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札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美学的读书笔记_作文3000字_读书笔记_
美学的读书笔记美学是还原生活中的美。
喜欢美学的你,快来看看人家写的美学笔记吧。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美学的,希望你喜欢。
美学的读书笔记篇一《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的读书笔记篇二一. 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
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
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
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摘要:宗白华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美学大师,《美学散步》凝聚了他深刻而隽永的美学思想。
这是一部著名的美学论文集。
宗白华先生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审视了中西方的艺术的美。
并且在《美学散步》中都有非常丰富而深入的美学阐释。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散步”人生庄子自由脱俗的心境,康德形而上学的古典美学,二者的结合,造就了宗白华先生独特的审美和人生观。
他积极进取又超凡洒脱的境界,是艺术心灵的高端体会。
他对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而且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其中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敏锐度为美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有不少学者赞美先生一生高度重视对人生境界的审美,推崇积极进取、独立自在的人格精神。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美的事物,突破中西界限,从自然到人生。
用诗意的语言和最直观的人生感悟,展现人格的虚幻和真实,这是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够自成一派—散步学派的最大特点。
有人认为,“散步”标明了宗白华美学的个性特征,一是方法上的,二是境界上的。
宗白华先生对书法、文学、历史、哲学、建筑、音乐、雕塑等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归纳,是一次次审美的“散步”。
《美学散步》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这些看似抽象的词语,在先生笔下被描述为一个个不同的美的场景。
合上书本,静默冥想,那一幅幅画卷展在我们面前,瑰丽无比。
首先,宗白华先生通过“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错彩镂金”之美指的是一种比较华丽的美,“出水芙蓉”之美指的则是一种“平平凡凡方是真”的美。
南朝梁钟嵘《诗品·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有关艺术的美和真、善的关系。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1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__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__。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己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__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__,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__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__。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
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
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
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2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__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后来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
虽然《美学》不是黑格尔亲笔所写,而是他的学生H。
霍托根据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课的学生笔记和黑格尔本人的部分讲稿加以整理而成,但这部书也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看法观点。
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
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__整体”。
美学(大全5篇)
美学(大全5篇)第一篇:美学艺术美的直觉与传达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沉寂的大地,涂抹村庄、河流、田野,染黄了麦子和稻穗,唤醒林间鸟雀引吭高歌,当余霞向天边褪尽,荷锄而归的老人牵着黄牛缓缓朝村庄深处走去,树的影子穿梭在孩童的身上,夜色吞没村庄、河流和田野。
一座小村庄的一天就是如此简单而多彩,它赋予我的记忆一些基本的颜色、声音、光亮的印象,春夏秋冬有序地流转于眼前。
自然美是美的一种,与我们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熟悉它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陌生,是因为每个人心里的自然美又存在着各种差异,“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艺术创造过程正是如此,化感触为意象,使感触表现于意象,使内容得到可以关照的形式。
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着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是一种分享型的艺术观。
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重要的美学观点——“艺术即直觉”认为艺术在本质上都是直觉的表现,直觉只存在于个体心中,心中感觉到的意象就是表达,艺术作品即完成。
艺术创作的两种境界:独乐其乐与与民同乐。
独乐其乐也就是个人在一己之内完成艺术的创作,与民同乐即分享一己之乐而获得共鸣。
一、独乐其乐(一)独乐其乐的产生背景——唯心主义西方哲学的意旨在探讨真世界的本性,这个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命题——“美是难的”。
主张追求美的本质,提出现象与实体,肯定先验真理的存在,反对艺术,因为艺术是不真实的,只能涉及表象,容易误导受众。
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两种派别,把握世界侧重本体与理智的演进成为理性主义,侧重现象与感官的一派成为经验主义,西方哲学就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调和。
