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28—1948) 训政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 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 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 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1948年国民政 府改组为总统府
宪政
“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以后)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评价: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确立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破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坏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共 (2)转折:“宋教仁案”
①国民党成立;
和 选举获胜,宋负 责组织责任内阁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2年
(2)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 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三三制”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 各占1/3.
P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评价: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第九章 中华民国行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元首变迁
国民政府委员会合议制集体元首下的国民政府 主席(1927.4-1928年10月,谭延闿1928.2 委员会合议制和五院制下元首-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1928.10—林森1931.12至1943年8 月—蒋介石(1943.8至1948年月 总统制下的元首(蒋介石1948.5—李宗仁代总 统1949.1
元首体制变迁
临时政府总执政(段祺瑞1924.11-1926.4 奉、直控制下的吴佩孚大帅府、张作霖总司令 部(1926.4-1927.6 中华民国军政府下的陆海军大元帅(1927.61928.6
反袁护法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政权的 元首变迁
中华民国军务院的大总统(黎元洪,1916年5 护法军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1917.9 总裁合议制的集体元首制(1918.5 广州中华民国总统制下大总统(孙中山1921.4 大元帅大本营的元首(孙中山、胡汉民1923春 -1925.7 广州国民政府集体元首制(国民政府委员会合 议制1925.7
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元首选举形式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军阀割据和派系林立是元首制缺乏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
政体的演变(总统负责制—责任内阁制—总统 制 辅政内阁(1914.5 北洋政府内阁制的特点: 号称内阁,但没有内阁的责任,缺乏程序和运行 机制; 内阁更迭频繁,缺乏稳定机制,没有明确标准, 缺少法律依据; 军阀割据,国家分裂影响内阁制的稳定。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历史研究——五个阶段: 辛亥革命-民国成立(1911年11月-1912年6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6月-1927.4 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37.7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中华民国覆亡(1945.9-1949.10
第九讲 中华民国的政党制度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
湖北的日知会,1905年2月由刘静庵、曹亚伯 等发起,次年2月在武昌正式成立。遭破坏后,改为 科学补习所 。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二、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
(二)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发展 2.第二阶段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二、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
(二)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发展 2.第二阶段
国防最高委员会由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担任, 由总裁提议,以于右任、居正、孔祥熙、孙科、 戴传贤、王宠惠、何应钦、白崇禧、陈果夫、邹 鲁、叶楚伧11人为常务委员,张群为秘书长。
三、国共两党合作制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加快了双方合作的步伐。
三、国共两党合作制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交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 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 全作正式形成。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二)民国初年的两党对立
1912-1913年是国民党与进步党对立时期。 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会员为主 干。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宋 教仁为总务部主任干事并代理理事长。在宋教仁的 主持下,国民党力主建立政党内阁制,与野心独裁 的袁世凯对立。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二、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
(一)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与一党专政的确立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第172次常务 会议,通过了《训政纲领》,指出:“中华民国 于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 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 “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 之”。国民党负责“训练国民”,并逐渐推行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民权”。国民党 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察国民政府重大国 务之执行”,有权修正和接受《国民政府组织法》 和《中国国民党党章》。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绪言,一,政治制度是庞大的文化家族的一个成员。
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款款地走来了人类文化的骄子: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技术文化、礼俗文化??人们对它们投以赞赏的目光。
唯独对制度文化~尤其是对政治制度~却往往给以不好的名声。
这是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制度文化主要是用来维护剥削者利益的工具。
的确~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压迫与欺凌的同义语~意味着镣铐与监狱~数不清的强迫遵守的法令与说不完的冤情。
