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是指在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在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下所发生的变化。
改土归流政策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农耕经济和生活方式,促进现代化进程。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政策要求土家族人民离开山区,聚居在平原地区,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山地生活方式被改变,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形式,如山歌、乌夜啰等开始逐渐消失。
改土归流政策导致土家族人口流失,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大量土家族人民离开家乡,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许多传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族也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改土归流政策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土家族人民在离开家乡后,与外界接触更加紧密,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和音乐形式。
这些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对土家族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土家族音乐开始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融合了更多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土家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提升。
改土归流政策也加强了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加,通过各种形式的扶持和保护政策,积极推动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土家族的音乐家和团队得到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形式逐渐消失,传承面临困境。
政策带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提升。
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也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也会继续发展和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土地改革和水利建设的政策,在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同时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原生态到商业化,体现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家族音乐文化主要以民间音乐为主,包括土家族山歌、芦笙、板胡和竹筒鼓等传统乐器。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颂着土家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芦笙是土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板胡是一种拨弦乐器,是土家族音乐中的独特乐器之一。
竹筒鼓则是土家族音乐中的鼓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歌舞表演和庆典活动中。
这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乐器和曲目,是土家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新变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影响,引入了更多的外来元素。
土家族音乐文化也逐渐走向商业化,成为了旅游景区和演艺表演中的一项特色文化产品。
这种变迁使得土家族音乐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而开始走向了更加多元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革,同时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传统的土家族山歌不仅延续了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还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电声乐器和合唱团等,使得其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
土家族音乐文化也开始融合了更多的外来元素,如摇滚、流行等音乐类型,赋予了土家族音乐文化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土家族音乐文化通过新的发展形式和机制,为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商业化的背后,土家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业化的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可能受到商业化利益的影响而失去了原生态和纯粹性,甚至可能受到一些不良的商业行为和竞争的冲击。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政策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策,旨在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改土归流政策之后,其音乐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土归流政策以土地为核心,将原本散布在各地的农户并集起来,重新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益阳市的马回岭地区,当地政府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将播种土、裸露土与荒山垦成水田、旱田,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农耕土地。
然而,这一政策不仅仅改变了地形地貌,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人们以农耕为生,他们的音乐文化和农业生产环境相对应,主要以农耕歌曲、种田曲、锄禾歌、收割歌等内容为主。
但改土归流后,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面积减少,生产方式和模式也有所改变,导致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与之前的环境脱离,出现断层。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创新,土家族人们开始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以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
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稻草人》,《表演舞蹈》,《田野上的太阳》等等,这些作品抛弃了过去的农业主题,融合了当代社会的时尚和艺术元素,大大拓展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宽度和深度。
同时,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也催生了各种类型的农业赛事和颁奖典礼,这些活动为土家族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促进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例如,土家族音乐家韦迪斯就是在改土归流以后应邀参加各种农业文化活动,从而迅速崭露头角并受到高度认可。
总体来看,改土归流政策虽然给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土家族人们通过创作和演出,不断向外推广和传承自己的音乐文化,也为整个区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在中国国土整治工程中,对种植在陡峭山坡上的树木进行清理,使得水土得以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工程不仅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变迁。
