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病例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一、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侧乳房肿块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出现肿块,无明显诱因,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发热,无乳房皮肤改变。
患者否认有乳腺癌家族史。
查体,右侧乳房上外象限可触及一枚硬质结节,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
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右侧乳腺实质内可见一个直径约2.5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
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X线摄片,右侧乳腺实质内见一个高密度结节,边缘规则,周围未见明显毛刺。
三、病理学分析。
右侧乳腺穿刺活检,活检标本见大量癌细胞,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胞浆量少。
免疫组化示ER、PR、HER2均阳性。
四、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患者接受了右侧乳腺保乳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五、病例讨论。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临床上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X线摄片及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临床及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乳腺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结语。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当重视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提高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以期早日发现、早日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患者在发现乳房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检查及治疗,提高治愈率。
病理检查报告
病理检查报告
一、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60岁
检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二、临床资料
患者以右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就诊。
病程数月,加重明显。
体检
发现右下肢局部红肿,疼痛明显。
临床怀疑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病理检查结果
1. 外科标本:右下肢深静脉
2. 病理检查方法:组织活检
3. 组织学检查:
右下肢深静脉(截面切片)呈现血栓形成,血栓黏稠,颜色暗红,质地致密。
微观下,血栓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网,形成混
合性血栓,内含有浸润的炎性细胞,无恶性细胞发现。
血管壁无明显炎症或损伤,肌肉、神经及邻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四、诊断结果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五、建议
1. 予以抗凝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咨询心血管科专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抗凝治疗,以阻止和控制血栓的形成。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久站久坐。
3. 定期复查血栓指标,监测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备注
本病理检查报告仅针对所检测标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与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以上报告纯属虚构,仅用于示范写作,实际病理检查报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撰写。
)。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目录一、病例介绍 (2)二、病理生理学原理分析 (3)1. 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4)(1)病理生理学机制概述 (6)(2)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7)2. 疾病进展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8)(1)病理过程描述 (9)(2)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分析 (11)三、病例分析重点问题解析 (11)1. 关键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点 (12)(1)关键诊断依据梳理 (14)(2)常见鉴别诊断点讨论 (14)2. 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评估依据 (15)(1)治疗方案选择依据说明 (16)(2)治疗效果评估标准介绍 (18)四、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19)1. 实验室检查项目介绍 (20)(1)实验室常规检查项目结果解读与分析 (21)(2)特殊检查项目对诊断的辅助作用分析 (22)2. 实验室检查与病理生理学关系探讨 (23)五、病例讨论与总结归纳要点提示 (24)一、病例介绍本病例分析涉及一位患者,我们将其称为患者X。
患者X的病理生理学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和理解相关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并逐渐加重。
查体可见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液系统异常,可能涉及多种生理指标的改变。
在影像检查方面,肺部影像出现异常阴影或肝脾肿大等异常现象。
综合各项信息分析,我们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某方面的病理性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到某种特定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可能与基础疾病恶化或新发病变有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我们需要对该病例进行深入的病理生理学分析。
该病例所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多个系统的问题,涉及到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充分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发展变化。