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心与物的关系如何。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篇一:专业读物100种】专业读物100种郭勇健(编于2005年4月,修订于9月)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
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
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
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
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
知识量不小。
行文生动,文才斐然。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
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
《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
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
他的表述没有逻辑。
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
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以上几本均为必读书目。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蒋勋艺术美学读书笔记2000字
蒋勋艺术美学读书笔记一、引言在当代艺术和美学领域,蒋勋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学者和评论家。
他的著作《蒋勋艺术美学》被誉为当代我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美学著作之一。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我对蒋勋的艺术美学颇有兴趣,因此阅读了他的这部重要著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中获取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观点,并对艺术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蒋勋艺术美学的读书笔记,希望与大家共享。
二、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在书中,蒋勋首先阐述了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他指出,艺术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的,美学是对艺术现象进行深层次反省和理性思考的学科,它涉及到对艺术的本质、价值、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的探讨。
艺术是美的表现,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美的表现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解释。
蒋勋在书中对美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美学这一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艺术的本质与功能蒋勋在书中还探讨了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是情感、理性和意识的统一体现,是对世界和生命的诠释和表达。
艺术的功能则包括审美功能、表达功能、反思功能等多重层面。
通过阅读蒋勋的论述,我对艺术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艺术的多重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艺术的形式与风格蒋勋在书中详细讨论了艺术的形式与风格问题。
他指出,艺术的形式是艺术表现的外在载体和表现方式,而艺术的风格则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个性和气质。
作者阐述了形式与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大有裨益。
五、艺术与社会蒋勋在书中还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艺术既是超越社会的独立存在,又受制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
艺术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反映了社会生活、人民情感,又参与了社会变革、文化建设。
通过蒋勋的论述,我对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结语通过阅读蒋勋的《艺术美学》,我不仅对艺术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艺术的多重意义和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悲剧美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摘抄1. “悲剧是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以悲剧性为基本特征,通过揭示人生中的苦难、矛盾和冲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诗学》2. “悲剧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的超越,它通过对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矛盾中寻求和谐。
”——王国维《人间词话》3. “悲剧美学的核心是悲剧精神,它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承受、对命运的挑战。
”——黑格尔《美学》4. “悲剧是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它通过对生命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5. “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生命的伟大,从而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鲁迅《呐喊》二、感悟1. 悲剧美学的启示悲剧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使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时,更加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其次,悲剧美学教会我们勇敢面对人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反思和成长,寻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悲剧美学让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生命的伟大,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悲剧精神的力量悲剧精神是悲剧美学的核心,它具有强大的力量。