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地区山高坡陡,土地多为梯田和林地。
土家族人民依靠种植树木和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同时也保持着世代相传的土家族音乐文化。
土家族音乐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歌曲中常常涉及对山水、自然界的赞美和感慨,乐器则常常以竹子、树皮等自然材料制作而成。
土家族音乐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感慨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由于改土归流工程的推进,土家族地区的梯田和林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树木被砍伐,梯田被整理,导致了土地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音乐文化。
以前丰富多样的树木和梯田景观消失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自然也会对他们的音乐文化带来影响。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音乐文化。
由于土地形态的改变,土家族人民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所取代。
这使得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也变得单调起来。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了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音乐文化。
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土家族人民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方式可能会受到影响,乐器的选择、音乐的主题等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改土归流后,土地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使得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发生了变化,这自然也会反映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
土家族人民的音乐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歌曲常常赞美自然界的美好,歌颂山水之间的情感。
改土归流后,以前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不复存在,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也必然发生了变化。
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中,这必然会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得以反映。
试论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
试论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作者:张正龙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8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文化经历了一个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政府重视、民众崇尚、企业开发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步走向现代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文章从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土家族文化的当今现状以及现代化发展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32-04一、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土家族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人口过百万而又不跨境的少数民族,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少数民族。
建始县地处鄂西边陲,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有人口51万,是典型的土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之一,这里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与发展及其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对民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社会学认为,从本源看,民族文化是对该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与展示。
毫无疑义,土家族文化是对土家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与展示。
目前,学术界对土家族的起源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巴人说” 、“土著说”、“乌蛮说”,等等,这些纷争揭示了一个历史真实:土家族来源是多元的,是与多个民族生产、生活、交往与交融相关联的。
考古与现存的史料证明巴人南迁后进入了当今的土家族地区,与《山海经》所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相符。
所以学者们称这一地域性文化为“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巴文化”。
巴文化在今天土家族聚居区域内,出现时间最早,稳定性强,时间延续长。
因此,土家族文化较多地保留了巴文化的文化特征。
先秦之时,越、濮两族也在今天土家族地区活动,后来越、濮两族大部分退出了土家族居住区,但其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
在现今建始县境内的长梁区、三里区等处发现了大量的悬棺埋葬,土家女儿会的风俗,隔热防潮的土家吊脚楼等都仍保留着越、濮两族文化之遗风。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谢亚平 内容提要: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土家族情歌内容极其丰富,改土归流前土家人赶会过节、以歌为媒,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张扬;改土归流后的情歌以哭为诉、反叛抗争,反映了人性受到严密桎梏和封锁。
关键词:土家族 情歌 特征 改土归流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在婚俗发展史上,土家族也与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群婚、血源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各个阶段。
土家族居住地虽临近中原,却封闭于崇山峻岭之中,改土归流前,汉文化的传播仍较为迟缓,这就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形态与中原地区有了较大差别,土家族“歌为媒”的风习主要存在于改土归流前的历史时期。
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封建领主经济消失,汉文化的强力投射,土家婚姻制度的封建化程度加深,土家族地区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开始盛行。
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也从“以歌为媒”的人性流露、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进而转向“以哭为诉”力求挣脱桎梏,同时也暴露了人性的某些弱点。
一、以赶会过节“歌为媒”为特征的性结合:自主、大胆、坦率 在改土归流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中原统治者鞭长莫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在土家族地区尚未浸染社会的古朴遗风,“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律条尚未成为束缚土家人婚姻的枷锁。
因此,土家族地区男女之间的交往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女性相比中原地区有更多的人身自由。
自古以来,土家族女性都是与男性一起上山劳作,毫无隔避。
据民国《永顺府志》记载,“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