但是~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有它的另一面。
我国古籍中称政治制度为典章法度。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古代的典章法度~在文化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象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繁盛的多民族国家~能够保持统一国家型态达两千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反映了历代王朝管理国家的丰富经验。
中央权力的完整性、中央与地方权威的上下呼应、线性权力与点性权力的结合、机构运转与教义无形力量的配合~等等~都值得研究借鉴。
当然~古代政治制度中也有许多糟粕~个人意志超制度的运用~监督机制的无力~致使君王昏庸、决策错误时~没有一种力量能起到“控制阀”的作用~直至以改朝换代告终。
这无数次重复过的历史~民国时期再次出现~它从反面成为人们的文化财富。
,二,政治制度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甚至至今仍对它的确切内涵莫衷一是。
有的说政治制度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实现自己的统治, 有的说政治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也有的说它的外延大于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即政治体制。
然而政治体制这一概念的共识度更逊于政治制度~《辞海》直到最新版,1989 年版,还没有这一条目。
这种情况~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容在不断拓展。
从前曾把古代职官史当作古代政治制度史来研究~今天如果再将现代政治制度史看作现代职官史~显然是大不够了。
如果求同存异~下面这些认识可能被共同接受:一国的统治形式服从于国家的性质,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政治规范、政治构架、政治文化与政治运行程序~是研究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它们具体反映在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吏治制度、地方制度以及国家构造形式等制度之中。
高二历史必修1上册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①政府建立: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④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⑤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②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1)政党政治①过程: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②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③1915年,袁世凯称帝。
1916年3月2日,被迫下台,6月6日去世。
④袁世凯死后,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3.国民政府(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2)国民政府的“训政”(1928年)①宪法性文件:《训政纲领》②实质: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一党专政(3)国民政府的“宪政”(1948年)①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②结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③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①时间: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13.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总统
五院: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4.3.3.中央地方关系 地方自治
思考:
试评价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步建 制的思想。
5.台湾国民政府时期
5.1.1949年至80年代末台湾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名义上遵从1946年宪法,实际上 进入戒严时期,实施军事管制。
4.1.1.国民党作为训政者
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国民党全 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 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 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 员会执行”
4.1.2.国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 虚职 4.1.3.五院制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检察院 4.1.4.军事委员会
4.3.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召开“国民大会”; 制定宪法《中华民国宪法》
4.3.1.孙中山的“权能”划分思想:国家权力分为政权与治权 政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权。为真正的权力,由人民掌握。
治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为治理之功能,由政 府掌握
政权属于国民大会,治权属于总统和五院
4.2.抗日战争时期
A,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五院、 军事委员会接受其领导。委员长由国民党总裁担 任,委员由上述各机构长官担任
B,军事委员会权力集中于委员长个人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权力集中于总裁个人
D,成立国民参政会,由各机关、团体、华侨代 表选出的代表组成。为国民政府的咨询机构。
第十三讲,中华民国 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北京临时政府时期
3.北洋政府时期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5.台湾国民政府时期
13.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4.2.抗日战争时期
A,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五院、 军事委员会接受其领导。委员长由国民党总裁担 任,委员由上述各机构长官担任
B,军事委员会权力集中于委员长个人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权力集中于总裁个人
D,成立国民参政会,由各机关、团体、华侨代 表选出的代表组成。为国民政府的咨询机构。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第十三讲,中华民国 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北京临时政府时期
3.北洋政府时期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5.台湾国民政府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1.南昌起义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911.10.10.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宣布起
义或独立。湖北成立军政府,颁布《中华 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1911.11.30,各省代表在汉口集会,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2.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 山被任命为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组建政府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的北京临时政府政治制度 2.3.议会内阁制 参议院:立法权 国务院:行政权 法院:司法权 总统:名义的行政权和国家首脑。所颁布法律和命令须得到国务院的
