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二十一卷,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
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
【拓展链接】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自主学习案】1. 给加点字注音夸.父(kuā )颛顼..(zhuān xū )水潦.(lǎo )2.一词多义:①欲得饮.(名词,喝的水)②饮.于河、渭(动词,喝)3.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③地维.绝(古义:绳子。
今义:维持)4.词性活用①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向北)②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③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5.特殊句式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6. 走进文本①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答: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②概括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经过、结果答:原因:争帝位。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5 短文两篇》导学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5 短文两篇》导学案25、短文两篇【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作品简介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关于《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文体常识关于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预习自测第一课时夸父逐日1、文学常识填空《夸父逐日》选自《》,“逐日”是的意思。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饮于河()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根据以上提示,翻译课文内容。
4、其他遗留问题记录。
【探究案】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3、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4、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5、【拓展延伸】朗读余光中的诗——《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6、学习总结预习自测第二课时共工怒触不周山1、文学常识填空《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西汉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25短文两篇《夸父每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要旨。
2、领会古代办感人民研究、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1、《夸父每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合作研究】(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修业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频频朗诵。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现朗诵(二)嚼一嚼字词学生比较说明,初步理解词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沟通。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沟通)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1 、全文仅 37 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涛波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绘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如何一个人物?【反应拓展】课内语段阅读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说加线字词( 1)每日()(2)逐走()( 3)入日()( 4)、欲得饮()()2、翻译要点语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省】第二课时1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学习目标】1、朗诵背诵课文,累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要旨。
3、感知共工形象【预习自测】(一)读课文(1)听录音朗诵。
(注意正音,掌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掌握节奏)(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 听- 评)(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沟通)加深理解。
【合作研究】析句段(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由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解难答疑】议论:(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色?(2)认识文章的内容以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如何的人?(3)作想象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反应拓展】昔者,共工与颛顼 (zhu ān x 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自主预习案】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2、kuā zhuān xū lǎo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请一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夸父逐日〕。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二〕、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竞跑,赛跑。
想要黄河大湖桃林。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品一品文句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25 短文两篇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
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渭.(wèi)水2.请你解释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的意思。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或坚忍不拔的意志。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
《山海经》共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领域,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现存世界最早的有关记录之一。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某某子》。
《某某子》又名《某某鸿烈》,是西汉某某王X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文体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因为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理想的追求。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3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加。
熟悉人生第一次经受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阅历。
【学习重点】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学习难点】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导学】【课堂学习】一、走进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高校中文系肄业。
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编辑。
《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牢固累累()玲珑剔透()详细而微()不行磨灭()回味无穷()三、合作探究1、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3、为什么说“我”是“俗子”?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阅历不肯定都开心”?5、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好在哪里?奇异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6、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达标】谈自己对“第一次”的熟悉(温馨提示:生命中有很多第一次。
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乐观去尝试,不行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英勇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开。
)【课后反思】格式: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学前导入四、学习任务五、课堂检测六、课后反思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4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2、培育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力量。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享受学习的欢乐。
【学习重点】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夸父为什么逐日?
逐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神话人物。
夸父临死前是怎么想的?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反思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这些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情节围绕“变”展开。
3、组内探究行为上体现出的人物特点。(反复朗读,从语气和句式,说话人的身份,说话的目的等方面体会。)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我们看到了一个的夸父、共工。我得到了 的启示。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重点研读对话描写。
一、整体感知,问题探
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夸父为什么逐日?
3.逐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4.夸父临死前是怎么想的?