而且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影响,土家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婚姻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在特殊场合起着主导支配作用,如在鄂西土家地区有的村寨还保存着过“女儿节”、赶“女儿会”这种以妇女为主的节日。
土家族民俗文化变迁
土家习俗演变过程
土家摆手舞
土家习俗演变过程
• 第二阶段—— “改土归流”以后
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 即中央派流官取代土司长成为当地的首领。这一时期引起 了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 在服饰方面,将男女服饰分开,改变了“男女服饰不 分”的状况。在装饰方面,强制男人剃头,留满清发型, 女士长发蓄辫等。
土家族族源
土家族族源
一、古代巴人后裔 二、土著先民的后裔 三、唐代中叶由贵州 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 四、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
土家族传统习俗的特点及其变迁
土家族传统习俗的特点
非凡性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这
些习俗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民族。
普遍性土家族习俗在内部成员中广泛存在而且共同遵守。 内控性土家族习俗在民族内部被视为严格的行为规范而得到
• 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习俗对比
土家族习俗既远离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特征,又未完全与汉文 化趋同,正处于“不华不夷间”即“二者皆有二者都不是” 的格局。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冒昧的将其称为“习俗架空”。 所谓习俗架空,是指一种习俗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条件的影 响而发生变迁,既失去了该习俗原有的特征,又未与其他习 俗完全一致的文化现象。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 土家族是湘、鄂、渝、 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 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 居住在湖南、湖北、贵 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 个县市(区)。有湖北 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 市、建始、巴东、宣恩、 咸丰、鹤峰、来凤县。
土家族简介
• 土家族基本特点为:“有独立的语言, 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工艺、 奇特的乐奏、哭唱的婚丧、特殊的信仰、 自尊的禁忌、顽强的民族意识和悠久的历 史遗迹”等。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关键词〕湘西地区;土家族;音乐文化“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历史上的分水岭,历史“改土归流”前后整个湘西的社会制度、经济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的文化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将“改土归流”这个作为本文研究的节点,可从中探索出土家族音乐文化变迁与湘西地区“改土归流”后社会文化变化之间的某些相关联系。
对于“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当今制定相关的文化开发与发展政策的实践层面上都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相关定义及历史背景为了研究的范围清晰与规范,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及背景做以下定义。
土司制度的背景:土司制度源于唐宋时期,以羁縻州县制为基础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地位与特权,授予其相应的官职,以进行间接地管理与统治。
建立之初,由于朝廷在边疆地区的实力有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理与约束的效果。
因此,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中央政府实质上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属于失控状态,很多土司区域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甚至开始挑战中央权威,“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同时,其内部纷争不断,土司家族内部发生械斗或是战争,康熙三十八年,东川彝族禄氏家族因争夺土府继承权,互相残杀。
“改土归流”的定义: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必须解决地方土司割据这个积弊。
明清两朝的中央政府都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方法有两种:其一,“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
其二,抓住一些偶然性机遇,如土司绝嗣或家族内斗,土官之间互相仇杀,土司叛乱或犯罪等。
中央政府抓住机会,改派流官管理。
至清雍正时期,中央政府实力增强,解决“土司积弊”的历史机遇逐渐成熟。
本着“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的思想,对于阻碍“改土归流”政策的地方势力,中央给予严厉打击,例如:广顺长寨土司向官兵挑衅,竟遭到清军毁灭性的打击,设长寨厅(今贵州省长顺县)。
土家族地区_改土归流_之我见
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之我见苏晓云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是土家族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使土家族地区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统治, 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就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特点、社会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元代统治者建立全国政权以后,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遂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
元代在宋代羁縻制度的基础上, 创立了一套土司制度, 以此来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此时, 土家族地区设立了许多军民长官司。
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 有明一代统治者在土家族地区设立了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桑植宣慰司、容美宣慰司、酉阳宣慰司以及施南宣抚司、散毛宣抚司、思南宣抚司等大小土司数十个, 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沿袭下来。
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1 土司制度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是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土司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土家族地区的管理, 维护土家族内部的团结, 促进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定的适应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司制度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土司制度的腐朽性、落后性越来越明显, 它愈来愈成为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障碍。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土司之间的仇杀及对邻近地区的掠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 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灾难。
土司制度后期, 各土司为了自己的利益, 相互劫掠, 彼此仇杀不断。
