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
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几点思考
长, 但无 论 是在 国家层 面 还是 在泛 长 三角 内部 , 引起
的反 响都很 大 。 国家 发 改 委 曾 派专 人 调 查 研 究 , 据
了解 国家发 改委 正 在 编 制 的 长 三 角 区域 规 划 纲 要 , 已经 有 了泛 长三 角 的 内容 , 徽 和 苏北 地 区 已纳 入 安
收稿 日期 :0 8—1 20 O—l 5 作者简介 : 谢广祥 ( 98一) 安徽 省人 民政 府副省长 , 公党 安 15 , 致
徽省委会主委 , 授 , 导 。 教 博
方 面 的 , 根本 原 因 还是 理 念 和投 资 发 展 环 境 相 对 但 落后 、 本 与技 术不 足 。而 毗邻 的 长三 角 , 区域 经 资 对 济发 展 的带 动作 用 , 其 是 对 安 徽 的辐 射 与 带 动 作 尤
规划 范 围 。20 0 8年 8月 国务 院 出 台 的《 一 步 推进 进
长江 三角 洲地 区改革 开放 和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指 导 意
年 生产 的生 猪 、 、 等 4 % 以上 销 往 长 三 角 。安 牛 羊 0 徽 能为 长 三 角 提 供 充 足 的 能 源 原 材 料 。20 0 7年 安
资 源 丰 富 ,0 7年 长 三 角 来 皖 旅 游 人 数 达 2 O 20 4 2万
认 真落 实 总书 记 的 重 要 指示 , 极 推 动 泛 长 三 积
角 区域 发展 , 既是 长 三 角地 区发 展 的需 要 , 是泛 长 也 三 角地 区发 展 的 需 要 , 是 整 个 国家 发 展 的 需 要 。 还 加快 泛 长三 角 区 域 分 工 与 合 作 , 机 成 熟 , 景 广 时 前
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若干思考
地 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是一种客观趋势 , 低梯度地 区为高梯度地区的进一步腾 飞构建 了宽广深厚的战 略“ 腹地 区” 为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提供 了更广阔的战略空间。长三角经过近 2 年的高速发展 , , 0 积聚 了强大 的经 济与社 会 功能 。20 长三 角 G P超 过 60 美元 , 近香 港和 台湾 的总 和 ; 济增 长势 07年 D 00亿 接 经 头 强劲 ,0 7年 长 三角 经 济增 速 达 1.%; 济发 展水 平 高 ,0 7年人 均 G P超 过 70 元 , 头 城 20 52 经 20 D 00美 龙
并能对邻近地 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 , 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 , 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 同
发展 。 十七大报 告 明确 提 出 , 以特 大城市 为依托 , 要 形成 辐射作用 大 的城 市群 , 培育新 的经济 增长极 。 泛 长 三角 、 泛珠 三角 和环渤 海地 区 , 目前 我 国重 要 的三大 发展 区域 。其 中 , 是 泛长 三角最 具竞 争力 和发展 潜 力 。20 年 , 0 7 该地 区生 产总 值 占全 国 2 . 地 方财 政收 入 占 2 . 进 出 口 占 4 .%, 55 %, 77 %, 8 9 实际利 用外商
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 _ 的若 干思考 T
1 7
角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 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 区域合作 , “ 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 、 人才合作 , 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 , 可以辐射 和贯通东 中西部 , 够成 为 国家层 面具 有带 动作 用 的发展 战 略 。 能 构 建泛 长 三角经 济 区 , 拓展 长三 角发 展空 间 的 内在 要求 。梯 度推 移理论 表 明 , 在世 界 范 围还 是 无论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摘要:安徽省虽然拥有优良的资源禀赋,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仍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在“泛长三角”概念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争相讨论安徽在担当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要素条件着手,分析安徽省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中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分工;要素条件一、区域分工合作的理论基础区域合作的核心是区域分工,合作的本质是分工的深化。
由于区域是一个类似于国家的地理空间概念,因此一直采用国际贸易理论阐释区域分工问题。
区域分工起源于区域的差异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机制。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地区)将分别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其他商品。
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就会使各国(地区)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国际(地域)分工成为可能。
各个国家(地区)都集中生产并输出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即相对劣势的产品,那么每个国家(地区)都能够从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的生产成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即各国(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由此决定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各地区的要素资源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地区都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就具有了比较优势。
发达地区资本充裕,适合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产品;落后地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充裕,适合生产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由此可以形成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安徽省的要素条件(一)土地资源:以耕地为代表据表1所示,安徽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71%,居第8位。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与江苏、浙江接壤,占省内1/3的平原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摘要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给安徽带来了新一轮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抓准了,理顺了,就有可能乘着这个东风,实现自己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反之,不仅是坐失良机.而且将被推向尴尬的境地。
对安徽来说,融入长三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
因为融入本身就是一种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就是要知己知彼,否则,融入难以顺畅。