在接下来的病例分析中,我们将逐一探讨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一次完整的病例分析需要详细描述病例的相关信息,并对可能的诊断进行讨论和分析。
本文将以一例乳腺癌为例,进行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例患者为一名40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左侧乳房肿块,并伴有乳房疼痛。
体格检查发现左乳房有明显肿块,直径约3cm,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晰。
没有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乳房肿块周围皮肤无红肿,乳房皮肤温度正常。
乳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肿块呈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对该患者的乳腺病变进行以下分析。
乳腺肿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乳腺癌是引起乳腺肿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考虑乳腺癌的可能性。
基于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比如肿块质地坚硬、肿块边界不清晰,我们应高度怀疑这种情况。
此外,乳腺癌可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当肿瘤侵犯神经时。
但这种临床表现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不具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在诊断乳腺疾病时,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
根据B超检查结果,乳腺肿块呈现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这进一步提示了乳腺癌的可能性。
分叶状的肿块形态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异常血流信号则可能反映了肿瘤血供的改变。
为了更明确地确定诊断,病理学分析对于乳腺肿块是非常关键的。
为此,患者需要进行乳腺穿刺活检,以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分析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级。
根据乳腺病理学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病变通常有清晰的边界,细胞排列有序,没有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则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增多、细胞核增大等。
此外,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比如雌激素受体和HER2综上所述,对乳腺癌的病例分析,我们应该首先怀疑乳腺癌的可能性,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精品作文】病理学病例分析
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
参考答案:
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细胞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积(心肌细胞核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入院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 左侧胸膜近第二肋处,有一圆形肿瘤结节,切面绿色。第二、三、六肋骨处亦有1cm~2cm大之绿色肿瘤。右胸膜脏壁层广泛粘连。两肺充血水肿。主动脉内膜有少量黄*色脂质沉着。肝肿大,边缘钝,切面右叶中心有一圆形绿色结节2cm大。脾大,质软,切面灰红色。胃底有花斑状出血。膀胱黏膜出血。硬脑膜上亦有数个黄豆至蚕豆大之绿色结节。脑干及脊髓灶性软化,有黄豆大之浸润灶。股骨干之骨髓呈灰白色。 镜下见:股骨干及胸骨骨髓内粒细胞增生,主要为原始粒细胞。肝窦内原始粒细胞浸润,部分形成结节。脾窦内原始粒细胞浸润。胸膜、硬脑膜上的绿色结节均为未成熟的粒细胞。腹膜后淋巴结、脑干、胸腰段脊髓的硬膜外、双肾、睾丸等均见瘤细胞浸润,腰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双肺充血水肿,灶性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中亦有原始粒细胞浸润。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慢性病容,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稍凹陷,全腹有压痛。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化验检查:WBC 9.2×109/L,N:0.5,L:0.14。脑脊液压力高,细胞数高,查见抗酸杆菌。X线检查:双肺上部各有一结节状阴影,边缘见模糊的云雾状阴影。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例分析是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观察和各种检查,从而确定患者的病理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例病理学病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病理学知识。
患者是一名45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和咳痰,已持续2周。
她还反映乏力、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7.8摄氏度,呼吸音减弱,存在右下肺部听诊区域的湿性啰音。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略高,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胸部X光片显示右下肺野有片状阴影。
此时,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存在肺部感染。
针对这一初步诊断,医生决定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从患者的痰样本中分离出一种革兰阳性球菌。
接下来,医生在药敏试验中发现该菌对其中一种抗生素敏感,因此,他们开始给患者使用该抗生素。
然而,此时患者的症状并未明显改善,其发热和乏力症状依然存在。
因此,医生决定进一步进行胸部CT扫描。
CT扫描结果显示右下肺部有一个直径约为5cm的空洞,周围有该空洞的浸润影。
这种空洞和浸润影的特征提示患者可能患上了肺脓肿。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决定对患者的痰进一步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培养结果显示从患者的痰样本中分离出化脓性细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细菌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敏感,因此,医生调整了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然而,患者的症状仍然没有改善。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和纤维化。
