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答记者问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

答记者问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

答记者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近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划》出台的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规划》的背景情况?答: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编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规划》,主要目的是聚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怎样的形势?答:长三角区域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水平高、活力强。

2019年,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产生了约1/3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据了近1/4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区域简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将开展一系列重大改革试验,包括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赋予立法权;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开展环境税试点,探索开征物业税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1]。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获批

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获批

技 术 人 才 培训 。支持 民营 企 业参
与 国家重 大科 技计 划项 目和技
术 攻 关 , 断提 高 企 业 技 术 水 平 不 和 研 发 能 力。 ( 详文请 参见 -v. iar. ) w - h gzc lw n 1n cc
府监 管和 财 政 补 贴 机 制 , 快推 加 进 市 政 公 用 产 品 价 格 和 收 费 制
善政 府 采 购 制 度 , 立 规 范 的 政 建
励 民营 企 业 增 加研 发 投 入 , 高 提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握 拥 有 自主知 掌 识 产 权 的核 心技 术 。 助 民 营企 帮 业 建 立 工 程 技 术 研 究 中 心 、 术 技 开 发 中 心 , 加 技 术 储 备 , 好 增 搞
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获批
国务 院 日前 正 式 批 准 实 施
苏 省 和浙 江 省 ,区 域面 积 2 .7 1 0
《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区 域 规 划 》 明 长 ,
确 了长江 三 角洲 地 区发 展 的战 略 定位 ,即 亚 太地 区重 要 的 国际 门 户 、全球 重要 的 现代 服务 业 和 先 进制 造业 中心 、具 有 较 强 国际 竞
1 2 0 6 绷 蹬 0 0 年0月 1
发 达 国 家 水平 ,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成 发 达地 区。
争 力 的世 界 级 城 市 群 ;到 2 1 05 年 , 三 角地 区率 先 实现 全 面 建 长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目标 ; 2 2 到 0 0年 ,
力争 率 先 基本 实现 现 代 化 。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 江
民间资本
有望 昂首挺进 市政公用 事业等领 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方案。

一、背景介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区域规划,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区域规划还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区域规划的原则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各省份之间应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科学规划原则:要依据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建设方案的内容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环境。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

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

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介绍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南京、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温州、安徽省的合肥等。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

本文将对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进行介绍。

背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制定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规划目标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群,以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2.构建创新型城市群,推动科技创新;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群;4.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5.推动人才流动,实现优势互补。

主要措施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主要措施,以实现规划目标。

1.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群: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2.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群。

通过减少污染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改善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

3.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规划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建设的具体措施,以缓解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4.推动人才流动:建设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在长三角地区的流动和交流。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评价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互补发展。

5.加强合作联动:加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合作联动,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目标 7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一)优化总体布局 8(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条件第二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节功能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第一节总体开发框架第二节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合理城镇布局第二节协调城镇功能第三节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第二节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第三节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第六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第二节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第三节能源设施建设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七章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八章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第一节国家支持政策第二节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第三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前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长三角区域规划“落地” 区域发展总战略清晰可见

