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上兵伐谋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先秦-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对照翻译:孙子曰:孙子说。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

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下面,为大家分享《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孙子》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

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谋攻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孙子》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对照翻译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上者渊源:《孙子兵法》之上者伐谋!

上者渊源:《孙子兵法》之上者伐谋!

上者渊源:《孙子兵法》之上者伐谋!《孙子兵法》之上者伐谋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

王阳明以勘事过丰城,闻逆濠之变,兵力未具,亟欲溯流趋吉安。

舟人闻濠发千余人来劫公,畏不敢发,公拔剑馘其耳,遂行。

薄暮,度不可前,潜觅渔舟,以微服行,留麾下一人,服己冠服,居舟中。

濠兵果犯舟,得伪者,知公去远,乃罢。

公至中途,恐濠速出,乃为间谍,假奉朝廷密旨,行令两广、湖襄都御史及南京兵部,各命将出师,暗伏要害地方,以俟宁府兵至袭杀。

复取优人数辈,各将公文置夹衣絮中。

将发间,又捕捉伪太师家属至舟尾,令其觇知,公即佯怒,牵之上岸处斩,已而故纵之,令其奔报。

濠获优,果于衣中搜得公文,遂迟疑不发。

公至吉安,调度兵粮粗备,始传檄征兵,暴濠罪恶。

濠知为公所卖,愤然欲出。

公谓:“急犯其锋,非计也。

宜示以自守不出之形,必俟其出,然后尾而图之。

先复省城,以倾其巢。

彼闻,必回兵来援,我则出兵邀而击之,此全胜之策。

”濠果使人探公不出,乃留兵万余守省城,而自引兵东下,公闻濠已出,遂急促各府兵,刻期会于丰城,时濠兵已围安庆,众议宜急往救。

公谓:“九江、南康皆已为贼所据,而南昌城中精悍万余,食货重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足自守,必不能出而夹攻。

贼令南昌兵绝我粮道,九江、南康合势挠摄,而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其危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恐,并力急攻,其势必下,此孙子救韩趋魏之计也!”侦者言:“新、旧厂伏兵万余,以备犄角。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什么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什么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什么《孙子兵法》中,所称的最佳方法“上兵”为伐谋。

上兵伐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

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

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以谋”,谋就是谋略。

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

上兵伐谋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

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

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孙子兵法也说,上兵伐谋。

谋,就是心计智谋的意思,是人的心思考虑筹划的,伐谋也有伐心的意思。

所以人们经常这样总结说,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何谓伐谋?“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瓦解对方的计谋,让对方的计划落空或者直接让对方谋划计策的人消失,这里的“伐”就是讨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

《孙子兵法》一直都在说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此处也不例外。

比如,在三国时期,刘备任徐庶为军师,在新野打败曹操后,后者探听到原来刘备新任军师徐庶是个大孝子,于是便截获其母亲,以此为要挟,逼徐庶来投靠自己,将刘备的“谋”也就是指挥大脑伐掉。

又比如你知道敌人要来攻打自己,然后散播一些假消息,让对方的谋算出错,或者直接放弃来攻打的想法,这也是“伐谋”。

例如在《汉书》中记载七国作乱时,周亚夫固守城池,吴军来围攻,但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军就假装攻打东南面,但周亚夫却往西北方向增兵,没过多久,吴国的精兵果然都在西北方开始攻城,但他们一看到周亚夫早有防备,最后就放弃攻城撤退了,这是因为,周亚夫“伐”掉了吴王的谋略,让他后面的努力全部白费,这是军法上策。

关于成语上兵伐谋的含义及造句

关于成语上兵伐谋的含义及造句

关于成语上兵伐谋的含义及造句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

知道有哪些成语上兵伐谋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上兵伐谋的造句,供大家参考一、上兵伐谋含义上兵伐谋(shàng bīng fá móu),汉语成语。

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

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

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谋略。

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

二、上兵伐谋典故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三、上兵伐谋造句1、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其。

利德尔·哈特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4、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5、不能力敌那就智取,上兵伐谋!不让他见识下我这老兵的真正的能耐,这个愣头青是不会屈服。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

