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第13课 风雨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风雨》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高明的手法,感受文章生动的侧面描写。

2、积累文中生字词。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⑵教学难点:掌握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并注意精确用词来传神表达事物的情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㈠菲特图片展示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风雨景象?请两位同学说说.这是同学们眼中的风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位名家的《风雨》是怎样的?介绍作者贾平凹,补充介绍“凹”的字音,贾平凹小名平娃。

㈡初感风雨景1.落实字音偌大( ruò ) 蜷曲( quán)倏忽(shū)模样( mú)葡萄蔓( wàn )撩起( liāo)槐树(huái)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风雨,并逐段在书上划描写的景物。

3.明确每段景物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不着风字不着雨字,又是怎么让你们感受到狂风暴雨的呢?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池水鱼儿木架油灯老头孩子们……明确:作者在狂风暴雨中,能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的眼睛。

这种不是直接描写风雨而是通过其它景物在风雨中的景象烘托风雨的写法,叫侧面描写。

㈢共赏风雨奇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景物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分享。

预设: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大风下的狂乱。

)②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 ……(直接描写景物细节,观察非常仔细.动词比较精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在大风中的弱小,侧面写出了风之大.)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 ……(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了落叶在风中的狂乱。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 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秦腔》、《白夜》、《废都》等。
2、生字词
葡萄蔓(wàn指植物的枝茎)撩(liāo指掀起、掀开)捶(chuí)
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
作者在文章结尾,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六、课堂小结。
教学
重点
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补充
一、 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某某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同感受这瑟瑟的秋风秋雨。
《风雨》
课 题
《风雨》
课 型
新课




知识
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语句。
过程
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X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分析作者写景方法。

3、借鉴写法进行写作。

一、引入新课:2分钟处处留心皆学问,清风雨雪亦文章,风雨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话题之一,让我们踏上今天的语文早班车,共同领略古人笔下风雨,齐读并积累这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古人笔下的风雨如此,当代作家,素有文学鬼才之称的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又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风雨》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5分钟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词语概括风雨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概括,教师随机板书特点词语。

过渡:题目为风雨,全文写了这些景物,没有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突出风雨的特点的?下面我们研读赏析作者写景的方法。

三、研读赏析:1、出示合作探究内容1分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仔细研读品析,并在组内交流探究下列问题:题目为风雨,全文未着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作者借助,景物写风雨的,好处是。

②你喜欢哪些精彩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提示:可以从精彩的细节描写角度赏析,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赏析)合作探究要求:各组通力合作,全员参加,边探究便做好批注,准备展示汇报。

2、各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3分钟3、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各组板演_书协会员,当代作家。

__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__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__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__可以进入__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7

13. 《风雨》教学目标:感受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风雨,却不着字“风雨”的妙处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自读法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风雨”,却无“风雨”二字的妙处。

最后,在感受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中,借鉴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谜语导入,结合谜底让学生猜出课题,引出本课。

备注:谜语一: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

(打一自然物)谜语二: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 (打一自然物)二·检查预习情况:1 、出示幻灯片1,展示图片,贾平凹作品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介绍贾平凹名字的由来: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通形异,二代人心境可见也。

(我的小传)3、生字正音:偌大( ruò)刹那( chà)栅栏(zhà)蜷曲(quán )倏忽(shū)锥形(zhuī)撩起(liáo )屋檐(yán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请学生分段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和感情,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纠正发音和字形.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范读几个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各段都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侧面烘托风雨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展示幻灯片1)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了绳的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木架,油灯,老头,孩子;3·这些景物可以分为几类学生分析讨论,明确:自然景物,动物,人,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自然景象的描写二、对动物的描写三、对人的描写•有宏观、微观的描写•风的特点:•狂暴、肆虐5、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文章两处写到了“雨”,一是第6段的“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二是结尾“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都写得很含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 1、2三、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正音正字并评点、指导、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13《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3《风雨》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建议:可以请课代表或值日班长将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

二、先学(一)自主学习1.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拓展材料,简介本文作者贾平凹,提取关键信息写在课文题目下面。

