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

合集下载

民国早期江苏省级政府及其长官述略

民国早期江苏省级政府及其长官述略
辨争 。 这其 中有 《 江苏正 式省议会 第一届
有“ 倒花 篮 ” 必 不 可 少 的 表 演 。 是
在 庙 会 时 表 演 的 “ 花 篮 ” 是 由 倒 舞 “ 花 篮 ”在 民 间 被 寄 寓 了 幸 福 吉 祥 的 倒
外慎 重 , 疑 存 信 。 免藉 口而起 无 谓 之 跷 、 花 担 、 湖 船 、 湘 、 舞 等 , 中 向 往 。 厥 以 挑 荡 莲 蚌 其
构及 其长官 名称等方 面的 一系列变 化 :
袁 世 凯 窃 取 辛 亥 革 命 果 实 ,就 任 民 国临时大总统后 , 3月 1 5日以 “ 在 全 现
武 昌首 义 后 , 一个 月 的 时 间 里 , 省 纷 在 各
职 令 管 理 体 制 从 “ ( ) ( ) 管 ”到 纷 响 应 。 1 月 5日 。时 任 江 苏 巡 抚 的 程 国 统 一 , 官 …… 自 应 统 一 ”为 名 , 全 军 政 民 政 合 1 “ 民 分 治 ”的转 换 ; 府 机 构 从 江 苏 都 德 全顺 应 潮 流 ,在 幕 友 应 德 闳 的 配 合 下 军 政 督府 、 民政 府 、 政 公 署 、 按 使 公 署 到 于 苏 州 宣 布 江 苏 独 立 , 立 江 苏 都 督 府 , 行 巡 成
国元 年 ( 9 2) 月 1目革 命 党 人 公 推 庄 11 1
京移驻苏州 。
多 是 “ 抚 ”, 巡 抚 总揽 一 省 的军 事 、 巡 “ 民 蕴 宽代 理 江 苏 都 督 。9日江 苏 都 督 由南
政 、 治 、 狱 等 ”, 行 “ 民合 管 ”体 吏 刑 实 军
江 苏 省 级 政 府 历 经 了管 理 体 制 、政 府 机 制 , 苏 亦 然 。清 宣统 三 年 ( 9 1 1 江 1 1 ) 0月

怀念韩培信老书记

怀念韩培信老书记

怀念韩培信老书记作者:周德祥来源:《钟山风雨》2017年第02期2017年1月15日晚,南京友人电话告知,江苏省委原书记韩培信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晚19时15分在宁逝世,享年97岁。

闻此噩耗,我的心里瞬时弥漫哀伤,悲痛之情久久难以平复。

韩老出生在盐城响水县,他是响水人民的骄傲,亦是盐城人民的骄傲。

我在韩老的家乡前后工作了十五年之久,与老人家有过较多接触。

韩老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对家乡发展十分关心,对响水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给予过很多指导、支持和帮助,赤子之心,溢于言表;桑梓之情,令人感佩。

我亦从韩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为官做人的真谛。

韩老的一生,曲折瑰丽,极富传奇色彩。

1921年10月,他出生在灌河南岸响水口(今属响水县响水镇)的一户贫苦人家,然而,新生命降生的喜悦还未及消散,这个家庭就迎来了重重噩耗。

仅仅三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6岁那年母亲又撒手人寰,他和13岁的姐姐成了相依为命的一对孤儿。

姐姐出嫁后,好心的二叔、二婶收养了韩培信,送他上了私塾、小学。

从17岁开始参加革命,19岁加入共产党,韩老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七十多个春秋。

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等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任职多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从地下交通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

我与这位传奇人物产生交集,是从1993年1月调任响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后开始的。

彼时,韩老已不再担任省委书记,尚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上。

当年3月,他又从领导岗位上歇了下来,改任全国政协常委。

在任省委主要领导期间,韩老虽然十分关注家乡发展,但他从来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为响水谋过什么私利,给予什么特殊照顾,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韩老满怀着对家乡的炽热情感,为响水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灌河,古称灌江,是响水的母亲河,当地人称大潮河,流经淮安、盐城、连云港三市,西与京杭大运河连接,东入黄海,是苏北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