文章首先介绍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及现状,接着是对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意义进行分析,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最后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合作ABSTRACT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integration brings new round of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seizing up, straightened out, it is possible to ride the wind and realize their leaping development goal; In contrast, not only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And will be into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Anhui, integration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is a vas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Because the integration itself is a kind of cooperation, and the premise of cooperation is to know ourselves, otherwise, into difficult to smoothly.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cope and status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followed by Anhui province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then set out in some detail the advantage into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in Anhu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final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for Anhui into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Keywords: Anhui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Economic cooperation目录前言 (1)一、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范围及经济发展现状 (2)(一)长三角区域简介 (2)(二)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二、安徽融入长三角的经济意义 (3)(一)调整安徽产业结构 (3)(二)提高安徽经济开发程度 (3)(三)避免安徽经济发展边缘化 (3)(四)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 (3)三、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分析 (4)(一)地理区位及交通优势 (4)(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4)(三)劳动力供给优势 (4)(四)已有的合作基础 (5)四、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6)(一)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安徽省制造业基地建设 (9)(二)以长三角为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9)(三)加快体制和机制接轨 (9)(四)更新传统观念,争取发展主动权 (9)(五)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0)(六)实施区域创新战略,缩小经济差距 (10)(七)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10)五、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前言早在1990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皖江开放开发的序幕,也可以看作是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序幕。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1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韦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与合作,极为重要的方面是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安徽能否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黄金周期的历史机遇,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安徽的未来。
本文认为,当前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培植优势产业,重点是组团式转移及配套体系的完善,基础是软硬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而政府职能的适时转变将是把握产业转移黄金周期的强有力保障。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律性与机遇性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该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下产业分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
产业转移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渐次推进。
目前,产业转移的浪潮已经成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20世纪三轮大的产业转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第一轮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耗能工业向日本、西德等新兴国家转移,持续了近20年时间;第二轮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全球制造业向亚洲四小地区转移,持续了15年左右的时间;第三轮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全球制造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聚集,持续了10多年时间。
基于政府合作视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例
以安徽 参 与 长 三 角 区域发展 分 工 为例
钟 玉 文 , 吴 昕春
( 肥师范学 院 经济系 , 合 安徽 合肥 20 6 ) 3 0 1
[ 摘
要]长三角 区域城市经济辐射 能力 的有 限性 决定 了安徽省 需要通 过发展 自身 的 中心城 市来 引领 全省经 济参与 长
三 角区域发展分 工。然而, 从政府合作的 角度 来看 , 安徽省 内行政 区之 间依 然存 在 恶性 竞争关 系。这 需要通过 强化 中心城 市 的核心地位和推进其 对资源由集聚向扩散 的转变速度 , 改革 对中心城 市政 府的考核 指标 , 强化 省级政 府对投资 的宏观环境一 体化 、 公共服 务均等化的建设能力等措施 ,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提升全省 经济实力 , 以全 面参与 长三 角区域 的分工合作 。 [ 关键词 ]政 府合 作 ; 区域协调发展 ; 中心城 市
的角 度来论 证分 权 的度 与原则 ;] 有从 法律 、 权 _也 3 财
关系的角度来加以研究 , 从而提出在财权 的划分上 , 需 要遵 从财 权 事权 一 致 的原 则 [1 。也 有从 实 际 4。 ; ] 的利 益关 系及其 变 化 的 角 度 , 出地 方 政 府 之 间 的 提 关 系 要满 足公 平竞 争 、 调合 作等 原则 。] 协 [ 5
一
由于作者的个体主义方法论视角导致他仅仅是从政 府职员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论述 。自 2 世纪 8 年代 O 0 以来 , 自由主义 的兴 起 引发 了全球 性 政 府 改 革 的 新 浪潮 , 现实 的变 化 也 引起 了理 论 界 的 深 入研 究 。中 国的体制转型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国内学者对府 际关系研究 , 从思想渊源上来看主要来源于 国外 学 者 的理论 , 但他们也结合 中国的实际发展 了这些 理 论 。这些理 论研 究成 果 主要表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安徽省全面参与长三角科技发展合作与分工
不仅邀请
安
徽
省委
、
省政
府
主要
领
导
出席
还
,
确
定
安徽
省 参加
长
三
角区 域 合 作 的有关 活
动
明确
,
了科技
信
、
息等
10
个
专题 为近 期 重 点 合 作 内容 。 谢 广祥进 一
步指
出
安
。
徽
参
与 长 三 角发 展 的 合 作 与 分 工 ,
最 为 重要 的 内容之 一
是
参与 长三 角科技 发展 的合 作 与 分 工 .
