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里没有的教育》有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是一本让我颇有启发的书籍。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观点,向我们展示了当今教育体系的弊端以及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书籍中对教育体系的批评让我深感触动。
教育体系常常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使得很多人在退出学校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教育体系还存在过多的应试教育和评价标准化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使得很多人在学业上失去了动力和乐趣。
其次,书籍中对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限制的阐述让我深思。
教育往往以学术成绩和学历作为评价个人能力的标准,而忽视了个人的多元智能和潜能。
许多人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的要求而被认为是失败者,这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和自卑。
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具备不同的才能和潜力,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能够取得成功。
此外,书籍中还深刻地剖析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反映和延续,而社会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最后,书籍中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以学术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还要从学生的兴趣、才能和个性等方面综合评价。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通过阅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潜力,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能够取得成功。
读《人的教育》心得体会
读《人的教育》心得体会《人的教育》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弗里贝尔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26年。
《人的教育》一书是福禄培尔弗里贝尔以卡伊尔霍学校教育实践为基础而写成的,集中阐述了关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理论。
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读《人的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人的教育》心得体会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
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可以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写的很抽象。
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
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现在自然中的东西'。
本质是自然的。
"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
'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
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
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
现在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别人不会的东西,各种兴趣班,暑期班,培训班越来越多。
为了强调某些能力和肢体的运用而牺牲其他能力和肢体,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
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
'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内心不禁一震,教育是无用的?那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是在干嘛?怀着好奇心,我将这本书借了回来。
在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完之后,我才明白,作者说的教育无用是什么意思。
讲教育无用,并不真的是指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而是从某个侧面去揭示现阶段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让我们这些接受教育的人引以为戒。
接下来,我就从作者提出的九个核心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观点1: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塞内加尔说:“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
作者认为,教育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想起之前,自己学习经济学时,父亲告诉我说,经济学其实就是一门由简单的常识加上复杂的术语包装起来的学科。
父亲的这番话让我思索了很久。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炒股、理财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经济学,相反,课堂上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你问他恩格尔系数、GDP这些经济名词什么意思,他都会,但是你让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他们却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作者在提醒我们,教育一定不要脱离了生活本身,教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当然,也正因如此,在经济学领域,我很喜欢那些能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用口语化的方式说给人们听的经济学家,譬如郎咸平教授的《百姓经济学》。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告诉学生这门学科与生活本身有着怎样的联系。
观点2: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
文中提到,“我们的民众不需要靠学位证书来发展壮大他们的国家。
”很显然,作者意在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国家,光靠大学四年学到的那点知识远远不够,教育要注重实践性,教育要解决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对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改变了中国。
说回到我们的教育。
记得一位职教学校的校长就曾说过,他的目标就是让他的学生有饭吃,工资高。
读《爱的教育》有感(精选15篇)
读《爱的教育》有感(精选15篇)读《爱的教育》有感(精选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的读《爱的教育》有感,欢送大家。
自从学校开展“沐浴书香,快乐成长”以来,全校师生都沐浴在书的海洋里。
在这个月的大阅读活动中,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的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几句通俗易懂、亲切感人的话语就让人们到爱的伟大。
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比拟短小,但是每一个个小故事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医院的天使”。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齐启禄的小男孩,由于他的父亲到法国做工,前天回意大利。
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后突然生病,因此住进了医院。
一面写信给他妻子,告诉她自己已经回国,及因生病入院的事。
妻子得信后虽然担忧,但因为有一个正在病着,还有着正在哺乳的小儿,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到医院看望父亲。
齐启禄因为匆忙,把人搞错了,齐启禄把其他病人看成了爸爸,齐启禄看见病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瘦得只剩皮包骨了,禁不住哭起来。
他在照顾病人的时候,很认真。
齐启禄的爸爸在四处寻找齐启禄,最后爸爸终于找到了他。
他的爸爸说:“你在干什么啊,我的,你不知道我在找你吗?”“啊,原来爸爸在这儿啊,那躺着的就不是爸爸了。
”是在这儿照顾病人呢还是随爸爸回家?他感到很为难,最后不但不和真正的父亲回家,却要坚持照顾着那陌生人。