副署 2.4.从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的原因:防止袁世凯假共和真专制 2.5.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被选举为正式大总统。他步步破坏约法,
制 在护国运动的打击下被迫宣布撤销帝制
3.2.袁世凯之后:军阀争夺政权时期 皖系军阀统治:段祺瑞 张勋复辟 直系军阀统治:徐世昌、曹锟、吴佩孚 奉系军阀统治:张作霖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4.1.1928年-1936年国民政府பைடு நூலகம்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一.中央政制部分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在名义上以孙中山提出的“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及“五权宪法”等思想为理论基础。
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建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实行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种不同的统治方式。
“军政时期”的国民政府孙中山所说的“军政时期”的政府,是指1925年7月至1928年10月国民党所建立的中央政府,即初期的国民政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7月1日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于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国民政府组织法》全文共10条,其要点有三:一是国民政府在中国国民党的指导与监督之下行使全国政权。
二是国务采用委员合议制。
三是中央政府采用二级制。
初期的国民政府,在国民党中央的指导与监督下掌握全国政务。
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形式。
委员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任期不定。
委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5至7人为常务委员,执行日常政务。
除了1927年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不设主席外,其他时期均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推选国民政府委员时,指定1人为主席。
从规定来看,主席也没有什么高出其他委员之权,只是负责召集国民政府委员会议,至于公布法令及其他文书,是由主席与主管部长或常委署名,以国民政府的名义进行。
在不设主席时,签署文件须有委员3人以上署名。
国民政府的内部机构,先后成立有秘书处、副官处、参事处等。
至于行政各部,设有军事、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内政、工商、农矿等部,以及教育行政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禁烟委员会等等。
初期的国民政府,并未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一切法律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政治会议所制定。
1927年中央特别委员会时代,政治会议一度取消,立法权即由国民政府行使。
直至1928年3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立法程序法,立法权才有明文规定。
国民政府初期,虽没有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但设有专门管理法律起草与审议的机关。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一些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2.秦朝的政治制度: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3.汉朝的政治制度: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刺史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4.唐朝的政治制度:掌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5.宋朝的政治制度:了解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通判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6.元朝的政治制度:掌握元朝的行省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7.明朝的政治制度:了解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8.清朝的政治制度:掌握清朝的军机处、奏折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掌握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3.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了解北洋政府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4.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5.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国防体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6.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国防体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3.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制度: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建设: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及其政 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1927 年 4 月 18 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
这一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开启了一段复杂而多变的历史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在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取得一定成果的背景下发生的。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随后,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其政治制度在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实际上具有浓厚的独裁色彩。
国民政府实行的是“五院制”,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
行政院负责行政事务,立法院负责立法工作,司法院主管司法审判,考试院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监察院负责监督政府官员。
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设计似乎实现了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但在实际运作中,蒋介石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他利用政治手段打压异己,扶植亲信,使得国民政府的政治运作成为了他个人独裁的工具。
在地方政治制度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
省政府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十分严格,地方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
