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科学技术进步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该文简述了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途径,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科技创新、科技扩散等环节,把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粮食的安全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口猛增、土地锐减、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该文借鉴国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论述。
1 国外利用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在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农业为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分析其农业发展历程发现,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都促进了美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法国有1/2以上的面积是农田和草地,在当地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最有代表性的是品种改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农产品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日本是岛国,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战后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着重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农业增产科技贡献率在80%以上。
印度是人口众多、农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强化农业教育和科技成果应用,推行“绿色革命”(Green Rlutionary),大力实施农田灌溉,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良种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因而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产品还有少量出口。
2 我国农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增加了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得到了不断发展。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粮食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粮食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农作物受灾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减产。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我们建议做好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好气象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作物受灾程度,确保粮食产量。
土地资源稀缺和质量下降也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另一个困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土地资源严重受限。
过度化肥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也随之降低。
我们建议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粮食产销衔接不畅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
农产品产销脱节导致农民难以销售农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双赢局面。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50】第二篇示例: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
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粮食生产专项调研报告范文
粮食生产专项调研报告范文粮食生产专项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着全球各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希望通过调研结果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粮食生产现状1.总产量: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了一定水平的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尽管粮食产量在持续增加,但增速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人均粮食产量没有明显提高。
2.产量区域差异: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存在差异,导致粮食产量分布不均衡。
东部和南部地区粮食产量相对较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3.种植结构: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谷、小麦、玉米等,而稻谷和小麦占据了较大的种植面积。
在粮食种植结构上,我国存在部分地区过分依赖某一种植作物,导致风险集中和农民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1.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田被用作房地产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与此同时,部分农田也遭殃于环境污染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存在差距。
例如,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耕种和灌溉方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加大。
3.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收入往往受到市场波动和气候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另外,由于农民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有限,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价格波动较大。
四、对策建议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好现有的农田资源。
同时,应推动农田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同时,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稳定的价格保护机制:政府应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粮食价格保护机制,对农民提供一定的价格支持和补贴,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粮食问题的解决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种植结构问题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主要由小农户生产,种植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难以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升级。
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和环境影响,农民种植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技术指导,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和农业管理能力,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但是农田占比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流转和撂荒现象日益严重,也加剧了农地资源短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民土地授权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此外,还需要通过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扩大农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
三、气候灾害防范问题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风险日益增强,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天气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救自卫能力和对应急措施的应对能力。
同时,还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提高耐旱、抗灾、高产的能力。
四、农业生产成本问题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因素。