齐启禄真是一个好人啊,他值得我们学习,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不教的教育》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
作者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方式,探讨了传统教育和不教的教育之间的差异,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传统教育
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不教的教育则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自由探索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反思了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和压抑。
传统
教育往往让学生变得机械化和缺乏创造力,而不教的教育则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这让我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格素质,还是为了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我相信,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通过阅读《不教的教育》,我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同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总的来说,读完《不教的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
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
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
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
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
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6篇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6篇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1)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
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
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
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
”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
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
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
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
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
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
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爱的教育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爱的教育》,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见识了许多,它让我走入了安利柯的身边的小故事,目睹了他怎样学习,怎样和他身边的同学相处,看到了他友好的朋友,也见识了他身边的善人与恶人,目睹了怎样爱与被爱。
爱到底是什么?我携着这个思考,去和意大利的这个沉浸在爱里的小学生一起讨论,钻研……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积极向上的人,有家庭贫困,却依然奋发向上的少年,也有沐浴在幸福中的少年,虽然他们互相的家境不同,但他们都有对祖国深深的爱,并且还有一颗被爱的心……刘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建立了这样的理念:提倡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国,爱社会上一切需要爱的人,同时能够团结同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并且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争当新时代有爱心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2我读完了《爱的教育》4月份的日记后,让我受感动的文章有《我父亲的老师》、《工友朋友们》、《加罗内的母亲》和《牛塞佩·马志尼》这几篇文章。
《我父亲的老师》写了恩里科的父亲再看报纸时看见了他的老师,就想带着恩里科去看看自己的老师,之后他们就去了。
老师老了,恩里科的父亲帮助老师拿东西,老师还对恩里科的父亲讲以前的事,这让我想到了师生的友谊。
《加罗内的母亲》写了加罗内的母亲去世了,同学们很同情他。
老师也鼓励他要坚强。
爱,它就在我们身旁,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在爱的环境下成长!爱的教育读后感3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让人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在暖流中溶解,爱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有同学之间的爱等等。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他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下了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
《爱的教育》让我最感动的是其中的一篇《意外事故》。
它讲的是:有一天,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马路上不小心跌倒了,这时一辆轿车飞快地向他飞奔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他了。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讨论了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以及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书中的观点有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我不太赞同的观点。
书中强调了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同样重要。
这点我非常赞同,并认为教育只是一个方面,个人的努力和素质同样重要。
另外,书中也指出了教育过度强调分数和知识,而忽视了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
这让我深思,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
然而,我也认为书中有时过于夸大教育的无用,忽视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作用。
因此,虽然教育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但它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认识到教育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可忽视。
希望未来的教育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读后感
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读后感》我读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之后,心里就像煮开了的水,不停地翻腾着想法。
以前啊,在学校里看到有些同学调皮捣蛋,老师都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就像我们班的小明,上课的时候总是跟周围的同学讲话,打扰别人学习。
老师有时候只能是苦口婆心地劝,可小明就像没听见似的,还是我行我素。
这时候我就想啊,要是有个明确的办法能让老师来管管这种情况就好了。
当我看到这个《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我就感觉像是黑暗里看到了一盏明灯。
这规则就像是一把有刻度的尺子,给老师的管理行为画了线。
比如说规则里提到的轻微惩戒,像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那些犯了小错的同学一个小小的警告,就像轻轻拍一下手,让你知道你这样做不对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做值日,小刚偷懒不干活,还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组长跟他说,他也不听。
要是按照这个规则,老师就可以让小刚多做一些值日的工作,作为对他不认真值日的惩戒。