《上兵伐谋》是古代军事思想家孙子提出的军事战略理论,其含义是指在进行战争时,首先要伐敌人的谋略,即要破译并阻止敌方的计划和谋略,以削弱其战争能力。

其次是伐敌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外交手段孤立敌国,进而削弱其实力。

接着才是对敌军的直接武力攻击,最后则是攻城的意思,意味着要消灭敌方的最后据点,结束战争。

在讨论这一主题时,首先要理解"上兵伐谋"的含义,它强调了谋略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历史上的战例来阐述这一理念,比如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兵不厌诈,强调了战争中对敌方信息的获取和谋略的运用。

也可以从现代的军事战争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展示"上兵伐谋"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

要探讨"伐交"的意义。

伐交即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孤立敌国,削弱其实力。

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外交手段来削弱敌方的实力和支持,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通过外交手段削弱德国的国际支持,进而削弱其战争能力。

也可以引用一些现代军事战争中的外交手段来说明"伐交"的重要性。

要分析"伐兵"的意思。

伐兵即是通过武力攻击来削弱敌方的战争实力。

可以通过历史上的战争来说明"伐兵"的重要性,如罗马帝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征服敌国,进而实现其战略目标。

也可以结合现代军事战争中的例子来阐述"伐兵"的战略意义。

要探讨"攻城"的含义。

攻城即是消灭敌方的最后据点,结束战争。

可以通过古代和现代的战争案例来说明攻城的意义,如在古代,攻城是战争的最后一步,用来彻底削弱敌方的抵抗力。

在现代,攻城则可能代表着对敌方最后据点的攻击,以实现战争的终结。

通过深入分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一主题,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可以撰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为读者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战略思考。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幅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孙子兵法:《谋功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功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功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观点/孙子兵法主笔/张文举责编/张文举这是孙子兵法系列第5篇文章写在前面《孙子兵法》十三篇6000字左右全篇思想讲的是“计算”不是“计谋”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计算能不能打赢”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即使能打赢,也要计算成本”第三篇《谋功篇》讲的是“能打赢,成本也合适,要考虑怎么打了”怎么打的思路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本文)孙子兵法系列相关链接在本文末尾全文共计3183字阅读时长约4min先看《孙子兵法》的主旨思想:虽然是兵法,但讲的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

不是教我们如何胜,而是教我们怎么不败。

也不是讲的“计谋”,而是“计算”。

就像三国一样,诸葛亮计谋天下无双,一辈子打了无数次的胜仗,但依然没能统一三国,甚至后来六出祁山也没能打败魏国。

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是诸葛亮能力不行,更不是计谋不行,而是蜀国的国力不行,无数次的小胜没有用,想统一三国,最终比拼的是看谁的国力更强盛。

国力强盛是根基,在此基础上才有统一三国的实力,剩下的才是看文韬武略谁更厉害。

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要义就是:打仗首先要“计算”。

计算能不能打赢,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不打。

打不赢还非要打,那就是“傻”。

其次,就算能打赢,也要核算成本,如果打赢的成本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打赢意义也不大。

再其次,通过计算,能打赢,成本也合适,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打了?”要是把对手打报废了,人都打死了,城池也打烂了,资源都没了,那就等于把战争的“成果”缩小了,得不偿失。

所以,还要考虑“别把对手打坏了”。

在“别把对手打坏了”的基础上,就要研究怎么才能“不动刀枪、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也叫作“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给出了这样的策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策略属于一种优先级顺序的排列组。

上策是伐谋;中策是伐交;中下策是伐兵;下策是攻城。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

“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

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说的是要善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说的是要善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说的是要善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意思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句话的注解是:
1、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

伐,进攻、攻打。

谋,谋略。

伐谋,伐掉对方的谋略,使对方无谋略之人或谋略之力,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让对方没有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2、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

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

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思想总结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思想总结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思想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智慧。

其中,其中“上兵伐谋”作为《孙子兵法》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的是在战争中通过对敌方谋略的破解和战略的制定来取得胜利。

下面是《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上兵伐谋”的核心是通过塑造战争的胜利条件来实现战争的胜利。