一方面,农业生产资金短缺,不能购买高质量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另一方面,农业价格波动大,农民得不到有效的收益。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农业补贴、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保障农民利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督查,保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粮食安全不仅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农业投资,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农业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汇报人:2023-12-01•引言•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目•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能力不足、结构性短缺、种业发展滞后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当前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目的02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高产模式,对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不够重视,导致粮食结构单一,品质不高。
单一依赖高产尽管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但由于其发展缓慢,导致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生态农业发展不足在粮食生产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应用相对较少,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高。
缺乏科技创新粮食生产结构问题信息化程度低粮食储备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影响储备效率和调控能力的提升。
储备粮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储备粮品种主要集中在小麦、稻谷等传统作物上,对新型作物和高品质粮食的储备不足。
储备设施不足我国粮食储备设施陈旧、分布不均和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安全的储备需求。
物流设施落后我国粮食物流设施相对落后,如仓储设施陈旧、运输方式单一等,制约了粮食流通的效率和安全。
流通环节多我国粮食流通环节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存在多个中间环节,导致流通效率低下,增加流通成本。
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供需平衡。
中国主要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主要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主要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分析当前中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与挑战,以及潜在的机遇。
粮食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其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提升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的主要粮食种类进行概述,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对它们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国际粮食市场的格局和趋势,揭示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接着,本文将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深入探讨影响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本文还将分析全球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价格波动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和政策调整对中国粮食出口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提升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粮食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支持等,以期为中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二、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力概述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粮食生产的成本、质量、价格、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粮食国际竞争力,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成本角度来看,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的比较上。
这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些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粮食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粮食的质量也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高质量、安全、健康的粮食产品更受市场欢迎。
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论述
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论述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就粮食生产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粮食生产的基石粮食生产是农业的核心,它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的土地上,无数的农民辛勤劳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粮食生产不仅仅是种植和收获的过程,还包括了农业技术的研发、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也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粮食生产的挑战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我们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生产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将逐步普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同时,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此外,农村振兴战略也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结语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加强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生产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障全民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粮食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福祉。
只有实现粮食安全,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需,没有充足的粮食,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存,更别提发展。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发展,没有粮食安全,国家就无法稳定,政权就会动摇。
粮食安全与国家的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只有实现粮食安全,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只有拥有充足的粮食,国家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合作。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有效保障。
2. 正文2.1 现阶段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更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形势下,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着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
不良的环境状况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粮食安全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减少严重。
土地资源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粮食生产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也是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的困难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导致农业效率低下,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粮食安全生产缺乏科技支持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科技的支撑,包括高效农业机械、新型农药肥料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导致粮食生产面临着技术瓶颈。
当前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政策调控,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挑战。