这就好比是你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小花园,那就要多花点时间去给花草浇水施肥一样,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
不过呢,也有同学担心啊,这惩戒会不会太过分了呢?我觉得这就像是做菜放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规则里规定得很详细啊,它明确说了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这就像一个保护罩,保护着我们学生不会受到不合理的对待。
就像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有交通规则保护我们的安全一样。
有一回,隔壁班的老师因为一个同学作业总是不写,就罚他站了好久。
这在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太对,可那时候又没有明确的规定说这样不行。
现在好了,有了这个惩戒规则,就像是给老师和学生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老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学生也知道自己什么行为是会受到惩戒的。
我们再来说说那些比较严重的惩戒情况吧。
比如说停课或者纪律处分。
这就像是一把重剑,不会轻易出鞘的。
只有在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的时候才会用到。
这就像是守护森林的猎人,只有在面对很凶猛的野兽时,才会拿出最厉害的武器。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不教的教育》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书中的故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教育的本质和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社交,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更不用说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
然而,正是这种缺乏沟通和陪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家长对孩子的忽视和疏远,以及孩子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避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种“不教”的教育方式,即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给予他们自由和独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深信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而不是被家长过分干涉和控制。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力。
通过阅读《不教的教育》,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
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过分干涉和控制他们的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成为有价值的人才。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
育者能够读到这本书,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更
好的成长环境。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1很喜欢这本书的标题——《跳出教育看教育》。
作为老师读过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从教育观念,心态调整,专业成长,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写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目标和任务讲求灵活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需根据时代发展,教育需求而与时俱进。
心态上更要避免把教育视为战场,当成权力的争夺,斗争的胜利。
着眼点要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专业上更需要专业精神,提升专业境界,精于心简于形。
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
教育并不是好学校和很多钱就可以搞定的,更多的是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的。
培养需要花时间才能满足的兴趣爱好学会延迟满足。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是还加入了一些现在的问题的思考,如圈子化,知识经济等。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便利。
教师更要明白很多事情是相互作用的,有系统思考的意识。
教育是不科学的科学,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枯燥无味、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课上学的教育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深有同感。
在20某某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道: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
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
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
中央去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让很多教育界人士颇感意外,认为用力过猛。
其出发点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是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家长读后感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家长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男孩、鼹鼠、狐狸和马〉有感》我是一个家长,最近陪着孩子读了《男孩、鼹鼠、狐狸和马》这本书。
哎呀,读完之后,我这心里呀,就像被什么轻轻触动了一样。
书里的男孩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对这个世界有着数不清的疑问。
鼹鼠呢,那就是个可爱的小话痨,总是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给男孩讲好多有趣的事情。
我就想到我家孩子,也有这么一个好朋友,俩人在一起的时候,那嘴巴就像机关枪似的,停都停不下来。
我就想啊,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又美好,有个能一起聊天的小伙伴就开心得不得了。
那狐狸呢,一开始看起来有点凶巴巴的,就像那些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有点冷漠的人。
可是后来呀,狐狸也变得温和起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表面上看着不好相处,可一旦你走进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也很善良。
我就跟孩子说,你看,在学校里可不能光看别人的表面,也许那个看起来很凶的同学,心里也有很柔软的地方呢。
孩子眨巴着眼睛,好像懂了的样子。
还有那匹马,高大又强壮,它就像一个智者。
它说的那些话呀,都特别有哲理。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要是我小时候也能有这样一个像马一样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一下就好了。
比如说男孩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马就会安慰他,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这让我反思,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像马这样,多鼓励孩子,而不是总是盯着他的不足呢?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没跑好,回来就很沮丧。
我当时就有点着急,还数落了他几句。
现在想想,我真不应该啊。
要是我当时能像马对男孩那样,告诉他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努力的过程,那孩子的心情肯定就不一样了。
在书里,男孩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经历了很多。
他们在雪地里互相依靠,互相取暖。
这多像我们的家庭呀,在困难的时候,家人就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我就和孩子说,不管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像男孩的朋友们一样陪着他。