孙子强调,掌握战争的形势,利用战时情报和对敌方军队的分析,准确掌握敌人的战略企图和谋略,从而制定战略计划,这是实现战争胜利的关键。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多次强调了情报和情报收集的重要性,认为掌握了战场信息的上将能够提前判断敌人的行动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战略和战术,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根据“上兵伐谋”的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认为,掌握战争的胜利条件之一就是使敌人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就陷入被动。

这需要通过战略的利用谋略来实现。

孙子提出了“百战百胜”的原则,强调了掌握主动权和制高点的重要性。

只有在摩擦战的基础上铺设陷阱,以实现在战争的进程中逐渐消耗敌人的实力,弱化敌人的战斗力,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三,“上兵伐谋”的思想强调了灵活性和变通性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有时候敌军可能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需要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并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决策。

孙子认为指挥官必须适应战场环境和变化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决策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

此外,孙子还强调了军队的训练和准备的重要性。

只有在充分准备和训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应对战争中的变化。

第四,“上兵伐谋”的思想还强调了不断发展战略和谋略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的形式和战争的手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指挥官必须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战争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筹划和准备,决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分析和思考。

孙子认为,指挥官必须不断学习和实践,累积经验,从而提高战争指挥的能力,并为未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谋攻原文及翻译

谋攻原文及翻译

谋攻原文及翻译《谋攻》是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谋攻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谋攻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说的是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说的是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说的是
上兵伐交,其次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煎服中药预防"非典",合适的用具有?
砂锅
善兵者其上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谁说的呀
这个是来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故上兵伐谋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呵呵
兵者诡道也(上善伐谋)
兵者诡道也,即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用好像看起来不用;近好像看起来远;远好像看起来近。

有利的可以引诱它,混乱的可以夺取它,坚实的可以戒备它,强盛可以避开它,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轻视的可以骄纵它,隐逸的可以劳累它,亲近的可以离间它。

攻它无防备处,出击在它不留意时。

如此制胜方案,不可事先传出去也。

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伐城。

意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之定谋设计,力求先计而后战
孙子所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思想的核心就是计要先谋、虑要早决,就是要打“算定战”,而不能打“舍命战”和“糊涂战”。

现代军事斗争中,运用孙子“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尤其应将定谋设计、先计后战、不战而屈敌之兵,作为现代军事斗争指导的追求点。

只有以谋为本,才能在现代军事斗争中从容应对、进退有度。

定谋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是定谋要有依据,要紧紧抓住现代军事斗争全局性的问题,视远虑大,由因求情,使所定之谋能够因敌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天地万物而生,因法而生;二是设计要万全周密,且关照军事斗争的全过程,要有多手准备,多套计划和方案,将战争胜败、得失、顺逆、优劣、强弱、进退、攻守等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细微,真正做到算无遗策、计无漏计;三是要“任天下之智力”,广纳博采一切有利于军事斗争的建议,使所定之谋和所设之计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孙子兵法之知彼知己,力求知敌势、熟己情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提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原则,这一原则作为实现“先胜而后求战”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指导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军事斗争都有着真理性的主导作用。

军事斗争中,最细致的工作莫过于对敌政、经、军、地情和人气的掌握和了解,因此,应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全方位地认知敌情、摸透敌情。

通过深入分析,争取做到见敌阴阳知其心,见敌内外知其意,见敌疏亲知其情,以便为定谋决策、先胜后战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

现代军事斗争,一切情况均处在不断流动和高速变化发展之中,这决定了知彼的不完全性,即我们不可能对敌情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认识,能做到的只有知敌情之大略。

因此,应将重点放在那些最具动态影响力和制约力的敌情上,如:敌人兵力的调动、部署和使用情况,作战进攻和防御部署,敌人武器装备的数量及技战术特点,敌反制的手段和措施情况,以及敌作战企图和谋划训练情况等。

要沿着敌我对抗方向的主要矛盾去摸情况。

要围绕着孙子所提出的“五事”、“七计”进行反复衡量、对比和研究,从而增大知己知彼的客观性和透彻性。

孙子兵法之伐谋伐交,力求攻敌心、绝敌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的
具体体现,对实现先胜而后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与古代相比,现代军事斗争所发生的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道德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战争所受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其次,竞争重点和观念的转移使各国把战略眼光不约而同地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来;再次,战争的成本提高,即使是一场局部战争,也会使交战国经济遭受重创、不堪重负。

