快暴发成 灾。在锈病大流 行年份 , 小麦感病品种减产在 3 0 %左右 ,特大 流行年份减产在 5 0 %~ 6 0 %之 间。
轻锈病危害。 ( 二 )药剂防治 l 、拌种 。用 种 子质 量 O . 0 3 % 的 立克 秀 ( 有效成 分 :戊唑醇 ),或 用 种子质量 0 . 0 2 %的粉锈宁或禾果利( 有 效 成分 )拌 种。 即 用 1 5 % 粉锈 宁可 湿性粉剂 7 5 g 与5 O k g 种 子 ,或 2 0 % 粉锈宁乳油 7 5 mL与 5 0 k g种子干拌 , 拌种 力求均匀 ,拌药种 子当 日播完 。 用 粉锈 宁拌种要严格 掌握用药 量 ,避 免发生药害。 2 、大 田喷药 。对 早期 出现 的发 病 中心要集 中进 行围歼防治 ,切 实控 制其蔓延。大田内病叶率达 0 . 5 %~ l % 时 立 即 进 行 普 治,每 6 6 7 m 可 用 1 2 . 5 %禾 果利 可湿性 粉剂 3 0 ~ 3 5 g , 2 5 % 丙 环 唑 乳 油 (科 惠 )8  ̄ 9 g或 2 0 %粉锈宁乳 油 4 5 — 6 0 mL,或选用三 唑酮 、烯唑醇类 农药按要求 的剂 量进 行喷雾防 治 ,并及时查漏补 喷 ,重病 田要进 行 2 次喷药。 ( 三 )大田防治 在秋季和早春 , 田间出现发病中 心 ,要及时进行 喷药控制 。 由于小麦 条锈病和叶锈 病的病原菌 主要着生在 小麦叶片的背面 , 故喷药时应以叶背 为主 ,为了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 , 可在配 药时加少量洗 衣粉。当大田病 叶率达到 1 %、严重度在 1 0 % 以下时、 每6 6 7 m 2 可用 1 5 % 粉 锈 宁 可 湿 性 粉 剂5 0 g ,或 2 0 %粉锈宁乳油 4 0 mL , 或1 2 . 5 % 速保利可湿性粉剂 l 5 ~ 3 0 g , 对水 5 0  ̄ 7 0 k g喷雾 ,或对 水 l O  ̄ 1 5 k g 进 行低 容量喷雾 。在 病害流行年 , 如 果 病叶 率在 1 5 % 以上 、 严 重度 超过 1 0 % 就要加 大用药量 ,视病情严重程 度 ,用以上用药 量的 2  ̄ 4倍浓度喷雾 防 治。 在防治过程中要坚持 打点保 面” ,努力控制病 害扩展蔓延 ,确保 小麦生产安全 。 在锈病发 生初期 ,用药防治 效果 最好。若发 生大流行情况下 ,除及时 防治发病严 重的麦田外 ,要对 周边发 病轻和不发 病的麦 田施药剂 防治 ,以 控制病害进 一步蔓延 ,减轻损失。
小麦病害
病粒形似麦粒,稍小,外皮灰褐色薄膜。病 穗通常为全穗受害,但也有半穗或部分小穗 受害。光、网腥黑穗病症状基本相同。
小麦腥黑穗病
病 原
光腥黑穗病菌[Tilletia fotida(Wallr)liro.和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Dc.)Tul.] 均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腥黑粉菌属。 光腥冬孢子圆形或近圆形,茶褐色, 表面光滑无网纹。冬孢子中间混有不孕孢 子,无色透明。
网腥冬孢子圆球形,黑褐色,表面有 网状花纹。 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不分隔的先菌 丝(担子)在其顶端产生成束线形小孢子 (担子包子)通常4-12个,担孢子有“+ ” “ –”差别,配对后形成“H”状的双核菌丝体, 侵染寄主。
小麦腥黑穗病
侵染循环
小麦腥黑穗病的侵染 来源: ①种子带菌 ②肥料带菌 ③ 土壤带菌。 小麦播种时,冬 孢子也随之萌发,从 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 点,菌丝随着小麦的 发育而生长发育,最 后进入穗部,破坏子 房,形成病瘿。如果 后期从伤口侵入的菌 丝只能进入分蘖穗中, 而主穗往往保持完整。 小麦腥黑穗病病害循环
加工期间,撒落的病麦、菌瘿碎块、加工下脚料和带菌粉尘将持 续累积,一旦进入农田,就会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病原孢子累
积到一定数量,遇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感病寄主,即可侵染发病。
小麦腥黑穗病
矮腥黑穗病防治方法
一、处理方法
1..严格进行种子检验,禁止进口和种植带菌的小麦种子。 2 .带菌的小麦原粮可运往春麦区及不能发病的冬麦区。或加工 后调运,麦麸与下脚料进行来菌处理。
小麦腥黑穗病
普通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包括光腥黑穗病、网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 光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统称为普通腥黑穗病。下面将普通黑穗 病和矮腥黑穗病分别介绍。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等。
1、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几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存在大量病菌时,病害就会发生。
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小麦赤霉病是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烂、秆腐和穗腐,其中最严重的是穗腐。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一般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小麦的颖壳和芒也会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会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然后会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会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时就会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会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还会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它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会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会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该病会影响小麦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变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4、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时叶片上会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慢慢的会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发病时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的全株叶片都会变黄枯死。