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悲剧精神使我们能够勇敢地承受、顽强地生活。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精神让我们在毁灭中看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美好。
3. 悲剧与人生的关联悲剧与人生息息相关。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悲剧美学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
悲剧让我们在痛苦中成长,在挫折中奋发,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4. 悲剧美学的审美价值悲剧美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通过对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矛盾中寻求和谐。
这种审美体验让我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5. 悲剧美学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悲剧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代诗歌意蕴意境美——美学鉴赏札记之一
情 别恋 , 设身处地 , 女未谙世 事 , 以儿 不识长 安 , 反衬 快意 , 人神 远 。“ 辞 白帝 彩云 问 , 令 朝 千里 江 陵一 口
妻 子心 忧如 焚 , 中悲苦 。可 见 , 宜 简洁 , 贵精 还 。” 个 文 诗 千里之 程 , 日之功 。时问 与空问 , 一 构思巧妙而 炼 , 正相生 , 奇 别出心裁 。
诗 人作 为创作 主体 的思 想感情 ,与客观 事物审 美对 逼 真的描 画, 人与 自然 、 与社 会等 方面完 成 了开 在 人 象 有 机地 融 汇在 一起 ,构 成 天遂 人意 的送 别 图景 。 拓性 的审美 观照 。 使穷贱易 安 , “ 幽居靡 闷 , 尚于诗 莫
“ 劝君 更尽一 杯酒 ” 电视镜 头意境 , 接 “ 的 对 西去 疏勒 矣 ” 语文课程 标准 》 出 , 。《 指 阅读是 注重语 言积 累感 育 新人 ” 的时 代生活 画面 。 君不 见 , 当年西域 重镇 , 今 悟 , 得审 美体 验的 重要途 径 。2 1 国家 社科 基 获 00年
7
的 、难 以遏止 的愁 绪凝 成 了千古 “ 主之词 , 后 真所 谓 以血 书者也 。”
奇 制胜 、 形象生动 的美学真谛 。 里 , 甫泼墨赋诗 , 这 杜 不道 “ 今夜 长安 月 , 中 只独看 ”而 是 主客易位 , 客 , 移
三、 意境 开阔神 采飞扬
李 白意境开 阔空 灵飞 动 的《 早发 白帝 城 》快船 ,
程干 帆先生题 词 的 《 毛泽 东诗 词鉴 赏》南 京 出 ( 结合李 杜等人 的诗篇 ,尝试 对于唐 诗美学作 一点 入
版 社 20 年 版 ) 01 ,介绍 过这位 当代 诗人 和哲学 家论 门的探 索 。
唐 诗美学 的谈话 :诗贵 含蓄 ”“ 贵 意境高 尚 ” “ 、诗 。然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哲学体系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艺术、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和本质。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理念和实在的统一,是人类精神的表现。
二、深入分析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显现,即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主观的感受。
这种美的理念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因此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是否符合美的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即能够代表人类精神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
三、个人观点个人认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情感性和审美性,这使得他的美学思想过于教条化和抽象化。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的审美理论相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与现代审美理论相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加注重艺术的哲学性和思辨性,而现代审美理论更加注重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但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五、结论与评分综上所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前人的探讨(美学笔记一)
❖一、基础知识:❖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美必定是有用的,并从中见出美的相对性。
❖柏拉图:美是理式。
❖亚里士多德: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老子:美善相依❖孔子:“尽善尽美”❖孟子:“充实之谓美”❖庄子:“虚静恬淡”、“身与物化”、“物以游心”❖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拉丁文专著(即《美学》第一卷),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在鲍姆嘉登之后,美学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这几个重要阶段。
❖康德发表了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实践理性批判》回答的是伦理学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自然的人化”、“异化劳动”❖迨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
❖美学史上所说的“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
❖美学与伦理学关系:❖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夏夫兹博里: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在结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老子:美善相依;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充实之谓美”;鲁迅: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们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狄德罗: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高尔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维塞尔:美学是涉及所有艺术形式(即艺术作品)“存在”要素的科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时间是短暂的。
论崇高的生命意识-蒋孔阳美学阅读札记
2 0 1 4年第 3其 日 ,
陆
扬 :论崇高的生命意识
论崇高的 生命意识