科技创新对粮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粮食供给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是粮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粮食进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望未来,粮食经济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将有更多机遇。
政策建议和预测将成为指导未来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粮食经济、新形势、机遇、挑战、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粮食供给、粮食进口、展望、政策建议、预测。
1. 引言1.1 当前粮食经济形势分析目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
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粮食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贸易日益频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前的粮食经济形势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只有全面分析形势,科学制定策略,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粮食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深入探讨当前世界粮食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未来发展的态势,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关键问题,为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当前全球粮食经济形势:全球粮食供需状况、主要粮食生产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水平和市场规模,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等,为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宏观视角。
二、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机遇:探讨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的机遇,为粮食生产提供发展方向和政策依据。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4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4篇提纲:1. 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2. 建筑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3. 粮食生产中的环保问题及解决方案4. 粮食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5. 粮食生产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及解决方案1. 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粮食生产一直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缺乏、气候变化、劳动力短缺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人工种植过程中的不均匀性和种植技术的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粮食生产效率低下,且难以满足持续提高的粮食需求。
2. 建筑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建筑技术对粮食生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有许多建筑技术可以用于粮食生产,如温室种植技术、储藏设施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也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此外,建筑技术还可以帮助粮食生产实现自动化过程,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
3. 粮食生产中的环保问题及解决方案环保问题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粮食生产行业同样也存在环保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气候变化等。
解决方案包括: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等。
此外,粮食生产企业应该制定环保计划,并制定环保责任制度,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 粮食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和工人安全。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检查、提高农民安全意识和实施劳保措施。
5. 粮食生产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及解决方案节能减排是当前全球所关注的一个环保热点问题。
粮食生产企业也存在着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解决方案可以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强节能和环保意识教育、合理设计粮食生产设施等。
相关案例:1. 温室种植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温室种植技术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
例如:崇明岛农业综合示范区粮食生产企业采用温室种植技术,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同时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挑战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效率。
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资源受到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冲击,造成粮食生产空间受限,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的短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也面临一些短板。
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有限,导致粮食价格波动较大。
粮食流通体系不畅,粮食流通成本高,粮食供给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市场的发展。
粮食储备体系不够健全,国家粮食储备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粮食市场波动。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消费的新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质量和品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绿色有机粮食的需求增加。
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人均粮食消费量逐渐增多,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
粮食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快餐文化的兴起,外卖食品的普及,都对传统粮食消费习惯造成了较大冲击。
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亟待得到有效保障。
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产量。
要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竞争,稳定粮食价格。
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供给效率。
还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加国家粮食储备能力,做好粮食市场调控工作。
《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共5篇]》
《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共5篇]》第一篇: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一、xx市粮食生产的历史比较xx市是xx粮食主产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xx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xx市耕地面积xx市耕地面积xx年为万亩,xx年为万亩,减少万亩,年均减少万亩。
xx年、xx年两年土地普查分别为万亩和万亩,分别比xx年多万亩和万亩。
xx年为万亩,比xx年减少万亩,平均每年减少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
如扣减xx年耕地普查面积比xx年增加的万亩,xx年耕地面积为万亩,比xx年减少万亩,减幅%。
xx市粮食播种面积xx年xx年,xx市粮食播种面积22年年均万亩,最多为xx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增万亩,增幅%;最少为xx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减万亩,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万亩,差幅%。
水稻播种面积。
xx年至xx年,xx市水稻播种面积22年年均万亩,最多为xx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多万亩,增幅%;最少为xx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少万亩,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万亩,差幅%。