一度掀起争论的波澜

一度掀起争论的波澜

一度掀起争论的波澜:揭开曹甸战役的历史真相曹甸,这座不起眼的小镇,在史学界蒙着一层浓浓的迷雾。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曾在此痛击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

究竟应不应该打、如何打?在当时和后来一度掀起争论的波澜。

本文将为你揭开其中的谜团。

武力解决韩德勤与统一华中军事指挥,是刘少奇抵达苏北后并重思考与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1940年10月的苏北平原,轻风拂面,秋高气爽。

正是在深秋的季节,从华北南下的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队抵达苏北盐城,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东进北上部队会师。

这次会师标志着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已经完成。

为此,黄克诚给时在皖东的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发电报,请他率中原局机关移驻苏北,以便统筹华中全局。

几乎在接到黄克诚电报的同时,刘少奇也接到中共中央电令"去苏北与陈会合,布置一切"。

刘少奇随即率中原局机关等一行千人,风尘仆仆赶往苏北。

10月31日,在阜宁东沟八路军五纵队司令部驻地,刘少奇与黄克诚的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

踏上苏北大地的刘少奇,心情颇为兴奋。

他来到一处田埂上,眺望四周,河汊纵横,田地阡陌,秋色喜人。

这就是他数月来梦萦情牵的苏北,是他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方向的苏北,也是他寄予无限希望的苏北。

刘少奇充分肯定了黄克诚坚决地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以及中原局的具体战役部署,从而有了今天苏北的大好局面。

两天后,黄克诚与刘少奇一道乘汽船,从阜宁经盐城前往海安,会见时在海安的陈毅和粟裕。

刘少奇是中共中原局书记,陈毅和粟裕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指挥和副总指挥,黄克诚是八路军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他们这次会见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见。

他们交谈了很多、很久,可谓肝胆相照,呼吸相通。

谈话内容涉及到抗日、反顽、建政、剿匪......当时,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始终让刘少奇难以释怀,即统一华中军事指挥。

早在6月份,刘少奇即致电中央提出:"目前华中部队已不少,均分散各处,且已取得地区,唯将来在战略以至战役上均须配合行动。

南京国民政府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反腐败失败的原因作者:房列曙来源:《西部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1927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的斗争。

由于反腐败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由于反对特权不力,不能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由于蒋介石独裁,分权制衡名存实亡;由于“五权宪法”与“以党训政”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的矛盾,结果是越反越腐败,最后被中国共产党人赶下历史舞台。

因此,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当今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制度流于形式;以权谋私;政治独裁要说国民党政权不反腐败,那不是实事求是的。

在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方面,国民党中央和政府做的工作可圈可点。

为什么有了反腐败的制度,国民党政权最终还是从大陆溃败?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腐败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

实践表明,国民政府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制度已立而未切实执行”[1]154成为普遍现象。

首先,预防腐败的制度执行不力。

建设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预防腐败的关键。

为了选拔干部,南京国民政府举办文官考试或称公务员考试,自1931-1948年,总计各类考试及格人员约296万人,创民国之最。

除了高等考试、普通考试以外,创造了特种考试、公职候选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检定考试、考试复核、奖学考试、铨定资格考试。

对于新进公务员,实行任用审查,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创造。

自1933-1948年,向考试院铨叙部提出任用审查申请共19.7440万人,经铨叙部审查,不合格3.2397万人。

①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举办训练团、训练班、训练所,共训练300余万干部,其成效可观。