5、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就会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小麦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以下将对这些病害进行详细介绍:1.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
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
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2.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导致叶片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3.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出现褐色斑纹,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4.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和茎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穗部结实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5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降低麦田湿度等。
5.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根部和茎部,病菌侵入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小麦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6. 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变黄,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7. 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病菌侵入导致小麦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8.土传花叶病:土传花叶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花器上,病菌生长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花叶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9. 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根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生长。
小麦锈病
一、小麦锈病(Wheat rust)小麦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
别名:小麦叶锈病又叫小麦黄疸病。
分布为害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大麦。
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
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西北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发生日趋严重。
小麦条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麦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锈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症状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活宜发育,(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病原小麦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锈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吸取寄主的营养才可生存,其寄生性较强。
不同锈病的种群对同一种小麦的寄生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在其上寄生,有的却不适宜寄生,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人们把不同的病菌种群分为不同的生理品种。
若当地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不适宜当地的病菌寄生,即小麦对锈病产生抗性,可以抵制其发生流行。
所以,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田间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为害流行的第二位因素,在春季气温高、雨多、田间温差大,有利于锈病的侵染为害,反之,锈病不易发生。
防治措施明确了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是一种对小麦造成严重影响的病害,主要表现在小麦叶片、茎和穗上,形成锈迹,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减产严重。
下面是小麦锈病防治方法的正文和拓展:
一、症状及危害
小麦锈病主要由锈菌(Puccinia sp.)引起,是一种以锈蚀为特征的真菌病。
锈菌在病穗、病叶、病茎和病块上产生锈褐色的锈迹,使叶片失去光泽,茎、穗部位变硬,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锈病在小麦生长期间传播迅速,病菌通过雨水、空气和土壤等途径进行传播,严重的锈病区域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品质下降,甚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 选用抗锈病品种:选择抗锈病品种可以减少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病菌滋生环境。
3. 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干。
4. 选择适当的肥料: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5. 化学防治:使用锈病专用药剂,如甲霜灵、菌锈宁、嘧锈菌钠等,喷雾或浇灌。
6. 生物防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生态系统,降低病菌滋生数量。
7. 发病初期喷药:使用药剂如奥普唑、嘧锈菌酯、锈锈宁等,发病初期使用越早越好。
8. 收获前处理:在小麦收获前,对病穗、病叶、病茎和病块等进行彻底的处理,以减少病菌再次传播。
以上是小麦锈病防治方法的正文和拓展,希望有所帮助。
小麦锈病发生条件
小麦锈病发生条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小麦锈病的发生条件,可以帮助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锈病发生条件。
一、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在7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小麦锈菌容易生长和繁殖,导致病害加重。
二、土壤条件土壤条件也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于肥沃或过于贫瘠的土壤都不利于小麦生长和抵抗病害。
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过多,从而促进了小麦锈菌的生长;而缺乏养分则会使小麦失去免疫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三、小麦品种小麦品种也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锈病的抵抗力不同,有些品种较为耐病,而有些品种则容易感染。
因此,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该考虑其对锈病的抵抗力,并选择较为耐病的品种。
四、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也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栽培管理可以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合理施肥:适量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2.及时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锈菌滋生的机会。
3.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减少土壤中锈菌数量。
4.及时收割:在成熟期及时收割,防止秋季霜冻和雨水造成损失。
五、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小麦锈病的发生。
例如,气候变化、虫害侵袭等都可能导致小麦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因此,在防治小麦锈病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总之,了解小麦锈病发生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并及时进行防治工作,以减少小麦锈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小麦锈病的综述
mumu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麦锈病的综述姓名:mumu性别:男班级:11级作物生产技术(2)学号:11111111111查阅病害:小麦锈病小麦锈病的基本资料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三种小麦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钢,锈菌目,柄锈科,双孢锈菌属目录一、小麦锈病的识别……………………………………1田间分布规律……………………………………………2发病症状………………………………………………….3病原物的特征……………………………………………二、小麦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三、小麦锈病的调查……………………………………四、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2其他防治…………………………………………………五、小兵锈病的综合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3药剂防治…………………………………………………附录:小麦锈病图片………………………………………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小麦三种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钢,锈菌目,柄锈科,双孢锈菌属。
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
