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碳汇农业研究与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
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是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首先,应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面应出台鼓励促进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项目管理,建立项目标准和验收机制,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支撑。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林业碳汇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加强研发和创新,开展关于林木种植、林木抚育、人工林经营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林木吸纳二氧化碳的能力,提高碳汇量。
再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增强公众对项目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林业碳汇项目的认识和了解,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此外,还应加强合作与交流。
加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
同时,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项目的推进速度。
另外,要注重生态保护。
在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注重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提高碳汇的质量和持久性。
最后,要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整改和改进。
总之,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
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支持、宣传教育、合作交流、生态保护、监督评估等方面的举措,可以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的目标。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基本内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面临着农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挑战。 与此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为了应对这一形势, 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碳汇农业,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发 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在农业领域,碳汇是指通过农业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 进而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 用物资的投入,以及农业机械的动力消耗等。为了发展碳汇农业,我们需要采取 以下关键路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结合中国农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方 法(LCA)对不同农业活动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 数据,对农田、草地、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汇进行监测和估算。
根据估算结果,中国农业源碳汇总量为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种植业 碳汇量最大,占总量的73.6%,畜牧业占18.5%,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占7.9%。
谢谢观看
并分析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源碳汇估算
农业源碳汇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等自然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物组织中或土壤中的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 候变化第三次国家通报》,中国农业源碳汇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居民 生活用能等部分。
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汇合作和谈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中国农业源碳汇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林业碳汇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手段,越 来越受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林业国家之一,研究其林业碳汇的潜力和发展 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首先介绍中国林业碳汇的概念、现状和发展前景,
关于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的几点建议
关于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的几点建议关于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的几点建议:1. 建立完善的碳汇交易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用于林业碳汇的交易和管理。
这个平台应该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实时监测和评估碳汇的产生和流动情况。
2. 制定明确的碳汇交易规则:制定明确的碳汇交易规则,包括计量、监测、报告和验证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则应该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确保交易的公正、公平和可追溯。
3. 建立有效的碳汇识别和评估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汇识别和评估机制,用于确定碳汇的数量和质量。
这个机制可以参考国际上已有的碳汇标准和方法,确保碳汇的评估结果具备科学性和可比性。
4. 加强碳汇管理和保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确保碳汇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加大对非法砍伐和森林火灾等活动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工作。
5. 促进碳汇交易的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碳汇交易。
可以建立一个碳市场,允许碳汇的买卖,并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和奖励机制,以促进碳汇交易的发展。
6. 建立碳汇交易的监管机构: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管和管理碳汇交易市场。
这个机构应该具备权威性和独立性,能够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碳汇交易的各个环节。
7.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可以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碳汇交易的发展。
8. 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提高碳汇交易的效率和准确性。
可以加大对碳汇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提升碳汇交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9. 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碳汇交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碳汇交易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媒体、培训和教育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达碳汇交易的重要性和益处。
10.建立奖励机制和激励措施:建立奖励机制和激励措施,鼓励各方参与碳汇交易。
可以通过给予碳汇交易参与者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其他奖励,提高碳汇交易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
近年来,我国林业碳汇交易逐渐发展,但总体规模较小,交易量有限。
目前,我国林业碳汇交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碳汇交易平台进行的碳汇交易,如中国碳交易平台;二是通过森林认证机构进行的碳汇交易,如中国生态系统碳汇认证中心。
问题:
1. 碳汇交易市场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交易量和参与者,导致交易价格波动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价格。
2. 碳汇交易流程繁琐,交易成本较高,对于小规模的林业碳汇项目来说,交易成本可能高于收益。
3. 碳汇交易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缺乏投资者的信任度。