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导致了地方积极性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阶级不平等。
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而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则在政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掌握着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在政治运作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断。
蒋介石的嫡系、桂系、粤系等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和斗争。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争斗,严重削弱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力量,也影响了其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的发展。
在法律制度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往往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对普通民众的权益保障不足。
民国制度与共产制度区别
民国制度与共产制度区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中,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是两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制度。
民国制度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政治制度,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建立并维持。
共产制度是指1949年至今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实行。
这两种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在政治体制上的区别显而易见。
民国制度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政权由中央政府领导并掌握实际权力,地方政府相对较为弱势。
而共产制度则是一种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集中制度,党在国家政权中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各级代表大会选举形成的人民代表机关实行集体领导。
其次,在经济方面,民国制度与共产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国时期,中国实行的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并保护私有财产权。
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领域具有更大的干预和调控权,强调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有机结合。
此外,在文化方面,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尊重和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同时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西方文化影响,呈现出文化多样性。
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则更加强调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宣传,强调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最后,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受到了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在经历了独立解放后,不断巩固国家实力,逐渐崛起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大国,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弱势国家,实行的是较为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集中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中华民国政治背景及社会特征
中华民国政治背景及社会特征2015级二班李吉璟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 3个时期。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
政府体制及其演变中华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
经过资料中的了解,大家对民国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平时,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也知道几种制度。
如,军阀派系一些独裁统治。
但是,民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法则。
如下列资料:① 1912年4月~1916年6月。
这是袁世凯执政,北洋军阀专制制度确立的时期。
② 1916年 6月~1924年11月。
这是北洋政府保留责任内阁制之名,行封建军阀专制之实阶段,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
③ 1924年12月~1928年 6月。
这是北洋政府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实行军事独裁阶段。
1928年 6月,奉系军阀被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击败,北京军政府宣告结束。
这就是同学们熟知的北洋军阀的时代。
在这之后,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阶段: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1925年7月~1949年9月)分为早期国民政府与五院制国民政府两大阶段。
① 1925年7月~1928年10月,早期国民政府阶段。
中国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军政时期。
② 1928年10月~1948年5月。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依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试行的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实施五院制。
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训政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统治。
中华民国社会特征:起初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确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建立之初确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各项制度与法令都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法制,自由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轴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1. 清朝末期(1840年-1912年):在清朝末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政治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试图推行政治改革以应对国内外压力。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正式进入民国时期,尝试进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改革。