xx市粮食总产xx年至xx年,xx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万吨,最高为xx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多万吨,增幅%;最低为xx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少万吨,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万吨,差幅%。
xx 年比xx年增万吨,增幅%。
水稻总产。
根据xx市统计年鉴,xx年至xx年,xx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万吨,最高为xx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多万吨,增幅%;最低为xx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少万吨,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万吨,差幅%。
xx年比xx增万吨,增幅%。
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统计数字失真幅度较大。
以xx年为例,早稻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万亩。
各种旱杂粮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万亩。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经济发展正面临
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粮食供需、粮食生产、粮食贸易及国际竞争四个方面来探讨
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粮食质量和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可
以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品质,满足人民对安全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
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防止食品安全问题。
其次,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多种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
力成本上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可以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扩大土地利用、推进农业
机械化等措施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
再次,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粮食贸易的竞争愈加激烈。
对于我国来说,面对
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需要开拓国际市场。
在这方面,我国可以通过提高质量、降
低成本、加强品牌塑造等方面来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企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内部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探索多元化经营,拓展市
场。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
应对挑战,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完善地方监管、打造知名品牌等手段,推进我国的粮食经
济持续稳健发展。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粮食主产区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境地;二是产粮大县承担的涉农投入各项硬性配套投入太多,已使粮食主产区不堪重负。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从中长期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动荡,我国粮食供给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粮食供求总体趋向偏紧。
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其他资料,研究粮食供需现状、流通与贸易格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评估和预测我国粮食中长期生产潜力和需求变动趋势,提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供求现状与前景我国粮食发展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继续立足于国内,保持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
(一)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稳步提高,增产潜力可观“十一五”起始之年2006年,尽管当年农业受灾面积4109万公顷(61635万亩),成灾面积2463万公顷(36945万亩),成灾比例高达59.9%,却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
2008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纪录达到5.285亿吨。
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产。
这样看来,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是连续6年丰收,在2010年“十一五”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完全可以超额完成。
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数量的2/3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只有1/3。
化肥施用量和其他物质投入的增加,对提高单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降低,与石油相关的现代化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
从增产潜力上看,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可使每公顷中低产田提高单产1500公斤,按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8万公顷、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2/3、现有耕地中2/3用于粮食种植计算,如能有1/2的中低产田获得改造,就可使粮食增产812亿斤。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粮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必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粮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的粮食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粮食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我国粮食产业现状1.稳境之优势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粮食产业一直是我国优势之一。
据统计,我国粮食生产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划归类等。
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为主导的多种经营模式,并发展了多种特色农产品。
如:“三稻二面”(三年两熟水稻,两年两熟油菜)、“两种常作一种果”(小麦、水稻,一种果树)等经济模式,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3.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的研发,并采用农村信息化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全程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种植模式,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为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整。
未来,我国的农业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同时适度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全产业链效益。
2.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是决定粮食产业生产力水平和全产业链效益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国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教育,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民管理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多元化发展未来,我国粮食产业应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健康、有机无公害、特色化和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通过多元化发展,加强粮食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达到成本降低、效益提高、质量提升的效果。
结语总的来说,我国的粮食产业现状不断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挑战和问题。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牢牢把握中国人吃饭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
1 粮食生产形势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粮食高产量、收购量高和库存高量、且价格低。