这些结果与肺脓肿的典型组织学特点相符。
综上所述,这位45岁女性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肺脓肿。
肺脓肿是肺组织中的脓肿形成,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例的分析过程展示了病理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患者。
然而,由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医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和肺活检,最终确诊为肺脓肿。
这个病例的分析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肺脓肿的认识,还强调了病理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病理病案分析模版
病理病案分析模版
病理病案分析,一例结肠癌病例。
病例概况:
患者,男性,60岁。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压痛明显,肝脾未及,无明显包块。
病史显示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病理检查:
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乙状结肠区有一直径约3cm的溃疡性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周围黏膜红肿。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为腺癌。
病理分析: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结肠腺癌。
结肠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等有
一定关系。
结肠腺癌的早期症状常常不典型,易被忽视,直至肿瘤进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癌。
治疗及预后:
患者在确诊后接受了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了术后化疗。
术后恢复良好,目前
生活状态良好,定期进行复查。
结语:
结肠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中
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癌。
及时发现并治疗结肠腺癌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病理学病例分析 (2)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疾病类型、病变程度和机制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病理学病例分析的示例:
病例描述:
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乏力、疲劳和体重下降。
体格检查发现脾大和贫血。
病理标本分析:
病理医生对患者进行脾切除术,脾标本送至病理科进行分析。
病理切片显示脾脏有明显的增大,体积约为正常脾脏的2倍。
脾脏切面呈现均匀的红色,没有明显的出血或坏死区域。
镜下观察发现,脾脏的红髓区域明显增加,脾窦扩张,有大量红细胞堆积在窦腔内。
诊断和分析:
根据病理分析结果,患者的脾脏增大和贫血的症状可能是
由于以下几种可能的病变引起的:
1.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可能导致脾脏增大和红髓扩张。
2.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可以导致红髓区域增加和脾窦
扩张,进而导致脾脏增大。
常见原因包括慢性溶血、血液
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等。
3. 脾静脉栓塞:脾静脉栓塞是指脾静脉阻塞,引起脾脏供
血受限。
此病变导致的脾脏增大称为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
为了确定病因,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例如,
患者的肝功能、自身免疫指标等结果可能会帮助确定病因。
此外,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骨髓穿刺和淋巴结活检等
进一步的检查。
这样,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提供初步的诊
断线索,为进一步的治疗规划提供支持。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篇一: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X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X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X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病理病例分析题
病理病例分析题案例病例信息•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1年9月10日症状描述患者主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已持续3天。
病程中有间断性高热,体温最高达39.5°C。
伴随出现全身乏力和食欲不振。
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较好,无明显疾病史。
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下是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2.5 × 10^9/L (正常范围:4-10 ×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0% (正常范围:40-75%)•淋巴细胞比例:20% (正常范围:20-40%)•血红蛋白:120 g/L (正常范围:120-160 g/L)•血小板计数:150 × 10^9/L (正常范围:150-400 × 10^9/L)化验检查•肝功能:ALT 25 U/L (正常范围:0-40 U/L)、AST 22 U/L (正常范围:0-40 U/L)、总胆红素10 μmol/L (正常范围:5-25 μmol/L)•肾功能:肌酐80 μmol/L (正常范围:44-80 μmol/L)、尿素 3.5 mmol/L (正常范围:2.5-7.5 mmol/L)•血糖:5.2 mmol/L (正常范围:3.9-6.1 mmol/L)•电解质:钠 140 mmol/L (正常范围:135-145 mmol/L)、钾 4.5 mmol/L (正常范围:3.5-5.0 mmol/L)影像学检查患者进行了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颅内无明显异常。
诊断思路根据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考虑以下几种可能的疾病:1.头痛型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伴随恶心、呕吐,这与偏头痛的典型表现相符。
然而,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诊断,因为偏头痛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通常不会导致异常的化验和影像学结果。