政策建议: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碳汇交易市场体系,推动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2. 降低碳汇交易的交易成本,提高小规模林业碳汇项目的参与度。
3. 完善碳汇交易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促进碳汇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碳汇有关工作探索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碳汇有关工作探索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碳汇是指通过吸收二氧化碳(CO2)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
碳汇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可以提供其他生态服务,如改善土壤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碳汇相关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探索碳汇工作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常见和成熟的碳汇项目。
通过森林的生长吸收大量的CO2,可以将其转化为固态的有机碳,提高碳汇量。
各国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森林保护等工作,以增加森林的面积和碳存量。
其次,海洋碳汇是另一个重要的领域。
海洋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CO2。
各国在开展海洋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同时,也注重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对CO2吸收的能力。
此外,土壤碳汇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从而提高土壤的碳汇能力。
各国在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减少农业碳排放和增加碳汇量的方法。
在碳汇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监测和测算碳汇量的方法和标准尚不完善。
目前,各国在测量和估算碳汇量上存在差异,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待提高。
建立统一的碳汇监测体系和测算方法,制定国际通用的碳汇标准,有助于促进碳汇工作的发展。
其次,碳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碳市场可以为碳汇项目提供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碳汇工作。
然而,目前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还比较滞后,碳价格不稳定,交易体系不完善,限制了碳汇项目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碳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碳汇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此外,碳汇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也需要重视。
一些碳汇项目可能存在森林伐授权益问题、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这可能会抵消碳汇所带来的效益。
因此,要加强碳汇项目的生态评估,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
关于碳汇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碳汇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一、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等措施,可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
建议政府加大对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
二、鼓励碳汇技术的研发碳汇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政府加大对碳汇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推动碳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推广碳汇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建立碳汇市场交易机制,可以促进碳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建议政府加大对碳汇市场交易机制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鼓励企业参与碳汇市场交易。
四、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促进碳汇的发展。
例如,对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和低碳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对在碳汇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强化公众对碳汇的认识与参与公众对碳汇的认识和参与是推动碳汇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碳汇知识,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汇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六、合作与国际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共同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建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碳汇发展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推动全球碳汇水平的提升。
七、建立碳汇监测与评价体系为了准确评估碳汇发展状况,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汇监测与评价体系。
建议建立健全碳汇监测网络,加强数据收集和整理;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碳汇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八、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碳排放量。
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及对策
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及对策碳汇交易是一种新型的生态贸易模式,是指通过各种生态工程(如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茂盛生长的碳固定体,然后在国内或国际间进行交易。
随着碳排放减排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提升,碳汇交易已经被视为一种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林业是碳汇交易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一)发展规模空间广阔。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我国林业面积达到2.2亿公顷,占总国土面积的22.8%,其中森林面积达到1.2亿公顷。
在林业资源方面,我国既拥有广阔的森林面积,又拥有丰富的林木品种,林木生长速度较快,利于碳固定和生态修复,因此将林业作为重要的碳汇领域,开展碳汇交易,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碳汇交易,可以使林业产业综合效益得到良性提升。
一方面,可以通过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碳固定量、改善林地地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从而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获得税收、政府补贴等多种经济利益,从而提高林业产业利润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是森林资源非常密集的区域,碳汇交易的开展将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引导当地村民参与碳汇交易,提高当地村民参与碳减排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对于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
二、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挑战和对策(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本高。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造林、林业保护、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
因此,制定完善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是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于发展我国碳汇农业的几点思考
