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合集下载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及主讲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及主讲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恐龙无处不在》 1.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2. 给文章分段:(1)用一个科学观点即“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2~15〕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探究原因。

〔16〕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总结全文。

3. 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擅长联络,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络,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4. 如何理解“假如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和联络起来的考虑,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答复,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这样又把本文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谷。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5.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优势是什么?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化浅出,通俗易懂。

讲课感受今天,我和张青青一起迈上了我期盼很久的地方——讲台。

今天,我和张青青也当一次教师,共同讲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当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教师的岗位时,我们心里无比的冲动,当我们说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说教师好的时候,我在心里就想:“早晚有一天,我要真正登上这个我所期待的地方,我要让这一切不再是空想,不再是梦想。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设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知识点,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

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教学中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双线交织,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的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2.字音遗骸褶皱劫难陨石熔化追溯骨骼漂移地壳深渊驮着岛屿链两栖铱潮汐硅追溯鸟臀目蟾蜍衍射携带3.词语解释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筛选文章信息。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三、小组合作1.本文依据事实,证明了的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和。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四、语言赏析(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五、小结第二课时一、知识回顾1.听写字词。

2. 《恐龙无处不在》的说明内容是什么?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把握《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进一步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学会从不同角度比较两篇短文。

三、初读课文独立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四、整体感知1、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五、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六、揣摩语言(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七、比较阅读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走近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最闻名的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现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基地》系列和《我,机械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高作。

写作背景: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接踵发觉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依照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觉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高作《新疆域》,本课的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高作。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潮汐.( )追溯.( ) 鸟臀.目 ( )骨骼.( ) 陨.石( ) 衍.射( )两栖.( ) 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结合语境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觉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那个地址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归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C.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灾难) D. 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神话传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儿。

)3. 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部份替换一个词语,并维持情愿不变。

A. “板块构造”理论专门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B.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如此或那样.....的缘故,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 C.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刻......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2、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知识链接】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一、课前预习(一)基础巩固1、给下列字注音或结合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下列词语劫难:追溯3、整体感知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奇妙的分子》和《原子》。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篇短文进行简要概述。

2. 选择一篇短文,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评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科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进行科学实验,加深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奇妙的分子》和《原子》阿西莫夫的短文。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两篇短文:《倒退的进化》和《被削平的曲别针》。

这两篇短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探讨了科学领域中的趣味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针对难点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阅读材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和示例3.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科学实验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标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1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第21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人:陈婷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11- 编号:21【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一、预习检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天衣无缝:致密:二、整体阅读: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三、自主学习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四、合作探究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六、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课时导学案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课时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能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比较两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不同的特点。

4、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本课学习目标:1. 得言:体会本文简明精练、幽默风趣的说明语言。

2. 得法: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3. 得意: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至少2遍,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作者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艾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举世闻名的全能作家,自50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300部著作,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

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

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3.搜集资料,了解“大陆漂移说”。

二、课堂学习活动一:1. 这两篇说明文分别说明了什么?2. 阿西莫夫分别是怎样说明这两个问题的?3. 作者说明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提示: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活动二:“恐龙的灭绝”这一话题在两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活动三: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将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阿西莫夫是如何做到的呢?请依据文本说明。

(可从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活动四: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了解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3. 掌握文言文表达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 掌握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3. 能够运用文言文表达方法,掌握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1. 阅读理解法:仔细阅读短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词表达;2. 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归纳出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3. 写作练习法:通过模仿阿西莫夫的文风,练习文言文表达。

【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什么?请简单回答。

二、预习导航1. 阅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预习课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阅读解析1. 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阿西莫夫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被公认为是科幻小说的三大巨匠之一。

他擅长上世纪40-50年代的科幻小说,被誉为“机器人三定律”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阿西莫夫有许多著名作品,比如《机器人系列》、《太空漫游系列》等,他的作品以逻辑严密和科学性强而著称。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理解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黄金时刻》和《翼上之城》都是科幻小说,反映了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阿西莫夫对自然科学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的独到见解。

四、深入学习1. 阅读文言文《黄金时刻》,理解短文内容,归纳出阿西莫夫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

黄金时刻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黄金时刻来临时,并不以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低为因素。

事实上,地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时国家全体人民的努力,必定会顺利行之。

因此,一个黄金时期开始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民脱离先前的烦扰,犹如一只恩公致意的公鸡,睁开了羽毛,伸展着脖子,准备迎接第一缕阳光,充当这个黄金时期的标志。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设计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情境导入,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