该病每年全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遇病后,植株营养物质不断被病菌所消耗,植株表面的夏孢子堆破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叶绿素,使光合作用削弱,水分蒸腾加快,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发病轻时小麦能正常抽穗,但千粒重降低;发病早而重时,植株矮小,有的不能正常抽穗,有的虽然可以抽穗,但千粒重降低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锈菌夏孢子数量大,重量极轻(3亿个孢子/克),可随气流 上升到五千米高空,随风传到千里之外。
由于具备气流、风力传播的特点,小麦收获区的菌很 容易传到生长区侵染危害(前面提到的问题)。在不 同地区生长着的小麦上周而复始地侵染危害。
5、对湿度、光照、温度敏感 三种锈菌对湿度要求大致相同,夏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 或水膜,相对湿度100%。因此春季多雨多雾、或田间湿 度大、夜间易结露有利于发病流行。
白粉病
一般病害:
赤霉病、粒线虫病、霜霉病
轻度发生的病害:
白绢病、黑颖病、黑霉病(煤污病)、颖枯病、 蜜穗病、球霉病、麦角病、杆枯病、叶枯病、雪腐病、 黑条矮缩病、立枯病、麦角病、黄花叶病、根结线虫 病、胞囊线虫病。
目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 锈病 黑(穗)黑粉病 根茎部病害(全蚀、纹枯、根腐病) 白粉病 病毒病
通常把三种锈病描述为: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
条锈病
叶锈病
2 病原
三种锈菌都属于真菌中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
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的不同种。
条锈菌: 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叶锈菌: 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P.recondita f.sp.tritici 秆锈菌: 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P.graminis f.sp.tritici
状、较扁平、黑褐色的疱状物(冬孢子堆),常数个愈
合,表皮不破裂。
夏孢子堆
冬孢子堆
条锈病
田 间 危 害 状
叶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鞘和茎秆)。 夏孢子堆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 圆形。 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褐色的疱状物(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病叶片 夏孢子堆、冬孢子堆
秆锈病 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其次是穗部) 。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后期,发病部位产生黑褐色的疱状物(冬孢子堆) 。
形态: 共同点: 三种锈菌都在小麦生长期产生夏孢子,生长后期产生 冬孢子。
夏孢子单胞,冬孢子双胞。
区别:
条锈菌 夏孢子 圆形 微刺不明显,小 叶锈菌 圆形 小 秆锈菌 椭圆形 微刺明显, 大
冬孢子
顶平,壁厚
顶斜切,壁 厚
顶尖,壁厚
注意:在早春测报孢子捕捉,越冬及早春调查时,由于条锈、叶锈菌夏 孢子不易区分,可采用:新鲜孢子加20%盐酸(或硫酸)3-5分钟,原生 质浓缩,条锈菌原生质团呈多个小球,叶锈菌的原生质团一个大的圆球。
五、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和锈菌的生理小种 1、品种的抗锈性 小麦品种的抗锈性按其发病表现可分为五种类型: 免疫品种、抗病品种、耐病品种、感病品种、 避病品 种 目前育种部门培育推广的主要是免疫和抗病品种,而 一些农家品种则是耐病和避病品种。
2、锈菌的生理小种
锈菌的种内存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对品种致病力 不同的生理小种 。 国际上锈菌的生理小种鉴定、划分都是采用鉴别寄主 (品种)的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小麦三种锈菌已鉴定出条锈菌小种100 多个,秆锈菌小种320多个,叶锈菌小种200多个。 我国自1957年以来参照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和鉴定程 序已建立了适合我国情况的鉴别寄主和鉴定程序。
越夏存活、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流行 四个阶段。 我国三种锈菌的夏孢子是唯一能侵染小麦并在侵染循 环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种孢子。 也就是说三种锈病都是以夏孢子在田间生长着的小麦 上重复侵染进行周年循环的,夏孢子是锈病侵染循环 中的关键。
1、条锈病 调查研究证明我国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地区性“ 大区流行”的特点。 现已查明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基本上分为三个大流 行区
所以山东秆锈病的流行主要靠外来菌源。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属于全国一个流行区系。 特点: 夏孢子在广东、福建东南沿海一带越冬 ,小麦可持续 生长,夏孢子可反复侵染,积累大量菌源。 春季大量菌源随暖气流由南向北逐渐转移,经长江流域 、华北平原到东北等地。
山东秆锈病多发生在5/中~6/上,这时内陆麦区已近收 获,而胶东沿海一带正值灌浆期,影响较大。
大小
叶锈病 叶片为主 居中 桔红色 散乱 围绕孢子堆 一周开裂 黑色 散乱 不
秆锈病 茎秆、叶鞘为主 最大 深褐色 散乱 大片向 两侧开裂 黑色 散乱 开裂
叶片为主(其次为 鞘、秆、穗) 最小 鲜黄色 成行 不明显
夏孢 子堆
颜色 排列
表皮破 裂程度
颜色 冬孢 子堆 排列
表皮开 裂程度
黑色 成行 不
条锈病
夏孢子堆
条锈菌
夏孢子
冬孢子
条锈夏孢子 (3000X)
条锈冬孢子堆 及冬孢子2390X
夏孢子
夏孢子
叶 锈 菌
冬孢子
冬孢子堆
夏孢子
冬孢子
秆锈病菌
叶锈菌
条锈菌
杆锈菌