要 素. 尤其是要抓 住 与 长三
角融 合 的重 大机遇
突 出强
。
化 与 长三 角的科技 对接 。
其次
积
,
极
参与
长三
角科技 合 作 与 分 工
,是发 挥安
徽 科教 优
势 服 务长三 ,
角发 展 的 重要 举措 。
安 徽 的 高等
院 校 、 科研 院 所 基础 研 究 能 力较 强 . 国 家大 科 学工 程 、
力
加
,
快推进创新型
国
家建设
进
程
。
谢 广 祥 最后 表示 安 徽 省将抓 住 这 一 ,
难得 机 遇
按
。
照 2009 年长三 角区域创新工 作计划的安排 积 极创造 .
条件 及 ,
时加
强 沟通
主 动做 好 工
。
作 ,全 方 位 参与 长 三
角科技 合 作 与 分 工
重点 承接
,
高新 企
安徽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合作机制研究
个 新 的 阶段 。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三 角 地 区 的 合 作 机 制 将 会 长
进 一 步 创 新 和 完 善 , 将 出 现 两 大 新 趋 势 : 是 区域 合 作 机 并 一 制 的 深 化 , 一 是 区域 合 作 机 制 的扩 展 。 另
区 域 合 作 机 制 的 深 化 , 指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内部 , 苏 浙 是 沪
座 谈会 下设联络 组和专题 组 , 络 组 负责综 合协 调 ; 题 组 联 专 负 责 对 共 同 确 定 的重 大 问 题 合 作 研 究 , 出 实 施 方 案 。通 过 提 座 谈 会 机 制 , 高层 磋 商 确 定 的 重 大 问题 加 以协 调 、 实 。目 将 落
前 ,小 长 三 角 ”6个 城 市 之 间 构 建 了 更 加 紧 密 的 政 府 合 作 “ 1
业 、 业 三 个层 次 、 互 联 动 的 区域 合 作 机 制 。 企 相
1在 政 府 层 面 . 成 了 “ 层 领 导 沟 通 协 商 、 谈 会 明 . 形 高 座 确任 务 、 络组 综合协 商 、 题 组推 进 落 实” 省 ( ) 政 联 专 的 市 级
三 省 市 之 间 的 合 作 将 会 提 升 为联 动 , 域 合 作 机 制 也 就 联 动 区
府 合 作 机 制 。所 谓 高 层 领 导 沟 通 协 商 , 从 2 0 年 起 , 苏 即 0 4 沪
浙三省市党政主 要领导每年定 期召开协 商会议 , 事 关区域 就
发 展 全 局 的重 大 战 略 问 题 和 重 大 事 项 进 行 磋 商 , 达 成 的 一 所 致 意 见 , 为 长 三 角 地 区开 展 区 域 合 作 的 直 接 依 据 。 所 谓 座 成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来, 长三 角地 区 内部 的区域 经 济 合 作 日趋 紧密 ; 随 伴 着 两省一 市 ( 海 、 苏与 浙江 ) 上 江 长三 角一体 化进程 的
不 断加 速 , 长三 角 的区域发 展空 间在不 断 向周边 地 区 扩 展 , 统意义 上 的长三 角行政边 界也 在逐 渐被 突破 传 而呈现一 种泛化 的趋 势 , 泛长 三角 ” 即“ 格局 已初现 端 倪 。因此 , 作为 长三 角 地 区 的重 要 腹地 , 安徽 必 须 立
长 三角地 区在 经济 社 会发 展 上 所存 在 的相 互 支 持 和 共 同发展 的 内在关 系 , 积极 参 与“ 长三 角” 泛 的区域分 工 合作 , 这对 于加快 安 徽 奋 力 崛起 的步 伐 , 动 中部 推 欠 发达地 区 的发展 , 实现 我 国区域协 调互 动发展 都具
相 连 , 通便捷 , 浙江 、 交 与 江苏 等东部 沿海 省份 接壤 线 长 达 200公 里 , 路 、 0 公 铁路 、 运 、 空 等交 通 网络 水 航 纵 横交错 , 有 的京 沪 、 宁 、 江 和宣 杭 等 铁 路 , 现 西 沿 以
足 自身 的区位 、 自然 资源 、 劳动力 资源 等优势 , 固与 巩
向经 济联合 和协 作” 。总 书记所提 出的“ 积极 参 与 ‘ 泛
、
安徽 参与“ 泛长 三角” 区域发 展分 工 的分 析
长 三角 ’ 区域发 展分 工 ”“ 强 同兄 弟 省 份 的经 济 合 、加
作 ” 区域 发展 战 略思 路 , 仅 为安 徽 的 下 一步 发 展 的 不 明确 了方 向、 宽 了视 野 , 时也 为 目前 的 长三 角 区 拓 同
收 稿 日期 :0 8—1 —0 20 1 9
安徽加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分工差异化研究
安徽加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分工差异化研究林斐(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合肥230051)摘要:区域分工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经济一体化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工趋同或差异,对促进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要。
文章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比较优势视角分析长三角一市三省经济一体化下不同区域分工的演变,探究安徽加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沪苏浙区域分工的差异程度变化,为深化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存下的区域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政策取向提供研究支撑。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分工差异化;安徽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078-008一、研究评述区域分工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经济一体化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工趋同或差异,对促进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要。