板块引领,一课多练。

【教学思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通过情境导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事理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从趣味中激发学生爱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通过课文信息的筛选读懂事理说明文。

2.学会梳理课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筛选课文信息,读懂事理说明文。

2.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梳理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2.激发学生爱好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一张人物图片导入,讲故事,认识一个人——魏格纳1910年的一天,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无意间落到了墙上的世界地图……“为什么地图上的美洲和欧洲、非洲海岸线如此吻合,难道这几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吗?”他大胆设想:这两块大陆早先是一个整体,后来因破裂、漂移而分开。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对照地图,用地理知识讲解板块构造。

二、检查预习,养成习惯学生交流预习所得(可从作者、文体知识方面交流)作者介绍: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T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三、猜想标题,明确对象创设情境:学校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在展馆中有篇文章《恐龙无处不有》,有同学说,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不适合,有同学说:很合适,也有同学说,如果能换个标题就更好了。

你是怎么认为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导学案自读要求.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通过朗读,把握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

《阿西莫夫短⽂两篇》导学案3篇《阿西莫夫短⽂两篇》导学案3篇《阿西莫夫短⽂两篇》导学案【学习⽬标】1、了解科技说明⽂的特点及本⽂,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较两⽂,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解读“恐龙⽆处不在”初看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要向⼈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我们才明⽩这是⼀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

⽽“被压扁的沙⼦”初看题⽬更是不知所云,沙⼦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才明⽩,本⽂是前⼀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影响”。

2、⾛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说及科普作家、⽂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说黄⾦时代代表⼈物之⼀。

他是⼀位⽣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说家之⼀,曾获代表科幻界最⾼荣誉的⾬果奖和星云终⾝成就“⼤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说》杂志,⾄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数⼆的科幻⽂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选⾃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中说,这些⽂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在原书中编排在⼀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内容上有⼀定的关联,说明⽅法有异曲同⼯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2021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全国通用版)

2021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全国通用版)

(全国通用版)(第1课时)导学案(全国通用版)学习内容第2单元第6课(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全国通用版)学习过程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劫.难(jié) 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4.作者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二)文本探究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州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成员:略主备人:邢长安审核:
学生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继续了解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语: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2分钟)
二、预习导学:(导语:阅读课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看注释或查字词典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5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请先不看书)。

遗骸.( ) 蟾蜍
..( ) 褶.皱( ) 劫.( )难陨.( ) 石骨gé( ) z hě( ) 皱追sù( ) xi..é.( ) 带遗h.á.i.( ) 2、解释词语(可看书或查资料,理解识记)。

劫难:
天衣无缝:
致密:
追溯:
3、两篇短文的内容分别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18分钟)(导语: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弄清下面的问题)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自学)
2、“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的发现来证明“”学说的科普论文。

(自学)
3、第8-11段简明地介绍了“”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由合而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自学)
4、(速读12-15段)“每一个大陆都着自己的而去”。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为”,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

第15段,以“这一理论(即“构造”理论或者说“大陆学说”)提供了”,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自学)
5、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例子?
【存在问题】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在下面。

(3分钟)
【课堂小结】你感觉你这节课学习的如何?请你用一句话把你这节课的表现总结一番。

(2分钟)
【学科长评价】
【教学后记】
凤州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成员:柳红菊、雷晓梅、杨动力主备人:邢长安审核:
学生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2、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一、课堂导学:
(一)读题思题,导读导究。

(3-4分钟)
这则短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被压扁的沙子”这个标题,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思考交流)
可能会介绍:“沙子 ?”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二)浏览文章,感知内容。

(速读圈画,5-6分钟;做下列题,4-5ˊ。

指名回答交流3-4ˊ。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先做肯定或否定,再进一步回答“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三)精读课文,讨论交流。

(带着问题重点阅读相关段、句,勾画批注,归纳讨论交流。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本文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四)比较探究,小结全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二、巩固练习(“温故而知新”。

要求和提醒:先不看任何资料独立做,做完后可自查纠错。


1.给加横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
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三、课内阅读:读第1-5自然段,完成下面3-6题。

3、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4、第2-4段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①;
②;其依据分别
是。

5、第2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6、第3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
明。

四、拓展延伸:恐龙是到底怎么灭绝的?请你查阅各种资料,来阐述你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