但是,公务员考试制度,“考小不考大”。

已有的任用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

任用官员的“事前审查”变成“事后追认”,带来援用亲私等诸多负面的问题。

国民政府颁行的《宣誓条例》②历经修改,始终保留了“余决不妄费一钱,妄用一人,并决不私营舞弊及授受贿赂”的条文,但实际情况是言行不一,纸上谈兵。

从“黄桥战役”看民心向背

从“黄桥战役”看民心向背

和讴歌 。在为 实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店炉 火 通 红 , 1 3 家磨 坊 磨声 隆 隆 , 是 什么 ?是群 众 , 是 干百 万真心 实
复兴 中 , 每 一场 斗争和 每一 个战役 开明士 绅开仓供粮 , 全镇 8 0 辆木制 意地拥 护革命 的群 众。这是真正的
的胜利无不凝聚着人 民群众对我 党 推车 日夜车 轮滚 动 , 穿 过敌人 封锁 铜墙铁壁 , 什 么力量也打不破 。 我军的全 力支持 。 线, 把大批 烧饼 等食 品和物 资送上 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 我 们回顾 这段血 雨腥风 的历史 ,
的1 0 1 天中 , 对 新 四军 发动 了五 次 的对 比 , 平实告 诉人 们的是 “ 得人心 感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 进 攻 。尤其在 最后 一仗 中 , 韩 德勤 者兴 , 失人心者亡” 的历史定律 。除 只有把战争年代我们 同人冒死 为新 四军送物资 , 种 鲜血 凝 结 的真 情 传 承和 弘 扬 下 以巩 固党 的执政基础 , 才能告慰 力, 兵分三路 , 从黄桥 的东 、 北、 西三 还有许 多感人之事 。当地老百姓给 去 , 个方 向进攻 新 四军 , 叫嚣着 要将新 敌人和 新 四军 当向导 , 他 们领 新 四
回顾发 生在战 争年 代的群 派, 乘新 四军初到黄桥 , 立足未稳之 地上有个韩德 勤 , 手 下 白养 几万兵 , 段讲 话 , 际, 从1 9 4 0 年 6月2 8日到 1 0月6日 不 打鬼子 欺百姓 . . … . ” 两首歌 谣 众舍命 支 前的感 人事迹 , 更 让我们
被赶 到黄桥南面的长江去喝水 。


当年为 中国革命 、 为黄桥 战役而浴
四军 合围 聚歼于 黄桥 , 没死 的也 要 军走 的是近路 、 好路 ; 而给敌人带的 血奋战 的英 烈们和英 勇支前的老 百 是越走 越兜圈子的小路 。特别是新 姓 !口

延安整风和皖南事变

延安整风和皖南事变

延安整风的主要起因'左'倾路线危害毛泽东之所以要发动延安整风,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有关第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加以彻底解决。

延安整风之前,我们党曾先后发生过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三次“左”倾错误,其中在1931年1月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台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是理论形态最完备、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一次。

它在军事上实行冒险主义,在政治上实行关门主义。

这一系列“左”倾错误直接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南方各根据地相继丧失,全国红军从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党员从30万人减少到4万人,白区的党组织也几乎损失殆尽。

尽管在遵义会议上博古“左”倾中央的统治宣告结束,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当时只是解决了最为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而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问题并未做出正确的结论。

此后,毛泽东在1940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上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彻底否定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左”倾政治路线。

但是由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思想基础仍然根深蒂固,他的努力没有获得完全成功。

这让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必须在全党范围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

第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

八一南昌起义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

这一次,他又教条地搬用共产国际指示,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口号,主张对国民党让步。

在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和1938年3月政治局会议上,他还一再反对洛川会议以来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点名批评了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虽然赞成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但他认为我们不能过分相信国民党,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毛泽东的这种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却受到王明的批评。

由于王明手握共产国际指示这道圣旨,而共产国际当时在中共党内有着很高的威信,因此他的这种右倾思想一度占了上风,这就给全党带来了很大的思想混乱,给党在抗战初期的工作造成了不良后果。

国民政府军事将领投敌的各种原因

国民政府军事将领投敌的各种原因

国民政府军事将领投敌的各种原因投伪的高级军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私人投伪,另一种是率部投伪,还有一种是作战失利而投伪。

为了照顾这些投敌的国民政府军高级将领颜面,日军往往以“保存对方脸面”的方式拉拢他们,避免他们背上汉奸的骂名。

“曲线救国”这一旗号就是保存脸面的方式之一,“曲线救国”首先是张荫梧在1939 年春给蒋介石的电文中正式提出的一个名词, 但当时并不为他人所知。

直到1939年6月, 八路军在歼灭河北民军的战役中缴获了张荫梧的日记本, 才知道有“曲线救国”说, 1940年8月, 彭德怀在纪念抗战三周年发表的《三年抗战与八路军》演说中公开给予严正的揭露和批判, 这一汉奸理论才大白于天下。