孩子听了,就紧紧地抱住了我。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读《教育的细节》有感(精选4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细节》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篇1自从学校启动“读书月”活动以来,我研读了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翻开书,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阅读《教育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细节力量之磅礴,书中朱教授讲述了很多生活的案例: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有他担任校长期间的治校方略。
朱教授剖析和研读这些案例时,把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操作的创新紧密结合,观点鲜明,理念新颖;在讲述时,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当头棒喝,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嗤之以鼻,但都能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年初朱教授来我校讲学时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书上又提到这个案例,我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
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
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
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
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今年4月中旬万宁市第二中学就发生了一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拳打脚踢的事件。
起因是学生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发现并叫醒,而学生不满随手拿书砸向老师,进而爆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
读《觉者为师》有感
读《觉者为师》有感《读<觉者为师>有感篇一》《觉者为师》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我有些混沌的脑海。
读完之后,我那叫一个百感交集啊。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哟,这又是一本啥高深莫测的教育专著啊?”感觉就像面对着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心里直发怵。
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拽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觉悟,就像一个个小锤子,不断地敲打着我那对教育还一知半解的小心脏。
我突然就想到了我上学时候的一位老师,那家伙,上课就像和尚念经,干巴巴的,一点激情都没有。
我当时就在想,这老师是不是就缺了书里说的那种觉悟呢?要是他能像书中所说的觉者一样,把知识像变魔术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上课得多带劲啊。
我觉得,成为一个觉者为师,首先得有一颗特别敏锐的心。
就像那些侦探一样,能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哭,旁边的老师就跟没看见似的走过。
我就想,这可不行啊,如果是一个觉者为师的老师,肯定会像妈妈一样,赶紧上去抱抱孩子,问问怎么回事儿。
这就是一种觉悟,一种对学生最基本的关怀。
书里还提到教育者要有一种超越平凡的眼光。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就寻思,啥叫超越平凡的眼光呢?也许就是不把学生只看成是一个来上课的孩子,而是看成一个有无限潜力的小宇宙?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但是我那个老师就觉得画画没啥用,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
要是他有这种超越平凡的眼光,说不定就能发现我在艺术上的那点小天赋呢。
不过,我也有点犹豫,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有那么多觉者为师吗?毕竟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要备课、要批改作业,忙得晕头转向的,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成为一个完美的觉者呢?但是,我又想,哪怕做不到完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好的吧。
就像爬山,虽然可能爬不到山顶,但每向上一步,看到的风景就不一样啊。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理想状态,也让我看到了现实中的不足。
孩子关键期的关键教育读后感
孩子关键期的关键教育读后感《读〈孩子关键期的关键教育〉有感》哇,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孩子关键期的关键教育》。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新的认识大门。
我以前呀,总觉得教育嘛,就是老师在学校里教我们知识,爸爸妈妈在家里让我们听话就好了。
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教育可没那么简单呢。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特别重要的关键期。
就像是小树苗成长的时候,有几个阶段是特别关键的,如果错过了,小树苗可能就长不成参天大树啦。
我们孩子也是一样的哦。
我记得书里有个例子,说有个小朋友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
哎呀,这个小朋友就比其他小朋友在说话、表达上慢了好多呢。
我就想啊,这多可惜呀。
我有个小伙伴叫小明,他可会说话啦,就像个小广播似的。
他能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像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一样说出来。
那他是不是就是在语言关键期得到了很好的引导呀?我就跑去问他妈妈。
他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从他很小的时候呀,家里人就会经常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不管他能不能听懂呢。
我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就是在把握关键期呀。
再说说我们的性格形成吧。
书里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和大人的教育方式对性格的影响可大了。
我就想到了我的邻居小红。
小红总是很害羞,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后来我才知道,她小时候,她爸爸妈妈总是很忙,很少带她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
她就像是一朵一直被放在屋子里的小花,没有见过外面的阳光雨露,也没有和其他的小花小草交流过。
这和书里说的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太像了。
我想,如果小红的爸爸妈妈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关键期,他们肯定会多带小红出去玩的吧?我还在书里看到关于创造力的关键期呢。
创造力这个东西可神奇了,就像小精灵一样在我们的脑袋里蹦跶。
书里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总是限制我们的想法,要让我们自由地去想象。
我就特别高兴啦,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就很支持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比如说我想把我的房间布置成一个太空站的样子,我爸爸就和我一起找材料,妈妈也帮我出主意。
《失落的教育》读后感
《失落的教育》读后感《失落的教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作者对教育体系的剖析和反思,让读者重新审视当今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失落。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其初衷,变得功利化和功利化。
作者在书中指出,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缺乏教育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失落。
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教师们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传授知识,教育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生产过程,失去了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
