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知识梳理!5、黄河颂知识点梳理复习+考点分析【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
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
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
㈡写作背景1938年,光未然(张光年)在前往延安的途中,经过黄河,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些激发了诗人为黄河高歌的诗情,写出了长诗《黄河吟》。
后经冼星海谱曲,这部极具民族精神的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成功首演。
从此,《黄河大合唱》激荡的歌声传遍了全国,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2个)⑴冼星海(xiδn);⑵气魄(pδ);⑶巅(diαn);⑷狂澜(IGn);(5)浊流(ZhU6);⑹宛转;(7)九曲连环(qu);(8)劈(pi););⑩一泻万丈;(11)浩浩荡荡;⑫哺育(bu);(13)榜样。
㈡词语释义⑴九曲连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⑵一泻万丈: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
【诗歌主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内容概括】作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
【写作特色】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黄河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赏析探究
1、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 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 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 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俯瞰全景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
黄河颂
考考你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6300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 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 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 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 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 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速和语调。 二、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
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 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 什么?
整体感知
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 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 歌。
整体感知
3、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文章结构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直奔东南
惊涛澎湃
望
颂
浊流婉转
力劈中原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华民族的屏障 千万条铁的臂膀
增发 强扬 民民 族族 观精 念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黄河颂》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势磅礴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团结抗战的坚定决⼼与⼀往⽆前的勇⽓。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5课《黄河颂》课⽂原⽂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坚强! 这⾥,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地 劈成南北两⾯。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坚强, 像⼀个巨⼈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样的伟⼤坚强! 像你⼀样的伟⼤坚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 ⼀、内容赏析 (⼀)序曲 1.⽂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块? 两块。
第⼀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段是歌词即⽂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坚强的精神,请问这⾥运⽤了什么修辞? 拟⼈。
(⼆)主体:望黄河 1.诗⼈在这⾥运⽤拟⼈⼿法把⼈⾝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先我们来看诗⼈描写黄河的形象和⽓势的诗句。
诗⼈对黄河形象及⽓势的描绘从哪⾥到哪⾥? 明确:从“我站在⾼⼭之巅”到“劈成南北两⾯” 2.这部分内容在⽂中可由⼀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课件(共39张ppt)
板书设计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黄 河 主体 颂
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 望 →纵向描写→横向描写
文化摇篮 颂 民族屏障
哺育民族精神
坚强 不屈
奋斗 不止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主旨概括
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 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激起中华儿女的 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 大坚强。
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共有8个乐章: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字词注音
山巅( diān )
狂澜(
)
宛转( lán )
筑成( wǎn )
哺育(
)
zhù
bǔ
澎湃( pénɡ )
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4.把“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好不好?
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 离一般较近,与整首诗所表达的气势不符。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激 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伟大坚强。
浊流(
)
劈( zhuó)
屏障(pī )
pínɡ
澎湃:形容波浪冲击岸边或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宛澜转::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哺育: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屏障:比喻培养。 气魄: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 九曲连气环势:。 一泻千万丈:
黄河颂说课稿5篇
黄河颂说课稿5篇黄河颂说课稿5篇黄河颂说课稿1 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p 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根底,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黄河。
二、说目的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读,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的为:1.知识才能目的:①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才能2.过程和方法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p 来深化理解诗歌3.情感目的:①深化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化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进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三、学生情况分析^p 及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浅薄甚或偏向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化含蓄,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p ,否那么会难为学生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深化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可以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这篇课文非常合适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对学生的感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2、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搜集信息、概括信息,养成勤写、勤积累的好习惯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知”“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局部是深化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老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课前,老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借助直观的黄河图片和音乐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____一思路分析^p 即可。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词语注音+解释2023
第五课《黄河颂》
巅diān:山顶:珠峰之~。
劈pī:1.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木柴。
~风斩浪。
2.(木头等)裂开:钢笔尖写~了。
3.(嗓音)变得嘶哑:他喊了半天,声音都快~了。
4.正对着;冲着(人的头、脸、胸部):~头。
5.雷电毁坏或击毙:老树让雷~了。
pǐ:1.分开;分:~成三股。
2.分裂;使离开原物体:~莴苣叶。
3.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
气魄qì pò:1.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2.气势:人民大会堂~雄伟。
狂澜kuáng 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力挽~。
浊流zhuó liú:1.浑浊的水流。
2.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下贱之人。
3.比喻腐朽黑暗的潮流。
宛转wǎn zhuǎn:同“婉转”。
1.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2.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屏障píng zhàng:1.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燕山山地和西山山地是北京天然的~。
2.遮挡着:~中原。
哺育bǔ yù:1.喂养。
2.培育教养: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榜样bǎng yàng: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好~。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2022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及教案
2022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及教案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 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预习检查反馈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山巅( diān ) 哺育( bǔ )浊流( zhuó)狂澜 ( lán ) 滋长( zī ) 宛转( wǎn )掀起( xiān )体魄( pò ) 九曲( qū )澎湃(pénɡ pài)屏障( píng zhàng) 磅礴( páng bó )一泻万丈( xiè )
2.明目的,知主题(为什么写)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激 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研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本诗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一开
始就歌颂,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诗中找出一
五、诗歌朗诵比赛。 1.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节奏 2.说说下列句子应该怎么读?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 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 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 “奔”“劈”重读; 这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一泻万里、奔腾不息、波澜 壮阔的气势和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力量。 ②“啊!黄河!”重复三次,诗人反复吟唱,三个 ““啊!”, 应该怎样读?