简言之,曲线救国就是投伪反共,在名义上“暂时牺牲名誉”,在“反共第一,抗战第二”的原则下,将中共视为主要敌人,于是投降日伪以保存实力。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战失利的国民政府军将领,被日军击败俘虏后常有禁不住高官厚禄的诱惑而投降或者被周边的军事、政治形势所迫而投降的。

抗战初期, 国民政府对日作战主要依靠正面防御。

武汉失守以后, 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划分若干游击区, 增设冀察、鲁苏两游击战区, 派遣部队进入敌后进行游击战争。

“至民国二十八年, 军事委员会核定编成之游击队, 超过二十八万人”。

在游击战过程中,蒋介石仍以限制非嫡系部队的初衷, 再加上国民政府军运用战术本身的错误, 故冀察、鲁苏两战区日益削弱, 成了盛产投敌将领的重灾区。

1939 年1 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鹿钟麟为冀察战区司令长官, 下辖“第六十九军(石友三部)、九十七军(朱怀冰部)、新五军(孙殿英部) , 河北民军约相当于三个步兵师”。

之后, 蒋介石将残破的庞炳勋第二十四集团军调入冀察战区。

同年1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于学忠、韩德勤为鲁苏战区正副司令长官。

“除原在鲁南之五十七军(缪澄流部) 及苏北第八十九军(李守维部)外, 另增加第五十一军(牟中珩部) , 新编第四师(吴化文部) , 共七个师, 约十万人。

从档案文献看韩国钧相关问题

从档案文献看韩国钧相关问题

2024.1铁军·TIEJUN·YANJIU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字紫石,号止叟,江苏海安镇人。

各地有关部门曾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文章研究,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笔者在研读有关文著时,发现有一些内容与笔者掌握的档案文献不一致,故有必要利用档案文献再研究再推敲。

关于韩国钧是清代的翰林问题。

1998年7月《铁军》杂志第21页载“韩国钧,别号韩紫石,前清时做过翰林,北洋军伐时期又当过江苏省省长”。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新四军简史》第146页载“韩国钧,清末翰林,在北洋军阀时期曾两度出任江苏省省长。

”笔者查阅了韩国钧自订的《止叟年谱》,得知韩国钧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中举,他4次赴京城应会试,均落第。

光绪十五年,韩国钧依例应大挑,得一等,入河南学使吴树芬幕,先后3年,随同考察。

光绪十八年归河南地方候补。

光绪二十年始任知县……笔者在韩国钧自订的《止叟年谱》中未查到韩国钧当过翰林。

新编《海安县志》也未见记载韩国钧做过翰林。

这说明韩国钧没有做过翰林。

关于陈毅闻韩紫翁陷敌不屈宛诗以赞之的诗问题。

《党史资料与研究》1999年第4期发表了《陈毅三请韩紫石》一文,该文云:“‘忍视神州竟陆沉,几人酣醉几人醒。

坚持晚节昭千古,誓挽狂澜励后生。

御侮力排朋党论,同仇谋止阋墙争。

海陵胜地多人杰,信国南归又见君。

’这是陈毅1942年在盐城新四军军部所作的《惊闻韩紫石逝世》挽诗。

”笔者查阅了《海安文史》第八辑第84页、《黄桥战役史新探》第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从晚清名臣到抗日楷模韩国钧生涯》等资料,其中诗与该文一致。

笔者又查阅了1942年4月26日《盐阜报》载陈毅1942年1月所作的“闻韩紫翁陷敌不屈宛诗以赞之”其内容为“赤县神州坐沉沦,几人沉醉几人醒,彪炳大义持晚节,浩然正气励后生。

不问党籍攘外寇,相期国是息内争,海陵胜地多风物,文信南归又见君。

(注)宋贤文信国公抗敌南归经海安有诗见指南缘紫翁于海安故宅被俘殉节两贤足相比也一九四二年一月仲弘手书”,这说明陈毅闻韩紫翁陷敌不屈宛诗以赞之的诗应为“赤县神州坐沉沦,几人沉醉几人醒,彪炳大义持晚节,浩然正气励后生。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

lishi2006-04-14 02:30 史量才(1880~1934)中国报业家。

名家修。

1880年1月2日生于江苏江宁,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上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早年从事教育。