如桑埴土司向国栋恃强负固, 与容美、永顺、茅刚诸司相互寻衅仇杀; 漫水土司与酉阳冉氏土司也为争夺地盒而多年干戈不止。
保靖土司彭御林率土兵“以追缉泽蛟为名, 潜与容美土司田如、桑植土司向国栋勾结, 率土兵抢虏保靖民财”, “焚村桩六十余处, 掠走男女千余人”。
①土司间“一世结仇、九世不休”, 而广大土民则“民不堪命”, 深受其害。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和农村产业发展,以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落实,湘西土家族的生活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就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探讨。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土地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利用,农村民生得到了改善,但也伴随着土地的流失和转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对于土家族音乐文化而言,这一政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土地的流失和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使得土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遭遇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村落文化逐渐淡化,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以往村落中的聚会、祭祀等活动是土家族音乐传承的主要场所,但随着村庄的凋零和流失,这些场所和活动也在逐渐减少,土家族音乐传承的基础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多以口头传唱和地方表演为主,如今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土家族音乐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的创作和演出形式。
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土家族青年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制作,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家族音乐。
一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也经过改编和现代化处理,适应了更广泛的舞台和受众,土家族音乐的演出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村落文化的淡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的创作题材开始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生活内容,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土家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元素的影响下,融入了更多的外来风格和元素,出现了新的音乐风貌和风格特色。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1950年代初期开始全国范围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整顿和改变,使农民地位得到提高的过程。
在湘西地区,这一运动也同样引发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其中包括土家族音乐文化。
在“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以地方性的乡村民歌为主,打击乐器如锣、鼓、板、钹也是常用的乐器。
这些音乐作品往往是伴随农民劳动活动和宗教仪式的进行而存在的。
但是随着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也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土家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
与传统的农耕习俗和民间祭祀有关的音乐作品仍然存在,但同时民间歌曲、小调和舞蹈等新形式的音乐也开始涌现。
这些新形式的音乐在音乐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乡村民歌有所不同,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地方性特色。
其次,音乐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以往,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培养。
但在“改土归流”后,大力推广普及群众音乐基础知识,促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科学的钢琴、小号等乐器也开始进入农村学校,普及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音乐产业的发展也为土家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湘西地区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使得音乐市场不断扩张。
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家族音乐和音乐人也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商业推广的机会。
这让湘西的人们不仅对土家族音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总之,随着“改土归流”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推进,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旧有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基础被推翻,新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改良。
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不仅人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同时土家族音乐文化也得以传承和丰富发展。
论改土归流前后湘西土家族饮食习俗的变化
革。 它对于土家族人 民的政治 、 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 , 都有 着极大 的促进 作用 . 土家族地 区的社会 生活发生 了重 使
大 的变 化 . 中饮食 习俗上的变化也较为 明显 。 其
改 土归 流前 . 西地 区土 家族 的农 业 生产 技术 与 湘 内地 大不 相 同 . 了原 始 的渔 猎 外 . 们 主要 的生 产 除 他
收 稿 日期 : 0 1 9 2 2 1 —0 —0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 点 实验 室 ) 研 项 目( j z 2 ) 湖 重 科 1 d b 1。 0
改 土归流是 中央王 朝对少数 民族地 区 的一 次政 治 制度 和经济制度变革 . 在土家族 的历史 上有着深远 的意 义 . 土家族 的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的发展 以及 多 民 对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 0 0 第2期 1
Ju a o hnq g 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 n N .0 2 1 or l fC ogi nv syf Si c n eho g(oi c ne di ) n n e i e o a e t o o2 0 1
改 土归流前 . 湘西地 区 山多 田少 . 土家族 人 民在 土 司的统 治下 . 农业生产 相对粗放 ,刀耕火种 , “ 日食 杂粮 ,
以小米 糁子为食 . 稻谷甚少 。” 主要 粮食作物 多为小米 、
方 式是 “ 耕火 种 ” 牛耕 并不 普 遍 . 些地 区还 “ 刀 . 某 不通 牛犁” 。乾 隆 的《 永顺 府 志》 十 《 卷 风俗 》 载 :土 民 于 记 “ 二 三月 间雉 草伐 木 . 纵火 焚之 , 雨锄 草撒 种 . 时摘 暴 熟 穗 而归 ” 物产 》 。《 中载 :山多 田少 , 耕火 种 , 以小 “ 刀 食
浅论“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哭嫁歌之影响
土家族土司制度源远流长 , 早在唐初 , 便 对归顺者 “ 世授刺 史” , 到了宋朝 , 《 来凤县志 ・ 土 司志》 载: “ 宋参 唐制 , ……其酋
皆世袭。 ” 由此 , 土 司制 度逐渐形成 , 并 在土家族 内根深蒂 固。 在土家族 内部 , 土 司拥 有最高 决策权 , 可说 统治 着大 国中 的“ 小 国” 。清朝发展到雍正时期 , 全 国统一 , 政权 已基本稳 定 , 这种情况下 , 处 于皇权下 的地方权利 过大必然引起统治 者的不