速 增长 的 同时也 给环境 带来 了很 大 的负面 影响 。根据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气 候变 化 初始 国家 信 息通 报 》 我 国 , 产 生温 室气 体 的范 围主要包 括 : 工业生 产过 程 、 业 活动 、 地利 用 变 化 和林业 及 城 市废 弃 物 处 理 。经 过温 农 土 室 气体排 放 量估算 , 国 的温室气 体 主 要包 括 : 氧 化碳 ( O ) 甲烷 ( H ) 氧化 亚 氮 ( O) 我 二 C 。、 C 和 N。 。据 联合 国 粮 食与农 业组 织 的最新 统计 , 农业 用地 所产 生 的温室气 体 , 已经 超过 温 室气 体排 放 总量 的 3 , 当于 每年 0 相 产 生 C 1 0 t农业 生态 系统 可 以抵 消掉 8 因农业 导致 的全球 温 室气 体 排放 量 。根 据《 Oz 5 亿 ; 0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气候 变化 初始 国家信 息通 报 》 新统 计 , 最 目前 中 国农 业 活动产 生 的 甲烷 ( H 和 氧化 亚 氮 ( 。 分 别 占全 C ) N O)
和 农作 物 的吸附作 用达 到生 产 、 能源 、 环境 、 气候 、 社会 和 经济 的统筹 发展 。
3 我 国农 业温 室气 体 的排 放 现 状
改革 开 放 的 3 O多 年来 , 国农 业 的发 展经 过 了翻天覆 地 的变化 , 我 取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伟大 成就 , 在经 济快
4 我 国发 展 碳 汇农 业 的 主 要 阻碍
4 1 我国农 业主 要依 靠化 肥 、 药提 高产 量 . 农
我 国农 业 的发 展 主要依 靠化 肥 、 药等 高碳 型生 产资 料 。化 肥 和农 药 的使 用 已经成 为 当代 农 民增 加单 农 位 面积 产量 的重要 法 宝 。化 肥 和农 药 这种 高能 耗 、 污染 的化 工型 生产 资料严 重损 害 了土壤 的有 机构 成 、 高 农
浅谈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及对策5800字
浅谈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及对策5800字摘要:闽台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有长期、良好的基础,在资金、技术、市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区域空间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但由于各种原因,两地农业合作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建立健全闽台农业合作机制,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沟通协商、产业及产品产销对接、人力资源和技术交流,有效化解风险,形成闽台全面农业合作体系,有利于实现闽台农业合作双赢。
本文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闽台农业合作的可行性,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闽台,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一直走在两岸合作交流的前列,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闽台两地自然条件最为相似,农作物种类、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等也基本相同,在资金、技术、市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区域空间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加上两地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文化信仰及习俗相仿,发展前景倍受重视。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闽台农业合作机制的建立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两地农业合作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海峡两岸农业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频繁接触、广泛交流。
在蔬菜、果树、畜牧兽医、动植物检疫、渔业、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闽台农业合作不仅推动了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大陆成为台湾食品产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发展腹地,同时也为台湾农业的顺利升级及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机会与空间。
闽台农业合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政治因素影响明显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台湾当局历史上因政治因素进行限制,致使两岸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
根据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相关资料分析福建对台农企、品种、设备引进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92、1995、1996、2001这几年是两岸关系的紧张期,因此闽台农业方面的合作较少;而1979、1985、1993,以及2005年以后都是两岸关系较为改善的时期,因而全都是福建对台农业引进的高峰年。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策略思考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策略思考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不仅面临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压力和责任。
因此,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和碳排放减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生态保护和定居区建设的关键部门,林业具有较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功能。
建立林业碳汇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在全面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一种重要做法和重要途径。
因此,对于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考十分必要。
一、现状分析二、存在的问题首先,林业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不充分发挥。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森林碳汇漏损监测系统,但是非常有限的监测覆盖面积和数据的缺失,都限制了碳汇市场的建立。
同时,林业碳汇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
现有的标准体系不够完整,导致很难进行有效的碳排放计量与管理。
其次,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林业碳汇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证券化和复制等市场机制仍面临挑战。
很难建立完整的基于交易平台的林业碳汇市场。
三、发展思路为了进一步规范林业碳汇市场,应该加强项政管理,建立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形成良好的市场情况。
下面是一些发展思路:(一)加快建设林业碳汇计量和管理体系应该加强调查系统、监测设施的建设,加强关键标志物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便将关键技术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方案。
(二)构建完整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应该建立统一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平台,并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标准化的产品,与其他行业的碳交易市场进行沟通和合作。
同时,为鼓励参与者积极参加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应该逐步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
(三)加强林业碳汇市场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应该建立全国林业碳汇市场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汇集与林业碳汇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产业链、行业态势等信息,支持行业发展和科学决策。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论文综述 曾玉荣棳翁伯琦(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收稿日期:2010-07-12作者简介:曾玉荣(1964-),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台湾农业研究.E -m a i l :z y r 318@163.c o m 基金项目: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建设基金资助(S T I F -1201)摘 要:《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于2010年6月19日在福州召开,两岸学者提交论文近百篇,涉及低碳理论与发展策略、低碳技术与模式、碳汇技术与模式、低碳产业与推广应用等4个方面,其内容包涵了理论、技术和应用等10多个主要方向。
会议论文在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认为低碳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前景广阔,两岸低碳农业协同发展互补优势明显。