如果单纯从粮食三高一低的表面现象来看,似乎中国人吃饭可高枕无忧了粮食那么多,又那么便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但是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
一是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
这主要是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以及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
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日趋重要。
二是耕地少,生产规模狭小。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的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粮食增产途径单一。
农业增产靠天、靠化肥农药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
而正是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粮的主要来源。
然而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
2 粮食生产的要素一是种粮意愿。
农户种粮意愿是保证粮食生产的根本。
农民作为粮食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的是利润最大化,如果其对粮食生产收益的预期不高,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保证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成本加快上升,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日趋显现。
三是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极端气候频发、干旱问题日益成为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3 建议与对策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粮食安全是指人类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保证身体保持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包括加强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质量、加强储备管理、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等。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1.1 粮食生产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不足。
据统计,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仅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4.5%,属于全球粮食生产不足的国家之一。
1.2 粮食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受到关注。
据报道,2018年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毒大米”,2019年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瘦肉精”事件,这些事件均导致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3 粮食储备不足我国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储备规模不足,且储备方式单一,导致粮食储备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求。
同时,我国的粮食储备也面临着储存设施老旧、储存环境恶劣等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2.1 加强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2 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粮食种植技术、育种技术、肥料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也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3 加强储备管理加强粮食储备管理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制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和储备方式,确保粮食储备质量稳定、储存安全。
同时,也应该加强粮食储备的管理和监管,确保粮食储备的信息安全。
2.4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业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6期2012年6月2012,34(6):1175-1183Resources ScienceVol.34,No.6Jun.,2012文章编号:1007-7588(2012)06-1175-09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韩荣青1,2,3,戴尔阜1,吴绍洪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一方面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围绕中国粮食生产力问题学术界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总结粮食生产力的计算指标、粮食生产力格局与驱动机制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提出的生产力计算方法和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区域生产力水平和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作为中国生产力格局的最突出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各种地域层次和生产能力的差异,粮食生产力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粮食生产重心和粮食主要生产区的变化以及某一时间点的潜在生产力变化;同时,影响粮食生产格局与变化的因素众多,各种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粮食生产力。
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起作用有别,并且在不同时段影响因素不同。
各种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不同。
特别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过程对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都有很大影响。
今后关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变化趋势、粮食生产力的产量差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以及影响潜在粮食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应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粮食生产力;格局;驱动机制;进展;中国1引言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不仅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影响着世界粮食安全形势。
目前全球粮食资源供求紧张,粮食市场波动加剧,可供中国粮食调剂的空间有限[1-4];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中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产需缺口扩大[5];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影响了依靠粮食播种面积增长来增产的能力。
同时,在中国,由于气候变化和诸如耕地非农占用、弃耕、生态退耕等土地利用变化等多因素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由传统的南粮北运逐渐转变为北粮南调[6-7],粮食产能越来越向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集中,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72.19%增加到2008年的77.72%,由主产区提供的商品粮数量逐年增多[8]。
因此粮食生产力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粮食生产力格局的变化反映了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
粮食生产能力也即耕地生产力,其含义随不同学者的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从土地能生产人们可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角度,有学者认为相对粮食作物来说其含义即指单位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或数量[9],但这种产出能力没有指明其生产条件,同一地域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其产出能力会有不同。
为避免因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品种变化等对以作物产量衡量农田生产力的干扰,也有学者以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来反映粮食潜在生产力[10]。
虽然能以统一的尺度标准体现生态系统生产力,但是所计算结果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不是仅指的粮食籽粒数量,还包括了其他植物部分,收稿日期:2012-04-17;修订日期:2012-05-2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8BAH31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830741,41071060,407010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322-5)。