2.颅内感染:患者的持续高热、头痛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血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可能存在颅内感染。
《病理病例分析》课件
长期吸烟,偶尔饮酒。
病例初步诊断
01
根据患者症状和病史,初步诊断 为恶性肿瘤。
02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来 确定肿瘤类型和分期。
02
病例病理分析
病理切片解读
切片选取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 切片,确保能够全面反映病变情
况。
切片观察
观察切片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 染色深浅等,判断病变性质和程度 。
病例讨论
病例特点
诊断依据
该病例与其他同类疾病相比有哪些独特之 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点。
该病例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其他可 能的干扰因素。
治疗选择
预后判断
该病例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为什么选 择这种方案。
该病例的预后如何,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 些。
病例启示
临床意义
该病例对临床实践有何启示,如 何避免类似病例的误诊和漏诊。
结论建议
根据病理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治 疗和预防建议,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 疗方案。
03
病例治疗过程
治疗方式选择
药物治疗
根据病例的病理类型和 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切除病变组织 或器官的情况,采取手
术治疗。
放疗与化疗
对于某些肿瘤病例,采 用放疗或化疗作为辅助
治疗手段。
其他疗法
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 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式。
治疗过程详解
01
02
03
治疗前的准备
包括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等。
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治疗后的护理
病理病例讨论PPT课件
05 总结与提高
本次讨论收获和不足之处
收获 对病例的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讨论病理病例。
本次讨论收获和不足之处
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不足之处
对某些病理变化的解释不够准确。
本次讨论收获和不足之处
在讨论中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01
02
03
现病史
详细叙述患者从起病到就 诊时的疾病演变过程,包 括主要症状、病情发展及 诊治经过。
既往史
了解患者过去的健康状况 和患病情况,包括传染病、 外伤、手术、输血史等。
家族史
询问患者家族成员的健康 状况和患病情况,以便了 解可能的遗传性疾病和家 族聚集性疾病。
临床表现及检查
症状和体征
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和体 征,包括发热、咳嗽、呕 吐、腹泻等。
萎缩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 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 减少。
肿瘤
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 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具有生长失控、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 征。
坏死
坏死是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常由缺血、缺氧、物理或化学因素等 引起。
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组织结构
02
排列方式、间质成分、坏死等
病理改变
03
炎症、增生、萎缩、变性、坏死等
组织学类型及特点分析
良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
生长缓慢,细胞分化良好,无或极少 核分裂象
介于良恶性之间,需结合临床和免疫 组化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细胞分化差,核分裂象多 见
免疫组化等辅助检查结果解读
病理病例
外伤、脑出血、昏迷病例患者16岁,女性,因车祸急诊入院。
经检查诊断为:右侧颅底、颞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昏迷。
经抢救3天后,患者呼吸困难,使用呼吸机。
抢救4天后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发射消失,心跳102次/分,靠升压药维持血压。
问题:患者还活着吗?分析:按照我国现在执行的死亡标准,只有在患者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各种颅神经反射消失的情况下才能宣布患者死亡。
该患者虽然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但还有心跳,不符合现行的心死亡标准。
经过抢救和多次检查,该患者瞳孔始终散大,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说明患者已出现脑死亡,已经不可能再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因为我国脑死亡标准尚未进入临床使用,心跳停止是死亡的必备条件。
所以对该患者还要继续抢救。
一周后该患者心跳停止后宣布死亡,经家属同意,她的两个角膜移植给两个眼病患者,使他们的视力得到恢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患者,女性,32岁,孕2 产1,,因孕39+ 3周、规律性宫缩2h于2005年12月13日8:30入院。
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
产科检查、血常规及心电图均正常。
9:00 顺娩一男婴。
产后宫缩乏力,阴道出血约500mL,无血块,子宫软。
10:00出现休克前兆,阴道出血1500mL,导尿为血尿。
急查血常规:Hb35g/L,RBC 82×1012 L-1 ,Plt 48×109 L-1 ,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输液、输血400mL抗休克的基础上,于11:30急行子宫半切术。
术中输全血1500mL,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手术结束时,患者血压18/12kPa,脉搏100次/min ,呼吸平稳,尿量600mL ,颜色好转,继续输全血800mL,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
于2月25日痊愈出院。
问题:1.分娩过程中为什么易发DIC?在妊娠中后期,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增多,胎盘产生的纤溶酶愿激活物抑制物增多,纤溶酶活性降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
患者信息:
男性,32岁,抱怨左下腹地区疼痛和发热,持续3天。
病史:
患者曾患有鹅口疮和肝炎,有吸烟史,无饮酒史。
检查结果:
腹部CT扫描显示左下腹部有一个3.5cm的肿块,周围组织水肿。
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肝、肾、胆囊功能正常。
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多种可能性,例如阑尾炎、结肠炎、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癌等。
结合CT扫描结果中的肿块位置和形态,淋巴结转移癌是较为可能的。
淋巴结转移癌是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淋巴结和其他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原发部位可以是任何器官,如肺、胃、乳房等,而淋巴结又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而言。
在患者的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能性更高。
虽然CT
扫描未直接确定转移癌为淋巴结来源,但是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明炎症感染的存在。
治疗方案:
针对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具体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此外,对于感染所致的炎症,应使用抗生素和解热剂等进行治疗。
结论: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癌是最可能的诊断结果。
针对此诊断结果,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需要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随访和检查。
病理诊断疑难病例讨论
病理诊断疑难病例讨论在医学领域,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给病理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
这些病例往往病情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要病理医生们运用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最近,我们科室就组织了一次关于病理诊断疑难病例的讨论。
病例的主人公是一位50 多岁的男性患者,因持续的咳嗽、咳痰和胸痛入院。
胸部 CT 检查显示肺部有一个占位性病变,初步怀疑是肺癌。
但在进行病理活检时,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情况。
首先,负责取材的医生介绍了标本的情况。
他提到,这次的标本在肉眼观察下,病变组织的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颜色也与常见的肺癌组织有所不同。
接着,病理技师展示了经过处理后的切片,在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都比较特殊。
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核的形态也不规则,有的还出现了核仁增大的现象。
但是,这些特征并不完全符合常见的肺癌类型。
大家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认为,从细胞的异形性来看,不能排除小细胞肺癌的可能。
但另一位医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小细胞肺癌通常会有更明显的神经内分泌特征,而这个病例中的表现并不典型。
还有医生提出,是否有可能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肿瘤,比如肺肉瘤样癌。
这种肿瘤的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都比较独特,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测来确认。
大家围绕这个可能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可以从某些特定的标志物入手,比如 TTF-1、Napsin A 等,看是否有阳性表达。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还提到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
有医生指出,患者没有明显的吸烟史,这对于判断肺癌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也并非完全支持肺癌的诊断,这让诊断更加扑朔迷离。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大家决定重新对切片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并补充一些免疫组化项目。
经过几天的等待,新的结果出来了。
免疫组化显示,某些标志物呈弱阳性表达,这似乎支持了之前关于肺肉瘤样癌的猜测。
病理学病例分析 (3)
病理学病例分析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组织改变的学科,通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个病理学病例分析的示例:病例信息:患者是一名55岁的女性,主诉右乳房有肿块,并伴有乳头溢液。
患者无其他明显症状,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感到乳房不适。
病例分析:1. 病史: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包括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这些症状可能与乳腺疾病有关。
2. 体格检查: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乳房触诊、淋巴结检查和全身检查。
触诊时注意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等特征,以及淋巴结的异常。
3. 影像学检查:为了进一步确定肿块的性质,通常进行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乳腺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肿块的大小、位置、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 病理学检查:如果肿块通过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乳腺活检。
活检可以获得乳腺组织的病理学信息,如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块的恶性程度、组织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5. 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确定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病理学检查显示肿块为乳腺癌,通常会进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
总结:病理学病例分析是通过研究疾病组织改变来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提供全面的病情信息,指导医生的治疗决策。
病理学病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医生总结病理科会诊病例
