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合集下载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作者:南昌市育英学校刘美根教材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需两个课时)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理念: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

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设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知识点,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

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教学中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双线交织,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教学设计_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教学设计_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人教新版八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明确“板块构造”、“泛大陆”、“漂移说”等科学概念。

2. 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培养探究习惯,增强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对象,明确“板块构造”、“泛大陆”、“漂移说”等科学概念。

2. 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三、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学会科学假设,推理的方法,培养探究习惯,增强科学意识。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品读法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3.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对比阅读,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二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涵盖物候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通过学习,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科学小品朴素优美的语言特点。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习本单元,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学习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解析人文主题:了解地理科学,认识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奇妙的分子》和《原子》。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篇短文进行简要概述。

2. 选择一篇短文,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评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科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进行科学实验,加深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奇妙的分子》和《原子》阿西莫夫的短文。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两篇短文:《倒退的进化》和《被削平的曲别针》。

这两篇短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探讨了科学领域中的趣味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针对难点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阅读材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和示例3.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科学实验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标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案】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符合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泼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局部,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别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冲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拟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课时导学案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课时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能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比较两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不同的特点。

4、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本课学习目标:1. 得言:体会本文简明精练、幽默风趣的说明语言。

2. 得法: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3. 得意: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至少2遍,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作者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艾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举世闻名的全能作家,自50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300部著作,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

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

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3.搜集资料,了解“大陆漂移说”。

二、课堂学习活动一:1. 这两篇说明文分别说明了什么?2. 阿西莫夫分别是怎样说明这两个问题的?3. 作者说明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提示: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活动二:“恐龙的灭绝”这一话题在两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活动三: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将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阿西莫夫是如何做到的呢?请依据文本说明。

(可从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活动四: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021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全国通用版)

2021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全国通用版)

(全国通用版)(第1课时)导学案(全国通用版)学习内容第2单元第6课(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全国通用版)学习过程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劫.难(jié) 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4.作者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二)文本探究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小品文,通过阅读科普作品,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本课时的两篇短文分别是《被偷走的时间》和《记忆的移植》。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忆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可能对科幻作品感兴趣,但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了解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3. 掌握文言文表达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 掌握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3. 能够运用文言文表达方法,掌握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1. 阅读理解法:仔细阅读短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词表达;2. 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归纳出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3. 写作练习法:通过模仿阿西莫夫的文风,练习文言文表达。

【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什么?请简单回答。

二、预习导航1. 阅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预习课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阅读解析1. 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阿西莫夫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被公认为是科幻小说的三大巨匠之一。

他擅长上世纪40-50年代的科幻小说,被誉为“机器人三定律”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阿西莫夫有许多著名作品,比如《机器人系列》、《太空漫游系列》等,他的作品以逻辑严密和科学性强而著称。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理解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黄金时刻》和《翼上之城》都是科幻小说,反映了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阿西莫夫对自然科学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的独到见解。

四、深入学习1. 阅读文言文《黄金时刻》,理解短文内容,归纳出阿西莫夫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

黄金时刻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黄金时刻来临时,并不以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低为因素。

事实上,地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时国家全体人民的努力,必定会顺利行之。

因此,一个黄金时期开始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民脱离先前的烦扰,犹如一只恩公致意的公鸡,睁开了羽毛,伸展着脖子,准备迎接第一缕阳光,充当这个黄金时期的标志。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导学案自读要求.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通过朗读,把握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顺序;2.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3.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1.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2.引导学生品味阿西莫夫科普文的魅力。

教学方法:1.迁移教学法。

中学生都很喜欢读科普文章,比如《百科知识》、《科技博览》等等,课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然迁移到本文中来。

2.导读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型,在教师有效的导读引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能力。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结合课文和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

搜集整理自己曾经读过的科普读物,并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查阅有关阿西莫夫的生平,课外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教师:搜集整理阿西莫夫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顺序;2.赏析语言,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

教学流程:(一)迁移导入——话科普师:(开场白)据了解,同学们在课外都很喜欢读《科技博览》、《小牛顿》、《十万个为什么》、《有趣的科学》等等,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读过哪些类似的书籍?并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话科普)以上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而且能够将深奥复杂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科普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科普文,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家作品介绍:阿西莫夫背景补充:恐龙灭绝(二)导读探究——理思路由于本文所探讨的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互相影响的问题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间贯穿着作者的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等逻辑推理,复杂而深刻,所以,教学本文读懂文章是关键。

因此,教学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作必要的点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5.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1.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2.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1.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件《恐龙无处不有》【课文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导学
.学生朗读课文.
、给加点地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劫难() 追溯()
、解释下列词地含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地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地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地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地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地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空泡说.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地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地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地“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地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地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张图像地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地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地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地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其高压有时可高达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地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地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地“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地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地周围有放射状地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地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地刺激,有地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地颜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话,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四、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_______ 不同。

.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

”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

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

请问,是怎样改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课内语段阅读。

在过去的9年里,科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大劫难()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4.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其依据分别是_ 。

5.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

6.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③段文字运用了______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答案[自主预习案]1、骸骼褶溯 jié chán yǔn xié2、劫难:灾难。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致密:细致精密。

3、美科学幻想4、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课内探究案】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略4.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5.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合作探究,你问我答: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3、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4、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拓展延伸: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háizhěsùtúnqī2.大陆漂移假说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得出的结论3.然而由于所以从而4.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拓展检测案]1.xījié2.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逻辑顺序3.①‖②③④‖⑤层意略4.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5.特定称谓解释说明6.不能删去。

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7.举例子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素材积累】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