长三角区域规划“落地”  区域发展总战略清晰可见
体为:
3 结 语
综上 所述 , 以上设 计 满 足 施 工要 求 , 过 叉 河 经 大 桥 4个 主 墩 箱 梁 0 栉块 托 架 、 架 、 板 及 混 凝 支 模
土现场施工验证 , 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符合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李廉锟 . 结构 力学 [ . MI 北京 : 高等 教育 出版社 , 0 4 20 .
【1 2周水兴, 路桥 施工计算 手册【 】 等. M. 北京 : 民交 通 出版 社, 0 人 2 1 0
长三角区域规划“ 落地”区域发展总战略清晰可见
近 两 三 年 来 , 国政 府 先 后 批 复涉 及 珠 江 三 角 洲 , 江 三 角 洲 , 津 滨 海 新 区, 建 省 中 长 天 福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包括陕西 、 甘肃两省部分地 区的关 中一天 水经济 区, 中国图们 江区域 , 黄 河三角洲, 横琴新 区, 安徽皖江城市带, 阳湖生态经济 区等十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鄱 “ 三角规划 出台后 , 长 中国沿海 、 沿江以及 内陆 的整个 区域发展 总体格 局和战略已经 清晰可见 。 这个 规划 的意义太重要 了。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心主任郁鸿胜说 。 ” 根 据 国 家发 改 委 的最 新 消息 , 国务 院 已正 式 批 准 实 施 长三 角 区域 规 划 , 明确 了长 三 角 的 区域 战 略 定 位 和 8个 方 面 的 发展 方 向及 重 点 任 务 , 努 力 把 长 三 角建 设 成 为 实 践 科 学 将 发 展 观 的示 范 区 、 革创 新 的引 领 区 、 代 化 建 设 的 先 行 区 、 改 现 国际 化 发展 的先 导 区 。 对于长 三角规划 的作用和意义 , 郁鸿胜说 , 长三角的经济在 中国经济总量 中 占N2 % o 左右 , 国内其他任何区域都无法 比拟的 。长三角规划落地 了, 是 也就意味着 中国经济 的五 分 之 一 终 于 定 位 了 。“ 而且 , 还 不 是 单 单 数 量 上 的意 义 , 国 家 总体 战 略 中的 一 个 重 要 这 是 战 略 步 骤终 于迈 出去 了” 。 此次 批准 的规划 明确 : 长三 角地 区包括上 海市 、 江苏 省和浙 江省 , 区域 面积2 . 万k 区 17 m, 0 位 条件优越 , 自然 禀 赋 优 良 , 济 基 础 雄 厚 , 制 比较 完 善 , 镇 体 系完 整 , 教 文 化 发 经 体 城 科 达, 已成 为 全 国发 展 基 础 最 好 、 制 环 境 最 优 、 体 竞 争 力 最 强 的 地 区之 一 , 中 国建 设 体 整 在 全局 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战略地位 。 长三角以全国21 .%的陆地面积 、 1 1%的人 口 , 创造 了全 国2 .% 的 国 内生 产 总 值 、45 的财 政 收入 、72 的进 出 口总 额 。 17 2 .% 4 .%

解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
彭泽县江河新区城市设计
? 经济总量大
以全国 2.1%的陆地面积、 11% 的人口,创造了 21.7%的国内生产总值、 24.5%的财政收 入和 47.2% 的进出口总额。
? 内部产业同构
汽车、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简介
5、综合评价
PART1 长三角印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
2020) 简介 》
彭泽县江河新区城市设计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简介
目录
PART1 长三角印象 PART2 规划编制背景彭泽县江河新区城市设计 PART3 规划框架内容 PART4 结语
目录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简介
1、规模
? 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 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
PART1 长三角印象
2、区位
彭泽县江河新区城市设计
? 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 络和现代化港口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简介
3、发展格局
? 一核两翼
一核——上海 两翼——南京、杭州
? 区域性中心城市
苏州、无锡、宁波
专项研究 政策措施
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产业发展与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区域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对外开放与合作
规划组织实施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简介
2、主要内容介绍
2.1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2.2 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2.3 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2.4 产业发展与布局 2.5 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6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度研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度研究

政策8国策要论聚焦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调共进,着眼“一盘棋”整体谋划,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保障机制,形成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9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8 No.20 2020*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规划跟踪评估研究”(GYZX200204);生态环境部预算项目“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研究”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2019年,长三角区域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GDP 逐年上升,区域GDP 年均增速为8.97%,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见图1)。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优先示范区。

然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202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

202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确立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中国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中国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中国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这个规划纲要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将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背景和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级行政区组成,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然而,长三角的发展也面临着区域协调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中国国务院发布了该规划纲要,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一体化发展对于提升整个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该规划纲要的发布,意味着将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协同,实现优化发展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和政策,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1. 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枢纽,优化交通网络布局。