1908年任《时报》主笔。

1912年同张謇等人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

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股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对《申报》进行改革,邀请爱国人士黄炎培、戈公振等人进报馆设计部。

改革副刊“自由谈”,大量发表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

从1932年起,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等。

72、恽代英(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17年创办进步团体互助社。

1919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五四运动。

次年创办利群书社,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10月,创办并主编《中国青年》。

国共合作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

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兼军校党团书记。

1927年在武汉参与主持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工作,4月在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同年7月和12月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后到上海,任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秘书长,主编《红旗》。

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就义。

73、黄桥决战虽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消极抗战的政策。

他们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新四军进攻。

当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进军到黄桥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员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纠集其第89军主力和江苏省属保安旅,共1.5万多人,分三路向驻黄桥的新四军进犯,妄图歼灭我新四军主力。

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坚决予以反击。

新四军以一部兵力坚守黄桥,主力隐蔽于黄桥西北一带;以另一部兵力诱敌进入黄桥阵地前沿,分割包围,再将其逐一消灭。

“民族抗战之楷模”——韩国钧

“民族抗战之楷模”——韩国钧

2020.8致使时机泄露。

11月,日伪以重兵围困韩宅,企图逼降,遭紫老严词拒绝。

由于日伪胁迫,紫老忧愤成疾,日益加重,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共产党、新四军,谆谆开导亲友:“共产党是真正的革命党,人才济济,你们应该和他们合作”。

并叮嘱家人、亲友,于其死后北向追随新四军。

1942年1月23日晚8时,老人处于弥留之际,告家人曰:“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

违此者不孝。

”言毕,愤然辞世,享年85岁。

陈毅在紫老仙逝之后敬书挽联一副,其联曰:“贤哲之亡,念江淮危局,藐藐吾怀若有失;民心未死,忆商山故迹,悠悠君恨亦难平!”痛悼之心,如诉如泣。

5月5日,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三师师长黄克诚及苏北地方政府,在阜宁县张庄举行韩紫石先生追悼大会,参加者数千人。

陈毅主持祭仪,他赋七律诗《悼紫翁》一首:“忍看神州竟陆沉,几人酣醉几人醒?坚持晚节昭千古,誓挽狂澜励后生。

御侮力排朋党论,同仇谋止阋墙争;海陵胜地多人杰,信国南归又见君。

”高度赞扬紫老为国为民的精神,深表悼念之情。

陈毅与韩国钧三赠三和诗词联语雅兴之间,造就了一位辛亥元老耄耋之年转而完全信仰共产党的奇迹。

而苏中绅商学各界上层人士,更是以紫老为榜样,无人事敌,而是诚心诚意跟着共产党,一直到全国解放,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这是陈毅统战成果中最典型的一笔,是陈毅统战业绩留给后人的财富,也是陈毅统战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的精华所在。

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江苏海安人。

清举人,历任知县、民政使等职,上世纪20年代曾任江苏省长。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尤其是陈毅和粟裕率部挺进黄桥之后,83岁高龄的韩国钧为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感召,被新四军的真诚抗战与严明纪律所打动,在新四军领导人陈毅的影响下,主动与新四军领导人交朋友,出面呼吁苏北各界团结一心,国共两党停止纷争,共同抗日。

他曾在家中两次主持召开停止苏北内战、团结抗日协商会议,后被推选为苏北临时参政会名誉议长。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作者:刘正萍来源:《湖湘论坛》2015年第02期摘要:抗战时期,陈毅按照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指示,率领新四军渡江北上,来到苏北,开辟和建立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在此过程中,新四军一心抗日之心昭昭,急民众疾苦之举动,深深地打动了苏北民众。

随着与新四军的不断接触,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新四军与其他军队不同,是由中共领导,真心抗日,有谋略有力量,为民着想的一支人民军队。

关键词:抗战时期;苏北民众;新四军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2-0041-06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冰释前嫌、携手抗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江南地区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侵略军。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对新四军在抗战中力量不断发展很是不安,积极反共的态势日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陈毅遵照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指示,带领一部分新四军渡江北上,拉开了新四军在苏北抗日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起初,苏北民众对新四军不太了解,又受反共谣传的影响,听说新四军要来,心存戒备,往往举家避逃!可是几个月后,苏北民众对势单力薄的新四军逐渐产生好感,后来主动支持拥护新四军抗日,为建立和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此过程中,苏北民众与新四军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逐渐对新四军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与众不同的军队新四军来到苏北后,苏北民众通过对驻扎此地的各式军队和势力的比较,觉得新四军确实与其它的军队有着天壤之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新四军纪律严明、不准扰民。