医生总结病理科会诊病例会诊病例名称:某患者腹腔巨大肿瘤病例患者信息:- 性别:男- 年龄:57岁- 主诉:腹部肿块、腹痛、全身乏力- 病史:无明显疾病史病例描述:该患者因腹部肿块、腹痛以及全身乏力到我院就诊。
初步体检发现患者腹腔内有明显肿块,质地坚实,表面光滑。
进一步检查发现腹部CT显示巨大腹腔肿块,最大直径约17厘米。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病理科会诊:1. 病理表现:病理科对患者腹腔肿块进行了活检,并进行了显微镜下的病理学检查。
活检组织切片显示,肿块由大量间质细胞组成,细胞形态较为规则,胞浆丰富,核染色质呈等染性,可见部分核仁。
另外,在肿块组织中还见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
根据病理学特征,初步判断为恶性肿瘤。
2. 病因分析: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患者临床表现,我们初步考虑到患者可能患有腹腔间质性肿瘤。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DOG-1以及CD34与腺间质肿瘤相吻合,支持了腹腔间质性肿瘤的诊断。
3. 确定诊断:综合临床病史、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我们最终确诊该患者为腹腔间质性肿瘤。
由于肿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要行手术治疗,并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治疗建议: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肿瘤的巨大体积,我们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以选择全腹腔探查,亦或根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选择局部切除。
在手术后,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分期,以确定是否需要辅助化疗或放疗。
结论:通过病例的会诊和病理学分析,我们对该患者的病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明确了患者患有腹腔间质性肿瘤,并给出了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通过整个会诊的过程,提供了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认识,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患者是一名6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乏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和腹痛,伴有腹泻。
查体发现肝脾肋下可触及,有明显质硬感。
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也降低。
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也有所增高。
腹部CT检查显示肝脾明显肿大,腹腔内可见多个淋巴结肿大。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组织的肿瘤,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
病理生理学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以及淋巴组织结构的破坏。
在病理生理学上,恶性淋巴瘤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
脾肿大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表现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恶性淋巴细胞在脾脏内的异常增殖和浸润,导致脾脏肿大和质地硬化。
脾脏是淋巴细胞的重要器官,通过参与免疫反应和清除老化血细胞等功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当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时,脾脏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降低等贫血症状;此外,脾脏作为免疫器官,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也可能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的表现,如易感染、体重下降等。
此外,检查结果中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和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增高可能与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肝脏有关。
综上所述,根据该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该患者可能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侵犯脾脏和肝脏。
病理生理学的病例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当然,确认诊断仍然需要病理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病理学检查报告
病理学检查报告病理学检查是医生在进行疾病诊断时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患者的组织、细胞和体液等样本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病理学家可以提供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信息。
下面将通过两个不同的病例来介绍病理学检查报告的内容和意义。
案例一:结肠肿瘤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排便时有血便和腹痛。
他之前并没有明显疾病史,但最近几个月体重下降明显。
经过临床检查后,医生决定进行结肠镜检查,并采集了一段可疑肿块的组织样本。
该样本随后送往病理学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查。
病理学检查报告显示,该组织样本显示肠黏膜上有一个肿块,大小约为3厘米。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肿块由恶性肿瘤组织构成,其中癌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且有明显浸润到肠壁深层。
进一步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肿瘤标志蛋白。
根据这些结果,病理学家做出结肠癌的确诊,并评估到肿瘤已经进入晚期。
该病理学检查报告有助于医生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并考虑辅助化疗等治疗手段。
此外,病理学报告还提供了关于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情况的信息,这对于判断预后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二:肺炎性胸膜炎患者是一名27岁的女性,她在不久前感染了呼吸道病毒,出现了发热、咳嗽和胸痛等症状。