第2 6卷第 5期
2 0 1 3年 5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E 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o I . 2 6. N 0. 5
Ma v . 2 01 3
实施 , 土司土官被 裁革 , 朝廷 派 以流 官取代之 。政 治结 构 的改 革给土家族社会各方面带来 了巨大影 响 , 伴 随着统 治者的政 策
施压 , 汉族迁 入所 带来 的封建伦理思想也给土家族 强烈的思想 冲击 , 影 响了当地 诸多行为 习俗 , 其 中尤 以婚嫁 中的 “ 哭嫁 歌 ” 最具代表性。
浅论 “ 改 土 归流 ” 对 土 家 族 哭 嫁 歌 之 影 响
李 岚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 院 , 四川成都
[ 摘
6 1 0 0 6 8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清 雍正年 间在土 家族地 区实施 的“ 改土 归流 ” 政策给 当地社 会结构带 来 了巨大改变, 并直接 影 响 了当地
的经济、 文化 、 生 活等 多个方面, 其婚姻形式受到汉族 影响 而改 变, “ 哭嫁 歌”由此增加 新 的内容 , 发 生 了一 些变化。此 文对 比了“ 改土归流” 前后土 家族婚俗 的不同情 况, 并重 点以“ 骂媒 人” 、 “ 哭上轿” 、 “ 哭要嫁 妆” 为例 , 分析其背后 的心 理 因素 , 试 图 了解“ 改土 归流” 如何对土 家族哭嫁婚 俗产 生影响 。
从清代改土归流看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变迁
湘西永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吊脚楼不仅是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是土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脉络和生活方式的见证。
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是湘西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为永顺地区的土家族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变革直接促使了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变革,使其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同时也使其更具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改土归流政策也极大地影响了土家族的传统居住习俗,推动了其从封闭的部族社会向更为开放、与汉文化交融的方向发展。
1永顺吊脚楼的发展沿革在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爆发了为争夺管辖权的溪州之战。
此战结束后,双方以刻于铜柱的约定确立了各自的辖域边界,标志着溪州脱离了持续的战乱,并确立了彭氏家族在永顺地区长达800年土司统治的开端。
在此之前,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土家族地区经历原始的巢居、穴居和早期的干栏居住方式。
其中,干栏可以被视为永顺吊脚楼的前身。
宋朝进一步在永顺实施羁縻制度,使得溪州的势力范围得到扩张,并巩固了彭氏家族的盟主地位。
这期间,老司城作为彭氏家族的治所开始兴建。
随着土家族首领在这里的统治,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土官世代传承。
到了元朝,土司制度正式建立,中央王朝与土家族首领关系更为紧密。
明朝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详细规定了土司的治理、权责及军务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湘西土家族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相应,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族传统建筑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清前期继续遵循明制,土司之间为了权力而争斗、结盟和分割势力,导致明末清初的土司政权并不稳定。
在此背景下,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在湘西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采用了“剿抚兼施、恩威并用”的手段,这项政策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调整,还对土家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湘西土家族在保持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与汉文化地区产生了交,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我是旅游管理系毕业的学生,毕业的前两年一直在张家界从事着专职的地接导游工作。
在湘西生活、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让我对在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上衍生的土家文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工作实践与书籍中也逐步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湘西为丘陵地带,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野兽虫蛇常隐居沟壑之中。
远古时代,渔猎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长期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
据记载,土家先民曾有过频繁的“赶山”活动,即集体打猎。
进入农耕时代以后,早期主要以“烧火畲”的方式种植各种杂粮。
由于山多地少,导致土家先民的居住比较分散。
后来,随着劳动对象的改变,加之互助协作的需要,土家人逐渐通行聚族而居的习惯,进而,其居住形式不断演化,由初始单家独户的家庭式,逐步扩集成村寨的聚族式,为以后湘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繁衍奠定了基础。
一、聚落的起缘与发展湘西土家族先民的劳作方式,从原始渔猎为主到以农业耕作为主的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
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逐渐形成聚族而居的习俗,从以往那种散居山谷、单门独户游离状的社会细胞进化、组合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村寨。
随着经营耕作,合作互助以及安全保卫等需要的提高,多数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
这种形式的出现,最先是同姓同宗为一寨,以姓氏为寨名,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作为聚居的基础。
至清代“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废除,领主经济的解体,大量外族“客籍”纷纷入籍,人口大量增多,农业、手工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种以血缘关系维护的封闭式山寨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若干同姓同宗的小村寨逐步聚集成以大姓为主,杂以他姓的村落,形成了以宗族、姓氏、亲缘关系为主要元素组成的村寨集镇。
在这些地区,大姓人口比较集中,间杂有部分他姓,如永顺石堤、王村,龙山里耶,卢溪浦市等,不胜枚举。
形成初期,这种较大村落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较为稳定的自然村落,由一个家族或几个同姓家族集合定居在一个地区,协同生活、世代相袭,人员流动稳定;另一种为不稳定村落,由若干迁出户与若干迁入户不断交替,稳定户占少数。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一个阶段,这个政策要求农民集体化耕种土地,将个体耕地合并到村集体中。
在这个时期,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表演形式的变化上。
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主要以家庭和村庄为单位进行表演,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是乐舞。
乐舞是土家族传统集体舞蹈,既有宗教仪式的性质,也有社会交往的性质。
但是在改土归流之后,土地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导致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村庄集体的集会和文艺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土家族音乐文化不再是以家庭和村庄为单位进行传承和表演,而是开始在更广泛的社会单位,如学校、农村文化站和集体农场进行组织和演出。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内容和创作方式的变化上。