这些变化决定了现代军事斗争中智战的地位在上升,而力战的地位在下降,也可以说现代战争的制胜之道不在于伐兵,关键是伐谋和伐交。

因此,伐谋伐交作为现代军事斗争的着力点,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必然选择。

伐交,重点应在有效防止强敌介入上下功夫,通过增加接触、利益让步、经贸优先、建立信任机制、增加军事往来和透明度等,必要时也可利用友好国家对敌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牵制,想方设法使强敌保持中立。

伐谋伐交,核心的问题就是破敌人的谋略链和关系链,从而使外交谋略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得以更好地贯彻和应用。

孙子兵法之威慑造势,力求以威慑敌、以势迫敌
威慑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运用。

如《孙子》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威加于敌”等思想,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威慑可以遏敌、抑战、屈人、制胜的基本思想。

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威慑造势是一种重要的斗争形式。

简单而言就是选择有利时机,针对不同的军事斗争对象,打击敌心理防线的脆弱处,以达成一定政治目的军事行动。

从历史经验以及现实情况看,威慑造势是一种理想的遏敌和制敌之道。

对敌实施威慑,必须充分运用现有或将有的多种威慑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威慑手段,影响于敌,加慑于敌。

要进行威慑,关键在于造势,就是在一定的实力基础上,敢于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条件,积极主动地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态势,使敌在相形之下望而生畏。

要实现理想的军事威慑造势,一是要把握威慑的对象和重点,既要有对直接之敌的威慑,也要有对间接之敌的威慑或强敌的威慑,要始终针对敌方的领导层和决策层进行威慑,使之在他们的脑海中发挥作用,产生震慑效力。

二是要遵循一定的威慑造势的思路和原则,体现出威慑造势的持续性、层次性、灵活性、可控性和效益性。

三是奇正威慑,多角度造势,应将软威慑与硬威慑、静威慑与动威慑、直接威慑与间接威慑、独立威慑与多重威慑、定向威慑与辐射威慑、对上威慑与对下威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是要摸清敌人的威慑系数,即弄清敌在什么时机、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态反应,掌握这一点,对进行合理威慑调控将非常有益。

五是要适时地进行威慑效应评估。

孙子兵法之准备战争,力求兵精器利
中国古代军事家历来重视战备的重要性,提出了诸如“备者,国之重也”,“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等思想,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战争准备程度与国家安危的正向关系。

在现代军事斗争中,战争准备既是为了应对有可能突如其来的战争困扰,化解因战争带来的各类风险和危机,又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资源对战争进行有效遏止。

因此,战争准备在现代军事斗争中的双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依据“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斗争的心理准备,通过普遍深入的国防教育和战争教育,坚定打赢的信念与决心,凝聚人心士气,从心理上和意志上压倒敌人。

二是做好斗争的手段准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敌无我有、敌有我优,能够有效地克敌、制敌、灭敌的杀手锏武器,从武器的数量、质量和精度上满足不同条件下军事斗争的需要。

三是做好斗争的战场准备,采取军民结合、军地结合、新旧结合的方法,构建起点位多、机动性强、隐蔽度高、功能齐全的作战阵地。

四是做好斗争的动员准备,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快速动员体系,积极发展预备役力量和民兵武装力量,提高预备役兵员和民兵人员快速征召和补充能力。

五是做好斗争的理论准备,加大作战理论研究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在认真剖析敌情我情的基础上,依据不同作战对手情况和战时的复杂情况,制定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孙子提出的“先胜而后求战”思想是诸多战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谋法、战法、意志和艺术的结晶,他所揭示出的备战律、正战律、谋战律和胜战律,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新世纪初叶将“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运用于现代军事斗争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极为可行的,理应成为现代军事斗争的重要战略指导。

面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多重威胁,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期盼稳定、渴望发展的国家和人民,唯有凭借自身诸多“先胜而后求战”的有利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筹划和发挥,才有能力、有办法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军事斗争中保持正义、立于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