由于症状持续较久,医生决定进行胸腔穿刺,并采集了胸腔积液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报告显示,胸腔积液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表明这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一步确认了感染来源,并指导了具体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病理学检查还显示了积液样本中癌细胞的存在,这提示了患者可能存在胸腔内肿瘤的并发症。
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可能被建议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这个例子突出了病理学检查在明确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
总结:病理学检查报告是由专业的病理学家根据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编写的。
它提供了有关疾病类型和分级的信息,揭示了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脑出血、昏迷病例患者16岁,女性,因车祸急诊入院。
经检查诊断为:右侧颅底、颞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昏迷。
经抢救3天后,患者呼吸困难,使用呼吸机。
抢救4天后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发射消失,心跳102次/分,靠升压药维持血压。
问题:患者还活着吗?分析:按照我国现在执行的死亡标准,只有在患者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各种颅神经反射消失的情况下才能宣布患者死亡。
该患者虽然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但还有心跳,不符合现行的心死亡标准。
经过抢救和多次检查,该患者瞳孔始终散大,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说明患者已出现脑死亡,已经不可能再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因为我国脑死亡标准尚未进入临床使用,心跳停止是死亡的必备条件。
所以对该患者还要继续抢救。
一周后该患者心跳停止后宣布死亡,经家属同意,她的两个角膜移植给两个眼病患者,使他们的视力得到恢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患者,女性,32岁,孕2 产1,,因孕39+ 3周、规律性宫缩2h于2005年12月13日8:30入院。
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
产科检查、血常规及心电图均正常。
9:00 顺娩一男婴。
产后宫缩乏力,阴道出血约500mL,无血块,子宫软。
10:00出现休克前兆,阴道出血1500mL,导尿为血尿。
急查血常规:Hb35g/L,RBC 82×1012 L-1 ,Plt 48×109 L-1 ,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输液、输血400mL抗休克的基础上,于11:30急行子宫半切术。
术中输全血1500mL,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手术结束时,患者血压18/12kPa,脉搏100次/min ,呼吸平稳,尿量600mL ,颜色好转,继续输全血800mL,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
于2月25日痊愈出院。
问题:1.分娩过程中为什么易发DIC?在妊娠中后期,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增多,胎盘产生的纤溶酶愿激活物抑制物增多,纤溶酶活性降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妊娠后期孕妇体内的这种变化是一种生理性变化,对预防分娩时子宫过量出血有积极的保护意义。
但此时若有激活凝血的因素在孕妇体内出现,如发生产科意外则很容易发生DIC。
2.产科意外通过哪些途径引起DIC?产科意外如胎盘早剥等导致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产后大出血、休克,可导致微循环淤血、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内皮受损及一定量的羊水进入血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由于凝血与抗凝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形成,导致DIC发生。
3.该患者为何发生出血?该患者因发生DIC而导致出血发生,其发生机制为:①在DIC发生过程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②子宫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当其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后,导致缺血缺氧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FDP具有抗凝血酶作用,加重患者出血倾向。
4.该患者为何发生休克?DIC常引起休克发生,这是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广泛出血可使血容量减少。
DIC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可相继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如激肽等,后者可使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回心血量减少。
上述因素可使全身微循环障碍,促进休克的发生发展。
水和电解质紊乱病例病史:39岁男性,因呕吐4天入院。
3年前经X线检查发现有胃溃疡,服用抗酸药治疗。
入院前不能进食任何食物和水,尿量减少,感到下肢无力。
体检:重病容。
血压100/60mmHg,心率90 次/分,皮肤干燥、弹性差,腱反射减弱。
下胃管抽出3升胃内容物。
化验:血[Na+] 145 mmol/L,[Cl -] 92 mmol/L,[K+] 2.6mmol/L。
心电图:T波低平,ST段降低。
诊断:幽门梗阻问题:该患者发生了何种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分析其产生的机制。
分析:1.等渗性脱水:从病史看,该患者因胃溃疡引起幽门梗阻,持续呕吐及不能进食,导致水入量不足和丢失过多,引起脱水。
从临床表现看,患者有皮肤干燥、弹性差等组织液减少的脱水症;由于细胞外液减少,刺激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肾脏对钠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血钠浓度尚在正常值的高限,故判定为等渗性脱水。
患者减少的主要是细胞外液,有脱水征和心率加快,但血压尚正常。
2.低钾血症:患者因持续呕吐及不能进食,导致钾入量不足特别是丢失过多,引起低钾血症。
细胞外K+浓度快速降低使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静息电位负值加大,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临床上有下肢无力,腱反射减弱的表现。
因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K+外流减少使心室复极速率减慢,心电图显示T波低平,ST段降低。
化验检查也显示血钾低于正常值。
3.因患者不能进食,在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上考虑从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治疗等渗性脱水,并给予部分葡萄糖液补充能量和水分。
如果尿量超过500ml/日,可从静脉点滴氯化钾。