3. 产业合作:加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进一步融合。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合作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4. 环境绿色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保护投入,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教育协同:加强长三角地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推动人才流动和人员交流,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三、影响和展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将对长三角地区和整个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长三角区域规划与浙江未来

长三角区域规划与浙江未来
以 3. 56 %的 土地 和 2 . 93 %的 人 口 ,实 现 了
了“ 三极辐射 、 三带 集聚 、 两域 拓展 ” 的发 展思路 , 即强 化杭州 、 宁波 、 州三极 , 温 加
地 、 先跻身世 界级城 市群 的地 区 , 率 并从 国家区域 发展总体战略 的高度 , 赋予长三 角地 区在壮 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 、 推动长 江流域快速崛起 、带动 中西部加快发展 、 促进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 引领 我国全 面参 与全球竞争 中发挥核心作用 的功能。 作 为长三角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今后 浙 江的发展 已不 仅仅 是浙 江或者 长三角 的

长三角 区域规划 与浙 江未来
>文 / ) 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 组 随着 国家 区域 总体发展 战略逐 步明 宁波 、 温州 三大都市 经济 圈 , 进浙 中城 推 乡镇 企业 之间的技术转 移 , 促进 了区域内 部产业水 平分 工格局 的形成 ;0世纪 9 2 0
晰 ,长三角 区域 一体化 已上 升为 国家战 略 。即将出 台的《 长三 角地 区区域规划纲
突出经济区域 、 生态优先 、 城市核心 、 交通 关联和双重协调等原则 , 一步强调形成 进 “ 三带三 圈一群两 区” 的空 间发展架构 , 即 积极构 筑环杭州湾 、 台沿 海 、 温 金衢 丽高 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 ,培育形成杭 州 、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地域相近 、 人缘 相亲 , 经济联 系一 直非 常密切。特别是近
c eR 。 文 。re r 面章 v pt l 封
术米I域发展思路要从 符H 二 ) I c J省内符1域之 问的均 衡发展转 向 足 r ) ( 祭个 长j角 全 , 照长一角 ・ 按 体的产 业带 和城市群发 展规划 , 进 步完诲发展布局 ,整合 I域资 源要素 ,抓 紧编制 全省 体功能 规 ) ( 划 , 点发挥j大都市和浙小城 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243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38号),现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具有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做好区域内相关规划的修编调整,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紧密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加强《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长三角规划

长三角规划

长三角规划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级行政区组成。

长三角规划是一项旨在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目标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

长三角规划的目标是加强区域合作,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首先,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这将有助于提高区域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的效率,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同时,规划中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长三角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长三角规划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该区域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长三角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最后,长三角规划还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推进社会进步。

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长三角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进步。

在实施长三角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各级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划,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

总之,长三角规划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创新发展,长三角可以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

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

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一)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三)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五)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4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2015 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到2020 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以上海为发展核心。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

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沿江发展带。

包括长江沿岸市县。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

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

包括沿海市县。

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

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沿湖发展带。

包括环太湖地区。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沿东陇海线发展带。

包括东陇海沿线的市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沿运河发展带。

包括运河沿岸市县。

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

包括温州—丽水—金华—衢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

发挥毗邻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

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加快连云港、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和浙江温台沿海、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

依托上海设在盐城的三个农场,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基地。

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

充分发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作用,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

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

优化功能分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适度提高人口集聚度。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合理控制沪宁和沪杭甬沿线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向外迁移。

调控城镇人口规模。

上海市中心城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 万以内,嘉定、松江和临港三个新城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80—100 万。

南京、杭州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 万,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不超过400 万,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连云港、盐城、淮安、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100—200 万,宿迁、舟山、丽水等城市市区以及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100 万人口的城市,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