关键词:海峡两岸;低碳农业;研讨中图分类号:X 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17(2010)04-21-05近年来,国际社会为应对大气中C O 2浓度的升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低碳农业已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2010年6月19~20日,由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台办、台湾中华农学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6家单位主办,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台湾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协会等4家单位具体承办的《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会议筹备过程中,得到了海峡两岸许许多多学术机构、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送交了近百篇的论文,经过认真筛选本次会议共收集论文90篇。
会议论文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低碳理论与发展策略、低碳技术与模式、碳汇技术与模式、低碳产业与推广应用等4个方面。
发展城市碳汇、健全碳汇交易体系的路径探索和对策建议
发展城市碳汇、健全碳汇交易体系的路径探索和对策建议摘要:一、引言二、城市碳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三、健全碳汇交易体系的路径探索四、对策建议五、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保护和碳排放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碳排放量的增加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城市碳汇的发展和健全碳汇交易体系对于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碳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城市碳汇是指城市中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湿地吸收、土壤吸收等自然过程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
目前,我国城市碳汇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化进程导致绿地面积减少,碳汇能力降低。
2.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城市碳汇的监测和评估难度较大。
3.城市碳汇的管理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三、健全碳汇交易体系的路径探索1.制定和完善城市碳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市碳汇的管理和交易规则。
2.建立健全城市碳汇的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数据质量和透明度。
3.推动城市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实现碳排放权的有序交易。
4.鼓励和支持碳汇项目开发,推动碳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城市碳汇发展经验。
四、对策建议1.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加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碳汇能力。
2.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降低城市碳排放量。
3.加强城市碳汇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完善城市碳汇政策体系,为碳汇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总结发展城市碳汇、健全碳汇交易体系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农业碳汇市场分析方案设计
农业碳汇市场分析方案设计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碳汇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金融机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农业碳汇是指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吸纳和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并将其转化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收益。
本文将针对农业碳汇市场进行分析方案设计,以期从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个维度解决当前农业碳汇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分析政策是农业碳汇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分析农业碳汇市场时,首先应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和整理当前的国内外农业碳汇相关政策;2. 分析各政策的内容和目标,评估其对农业碳汇市场的影响;3. 梳理政策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寻找政策的互补性和矛盾性;4. 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技术分析技术是农业碳汇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分析农业碳汇市场时,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评估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了解当前的农业碳汇技术发展现状,包括碳汇测算、碳汇监测和碳汇管理等方面;2. 分析各项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评估其在农业碳汇市场中的应用前景;3. 寻找技术创新点和发展方向,以提升农业碳汇市场的竞争力;4. 提出技术改进和升级的建议,以推动农业碳汇市场的持续发展。
三、市场分析市场是农业碳汇市场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农业碳汇市场时,需要对市场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调研国内外农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市场规模、结构和特点;2. 分析农业碳汇市场的供需关系,评估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3. 研究农产品市场和碳汇市场的关联性,寻找双向互动的机会;4. 提出市场拓展和推广的建议,以促进农业碳汇市场的发展。
四、风险分析风险是农业碳汇市场发展的重要挑战。
在分析农业碳汇市场时,需要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针对农业碳汇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析,如气候变化、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等;2. 评估各类风险对农业碳汇市场的影响,确定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和风险程度;3. 寻找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潜在的风险事件;4. 提出风险预警和控制的建议,以保障农业碳汇市场的稳定发展。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论文综述
( 建 省 台湾 农 业 研 究 中心 ,福 建 福 福州 300) 5 0 3
摘 要 :《 峡 两 岸 低 碳 农 业 发 展 战 略 与 技 术 对 策 研 讨 会 》于 2 1 海 0 0年 6月 1 日在 福 州 召 开 ,两 岸 学 者 提 交 论 文 9
近 百 篇 ,涉及 低碳 理论 与发 展 策 略 、低 碳 技 术 与 模 式 、碳 汇 技 术 与 模 式 、低 碳 产 业 与 推 广 应 用 等 4个 方 面 ,其 内容 包 涵 了理 论 、技 术 和应 用 等 1 O多个 主要 方 向 。会 议 论 文 在 低 碳 农 业 理 论 研 究 取 得 新 的突 破 ,认 为 低 碳 理 论
个 方 面。
研究 、低碳 农业 发展模 式等 方 面提 出了许 多低碳农 业 理论 观念 的探讨 。专 家认 为 ,随着低 碳农 业理论
研 究 的持续 、深入 推进 ,低碳 农业 发展 的观 念必然
会得 到更 为广 泛 的 认 同 ,进 而 带动 社 会 生 产方 式 、
生 活方式 的改 变 ,为推进 低碳 大气 中 C 浓 度 的升 O。 高 以及全 球气 候变 化 提 出 了发展 低 碳 经 济 的策 略 。
辟 。翁伯 琦研 究员 阐述 了低碳农 业 提 出的背景 及其
内涵 ,并 在农业 生产 过程 碳排 放 、生 产对 象利 用方 式改 变 、生产对 象 固碳效应 和农 村生 产生 活过程 中 碳 的低 效利 用及 碳排 放研究 等 4个方 面提 出 了新 的
见 解 和思路 。施 正屏博 士 以 中国农 业 政策模 型为 计 量 分析 基础 ,为决 策者 提供 在采 取低碳 技术 下 ,确
保 粮食 生产 不滑坡 、农 民收 入不 徘徊 、农村 发展好 势 头不逆 转 的政策 分析 工具 ;并 为两岸农 业交 流提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论文综述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论文综述曾玉荣;翁伯琦【摘要】<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于2010年6月19日在福州召开,两岸学者提交论文近百篇,涉及低碳理论与发展策略、低碳技术与模式、碳汇技术与模式、低碳产业与推广应用等4个方面,其内容包涵了理论、技术和应用等10 多个主要方向.会议论文在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认为低碳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前景广阔,两岸低碳农业协同发展互补优势明显.【期刊名称】《台湾农业探索》【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海峡两岸;低碳农业;研讨【作者】曾玉荣;翁伯琦【作者单位】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2010年6月19~20日,由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台办、台湾中华农学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6家单位主办,由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台湾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协会等4家单位具体承办的《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发展战略、技术体系、实践模式、经营管理、成功经验、制约瓶颈、具体对策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