— —
蒋孔 阳美学 阅读札记
陆 扬
摘 要:新 中国的关学从关的定义起步 ,到定义的热情成为明 日 黄花而陷入 窘境。 相比较伯克和康德关学两分美与崇高,中国美学对崇高的关注显得单薄。 3 - " 代 中国正在 进入审美过剩的时代 ,殊有 必要呼唤 崇高。蒋孔 阳把崇 高称为 “ 惊奇 与痛苦” 的 美, 将之视 为被 提 高的 本质 力量 的对 象化 ,尤其 强调人 的本 质理论 不是抽 象的概念 ,而是 生 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这应是凸显了崇高的生命意识。埃德 蒙 ・ 伯克判定崇高源于痛苦 , 美源 于快感 ,其论 证 崇高 虽然 多举 譬 自然界例 子 ,但 其 中语 词 的崇 高一 端 ,多为 国 内美 学家忽略 。语词的崇高,说到底还是生命体验的表征 ,诚如伯克所言,以语词的力量来 摹 写 崇高 ,可 以较 之 自然事 物更胜 一筹 。
但是人在领略这门 “ 独一无二” 的最高学问之前 ,必须逐一认真贯通各门具体 的知识。惟其如 此 ,心灵可由天外火种点燃 ,由此完成止于至善的自我修炼。假如我们认可这个润物细无声的美 的学 问也就是美学 ,这是不是说 ,美学是一切知识当中最高的学问,甚至 ,它更高于哲学?无论
如何 ,苏格拉 底 转述 的神秘 女性 狄奥 提玛 的这 一美 论是 发人 深思 的 。因为说 到底 ,它 传达 的美 感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2 2 0 1 6 4
社会科学
2 0 1 4年第 3 期
陆
扬 :论崇高的生命意识
这样的人委实是太稀少了。所以芸芸众生对美 的认知其实可怜 :
艺术家的美学特征——学习黑格尔读书札记
艺术家的美学特征——学习黑格尔读书札记作者:刘凡愚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黑格尔提出的艺术家的七个特征进行重新划分,从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方面进行讨论,并对朱光潜补充的“世界观”因素进行反驳,试分析真正的艺术家具有哪些美学特性。
关键词:艺术家;普遍性;特殊性;美学特性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哲学界和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后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不断争论。
深刻、全面而又精细,黑格尔的思想是不朽的,黑格尔本人也是不朽的。
在《美学》一书中,黑格尔论述了艺术美的理想或理念,在谈到理想即艺术理想时,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理想本身,理想的定性,以及理想的主体性方面。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被黑格尔称为“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的主体性方面,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艺术家”。
在研究了理想的普遍概念和有定性的表现方式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对理想的具体实现产生疑问。
艺术作品是如何属于主体的内在生活的?创作真正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具有哪些美学特性?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黑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七个特征,分别是“想象、天才、灵感、客观性、作风、风格、独创性”。
艺术作品,需要的是这七个特征的完美组合,每一个都要恰如其分,多出一毫少于一厘都会使艺术受损,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
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艺术家所要具备的美学特征,就是在发挥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保证作品的普遍性,使作品既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风格特色,又不因这种特殊性的喧宾夺主而变得无法理解,将感性内容(意蕴)通过合适的形式恰当地表现出来。
在这里,我们打破黑格尔的分类,将其笼统地划分到特殊性和普遍性里面去。
由于这七个特征里的每一种都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只是依照其中更为突出的一方面来进行划分。
二、特殊性:想象、天才与灵感;作风、风格与独创性我们将“想象、天才、灵感、作风、风格、独创性”划分到特殊性这一栏里,是因为这几种特征的个体性和偶然性更为强烈,与艺术家本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中国古代美学札记(二则)
15美学论坛中国古代审美风尚史可以用大部头去描述,也可以用杂感的方式给以掠影。
先秦时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孕育期。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我们先民的审美意识开始在生产劳动中萌芽;后来的陶器与青铜器时代,审美意识则在图腾等文化中进一步地萌生发展。
陶器与青铜器都是礼器,它们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反映着不同的礼的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则是政治文明对审美因素(乐)的一种重新整合。
“礼”可以说是一种最广义的美,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礼乐文明”。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子蜂起,对“(礼)乐”争鸣,儒家“以仁为美”(家国情怀),道家“以道为美”(恍惚难言),则为后世中国美学奠了基。
“一天下,崇君王”。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最初的大一统帝国,“法天像地”是其信奉的文化哲学,秦汉帝国有一种向外扩张或征服的特点。
秦汉的审美风尚可以说是追求宏富与雄伟的。
雕塑上,秦始皇的兵马俑阵容宏大而威武;建筑上,秦汉的宫殿(如《阿房宫赋》等所描绘的)皆雄伟而富丽;文学上,汉赋,牢笼天地,包括宇宙,如开博物馆,应有尽有;汉画像(石),空间大都为天、地、人三分,艺术形象则富有气势且琳琅满目。
汉霍去病墓的雕塑雄浑古拙大气,可谓后无来者。
魏晋天下动荡,军阀割据,主张“以无为本”的玄学兴起。
个性的张扬带来美的自觉。
社会风尚重感情、重自然、重个性。
审美风尚开始崇真淳与超脱。
王羲之的《兰亭序》如行云流水,神采飘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诗真淳而有味;魏晋的佛像则清秀而隽永……宗白华先生认为魏晋审美是中国美学的转型时期,它转变了讲究事功的秦汉而开启了讲究审美的隋唐。
“忆昔开元全盛日”。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兴盛时期。
李泽厚先生拈出李白的诗、怀素的字、吴道子的画……来谈论盛唐气象;拈出杜甫的诗、颜真卿的字、韩愈的文……来谈中唐的审美风尚。
但整个唐代的审美风尚仍可用“讲究风骨、重视兴寄”来形容,可以用“意象浑融、风华英发”来比拟。
《花鸟风月日本史:四季风物中的日式美学》笔记
