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杂色斑驳的老房子——太原老民居的历史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杂色斑驳的老房子——太原老民居的历史文化解读

编者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自煊教授指出,国际上关于历史文化名街保护的核心要素,主要有3个: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

我国著名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景慧强调,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

7月29日,市政府召开今年第11次常务会议,与会人员达成共识,“要继续扩大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明确界定、仔细甄别,让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留下来。”

太原晚报对入选《太原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名录》的建筑逐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明太原县城民居、太原矿山机器厂家属区、太重苏联专家住宅楼、晋西机器工业集团职

工宿舍、永兴路民居和双龙巷民居,做了现场探访,并约请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和太原市建筑设计研

究员总建筑师严平先生进行解读和点评。在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之际,我们倾心推出这期专题报道,希望唤起老太原人的城市记忆,并能给大家带去思考。

晋阳民居的文化光辉

孟繁仁

位于太原西南方向的晋源旧城,用现在的眼光看,是一个很小的城池。但是在悠远、漫长的中国古代,“晋阳”太原一直是古代山西历史、文化的首善之区,古老久远的文化影响和民风民俗坚韧、顽强地保存、流传了下来。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下,晋源旧城呈“田”字形格局。晋源城的民居多数是长方形的“四合院”。和其他众多北方城市的民居建筑一样,无论院落大小,大部分是以“北”房为正:院内建筑由“北房”(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有的院形较长,于是在院中隔以设计精致的“二门”、“三门”,成为二进、三进院落……从这些民居院落大小、建筑格局的不同,可以看出院落主人经济、条件、性格、追求的不同。一个个四四方方、布局整齐的院落,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天地空间,就是一个个家庭生存活动的根本园

地。

晋源民居院落的

“大门”都设在院落东南角,而“茅房”的位置则是设在院落的西南角。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环境科学”———

“风水”学说认为,东南“巽”位生气之“吉”地;西南“坤”位为“凶”地。表面上看来,这好像是“迷信”思想,实际上这完全是中华民族祖先对“大气环流”运动规律和自然环境的科学认识和总结:中国北方处于“东南信风带”影响范围之内,每当春、夏季节,东风或东南风会给人间带来雨水和温暖,大地回春导致万物复苏生长,五谷丰收,百姓生活饱暖。东南方乃是“生命之气”的通道;人类生命需要“吐故纳新”,即源源不断地补充食物和排泄废物。人体排泄的废物为“死物”,“死”为“凶”,排泄这些“死物”的出口属“阴道”,“阴”为“坤”位,所以把“茅房”设置在院落的西南方位。

晋源民居的院门多数为规格不大的

“门楼式”或“嵌入式”,前者上方中央往往有木刻题字额板,前面有“垂花式”木雕装饰,两侧墙柱嵌有“图案式”砖雕。门扇后面设有粗木门杠,夜间横贯其间,以保证居住院落的安全。院门以内,迎面是美观、大方的砖雕“照壁”,上面的图案各不相同,上部还有砖雕出檐装饰。下方则设有供奉“土地爷”的神龛,两旁镌有“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

金”的楹联。每逢过年过节,主人都要供奉这位慈祥老人。有的院内正房檐下还设有供奉“天地十方万灵”(天地爷)的神龛或神位,表现出民间对于自然世界的尊重和敬奉。(作者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明太原县城的旧宅院

本报记者董昕

现在的太原是一座越来越都市化的城市。偶然偷得半日闲,你愿意去一个地方走走,愿意让古老的气息浸泡你,让新鲜的灵动滋养你。那么,跟我往西南方向走吧,去晋源区,看明太原县城的民居。

7月31日上午9时,在晋阳文化民间研究会姚富生会长和副会长陈泽的陪同下,走进素有“凤凰城”之誉的明太原县城,土狗看着我,也看往来的居民,老树的影子在我头顶上掠过。“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是金人元好问对古晋阳的赞美,而明初在晋阳古城遗址上创建的古太原县城也已经历了630余年的风雨。

走在600多年没变的老路上,恍若隔世。一扇门,一角屋檐,甚至是一片残存的土墙,都能触摸到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当地满头银丝的老人每每念叨古老的县城时,姚富生和

陈泽就更加觉得民间文化传承的迫切了。这几年,他们查遍了残缺不全的太原县史料,细心捉摸着县城每一个角落,先后造访了当地百位八旬老人,编撰了一套古太原县城系列丛书。姚会长望着他出生、成长的老城说:“像太原县城这样框架保存完整、街道丝毫未变的古城,全国实属罕见。”

是啊,古民居是一本书,字里行间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沿着县城西街中段路南相连的几处民居参观。在有“积厚流水”木刻行书门匾的高大院门的院落前停留。72岁的副会长陈泽边走边介绍说:“因院门东侧立有旗杆,我们叫它‘旗杆院’。传说崔姓姑娘,在提亲说媒的当晚被旋风刮走,后来有人发现她在西山风峪沟内的太山寺姑姑洞坐化了。”出了崔家旗杆院,我们几人走进西侧的一个高台阶院落———

马家老院。这是一座坐南朝北、二进四合院,院内照壁和二院门楼基本完好。临街大门有瓦檐、砖雕花纹、石雕兽头,照壁3米见方,中间为一砖雕大“福”字,两旁为砖雕行书对联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上有砖雕横幅“兰桂馨”,院门两旁墙上各有砖雕门神、土地神龛,样式较为奇特。老屋的主人一定

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雕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简朴的院子顿时有了生命,萌发出几分儒雅和恬淡。

已近中午时分,街上的行人明显减少,连狗也懒得叫了。我们来到小西街中段路南的王家旧居,临街大门出厦抱柱,两旁石雕兽头已毁;大门对面有3米见方的照壁,砖雕“百寿图”和旁边对联完好无缺,联为“一门天性有乐祖孙父子兄弟;万世传家之宝礼乐诗书文章”。院主人、年已八旬的王贤老人正端着碗吃午饭呢,见我们进去,旁边的一位年轻人提议让我们数数照壁上的“寿”是否是100个,原来把藏在大“寿”字中的5个小“寿”字算上才是100个。王贤老人说,在“文革”时期,是他把照壁用泥巴糊上才使得100个寿字躲过一劫。这个院落南面五间正房,大瓦房带前廊有楹柱,东西厢房和北房都在,两分岔间有砖雕短墙。看到有600多年历史颤巍巍的老房子里,生活还如常进行,这真的让人感叹,好像历史和现在被压缩到一起,时间犹如麦芽糖一样变着花样。

告别王家老人,想起刚才路过北城门上书的“德化”两个字,一如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一样拙朴、澹泊。

时间颓败了豪宅,摧毁了土墙也收了繁华,留下来的就是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