19世纪亚当•斯密最早提出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区域分工理论,后来大卫•李嘉图、俄林等人提出比较优势加以完善,是一直以来具有持续的影响力的理论。
然而,20世纪中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兴起,区域分工呈现出新特征。
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1991)诠释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双边贸易、产业间或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要素空间集聚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格局,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实行一体化使区际运输成本降低,但产业并不一定会从生产成本较高的核心区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外围。
⑴经济活动开始聚集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区域,呈现“中心-外围”分工模式的差异。
[2]Kim(1999)研究1860—1987年美国制造业,验证在一体化水平的前期阶段地区专业化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一体化程度提高,产业集中率下降,呈倒“U”字型曲线。
⑶美国一开始就构建了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其区际差异远小于欧盟⑷,而欧盟一体化内部各行业聚集程度差异较大凶。
国内从要素禀赋优势差异认识经济一体化下区域分工。
安徽省如何发挥优势融入长三角
安徽省如何发挥优势融入长三角作者:汪菲菲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摘要]安徽省渴望融入长三角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本文将就安徽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展开论证,提出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可行策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对长三角区域进行整合再造,实现安徽省与长三角的共同优化发展。
[关键词]安徽省区位优势长三角作者简介:汪菲菲(1985-),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07级硕士研究生。
一、长三角空间拓展的必然趋势(一)内在要求与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仍有很大不足:长三角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1%,人口不足全国的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 ,核心城市上海的GDP仅占全国的4.9%。
现在的长三角,部分优势产业需要升级,原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转移,这就要求长三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这个更大的经济腹地,需要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低廉、市场广阔、交通条件好等等,长三角的空间拓展已成为必然。
(二)外在要求首先,长三角周边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拥有更多的低成本劳动力,空间的拓展可以使长三角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打破发展的瓶颈。
第二,周边地区己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与长三角的产业互补性开始增强,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好的、优于其它地区的承接空间,有利于长三角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延长产业链,有利于产生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
第三,立足周边地区可以开辟更为广大的内地市场,扩大中心城市生产服务业的范围,从而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升级。
第四,空间拓展可以实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直接以省级行政机构参与分工合能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区域整合。
最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使“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建立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
在同样的大政方针、政策环境,以及大体相同的发展状态下,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成功选择,为泛长三角区域的建立树立了榜样。
安徽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研究