在阅读《失落的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作为一名学生,我又应该怎样去面对考试和学习压力,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这些问题在我心中反复回荡,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教育体系的反思,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改革教育的建议。
例如,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探索和创新;要打破教育的条条框框,让教育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些建议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对教育的一种深刻反思和呼吁,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总的来说,读完《失落的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素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
《不管教的勇气》是一部关于教育的感人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教师在恶劣环境中
教育学生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努力和勇气,最终改变了学生们的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
困难。
作者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让我更加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在于影响和改
变学生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带来希望。
这本书还教导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
尽管主人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
许多困难和阻碍,但她始终坚持,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
白只要我们有勇气、毅力和耐心,就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不管教的勇气》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勇气和信心面对生活中的
挑战。
这本书值得一读,将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读《学校里没有的教育》有感
濮阳县化工厂小学张瑞红
暑假里,我认真拜读了全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专家高万祥老师的《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
这本书是高万祥老师的“精神档案”。
从“为了那旧日的时光”到“书里书外”再到“活在教育中”,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以及对教育的深入思考。
书中既有对恩师的怀念和感恩,也有作者的读书感悟,还有在从教过程中的实践及理论探索。
高万祥是一位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在年满60周岁即将退休之际,对其人生的前半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回忆,选择其中印象最深、最好的人与事,采用叙事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并汇聚成《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一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他的精神自传。
他八方巡游,四处演讲,为读书呐喊是他热爱的主题。
他说:“读书的人首先是一个读书人。
”,“图书是教育之母。
”,“读书是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的最好路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
”,“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的问题,教育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阅读的竞争。
”在《满树桃花一棵根》中他介
绍了许多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读书的话:教育的竞争根本上说是阅读的竞争。
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
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应当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的读过一二百本好书。
不是危言耸听,应试教育中的不读书现象——没有真正的经典阅读——已成为当下中国教育乃至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高万祥认为,真正的读书人一定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爱读书,爱经典阅读。
第二,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而且因为爱读书改变了生活方式;第三,具有圣贤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高万祥将阅读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功利阅读,这是一种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阅读;二是休闲阅读;三是低度阅读,即人们常说的“浅阅读”,如读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文章,等等;四是经典阅读,针对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这是一种影响我们心灵和精神的阅读。
这四种阅读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真正对人的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的阅读,正是经典阅读。
高万祥认为,没有阅读特别是没有经典阅读的语文老师,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
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弱了一半。
能不能写作,也许是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的根本区别。
他倡导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进行以下三种写作:一是像写情书那样写日记随笔,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当今的很多教育名家,都是在坚持不懈地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逐渐成为教育名家的;二是原创教案。
这是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的创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记录;三是文学和学术写作。
为自己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台湾著名学者高希均说:“生活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难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在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希望我们都不要做这样的可怜人!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管他教小学,教中学,教大学,也不管他教哪门学科,他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这是中国教育最宝贵的传统,也是当下中国教育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真正的读书人,并带领孩子们阅读,阅读经典,因为阅读播种诗心,阅读能提高想象力指数。
始终不渝地推进经典阅读,让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
美国三百年长盛不衰真正强大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财富,便是无穷的想象热情和创造激情。
同样,犹太民族之所以能产生许多伟大人物,因为他们的阅读和艺术教育极好。
犹太人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神话和想象之中。
校园呼唤阅读和人文教育的回归,教育呼唤诗意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回归。
把文学和童话带给童年,文学和诗歌带给菁菁少年、梓梓学子,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使命感的教师的天职。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推进经典阅读,让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让阅
读去滋养每个人的心田。
把文学和经典带给孩子们,把文学和诗歌带给他们的学生时代,就是把诗意、温暖、和幸福带给他们的人生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