作者简介:韩荣青,山东德州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E-mail :hanrq.09b@ 通讯作者:戴尔阜,E-mail:daief@第34卷第6期资源科学大于通常人们定义的粮食产量,更高于人们认为的土地可能产出的粮食量(在某种性状及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生产食物的能力)。
也有学者把这种产出能力限定为是在某种性状及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并将其划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类[11],这种划分和定义粮食生产力的方式能更明确区域土地生产潜力的利用程度,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粮食现实生产力多用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乘以复种指数来表示[12-16],粮食潜在生产力也叫做农田生产潜力或者农田的作物生产潜力,是一种理论上的最大生产力,是耕地资源在充分合理利用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它由光、热、水、土和作物生物学特性共同决定,构成农田生产潜力的阶梯系列: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农田生产潜力[17]。
在多视角定义粮食生产力含义的同时,很多学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力格局开展了研究,包括:探讨反映粮食生产力大小的计算指标;刻画粮食生产力格局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影响粮食生产力的驱动因素等,这些研究对于严格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优化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以及相关区域的规划决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粮食生产力计算指标与方法研究2.1粮食现实生产力计算指标粮食现实生产力是对耕地的粮食实际产出能力的一种度量。
其计算指标主要有四种:(1)直接体现粮食现实生产力含义的指标。
多用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乘以复种指数来表示[12-15];或者是在先计算出种粮耕地面积并据此求出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的基础上,再用复种指数加以订正[16]。
这些指标考虑了热量资源的区域差异导致的作物熟制的不同,相对准确地表现了区域现实的生产力差异。
(2)根据粮食现实生产力含义引申出来的指标。
如粮食生产集中度、集中化指数、绝对差异指数和相对差异指数等[18-19]。
这些指标既能从横向全面考察不同区域对整个研究区域粮食生产的贡献情况,又能纵向比较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差别,多作为分析区域粮食生产力格局的指标。
(3)根据粮食现实生产力含义引申的指标进一步拓展而来的指标。
如粮食自给能力相对指数[13]、粮食生产风险评价指标等[20]。
以粮食自给能力指数为例,首先根据粮食现实生产力指标加以引申,计算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然后再用各区人均耕地面积比例系数加以修正[13]。
这类指标多是针对特定目的评价区域粮食生产状况。
(4)和粮食现实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指标:如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耕地产出效率等[21-25]。
这类指标多用于粮食现实生产力分析。
综上所列,直接反映粮食现实生产力含义的指标简洁明了,可直接体现不同区域生产力的大小差异。
但是,只根据生产力指标不能表现出各地生产力差异背后的原因。
而根据粮食现实生产力引申和进一步拓展出来的指标,可以从整体上表现生产力的内部差异程度。
和粮食现实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指标,则可从多个侧面反映生产力的区域差异。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将上述指标加以综合运用,可全面反映区域生产力水平和内部差异及其动态变化。
2.2粮食潜在生产力计算方法对粮食潜在生产力的计算,目前已经有很多的模型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表1)。
(1)趋势外推法。
该法以统计的产量为数据基础,利用指数平滑等方法,按历史发展趋势顺延外推,以确定所计算年份的现实生产潜力[26-29]。
(2)气候因子综合法(即经验法)。
该法通过统计某种因子与产量的关系,主要利用经验公式来计算气候生产潜力。
在所建模型中,最著名的是Lieth 等人所建模型,主要有迈阿密模型、筑后模型等[30-31]。
在该类模型中,选取适当的指标来反映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十分重要。
(3)潜力衰减法(又称机制法)。
即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
该类方法以农业生态区模型等为代表[29,32-34]。
通过对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的逐步订正来计算,被公认为估算生产力的最基本方法。
在中国比较早的有黄秉维光合生产潜力研究[35]。
其后候光良、于沪宁、邓根云、李世奎、孙惠南等学者进一步从生长阶段、温度条件和作物类型角度完善了光温和气候11762012年6月韩荣青等: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生产潜力的计算,更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生产潜力的模型验证和参数修正[36-46]。
(4)作物生长模拟法。
该法根据作物光合作用过程、生理生态特性和外界环境因子来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反映了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基本生理生态机理和过程。
从1970年荷兰科学家De Wit 研制出第一个作物计算机模拟模型EL-CROS 以来,国内外相继开发出如CERES 等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型[47-53]。
综合来看,上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各方法计算结果不同,适用区域范围也不一样。
当研究区较大时,适合选用潜力衰减法模型。
并且该方法可以分阶段分析不同生产潜力的差异。
而要针对具体地点分析且区域范围较小时,作物生长模拟法能更好地反映区域生产力差异。
3中国粮食生产力格局研究3.1粮食现实生产力格局与变化(1)中国粮食现实生产力格局特征。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粮食现实生产力格局的突出特征就是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不同地域层次的格局。
第一,南北格局。
目前北方地区粮食比重高,南方低。
2008年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4.12%,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47%,而南方地区则相反1)。
第二,东中西格局。
耕地生产力最低的地带位于夏季风尾闾区的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以东,自西北向东南耕地生产力逐渐增高,农牧交错带以西耕地生产力远低于东南部[16]。
第三,大区格局。
2008年粮食产量最高为华东和中南地区,其次是东北、西南和华北地区,华南地区最少2)。
第四,流域格局。
到2000年代初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是松辽河区和淮河区[54]。
第五,省域格局。
2008年粮食产量比重最高的是河南省,占10.11%,其次是四川和山东,接下来是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北、吉林,粮食生产比重都在5%以上,西藏最少3)。
这些地域格局分析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产出指标分析了区域格局。
或者从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从自然地理格局差异,或者从历史上形成的大的区划角度,或者从行政分区角度。
分析格局差异的指标有的是根据粮食产量,也有的是根据粮食单产,或者根据粮食调出量差异,或者根据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的综合;②不同生产能力的格局。
第一,粮食生产地位格局。
表现为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不同。
根据2008年粮食产量,目前的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南省、四川、山东、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北、吉林、湖北、内蒙古、江西、辽宁等省。
第二,粮食生产安全程度格局。
根据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阈值,全国可划分出粮食充分保障区、粮食保障次安全区、具有小康水平经济补1)据《新中国六十年资料汇编》统计数据得到.2)据《新中国六十年资料汇编》统计数据得到.3)据《新中国六十年资料汇编》统计数据得到.名称代表模型计算结果特点不足趋势外推法指数平滑、自然增长、回归方程、Logistic 曲线、灰色模型现实生产潜力简单易算,一般不需要详尽的基础资料,且计算结果直接与具体年份对应计算结果为推算值,难提出因子对产量的作用,计算远期结果准确性欠佳气候因子综合法(经验法)迈阿密模型、筑后模型、瓦赫宁根法气候生产潜力能反映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公式简单,比较适于大范围概略研究考虑因子较少,不适于小尺度研究,不能精确解释各地区生产力状况,有些参数无法在其它区域应用潜力衰减法(机制法)光温阶乘模型、瓦赫宁根模型、农业生态区模型光合、光温、气候、土地等层次生产潜力建立在生理生态学研究基础上,宏观尺度估算生产力的最基本有效方法不很适合微观尺度的评价作物生长模拟法EL-CROS 、CERES 、EPIC 、CROPGRO 等土地生产潜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机制性与预测性,基于单点的系统,大部分输入数据也是针对具体地点的包含参数多,获取及其可靠性影响到模型的应用表1粮食生产潜力计算方法总结Table 1Methods of caculating food production potential1177第34卷第6期资源科学偿能力的等共6种类型的粮食安全区[55]。