安徽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研究作者:杨明汪苒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期[提要] 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安徽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目前安徽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既有潜在优势,又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要把这种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必须完善发展环境,突出产业基础,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词:安徽省;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一、安徽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通过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第一高地。
大力推进长三角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形成泛长三角合作区,是促进东部与中部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泛长江三角洲”是相对“长三角”而言的。
目前关于“泛长江三角洲”这一概念,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安徽省处于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半径内,与长江三角洲地域相连、文化相融、人缘相亲、经济相通,具有经济要素的组合优势,安徽省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分工合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分工合作,加强东部与中部区域合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目前,长江三角洲面临土地、电力以及其他资源的紧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很大危机,需要向外拓展,而安徽与长三角地区都有资源的互补、产业的联动和生产要素的互动等内生需求,可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安徽省地处中部腹地,应该借此机遇,发挥“居中靠东”的地理优势,做好“左右逢源”的文章,有效地改变“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和局面。
二、安徽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具有的潜在优势与制约因素(一)潜在优势1、天然的地理历史联系。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要 国家 ( 地区 ) 间存在生 产成本 的相 对差 异 , 就会 使各 国( 地
区) 在不同产 品的生产上具有 比较优势 , 而使国际( 从 地域 ) 分 工成为可能。各 个国家 ( 地区 ) 都集 中生产并输 出 自己具有相 对优势的产品 。 输人 自己不具有相对 优势即相对劣势的产品 。 那么每个国家( 区) 地 都能够从分工 中获得 比较 利益。赫克歇 尔一俄林 的要素宗赋 理论 ( 简称 H一 0模型 ) 国际贸易的领 将 域由产品拓展到生产要素 .并认为正是 由于各 国或地 区的要 素资源禀赋不 同,每个地区都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 充裕 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 便具有 了比较优势 。 而生产要素的区 际流动 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的不足 , 提高 区域生产效率 , 这
一
经济一体 化 日益深入和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宏观背
景下 ,0 0年 1 1 21 月 2日, 国务 院正式 批复 实施《 皖江城 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 示范区建设上升为 国家战略 。 面对这 一历 史性的发展机 遇 。 安 徽应立足 自身优势 , 找准定位 , 选择有 效路径 , 积极参 与泛长
三 角 区域 分 工 合 作 。
一
步夯实。 近年来 , 安徽坚持东向发展 , 积极 融人长三角, 与长
三角地 区在基础设施 对接 、 市场融合 、 旅游合作 、 产业转移等 方面都取得 了长 足进展 . 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 。
( ) 一 比较 优势 基 础
、
区域 分 工 合作 的理 论 依 据
合 生产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 ,由此可 以形成发达地区与
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 与贸易 。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并进 一步 阐述 了区域 合作 中安 徽在 区
位 、 交通 、 自然 资 源 等 方 面具 有 的现 实
条件。
【 关键 词 】 区域合作 ;历史基础 ;现 实条件 安 徽地 处 长 江 下游 、 紧邻 长 三 角地 区 , 是长三 角地 区的 自然延伸地 带 ,从安徽与 长 三 角地 区 的历 史人 文 的 基 础 和 双方 在 当 前 经济 发展 中 的互 动 、互 促 和 互 补 关 系 以 及合作 的现状来考证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 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 l 生。
一