新四军来到苏北之前,当时驻扎在苏北的各式军队中,势力最大的是日伪军,他们占据主要的交通干线和主要城镇,铁蹄所至,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居第二位的是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国民党正规军,原本留在敌后抗日,却不事抗日,专事反共,欺压百姓。

一首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放着日本他不打,专门祸害老百姓”反映他对苏北人民的劣行。

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德勤简介 韩德勤与新四军的摩擦

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德勤简介 韩德勤与新四军的摩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德勤简介韩德勤与新四军的摩擦导语:韩德勤(1892年10月8日-1988年8月15日),字楚箴,江苏泗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早年入南京陆军小学、河北陆军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

1韩德勤(1892年10月8日-1988年8月15日),字楚箴,江苏泗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早年入南京陆军小学、河北陆军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

1918年毕业后分发北洋陆军任下级军官。

后入川军第一混成旅,任旅部参谋、第一团团副。

1925年负伤归故里。

次年到广州,入中国国民党,得顾祝同保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21师司令部中校副官处长。

后随顾的升迁不断晋升。

抗战期间任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参与徐州会战、策应武汉会战、参加冬季攻势等,又与进入其防区的新四军发生多次冲突。

1949年1月任南京政府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

时年3月退往台北。

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3年退役。

早期经历韩德勤(1891—1988),一名韩韬,字楚箴。

原籍泗阳县洋河镇。

父亲系清末秀才,以立馆教书为业。

韩德勤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

其叔父韩恢(1887-1922)字复炎,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

危急之中,孙中山电召韩恢急至广东,授以讨贼军总司令之职。

韩恢召之即来,亲自率军与陈激战于黄埔间,陈贼胆寒。

韩恢随孙中山回到上海,奉命重新组织人马,以期打开江苏局面,重建苏北根据地。

不料,江苏军阀齐燮元密令将韩恢诱捕,1922年11月1日,韩恢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5岁。

孙中山闻讯后异生活常识分享。

黄桥战役中的苏北乡贤朱履先

黄桥战役中的苏北乡贤朱履先

国,投身军界,出任清廷新军第十七协第三十四标二营
率部驻南京杨公井。

朱履先出任
令”
缠,
纸、
产党、
新四军移师苏北抗战,
怀,
四军英勇抗敌事迹,
策,




1884

1959

朱履先旧居——黄桥镇中将府
际行动号召大家支援新四军抗日。

与会士绅们深受感
染,
会议取得巨大成功,
收公粮的议案,
决了新四军的燃眉之急。

作抗战。

北中上层士绅中很具威望,
身居要职,
钧极力主张抗日,
1940年,管文蔚(左起)、朱履先、陈丕显、惠浴宇在黄桥镇
泰州地区后,
慈善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有相当的价值。

清通奉大夫工部郎中加五级南浔刘公墓志铭
上海辞书出版社
忆先祖父叶公澄衷大人
怀德堂铅印本。

转引自张立茂、
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参议长。

参考文献
《新四军战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泰州市志》。

1940年中共党内关于华中发展战略的东西之争

1940年中共党内关于华中发展战略的东西之争

[收稿日期]2019-10-22[作者简介]吴兆轩(1991-),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

1940年中共党内关于华中发展战略的东西之争吴兆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北京102488)摘要:1940年中共中央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正式计划以苏北为“发展华中”的战略重心,并在苏北敌后发展出一个总的巩固的华中根据地。

然而,对究竟要不要以苏北为中共在华中的战略重心,以及是否应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军事力量重点主义地突击开辟苏北,八路军总部、中原局以及彭雪枫、黄克诚等人之间却产生了严重的争论。

而争论的焦点则是八路军南下华中部队应集中到津浦路东优先发展苏北,或者在津浦路东与津浦路西分兵各自发展的问题,以及中共在华中的发展究竟以向东还是以向西为更有利的问题。