3. 国民政府时期(1912年-1949年):在清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国民党先后实行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政权,政治制度有了一系列变化,包括国会议政、五权宪法等探索和尝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全新篇章。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
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包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试点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度建设的创新和探索。
以上是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的主要时间轴,涵盖了清朝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节点和政治制度变革。
历史国家制度答题模板
历史国家制度答题模板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世袭制:王位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
(3)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4)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的制度。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制度。
(3)郡县制:地方设郡县,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调动的制度。
3. 汉朝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制:地方设郡县和王国,王国享有封地、人口和税收的制度。
(2)推恩令:汉武帝颁布的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的制度。
(3)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4.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核和执行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按照品级划分官员等级。
5. 隋唐政治制度(1)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为进士、举人、秀才三个等级。
(2)府兵制:士兵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兵的制度。
6. 宋元政治制度(1)二府三司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地方设路、府、州、县的政治制度。
(2)行省制: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下设有路、府、州、县。
7. 明朝政治制度(1)废丞相、权分六部:撤销中书省,将权力分散到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制度。
(2)厂卫制度:明朝特殊的监察制度,厂卫负责监视、侦查官民。
(3)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的制度。
8. 清朝政治制度(1)军机处:清朝设立的最高决策机构,由皇帝和军机大臣组成。
(2)摊丁入亩:清朝实行的土地税收制度,按人头和田地面积征税。
二、西方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1)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82年宪法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 发展的独特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共和制度) ●2、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 ●3、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与“宪政”体制)一党专制
政权 与制 度建 设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政党政治发展
从“训政”到“宪 政”,实行一党专政。
宪法 性文 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和 《中华民国宪法》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
政治 特征
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 和制(三权分立和内 阁制)
建立;⑵各党派展开激 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 的尝试;⑶袁世凯与北 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
(3)过程: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 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
“文革”十年; 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
意义:1、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使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3、为全面开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4、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表现: 1、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2、实行差额选举; 3、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4、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理:5min
【管理制度】第二节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ppt-第二节国民政府的政治制
双轨并行,互不统属。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党 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互不相让,地方党部逐 渐被置于次要和无足轻重的地位。
(一)党政关系的制度变迁
国民党改组之前,党权是依附于行政系统之 中。
1926年初,广州国民政府通告国民党各所属 党部不得干涉地方财政和一切行政。 10月, 国民党又修改了这个模式,在《修正省政府 组织法》中规定省政府要接受省党部的指导 和监督。
1927年-1931年是党权与军权的对抗与争斗时 期。
1931年之后则是军权高于一切,完全控制党 政的时期。
国民党党治体制的法理序列虽然是党-政-军, 实际上的序列是军-政-党;名义上是以党统 政,以党统军,实际上是以军统政,以军控 党。
三、党政关系
中央党部之下依次设立省党部、县党部、区党 部和区分部,分别与省、县、区、乡等行政系 统相对应。
(二)《五五宪草》
1932年4月,国难会议在洛阳召开 。 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孙科等27名
委员提出《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 1933年1月,立法院组织宪法草案起草委员
会 。1934年2月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 稿》。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 法草案》,又称《五五宪草》。
力行社
一个具有严密的准政党组织形态的“党中之党”。 滕杰 、刘健群 1932年3月,“三民主义力行社” 正式成立。 力行社由三个不同功能、不同名称和彼此相对独立的
层级组织构成。 力行社社员加入采取层级递进制,整个组织具有高度
秘密性和铁的纪律。 由于力行社组织效率比较高,所以发展速度非常快,
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清朝的灭亡让中国走上了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