(三)明目的,知主题(为什么写) 把握诗歌主旨
作者描绘黄河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 精神,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诗人借歌颂黄河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1938年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 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 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 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光未然奔赴 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中国雄奇的山川,英勇 抗敌的战士,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 涨的爱国热情,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PPT《黄河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行文结构
➢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 歌词: 黄河
绘黄河 颂黄河
“望”(自然特点) “啊!黄河!”
深情 坚定有力
高亢激昂
➢ 歌词结尾: 发出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誓言,升华主题。
诗歌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 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 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黄河
绘黄河 “望”(自然特点)
22
深入探究:“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
“望”字统领的内容从“黄河滚滚”一直到“劈成 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 理清楚,章法严谨。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 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 歌词:
歌词
划分“主体”部分,概括重点内容
绘黄河 颂黄河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 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 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第5课:黄河颂-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5课黄河颂【生字生词】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或强力破开。
气魄:qì pò气势。
狂澜:lán本指大的波浪式,比喻激烈的潮流。
浊流:zhuó水流变得混浊。
宛转:wǎn zhuǎn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píng zhàng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bǔ yù培养。
榜样:bǎng yàng样子,模样。
浩浩荡荡:hào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同步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临行时,母亲倚门翘(qiáo)首的殷殷期盼,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绊和不竭的动力。
B.黄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fǔ)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C.名著中住着有趣的灵魂,读之能使狭隘(ài)的心胸变得开阔,干枯的心灵变得丰泽。
D.面对人生的险峰,我们是半途而废做懦(nuò)夫,还是迎难而上做勇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站在高山之①diān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②péng______湃,掀起万丈狂③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diān______ ②péng______ ③lán_______(2)文中“结成九曲连环”的“曲”读作()A.qǔB.qū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______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____________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__________,投入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吧!A.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4.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原文及赏析《黄河颂》课文原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课文赏析《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歌,它歌颂了黄河的宏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充满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首先,诗人通过对黄河的生动描绘,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不驯的血性。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黄河的震撼力。
同时,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表现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其次,诗歌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赞美。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这表现了黄河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奋勇抗争,前赴后继。
这种英雄气概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诗歌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发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表现了诗人对黄河精神的崇敬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之,《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歌,它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5[预习导学]黄河颂
第5课黄河颂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写作背景。
1938年,作者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1939年,作者抵达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乐章。
2.知识链接。
(1)文题解读。
“黄河颂”即歌颂黄河。
“黄河”点明了诗歌赞颂的对象;“颂”表明歌词内容是向黄河唱出气势恢宏的赞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千米。
中国第二长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它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
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
气魄()山巅()澎湃()狂澜()浊流()宛转()屏障()臂膀()哺育()澎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狂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摇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浩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理解感情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狂澜(
浊流(
) 哺育(
bŭ
)
zhuó
) 屏障( zhà ng )
深情地读: 一、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 速和语调。 二、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 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八个乐章
《黄河大合唱》
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 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 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 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欣赏 黄河
黄 河 上 游 景 观
黄河中游景观
认识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 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 “母亲河”。黄河长达6300千米。从高空 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 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 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 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 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的基本走向
作品的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 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 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 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 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 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 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黄河 颂》便是其中的一个乐章。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整体感知
1、本课题目《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 写黄河,文中哪个字起统领作用?从哪些方面 描写?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谢谢!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4、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 括
近镜头
俯瞰全景
1、黄河的自然特点 2、地理特征 3、黄河在历史上对 中华民族的贡献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
“望”统领
向黄河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纵向描写 横向展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 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 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 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 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 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护母亲河——黄河
干涸的河床
被污染的黄河
断流的黄河
拓展练习: 1、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 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 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 向——横向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 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 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黄河颂
绘黄河
直奔东南
颂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抒壮志
望
惊涛澎湃 浊流宛转 力劈中原
是
中华民族的屏障
保卫了中华民族 (实)
养育了中华民族 (实)
千万条铁的臂膀
还将激励中华民族 (虚)
增 强 民 族 观 念
发 扬 民 族 精 神
把歌词主体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1、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由实到 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 之情。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 “屏障”?
诗人借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2、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 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 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 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 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 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 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 家”的光荣称号。
磅礴( 澎湃( 气魄(
pá ng
)(
bó pà i
) )
diān
pé ng )( pò lá n
) 高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