会议先后收到了90多篇论文,有120多位代表参加研讨,充分体现了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充分显示了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对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态度,充分展示了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携手合作攻关的热诚氛围。
两天的会议有40多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精彩的发言与研究进展令大家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代表们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有5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关注热点,专题研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行各业都在行动。
农业作为维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更不能落在其后,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的关注热点。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邀请函绿色农业、低碳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理论研究与技术模式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XX省公务员局、XX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联合主办,XX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将于2010年6月19~20日在XX召开,会议将邀请海峡两岸农业专家共商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加强两岸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交流与合作。
欢迎两岸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撰文参加会议,有关会议的事项如下:一、会议主题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二、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XX省公务员局XX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承办单位:XX省农业科学院三、会议时间:2010年6月19~20日四、会议内容1.主题报告2.大会交流3.参观考察(自愿参加,待第2轮通知考察具体地点)五、参会对象海峡两岸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届时将邀请多位两岸农业专家做专题报告六、征文内容1.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评价;2.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及节能减排技术措施;3.农村沼气、秸秆能源、生物质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4.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节肥技术、节药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等资源节约型技术模式构建;5.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推广病虫无公害防治,改善动物饲养方式,实行清洁生产,构建安全农业、健康农业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模式;6.结合新农村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的实践,科学规划、技术集成,构建乐活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文明型技术模式;7.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草地管理、植树造林等增加农业碳汇技术模式;8.农业领域碳交易市场发展策略与固碳补偿机制的研究;9.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10.XX低碳农业发展现状、技术及相关对策;11.两岸低碳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方式;12.涉及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领域的相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3): 583-588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作者简介:翁伯琦(1957年生),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肥料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
E-mail: boqiweng@收稿日期:2011-01-21海峡两岸碳汇农业研究与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规划研究为例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同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前沿领域的碳交易市场也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农业碳汇交易研究和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的政策机遇和区域优势,提出了构建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的规划设想,并结合规划设想提出了要加强碳汇农业理论与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农业发展规划与综合评估体系、农业碳汇交易机制、监测及其认证体系等农业碳汇研究的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低碳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对策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1)03-0583-06近100 a 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IPCC 第四次报告指出,由CO 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 ℃;并且线形增暖速率也在增长,过去的50年平均线形增暖速率[0.13 ℃/10 a]是近100年的2倍[1]。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科学家普遍认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而工业化进程又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基本根源。
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对基础能源的“饥渴”需求及在能源消耗中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致使碳循环失衡。
有关数据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即由280 μmol·mol -1上升到目前的355 μmol·mol -1 [2-3],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104 a 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后果是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全球气候环境恶化已危害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影响到了人类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态安全。
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对此,农业发展应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4],为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1 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了社会对碳排放权的关注国际能源局(IEA )2007年10月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做出评论认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化石燃料消费国[5]。
据国际能源机构和美国能源部预测,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130×108 t ,比2006年的60×108 t 多出一倍有余[6]。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进入后京都阶段,中国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2008年3月中旬召开的能源峰会上有专业人士指出,世界能源解决方案的重担将落在美国和中国身上。