民国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
这篇文章将探索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影响。
一、清朝灭亡前后政治体制在清朝灭亡前,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皇帝和中央政府。
尽管清朝的政治体制历史悠久,但它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清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治势力。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
二、民国初期政治体制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起初,它采用的是联邦主义体制。
这种体制强调地方自治和中央统一。
实际上,这种体制不太适合中国。
由于各个省份的实力不同,联邦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在北洋政府时期,这种体制变得更加无力。
三、北洋政府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这期间,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就是袁世凯篡权事件。
袁世凯试图通过对国会的控制来实施一党专政,遭到了国内各地的强烈反对。
这件事后,北洋政府采用了议会制度。
这种体制是以西方议会制度为基础改造而成的。
议会制度的实施,显然比较符合理论上的民主权利,但由于在中国的实施上存在许多问题,治理效果并不怎么好。
四、南京政府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此时,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又经历了一次变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它采用的是行政主义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在行政机构内部强调中央集权和高度专业化的执行力。
实际上,这种体制的结果是政府官僚主义的强化以及政治生态的恶化,不能说是非常成功。
五、政治体制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从上面分析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来,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收效并不特别好。
对于中国的政治影响,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如在北洋政府时期,议会制度为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在南京政府时期,行政主义政治体制在军事行动中显示出很高的效率和精度,但实际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重大问题普遍忽视。
总的来说,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化,政治腐败、等级制度等问题依然存在。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从1912年至1949年,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逐渐转变的过程。
民国时期重视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1. 议会制度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议会制度,具有总统制和国会议会制。
总统由全国选举,国会由两院组成,参议院由各省长选举,众议院由全国选举。
这一制度正式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2. 宪法制度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确立了中华民国的国体和政体。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再次进行修改,规定总统为国家最高元首,担任组织、统帅和领导工作,确立了法治的原则,对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变革1. 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国时期充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实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并逐步完善了教育制度。
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学,特别是北洋政府于1924年推行了中学教育的统一计划,通过设立统一师范学校,推行城乡教育的统一,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
2. 妇女地位的变革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女性组织,1924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改善妇女地位国民会议纪要》,要求法律保护妇女的婚姻权、财产权和教育权,逐渐使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地位提升。
3. 经济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积极推动畜牧业和农业发展,增强国内经济实力。
4. 对外开放的改革民国时期相继建立了对外开放的口岸与商埠,并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实现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大量使用海外工人,开展直邮、便民之事,推进经济现代化。
同时开始逐步与外国进行接触,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具有强烈的现代化特征,不断深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最终还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结构
最顶层是“三民主义力行社”,为最高决策
和指挥层 。 第二层包括两个组织“革命军人同志会” 和 “革命青年同志会”(存在不到一年),为 承上启下的决策执行层 。 第三层是“中华复兴社”,为领导群众,直 接执行决策的阶层 。
力行社示意图
力行社
革命军人同志会 中华复兴社
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文化协会、忠义救国军、西南青年社等
开国民会议案”。——约法之争 1931年5月国民会议正式通过, 6月1日公布 施行。——王宠惠 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全体,政府采用行政、立 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制度,中央 与地方均权,以三民主义为全国教育之根本 原则,约法解释权由国民党中执委行使。
(二)《五五宪草》
1932年4月,国难会议在洛阳召开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讲述提纲
一、党治结构 二、党治与军治 三、党政关系 四、国民党的派系化 五、组织与构成 六、国家宪法 七、五院制度 八、思考题 九、参考书目
一、党治结构
(一)中政会 (二)中常会
(一)中政会
1924年7月孙中山提议设立,模仿的是苏联中央
政治局。 1925年,政治委员会被确定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 1927年3月,国民党对中政会的职权作了限制 。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会通过《中央政治会议 暂行条例》 。 30年代初,中政会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逐渐蜕 变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性机构。
政界主要指党政机关人员,合计约占国民党
普通党员总数的1/5-1/4。
三)党员形象
知识界对上层的批评。 基层党部人员素质低下,时人称为
“党痞”、“党棍”。
六、国家宪法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二)《五五宪草》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通过“召