刘少奇坚持中共在“发展华中”战略上应执行“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方针,并最终在延安方面的积极支持下形成了绝对的政治正确性和军事权威性。

1940年中共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军事计划的基本成功,与黄克诚、彭雪枫与八路军南下华中部队承认刘少奇在华中战略上的政治正确性和军事权威性,并且认真贯彻“向东发展、向西防御”战略方针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华中;苏北;战略重心转移;争论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9)04-0075-06 自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策“发展华中”后,到1939年秋为止,中共在华中的鄂豫边、豫东皖北、皖东北与津浦路东西两厢的淮南、皖东先后有所发展,但因为没有实现战略重心向全敌后地区的转移,在半敌后地区很难发展出一个总的巩固的华中根据地。

1939年冬,中共中央要求“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从安庆、合肥、怀远、永城、夏邑之线起”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不到海边,决不应停止”,“一切有敌人而无国民党军队的区域,均应坚决的尽量的但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发展”。

[1](P197)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淮南皖东根据地后,正式决定以苏北为中共在华中的战略主攻方向,准备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军事力量突击发展苏北。

民国江苏省会始末

民国江苏省会始末

民国江苏省会始末杨瑞彬镇江在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会,时达20年之久。

省会前后经历了“建制镇江”、“迁治苏北”、“侨置皖北”、“还制省会”四个不同时期,为研究民国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建制镇江”时期,系指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江苏省政府从南京迁至镇江,机关正式对外启用印信办公时起,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止,省会从事建设的八年多时间。

“迁治苏北”时期指日军侵华,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从镇江撤往苏北,辗转江都,淮阴,兴化等地,“流亡”执政五年多时间。

“侨置皖北”时期,指江苏省政府从1943年春,由江苏境内进入邻省安徽北部的阜阳公立桥后,“安营扎寨”二年半,隔省而治的时期。

“还制省会”时期,指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日军投降和归还原建制施政,至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的三年零八个月时间。

至此,镇江列为省会20年(注一)的历史宣告结束。

现将其四个不同时期情况简述如下:一、建制镇江(1929年2月―1937年10月)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另立中央,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四月十八日在丁家桥16号原江苏省议会举行成立典礼,由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利用国家机器,进行反共和消灭武汉国民政府。

五月一日即发出秘字1号公告进行“清党”,并列出需即通缉的共产党人名单,进行搜捕。

在此基础上,对在南京政府势力所及范围内的各省政府和党务部门进行改组和重建,以维护南京政府的巩固和发展。

1927年4月26号,南京政府首先任命钮永建、何应钦、叶楚伦、白祟禧等16人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

5月2日江苏省政府宣布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南京的湖南路。

《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政务委员会改为省政府委员会,钮永建为主席。

时南京为首都并列为特别市,江苏省会必须在省辖境内另觅新址。

至于应设在何处,委员中意见分歧,出现三种不同意见,一说设在苏州较为理想,另一说设在镇江尤为得宜,还有人认为设在扬州更为得当,且陈情述理,各执一词。

敌众我寡如何战斗

敌众我寡如何战斗

敌众我寡,敌以为胜券在握,战斗打响后想不到,敌竟全线溃退国民党韩德勤部处心积虑与新四军在江南制造摩擦。

盘踞在苏北泰州地区的国民党苏皖边游击军李明扬和李长江部一直处在国共双方摇摆,但是在韩德勤的挑拨、拉拢和威胁下,开始由中立转向军事反共。

1940年6月下旬,李明扬与李长江以“侵占”他们防地为借口,限令新四军部队在三天内退出郭村。

但是陈毅分析形势后,认为与“二李”兵戎相见并非最佳选择,一旦开战,“二李”将完全倒向韩德勤,会增加新四军向苏北发展的困难。

陈毅三次致电叶飞,要叶飞避免与“二李”作战。

但是面对“二李”的不断挑衅,叶飞认为:新四军在郭村有一个主力团和一个教导队,凭借有利地形有把握抗击“二李”部队,等待新四军其他部队的支援。

但是在双方兵力对比上,“二李”部队两倍于郭村新四军部队。

敌众我寡,能不能打败“二李”确实是个问号。

战斗打响了,驻守郭村的新四军打得十分勇猛顽强。

同时,新四军总部命令苏皖支队及江南3个团日夜兼程,迅速向郭村驰援。

“二李”仗着人多势众,很有些踌躇满志,自认为拿下郭村完全在掌握之中。

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个情况:“二李”内部的女共产党员郑少仪将敌人的军事部署图送给新四军,“二李”的行动完全掌握在新四军手心。