5.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6.“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第25课《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分析并感受共工的精神品质,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7.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才能变化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这篇神话故事情节波澜曲折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分析。
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弄清此问题也有助于认识人物形象。
25《短文两篇》 导学案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解释二:月神
台湾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共工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的暴躁刚烈、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教学反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⑷安用重法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用原问回答)(3分)
【资料拓展】
1.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清]郝懿行夸父族聚居于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神话及《淮南子》《山海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二、学习重点:熟读文并背诵文,多角度地理解的内涵。
三、学习难点:培养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知识,其中还保存了远古的传说。
“逐日”是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出自该书的《》。
2、解释一词多义:(1)为:(2)其:3、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天倾西北4、解释特殊句式:(1)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2)倒装句:天倾西北、解释古今异义(1)维(2)绝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整体感知】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翻译: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未至,道渴/而死。
B.昔者,共工/与颛顼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D.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怒”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4、你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主题?六、固学提高【堂检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回答问题。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第二问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你从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4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对两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七、后反思。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英语学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更加注重语言综合运用、尤其是语言表达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短文阅读和写作也变成了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短文两篇》进行导学,以便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短文两篇》的基本信息这篇短文共有两篇,分别是:1、《A new town》2、《The history of chips》在学习这两篇短文之前,同学们需要对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例如:1、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如in、on、at、under等;2、一些常用动词的基本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3、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和副词,如good、beautiful、interesting等。
二、学习要点及方法1、阅读理解针对《A new town》和《The history of chips》两篇文章,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1)快速阅读:这是一种快速浏览文本的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快速阅读时,可以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黑体字等标记,以此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2)细读内容: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在细读时,可以注意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尤其是一些表示结论或观点的句子。
3)从上下文推测词义: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同学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它们的含义。
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的流畅度和效率。
2、写作表达针对《A new town》和《The history of chips》两篇文章,同学们需要学会几种基本的写作技巧:概括句、逻辑连接词、段落组织等。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必修教材,短文是学生接触英语阅读的重要媒介。
而本导学案主要针对短文两篇这一单元,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短文阅读技巧和文化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掌握分析短文的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学习短文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寻常小路》2.《A Winter Walk》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讲述相关经历,引导学生复述或描述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
2.预习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短文,并在理解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思考。
3.读课文让学生再次阅读短文,并根据导师的提示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4.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单句和段落结构分析,还原作者的意图,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
5.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背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总结复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并进行相关作业和测试,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2.交际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互动性。
3.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引入多种媒体和教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育思想本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通过任务导向和交际互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让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获得语言技能,也获得人文修养本导学案注重教育思想的引导,通过任务和交际的双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并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
2.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 体会作者在《日》和《月》中所表达的热情洋溢、细腻幽静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
2. 体会作者在《日》和《月》中所表达的热情洋溢、细腻幽静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检查预习(给粗体字注音)夸父()皓月()姮娥()旸谷()一撮灰()四、朗读课文,质疑探究《日》(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合作与探究: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文中写到:“生命是诚可贵的,但寒冷、寂寞地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的?《月》(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合作与探究:1.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姮娥象征什么?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五、课堂小结《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过程】一、导入从巴金的一段话导入。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四、学习《夸父逐日》(一)整体感知1.夸父:2. 词语解释。
3.自行翻译,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二)讨论探究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三)拓展1.《山海经》故事,流传千古,你能列举一些吗?2.《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戴天,极高)。
有人珥(挂耳上)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光),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3. 古代有不少赞美夸父的诗文,你能举一下吗?4. 我们应该学习夸父什么样的精神?五、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一)作品、作者介绍1.《淮南子》简介2. 刘安:(二)整体感知1.内容简介。
2.人物介绍。
3.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讨论探究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5. 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6.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拓展阅读1.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
2.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轻松预习】一、词语积累完成《学检》“课文拾贝”的1——3小题。
背诵第3小题。
解释成语: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二、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散文集。
三、背景介绍: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四、课文初读:1、结合文章的写作年代分析,“日”象征了什么?2、表现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的句子是:3、“月”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请你摘录文中的有关语句。
【课堂导学】一、交流预习部分的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的感情:朗读时的语调、语速(举例说明):二、讨论:1、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的相同点是什么?2、作者借飞蛾扑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作者借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三、总结:托物言志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拓展延伸】分析下列诗歌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布中学八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
内容:《25短文两篇》班级:姓名:制作人:雷章兰教务处审
批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合作探究: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苔痕()鸿儒()案牍()甚蕃()德馨()
淤()泥洗濯()清涟()隐逸()
亵()玩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黑词(10分)
斯()是陋室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不妖()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4分)
(1)名:(2)灵:
(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3分)
(1)(2)
(3)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
(5分)
①妖:②益:③植:④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5、“我”爱莲花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7、“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8、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9、《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全唐文》唐代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
7、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五、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2)灵异
(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1)金猴迎新春(2)金猴驾云来
(二)1、(1)美丽而不端庄(2)更加(3)立(4)很少(5)应当
2、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4、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
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
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