三、三种锈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1、活体营养(生物) 锈菌在自然界只能从植物活细胞中获得营养,一旦细 胞死亡,锈菌也不能 继续存活。 有人称为活体寄生,属于活体营养生物。 表现在病害的侵染循环上,就是三种锈菌必须以寄生 的方式度过田间小麦的中断期或休眠期。
根据全国小麦品种布局情况以及气候发生趋势等进行综 合分析,预测2009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将呈全国性大流行 态势,发生面积将超过6000万亩。 对于河南大部、山东、河北、安徽、山西等春季流行区 或局部流行区,要切实加强病情监测,密切注视病害的 发生动态,提前做好应急防控的药械准备。
由农业部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协办 的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总结交流会 于2008年11月21日至2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召开。
小麦锈病
一、发生与危害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群众习 惯上称之为“黄疸”、“麦疸”. 这是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病害。
1、发生情况
条锈病:
国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以 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 山东则发生在鲁西南、鲁南、鲁中南等内陆麦区。
叶锈病: 过去仅发生在西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近年来在 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严重发生。 山东则普遍发生,而且发生逐年加重,有些年份重于 条锈病。
条锈病菌在田间的流行过程一般要经过
单叶发病(越春)
发病中心,全田普发三个阶段。
但在越冬菌源量大,冬季气温偏高病原菌持续发展的情 况下,也可不经前两个阶段而迅速全田普发。
山东在大流行年份还要受外来菌源的影响。 如果外来菌源量大,就会造成大流行。
(外来菌源发病,往往很突然,看不出明显的发病中心,而是大 范围突然发病。山东外来菌源主要来自湖北江汉平原和河南南 部的菌源。)
二、病害诊断
1、症状 共同点: 三种锈病都是在小麦生长期的发病部位 (叶、鞘、秆等) 产生鲜黄色、桔红色、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 ,小麦生长后期在病部产生黑褐色冬孢子堆(冬孢子 )。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夏孢子堆的颜色、大小、着生部位以及排 列方式等方面有差异。
小麦三种锈病症状区别
条锈病 发病部位
三种锈菌对温度要求不同:
侵入最适(℃)
条锈病 叶锈病 秆锈病 9~13 15~18 18~22
潜育最适℃
13~15 18~22 22~25
锈菌的侵入、潜育适温以条锈菌最低,秆锈菌最高, 叶锈菌居中。 春季田间出现的发病高峰顺序通常是条锈最早,叶锈 次之,秆锈发病高峰出现最晚。
四、病害(侵染)循环
由于一定的生理小种只能危害一定的品种,所以不同
品种在抗锈性上差异非常明显,这是生产上利用抗病
品种防治锈病的理论根据。
3、繁殖快,系数高
一个条锈菌的夏孢子侵入后,一代可产生100个夏 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约有3000个夏孢子。一个孢 子繁殖一代大约有30万个孢子。
4、可随风和气流高空远距离传播 (由风、气流传播)
(一)西北、华北流行区, (二)西南流行区, (三)新疆伊犁地区流行区。 山东小麦条锈病受西北、华北流行区的影响。
(1)、越夏 条锈菌不耐高温。其侵入的最适温度是9-13℃,越夏 的最高温度是20~23℃,只有在旬平均气温20℃以下 的地区才可以顺利越夏。 山东平原地区每年7月下到8月上旬平均温度在27℃以 上,因此条锈菌在山东是不能越夏的。 所以越夏是条锈病侵染循环的薄弱环节和中心问题。
调查研究证明: 当华北平原和山东小麦成熟后,条锈菌的夏孢子随气流 、风力传到海拔1400米的西北甘(肃)青(海)高原的 晚熟春麦上侵染越夏。
(2)、秋苗感染: 秋季,西北环流影响全国,越夏的菌源随气流、季风在 传到华北早播秋苗上侵染。 离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山东聊城、德州 秋苗受害最重,冬前就可形成小的发病中心。
(3)、越冬: 当气温下降到1~ 2℃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凡北纬 37 ~ 38℃以南地区都可越冬,而且越冬率较高。 越冬方式以菌丝体在叶片组织内潜伏越冬。 越冬最低温度界限在 -6~7℃,大雪覆盖条件下-10℃ 也可以越冬。
(4)、春季流行:
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返青,潜伏菌丝开始发育,气 温达5℃时叶片上开始形成夏孢子堆,经过“越春阶段” 大约需要15~ 20天;遇到春雨结露形成新的夏孢子向 四周新的麦叶进行再侵染扩展,新病叶上的夏孢子作 为发病中心向全田蔓延,引起春季流行。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病叶上初形成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纵向排列成 行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 末物(夏孢子)。
小麦幼苗叶片上,以病菌侵入点为中心,菌丝体向四 周扩展,形成同心圆状排列的夏孢子堆。
小麦近成熟时,在叶片(背面显著)和叶鞘上出现短线条
因锈病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 锈菌产生的夏孢子堆使小麦植株表皮破裂,导致蒸腾量 加大,使灌浆不良,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而减产。 (轻者5-10%,重者20-40%)。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防治处发布: 2004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近6000万亩,累计防 治面积近1亿亩次(平均每亩防治1至2次),防治效果 一般在90%以上。直接挽回损失达30亿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