第二个情况:“二李”下辖的5支队4大队等部队突然调转枪口,战场起义,原来这两支部队都是共产党员领导的队伍。

刹那间,敌我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新四军增加到相当于5个团,而顽固军队力量减弱了。

第三个情况:新四军陈玉生支队逼近“二李”部队侧翼,对“二李”构成了严重威胁。

最终,新四军越战越勇,尽管“二李”发动了三次总攻,但是三次都失败了,毫无办法的敌人只得命令全线退却。

7月2日,“二李”溃退到塘头,李长江也逃回泰州。

郭村战斗巩固了苏北桥头堡,新四军取得了政治和军事上双重胜利[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
从历史上看,韩德勤一生追随蒋介石,指挥作战能力一般,先败于红军,又败于新四军,两次都当了俘虏,但在抗战中,坚持苏北抗战,还是有一定功劳。

洋河镇,因洋河酒而著名。

韩德勤1892年10月8日诞生于此。

此镇属江苏省泗阳县,那个李清照名诗赞扬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就是出生于此的最著名的英雄。

韩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所以韩德勤的国学根底较好。

而他的还有一个牛xx的叔叔韩恢,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还任过讨袁军第三军军长不幸的是,1922年他被齐燮元下令杀害于南京,孙中山闻讯后追授为陆军上将。

韩恢仅年长他5岁,韩德勤受他影响很大。

1909年,17岁的韩德勤考入设在南京的江苏省陆军小学,在和顾祝同成为同学并成为一生朋友。

1918年毕业后,分发到川军任下级军官,逐步升为副团长。

他的团长是元帅刘伯承。

刘伯承是除顾祝同外,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人。

1925年韩德勤在四川军阀内战中负伤,回到洋河镇养伤。

顾祝同两次写信召唤韩德勤去广州,韩犹豫不决,而那时候正在上海的刘伯承得知后,约韩德勤到上海见面,力劝他去广州找出路,并赠送川资200元。

不久,韩去广州加入国民党。

1927年冬,顾祝同升任第九军军长,
韩德勤跟着顾祝同任军参谋长。

尔后,他一直是顾祝同的左膀右臂,跟随顾祝同和红军作战,还在围剿红军时被红三军团俘虏,只是侥幸逃脱,这是第一次被我军俘虏。

抗战期间,南京失陷后,韩德勤任89军军长。

徐州会战中,指挥部队与日本在阜宁、南通、如皋、东台等地展开激战。

又和日本围剿部队大战于宿迁。

后任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在苏北坚持抗战。

后来,新四军派部队悄然渡过长江,向江北发展,韩德勤却和新四军做起了对,不打让日本人,和新四军搞起了摩擦,结果1940年9月底,在黄桥之战中,其老本89军被歼灭一万一千余人。

自己也再次被俘,好在陈毅按中央指示又放了他。

黄桥战役后,韩德勤所能控制的只剩下盐城、阜宁、淮安、宝应四个县的部分地区,好在他一直坚持到1944年年底,国民政府将89军军部划归鲁苏豫皖边区总部指挥,所辖第33师、117师从苏北转移到江南,划归第三战区序列。

韩德勤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前往驻地安徽,离开了苏北。

解放战争期间,鲁南、苏北成为了国民党和我军争夺的重点地区。

老蒋此番又重用了韩德勤,任命他为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6月任徐州剿总副司令。

回到苏北家乡的韩德勤,碰到的是抗战时期的老对手陈毅、粟裕等人。

国军节节败退,眼看韩德勤就又要被我军俘虏。

关键时刻又是老哥们顾祝同救了他。

1949年1月任南京政府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3
月败退台湾,这年他57岁,在台湾他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从国军退役。

1988年8月15日,韩德勤病故于台北家中,享年96岁。

此前一年的1987年,他的老哥们顾祝同去世,再前一年的1986年,对他早年有重大影响的刘伯承元帅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