为 主 , 东 地 区总 体煤 炭 资源 贫 乏 , 华 而大部 分又集中在安徽,因而 ,“ 皖煤东运” 皖 、“ 电东送”便首先构成 了安徽 与长三角地 区 之间 “ 互需互补 , 互动互促” 的战略发展关 系 的重 要 内容 。 徽 的煤 、 、 、 ; 、 安 电 盐 炭 钢 铁 、铜 ;粮 、棉 、油、肉以及水泥 、塑料、 建 材 等 资源 和 产 品 ,在 华东 乃 至 全 国都 占 有较大的优势 ,这些丰富的资源及要素供 给 为 长三 角 的发 展增 加 了后 劲 。 安 徽 还 具有 丰富 的 劳 动力 资 源 ,2 0 07 年 , 徽农 村 劳 动力 人 数达 29 万人 , 安 97 占总 就 业人 数 的 8 .%, 3 3 比江 浙高 出 2%,比上 O 海 高 出 5%,安徽 2 0 年 跨 省 的外 出务 工 8 07 人 员超 过 10 万 。且从 劳 动力 成 本 角度来 0 0 看 , 之于 长 三 角也 显得 非 常低 廉 , U 0 7 较  ̄2 0 年安 徽 城 镇在 岗职 工 的 工资 仅 2 6 9 , 19 元 只 有江 苏 22 2 的 7 .%、浙 江 38 8 的 71元 97 01元 7 .%、上 海 4 96元 的 4 .%。安 徽 缺乏 04 47 82 的 则主 要 是资 金 、技术 、人 才及 管理 经验 , 而 长三 角 地 区 则恰 恰 这 些要 素 比较 充裕 。 3 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长 期 以 来 , 长 三 角 地 区 走 的 是 一 条 “ 资源 +投 资”驱 动 型 的经 济 发展 模 式 ,这 种模式曾拉动了长三角地 区经济的高速发 展 。 经过 多 年 的高 速 发展 之 后 ,目前 , 但 长 三角地 区的传统发展模 式已难以为继 ,已 经 出现 了能源 、 地 、 动力 、 土 劳 原材 料 等各 种资源 的供给紧张。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资 源约束等 因素的推动影响下 ,长三角地 区 部分 产 业 资 本 开 始 向 外转 移 扩 张 ,而安 徽 便 首 当其 冲 地 成 为 承 接 长三 角 地 区产 业 资 本转 移 的 前沿 阵地 。 目前 , 徽 在金 属 、 安 非 金属 等 原材 料 工 业 , 以及机 械 、 电子 元器 件 、化工、纺织、汽车 、家电、运输设备、 农 产 品 加工 等 加 工 制 造 业方 面 已形成 了相 当的基础 ,加之安徽所具有的能源,土地、 劳 动 力 等 丰 富 的资 源 禀 赋 ,使得 安 徽 承接
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分工合作现状与对策
2 O 年 第 4期 《9 )
‘
势。通过官方推动 , 以企业为主体 、 市 区域创新体 系联席工作会议 。
场 为 导 向的 全 方 位 融入 泛 长 三 角科 技 经 济合 作 具 备 了条 件
家 和 省 级 工 程 中 心 和 企 业 技 术 中 心 门,积极谋 求参 与长三 角区域 创新 体 科学仪 器协作共用 网” 建设协议 . 三省
35 。 3个
系建设 。安徽先后与上海 、 江苏 、 浙江
一
市 按 照 统 一 的 数 据 标 准 和 接 口要
安徽 省 委 、省 政 府 把 提 高 自主 创 两 省 一 市 签 署 了 3个 科 技 合 作 框 架协 求 ,实现 区域大型科 学仪 器设备 资源 新 能 力作 为发 展 战 略 的 核 心 20 年 议 ,根 据 协 议 组 织 了 多次 科 技 合 作 活 的 共 享 和服 务 安 徽 省一 直在 长 三 角 08 1 。 0月 省委 、 省政 府 颁 发 了《 于 合 芜 动 : 织全 省 1 关 组 7个 市科 技 局 与 上 海 市 科技 中介 战略联 盟 中起 着重要 作 用 。 蚌 自 创 新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的 实 1 主 9个 区 ( ) 技 管 理 部 门 分 别 签 订 与 两 省 一 市 有 关机 构共 同编 撰 印发 了 县 科
一
、
安 徽省 参 与泛 长 三角 区域
科技分 工合 作的 资源优 势
安徽省现有 以中国科技 大学为代 合 芜蚌试验 区打造成为 中西部地 区乃 系: 当涂 县 贤进 渔 业 发展 公 司与 上 海
对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的思考
合理科 学整 体 开 发 、 统 统筹 协 调 等 , 系 就显 得 非
常必要 。
起 来 , 显然属 于第三 圈层结构 。 安徽
根据 都市圈理 论 、 业 演 化模 型 和 中心城 市 产 的支撑发展 体系 , 长三 角经 济 圈是一 个 由中心 城 市 、 中心城 市和卫 星城 市 组成 的 区域 经 济发展 次
内核 , 大体上 它可 以分 为 三个 层 次 , 一 个 层 次 第
是 以上海 为龙头 的 1 5个城 市 , 后来 加 上 台州 , 变 成了1 6个城 市 。有 关单 位 的研 究此 类 经 济 圈层 的经济关 联 性 , 出其 划 分 的主 要 指 标 包 括 : 提 人 口密度每平 方公里 大 于 5 0人 , 0 城市 化 水平 大 于 2%,D 0 G P总量 要 占上海 G P总量 超 过 5 , D % 人 均 G P总量 占上 海人 均 G P的 2 % 以上 , D D 0 与上
就必 然形 成 了产业 在 区域 间 的梯 度 溢 出。最 近 统计 数值表 明 , 泛长 三 角地 区往第 三 圈层 溢 出速 度在加 速 , 这样 , 整个 区域 系 统 的产业 科 学定 位 ,
结构 。所谓泛 长三 角既是 第 三 圈层结 构 , 指沪 是 苏浙核 心层 以外 , 上海 为龙 头 的地 区在 地理 和 与 经济上 紧 密 相连 的地 区 。如果 与上 述 指 标 对 照
海 的经济关 联 系 数大 于 1% 。第二 个 层 次 的 长 0 三 角范 围是 沪苏浙 两省 一市 , 是 以上海 为 龙头 也
的地理距 离在 3 0到 4 0公里 范围 内的第 二圈层 0 0
或者 一定数 目, 不 能 进 入 工 业 园 的 , 的每 一 是 它 个梯 度土地接 受能 力都 是是 由产 出制约 的 , 样 这
浅谈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问题
浅谈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问题摘要: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皖江城市带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本文从要素禀赋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问题,认为双方合作空间非常巨大,而且对双方是一个互利的结果。
关键词:泛长三角;经济合作;要素禀赋;生命周期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进一步加强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对安徽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但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长三角对于安徽而言。