《花鸟风月日本史:四季风物中的日式美学》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本书背景与目的 (3)2. 日式美学的概述 (4)二、春天的日本 (5)1. 春天的象征 (6)2. 赏樱习俗与文化 (7)3. 春季的传统节日与活动 (9)4. 春季的自然美景与文学 (10)三、夏天的日本 (11)1. 夏天的象征 (12)2. 夏季的祭祀与民间信仰 (14)3. 夏季的美食与饮品 (14)4. 夏季的风景与文学 (15)四、秋天的日本 (17)1. 秋天的象征 (18)2. 赏枫习俗与文化 (19)3. 秋季的传统节日与活动 (20)4. 秋季的自然美景与文学 (22)五、冬天的日本 (23)1. 冬天的象征 (24)2. 冬季的温泉文化 (25)3. 冬季的节日与庆典 (26)4. 冬季的室内设计与艺术 (28)六、四季风物与日式美学 (29)1. 四季变化与日本文化 (30)2. 日式美学在四季中的应用 (31)3. 花鸟风月与日本人的情感寄托 (33)七、结语 (33)1. 本书回顾与总结 (35)2. 对日式美学的思考与展望 (36)一、内容简述《花鸟风月日本史:四季风物中的日式美学》是一本深入探索日本美学与传统文化的著作。
本书通过解读日本历史上与“花鸟风月”相关的风土人情、艺术表现以及生活习俗,展示了日本四季风物中的日式美学。
在内容方面,本书首先概述了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演变,为读者理解日本的美学传统提供了历史脉络。
通过“花鸟风月”将日本的四季风情与自然景致相结合,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追求和感悟。
书中详细解读了日本传统艺术,如绘画、园艺、建筑等,是如何展现四季之美的。
也介绍了日本日常生活中与四季相关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如节庆、饮食等,展示了日式美学在生活中的渗透与实践。
本书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展现了日式美学的发展和变迁。
从古老的皇室文化到民间的日常生活,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到现代的文化创新,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
《美学散步》个人札记读后感2950字
《美学散步》个人札记读后感2950字宗白华一生著述不多,虽与朱光潜先生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仿,但是他却不像朱光潜一样著述甚多,宗先生极少写作,《美学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
这部著作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理解欣赏美及怎样建立审美态度。
“美学散步”顾名思义,我们应当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像散步一样徜徉肆恣,有感即发。
我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享受宗先生在这部书里给我们搭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1用美产生的影响来表现美本身宗先生翻译莱辛的《拉奥孔》里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马不能按照着各部分来描绘的,他让我们在它的影响里来认识。
诗人呀,画出那“美”所激起的满意、倾倒、爱、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画出来了。
”举个例子,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当海伦到特洛伊人民的长老集会面前,那些尊贵的长老们瞥见她时,一个对一个耳边说:“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永驻的女神。
”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比这个更生动的美的概念,当这些冷静的长老们也承认她的美是值得这一场流了许多血,洒了那么多泪的战争呢?所以,有时候通过“美”周围的人事物衬托出来的美以及“美”自身给周围人事物产生的影响比直接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现力。
2诗和画的辩证关系书中在《诗和画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诗写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们心里描绘出一幅画,而一副好的画也是充满了诗意。
2.1诗中有画的艺术意境在我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世界,不写出主题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的。
有形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载体,就是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
人类则是最高级别的现象。
如果没有某中国深邃的形而上学可提供更高的视角,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狭隘的关系。
音乐中的四个声部互相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是平行的关系。
坏得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大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哪怕是大型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不不如一个收藏不多、但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
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价值也远逊于数量更少、但经过头脑反复了解的知识。
只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互相比较,融会贯通之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
我们所度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残余剩饭,通过阅读获得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东凑西凑而成的怪异零件组装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却恰似一个活人。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代替品。
这就解释了为何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轻松。
如果一个人大量的阅读,空闲的时候则是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
这对精神思想的摧残甚至更甚于持续的手工劳作,因为在从事手工劳作时,我们毕竟还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如大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
总的来说,精神营养和身体营养并没有两样,我们咽下的东西真正被我们吸收的不及五十分之一,其余的经由蒸发、呼吸和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许多本书的唯一用处只在于向我们表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
所以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枯的时候才去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札记——《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1.精英集团最重要的特点是本身需要不断设法吸收平民阶级中的卓越人才,而精英阶层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流行性的阶层。