国际能源局(IEA)预估,中美两个国家到2030年将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45%[7]。
Harvard 大学Belfer 中心的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小组指出,中美两个能源大国的走向将成为抑制气候变化的热点。
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具体而重要的行动,不仅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 [8]。
但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9.7%,天然气占3.3%,除水电外,中国可再生能源仅为1.5% [9],这意味着中国减排面临的压力将非常大。
为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温室气体减量的最终目的,京都议定书建立了3种排减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 ,ET)[10]。
这3种都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
但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是国际碳交易的重要前提,目前世界各国对碳排放权分配机制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一问题也是未来世界各国研究热点和讨论的重要议题[11]。
在碳权排放模型方面,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584 生态环境学报第20卷第3期(2011年3月)量的研究,比较著名的分配模型有4大类[12]:平等人均权利模型、自然债务模型、基于文化观点的分配模型和能源需求模型。
我国部分学者也对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主要有3种倾向:一是按人口指标,遵循公平的原则来分配碳排放权;第二种是按GDP指标,强调效率原则分配碳排放权;第三种是按人口和GDP组合指标分配[13]。
虽然碳排污权分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发现很多问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农业方面,虽然我国对农业碳汇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与国外相比还较滞后。
目前对我国农业碳汇功能的大小和分布状况仍不清晰,有关农业碳源与碳汇的界定、农业碳汇的测定、国内碳交换机制的建立和农业碳汇政策的制订等许多基础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全球都面临这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如何在促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保护生态、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优化与统筹协调。
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应对全球变化关键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优化转变,核心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与固碳增汇同步递进,尤其要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战略实施。
就农业发展而言,要积极作为,着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要摒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方式,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发展之路。
很显然,要促进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除了理论创新与思想解放之外,还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例如要建立与完善生态经济的技术体系,其中包括生态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绿色化技术以及各领域、各产业的纵向技术的有效结合与综合应用健全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与技术平台,使产品、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效走向高效,从单项走向协同,从直线经济走向循环经济,从高耗低效走向低碳增汇,从而迈上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海峡两岸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的对策思考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规定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买主向可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清洁发展机制双赢机制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没有减排约束,但中国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碳交易。
截至2008年11月21日,我国在EB (Executive Borad)已经注册了317个CDM项目,占全球CDM总注册数的25.5%,其中CERs签发量为90.65 MtCO2e,占全球总签发量的40.22% [14]。
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
估计到2012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将获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1000×104 t,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由此看出,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国还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底端,没有话语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15]。
由于中国现有碳交易配套体系不完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业务水平不高,碳交易专业人才的缺乏[16]。
另外,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对此,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单兵作战。
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发展国内碳交易所,当前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引导和资助措施,促进碳交易配套体系的完善,提升碳交易的发展层次。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成了全球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内各地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也掀起了一股“低碳研究”热潮,国内先后成立了十几家从事低碳方面研究的机构,如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科学院联合承办的江西低碳经济研究中心、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院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建立的重庆低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的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的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等。
但多数研究结构主要还是针对交通、建筑、工业3大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研究领域,而围绕低碳农业的相关理论与模式、计量方法与标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17]。
在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为中国迈出了构建碳市翁伯琦等:海峡两岸碳汇农业研究与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规划研究为例 585场的第一步。
2009年是中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一年,中国的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
虽然国内多家交易所已经成立,但是目前交易所的功能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以及CDM项目的撮合,真正实现的场内交易寥寥无几。
但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定的“熊猫标准”正式公布,这是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减排标准,是中国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应抓住机遇,设立农业碳基金,解决发展碳汇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
粮农组织的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认为,通过此种低碳融资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108美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