既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志愿者”。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并不是无偿地获取,而是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通过向长三角供给其所需,而获得自己的所得。
当然,安徽也不是长三角无偿的“补给线”和“后勤军”,安徽向长三角的供给是以自身所得为目的和前提的。
这就涉及到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即成本和收益问题。
即安徽和长三角双方都会考虑自己同对方合作所需的成本以及合作所得的收益,双方的合作空间在于通过彼此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成本的降低或收益的提高。
区域间分工合作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彼此产业的有效分工和深化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获利的目的,因此,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问题,就是安徽与长三角产业如何分工合作,在多大空间内分工合作的问题。
一、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空间由于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前提和目的都是自身的获利。
而这种利益主要体现在成本的降低以及收益的提高两个方面。
而这种通过分工合作所获得的利益则主要来源于双方禀赋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
在短期内,各企业生产规模不变,要素的合理配置主要通过双方成本的降低来达到收益的提高;而长期内,通过要素的合理配置所节约的成本被企业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达到收益的进一步提高。
弘扬徽商精神 加速安徽崛起——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的战略思考
过百 余 年 的 发 展 ,至乾 嘉 以 后 成 为 苏 州 势力 最 为 显 赫 的科 第 世家 、官 宦 世 家 、 善 世 家 . 时 还 是晚 清 苏 州 酱 园 积 同 业 的行 业 领 袖 。 扬 州 更 是徽 商 的 大 本 营 , 去 病 在 《 石 脂 》 记 述 : 徽 人 陈 五 中 “ 在 扬 州 最 早 , 其 时代 , 在 明 中 叶 , 考 当 参与 “ 安徽 与 泛长 三角 ” 略 论 坛 的 全 体 代 表 合 影 。 战 在 全 球 经 济 一体 化 步伐 加 快 的 当 历史贡 献 今 时 代 , 域 竞 争 日趋 激 烈 , 区 区域 文化
维普资讯
展 示 薪 黄 也 弘 扬 徽 文 化
HU I ZHO U S OCI S E AL CI NCES
圜
弘扬徽 商精神
— —
加速 安徽 崛起
安徽参与 “ 泛长三角 ” 合作的战略思考 口 汪良发
木、 、 粮 丝绸等经营 更是徽商遍 布 , 至
于从 小伙计而发迹 的绩溪人胡 雪岩 , 成 为 富 甲一 方 的 “ 顶 商 人 ”是 徽 商 红 , 在 杭 州பைடு நூலகம்的 典 型 代表 。 苏州 和 杭 州 一样 ,
同是徽商密集之地 。 苏州的米 、 、 布 茶、
木 、 绸等 经 营 都 有 徽 商 的 广泛 参 与 。 丝
徽学研究专家唐力行教授讲到 :大阜
闹, 让人 对 徽 商 的财 势有 深 刻 印 象 。 泰 国 际 和区 域 合 作 , 分 利用 两 个 市 场 、 就 四小时 。 充 正在修建的京 沪高速铁路、
州 的发 展 , 徽 商 关 系也 很 密 切 。 泰 两 种 资源 提 供 了 良 好 的机 遇 。2 1 年 黄 瞿 南高 速 公 路 、 绩 高 速 开 通 , 徽 与 旅 00 扬 安
强化自身 深化合作 共同发展——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
第三 , 已经具备融人长三角的条件。从硬件上来说 , 安徽 我们交通条件大大改善。首先是高速铁路 的建设 , 大大拉近了我们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 合宁高速动车组 8 1日正式开通 , 月 合肥到南京只有 5 9
分, 到 1 不 个小 时 , 到上 海是 2小 时 5 9分钟 , 到 3小 时 。到杭州 , 不 明年底或 者是 后年 就可 以实 现 2小
时的车程 。另外, 从南京到安庆, 路过马鞍山、 芜湖 、 铜陵、 池州、 安庆这五个市的城际客运专线 , 今年也 要开工 , 这是和长三角相连接 的。 实际上随着这条铁路的建设 , 不融入也融人了。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 建 设和积累, 安徽和苏浙沪地区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 ; 安徽既具备了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条件 ,、 而且 日 趋完善 , 也具备 了为长三角进一步发展贡献能量的条件 。 例如 , 安徽有了一批在市场经济 中成长 起来的有实力的企业和产业 ; 除了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 , 安徽还人才济济 , 科研实力 比较雄厚 , 容易与 长三角融为一体。 ◆
就是 以长 江 口为 圆 ,以海潮 最 高潮 的时候 长 江 的最后 一个 波纹 这个 距离 为半 径 画 圆。而 这个 波纹 在 t, l