(p35 第一段第一行)分析:宋代的精英阶层很大一部分就是士大夫,宋代的统治者是“重文抑武”的。
士大夫的地位是很高的,而皇帝也很看重士大夫,给予了士大夫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也使得宋代的士大夫更有可能成为精英,而这里的精英集团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这也是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有关的。
精英阶层是相对于普通阶层而言的,精英阶层的人员变动会较大,毕竟连皇帝不过几十年光景,更不用说改朝换代。
而宋代的科举制度很是发达,很多的官员是从平民中选出来的,这就会导致朝中人员变动更大了,当然了,皇帝将这些精英人士收于自己的囊中也不失为一种明举。
2.关于宋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在有关论著中仍占多数,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倾向于将儒家的复兴看做是唐宋间思想史转折的关键。
(p39 第三段第一行)分析:在宋代,宋朝不断受到雄踞北方的辽国的侵犯,封建统治岌岌可危,专制统治者急需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皇权,加强集权统治。
但是当时佛教与道家却发展迅速,大有取儒地位之势,这样拥儒的士大夫就会不甘心儒学的的这种被动局面,为回复儒学,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他们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宣传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思想,积极从事儒学教育实践,全力维护儒家道德。
这就使得儒家在当时复兴,同时对于程朱理学的行程也具有重要的开启作用。
而唐代时候就并不是如此,唐代是开放的,当时的佛道儒都是得到共同的发展的,没有谁禁锢谁,统治者与士大夫也没有什么举措。
一个朝代所需要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儒家的的复兴与否表示着这个朝代统治者的态度,在唐宋是其这个特别显著。
3.因为在我看来宋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是由精神内核、社会制度和物质记基础三层文化构建的产物,其不同与唐型文化的文化特质,在北宋基本呈现和形成,而南宋则是在次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p44 第一段第二行)分析:物质基础是社会重要的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制度也是社会的重要部分,毕竟,毕竟很多事情实施起来还是要依靠法律的,正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以看出法律,也就是社会制度对于社会、朝代的重要性。
但是,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我还是觉得应着重提一下精神内核。
宋代真的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其产生是不正当的,但其文化发展达到了可以说是巅峰,科举制度的扩大,文官数量、官职的增多使宋代的精神也处在一片书香之中。
而在宋代不得不提的自然是程朱理学,这也是宋代的一大特色。
只是理学的产生还是因统治者们的要求的,不然官方也不会大肆宣传,使之成为宋代的重要思想、文化。
理学是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是有利于统治者的封建要求的,虽然如此,里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宋代的文人们并不知识讨好帝王。
4.实际是在透过西方的观念、历史、文化来研究中的问题。
这也就决定了唐宋变革论本身无论如何发展,必将受到理论创建者所处的学术背景的影响。
(p47 第三段第三行)分析:正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宋代的历史是属于中国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西方的观念,历史、文化都与我们的不同,其所得出的结论便也带有了其所有的本民族特色,就像是“精英循环”这就带有西方的色彩,而用这来点评似乎也很恰当。
因此,只要评价恰到即使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也是可以得到独到的见地的,或许换个角度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或是不同的理解,这不可避免,但我想这也不用避免。
5.在发生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复杂的关系。
(p51 第二段第一行)分析: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内涵文化转型就是指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的更替特别是文化观念的转变。
文化转型表现为一种态势,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大致经历转型的开端、转型的进行、转型的完成三个基本的阶段。
社会的发展或退后、变迁有会导致文化的转型,但是也不是完全影响,文化转型也有其自身的条件。
而文化转型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变迁,两者相互影响。
会导致社会变迁的很到原因就是变革,这是一种对于现在历史的否定以及对于另一种社会文化构建的向往。
而改革很有可能也会导致文化的转型,从这一点看,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关系是复杂的,是随历史的更替所变迁与转型的。
6.当一个社会诸方面因素发生了变化之后,那些没有发生变化的,在表面上一脉相承的方面、因素,在实质上,也在社会功能、效果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细微或者深刻的变化。
(p51 第五段第一行)分析:当一个社会发生改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同样的一个东西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下就会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说绣花鞋,在唐代时是一种美丽的饰物,能给女性带来美观的效果,但在清朝时却是用来束缚女性行动,给女性带来痛苦的三寸金莲。
唐代时,比较开放,对于女性的束缚也没那么大,女性可以很好的装扮自己;但在清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清朝的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女子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对于女子的要求更加苛刻。
一双鞋子,有时可以给人带来美丽,但有时却是痛苦。
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或物是好还是坏时,我们要因时因地而改变。
7.由于文化发展道路具体不同,因此,具体的现代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而要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p54 第一段第五段)分析:西方文化纵然有些比我们先进,比如西方的科学知识。
但是,并不是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是适合我们的。