三、党政关系
中央党部之下依次设立省党部、县党部、区党
部和区分部,分别与省、县、区、乡等行政系 统相对应。 (一)党政关系的制度变迁 (二)党政纠纷与党权低落 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自上而下, 双轨并行,互不统属。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党 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互不相让,地方党部逐 渐被置于次要和无足轻重的地位。
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孙科等27名
委员提出《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 1933年1月,立法院组织宪法草案起草委员 会 。1934年2月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 稿》。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 法草案》,又称《五五宪草》。
王宠惠
(1881--1958)广东东莞人,生于香港,字亮
(二)党政纠纷与党权低落
地方党政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矛盾不断。
由于党中央倾向于将地方政治交给地方政府
主控,地方政治的重心在政而不在党,地方 党部逐渐被置于次要和无足轻重的地位。
四、国民党的派系化
一、早期: 国共关系,廖仲恺被刺、西山会议派分裂、中山舰事 件。 1927年后,为了争夺党和政府领导权,各个派系又展 开了新的争夺。 1932年开始,蒋介石支持手下成立不同组织 。 二、力行社、CC系 1938年,蒋介石下令取消力行社与CC系。 力行社与CC系都以拥护蒋介石为宗旨,力行社与CC系 对于蒋介石权力的巩固,领袖地位的建立起了很大作 用。但两个派系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导致了国民党的内 耗,造成了国民党组织生命的过早衰竭。
历史地位
第一,正式提出所谓“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
共和国“,开创了党国一体化的中国政权组 织模式。 第二,以根本大法形式提出了国民大会为最 高权力机关,试图重新构筑国家统治权的分 配模式。 第三,在形式上对司法独立制度作出了规定。
七、五院制度
(一)五院制 (二)五院职能 (三)国民政府与五院及五院内部之关系
革命青年同志会
CC系
“CC”最早起源于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
央俱乐部”(Central Club) 。 陈果夫兄弟 1933年初,组建成为正式组织——青白团。 多层级的金字塔型组织。
CC系示意图
青白团
中国国民党忠实党员同盟会 活动集社(干社、诚社、励进社等) 外围团体(工会、工人福利会、商会、国货促进会等)
力行社
一个具有严密的准政党组织形态的“党中之党”。 滕杰 、刘健群 1932年3月,“三民主义力行社” 正式成立。 力行社由三个不同功能、不同名称和彼此相对独立的
层级组织构成。 力行社社员加入采取层级递进制,整个组织具有高度 秘密性和铁的纪律。 由于力行社组织效率比较高,所以发展速度非常快, 到1937年,它的规模几乎与整个国民党普通党员(除 军队党员和海外党员外即普通党员)人数相当。
立法院
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 ,1928年12月5日成
立,实际地位逊于行政院,高于其他三院。 提请国民党政府任免立法委员;主持立法院 会议,决定会议议事日程,整理议案等;对 于立法院会议否决或废弃的议案,得提出意 见书呈报于国民党中政会;监督立法委员服 从国民党政纲政策;副署国民政府主席签署 的关于立法院主管事务的法律命令。
(一)五院制
孙中山借鉴西方三权分立传统和传统中国
考试和铨述权提出。 1928年2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 孙中山学说改组国民政府,成立五院制国 民政府。 10月 8月,五院制政府建立。
(二)五院职能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行政院于1928年10月25日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
行政机关。 职权为:综理行政院院务,监督所属机关职员,考 核各省市政府的施政情况,提出施政方针于行政院 会议,监督行政院会议议案的执行;主持行政院会 议;副署国民政府主席发布的关于行政院主管事项 的命令及处分;提请国民政府主席任免行政院所属 各部会长官,国民政府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后, 改为直接向国民党中执会任免。
《五五宪草》
规定“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共和国”,重申
国民平等权和自由权,国民代表大会为最高 领导机关,实行总统制,集中中央权力。 知识界的批评。 历史地位。
知识界的批评
第一,关于三民主义的国家性质。
第二,关于人民的自由与权利。 第三,关于国民党大会 。
第四,关于总统制度 。
监察院
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 1931年2月16日,
监察院成立 。 职权包括弹劾权、审计权、调查权、巡察权、 监试权、纠举权和建议权 。
(三)国民政府与五院及五院内部之关系
1928-1931年,国民政府委员兼任五院正、副院
长。
1931年后,中政会
国民政府会议 五院之间是分工而非监督关系。
司法院
国民政府行使司法权的最高机关。1927年底,南京
国民政府将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行政委员会改 组为司法部。1928年11月扩大为司法院。 综理全院事务,提请任命所属官吏,掌理司法行政 权与司法审判权;主持司法院会议,并经最高法院 院长及其所属各庭庭长会议后,行使统一解释法令 及变更判例职权;对于行政法院和公务员惩戒委员 会的审判,在必要时得出庭审理;向立法院提出特 赦、减刑及复权等事项;担任最高法院院长及其所 属各庭庭长会议主席;副署国民政府主席颁布的有 关司法院主管事项的法律和命令。
(二)中常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日常执行机构,在法理上
具有最高权力。 30年代初,中政会虽然权力逐渐弱化,但中 常会也是更加变得无足轻重。
二、党治与军治
1924年-1926年北伐是国民党党权支配军政的
时期 。 1927年-1931年是党权与军权的对抗与争斗时 期 。 1931年之后则是军权高于一切,完全控制党 政的时期。 国民党党治体制的法理序列虽然是党-政-军, 实际上的序列是军-政-党;名义上是以党统 政,以党统军,实际上是以军统政,以军控 党。
(一)党政关系的制度变迁
国民党改组之前,党权是依附于行政系统之
中 。 1926年初,广州国民政府通告国民党各所属 党部不得干涉地方财政和一切行政。 10月, 国民党又修改了这个模式,在《修正省政府 组织法》中规定省政府要接受省党部的指导 和监督。 1928年后,明确规定在中央一级以党治政, 在地方一级则党政制衡。
五院
八、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中政会、力行社、cc系、五五宪草、五院制 二、简述: 1、国民政府五院制 。 2、国民政府党权与军权关系的变迁。 3、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九、参考书目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
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3年。 魏斐德著、梁禾译:《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Spymaster--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团结出版社,2004年。 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 《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陈氏兄弟
五、组织与构成
(一)组织规模 (二)党员构成 (三)党员形象
(一)组织规模
数量:1924年间到1927年间增长了5倍,由不
到20万发展到100万;1937年,达到160多万 , 而普通党员仅52万人,其中预备党员16万人。 原因:1929年以前,国民党忙着清共和举办党 员登记 ;1929年后,党组织软弱涣散 、民众 对党失去信仰、党对民众失去了吸引力。 影响:党员过少大大影响了国民党地方组织建 设。这种状况使国民党的“以党治国”在农村 根本没有办法实施。
考试院
国民政府最高人事管理机关, 1928年10月
20日,《考试院组织法》公布施行,1930年 1月6日,考试院正式成立。 总理全院行政事务,提请国民政府任免考试 院所属考试委员会委员长、铨叙部部长和次 长等官吏,监督所属职员,主持考试院会议, 副署国民政府主席颁布或发布的有关考试院 主管事项的法律、命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