哪里呢, 就在安徽铜陵的大通镇 , 安徽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长三角地区。 所以 , 安徽本来就属长三角。 撇开 安徽 , 是由于行政区划影响了经济区划 ,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中理所当然 的要 回归 。 第二 , 长三角发展需要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 长三角两省一市 的生产要素、 环境容量 、 发展空间已经到达相 当紧张的程度 。而安徽 的生产要素成本低 , 决定 了长三角企业必然要向有利润空 间的地方转移。 从转移的条件看 , 安徽是最便捷 , 效益最高 , 最有前景的地方。 长三角各省市的的经济需 要扩展 , 可以到全国各地去 , 但最不应该越过的就是安徽 , 安徽应是首选地。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 泛长三 角不是一个政治概念 , 也不是单纯地理 的概念 , 它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 。我们应当在区域经济分工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 ( 区 ) 分 别 专业 化 生 产其 具 有 绝对 成 本 优 势 居第 8位 。安 徽地 处 中 国华 东腹 地 , 江苏 、 江接 地 将 与 浙 占省 内 l , 平 原地 区农 业 资 源 丰 富 , 产 品 品 3的 农 的产 品并 用 以交换 其他 商 品。 在此 基础 上 , 卫 . 嘉 壤 , 大 李
安 参 泛 三 区 分 合 的 素 件 析 徽 与 长 角 域 工 作 要 条 分
徐琛 煜 万 力
( 合肥 工 业大 学人 文经 济学 院 , 安徽 合 肥 20 0 ) 30 9
摘 要: 安徽 省虽然拥有优 良的资源禀赋 , 但在全 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仍处于被动落后 的局面。在“ 泛长 三角” 概念提 出以来 , 多学者 开始 争相讨论安徽在担 当承接长三角产 业转移上所起 的重要作用。本文从 要素条件着手 , 许 分析 安徽 省在 参与泛长三角 区域分工合作 中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 : 安徽 ; 泛长三角 ; 区域分工 ; 要素条件
安 徽省拥 有 丰 富的矿 产资 源 。从表 2可 以看 出 ,
能 。 个 国家 ( 区) 集 中生产 并输 出 自己具有相 对 安徽 省 煤炭 资源 丰 富 . 华东地 区居首 位 。江 苏省 虽 各 地 都 在
优势 的产 品 . 输入 自己不具 有相 对 优势 即相对 劣 势 的 然 石油 资源 丰 富 ,但 就 能源储 量 总体来 说 不及 安 徽 ; 产 品, 那么 每个 国家 ( 区 ) 能够 从分工 中获得 比较 而浙 江省 和上 海市实 为能 源贫 乏地 区。 地 都
型 ) 释 了导致 国际贸 易 的生 产 成本 之间 存在 差异 的 属矿 产 以及 非金 属矿 产等 解
由此 决定 了生产 要素 相对 价格 和 劳动 生产 率 的差异 。 其 中 ,铁 矿保 有储量 和 铜保 有储 量均 居全 国第 5位 。
各地 区的要 素资 源禀 赋是 不 同 的 . 每个 地 区都分 工 生 水 泥 用 灰岩 、 凸棒 石粘 土 均 居 全 国第 2位 , 泥用 凹 水
资本 密集 产 品 ;落后 地 区劳动 力或 自然 资源 充裕 , 适
表1
20 0 8年 安 徽 与 长 三 角 区域 两 省 一 市 的耕 地 面 积 、 源 储量 、 产储 量及 其在 全 国 的 位 次 能 矿 各 地 区 矿 产 基本 储 量 矿 产 储 居全 国 量( 吨) 万 位 次 1 6O . 3 2 36 8 6 25 3 9 23. 5 2 1
利 益 。 克歇 尔一 俄林 的要 素禀赋 理论 ( 赫 简称 H 0模 一 原 因, 即各 国 ( 区 ) 产 要 素相 对 丰裕 程 度 的差 异 , 地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产 资源 : 三 矿 包括 黑 色金 属 矿 产 、 其他 有 色金 安徽 省矿 产资 源丰 富 ,其储 量高 于 长三 角地 区。
图提 出比较 成本优 势理 论 。 只要 国家 ( 区 ) 地 间存 在 生 种多 、 规模 大。
产成 本 的相对 差 异 。 就会使 各 国 ( 区 ) 不 同产 品 的 地 在 生产 上具 有 比较 优势 , 而使 国际 ( 从 地域 ) 分工成 为 可
( ) 二 能源 资源 : 包括 石 油、 然 气和 煤炭 等 天
中 图分 类号 : 17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 diO99.n 6230()00 50 A ol36/s . 7—3 x. 1. .6 :. j s1 i 9 2 00 文 章 编 号 :6 2 3 0 (0 0 0 - 0 7 0 1 7— 3 9 2 1 )5 0 1- 2
一
、
区域 分工 合作 的理论 基础
合 生产 劳动 密集 或资 源密 集产 品 . 由此 可 以形 成发 达
促进 区域经 济 的健 康 区域 合作 的核心是 区域分 工 . 合作 的本 质是 分工 地 区与 不发 达地 区之 问 的贸易 .
的深 化 由 于 区域是 一 个 类 似 于 国家 的地 理空 间 概 发 展 。
浙 江 1 2 .5 9 08 15 .8 2 3 O 0 04 .9 3 9 .o 4 86 2 9
3 3 .6 0 07 2 8
各 地 区耕 地 面 积 各 地 区 主要 能源 基 础 储 量 地 区 耕地 面积 ( 总 占全 国 居 全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煤 炭 换 算 后 总 居 全 国 资 源 ) 公 顷: 比重 ( 位 次 ( 吨) 亿 立 方 米) ( 吨) 标 准 煤 ( 吨 ) 位 次 ( 千 铆 万 ( 亿 万 安 徽 5 3 .9 701 47 .1 8 11 0 6. 0 4 O . 0 8 .l 5 9 6 3 2 .o 16 8 0 9 江 苏 4 6 .9 73 7 39 .1 1 22 . 2 . 0 52 0 0 27 4 1.3 47 19 7 .9 0 049 2 0
念 。因此 一直 采用 国际 贸易理 论 阐释 区域 分工 问题 。 区域 分 工起 源 于 区 域 的差 异 以及 由此 决 定 的利 益 机 制 。 当 . 密最 早提 出绝对 成本 优势理 论 , 亚 斯 认为不 同
二、 安徽省 的要 素条件 ( ) 地 资源 : 一 土 以耕 地 为代表 据 表 1 示 .安 徽 省耕 地 面积 占全 国 的 47 %, 所 .1
凹凸棒石 粘 土是稀 特矿 产 。 产相 对密 集地 使用 其 较充 裕 的生产 要 素 的产 品 . 就具 灰 岩是 优势矿 产 、 有 了 比较 优势 。发 达 地 区资本 充裕 , 合专 业化 生产 适
( 水 资源 : 四) 包括地 表水 和地 下水 由于长 三角地 区近江 临海 . 安徽 省 水 资源 优势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