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土家族音乐开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歌词内容更多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和劳动英雄主义。
音乐的创作方式也从传统的口传和即兴创作转向了书面创作和规模化的剧场演出,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求。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还包括音乐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传授给后代。
在改土归流之后,由于农村教育的普及和音乐教育的推广,土家族音乐开始进入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并有专门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
改土归流政策之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民族音乐研究机构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变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方式,以及推动音乐教育和研究的发展,改土归流为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尽管改土归流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改变和和失去,但它也为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摘要】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和情感。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音乐风格、传统器乐和民族意识的变化。
新生活方式催生了音乐风格的变化,传统器乐逐渐消失,但民族意识复兴促进了传承。
电子科技的融合带来了创新,同时流行音乐的兴起也对传统音乐提出挑战。
改土归流对音乐文化的双重影响,推动了土家族音乐走向多元化发展,呼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
土家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唯有坚守传统,创新发展,才能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改土归流、新生活方式、传统音乐器乐、民族意识、电子科技、流行音乐、多元化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土家族文化繁荣。
1. 引言1.1 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是湖南省土家族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音乐包括歌唱、器乐和舞蹈等形式,是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土家族歌曲多为情歌、婚礼歌、悲凉歌和祈福歌,歌词真挚感人,旋律悠扬动听。
土家族的音乐器乐更是独具特色,如木鼓、二胡、簧管等器乐常用于演奏土家族的民间乐曲,传承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土家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信仰习俗和民族精神。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音乐文化对于弘扬土家族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改土归流"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对农村展开的一场政治运动。
在湘西地区,土家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土家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论改土归流
试论改土归流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影响汪增阳重庆市土家族历史发展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时期。
巴人征服濮人前,处于原始社会形态;之后,进入奴隶社会;秦灭巴,统一中国后,历代帝王均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制,即在承认并归顺中央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在土司辖区内实行奴隶制。
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设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形式,是我国最早的一国两制。
在实行封建制的地方实施郡县制,在土司统治地区保存落后的野蛮的奴隶制社会形态。
比如酉阳宣慰使司,“其先受明封。
传至奇镳,於顺治十五年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号纸。
”一直到改土归流之后,才进入封建社会。
到鸦片战争后和全国一起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社会形态的转折点,对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着重探讨改土归流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改土归流”是历史的必然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直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但各民族各地区前进的步伐又不尽相同,推动历史前进的手段亦不尽相同。
重庆市土家族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的时期特别漫长,直到改土归流才宣告结束。
土司制度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其身影便越来越模糊,要了解它,还得从历史典籍与民间文化入手。
土司制度的相对稳定,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进程。
罗甸水西土司从东汉建立,传五十九世,历时1400多年。
《清史稿》称:“播州(遵义)自唐入杨氏,传二十九世,八百余年,至应龙而亡。
”较短的酉阳冉氏土司自宋建炎三年册封为宣慰使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凡25世,历时年605年。
一说“自绍兴元年开始至雍正十三年止,凡622年。
”比汉族任何一个家天下的时间都长。
土司实行奴隶制度,比封建制度更野蛮。
有的土司对所辖领地的奴隶“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
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土司一取子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
土民有罪被杀,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无见天日之期。
”乱摊派,乱收费,奴隶被杀,还要亲族出几十两银子作为垫刀费。
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Hah Nationality and Tujia Nationality from Yuan Dynasty to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作者: 段超[1]
作者机构: [1]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47页
主题词: 改土归流后;汉族;土家族;文化交流;社会文化变迁
摘要:文章认为,改土归流后,汉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多种方式向土家族地区渗透.土家族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作用下发生变迁.土家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变化,汉族的许多价值现在土家族地区得到确立.通过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土家族文化得到发展,土家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与此同时,汉文化传播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土家族一些优秀的文化因为统治者的破坏而丢失,汉族文化的一些消极因素也进入了土家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