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是几千年累积而成的,其中虽有不足,但还是有很多我们可取之处,比如中国的礼仪。
毕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也不能就这样全盘否定西方的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的文化特征与西方的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是地理,历史等诸方面原因造成的。
这种不同注定了中国要走与西方不同的道路,但我国也应多多少少借鉴西方的发展方式,避免少走弯路。
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全搬西方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要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8.唐代发明而在宋代广泛使用的新的媒介、技术印刷术如何改变了世界。
从这一改变人类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角度和意义,重新认识、理解,在唐宋变革与社会、文化的近世转型过程中,新的媒介革命,所起到的承担的作用及其意义。
(p56 第二段第三行;第三段第三段)分析:新的媒介对于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印刷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其力量在社会中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也要重视科学知识。
但是,这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像宋代时,是重文的,文人们的数量增加,文人所需要物品,如书籍等的也增加。
因此,商贩们更花心思在这上面,媒介印刷术便也产生。
虽然说科学知识会带来文化甚至是社会的改革,但其也是在文化与社会的需要下产生的,其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9.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是由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士阶层中的“隐士”创造出来的。
(p59 第四段第一行)分析:“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隐逸文化生成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这一特殊环境。
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做法。
庄子吧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用来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这对宋代的隐逸精神有着很大的影响。
10.严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加以使用,成为宋代士大夫诗性表达新的审美精神追求的话语构建方式。
(p59 第三段)分析:严光在汉代时先是帮刘秀起义,后来功成身退,隐逸山林,任凭刘秀如何延聘他,严光都不为所动,这样的隐士受到士大夫的推崇。
更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历代诗人对其所写诗作,虽然时过境迁,社会所需的隐逸精神已经不同,但诗人们都有意识地利用利用严光来表达某种意义、观念、理想与信仰。
这就为严光积攒了一定的人气,在后世中的影响力提高。
再加上范仲淹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宰相也对严光持赞赏的态度,虽然其中有过一些变动,严光在宋代士大夫心目中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而且宋代的统治者与士大夫也需要严光这样的转型的隐逸精神。
因此,严光相当于是一种隐逸文化,在宋代被大加提及。
特别是士大夫们之间。
11.只有构建起士大夫独立与自由的人格,才能保证以道抗势的人格精神、终极信仰与审美理想,而基于自由原则的隐士,恰恰能够提供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p61 第三段第一行)分析:士大夫在选择入世从政的时候,就要依附于皇帝,这样就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人格,与对自由信仰的追求。
而士大夫可不想就这样失去自我,他们是会思考的,懂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他们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在入世从政后,更要保持自己的道,这就形成了精神上的隐逸。
“道”这一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作为一切价值的本原而建构起一个与现实物质力量(君权)相对峙的权威话语以作为士人阶层向统治者分权的合法性依据,并以此为现实权力立法。
它是士人阶层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世上一切事物合法性的依据,是衡量一个社会或一个人价值的。
所以士大夫对于道的追求与保持是其原则性的问题。
12.宋代隐逸文化的转型是与宋代重建士大夫人格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而它们有共同发生于唐宋变革之际精神信仰重建这一更大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中。
(p61 第二段第一行)分析:宋代的隐逸文化将原本的隐逸山林变为心灵隐逸,这与以前的隐逸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而这种转型很重要原因是士大夫的选择,隐士的身份地位,与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有关。
士是中国古代王权统治中,地位和身份十分独特的一个群体,它介于统治者和平民之间,自身拥有文化知识,心气甚高。
表面上把一切都看得很清、很透,权利、富贵他们不屑,在精神上不愿服从。
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低下,常常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即使他们出世,他们也要保持他们的高风亮节。
于是,士大夫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隐逸文化要受到转型。
当然除了士大夫们的自身条件,社会也对这个转型有着很大影响。
13.隐士谱系、隐士典范的重新建构,其发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意识形态与内在的权力背景。
(p65 第五段第三行)分析:时代不同,顺应时代的隐逸文化也已经不同。
隐居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一下应该有这些。
第一,自由意志。
士大夫们的内心想得比较多,他们不像普通的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饱穿暖,平安度日就行,他们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们的思绪不能被禁锢。
第二,鱼隐传统和桃园传统的流行,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乌托邦”。
它是陶渊明对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政治哲学的诗意的演绎和实践,从而吸引了后世许多耽于自由理想的文人执着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