如果尿量低于500ml/日,待补液治疗尿量增加后再给予静脉补钾。
酸碱失衡病例肺心病患者,因呼吸衰竭入院,给予抗感染、激素、利尿剂及口服钾盐后,第十天查血气: pH7.47,PaCO255mmHg,HCO3─37.5mmol/L, K+1.85 mmol/L,Cl─80 mmol/L,试分析判断该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并提出判断依据。
分析:①病史:肺心病患者,呼吸衰竭经抗感染、利尿等治疗后复查,血气仍有PaCO2升高,可初步判断为:呼吸性酸中毒;②慢性呼吸性酸中毒pH应降低,而此病人pH反而升高,这不能用单一呼吸性酸中毒解释,可能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结合肺心病人治疗曾用利尿剂并且有pH升高、HCO3─升高,符合代谢性碱中毒。
经口服补钾,测血钾K+仅为1.85 mmol/L,血Cl─80 mmol/L,可考虑为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③是否为混合型酸碱失衡?应用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的代偿公式计算:预测HCO3─=24+0.4×△PaCO2±3=24+0.4(55-40)±3=27—33 mmol/L。
而实测HCO3─37.5mmol/L,高于预测水平,可确定合并代谢性碱中毒;④本病例也可以从治疗中曾使用利尿剂及激素,造成H+、K+及Cl─丢失,支持存在代谢性碱中毒,而单一代谢性碱中毒时通过呼吸代偿,PaCO2也可以继发性升高,该病例PaCO2为55mmHg,明显高于正常值,是否同时合并呼吸性酸中毒,也可从代谢性碱中毒的代偿公式计算:预测PaCO2=40+0.7×△HCO3─±5=40+0.7(37.5-24)±5=44.45—54.45 mmHg,故可确定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根据以上分析:可判定该患者为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发热病例病例女性患者,46岁主诉:发热4天,气短2天。
既往史:既往体健。
体检:T 39.1℃,R 24次/分,HR 104次/分, BP 110/70 mmHg。
肺部有片状浸润阴影。
诊断:SARS治疗:给予抗病毒治疗,甲基强的松龙480mg/日,体温控制。
第7日因气短加重,胸片示病变进展,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甲基强的松龙 1000mg/日。
病程第19天气管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机,因SARS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逝。
问题:该患者的发热是否需要立即退热?分析: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它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所以对不过高(体温<39℃)同时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热,不必急于退热,以免延误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能够加重病情、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威胁生命的发热,必须及时解热,比如:高热(39℃以上)。
该患者在控制体温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杀灭病毒,也就是治疗原发病,同时需要给与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该患者由于不能及时的控制病毒感染,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心力衰竭病例女性患者,36岁。
主诉:因发热、呼吸急促及心悸3周入院。
现病史:4年前病人开始于劳动时自觉心慌气短,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同时下肢出现浮肿。
1个月前,经常被迫采取端坐位并时常于晚间睡眠时惊醒,气喘不止,经急诊抢救好转。
近三周来,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痰中时有血丝,心悸气短加重。
既往史:患者于儿童时期曾因患咽喉肿痛而做扁桃体摘除术,以后时有膝关节肿痛史。
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161次/分,呼吸:33次/分,血压:110/80mmHg。
重症病容,口唇发紫,半卧位,嗜睡;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可听到明显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
两肺可闻广泛湿性罗音。
腹膨隆,可闻移动性浊音。
肝于肋下6cm,压痛;脾于肋下3 cm。
指端呈杵状,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
问题:1. 该患者发生了哪种类型的心力衰竭?2. 引起该患者发病的诱因是什么?分析:1.该患者患有两种类型的心力衰竭:①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儿时曾因患咽喉肿痛而做扁桃体摘除术,以后时有膝关节肿痛史,提示可能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尖区可听到明显收缩期杂音说明有二尖瓣狭窄。
4年前开始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提示可能出现左心衰竭。
1个月前出现端坐呼吸,说明左心衰竭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痰中时有血丝,心悸气短加重。
体检两肺可闻广泛湿性罗音,说明有严重的肺瘀血症状。
这些说明该患者慢性左心衰竭急性发作。
②慢性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进行性加重后会加重右心的负担,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说明出现了肺动脉高压。
近半年来症状加重,颈静脉怒张,下肢出现浮肿,腹膨隆,可闻移动性浊音,肝于肋下6cm,压痛,脾于肋下3 cm,指端呈杵状,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这都是体循环瘀血的表现,提示可能出现了右心衰竭。
该患者近三周来,出现恶寒发热,咳嗽,体温:39.6℃,脉搏:161次/分,感染使心肌耗氧增加,这就是此次发病的诱因。
高血压病例病史简介(A—2997):顾某,男性60岁,工人。
病人患高血压病已二十多年,常觉头晕头疼。
血压波动在200/100-250/110mmHg之间.医生除给他积极治疗外,还要他适当休息,但他仍坚持工作,近两年来,感觉劳累后心跳气短.体力减退。
一年来,每于劳累后就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吐泡沫状痰等症状。
并发现尿少、双下肢浮肿,半年来感觉双下肢发凉、发麻。
行动时腿疼明显,休息后好转、上述症状渐渐加重。
近几天来右脚剧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逐渐变黑.感觉消失,完全不能活动,便进行右小腿截肢术。
病人最后因心功能不全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解剖主要所见:①心脏肥大,左心室留片状灰白色搬痕灶;②主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动脉粥样硬化;③肺淤血及水肿;④肝淤血及脂肪变性;⑤肾淤血及颗粒性萎缩;⑥脾小动脉玻璃样变及淤血;⑦双侧骼动脉及分支血栓形成(左侧血栓较小);⑧右脚坏疽;⑨左下肢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