(提示:名字、国家、称号、作品、成就)拓展阅读: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展示交流结果
巩固达标
课堂小结
归纳拓展
展示有关风雨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
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积累,背 诵。
自主合作
巡查,指导
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互动交流
范读课文,出示字词
注音释义
巩固达标
齐读,加深印象
学习内容2
展标导学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明确目标
自主合作
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画,组内交流
互动交流
做示范年级
七年级
执教
授课时间
自主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合作学习目标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目标
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合作重点
体会比喻、夸 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合作难点
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合作关键
朗读、品味、引导
教 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 活动
引入课题
创境引入
同学们,如果要你描写风雨交加的场面,你会怎么写?
学生发言
展标 导学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明确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风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侧面描写手法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重点难点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知识领航1.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二)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运用。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蔓( màn )撩( liāo )捶( chuí)偌大(ruò)芦苇(lú)(wěi)栅栏(zhà)槐树()蜷曲(quán)( qū)屋檐(yán)弧形( hú)倏忽(shū)锥形(zhuī)蹦跳(bèng)刹那(chà)模样(mú)(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倏忽:忽然,很快。

攀附:附着东向往上爬;或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看风雨视频,描绘视频中的景象。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以下任务:(1)各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将文段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从修辞和动词使用入手,赏析段落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简要点评。

2、全班交流合作结果,并品味语句“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2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28

风雨【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四、妙点揣摩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

小组讨论研讨,展讲交流。

小组思考、质疑、做笔记。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

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的描写语句,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喜欢。

学生研讨交流。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1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14

13 《风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两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谜。

学生回答风雨诗句导入。

2、认识作者,认识“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建议:每个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分小组进行品读赏析。

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答题最好。

2、文章结尾写到大雨了吗?你是怎么看的?3、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4、小结主旨: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5、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写作手法。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实例认识正面描写。

(详见多媒体课件:《骆驼祥子》片段,对比阅读。

)3、积累古代诗词中侧面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赏析。

(1)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来鹄《云》。

赏析:描写的是云,“千形万象”形容云的形态奇特,变化万千。

“竟还空”说明云最终消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word
风雨
课题
风雨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识 与能
在阅读中积累重要词语及优美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与树林嬉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 与 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目法
标 情 感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态度
价值

课标要求 重点
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 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作者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
难点 教法
体会作者描写风雨,却不着字“风雨”的妙处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 教具 学具 Ppt 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情况
四、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运用侧面衬托写法描写一种场景。
板书设
风雨 贾平凹
2/3
word

教学 反思
风雨中的树林子、 } 树木、羊、葡萄蔓、} 侧面衬托 鸟、巷道、池塘、 }------风狂雨暴 小屋、老人、孩子 } 表现儿童的纯真天性 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
3/3
形成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风雨的形、声、神、韵, 用比喻来生动描摹风
不着“风雨”,却无不惟妙惟肖,仿佛置身于狂风暴 雨的
雨的环境中,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2、 试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来生动描摹风雨
的。
师示例:作者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突出了风雨之大。
四、布置作 业:
学生举例说明。
3、 本文内容及主旨归纳:
或“雨”字。
这是什么写法? 三、自读,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8段: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X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
13.比喻、夸X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四、妙点揣摩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

小组讨论研讨,展讲交流。

小组思考、质疑、做笔记。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

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的描写语句,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喜欢。

学生研讨交流。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且用了一长串的动词,运用生动的“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表现风雨的猛烈,以及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和美感,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并运用“”抛举“僵直”“扑撒”等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4.“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本句描写杨叶、芦苇,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描写杨叶在风中翻转的情景和页面的颜色,描写芦苇在风雨中的声音,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5.“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本句运用生动的动词,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受到风雨惊吓的羊的惊慌失措,从而表现了风雨的猛烈。

然后写了“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6.“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本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葡萄和苍蝇在风雨中脱落和聚集的情景,和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7.“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本句运用“滚”“散”“尖叫”“飘”“斜”“颤”“”翻“”旋“掉”等生动的动词,描写鸟巢在分雨中飘摇坠落,鸟在风雨中飞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8.“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本句描写废纸随风翻飞飘荡的情景和猫在风雨中逃窜的情景,以及瓦片在风中坠落的情景,生动形象的描写风雨的猛烈。

)9.“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本句细致地描写池塘里的浮萍在风雨中被风吹得聚集在一起的情景,鱼被风雨冲上岸边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10.“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

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

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本句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

)五、问题探究探究写法细读文章,本文题目是“风雨”,可通篇写得的景物,仔细揣摩一下,文本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

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

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

大妙。

)六、拓展延伸(一)本文描写风雨,写得非常细致生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雨的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二)诵读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回答下面的问题: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2、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3、《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4、《天净沙·秋思》中,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七、成果采撷小练笔:我们青岛是个多雨的地区,风雨来临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所见所感用笔写出来。

(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各种修辞手法,并且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达标测试】一、给加线字注音。

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二、阅读简答1.最后一段的“惊喜”一词能否换成“欢喜”,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3.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1."惊喜"是说明风雨来得突然,用"欢喜"无法表现出来。

2.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